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见原因所致成人肠套叠2例

少见原因所致成人肠套叠2例

少见原因所致成人肠套叠2例

肠套叠护理常规

小儿肠套叠 【定义】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状之一。 【分类】 肠套叠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种。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1岁以内多见,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女之比为2~3:1。四季常见,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二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 【临床表现】 1、婴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以前者多见。婴儿肠套叠的患者一般<2岁,常为肥胖健康儿,其症状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闹不安:突然哭吵、烦躁,阵发性15—30分钟,与肠蠕动相符合,因肠系膜被牵拉, 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占90%以上。其他疼痛表现为神萎、面色发白、痉挛。 (2)呕吐: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 晚期为粪质。 (3)便血:果酱色血便,多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 (4)腹部肿块:腊肠样包块,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全身情况: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唾、高热、严重脱水、腹胀、休克等。

2、儿童肠套叠 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肠梗阻是不完全性, 肠坏死发生较迟。症状不典型,有阵发性腹痛,腹块能明显触及,常无便血或发病数天后出现,呕吐亦不多见。 【术前护理诊断】 1、电解质紊乱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囊肿破裂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本病预防、护理知识有关。 【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减轻家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3、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若患儿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①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停止呕吐;②腹部肿块消失; ③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④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4、备好吸氧管、监护仪器等用物。 5、术前用药通常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胃管通畅,减少术后并发症。 6、饮食加强营养,食用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食物,适当限制盐的摄入量,少量多餐。 【术后护理诊断】 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肠梗阻分类

肠梗阻分类: 按照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为 1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因而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可因(1)肠腔阻塞,如寄生虫、粪块、大的胆结石、异物等。 (2)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者肿瘤压迫。 (3)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管闭缩,炎症性狭窄,肿瘤等引起 2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按照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 1单纯性肠梗阻,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指梗阻伴血运障碍。 按照梗阻的部位分 高位梗阻(如空肠上段) 低位梗阻(回肠末段和结肠) 按照梗阻的程度分1完全性肠梗阻 2不完全性肠梗阻 按照发展过程的快慢分 1急性肠梗阻 2慢性肠梗阻 上述各种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先看看正常的腹平片可出现类似疾病的表现:提高认识,工作中可加以鉴别 正常腹部可有多少不等的气体。 1不满3岁的小儿,充气小肠曲互相靠拢形成多面体影象,位于中腹部大小及分布均匀.三岁以上小儿,肠内基本无气体.回肠末端可有少量气体及气液平面。 小儿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胃肠道发育成熟从出生持续到3—4岁,发育过程中的胃肠道在解剖生理方面均不同于年长儿和成人 (1)生后随着呼吸和啼哭,空气迅速积聚在胃肠道内且通过迅速,出生后3—8h内气体已抵达结肠。 (2)胃肠道内充满了气体,形成气量丰富的因素有: ①啼哭和喂奶过秤中吞厌的空气占70% ②腹肌发育差,菲薄的腹肌致腹壁松弛,造成肠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而影响肠道内气体的吸收。 3食管下括约肌、贲门和幽门功能不全,使吞咽气体易进入胃肠道内,胃内气体也易返流入食管。 4回、盲瓣功能不全,气体易从结肠返流入小肠 5肠道发育不成熟致肠腔内气体不容易排空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 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 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 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 ++++/HP。(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腹部压痛部位 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1.3辅助检查1.3.1大便常规共检查

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132 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 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1.4临床诊断在行影像学检查前被临床诊断为(1)急性肠炎21例占25%(2)急性胃炎11例占13% (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13例占15%(4)肠套叠28例占34% (5)其他如呕吐原因、腹痛原因等共10例占12% 1.5治疗及转归本组72例全身情况好,腹胀不严重,无腹膜刺激征者,在腹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其中2例在压力达12kPa持续时间约10min不能复位而转行手术治疗。1例在压力达12kPa后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X线示腹腔积气,遂急症行手术治疗。其余10例均因套叠时间超过24h,血便明显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中有6 例行套叠肠管复位后肠系膜折叠,7例因已发生肠坏死而行回肠及回盲部切除。82例患儿均成功抢救。2讨论肠套叠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的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4:1 :2]。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血便,查体可触及套叠肿块。本组临床观察男女发病比率接近于1 : 1,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另外,肠套叠因常继发于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部分患儿来诊时已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等中毒症状,而此类患儿可无腹痛、便血表现,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而延误非手术治疗时机。因此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耐心细致地查体尤为重要,查体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体 征如套叠肿块、腹部空虚感等。在便血患儿中,如镜检红细胞每高倍

