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最新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2018最新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2018最新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2018最新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绪论

1.近代新闻事业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1)产生了对信息的需求:社会规模扩大,人们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信息需求日益迫切。

(2)产生了社会分工:生产力发展,可有人专门收集、发布信息。

(3)提供了各种物质和技术的条件:交通、通讯、印刷、纸张。

(4)读者群越来越大

(5)城市

(6)资本集中使资本家有可能办大报纸

(7)广告使办报有利可图

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意大利威尼斯14-15世纪

手抄收费阅读不定期出版没有刊名

第二阶段新闻书德国法兰克福16世纪

印刷售卖不定期出版有刊名

第三阶段内容是新闻是印刷的有周期的

周刊、周报、日报17世纪

新闻学诞生

新闻理论:

1.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2.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我们现在所学主要来自3/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十内容:

1.喉舌论(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2.党性原则(阶级性)在思想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

织上要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3.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大局服务

4.三贴近群众、实际、生活

5.实事求是

6.舆论导向

7.舆论引导

8.社会效益

9.改革创新

10.队伍建设

四、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

历史新闻学(新闻历史)

应用新闻学(新闻业务)

第一章新闻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的来源:来源于传播对象、资料、对现场的观察

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事实:可以查证(是什么意思)5w1H

新闻中所包含的一些要素让读者循着这些信息可以找到相应的人相应的事件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准确

二内容新鲜

三报道及时

四传播公开

一、“真实准确”的三层含义(资料题)

事实要素必须可以查证(5W)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不拔高性质,不强加意义

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要符合实际

二、“内容新鲜”的两层含义

1.时间新近

2.内容新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第二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含义/要求)

?二、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真实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辨析题)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真实(6’)

?对单个事实的报道无法做到从总体本质和发展趋势上反映真实

?特殊的、偶然的、突发的事件往往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马克思: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

?“报道及时”要求新闻不能等发展趋势显现出来以后再进行报道。

?记者只对具体新闻中的事实负责,编辑部才对整体、本质、趋势负责。

?总体和趋势可以用数据新闻的形式呈现

(辨析题)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这是一个努力要去达到的目标

?不同的新闻观对如何把握和理解全面客观公正,有不同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对新闻

事实的选择和评论上。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来源于事实,是客观的。

新闻的制作者是有立场的,新闻会表现出倾向性。

客观性与倾向性如何统一?

——选择事实,用事实说话

当一个报道者在做相应的报道时,选择的事实会依据一定的标准,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法律法规倾向性符合观点

第三节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辨别新闻真假的主要方式:

一、看信息是谁发布的——如果是正规机构媒体发布的,则一般认为可信;如果不是,则要打个问号。这种判断方法,比具体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内容,要高效得多,准确率也很高。

区别正规机构媒体和假新闻生产者的主要依据就是:前者有着组织化的流程和编辑守则,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后者并不具有这样的守则,也并不愿意受这种规范的约束。

二、看信息中的事实要素是否是可以查证的。

有些账号为了增加自己的点击量,会把一些新奇的元素拼凑在一起,组合成所谓的“新闻”。但是这种类型的“新闻”必然不敢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编造得很具体,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事件变得“不可查证”。

第三章新闻价值

新闻的价值是对谁的价值对受众

按什么标准选择事实

媒体类型传播者观点

新闻价值受众类型

1 、符合媒体受众需要

新闻价值选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虑受众的兴趣与需要,因为只有能够适应和满足受众兴趣与需要的事实信息才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受众的心理,了解受众的兴趣与需要。

2 、符合新闻市场取向

新闻产品能否实现其价值,最终取决于它适应新闻市场需要的程度和结果,因此,新闻价值选择需要考虑一定时期新闻市场的需求和取向。

新闻媒介也要防止在新闻传播中出现“只顾市场,不讲立场”的情况,一味地去迎合新闻市场需求,不考虑实际社会效果,导致新闻传播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3 、符合记者经验积累

掌握了新闻价值理论,具有新闻价值选择与判断实践经验的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价值的选择与判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者要善于从理论上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检验和验证,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择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过程中应用自如。

4 、符合社会控制要求

新闻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价值选择和判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行为是否符合自身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理念、道德及价值观念等等。

新闻价值定义: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满足受众共同兴趣或共同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按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可以把新闻分为软新闻和硬新闻。

硬新闻:与受众的利益直接相关,满足受众共同需要的新闻

软新闻:与受众的利益不直接相关,满足受众共同兴趣的新闻。

二、新闻价值要素(5’)

新鲜1、新近2、少见

重要利益

接近(和受众息息相关)

显著(名人,有名)

趣味 1.反常2.巧合3、感染性

三、新闻价值是客观的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why?)

