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20160601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20160601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20160601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20160601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谢晓芬渗漏性损伤是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或漏出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软组织,进而导致皮肤软组织损害的一种输液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处理不当或消极处理均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皮肤坏死、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等,也会增加护理纠纷,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药物渗漏后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多种机制,一般分为四种:血管收缩性、渗透性、pH值相关性和细胞毒性。输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如下。

1.患者相关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皮肤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纤细,

认知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得知患者输液的不良感受,输液部位的过多活动等。

2.输液技术相关因素:使用金属输液针头,输液部位邻近关节,输液部位过多

活动,穿刺针邻近肌腱或神经等。

3.液体相关因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高或低pH值,高或低渗透压药物和血

管活性药物。

药液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导管或针不应该立即拔除而应予以留在原位,连接注射器并用注射器抽吸,抽出3~5mL外渗液体或组织液,再拔出针头,通知值班医生,进而医护协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①抬高患肢。关节适当活动,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

肢渗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

②冰袋冷敷和用温水袋热敷。冰袋冷敷不仅能够通过阻滞神经对疼痛的传导

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冰袋冷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使用,每日最少冷敷4次,15~20min/次,同时注意避免冻伤加重皮肤软组织损害。温水袋热敷能够扩张渗漏区域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循环,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及再吸收。热敷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肿胀,也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温水袋热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每日最少热敷4次,

15~20min/次。临床中热敷、冷敷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目的是使药物局限

在某一区域还是促其消散。冷敷能够使渗漏药物延缓扩散,相对局限于较

小区域,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害,起到保护邻近组织的作用,而热敷则是加速扩散。

③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

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④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

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

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

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

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

2.药物治疗:

①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是一种能够降解透明质酸的生物酶,透明质酸是

皮肤组织及结缔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降解透明质酸可以降低皮层细胞外基质的粘度,促进渗漏药物的扩散与吸收,配制浓度为150μ/mL,剂

量1mL,在渗漏发生后60min内皮下注射。最佳的注射方法推荐5点式注射法,即在渗漏区域边缘平均分5个注射点进行注射,每个注射部位

30U(0.2mL),一般15~30min后肿胀会明显减轻,也有增加剂量或加入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以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问题。

②酚妥拉明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的应用越早越好,5~10mg酚妥拉明稀

释于10mL氯化钠溶液,应用时最迟不超过渗漏事件发生后12h,渗漏区域皮肤颜色的改变常常于1h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注射酚妥拉明时,疼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也偶有发生。用药后的副反应包括: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鼻塞、脸红、虚脱、心动过速等。大剂量应用时其副反应更易发生。

③特布他林。β2受体兴奋剂,能够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拮抗多

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渗漏引起的血管收缩,缓解组织缺血、缺氧,在此类药物渗漏而酚妥拉明注射无效时,更为适用。④化疗药物解毒剂的应用。在患者化疗过程中针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渗漏,解

毒剂的应用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a.类固醇激素:蒽环霉素类、阿奇霉素类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患者在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能够明显降低炎性介质的反应,减轻组织的损害,但有报道称在小鼠试验中氢化可的松可增加长春碱类药物的皮肤毒性。

b.碳酸氢钠:局部注射碳酸氢钠可以碱化组织微环境,通过改变pH值,降低阿奇霉素类药物的吸收,加速消除。

c.硫代硫酸钠:氮芥类药物的解毒剂,在小鼠实验中唯一被证实的氮芥类化疗药物解毒剂。

d.二甲亚砜:一种较为常用的溶剂,局部应用能够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加速药物的排出。

3.外科干预:

静脉渗漏导致皮肤溃疡或坏死时需要外科干预,根据损伤的程度采取外科换药、扩创换药、扩创缝合、扩创植皮等措施,肌腱骨质大面积外露则需要行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修复术。临床上需要外科干预的并不常见。