肠套叠症状简介及治疗方案

肠套叠 一、手术适应证、禁忌证 1、手术适应证:有灌肠禁忌症者;灌肠复位失败者;肠套叠复发达3次以上,疑有器质性病变者,疑为小肠套叠者。 2、首选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法) 2.1.适应症:病程不超过48小时,便血不超过24小时;全身状况好,无明显脱水、酸中毒及休克表现,无高热及呼吸困难者;腹不胀,无压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象。 2.2.禁忌症:病程超过48小时,便血超过24小时;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及休克等中毒症状者;腹胀明显,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或疑有肠坏死者;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小肠套叠;空气灌肠时,逐步加压至1 3.3 KPa,套叠影不移动,形态不改变者,应放弃加压注气。 二、诊断、鉴别诊断需要完善的检查检验 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腹部CT、血常规、生化全项。 三、术前评估需完善的检查检验 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五项、术前四项、血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入院前查血常规,肺部平扫CT,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 术前评估:营养评估、心理评估、伴发病评估、依从性评估、并发症

评估、医者能力评估。 四、治疗方案 肠套叠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法成功率90%以上 1.1.诊断性空气灌肠压力为6.6-8KPa,复位治疗压力为12-13.3 KPa。灌肠复位征象:X线透视下见肿块逐渐变小消失,气体突然进入回肠,继之中腹部小肠迅速充气;拔出气囊肛管,大量气体和 暗红色粘液血便排出;患儿安然入睡,不再哭闹,腹胀减轻, 肿块消失;口服1g活性碳,约6h后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 1.2.空气灌肠治疗主要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复位过程中,肿物消失,荧光屏上突然出现闪光改变,随即见膈下游离气体,表明 出现肠穿孔,即刻停止注气,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剑突和脐之间 部位,让大量进入腹腔内的气体迅速排出。准备急诊手术。 2、手术治疗:就诊较晚的患儿,尤其是全身情况差或空气灌肠 失败者应行手术治疗。 2.1.开腹或腹腔镜辅助肠套叠复位术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 段 2.2.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见鞘部已有白色斑块样动脉性坏死或 套入部静脉性坏死 2.3.肠外置或肠造口术患儿病情危重,或肠套叠复位后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判断有困难时 五、术后需重点观察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方法

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方法 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方法一、西医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观察不宜超过4~6小时。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 ①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细菌和毒素,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的情况。 ②防治感染:抗生素的应用,对防治细菌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最常用的是输注葡萄糖等渗盐水。根据尿量可适当补钾。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还需补充血浆或全血。 防治感染和中毒:单纯性梗阻早期可不用抗生素,但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手术病人,应选用对肠道细菌(包括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 2、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襻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

况而定。 二、中医治疗 生植物油,生豆油、香油或花生油,成人200-250ml,儿童80-150ml,口服或由胃管内注入。 温馨提示,对粘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应注意饮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饮食以稀软食为主。对蛔虫性肠梗阻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除药物驱虫外,还可用氧气疗法驱除肠道蛔虫。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其他非手术疗法: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口服或胃肠道灌注生植物油、针刺疗法,以及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低压气钡灌肠,经乙状结肠镜插管.腹部按摩及颠筋疗法等各种复位法。 肠梗阻的预防方法患者如果出现了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症状,腹部突然隆起,可听到明显的腹鸣音,而且以前曾做过腹部手术,应马上去医院。老年人如果出现便秘、进行性腹胀腹痛,则要警惕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同时也不排除乙状结肠扭转。 1、预防肠梗阻,首先要保持饮食卫生,不洁饮食会引起肠梗阻。饱食后不要剧烈运动,以避免发生肠扭转。发生肠梗阻后,即使在缓解期,也不要吃较硬的食物,最好以半流饮食为主。 2、老年人应多选择易消化、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少吃肉。一些不易嚼烂、易形成团块的食物,如糯米、葡萄、香菇、竹笋、黄豆芽、动物筋膜、肌腱等,要尽量少食。要重视牙齿保养或修复,因为老人牙齿衰老、脱落,易造成咀嚼不全,食物易形成团块阻塞肠腔。同时老年人要防治便秘,平时应多活动、多饮水、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腹部包块及腹胀的情况、是否伴有呕吐及有无果酱样血便等。治疗的经过和对治疗的反应。 检查 1. 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检查腹部情况, 作肛门指诊。 2. 怀疑肠套叠必须行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必要时行腹部B 超检查。 3. 血常规检查及血电解质检查是必要的。 诊断 1. 凡具有典型的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等可作出诊断。 2. 凡临床症状不典型又怀疑为肠套叠,可以利用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帮助诊断。

