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3763078.html,

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

作者:黄浦端木邱佳耀孙彧飏

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6期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正越来越重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理论若干个现实问题进行了可行性的讨论研究,以期能为经济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发展理念;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引起社会各领域被重视。经济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主要包括可持续性、综合性、公平性和和谐性等,这些内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越发显著。

一、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类型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根据依据法律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财税管理法律行为、金融管理法律行为、产业管理的法律行为、行业管理的法律行为和竞争管理的法律行为等;根据做出行为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与地方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等。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理念内涵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行为指南,是国家有效管理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与促进作用。包括以下思想内容:一是社会公平性,即代内与代际公平的统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和谐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和科学合理和谐;三是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通过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的观念和眼光去看待当前或以后的问题,政府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应在自然、社会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

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研究

功能作用主要表现:一是通过综合的、系统的观念来研究问题,有助于提高对整体的把握,能够有效的、及时的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狭隘性与短视性难题,从而有效避免经济集体的无理性,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要诚信经济的可持续发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考试论文 姓名:常青 学号:320910020301 班级:会计0903班 2010年6月

目录 1 引言 (3)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3) 3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 3.1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5) 3.2 注重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3 企业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4 通过绿色营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浅析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繁杂,但是众多理论都是从企业内部某一方面的特性来论述的。比如文化说,要素说,核心竞争力说和制度说等等。 关键词: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创新 1 引言 研究背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可持续性发展提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第一批“政策型、暴发型”企业发展的日趋平静,而且很多企业都成了“流星”,现存的公司利润很难在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流星”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而一些目前“如日中天”的企业是否在激荡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发展速度,是不是也会迎来自己的“滑铁卢”?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讲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总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1 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欲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通58—61。 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民事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 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民法总则) 3 应是合法行为 民通57: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就具有法律约束力 《法国民法典》:“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等同于法律的约束力!” 实例:甲14岁,中学三年级学生,是在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模范标兵”。一日,甲邻居之老母乙病危,恰其邻居夫妻外出旅游。甲马上抓住这个作雷锋的机会,将乙送往医院抢救。甲先垫付的士费、挂号费和部分住院费。后甲向邻居主张给付其垫付的费用。 1 邻居抗辩:甲仅14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不享有无因管理之债的请求权,邻居的抗辩是否成立?

2 如果邻居不但支付了所有费用给甲,且为表彰其善举,将一部笔记本赠与给甲。后甲将笔记本卖给某大学法学院21岁之丙,并交付电脑。而丙迟迟不付款。故甲请求丙返还笔记本。丙抗辩:甲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享有笔记本所有权;并且其不享有解除买卖合同的权利。 无因管理为事实行为,不适用民法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 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接受赠与 其签订的合同属效力未定合同 二法律行为的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指符合民事行为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 1 一般成立要件:一切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 (1)当事人;(2)标的:行为的内容;(3)意思表示:一个意思表示,如抛弃;两个意思表示,如合同。 2 特别成立要件:某些民事行为除要具备上述一般要件外,还要符合其他特殊事实要素。(1)要式行为:须采书面形式才成立者,比如融资租赁合同等 (2)要物行为(实践性行为):须交付标的物才成立者,比如保管合同。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符合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又符合法定有效要件,则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 1 一般生效要件: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特征现状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于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及现状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整体性、有机协调性和以人为本性。整体性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有机协调性是指它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巨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注意发展的极限,遵循适度的原则。该理论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是自然的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社会的可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社会发展新名词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需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出了科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境保护与发展结果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碳的排量等记录进绿色帐簿。将这些资源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量等折合成美