——新闻价值是新闻本身具有的,而不是人为赋予的。

新闻价值有主观性。(why?)

1、新闻价值通过受众的主观感受来体现。

2、新闻价值呈现有主观性,不同媒体的价值取向

威尼斯公报威尼斯手抄阶段一个代表

统治阶级总是从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通过自己所制定的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来控制

第四章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

它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

它没有强制性

双重属性:

1、上层建筑属性

1992年提出2、信息产业属性(让媒体自己赚钱)

事业性质—政治上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

企业管理—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媒体是如何盈利的?

第一次售卖信息给受众,收获注意力,

第二次售卖注意力给广告主获得收入

国内学者提出的五大功能说:(1983年改革)

提供信息

进行宣传

实施舆论监督

传播知识(教育)

提供娱乐

其中,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其他所有功能实现的基础。

第五章党性原则

(一)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宣传马克思主义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报道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及时了解和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1、各级各类媒体都要服从党的领导

?2、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

3、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

任何新闻事业√/媒介×/报道X都有阶级性(辨析题)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媒介所表现出的立场、思想、观点,在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媒介,阶级性有强弱之分,有鲜明与不鲜明之分。

商业性报纸的阶级性不强,政党报纸有很强的阶级性。

正面宣传的内容: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建设成就,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

Ch6 新闻宣传

宣传:宣传主体(借助媒体)传播一定的观点,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二、宣传的效果层级(举例说明)

1、认知

2、情绪

3、行为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问答题)

1、传播目的不同;

2、传播内容不同;

3、传播方式不同;

4、传播要求不同。

一、效果的检验标准

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

选择性理论: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三、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1、宣传者(或媒体)

宣传者或媒体的公信度

2、宣传对象

3、宣传内容

强化宣传,即强化受众原有观点;

革新宣传,即宣传全新的观点;

转化宣传,即改变受众原有观点。

4、宣传方法

“一面型”:(在宣传时专门挑选和宣传这态度观点一致的信息)和

“两面型”:(利弊都宣传)宣传方法;

5、宣传时机(新闻讲求时效性,宣传讲求时宜性)

局势动荡时,革新宣传有较大的吸引力;

局势平稳时,强化宣传易为人们接受。

6、宣传场合(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两面型)

第七章新闻舆论

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二、舆论的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

公众指的是社会中有共同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持有自主判断并能自由表达的人群。

其特点:鲜明的自主意识;人群组合有随机性;在自愿原则下,平等交流。

2、舆论的客体——事实

哪些事实容易形成舆论?

私人事件和公共事件

新鲜事实和旧的事实

悬而未决的事和已成定论的事

3、舆论的本体——意见

“不置可否”和“无所谓”是舆论吗?

“众说纷纭”形成舆论了吗? 不形成

语言和行动都是表达意见的方式吗?

4、舆论的表现形式——传播(公开表达)

私人的、不公开的传播是舆论吗?

多大范围的传播形成舆论呢?

社会舆论的控制力

舆论监督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对决策、对执行、对决策者和执行者)

舆论引导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资料题)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这个舆论为什么会形成)新闻事件(事件中有哪些东西和人民的利益相关,接近性)社会环境(有助于表达舆情)

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利益主体不一致可以针对考虑)

舆论形成的几个阶段(针对事件)

、社会矛盾的炫示

、个人意见的发表

、偶然事件的激发

、舆论领袖的导向

5、形成舆论

6、产生效应

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结合舆论的阶段)、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意见的公开表达必须借助媒介

、引发舆论

筛选信息使之成为公众焦点

、引导舆论

通过信息传递,引导人们认识世界

通过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第九章新闻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

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包括办报自由、表达自由、获知自由

办报自由——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申请营业执照、不必交纳保证金→(出版权) 表达自由——不受事先审查发表任何新闻任何意见→(表达权/传播权)

获知自由——不受限制地接近新闻源(知情权/采访权)

出版权、表达权、知情权

(辨析)三、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阶级的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内容是具体的

新闻出版自由处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

四、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新闻出版自由受法律的制约

新闻出版自由受国家利益的制约

新闻出版自由受文化的制约

六、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辨析)