血液病静脉渗漏性损伤护理

血液病静脉渗漏性损伤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资料[加上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5例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血液病患者平均年龄7~69岁。局部渗漏表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疼痛、发红、水疱及溃疡,在实施相应的护理后,疼痛改善,肿胀消失,溃疡愈合。结论血液病患者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可造成严重的后果,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情况加强预防,细心护理。向患者耐心解释,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液病静脉渗漏性损伤护理 前言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其治病原因较多,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污染等[1]。目前,临床中治疗血液病多应用化疗、激素治疗等方式,但是引发的毒副作用比较大,并且患者的治愈率比较低,复发率比较高。静脉渗漏性损伤[2]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药液渗漏到静脉周围组织,一般症状为疼痛、肿胀、无回血或局部水泡,并造成局部软组织坏死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伤。静脉渗漏轻则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发生静脉渗漏损伤,护理人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减轻患者痛苦,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 1[这都需要空格,数字与汉字之间,两格,把下边的都改了]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这里不用空格吗,开始一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要空格,参照模板改,包括下边所有的]回顾从2016年8月至2017[你修改一下时间吧,这段时间你都没有实习,,你也没在这个地方]年1月我科有25例血液病患者发生了静脉渗漏性损伤(12名男性和13名女性)。年龄7-69岁,平均年龄43岁。 1.2渗漏部位分布情况(见表1) 1.3临床表现 [空格]由于静脉注射给药的种类不同,渗透量不同,患者的渗漏表现也不相同。发生渗漏性损伤时,患者的首要表现是疼痛,局部出现红肿热痛,麻木灼热感。主要是穿刺点周围。部分患者是穿刺点上方、下方或整侧肢体疼痛。15例(60%)液路不通畅,不见回血。12例(48%)出现肿胀。这25位患者中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表1渗漏部位分布情况 部位手背前臂内踝肘部合计 例数8122325

护理基础静脉输液

一、名词解释 1.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2.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二、填空题 1.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2.静脉补钾时不宜过浓、不宜过多、不宜过快、不宜过早 3.静脉输液的原则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见尿补钾。 4.常见输液故障有液体不滴、滴管内液面过高、滴管内液面过低、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5.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应先从四肢远心端静脉开始使用,逐渐向(近心端)移动,做到有计划的使用静脉。 6.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调节输液的速度,一般成人40~60 滴/分,儿童20~40 滴/分。 三、选择题 1.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 d ) A.半卧位B.端坐位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2.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人应采取的正确体位是( d ) A.平卧位B.半卧位C.坐位D.坐位,双下肢下垂E.中凹位 3.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 A.0.2% B.0.3% C.0.4% D.0.5% E.0.6% 4.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5.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D ) A、青霉素 B、细胞色素C C、链霉素 D、TAT 7.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D)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 8.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气体阻塞(A) A.肺静脉入口B.下腔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D.主动脉入口 9.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如误注入动脉,局部表现为:(D ) A.局部无变化B.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C.苍白、水肿D.呈树枝状分布苍白10.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 A.输入药物不纯B.药物含致敏物质C.药液灭菌不彻底D.药物刺激性强11.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A ) A.茂菲氏滴管有裂缝B.输液管管径粗C.患者肢体位置不当D.输液速度过快12.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c ) A.发热反应B.过敏反应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D.空气栓塞E.细菌污染反应13.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急性肺水肿,护士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d )A.立即通知医生B.给病人吸氧C.安慰病人D.立即停止输液E.协助病人取端坐卧位,两腿下垂

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1]

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 一旦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应该立即停止输液,用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负压拔针并采用纵向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穿刺点。 1、热敷:局部敷热可以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伤害。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氯化钾以及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发生的渗漏。但对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外渗超过24h多不能恢复,此时已 经发生的严重缺血性损害,局部皮肤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出血,若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增快,耗氧增加而加速坏死。 2、冷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和非血管收缩药物引起的渗漏,一般渗漏后24h内采用,如果需要反复用冷敷,必须间隔1h,以免引起“继发效应”。如: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应早期冷敷。 3、95%乙醇外敷:95%乙醇可用于葡萄糖酸钙、20%甘露醇及其些抗生素药物,可迅速消肿止痛,无任何不良反应。 4、硫酸镁湿敷:硫酸镁能舒张血管平滑肌,使痉挛的外周血管扩张,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和消肿的目的。临床上常用

33%及50%硫酸镁湿敷。 5、中药外敷:多种中药制剂外敷可缓解静脉输液渗漏症状,减轻组织损伤。如:冬青注射液、冰片虎杖、新鲜芦荟汁、马铃薯等对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有效。 6、酚妥拉明湿敷:作为α受体阻滞剂,能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而使局部组织免于缺血缺氧,不发生变性坏死,同时具有明显镇痛作用。用于局部湿敷血管收缩型药物的外渗,效果优于硫酸镁。特别对新生儿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局部皮肤损害,尽早进行酚妥拉明局部湿敷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7、局部水肿,血管炎症:还可先涂地塞米松,尔后外敷马铃薯薄片,在我院应用亦取得较好疗效,并推广应用。 8、局部封闭:不论何种药物引起的局部皮肤出现水疱, 紫黑或坏死,都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外敷药物,临床上多用普鲁卡因、透明质酸酶,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以阻止渗漏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酚妥拉明5-1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用于血管收缩药及葡萄糖酸钙的渗漏;0.2%普鲁卡因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200U用于高渗溶液渗漏, 1%-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配合冰敷用于化疗药物渗漏等。

