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1.6
建筑学报
从真实到概念
—“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
薛滨夏 周立军 于戈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
收稿日期:2011-03-25
摘要/从建筑形态认知与创新入手,探讨了“建筑设计基础”课中空间认知启蒙和空间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形式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探究空间语汇拓展与概念转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概念引导为主线,变形与释义为核心的 “空间概念”启发式教学模式。关键词/建筑形态 “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 空间意识 “概念”引导 创造性思维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ing spatial cognition” and “cultivating spatial consciousness” for raising students’ ability on “form creation”. Around the “expansion of vocabulary” and the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of concept”, it proposes the heuristic modes of teaching, which takes the conceptual guiding as the main line and takes the reforming and paraphrasing as the co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form, course of Basi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space consciousness, conceptual guiding. creative thinking
1 空间意识培养
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来说,“建筑设计基础”课中的启蒙教育—建筑初识,是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空间意识的第一步,也是后期各种建筑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建筑的本质属性及社会意义,并通过空间表现与设计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建筑的空间属性、构成原理与
设计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建筑初识部分只是关于实例和原理的笼统介绍,对建筑内外空间的组成特点及美学规律概括提及,教学内容显得陌生、晦涩或深奥,不利于学生领会并掌握,对后期的课程设计少有补益。此外,建筑形体空间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双重属性,低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往往偏重于前者而难于实现二者之间的跨越,因而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一年级新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寻找适宜的模式,将学生非专业化的认知经验转化为熟悉的空间形式和概念化的空间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通过空间体验、概念引申、语汇拓展与概念转化等步骤,可以渐进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空间想象力、关联性分析和逻辑推导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空间认知、形态创新与意蕴塑造的综合能力。1.1 现实世界中的空间体验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知是通过所体验到的空间序列来逐级认识的。对于初入建筑学科的学生来说,以往的经验多来自于建筑学科之外的感性认识—房间可以容纳人的活动或放置物品,厅堂用以集散人群;门意味着进入一个房间或穿过一道屏障的途径,或仅仅表示若干高于人体尺度的实体构件;窗代表了光线的来源地,或是向外张望的洞口;楼梯则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频繁经过的一处场所,令人烦躁乃至感到麻木,机械般的上下运动中形成单调的节奏。 其他这类的建筑要素,如墙、坡道、阳台与屋顶,也同样存在着非专业化的认知与解读。这类建筑元素在学生头脑中,更多与某些实际功能相联系,或者出于个人经验而被蒙上特殊的印记,倾向于固着在某种特定的图式上而少有变化。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零散、模糊、似是而非的认识却是建筑初识教学中有益的基点和突破口,因为学生直观的经验来自于自身的切实感受和领悟,如果将其与那些复杂、深奥的空间概念和形式理论建立联系,或形成生动的对比,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兴趣与领悟程度,有助于后期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改善学习效果。
1.2 空间形态要素的认知与分类
在建筑初识教学中将学生零散的经验与常识整理成体系化、专业化概念,进行分类,规范、扩展,有利于学生建立关于建筑空间的整体认识。这部分内容包括介绍建筑空间的
定义,分类、限定要素等[1]。一幢建筑或房间可以理解为由实