3.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包括细菌性痢疾、蛔虫肠梗阻、腹型紫癜、直肠脱垂等。X线检查、B超检查及实验室常规化验检查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2. 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或钡剂灌肠等方法,这既是诊断过程又是治疗过程,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发病时间不长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发病时间长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腹部异常膨胀,X线透视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肠套叠达到脾曲的远端者;试用空气灌肠时如逐步加压而肠套叠阴影仍不移动,形态不变者。 3. 对空气灌肠复位的鉴定包括碳剂试验等方法。 4. 空气或钡剂灌肠如出现肠穿孔等情况,必须立即用粗针头行腹穿减压,并进行急诊手术。 5. 手术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纠正水盐失衡、胃

肠减压、给氧、退热等对于手术后的康复是有益的。 6. 处理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及裂开、感染性休克、肠坏死及穿孔、肠粘连等。 7. 病情复杂或处理困难者,需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经空气或钡剂灌肠或者经过手术治疗肠套叠整复,症状消失,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肠梗阻系肠内容物在肠腔运行时受到机械因素、肠管内脏神经失调或血供障碍所引起的肠道 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胆道疾病,列第三位。肠梗阻诊断困难,发展快、病情重,常需急症处置,病情严重的绞窄 性肠梗阻的病死率达10%左右。 肠梗阻其病因和类型很多,诊断有时比较困难,故而在诊断上应掌握其共性,熟知各种类型 肠梗阻的特点,以求做到早诊断、快治疗,使病人痊愈。 1辅助检查 1.1 X线检查 (1)直立位时X线平片上可见肠腔内胀气并出现液平面。 (2)平卧位时可显示肠襻分布和扩大程度。空肠黏膜的环状皱襞在空肠充气时呈鱼骨刺状环纹。回肠扩张的肠襻多可见阶梯状的液平面。 (3)结肠梗阻时梗阻部位以上肠腔扩大,多沿结肠位置分布。 (4)麻痹性肠梗阻时全部小肠及结肠胀气,小肠内也可见到多个液平面。 1.2 实验室检查单纯性肠梗阻早期变化不明显。晚期由于水、电解质紊乱时各项检查可出现 一系列改变。故在肠梗阻时常规检查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气分析、二氧 化碳结合力、血清Na+、K+、Cl-的测定和尿、粪常规等,它们对诊断和了解病情变化有着重 要意义。 2手术治疗 手术的原则和目的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和恢复肠腔的通畅。具 体手术的时机和方法要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 2.1 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 (1)急性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均应先采用非手术支持疗法严密观察,如果6~12h后未见好转 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如出现肠绞窄征象则应立即手术。 (2)绞窄性肠梗阻经过适当术前准备后应立即手术。病人如果处于休克状态,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力求短时间内适当纠正休克及水与电解质紊乱然后手术,或者一边抗休克一边施行手术,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3)结肠梗阻。因易发生闭襻绞窄导致肠坏死或穿孔故应及早手术解除梗阻。若为绞窄性乙状结肠扭转更应及早手术。 (4)麻痹性肠梗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同时也应积极针对病因治疗。 2.2 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治疗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手段。手术方式常用以下几种: (1)粘连分离术多用于较简单的粘连和束带。采用锐性分离,束带可切断或切除,在分离过程中切不可强行撕拉以免损伤肠管。 肠复位术多用于肠管尚未发生坏死的肠扭转、肠套叠、嵌顿性疝。肠部分切除吻合术绞窄性 肠梗阻,如果肠管已坏死,病人全身和局部情况许可时可做坏死肠段切除及吻合术。