社会主义民主不完善、制度不够成熟、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与之相对应,新闻出版自由也不够充分和完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反对停滞不前、固步自封;

也反对盲目超前、不顾实际

第十章新闻法治

表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我国的新闻法规形式:散见其他的新闻法规之中,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有关新闻的条例、法规散见其他法律条款—中、日、印、

宪法35条,规定了公民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实施

2003,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地方性法规。

五、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表达权

公民媒体的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不适用于时事新闻)

侵害名誉权的确认,有四个条件:

特定的对象

非事实

有恶意

公开传播

确认诽谤罪时,以“真实”为免责标准。

隐私权

未经同意,公开当事人的姓名、照片、和住址,足以使他人辨认出当事人。不恰当地公开采访对象的财产状况、生理缺陷、家族病史等信息

未经同意,公开其已成为历史的不光彩行为。

未经同意,渲染社会名流的婚恋信息

对他人的婚外情的不当公开

国外确认侵犯隐私罪时,以“新闻价值”为免责标准。

2015版概论课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2015版) 课程总学时:80学时(含实践学时32学时) 理论教学周学时数:3学时 学分:5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系)院:全校各(系)院本、专科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系统地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义、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意识和实践品格,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2.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本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全面而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认识到这些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同时使他们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所以,教师授课时,既要达到相应的理论高度,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体验与感觉,又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活生生的现实,以收到深入浅出之妙。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属于总论,让学生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认识到在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两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课程编码:14201B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教育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概论》主要有以下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和未来走向,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气

息;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概论》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 学校管理等十六个方面。 学习《教育概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2.教学具体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的概念,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等内容。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大数据概论》教学大纲

附件1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大数据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其他各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关于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详细介绍了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可视化、大数据的商业规则、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大数据促进医疗与健康、大数据激发创造力、大数据预测分析、大数据促进学习、大数据在云端、支撑大数据的技术、数据科学与数据科学家、大数据的未来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大数据系列课程的基础,系统地介绍大数据涵盖的内容,包括数据与大数据概述、大数据获取与感知、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处理、大数据治理、大数据安全与隐私等。除了介绍大数据的技术内容,课程还介绍了部分行业中大数据的典型应用案例,反映了大数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从而达到四个方面的对于大数据的认识:认识数据与大数据、认识大数据带来信息化第三波浪潮、认识大数据对现有信息技术体系的挑战、认识亟待构建的大数据治理体系。 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2)熟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学习要求; (3)主动完成本章的导读案例、思考和阅读全部内容。 二、主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采用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 主要学习模式:课堂面授课程,通过常用的工具进行实践教学,线上教学为辅,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补充教学。 主要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法 2:对比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4:任务驱动法 主要教学手段:1:多媒体机房教学 2:在线课程教学 3:视频教学网站 四、教学内容(要求编写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大数据 内容: 1.1人类信息文明的发展 1.2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1.2.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2 数据产生方式的变革 1.3 大数据的主要特征 1.3.1 大数据的数据特征 1.3.2 大数据的技术特征 1.4 大数据的社会价值 熟练掌握: 了解人类信息文明的发展历程 熟悉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具体发展表现 掌握大数据的主要特征 掌握大数据的社会价值 第二章大数据技术基础 内容:

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课程编号:若该课程为已有课程,请从教务管理系统查找此门课程编号,若为拟新开或新申报课程,则无需填写。 ●课程负责人即为执笔人 ●审核人为单位分管教学领导或专业负责人等 ●授课语种:下拉选择,大学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类课程授课语种填中文,全英文课程授课语种为英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教师所开课程如为英语,授课语种选英语,如中法工程师学院法方老师所开课程授课语种选法语 ●是否为术科课:特指艺文部和设传学院开设的艺术类课程 ●实践属性为下列10大类: 理论课(不含实践环节):指实践学时为零的纯理论课程 理论课(含实践环节):指包含实践环节学时的理论课程 实验课:指纯实验类课程,除实验学时外其他学时都为零,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等 毕业设计(论文):指每个专业大四需要修读的毕业设计(论文)必修课 科研训练:指各专业在校期间所修的科研训练必修课 校内实习:指金工实习等校内实习课程 校外实习:指毕业实习、认识实习等校外实习项目课程 学年论文:指各个专业的学年论文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指1学分对应40学时的实验类课程 军事体育类:指新生军训和体育这两门课 ●教学目标人文和理工类专业或课程分别从以下12个方向进行分条详细阐述,每一条教学目标须与该12条毕业达成度中的某一条进行对应。