建筑教育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体和空间组成的共同体,既具有物质性的集聚、占有与围合,也包含相互延伸、渗透的虚空。因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对建筑实体、空间要素类型以及衍生出的各种组合关系的认识。就建筑构成而言,可分为实体、界面与空间3个部分[2]。实体元素包括墙体、柱等承重与垂直限定要素,屋面与地面等水平限定要素以及楼梯、台阶、坡道等垂直连接要素。这些要素在形状、量度、比例、尺度的属性决定了空间的主要特征,而它们在色彩、肌理、图案与光感方面的细部处理赋予了空间形态不同的格调。门、窗、阳台、檐口、墙垛、饰线一类功能与装饰要素,因其位置、组合、尺度、材质与韵律的不同而形成丰富的建筑语汇,对空间形态产生微妙的影响。界面联系内外空间,是空间形体的限定与接合要素[2],也是重要的视觉媒介和背景,与材质、色彩、肌理密切相关。空间因相互邻接、穿插的关系不同而组成丰富的变化秩序,具有连续性和渗透性。
基于上述考虑,建筑形态的定义应以明晰建筑形态物质性特征为主,同时结合实例揭示隐含在物质层面背后的象征和意蕴。在建筑形态要素的分类中,实例的枚举既要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或对比分析,又要具有典型性,说明在功能、审美、空间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在这些内容的讲述中,结合大量的实例和演示说明实体、界面与空间要素各自的变化规律、形态特点、基本尺寸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详解一些代表性的精彩作品,启发学生对于建筑形式变化与拓展可能性的认识,开启他们进行建筑设计的艺术想象空间和知识广度。
2 空间语汇拓展
2.1 空间语汇的组合变化
各种建筑形体要素、空间及其组合变体是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语汇和素材。建筑空间语汇的扩展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建筑体验进行空间意识转换,也需要对空间形态要素进行具体的分类和样式总结,使学生掌握形态元素之间连接、组合、变形的可能途径。空间元素的不同组合可以派生出千变万化的形态,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验,经抽象、归纳、对比、扩充,与穷举图示相结合,以求概念到实例映证的呼应及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从学生宿舍的窗户、门、楼梯形式到教学楼的相应要素造型,再到大师名作中艺术化的设计,可以生动地说明构形元素在不同功能和风格建筑中的适用形式和变形潜力。窗户作为引进光源和通风的功能元素,其洞口与墙面、顶棚的关系在内外空间之间建立起视觉联系。规则与异形、独立或联立的窗户可以形成空间界面的不同肌理,并影响房间的通透程度。窗洞在墙面上的开口位置,将保持或削弱空间的围合感与完整性[3],影响视觉的焦点。楼梯、墙面也是很好的例子,楼梯
在布置形式以及直线、曲线、折线形式之间的变化会在厅堂与转角空间中形成戏剧性的空间效果。墙面对于空间的限定,会随着墙面间的邻接距离、相互角度形成开敞或私密的空间表情与态势。墙面的肌理、色彩与光泽会进一步加强空间的表达效果。而它的尺度变化,又会形成压抑或开敞的比例关系。作为独立要素,墙面开孔大小与高低变化又会影响两侧分隔空间联系的强弱。建筑中的立柱也有很好的明示性,功能意义上的柱子作为承重结构而存在,而空间意义上的柱子与墙面、顶棚形成控制性空间,柱列更加强了空间的秩序与韵律。
建筑中的形态要素,在形式、量度、围合、方向及组合方式等特征的区分下,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塑造力,实现平面布局与空间造型的意图,生成空间序列的起伏变化。在课程设计中,运用形态要素的形式差异和不同组合方式,对诸如“墙体”、
“屋面”、
“立柱”、
“隔断”、
“家具”以及“门”、
“窗”、
“挑台”、“坡道”、“台阶”等语汇进行扩展,围绕空间划分、视觉引导、场景切换等构形环节,可以在使用空间、交通空间、过渡空间、精神空间的塑造中取得生动的艺术化效果。
2.2 空间语汇的变形
空间语汇的另一种拓展方式来自于对形态要素进行变形与换位。变形改变了构形元素的常态,突破了建筑形态的传统意象,因而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如门、窗、阳台、屋顶在尺度、形式、色泽、肌理、材质方面的变化可以取得新意。所以,对变形方法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建筑认知模式的惯性,对于扩展学生的设计语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常而言,变形在一些小尺度的元素中容易进行,也便于学生掌握和控制,如窗、台阶、阳台、山花、格栅、托檐板及各种饰线。一些艺术家运用不同材料设计的风格化的窗套、入口、雨篷、阳台、格栅,造就了各异 的建筑立面,说明了变形对建筑语汇的拓展作用。另一方面,对建筑形态要素的变形可直接产生新的造型元素并改变其与墙体、屋面和立柱的关系,引起联动效应。对于墙体、屋面、幕墙等构成建筑主体的大尺度要素,通过采用折叠、倾斜、混淆、破碎化手法以及太空曲面、分形元素等可以创造更为显著的变化。如盖里的解构式建筑,大量采用曲面几何体,以旋转、穿插、离散、叠置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建筑形体于混乱中富有生机。这类建筑的实例演示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在一些前卫的建筑概念中,墙体、屋面与地面混合交叠,不分彼此,与门、窗洞口及阳台等元素融合为一个个连续变化空间形体,形成奇异或有特殊意味的空间。在墙面、幕墙要素中,各种新材料的运用和光影表现也可极大改观建筑的整体形态,而屋顶的特殊结构方式,如拱券和各种坡屋顶,更能制造神秘、浪漫或趣味的空间意境。
空间构成方式的改变是另一种扩展空间语汇的手段。常规的空间构成方式中,如集中式、线式、辐射式、组团式、网格式[3]与混合式,同质元素节奏的打破或异质元素的插入,
