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审美标准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

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也可看出诗人及诵诗人之志。群,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示一种否定性的情感,

意义:1 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统一起来。

2 强调诗人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节孔子论“大”

内容:首先是一个道德范畴。大所指对象不能引起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崇高感,只有一种敬畏之情,而且伴随一种神秘感。

第五节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内容: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后代由此形成“比德”理论。自然美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思想、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意识形态的成分。

第六节墨子的“非乐”

内容:统治者喜好音乐,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人民负担,衣食不足,造成

社会混乱和国家的灭亡。也否定文采美饰。

意义:维护劳动人民意义,值得肯定。但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加以否定式错误的。也包含有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

第七节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

内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人有共同的感觉器官,所以有共同的美感;人的心也是相同的,人对理义必定有相同的爱好。乐的本质是对仁义等道德的爱好,乐就是从对仁义的爱好中产生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论。

第三章《易传》的美学

第一节《易传》和《易》象

内容:《系辞传》认为,整个《易经》都是象,都是以形象来表明义理。《系辞传》所说的象,当然不等于是审美形象。但是,可以通向审美形象。三点根据:1 《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模拟、写照、反映。艺术形象也是。不同在于前者的反映不一定是审美的,而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的反映。 2 《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形象变了,情意也变了。 3 《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三体都有。

第二节立象以尽意

内容:和观物取象一样是象的重要规定。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得清楚充分。

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识深远的,幽隐的。

第三节观物取象

内容:1 说明了《易》象的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2 说明《易》象的产生,是一个认识,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 观物的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不能局限于某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第四节《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内容:1 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壮美和优美。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盛,但不可偏废。 2 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 3 “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神是宇宙万物的微妙变化的规律。4 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第五节赋比兴的美学本义

内容:是对“立象以尽意”的展开。涉及审美意象又以何种方式感发读者。涉及审美意象产生的方式与结构特点。这种审美特点,在于重视内心的感发。

第四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第一节《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节《管子》四篇论“气”

内容:精气说:道就是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物之精“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精气客观存在,人们不能阻止它的运动,也不能消灭它。人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一个人所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也就越高。人心保持虚静,外界的灵气就能进入体内,并且在体内安定下来,不会散失。

第三节《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

含义: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静,就是保持心的安静、平静。一就是一意专心。只有做到“虚一而静”,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你面前呈现出来。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6章 荀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6章荀子的美学 6.1复习笔记 一、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一)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 1.自然界没有意志、目的,但有其客观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 (2)这些话都是说自然界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独立于社会人事的变化而存在的。这是十分明确的唯物主义思想。 2.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认为,人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拜和畏惧自然的力量,不应该消极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也不应该只在自己的幻想中役使万物(“思物而物之”),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骋能而化之”),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改造自然界,来为人类谋福利(“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的影响 1.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一方面又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常”之类的宿命论。这是荀子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2.对后代美学家正确理解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和现实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荀子的这个命题,对于后代美学家正确地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清初叶燮的美学就是一例。 (三)荀子的认识论思想 1.人的认识要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天官”)和思维器官(“天君”) 人的认识开始于人的感官对于外物的感觉。但是感觉还必须加上思维的作用,才能有对于外物的认识。 2.比起感觉器官来,“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形成理性认识时不仅要依靠“心”这个器官,就是在感知外物的时候也离不开“心”这个器官。 (2)《管子》四篇中就已经有这个思想,荀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心”这个器官在审美感受中也起着统帅的作用。 (3)这一思想对后代美学家研究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四)荀子的“虚壹而静”命题 1.“虚壹而静”,是管子学派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1)管子学派讲“虚”,是指“无己”、“无臧”。“无己”,是指去掉主观欲念;“无臧”,是指去掉主观成见。但是“无臧”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已经积累的知识。 (2)管子学派对已经取得的知识和将要取得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同样,管子学派强调“专于意,一于心”,强调心静,但对于一和多的关系,对于静和动的关系,也没有讲得很清楚。 2.荀子继承了管子学派的这个命题,并作了重要的发挥 (1)荀子认为,“虚”并不是排除已有的知识,而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即不以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壹”,并不是排除兼知各种事物(“两”),而是“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不要因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七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 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七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七物才能流动、 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 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 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 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觃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 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 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 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 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 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 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 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 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 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第8章汉代美学 8.1复习笔记 一、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一)《淮南子》和《论衡》 1.从美学史的角度看,汉代思想家最重要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淮南子》,一部是东汉的《论衡》。 2.《淮南子》和《论衡》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上有重要影响 (1)《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他门下的宾客集体编著的一部论文集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大约成书于汉景帝之时。《淮南子》一书的思想很庞杂,但主要倾向接近老子的学说,所以东汉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说它“旨近老子”。 (2)《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共85篇,现存84篇。 (二)汉代美学过渡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美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个过渡环节,这主要表现在: 1.美学思想发展的演变 (1)孔子和儒家学派强调礼乐文章、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审美和道德观念的联系。 (2)汉代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又把儒家的这种美学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的美学。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强调观赏自然本身的美,强调艺术要通向自然之道。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就是这种倾向的集中表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是对于孔子美学的否定,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4)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这种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正是在《淮南子》、《论衡》等著作的诱发下产生的。《淮南子》和《论衡》都发挥老子的哲学,推崇“自然”,以对抗和批判