人文类专业或课程从以下12个方向进行分条阐述(可不囊括所有方向): 1、专业知识: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实践问题;提升专业知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指导性。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解决方案制定:能够制定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问题或项目管理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实践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工具和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对综合实践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实践与社会:能够基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问题的实践环节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项目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张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2020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impacts to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society by cyber technology. The course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option, broadcasting, ethics and legal affairs of new media, the impacts to society by cyber communication on

2018毛概教学大纲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容简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属于高等学校政治思想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考试课。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要求,本课程的基本容分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适用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育部统编。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容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全面概述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

事、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着重弄懂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意义。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科学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主线,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在总结我们在以往的探索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大学生培养运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2018.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方案 根据教育部思政课05方案规定,我校从2006级学生开始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96学时,其中72学时为课堂教学,24学时为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体现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是本课程完整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本课程的考核中占有20—30﹪的比重。 一、实践目的 实践教学的目的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该课程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该课程实践中,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原则 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学实践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第二,实效性原则。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实践教学可以使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 第三,时效性原则。随着我国改革后不断发展和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冲击,甚至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该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要讲求时效性。

三、实践内容 联系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所阐述的原理,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调研报告。 四、实践方法 开展社会调查。可以是参观、采访、座谈、走访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可以个人或者小组进行各类调研形式,但是实践报告的成果形式只能独立完成。 五、实践成果要求 1. 撰写实践报告,其内容务必要贯彻“理论阐述科学性、结构条理性、语言表述通俗性、文句表达通顺性”等要求。实践报告参考选题及文献参考资料由《概论》教研室提供。 2. 调查选题应在附件三给定的范围内。 3. 每份实践报告必须附上实践地照片(至少2张),可直接附在实践报告后面,也可直接粘贴在A4纸上打印出来。 4.每份实践报告原则上需要有实践所在地相关部门所盖的公章,但考虑到很多同学实际调研及实践情况盖章不易,所以不做强制要求。 六、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 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并撰写调查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一律用A4纸打印;大标题为黑体三号字,姓名学号在大标题下,用宋体四号字,正文用宋体小四,若文章有小标题则用宋体四号。 七、实践时间 暑假、中秋节、国庆节、双休日。

课程教学大纲(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教学大纲(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国际政治-当代国际热点问题(Politique Internationale–Enjeux globaux) 授课教师: 张敏戴冬梅电子邮箱:任课教师姓名全拼@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2668846.html, 授课对象:法语系2014级1、2、3班 授课时间: 每周三1-2(3班)/3-4(1班),周四1-2(2班)授课地点主楼132 答疑时间: 周一-周五预约办公地址:主楼249,243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法语资料文献阅读,了解掌握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的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法语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对国际热点问题具备初步的分析批评能力。素质目标:培养综合人文素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性重大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可根据内容多少调整表格大小;作业须包括提交作业的时

按时交预习作业(提前一周提交); 时事报告认真准备,时长不超过5分钟(主题课前周日晚8点前发公邮并抄送老师); 主题报告认真准备,要提前一周交报告提纲,报告时长不超过20分钟; 积极参加讨论。 四、授课方式(讲座为主或者讲座与讨论结合,等等) 讲座和课堂报告及讨论相结合 五、采用教材 1.必读书目:课堂资料 2.推荐书目: L’état du monde 3.课程资源(选填):法语报刊网站 六、考核方式(需明确说明课程成绩各组合部分的百分比以及迟到、旷课、请假、迟交作业等相关政策和扣分原则;考核方式考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的成绩将包含以下部分: 1.小测验/作业/平时论文/课下学习表现/……: 20 % 2.课堂表现与出勤: 10 % 第四次缺勤开始每次扣2分。此项10分扣完的话(即缺勤8次或以上),本课本学期无成绩。 3.期末考核: % (考试或/和论文,如采用论文方式,教师应在大纲中 说明论文相关要求和提交时间及形式,以便学生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的工 作) 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共计70% 七、其它(选填) 1.课堂规定 朗读文章,积极参加讨论。 2.邮件礼仪 按照要求提前一周上交预习作业,发任课教师邮箱和班级公邮,附件题 目为:主题+组别+内容