2011.6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30
31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1.6 建筑学报
介。建筑成为积纳“无穷内涵的意义空间”,并得以“摆脱实体与空间的有限桎梏,而抵达自由之境”[5]。在这种经由意义建构而获得丰富形态演绎过程中,空间的概念化及转换是至为关键的环节。
空间概念的转换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转换、功能转换、意义转换。形式转换如前所述,包括建筑空间与要素在角度、方向、量度、虚实方面的变化;功能转换意指空间形体设计中的功能混淆、错位、替代、拓展;意义转换是建筑空间语汇的深度挖掘,建筑设计不再是纯形式的游戏,而带有象征、
隐喻、语境解释的意味。在设计课中,空间概念的转换对学生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各种具象、固定的空间元素和组合,经过概念引申和转换便成为触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将极大拓展学生设计的潜力。例如建筑的主要元素门和窗,可以从功能和特性两方面进行梳理,在形式和意义上拓展概念的外延并建立与其它空间元素的关联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设计灵感。在这种过程中,门作为空间元素,将从空间形式与标准之外获得丰富的象征性语义—领域间的开启、框景形式、空间序列或暗示多重空间的存在。而窗经过概念变换后,不仅突破了造型与样式的束缚,还可以经过语义转换象征空间虚境与幻象。概念转换使平凡的建筑空间形态被赋予无限的空间意蕴。
4 结语
基于生活体验的建筑空间语汇概念化与概念转换等方法对于训练学生空间形态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概念的整理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概念分析及语汇扩展过程反映出从实际操作中形态生成的有效途径和多解的设计思维活动。这种“概念”引导的启发式教学顺应了学生由粗浅到深入、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渐进的心理认知过程,从而将学生原先形成的对于建筑一般体验转换为建筑学特点的空间概念,通过抽象归纳与意义联想、引申,使学生对于建筑的理解更具深刻性和多重视角,增强学生设计思维的广度和形式创造能力。从真实到概念的空间认知与推导方式,不仅形象生动,还具有清晰的对应结构和可拓展的想象余地,是培养学生建筑学语境下空间意识和设计程式的有效途径。■
只是形成另一种线性的组合关系。而解构式[2]或其它非线性形态生成方式,使得大小空间相互穿插、并置、选转或套叠,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空间衔接、围合关系,并相应改变实体元素的形态,并创造全新的建筑空间。在这种空间形式的变化中,小尺度的造型要素与主要空间形体在更大的背景上展现出对比与空间层次。这一类实例分析将有益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在传统形态构造方法基础上应用不规则、非线性的方式在全新的空间句法上进行建筑创作。
3 空间概念转换3.1 概念化的空间语汇
空间的非物质性以及人的审美要求使建筑空间语汇表现出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艺术特征。正如美国建筑教育家弗朗西斯所描绘的空间,不同于普通楼房中的门、窗、洞口或构件仅仅履行一定的功能,连绵不断之中充满形体和物体的声、色、味与触觉[3]。建筑学语汇中的空间元素富有灵气和意义,且具有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的意味;2)空间的模糊性与混沌性;3)空间的自明性、逻辑关系与结构;4)美学价值、韵律;5)空间情感。
这些特征使得设计过程中各种空间语汇获得了一种概念化的意义,即包含各种审美倾向与意义表达的空间符号。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归纳了空间的抽象特质所引发的人的心理反应,如不稳定形式所带来的紧张感,简洁形体所形成的令人放松的环境,以及其它各种空间形式、尺度、色彩、质地及空间序列与人的感受的关联,如欢乐、恐惧、沉思、动感、崇高的敬畏、愉快及不愉快等[4]。同样,建筑空间及要素也具有相应的空间表情和语义,如门表示一种获得许可的可能,或是表明不同区域的联系。窗作为采光界面而带有一定的可叠加性与透明性,不同区域的空间意象在此重叠或形成引导的暗示。楼梯与坡道作为垂直空间的沟通媒介,不可避免地带有连接的连续性和引导的层次性,或是引发一种渐进的联想。墙是空间进行围合、分割与限定的主要手段,决定着空间的通透与封闭、连续与间断,也关系到空间的比例、态势与表情。屋顶作为建筑的顶部界面象征精神空间的去处,强烈地表达出一种蔽护的态势,也是制造形体变化的重要节点。混淆屋顶与墙的区别可形成特殊建筑形式,体现空间的连续性、折叠性与概念的变化。3.2 概念转换
空间的非物质性在于空间表达的抽象性和建筑的文化性、功能性,使得建筑的空间语汇不可避免带有意义浓缩和哲学阐释的色彩。一方面,建筑展现出“无之为用”的恒常之理,另一方面又如杜多克所说,是“美丽而庄严的空间游戏”[4]
。如此,设计中运用的空间元素已然不再是机械的技术规范或中性的构成手段,而成为人们创造生动空间情态与意蕴的媒
参考文献
[1] 周立军.建筑设计基础[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56-114.
[2] 薛滨夏. 建筑形态的构成与演化[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0.2-8,18-26.
[3] 弗朗西斯·D.K.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 邹德侬,方千里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77-182.[5] 周榕. 异度空间[J]. 建筑师, 2003(10):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