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156 2015年07月 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陶亚 云南省宣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云南宣威 655400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极为迅速,给国家工业和工程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成为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因此,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中笔者详细叙述了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同时对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措施,希望以此为建筑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有利的借鉴。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53(2015)7-0156-01 1 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 绿色建筑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低能耗、安全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且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故又被称之为低碳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建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在这里。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国,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技术创新、全球化、先发力量、市场经济都是关键推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不断落实的减排任务,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由理论向实践操作迈进。 2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绿色建筑意识 强化对绿色建筑的充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种媒体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强对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经济内涵得到人们的认识及认可。将“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理念贯穿到宣传引导当中,使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此外,相关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应当对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强化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对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多渠道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有效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2.2 加强技术的创新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其能耗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建筑施工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而很多对于环境的破坏以及污染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施工技术的操作而出现的,尤其是对于以往使用的一些传统施工技术来说,这种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想加强对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把施工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切实针对这些较为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革新创造,提高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充分的利用各种可持续性的能源,加强技术使用中的能量节约,当然,对于施工中所用材料进行革新创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2.3 加强相关人才的培训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依托于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这些管理人才相对于当前建筑行业中所具备的一些管理人员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针对当前的这些管理人员进行具体的培训和教育,具体来说,当前的建筑行业管理人员主要就是在建筑施工技术和相关的管理上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对于可持续的建筑经济发展却总是一筹莫展,也不利于其具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这些管理人员来说,就必须加强该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对于这一点来说,建筑管理人员应该首先主动的接受可持续性建筑经济发展的概念和论点,参加各种系统性的可持续性建筑经济发展培训课程,并且要在学习之后,积极地和自身的工作实 践状况结合在一起,把理论化的知识落实成建筑施工管理实践,切实维护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4 加强设计水平 可持续性建筑经济的落实和完善必须依据高水平的设计,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根本所在,很多节能或者是环保都必须首先从设计环节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才能够进而落实到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因此,加强对于设计的关注和管理就成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对于设计中的可持续性要求实现来说,必须加强对于设计 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鼓励设计人员多多关注可持续性建筑发展的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而有效提高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2.5 加强相应监督管理体系的监理 对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但是因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建筑企业的损失,所以很多建筑企业不愿意进行该方向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一点必须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的发展,切实保障监督的有效性,落实好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效性。 2.6 实施政策补贴 首先,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作为补贴对象,因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具有外部经济性,为强化其竞争力,促进其多生产,相应的经济补贴就十分必要。给予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合理的经济补贴,不但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强化其生产能力,且对于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者作为补贴对象,这一补贴形式的实质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间接补贴,这样的补贴形式,扩大了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 3 结语 建筑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给人们带来享受和愉悦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而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日益提升,这一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发掘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为使建筑回归自然、亲和自然、与自然共生,一个新的概念“绿色建筑”被提了出来。绿色建筑以其“节能、环保、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为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仁国.我们是这样加快建筑经济发展的[J].建筑,2000(5). [2]李予川.对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5(7). [3]王蒙.浅议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J].科技资讯,2006(6). [4]张志强.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山西建筑,2015(17):231-232. [5]张淑芬.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1(21):112-113.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一)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介绍民法学说中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的两种不同观点入手,揭示我国《民法通则》中所体现的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矛盾、缺陷,进而论述摒弃这一学说对于我国民事法律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可变更可撤销 一、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认识上的分歧 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对法律行为概念的概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法律行为视为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而从事的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按照这一概括,法律行为的概念中既应包括有效的法律行为,也包括无效的法律行为,还应包括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和效力不确定的法律行为。另一类是将法律行为视为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而从事的,必将产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依此,法律行为只能是并且永远是有效的,产生法律效力的合法行为;无效行为、可撤销行为及效力不确定的行为均不属于法律行为。《民法通则》颁布后,我国许多学者转而接受“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的立法定义。但仍有不少学者认为,“表示行为,传统上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其特征是当事人有意识地要建立或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并通过一定的行为将内心意思表达出来。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有缺陷或者违法,即表示行为不合法,该行为就没有法律效力或可以依法撤销其法律效力,传统上称之为无效的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民法通则》中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概括法律行为的含义,“未能正确揭示法律行为的本质及其内涵和外延”。这一定义并不能将意思表示行为与观念通知行为和事实行为区别开,因为许多事实行为均属于合法行为,“例如遗失物之拾得,标的物之交付等”,它们“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效果”。 我国民法理论中对于法律行为概念上的理解是存在重要分歧的,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一部分学者认为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既然是合法行为,理所当然不能包括违法行为;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法律行为只是一种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至于它是否合法需作进一步判断,因而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质疑 究竟应仅将传统民法中的“有效的法律行为”称之为法律行为呢,还是应将具有设权意图的一切表意行为统称为法律行为。如果仅以前者为法律行为,当然应确认法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特征;但如果以后者为法律行为,则必然要确认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和设立法律关系意图为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观点,在法理逻辑方面存在诸多自相矛盾和理论缺陷。理由在于:以合法有效行为概括法律行为的含义无法解决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效力可撤销行为和效力不确定行为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将法律行为仅仅理解为合法有效行为,则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述一系列处于中间状态的表意行为究竟是否属于法律行为;它们是否适用有关法律行为的规则;它们是否可发生法律行为之效力。假如确认此类“不合法”表意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则无异于否定我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概念;但如否认此类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则它们显然不应适用法律行为的有关规则,也不应发生法律效力,这同样会否认我国民法中的具体规定。 台湾学者郑玉波曾指出:“法律行为有无效、得撤销及效力未定等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试图以意思表示无效来代替法律行为无效并无实际意义,“意思表示虽不能概括法律行为,但法律行为毕竟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故意思表示无效时,则法律行为即不能有效力”。 依据《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只有合法的表意行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而依据第58