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这对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先秦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化 (1)先秦哲学中的一批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2)汉代处于这一转化的前夜,汉代美学构成了这种转化的中间环节 ①先秦哲学中的“气”的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②先秦哲学中的“形”与“神”这一对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形神论,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二、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一)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1.元气自然论 (1)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他认为,世界万物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 (2)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生。但是人所禀受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所以人有智慧。 2.王充通过元气自然论对汉代宗教神学体系的批判 (1)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是同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的。他反对把道德属性加到天地万物身上,反对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强调“天道自然”。 (2)王充运用这种元气自然论,对官方的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种批判涉及美学领域。 3.王充元气自然论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美学史大纲(二)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重点: 1.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 2.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以下一系列范畴皆发端于老子的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朴拙”。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 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理论本身看: 哲学方面:《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则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但“道”的性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并不明确,但是“道法自然”作为否定有意志的天帝而出现,说明老子的哲学是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这个开端同时也是对宗教的否定。 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起初为哲学范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特理论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美学。 二、老子论“道”“气”“象”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 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道”存在于上帝产生之前。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 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处于永恒的“独立” 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也就是无规定性、无限性,它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绪论 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 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 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 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 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 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若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③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2.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1)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2)这种看法过于宽泛 ①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它不属于形象思维,而是属于逻辑思维。它研究美学范畴,研究美学范畴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转化,研究美学范畴的体系。 ②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例。中国古典美学并不是由陶器、《诗经》、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研读要点提示02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思想 13、荀子中“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4、荀子“化性而起伪”中的“性”“伪”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化性而起伪”的命题是建立在什么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古文中,“性”与“伪”这对范畴等同于“天”与“人”。) 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 15、墨子的“非乐”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荀子对“非乐”的批判(对礼乐的倡导)的根据是什么? 附:荀子对各家各派的批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赚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荀子·解蔽》) 第七章《乐记》的美学思想 16、中国传统文化谓之“礼乐”文化,古代中国谓之“礼乐之邦”,就在于中国古人特别崇尚礼、乐文化。而“乐合同,礼别异”六个字揭示的正是中国古人崇尚礼、乐文化的原因、奥秘。请思考: 为什么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要“同”又要“异”? 为什么“乐”可以“同”,“礼”可以“异”? “乐合同,礼别异”的终极理论根据是什么? 论文题目:试论荀子(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乌特邦”色彩 第八章汉代美学 17、汉代(包括先秦老庄)形、神关系论对后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的美学思想有哪些? 19、王充有美学思想吗?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22章 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第22章刘熙载的《艺概》 22.1复习笔记 一、刘熙载及其美学著作《艺概》 (一)《艺概》及其主要内容 1.《艺概》简介 《艺概》是刘熙载晚年所作,全书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个部分。这六部分中,除《经义概》是讲八股文之外,其他部分都是讲的艺术。 2.《艺概》的主要内容 是对各个艺术部门的传统美学思想作一种概述。这种概述,常常只用几个字,很精炼,但是很深刻,表明刘熙载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确有很深的修养。《艺概》中也有一些陈腐的东西,这些反映了刘熙载思想中落后于时代的一面。 (二)《艺概》的写法及其特色 1.《艺概》的写法是传统的诗话的写法,用短短的几句话,评论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概括这位作家或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2.《艺概》的特色 (1)《艺概》评论作家、作品,主要着眼于艺术作为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 (2)《艺概》涉及诗、文、词、曲、书法等艺术的广泛领域。 二、刘熙载论艺术创作中的诸种矛盾关系 (一)“咏物”与“咏怀” 1.刘熙载在论赋时认为,赋应该创造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物色”与“生意”的关