最新《民航概论》教学大纲

《民航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民航概论》这门课是航空服务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以从事民航事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为视角,对民用航空的历史及发展、飞机的一般介绍、飞行基本原理、空中交通管理、民用机场、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运输和客舱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主要针对学生能够在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更多的民航运输服务知识,对民航运输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共45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3学时。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航发展史,对飞机、发动机及电气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要求学生了解航空气象、空中交通管制、机场、民航运输、适航维修和通用航空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重点突出民用航空的基础知识,强调航空服务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幻灯片、投影、录像、VCD、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加强自学能力。按照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了解世界民航及中国民航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2、了解飞机的动力装置及系统

3、掌握飞机的飞行过程;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 4、掌握空中交通管理的定义和任务。 5、了解民用机场的基础知识 6、掌握旅客运输流程及重要旅客服务要求 7、了解民航货物运输相关知识 8、掌握客舱设备的分布及使用。 四、教学时数分配 按照航空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开设45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践(实习)课3学时,各章节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完整版)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io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适用专业:非生物类本科专业 执笔人: 审核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生物工程概论是生物类院校一些非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林业、工业、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本课程介绍各项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识框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关注,为他们了解生物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平台,对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高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及择业机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五大生物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对生物工程的学科发展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的概念、学科发展情况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本学科学习的大致内容。 重点:1. 生物技术的概念;2. 生物技术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3. 传统生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区别。 难点: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含义 0.25学时 第二节生物技术的产生 0.25学时 一、传统生物技术 二、近代生物技术 三、现代生物技术 第三节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 0.5学时 一、基因工程 二、细胞工程 三、酶工程 四、发酵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六、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 第四节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及其技术 0.25学时 第五节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 0.25学时 一、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应用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基本特征 第六节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0.25学时 第七节现代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社会生存的重要影响 0.25学时 第二章基因工程(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主要步骤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基因工程诞生的三大理论和三大技术)。了解常用工具酶的催化反应机制及主要用途,三种常用基因克隆载体(质粒、λ噬菌体和粘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其应用,目的基因的制备方法,重组体的构建及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通过学习为进一步掌握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和从事基因工程工作打下基础,并对基因工程的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工具酶的催化机理和用途,三类常用载体的特点和主要用途,目的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重组DNA的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难点:目的基因的克隆策略,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策略和方法,重组克隆筛选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因工程的概念 0.5学时 第二节DNA的结构与功能 0.5学时 一、DNA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模版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概论课程类型: 基础课 适用专业:广播与影视主撰人:殷兵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影视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原理,熟悉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熟悉各种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从影视艺术本质、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影视生产规律、影视前后期设备操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影像诞生历史、影像视听语言发展、影像产品分类、现代影像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本质及生产规律,通过对影视前后期设备的使用,熟悉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能鉴赏不同影视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影视艺术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基本原理及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理解:影视基本特性、传媒特性和发展趋势。 掌握: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 2、能力要求: 增强影视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绪论:中国电影电视发展之路(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电影的发展 2、中国电视的发展 第一章影视艺术基本概念(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影像和镜头的概念 3、影视声音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理解影视艺术相关的基本概念性的东西 3、理解影视声音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影视艺术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构成及声画关系 第二章、影视创作(4学时) 教学内容: 影视创作的概念 影视创作流程及编剧、导演、表演、摄影、摄像的概念和操作教学重点:

(完整版)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36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 2、主要学习现代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与现状,工业产 品开发设计的条件与限制因素,造型设计原理与人机工程学问 题,以及与造型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相关的形式美法则,设计美 学、图解思考和消费文化等问题,达到对将要从事的专业训练 与未来的职业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及从文化的角度去认 识设计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 3、本课程在前置课程的基础上,为园林/景观设计(综合)、室 内设计Ⅰ(住宅空间)、展示空间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完成毕 业设计打下基础。 前置课程:素描、速写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园林种植设计、环境设施与铺装设计、室内设计Ⅰ(住宅空间)、展示空间设计、 二、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设备要求电脑、投影仪等。

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景法,讲授与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按现代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与现状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根据课程进展灵活安排系统讲授、分组讨论等内容。 五、考核内容、要求、形式 本课程为《理论性课程》,重点考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分值为:平时成绩(含出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考核方式上采取终结性考试。 1、考核内容、要求 (1)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材料、结构力学与造型设计。(2)现代主义设