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我国的水利水电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红水河、松花江等五大流域,理论蕴藏量有 6.94 亿千瓦,可开发量约为4.0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入。我国地形复杂,由世界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起源的众多河流具有非常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巨大,亟待大力开发。新中国成立60 余年来,我国的水电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16.3 万千瓦装机容量,一跃达到了 1.5亿千瓦,特别是在世界范X内有代表性的如三峡水电站、水布垭电站、小湾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等一大批先进的现代化水电站的建设投产,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开发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我国水利水电发展现状 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入。但是,我国目前的水利水 电发展水平尚不及发达国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 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需要调蓄、节水、输水;二是人口众多、城市密布、财产集中,但防洪能力低下,需要防控工程;三是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开发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匀,需要调蓄、输电;四是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污染严重,亟需发展清洁能源和电力。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居世界前列,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80%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高空转化为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细颗粒物,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造成二氧化硫高排放的直接原因是火电厂。由于核电发展受铀矿资源等制约,而可再生能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

段,在2020年前均很难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开发水电减少燃U 是从整体上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 2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意义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 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 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员较少,? 有必要对水利建筑做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3做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 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 3我国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1明确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发电量? 年都在稳步地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5.1%。由于水力发电获得的电量是不耗减总资源量的,因此,世界各国无不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据统计,世界上有24 个国家依靠水力发电提 供国内90%的电力;有55个国家水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50%以上。但是,

探究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8-01-26T14:59:21.2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作者:王磊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摘要:当前,世界各个国家的水利事业都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难以健康发展,许多国家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还承受着严重的污染,我国的水利经济当前也面临着这一问题。要想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治理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水利经济;发展 1实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任何一类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撑,同理,水利事业进步的前提是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水利经济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也与社会经济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水利经济的支撑,没有水利经济的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而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共同的努力。 2现行的水利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水资源市场构建不完善 水利自身有着一定的资源性和基础性,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我们国家针对于水利经济的发展在很久的一段时间中主要都是把划经济原则当成是其自身发展与运作的基础,只关注投入,不注重产出;对于经济效益有所忽视。这就令当前的水价和其自身的价值存在差异,这就严重制约了我们国家水市场以及水资源生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2.2不合理的水价 水资源自身的有效流动的引导形式就是通过水价去完成。使其能够为多种用水所需求的水价作为主要的指导,水价可以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配置,有效的实现水资源自身的合理使用;而且水价自身是不是合理也对生态系统的改善与水污染的防治是不是能够有效的进行产生制约。可是,当前所采取的水价和成本价相比要低一些,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其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够很好的对当前的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然而针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也缺少帮助。 2.3缺少市场观念 在长远的计划经济下,行政方式是解决水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我们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而且要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调整当前的水力市场,实现建设。在水市场竞争调整中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2.4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不利于 市场完善。水利作为基础设施的一种,发展依赖水资源,修建和维护需要政府大量投资。因此,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为推动民生发展,不注重经济效益的回报,这就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被低估,我国的水资源市场受到压制,制约了水资源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3水利经济运行措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3.1水利的经济效益实现需要建立合 理的水价机制。水价的征收既能作为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资金的补充,又能够使人们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使水利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合理水价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相关的改革制度,但是当前的水价机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建立健全的水价制度,能够唤醒人们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确立起合理的水价计算方式,使用阶梯式的水价征收制度能够对水资源当前配置进行优化。如果面向人民群众的水价仍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反映不出水资源的真实价值,就很难让人们建立起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意识。因此,我们要通过以下手段改革当前水价机制:第一,水价收费实行阶梯制征收制度,根据居民当前用水情况确定各阶梯数值,对不同额度的用水量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第二,对水价的基础费用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水利设施、供水企业、水的运输成本的不同,对水价进行合理调整。第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在保证居民用水的同时,提高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重视起对当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水资源治理的投入力度。 3.2通过水利产业基金的构建,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通过设立各类发展水利经济的基金组织,例如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基金,鼓励水利技术进步的科研基金,针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建立的基金等,通过各种基金会的建立,增加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丰富水利经济资金来源结构,在完善我国各项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水利科研成果的产生。吸收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资金支持,通过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获得足以推动水利经济发展的资金,大量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建设起回报高、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的大型水利设施,为这类水利设施的投资建立起专门的基金组织,帮助进行管理运作,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投资人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3.3财政投入是水利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的水利经济虽然已经开始引入了外部资金,但还是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水利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补贴和各层政府投入共同支持,需要各省、各市对这部分的财政拨款加强管理,确保下拨的款项都投入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同时,还要根据水利设施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这都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水利资金投入,维护水利经济平稳发展。 3.4对于水利资金要加强监管,不断地对水利资产监督机制进行完善 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对于水利经济的投入在现阶段内还会不断追加,这部分的投入资金总量十分庞大。为了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切实推动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强对水利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防止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从而确保所有的水利资金都投入到推动我国水利经济发展中去。建立健全水利资金监管制度,通过对水利资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对水利设施运营中涉及到资金的各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对于各项水利资金运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使用规划,对于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更要加大监管力度。 3.5增强宣传力度,创造水利经济的发展环境 当前的传媒群体异常发达,通过纸媒、网络媒介等各类媒体,宣传水利事业对于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加强各地间水利事业相关人员间的交流,吸取水利经济先进地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