静脉输液风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风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8-08-03T16:15:26.6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庞梦娅 [导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住院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陕西省710032)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质量的方法。方法对老年住院输液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输液前充分评估、加强护患沟通、合理选择血管及穿刺工具、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及知识的培训、把健康教育贯穿于输液全过程。在干预前后各选取120例老年住院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外渗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静脉外渗发生率和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质量,保障老年住院输液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住院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而老年患者入院后大多数都采用了静脉输液治疗,但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存在一些如组织器官生理功能退化,记忆力下降,听力、视力下降等特点,加之静脉输液从生产配置到临床应用,操作中任何环节疏忽大意,即可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导致医疗纠纷发生,恶化医患关系,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保障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我科于2012年4月起对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过程实施了相关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年龄≥60岁,需住院输液治疗,意识清楚,能够沟通交流。排除标准: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不能沟通交流者。其中观察组性别:男64例,女56例,年龄67~89岁,平均(75.56±5.6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2例,初、高中55例,大专及以上23例;病种:高血压37例,糖尿病28例,慢阻肺19例,胃肠道疾病11例,其它病种25例。对照组性别:男61例,女59例,年龄65~87岁,平均(74.74±5.2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8例,初、高中57例,大专及以上25例;高血压34例,糖尿病29例,慢阻肺20例,胃肠道疾病13例,其它病种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输液前充分评估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特点,科室制定老年患者输液评估单,>60岁老年患者在第一次静脉输液治疗前由管床护士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①治疗方案:输液目的、输液疗程、液体总量、滴速、输注药物名称。②患者全身情况:病情、心肺功能、活动情况、语言沟通能力、配合程度、情绪控制能力。③穿刺部位血管与皮肤情况。④穿刺工具类型、型号[1]。通过输液评估单,管床护士可按图索骥,避免评估的遗漏和疏忽。 1.2.2加强护患沟通护士在操作时,着装整洁,面带微笑,对老年患者采用尊称,穿刺前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输入药物的名称与作用,可以采用咨询、聊天等方式,选择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对反复询问的老年人一定要耐心,态度热情、真诚,让老年患者感到温暖,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1.2.3合理选择血管及穿刺工具老年患者的血管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差、血管脆性大[2]。护士在穿刺前应结合患者意愿与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与血管。高龄患者一般建议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血管较细的可选用小儿留置针,对不愿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可选用针身较短、针头斜面较小的5号半头皮针进行穿刺[3]。仔细观察患者血管,做到多看、多摸,避免选择有感染及硬化的血管,尽量选择弹性好、直、管径较粗、易于穿刺和固定的血管。 1.2.4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及知识的培训请医院静疗小组的专家到科室讲课,内容包括静脉输液工具与途径的合理选择、固定技巧、静脉输液感染控制与并发症的预防及静脉输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针对我科低年资护士多的现状,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除了静脉输液知识与技能培训,还增加了药学知识,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用药安全等相关知识。每月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静脉输液培训及考核。 1.2.5把健康教育贯穿于输液全过程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尤其是大脑功能退化导致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因此,科室制作了图文并茂的静脉输液健康教育手册,在为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采用口头教育与书面教育相结合方式,输液前耐心解释输液全过程及不同药物的性质,药物反应及应采取的措施,告知患者输液速度的重要性,不要自行调整滴速;液体输完后及时拔针,并告知患者正确按压针眼的方法及时间,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多种慢性病均会影响凝血时间,因此拔针后应保持足够的按压时间。 1.3效果评价①一针穿刺成功率。统计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总次数及一针穿刺成功次数。②静脉外渗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总次数及静脉外渗发生次数。③静脉炎发生率。④患者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前1 d,请患者填写医院统一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统计非常满意和满意例数。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和静脉外渗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1和表2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后,一针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静脉外渗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在输液前应用输液评估单评估患者,可按图索骥,避免评估的遗漏和疏忽,充分的评估使管床护士在静脉穿刺前心中有数,准备充分,自信心增强。老年住院患者由于对住院环境不适应,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4],容易发怒,甚至不配合输液治疗。而护士的耐心解释,尊重患者对输液方式,穿