急性肠套叠健康教育

小儿急性肠套叠健康教育 尊敬的患儿家长:您好!孩子被确诊或高度疑诊为急性肠套叠。此刻,您可能非常想了解这种病,接下来我将给您介绍一下急性肠套叠这个疾病。 一、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答:小儿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以3~12个月多见。.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是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 二、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腹痛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拒食。持续数分钟,腹痛缓解果酱样便及腹部包块。最初2~3分钟里显得很痛苦,过了一会儿,疼痛似乎消失,孩子又玩起来。可是约隔10~60分钟,孩子又会像先前一样,因为疼痛而哭起来,继而又是呕吐。这种情况会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如果是原发性肠套叠,在发病48小时内,没有脱水表现,腹不胀,可在医院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可达95%以上。套叠时间过长,孩子可以排果酱样大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肠管缺血、坏死的表现,需要及时手术;否则,易造成肠破裂。因此,对于阵哭的孩子,怀疑到肠套叠时,应争取时间及时到医院就诊,切勿拖延。 三、为什么孩子会得肠套叠? 答:肠套叠的病因至今尚不明了。目前,医生们认为,孩子在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相对来讲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有的随便给孩子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会使肠道负荷更重,诱发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四.小儿肠套叠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非手术治疗可以采取空气灌肠法,充气成功临床指证有哪些? 答(一)、适应症 ①病程<48h全身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及腹膜刺激征。 ②严格掌握空气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13.3Kpa其原因主要是:套叠肠管时间长,肠壁水肿较为明显,承受压力下降。 ③第一次空气灌肠套叠头阴影已退缩至回盲部,阴影呈类圆形,这类病例无需即行剖腹探查,可行空气灌肠。

不全肠梗阻临床路径

不全性肠梗阻(肠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一、不全性肠梗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ICD-10:K56.0/K56.2 /K56.5- K56.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 1.病史: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可有排气排便,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史,且梗阻症状多次发作。 2.体征:单纯梗阻早期患者表情痛苦,严重患者可出现脱水、虚弱或休克现象。 3.查体:腹部查体可见腹胀、肠型、蠕动波,触诊可有压痛,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或振水音。 4.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都可增高,尿比重增高,血气分析、血生化、肾功能紊乱。X线检查可辅助诊断。 证候诊断: 1. 腑气滞塞证: 腹胀、腹胀部位不定,时痛时可见肠型。排便、矢气停止,气上逆而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紧。 2.热毒阻证 肠管梗阻坏死,腹硬拒按,疼痛剧烈。高热口渴,甚至热盛转厥,神昏肢冷。舌红或绛,苔黄燥,脉细数无力。. 3. 淤血结聚证: 腹痛剧烈,定处不移。腹压痛、拒按,伴口渴而不欲饮。排便矢气停止。舌暗红,或可有瘀斑瘀点,苔厚,脉弦紧或细瑟。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6.0/K56.2/K56.5- K56. 7 肠梗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相关检查项目。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一、定义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 二、病因 1、机械性肠梗阻 肠外原因 (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先天性粘连带较多见于小儿;腹部手术或腹内炎症产生的粘连是成人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但少数病例可无腹部手术及炎症史 (2)嵌顿性外疝或内疝 (3)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 (4)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 肠管本身的原因 (1)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 (2)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例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放射性损伤肠肿瘤(尤其是结肠瘤)肠吻合等 (3)肠套叠在成人较少见,多因息肉或其他肠管病变引起 肠腔内原因 由于成团蛔虫异物或粪块等引起肠梗阻已不常见。巨大胆石通过胆囊或胆总管-指肠瘘管进入肠腔,产生胆石性肠梗阻的病例时有报道 2、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痉挛性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均可引起肠管暂时性痉挛 3、血管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病因。