系,就是他说的“象”与“兴”的关系,咏物与咏怀的关系,写景与言情的关系。 2.刘熙载主张把“咏物”与“咏怀”统一起来。刘熙载强调“情”“景”不可分,强调“情”要通过“景”来表现。寓情于景,借景言情,寓主意于客位,以色相寄精神,也都是“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的统一。这种“咏物”与“咏怀”的统一,也体现于句法和字法之中。 3.刘熙载认为,为了使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统一起来,艺术家就应该力求做到亲知亲见。艺术家对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而且要有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做到物我无间,以至物我同一,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把“咏物”与“咏怀”统一起来。 (二)“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 1.刘熙载把“象物”分为两种,一是“按实肖象”,即模仿,一是“凭虚构象”,即“虚构”。这种区分,孔颖达就提出来了,章学诚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2.刘熙载在这个问题上作了两点新的补充 (1)刘熙载指出,“凭虚构象”在艺术创造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2)刘熙载认为,“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一样,也需要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 (三)真实与玄诞 1.刘熙载十分强调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他说的“正”,相当于今天人们说的思想性;他说的“真”,相当于人们今天说的真实性。“真”又包含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求性情真,客体方面要求物理真。 2.刘熙载并不否定“玄”、“诞”、“怪”、“奇”的艺术,并不否定像《庄子》、《离骚》、李白、苏轼这样一些浪漫主义的作家和作品。但是他认为在这些作家和作品的“玄”、“诞”、“怪”、“奇”的艺术中,仍然有着真实性。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绪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1章老子的美学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孔子的美学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易传》的美学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庄子的美学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荀子的美学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7章《乐记》的美学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汉代美学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唐五代书画美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唐五代诗歌美学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宋元书画美学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4章宋元诗歌美学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明代美学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 16.1 复习笔记 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7章明清戏剧美学 17.1 复习笔记 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 复习笔记 1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第三篇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第19章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19.1 复习笔记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0章叶燮的美学体系 20.1 复习笔记 2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1章石涛的《画语录》 21.1 复习笔记 2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2章刘熙载的《艺概》 22.1 复习笔记 2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第四篇中国近代美学 第23章梁启超的美学 23.1 复习笔记 2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 24.1 复习笔记 2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5章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 25.1 复习笔记 2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修订版)

文艺学美学专业参考书目 一、美学原理: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 4.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8日)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6.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959年5月18日) 7. 列宁:《哲学笔记》 8.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 亚理斯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 柏克:《论崇高与美》,上海,三联书店。 12. 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 鲍姆嘉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4. 歌德:《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6.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7. 席勒:《秀美与尊严》,文化艺术出版社。 18. 黑格尔:《美学》(第一-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1年版。 1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20. 尼采:《悲剧的诞生》,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和美学》,人民出版社。 22.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2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 24. 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工人出版社。 25. 克罗齐:《美学原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6.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