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2例治疗体会 左志刚1、裴柳2、刘秀娟1、邱方1*、宋维鹏1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1、重症医学科2、检验科河北秦皇岛066000)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ystemic capillaryleak syndrome,SCLS)为临床罕见病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全身性水肿、严重的低血容量性低血压、休克、低蛋白血症等症状,且伴随着毛细血管的严重高渗状态。最早由clarkson 等[1]于1960 年报道,关于其发病机制不详,认为主要与补体、白细胞介素-2、白三烯等细胞因子有关。我们在近年工作中遇到2例,且均获治疗成功,报告如下: 1、案例资料 1.1 病例1:患者男性,62岁,工人,因“突发全身水肿10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小时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大汗,并发现全身水肿,呈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无寒战、发热,就诊时患者表现为严重休克状态,T:37℃,P:67次/分,R:22次/分,BP:40/24mmHg,全身高度水肿,四肢散在花斑。近期患者无呼吸道感染症状,无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无尿急、尿频、尿痛泌尿系症状,无关节痛、发热等,未服用药物。既往患者体健,个人史无特殊。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 2.34 ×10-9/L,血红蛋白241g/L,红细胞比积69.03%,血小板计数156×10-12/L,白蛋白29.6g/L,肝肾功能、血脂未见异常,尿蛋白阴性。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小于0.1:ng/ml,且全身未发现感染病灶,入院诊断“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且患者首次发病。入科后给予深静脉置管,以羟乙基淀粉胶体液为主的复苏治疗,同时给予免疫球蛋白20g Q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 Bid静脉滴注,液体复苏效果尚可,患者血压逐渐回升,但液体依赖性明显,同时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入院当天夜间患者血压再次突发下降伴呼吸困难,快速给予补液并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血压稍有回升,但是患者全身水肿继续加重,此时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采用前稀释无脱水持续血液滤过,血流速200ml/min,置换液流速3000ml/h,随着CBP的治疗,患者血压逐渐回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逐渐减小,CBP维持12小时时已停用血管活性药物,血压稳定,呼吸困难缓解。但此刻全身水肿仍进一步加重,监测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而尿量开始增多,血压维持正常值上限水平,考虑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为防止急性肺水肿发生,给予脱水治疗,血滤脱水后患者生命体征未见明显波动,36小时后全身水肿明显消退,后停止血滤脱水,继续给予无脱水血滤治疗,随后监测患者尿量大于1500ml/24 h,持续CBP治疗维持96h后撤机。随后治疗主要以控制液体入量,呋塞米利尿脱水为主,并逐渐减少甲泼尼龙剂量直至停用。考虑此时患者血管渗漏期已过,开始静脉补充白蛋白,恢复饮食,患者病情继续好转,全身水肿继续消退,于住院第20天好转出院。随访患者1年内无再次发作。 1.2 病例2:患者女性,48岁,职员,因“全身水肿并晕厥1年,劳累后再次发作2小时”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水肿并严重的低血压状态就诊我院急诊科,当时因患者严重的低血压状态并呼吸循环衰竭我科参与在急诊科就地抢救,未收治重症医学科,当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液浓缩、低血压、水肿及低蛋白血症,随后化验指标未见肝肾功能异常,尿蛋白阴性,PCT小于0.1ng/ml,因全身未发现明显感染病灶,临床特点为全身性水肿、血液浓缩、严重的低血容量性低血压、休克、低蛋白血症,初步诊断“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因有案例1的治疗经验,入院后给予深静脉置管,以羟乙基淀粉胶体液为主的复苏治疗,同时给予免疫球蛋白20g Q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 Bid静脉滴注,同时开始床旁CBP治疗,采用前稀释无脱水持续血液滤过,血流速200ml/min,置换液流速3000ml/h, *通讯作者:邱方,Email:tsqiuf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3670741.html,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用药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确保用药安全。方法: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探讨,建立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规范各环节操作。结果:经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2012年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明显少于2011年,提高了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结论:严格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 标签: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是指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由静脉注入体内的方法,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1]。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之一,亦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之一。静脉输液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但同时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2]。若不加强安全管理,势必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静脉输液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管理,以确保输液安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纠纷。实施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预防,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暴露的护理问题由专人给予登记,对静脉输液护理存在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静脉穿刺失败,皮肤消毒不规范,固定不妥善,液体滴空、回血,液体配置时间过长等。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静脉输液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筛查和讨论,建立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环节操作,以减少静脉输液所致医疗风险的发生。 2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常见护理风险 2.1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2.2 无菌操作技术不过关 消毒剂放置时间过长或不加盖,致有效溶度降低。护士加药时常将每组液体第一瓶以及需加药品全部打开,容易造成污染。操作时若玻璃安瓿割据后未严格消毒,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同类药物常使用同一注射器,加药针头碰到粉剂,粉剂药品未充分融化。

