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

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

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
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

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滩小学陈英红

拟交给中国教育学会2012.12.15

“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设计合理、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放在教学的首位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大包干”,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大多被动接受,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潜力等被挫伤;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得以培养与提高。如此教学效率低,极不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为此,首先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必须把学生推到课堂主体位置,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质疑,主动释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中处于积极的思考、探索之中,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会”转向“会学”,以“被动”转向“主动”,以“问题设计”转向“预设问题生成”。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数学课堂才能突出“以人为本”,才能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敢于提出数学问题的状态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数学教师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通过每堂课上的温习、巩固,通过每次作业的练习、强化,以达到鼓动学生牢记基础知识、

扎实基本技能功底。比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等,从而培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适合的土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位学者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境、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和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9加几”时,先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副“课间活动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于是学生提出:跳皮筋的有多少人?打沙包的有多少人?跑步的有多少人?跑步的比跳皮筋的多多少人?踢毽子的比打沙包的少多少人等,在这些问题中,我让学生选出用加法计算的题进行研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做”中想出了多种算法,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优化了算法。在活动中,学生亲历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后去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不但学会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是有效挖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途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儿童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创设一个“文具商店、售货员”的情境,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买卖文具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很快记住了人民币单位有“元、角、分”,并且轻松掌握了单位换算。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贴切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感知中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既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有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巧妙设计,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启发激趣的恰到好处,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呢?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1. 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要直接认识1、2、3.。。。。这些数字又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那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然而我们的教材却是让孩子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找数学,在上学路上找数字,理解数学,这样孩子感到很亲切不陌生,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年级数学“快乐家园”中,让孩子在塘栖家中找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1可以表示1只小狗1间房子等。又如在学习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这块内容的时候,教材安排了孩子们很熟悉的“乘车”场景,根据乘客上车和下车来来进行列式计算。这种情景的安排是