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知识量不小。行文生动,文才斐然。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 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他的表述没有逻辑。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8.叶维廉《中国诗学》(选读) 道家美学与现代解释学文论的一次较为成功的结合。 9.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灵之舞》、《人之镜》、《灵魂之旅》) 在我看来,邓晓芒无疑是当今中国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深渊。他的文字有如耶和华或摩西,雷霆霹雳,振聋发聩。读过他的书,看待传统和世界的眼光必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而这也就意味着“灵魂”发生了改变。以我个人的经验,邓晓芒的启蒙好像是当代中国学子必经的一个阶段。 10.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最好的康德哲学入门书。邓晓芒具有纯正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深刻,思路清晰,学识渊博。搞美学的不可不读其中关于《判断力批判》的部分。 11.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 必读书目。“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作。康德与马克思的汇通。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一个超越。透彻。你可以不赞同它的理论,但你不得不承认很多问题被讲通了。

五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

五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是观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让我有吃力的感觉。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书中也蕴涵着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而书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艺术、美学追求。书中说到: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这作为时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 美的历程读后感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的规范语境内严谨客观的介绍。所以读《美的历程》,对于我这样的初学来说,更能激发兴趣和阅读冲动。 读完《美的历程》,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一、名词解释 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

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 1.试释“澄怀味象”。(北京大学2009年研) 答:(1)出处 “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2)含义 “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审美对象。“贤者澄怀味象”是指“贤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这是审美的关系。“澄怀味象”是概括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宋炳提出的这一重要命题,是对老子美学的重大发展。这一美学命题也是“味”这个范畴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最重大的一步。 (3)意义 “澄怀味象”体现了宗炳的“畅神说”,“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也就是说,观赏山水,引起无限的情思,目的只不过是让精神愉快罢了。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和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第8章汉代美学 一、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2.诗无达诂 答:诗无达诂指《诗经》中作品的旨意本无明确固定的解释。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氏从先秦时人赋诗言志多断章取义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要自由表达旨意,可不顾原诗题旨,对《诗》作任意的引用和发挥。由于其全然不理会原作本旨,说诗不免有主观随意之弊。但此说也有其合理成分。唐宋以来,论者要求读诗解诗切勿拘执一端,附会牵强,如谢榛《四溟诗话》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叶燮《原诗》反对“一一证之实事”,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谓“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斯为得之”等,皆本其意而发挥,不失为通达之论。 3.发乎情,止乎礼义

答:发乎情,止乎礼义指文学创作率性任情而发,但不应越出传统道德礼义规范。语出《诗大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意指《诗经》中那些反映周室中衰、刺怨相寻的作品,既多批判锋芒,又不违背正道。汉以后论者将之用于诗文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内容提出了道德要求。唯强调过当,有时不免执礼义一端而失缘情之义,最终在事实上取消创作者的真情流露及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4.主文而谲谏 答:主文而谲谏是指以相应的文辞婉言讽谏。语出《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主张依违讽谏,用含蓄委婉之辞和比兴寄托之法,在不违反封建礼义、等级制度的情况下,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其意义不仅在于论《诗》,还被后世历代论者用为文学须为封建政治服务的理论依据。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具体体现。 5.吟咏情性 答:吟咏情性是指文学创作要抒发人的思想感情。语出《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毛诗序》作者论诗,既承旧说,讲“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诗歌应该抒写情性,从而把言志和抒情统一起来,反映了汉代人们对文学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入。以后陆机讲“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刘勰讲“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讲“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诗品序》),皆由此而来。 二、简答题

2018年清华大学美学考研(0305)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美学考研(0305)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哲学[01]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哲学[01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美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 ③638美学理论 ④893文艺批评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美学原理。 四、参考书目 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 肖鹰《美学与艺术欣赏》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锋《美学的感染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 章启群《西方美学史新编》,商务印书馆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