关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救治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年12月第21卷第1z期ChinCntCareMed,December2009,V01.21,No.12 关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救治中有关问题的讨论景炳文林兆奋 ?705??述评?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多见于创伤、体克、感染、脓毒症、重症胰腺炎、分娩、过敏和心肺复苏后,其临床表现为低血压、低氧血症、低灌注、低蛋白、低血容量、少或无尿、全身水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常是疾病最凶险、最严重、最复杂的表现,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液体选择以及白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还存在争议,现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谈谈个人的意见,供商榷。 l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补液时具有价格低廉、降低血黏度、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肾功能不全等优点。缺点是半衰期短,需大量重复使用才能维持血容量,且其既补充血容量也补充组织间质容量的缺失,大量晶体液可稀释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浓度,加重组织水肿和缺氧。CLS渗漏期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大,晶体液更容易渗漏到组织间隙,使血容量难以维持,因此一般不作为首选。 天然胶体液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CLS时白蛋白也能渗漏到组织间隙使其胶体渗透浓度增高,导致更多的水分积聚在此,维持血容量的效果欠佳,因此许多学者不主张CLS扩容时用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主要用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不应作为常规扩容剂使用。另外,天然胶体液来源有限,存在传播疾病和引起免疫性疾病的风险,限制了应用范围。人工胶体液包括明胶制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在体内的半衰期相对较短,扩容作用较弱,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临床上常使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溶液,在CLS时也不易渗漏到组织间隙,扩容效果良好且维持时间长。另外,新一代羟乙基淀粉在器官灌注、组织氧供、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活性及毛细血管渗漏等方面都具有正性作用,加之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故将其作为CLS液体治疗已为大多数学者接受。 国外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白蛋白的剂量小、滴速慢,且不追加其他药物,其结论常是痛死率较高。但我们发现白蛋白有较大渗透浓度,当其剂量和速度超过CLS时胶体外渗量,反而可将渗至血管外的晶体和胶体液回收入血管内,此时追加速尿或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加快水分排出体外常可起到有益作用。天津急救医学研究所崔乃杰教授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白蛋白在肺毛细血管渗漏动物实验中发现,开始存在白蛋白外渗现象,随着白蛋白剂量加大、速度加快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我们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一直使用大剂量白蛋白+速尿取得了较好疗效,具体方法:快速静脉滴注白蛋白20g(15min滴完),立即追加速尿20~40mg,4~6h重复给予,对CLS肺间质和全身性水肿及胸腹腔积液亦可取得良好疗效,对心功能差和老年患者剂量应减半。我们的结果与国外报道有差异,可能是由于白蛋白使用剂量、给药速度和追加药物不一,值得商榷。 2糖皮质激素与乌司他丁(UTI) 过去一直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CLS,虽有作用但不理想,20年中治疗的50例ARDS并CLS患者中仅2例存活。近5年我们发现蛋白酶抑制剂UTI能抑制多种蛋白酶对器官损害并能清除氧自由基、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具有保护修复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且UTI有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对急危重症的救治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糖皮质激素。动物研究表明,UTI能减轻急性肺损伤时肺毛细血管内皮的病理改变,减少体内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水平,且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随着UTI剂量加大更加明显(彩色插页图1)。 甲型H1N1流感引起肺损伤,患者可因出现ARDS、严重缺氧而死亡,严重ARDS患者两肺呈弥漫性渗出、实变等表现,甚至出现大量鲜红色泡沫样或血浆样液体从气管内涌出,影像学上肺有大片渗出性改变(可呈“白肺”),其本质亦是肺毛细血管渗漏临床表现,如何处理值得探索?我们采用UTI“堵漏”,大剂量白蛋白将血管外水分回收入血管,用速尿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将血管内水分排出体外的“三步疗法”,治疗3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其中1例为3岁儿童)获得成功,且痊愈出院。用“三步疗法”治疗创伤、休克、感染、脓毒症和特重型急性胰腺炎等引起的CLS也都获得了良好效果,且无不良毒副作用(彩色插页图2~3)。 国外还提出p2受体激动荆特布他林、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荼碱防治CLS有效,但我们体会不深。 DOI:10.3760/cma.j.issn。1003—0603.2009.12.001 作者单位t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牧稿日期:2009—11—30)(本文编辑t李银平)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摘要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人体的重要途径,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为寻求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患者造成痛苦,总结如下:渗透性损伤的因素,药物因素。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治疗;渗漏性损伤药物从外周浅表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国外细胞毒药物治疗者有0.1---0.7%发生渗漏,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药物者发生渗漏性损伤可能性为4.65%;儿童发生渗漏性可占穿刺静脉的11---58%,0.24%出现渗漏性皮肤坏死。