计与技术美学思想。(3)后工业社会的各种设计美学新观念。 2、考核形式:闭卷 六、教材与参考书 (一)教材 1、《现代设计概论》古大治编著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年版 (二)参考书 1、《关于人类事物的科学》(美)赫伯特·A·西蒙著(杨砾译)解放军出 版社 1988年版 2、《20世纪风格与设计》(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英)尼古拉斯·佩 夫斯纳著王申祜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版 4、《包豪斯》(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2001年版 5、《设计——现代主义之后》(英)约翰·沙克拉编卢杰,朱国勤译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年版 6、《世界现代设计》(Modern Design 1864---1996)王受之著艺术家出版 社 1997年版 7. 《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古大治著科学出版 社 2000年版 年版

关于修订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模板】

教务处[2018]71号关于修订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各系部: 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已于近期正式定稿,由于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对部分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结合2016版课程大纲修订实际情况,教务处对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进行了略微调整。为做好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要求 本次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是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各系部成立课程大纲编写小组,具体负责本部门各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修订)与审订工作。 (二)凡列入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都必须制订相对应的课程教学大纲。 (三)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制订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大纲。 (四)全校所有课程(含全校性通识课、选修课、跨系部开设的课程)均由课程开设单位负责修(制)订。 (五)大纲的编写(修订)要求文字严谨、语义明确、名词术语规范,并按统一的格式编写。

(六)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应与附件提供的模板格式相统一。本次提供的大纲格式与原来的格式相比,有一定变化,请大家仔细核对后进行修订。 (七)大纲审核程序 二、填写注意事项(调整部分已黑体加粗,需特别注意) (一)此次大纲修订,编写依据统一为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时间统一为2018年9月,此信息已在新版大纲模板中固定,请老师不要随意改动。 (二)课程基本信息中总学时须与第四部分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格中的学时信息相一致。 (三)实践教学大纲中,课程基本信息学时一栏总学时数与总周数选填其一,并只保留一个;如填写总学时数,则要填写周学时数,并删除总周数一栏;如填写总周数,请删除总学时数与周学时数。 (四)附件3理论课教学大纲中,第一部分“课程教学目标”,一般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层面进行描述。 (五)第二部分“课程教学要求”,需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六)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写明本门课程的重难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总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专业基础课;正确理解媒介融合的定义,掌握媒介融合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及发展方向;理解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了解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及如何提高网民素养;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认识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把握媒介融合规律,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主动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人文情怀的温度上去开展工作。 理论授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参考教材:《媒介融合导论》,杨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庄捷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9 第一章:媒介融合概说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

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关于媒介融合认知的几大派别。 理解:关于媒介的定义界定及其发展过程。 掌握: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演变。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关于媒介 第二节: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分类 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媒介融合的观念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 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这一观念的变迁,从而能够总结媒介发展规律,为今后从事新闻业打下基础。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融合这一观念从竞合—整合—融合的变迁。 理解:媒介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掌握:媒介融合从观念上的变迁过程。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变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变迁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的竞合 第二节:媒介的整合 第三节:媒介的融合 第三章: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媒介融合的内涵。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概念界定。 理解:三种融合形态的发展方向。 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 3、本章教学重点: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内容融合 第二节:网络融合 第三节:终端融合 第四章:媒介融合的技术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将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媒介融合是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被不断推进的。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纸媒、早期电子媒介、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 理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模拟技术的发展。 掌握:三网合一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中英文):物流管理概论Logistics Management 课程编号:6 学时学分:48/3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48:0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开设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管理学 开课单位:商学院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入门主干课程。本课程通过老师引导性教学、物流工作流程和大量的实训操作结合,训练学生具有能从事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物流方案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通读指定教材的同时,还至少需要阅读翻译的教材一本(或国外原版教材),经常浏览我们所提供的物流网址及报纸期刊中的物流相关信息和文献,时时关注国内外物流管理的运作,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动态,并要求学生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教”的要求:(1)结合案例讲解创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强化实践应用,从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创造能力;(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的要求:(1)熟悉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2)把握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3)全面了解物流管理的基础内容与专题内容;(4)学会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 第一单元物流概述6(6/0) 第二单元物流的基本功能21(21/0) 第三单元企业物流与区域物流6(6/0) 第四单元国际物流与绿色物流6(6/0) 第五单元电子商务物流与第三方物流6(6/0) 第六单元供应链管理3(3/0)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 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难点: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区分,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分析,长期趋势、季节变动的测定和分析内容设置: 4.1时间序列概述 4.2时间序列的传统分析 4.3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分析 4.4时间序列的趋势变动分析 4.5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分析(循环变动、不 规则变动分析自学) 第五章相对指标和指数 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