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将生活搬到课堂上来了。孩子很容易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所学得数学是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之后,孩子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12-26T17:02:07.98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作者:刘洪芬[导读] 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刘洪芬(广西省岑溪市第六小学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要利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它没有速成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95-01 (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辅助工具。在鼓励学生多思多问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教学过程中加强用词的丰富形象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逻辑推理、辩证等方法,使学生学会想象的同时合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利用思维的发散性加强所思考问题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科学地分析、奇妙地组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向思路,大胆尝试得到与他人不同的成果,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几何图形的教学。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被彻底激活了,课堂气氛日常活跃,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b)h。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 ah, S=12 bh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12 ah+12 bh=12 (a +b)h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思维得到发展,由实践到理论学生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探究新知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思维才能极大的被调动起来。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更足了。 (三)结合课堂练习,激发创造性趣 为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进行实用高效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便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些练习进行加工、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我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这样的,每人一条鱼,每条鱼的上面都有一道题,只要能大声地读题说得数,这条鱼就送给你。学生们不仅要把自己的题说对,还要对其他同学的题进行判断,大大提高了练习的强度。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这节练习课,虽然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但它的练习强度和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因此,每一节课,我都能在新课开始前,巧妙地设置练习,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再造出来,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触类旁通、具一反三的,学生的再创造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析[J].教育:文摘版,2016(9):00120. [2]李明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24):00214.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1-10T08:55:37.483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程建亚[导读] 随着数学新课改的推进,应用数学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首要目的,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韩庄九年制学校程建亚 初中生因为面临三年后的中考,能否考上重点高中就成为每一个学子的心愿,基于这个出发点和目的,学生以及教师都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忽略了本应作为重要一环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倾其所有”的向学生讲解公式、定理及其应用,对于例题中本应学生自己思考的地方,教师都越苞代俎的帮学生思考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学习兴趣缺失,不知道数学知识的真正用处,也不知道这些数学原理的由来,在中考的压力下,被动的学习、记忆、演算。 随着数学新课改的推进,应用数学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首要目的,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应用意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于应用意识的解释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应用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仅仅会背定理、公式、会解答一定的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才能由“死”知识成为“活”知识,才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新课标》还从三个层面解读了应用意识。(1)使学生明白,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着数学应用的痕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作用于生活实践。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股票、储蓄、市场风险评估、工程测绘、数字化技术等等都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领会到这些,才能觉得学有所用,才会有学习数学的乐趣。(2)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只有具备数学眼光和数学知识的人才能发现,并进而积极地用所学知识去找寻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如果缺乏数学的敏锐和应用意识,欧拉也就不会知道,同样长度的篱笆,围成圆比围成矩形,小羊吃到草的面积更大些。(3)学生能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主动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老师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不仅仅能解决老师教的数学应用案例,遇到新的实际应用也能调动自己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从而使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达到一个新的界面。例如在某些地方有的人在玩一种博彩游戏:从1-50中选数字进行下注,开出的数字如果是所压数字,就返还下注金额的40倍,如果没中就通吃。通过学习的概率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有 50种可能性,猜中的可能只有11种,中奖概率是50,所以,这种玩法注定下注的人要吃亏。 二、赋予数学知识实际背景,加深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因为数学本身的特点是抽象的、枯燥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就必须建立在感兴趣上,这就需要我们为所讲授的知识描画实际背景,建立学生应用数学的理念,引导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发现事情的本质[1]。 例如:在讲解幂的运算(苏教版七年级下)时,我就从一个经典的故事入手,“在古代的俄国,有一个人花了 156卢布买了一匹马,可是买后又后悔了,觉得买贵了,就要退货。这时候卖主说:既然这样那就按另一种便宜的方法卖给你,你买我马蹄上的钉子吧,马蹄上一共 24颗钉子,第一颗 1戈比(1卢布 =100戈比)第二颗2戈比,第三颗 4戈比,以此类推。买主想几颗钉子花不了多少钱就答应了,结果一算账才知道上当了。聪明的你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兴趣大增,教师顺其自然引入新课,学生也觉得数学知识用处很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数学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借助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思维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困扰,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必要,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强化 [2]。例如,2012年高中名校自主招生中考试题(苏教版),就构建了一个让学生设计方案的问题。为修建楚州大道,学校欲移动 300米的西围墙,移动距离为 2米,并修缮相应的附属设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拆迁赔偿.甲、乙两公司招标成功,其施工方案及报价分别为:甲公司:围墙和附属设施一起拆除,其施工单价y1(万元/m)与施工围墙长度 x(m)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27.8-0.09x;乙公司:只拆除围墙,在原附属设施上建新围墙,其施工单价y2(万元/m)与施工围墙长度x(m)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2=15.8-0.05x。问题设计为单独施工和共同施工两种,让学生分析。通过这种构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该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用心的去设计构建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也应该进一步提升,只有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才能游刃有余,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应用的氛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采用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单治峰.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10): 9; [2]卢光荣.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2, (4): 85-86.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发现、多总结,去体会解决问题的甘苦,领略数学应用的乐趣。 新的课程改革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知识的应用。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1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国当前数学教育要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数学意识培养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教育的目的是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必须对数学教育有个新的认识,把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听数学、练数学”为“学生用数学”,以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一目标。 在现阶段,升学成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后就用不着数学知识,而过时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造成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陪读”的根源。而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数学化”,知识的学习和结论的形成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数学结构应用化的培养,培养学生达到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一数学应用的最高境界。 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1 按“实际问题”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课本中每一章开始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举出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具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功能。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重视数学应用价值的利用,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可接受性为尺度,力求做到事例要“实”,结论要“用”。由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例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激活思维,培养兴趣,以达到“问题表象”到“问题特征”的顺利过渡。 2.2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发现问题本质特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达到“问题解决”这一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时,多让学生用事物去摆一摆、拼一拼。特别是教学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时,从教师的讲诉中感觉很抽象,学生听起来觉得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自制一些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来动手比较,学生就会从中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而获得知识。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又学到了知识,进而达到利用实际图形来解决今后生活中田地面积的拼凑计算。