药物渗漏性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1] 1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多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 ②碱性溶液:以碳酸氢钠为代表;③缩血管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3]等; ④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4];⑤其它:抗生素、血液、造影剂、酶类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2药物渗漏的原因以往都认为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如穿刺技术,针尖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总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为护理差错。通常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药物渗漏时,有的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有时出现渗漏性损伤并不是在注射部位;还有报道,发生渗漏性损伤的细胞毒药物,再次使用时,在原损伤的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所以这些都不能以护理不当来解释。而是患者的自身条件状况,以及局部血管的条件,使药物更易渗漏到血管外,其中最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1型变态反应等因素。使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能使局部静脉血管压力增高的原因:①静脉:痉挛:药物输入后局部刺激或穿刺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也是引起组织坏死的一种机制;②渗漏性损伤:多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雷诺氏综合征、肝硬化等患者。这些患者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内压亦高;③有些渗漏性损伤是长期输注高渗液或碱性液之后,致局部静脉炎[5、6]或静脉栓塞[7];④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等,可使血管内压聚升;⑤静滴碳酸氢钠等碱性液,血管内会出现二氧化碳积蓄,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通性变大[8]。3渗漏性损伤的机理几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可导致渗漏性损伤。①渗漏性损伤:渗透高压的物质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平衡,细胞因严重脱水而死亡。另外阳离子溶液可以改变膜内外的离子平衡,损害细胞的电生理及有关传递机制,亦导致细胞死亡。②局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渗漏皮下后,使局部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床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坏死。③缺血性坏死:如缩血管药物引起广泛血管收缩。④细胞毒性作用:细胞毒药物渗透后,氨甲喋呤可干扰叶酸代谢。阿霉素可渗入细胞核中的dna,抑制dna复制及转录,形成的阿霉素---dna复合物从坏死细胞释放后可被活细胞摄取,又造成活细胞死亡,故常导致慢性溃疡[9]。⑤机械性压迫:大量液体外渗至皮下间隙或骨筋膜室内,致使组织压升高,产生机械性压迫,如骨筋膜室综合征。⑥感染因素及患者全身状况,使药物渗漏后易导致损伤或损伤迁延不愈。4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某些使用较频繁的浅表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较多,如手背、足背及肘全窝等处。药物渗漏后,首发症状是输液部位疼痛,渐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及损伤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伤。碱性溶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局部并无苍白,而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泡,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可发现没有伤口收缩及肉芽生长迟缓。有时可出现迟发效应,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_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 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无形 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 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 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 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 脆弱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 脂肪代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 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 2 倍。 5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 使用输液泵, 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 管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 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 药物 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 液体静压增加。 4 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诊断及治疗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一种突发的、可逆性毛细血管高渗透性疾病,血浆迅速从血管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进行性全身性水肿 、低蛋白血症、低血压、体重增加、血液浓缩,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通常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复杂,病期之间的界限模糊,并发症多,液体治疗矛盾多. 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输注白蛋白后测定细胞外液菊粉分布容量和进行生物电阻抗分析,观察胶体渗透浓度的改变。因此法价格昂贵,故不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目前诊断C L S 主要根据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在SIRS、脓毒症或外伤等致病因素存在下,出现全身性水肿、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少尿、体重增加,、低蛋白血症等即可作出CLS的临床诊断. CLS的治疗目标是防治CLS、恢复正常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维持足够的氧供。为达到这一目标,需采取以下治疗对策:㈠处理原发病、减轻应激程度,减少炎性介质的作用:祛除引起CLS的病因才能减少炎性介质的产生,防止毛细血管渗漏。

㈡在保证循环的条件下限制入水量:过多的补液可引起组织间隙水肿,细胞水肿、肺水肿加重,心包、胸腹腔渗出增多,加重器官功能损害。 ㈢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人血清白蛋白的分子量为66270道尔顿,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0%。CLS时白蛋白也渗漏到组织间隙,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增高,使更多的水分积聚在组织间隙内,因此要少用天然胶体溶液白蛋白。要以人工胶体补充血容量,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100~200)kD(目前临床常应用的羟乙基淀粉有贺斯和万纹,其中前者分子量为200kD;后者为130kD),CLS时也不能渗漏到组织间隙并可改善CLS。 羟乙基淀粉防堵毛细血管漏的机制是:①生物物理作用:羟乙基淀粉具有形状及大小合适的分子筛堵漏;②生物化学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减少促炎介质释放,减少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防止中性粒细胞黏附),从而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内皮损伤。 ㈣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使用相当于生理剂量的小剂量激素治疗对炎性介质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有效,并可避免激素诱发的高血糖和相关的免疫抑制。 ㈤保证组织供氧:CLS在肺部表现为与ARDS相似的病理过程,均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间质水肿、肺的顺应性下降,应采用较高的吸入氧浓度;机械通气时增加呼气末正压,延长吸气时间。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关注┃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渗漏性损伤是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或漏出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软组织,进而导致皮肤软组织损害的一种输液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处理不当或消极处理均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皮肤坏死、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等,也会增加护理纠纷,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危险因素药物渗漏后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多种机制,一般分为四种:血管收缩性、 渗透性、pH值相关性和细胞毒性。输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如下。 ①患者相关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皮肤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纤细,认知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得知患者输液的不良感受,输液部位的过多活动等。 ②输液技术相关因素:使用金属输液针头,输液部位邻近关节,输液部位过多活动,穿刺针邻近肌腱或神经等。 ③液体相关因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高或低pH值,高或低渗透压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处理方法药液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导管或针不应 该立即拔除而应予以留在原位,连接注射器并用注射器抽吸,抽出3~5mL外渗液体或组织液,再拔出针头,通知值班医生,进而医护协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①抬高患肢。关节适当活动,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 ②冰袋冷敷和用温水袋热敷。冰袋冷敷不仅能够通过阻滞神经对疼痛的传导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冰袋冷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使用,每日最少冷敷4次,15~20min/次,同时注意避免冻伤加重皮肤软组织损害。 温水袋热敷能够扩张渗漏区域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循环,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及再吸收。热敷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肿胀,也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温水袋热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每日最少热敷4次,15~20min/次。 临床中热敷、冷敷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目的是使药物局限在某一区域还是促其消散。冷敷能够使渗漏药物延缓扩散,相对局限于较小区域,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害,起到保护邻近组织的作用,而热敷则是加速扩散。 ③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④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