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产生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特性”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修理桌椅。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了就可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个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合,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个章节时,教师能够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能够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体现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理解左右、上下、前后”这个内容时,教师能够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实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理解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理解,这样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动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能够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实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能够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18-10-22T12:10:55.4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2月作者:黄开华[导读]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黄开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金都中学 610000 【摘要】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12-171-01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数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新课标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求学生能体会数学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概念简介 (一)数学应用意识。当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它是运用了数学的思想、知识以及方法的这样一种大脑思维趋势来探讨现实生活。这种意识包括能够较清楚的认识到前人总结的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最为普遍的应用,这也就意味着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以及能敏锐地直觉洞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 (二)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表象并加工整理和获得解决的能力。它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实际数学问题;其次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二、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现状 (一)学习教材方面。目前相对而言国内的初中数在教材中可以看到八成以上的内容都是聚集在式的变形、数的运算、平面几何等这些部分,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过窄,并且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几何的推理过程要求较高,然而事实上在教材中对具体事物、现实生活关注实在甚少,比如在生活中被广泛用到的数据处理概率、统计等都不怎么重视。虽然一些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关应用题的教学,但是范围窄,传统的题目类型也偏少。还有一些在教学中原本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题目常常会被教师分类归纳成了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在然学生记方法套公式不断的进行练习。所以,老师这种一包到底的教学方法,脱离现实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剥夺了学生创造性,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方面。在一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容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观念滞后,长时间对数学应用不够重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反复的演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注重教师的传授,而对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现实中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都不够重视。我们初中的数学教师早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大都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了很多年,虽然他们也接受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但以前自己的“教学经验”会在生活、工作中解决问题中习惯性的进行应用,这已经形成了自己教学的数学模型,使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培养对策 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具有的应用意识应主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应该是学生主动地使用数学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 (一)注重数学知识的缘由。追根问底,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生活,为了满足人们实际需要和数学体系内部的需要。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的大量数学知识均来源于具体的生活,毫无疑问这就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识提供了较多的背景材料。比如,生活中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模型的实际背景;海拔高度、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应用背景。显然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概念,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以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应用数学方法探讨解决策略、应用实践结果验证所得结论的整个过程,而并非老师整个讲解。毫无疑问,从生活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引入新知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魅力以及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用数学思想去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掌握数学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要以发展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才干为素质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数学的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如风险投资、证券等金融方面的应用。教学还应注重实效性,二进制计数已成为现代信息的最终缩影,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引入现代电子教学设备,打破那种使用计算器会使学生计算能力退化的偏见,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从根本上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应注意课内外结合: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知识的理解、巩固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越深刻、全面、准确,实际应用能力就越强,所以我们在提倡知识应用的同时,也不能削弱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也不行,如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就必须课内外有机结合,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扩展延伸,并进一步深化理解,同时也可以对课内不理解的问题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找到答案。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这样有效结合来建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巨大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参考文献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2017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品格、能力与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创新研究”就是我校承担实施的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们数学教研组申请“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研究,该课题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我校教学模式亟待调整、完善,教学效率亟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亟待大幅进步的现状,探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学增效减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有效路径,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成因分析: a、课堂上数学内容脱离实际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b、让学生多做应用题以为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c、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d、用数学的意识差; e、数学的能力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题型教学,把生动

的数学活动演变成“死记硬背”的过程,然后通过“生搬硬套”来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训练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与四个学习领域相关的10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内容在体现核心概念上有所侧重,而应用意识在四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1、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与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利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怎样把这一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成为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与答案都不确定的世界中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时代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一切领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学的教育功能逐渐转向关注数学工具性、数学方法的应用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1]。在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界定基础上,本文提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并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原则;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涵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阐述,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明确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资讯,应用广泛。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被广泛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掌握的数学方法、培养的数学思维才有使真正解决问题于现实生活成为可能。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找到线索,深入其中,真正体验,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必须重视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还应该海纳百川,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2、探究性原则 现实世界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坚持探究性原则,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对生活图景的数学理解.可以说,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 3、适切性原则

初中阶段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初中阶段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课题研究报告 北京三帆中学数学组 执笔韦蔷 主题词:数学应用意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我们对于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当学生能够自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时候,就是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数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学的应用所推动的,传统的教育虽然也强调学以致用,也培养应用能力,但是强度还不够,应用面还太有限。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繁琐的计算已经不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学生可以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主动的考虑问题,亲自动手解决问题,验证结论,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他们就会具有较强的应用意识。这样的学生他们将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独立的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亲自做一做,在没有现成办法的时候,会主动的想办法去做,这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优良品质。学生中的大多数将来也许不搞数学专业,但他们应该对数学有正确的理解,应该学会在需要数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长期的、持之以恒地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正轰轰烈烈地展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初中数学课程的一次重大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旧的学习目标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予以加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适当调整: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改变强调接受学习的问题,探索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而数学其实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数学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85年美国开始第一届大学生建模竞赛;1993年中国上海开始第一届高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数学试题第一次在解答题中引入应用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开展高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外界的形势在转变,许多数学教师开始思考:“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到底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国大学、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表明,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到的确实是有用的数学! 由于认识到“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研究正是新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