基础护理学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1、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2、周围静脉输液法:核对解释→放治疗巾、止血带、选血管、松止血带→检查液体→除铝盖中心→套网套→消毒瓶口→打开输液器并插针头→挂输液瓶→排气→系止血带握拳→消毒皮肤→再次排气并检查→穿刺→见回血“三松”→胶布固定→收止血带、治疗巾→调滴速→记录→整理用物 注意三查七对 三松:拳、调节器、止血带 需继续输液者:除去铝盖中心→套网套→消毒瓶口→加药→换插第一瓶盖针头→调节滴速滴速调节:成人40~60滴/分,小儿20~40滴/分。 3、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1)溶液不滴 A针头滑出血管外-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B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调整针头位置或肢体位置 C针头阻塞-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D压力过低-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E静脉痉挛-局部热敷 (2)茂菲滴管液面过高 A滴管侧壁有调节孔时-夹紧滴管上端的输液管,然后打开调节孔 B滴管侧壁没有调节孔时-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 (3)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A滴管侧壁有调节孔时-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然后打开调节孔 B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 (4)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A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 B检查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 C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4、常见的输液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A输液前认真检查 B严格无菌操作 C一旦出现 轻者:减慢或停止输液,观察体温变化 重者: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D高热患者的处理 (2)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A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 B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C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D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E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F静脉放血200~300ml,慎用 (3)静脉炎: A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门诊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门诊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目的研究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常见问题,总结护理对策。方法调查我院门诊静脉输液120例患者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常见问题包括静脉穿刺失败、疼痛、休克、发热、皮疹、恶心呕吐、静脉炎、出血、液体外渗等,其中恶心呕吐、疼痛、穿刺失败、皮疹、出血、发热发生率高,分别为10%、8.33%、5.83%、5.83%、6.67%、4.17%。结论通过了解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常见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保证静脉输液中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门诊;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对策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1]。但输液也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因此护理工作者必须了解各种不良反应的表现,多巡视、多观察,才能保证输液的正常进行。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护理质量,成为现代临床护理技术探索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通过调查2007年1月~2008年8月,我院门诊120例静脉输液患者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给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8年8月在我院门诊行静脉输液的患者120例,年龄2~84岁,男62例,女58例。呼吸道感染33例,支气管炎29例,肺炎30例,肠炎28例。学历大专及以上46例,中学及中专36例,小学及以下38例。除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活动性肝炎、恶性肿瘤、手术及有精神病史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等患者。 1.2方法在患者门诊输液前,建立登记表,由主管护士与患者建立档案追踪并详细了解和观察输液相关情况。观察的问题包括:疼痛、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休克、发热、皮疹、恶心呕吐、静脉炎、出血、液体外渗及其他不良反应等。 1.3判定标准 1.3.1静脉穿刺成功的判定标准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输液通畅并能维持到当天输液完毕者为成功。如果静脉穿刺2次及2次以上,或输液过程中有渗漏,需重新穿刺方能完成输液者为失败[2]。 1.3.2疼痛的判断标准依据面部表情分级法(FPS-2R),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判定。拔针时观察患者的表情神态变化,询问患者的感受。表情自然,患者无疼痛感觉,示无痛;如有皱眉、咬牙、缩手或者叫痛,表示疼痛[3]。 1.3.3休克的判定标准休克多发生在用药30min~1h后,表现为:胸闷、气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2-08-15T15:27:20.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陈露 [导读] 药物静脉输注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 陈露(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中心卫生院 666401) 【摘要】药物静脉输注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发生静脉药物或静脉液体渗漏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耽误了治疗时机,给患者经济与精神上造成很大影响,又延长了住院时间,有可引发医疗纠纷。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即可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更是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责任。因此,掌握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至关重要.。为寻求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患者造成痛苦,总结如下:渗透性损伤的因素,药物因素。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治疗渗漏性损伤 药物从外周浅表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要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物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国外细胞毒药物治疗者有0.1-0.7%发生渗漏,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药物者发生渗漏性损伤可能性为4.65%;儿童发生渗漏性皮肤坏死。药物渗漏性损伤已要你去广泛重视。[1] 1 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 多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漏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②碱性溶液:以碳酸氢钠为代表; ③缩血管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3]等;④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4];⑤其它:抗生素、血液、造影剂、酶类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 2 药物渗漏的原因 以往都认为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如穿刺技术,针尖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总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为护理差错。通常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药物渗漏时,有的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有时出现渗漏性损伤并不是在注射部位;还有报道,发生渗漏性损伤的细胞毒药物,再次使用时,在原损伤的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所以这些都不能以护理不当来解释。而是患者的自身条件状况,以及局部血管的条件,使药物更易渗漏到血管外,其中最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1型变态反应等因素。使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 能使局部静脉血管压力增高的原因:①静脉:痉挛:药物输入后局部刺激或穿刺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也是引起组织坏死的一种机制;②渗漏性损伤:多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雷诺氏综合征、肝硬化等患者。这些患者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内压亦高;③有些渗漏性损伤是长期输注高渗液或碱性液之后,致局部静脉炎[5、6]或静脉栓塞[7]; ④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等,可使血管内压聚升;⑤静滴碳酸氢钠等碱性液,血管内会出现二氧化碳积蓄,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通性变大[8]。 3 渗漏性损伤的机理 几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可导致渗漏性损伤。①渗漏性损伤:渗透高压的物质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平衡,细胞因严重脱水而死亡。另外阳离子溶液可以改变膜内外的离子平衡,损害细胞的电生理及有关传递机制,亦导致细胞死亡。②局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渗漏皮下后,使局部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床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坏死。③缺血性坏死:如缩血管药物引起广泛血管收缩。④细胞毒性作用:细胞毒药物渗透后,氨甲喋呤可干扰叶酸代谢。阿霉素可渗入细胞核中的DNA,抑制DNA 复制及转录,形成的阿霉素--DNA复合物从坏死细胞释放后可被活细胞摄取,又造成活细胞死亡,故常导致慢性溃疡[9]。⑤机械性压迫:大量液体外渗至皮下间隙或骨筋膜室内,致使组织压升高,产生机械性压迫,如骨筋膜室综合征。⑥感染因素及患者全身状况,使药物渗漏后导致损伤或损伤迁延不愈。 4 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某些使用较频繁的浅表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较多,如手背、足背及肘全窝等处。药物渗漏后,首发症状是输液部位疼痛,渐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及损伤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伤。碱性溶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局部并无苍白,而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泡,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可发现没有伤口收缩及肉芽生长迟缓。有时可出现迟发效应,如长春新碱渗漏后7天局部方可出现疼痛性红肿[10]。 药物渗漏性损伤还包括一些较为严重的合并症:①神经性损伤。如高渗液渗漏致尺桡正中神经损伤[11],输液链激酶渗漏出现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损伤[12],阿霉素对周围神经有直接损害作用。②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手部间隔综合征[13],前臂筋膜室综合征[14、15]。③晚期并发综合征。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常需手术重建。另外,亦有皮肤完整,但肌腱、神经、关节周围已明显疤痕化的报告。 5 渗透性损伤的处理 静脉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部位,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减少损伤。渗透性损伤只发生于药物渗透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受药物的特性、渗出剂量、持续时间等影响。因此,困难之处在于确定何者值得治疗以及如何治疗。由于渗透性损伤有时后果严重,现多主张早期发现,及时恰当处理,切勿观望等待。有关处理方法: 5.1 局部外敷 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外用类固醇软膏及中药外敷等。①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作用,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0%~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Larson以冰敷3天治疗急性渗漏性损伤119例,有106例获得良好效果。郝永红等在动物模型上观察了热敷、冷敷及中药湿敷,认为冷敷效果较优。②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如肾上腺素、阿拉明、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等外渗治疗均收到很好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