各种病因引起肠梗阻的频率随年代地区、民族医疗卫生条件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年前嵌顿疝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最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预防性疝修补术得到普及,现已明显减少。而粘连所致的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4、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 腹膜炎的肠麻痹并非由于肠壁本身肌肉的瘫痪,而是因外来的运动神经发生瘫痪所致。肠道的运动神经大部来自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则对肠壁平滑肌起抑制作用,对括约肌则起收缩作用。由此可以推测,这种肠麻痹是由于支配肠壁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使肠壁的运动表现出暂时性的抑制状态。 腹膜炎的肠麻痹并非毒素的作用,而是肠管胀气所造成结果。而且肠管一旦扩张,肠壁的吸收作用可随之减弱,分泌反而增强,气体和液体的积聚又将进一步使肠管扩张和肠蠕动消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是造成肠梗阻的真正原因。 三、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1.腹部膨胀 多见于低位小肠梗阻的后期。闭袢性肠梗阻常有不对称的局部膨胀,而麻痹性肠梗阻则有明显的全腹膨胀。在腹部触诊之前,最好先作腹部听诊数分钟。 2.肠鸣音(或肠蠕动音)亢进或消失 在机械性肠梗阻的早期,当绞痛发作时,在梗阻部位经常可听到肠鸣音亢进,如一阵密集气过水声。肠腔明显扩张时,蠕动音可呈高调金属音性质。在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并发腹膜炎时,肠蠕动音极度减少或完全消失。 3.肠型和蠕动波 在慢性肠梗阻和腹壁较薄的病例,肠型和蠕动波特别明显。 4.腹部压痛 常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压痛伴肌紧张和反跳痛主要见于绞窄性肠梗阻,尤其是并发腹膜炎时。 5.腹块 在成团蛔虫、胆结石、肠套叠或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往往可触到相应的腹块;在闭袢性肠梗阻,有时可能触到有压痛的扩张肠段。 体征

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措施

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措施 发表时间:2017-03-22T16:16:25.9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作者:董丽波 [导读] 即先在系膜缘和对系膜缘各置一针全层吻合线,打结。此后,每次都在两针中点缝第三针,直至吻合完毕。 黑龙江工程学院职工医院 【摘要】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称为肠梗阻。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肠梗阻;手术治疗 1病因和分类 1.1机械性肠梗阻 最常见,系各种原因所致的肠腔狭小。①外压(肿瘤或脓肿、粘连带、肠套叠、肠扭转、嵌顿疝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②内堵(瘤、石、虫);③肠壁本身病变或损伤 1.2功能性梗阻 系神经功能失调出现肠蠕动异常,分为:①麻痹性,见于腹腔手术后、腹腔感染、腹腔炎症、腹膜后血肿、后腹膜分离的手术、神经根受压、严重电解质紊乱、阿片类药物、拟交感药、副交感阻断药。②痉挛性,为暂时性,见于铅中毒。 1.3缺血性肠梗阻 肠管血供障碍致肠麻痹,见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 2临床表现 存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中,重要的是既往腹部手术史、腹痛的性质、腹胀情况和肠鸣音情况。①疼痛:阵发性绞痛是机械性肠梗阻的特征,梗阻部位越高,疼痛发作越频。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的绞痛提示缺血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伴感染。持续性胀痛,无绞痛提示麻痹性肠梗阻。②呕吐:高位小肠梗阻呕吐早、频繁,吐出物呈胆汁样。低位小肠梗阻呕吐迟、稀疏、量多、稠,吐出粪臭样物。结肠梗阻呕吐迟,以腹胀为主。吐出咖啡样物或血性物提示绞窄性肠梗阻。③腹胀:高位梗阻一般无腹胀,可有胃型。低位梗阻腹胀出现迟,有肠型。结肠梗阻腹胀出现早。不均匀腹胀提示绞窄性肠梗阻。④不排气:见于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梗阻初期、高位梗阻、不全性梗阻可有肛门排便、排气。血性便或果酱便见于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等。 3诊断 3.1有无梗阻 根据症状(疼痛、呕吐、腹胀、不排气)、腹部体征及X线(积气、液平、肠管扩张)可诊断。 3.2机械性梗阻抑或麻痹性梗阻 麻痹性梗阻见于腹膜炎和腹部手术后,病人无阵发性绞痛,早期即有均匀性腹胀、肠音低或消失,AXR示大、小肠均扩张。 3.3单纯性梗阻抑或绞窄性梗阻 这是肠梗阻诊断中最重要的问题。下列情况应考虑绞窄性梗阻。①全身隋况:早期出现休克,一般抗休克治疗无效;体温高;脉率 >100次/分、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淀粉酶升高、代谢性酸中毒。②腹痛骤起、剧烈、伴或不伴腹膜刺激短;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腰痛或腹膜刺激征。③呕吐出现早、频繁。④腹胀不对称、可扪及固定痛性肿物。⑤血性液:呕吐物中、粪便中、腹穿液中或指检时发现血性液。⑥肠音消失。⑦影像检查:AXR示扩张肠襻不随时间改变、空回肠转位或假肿瘤影(病变肠内有液体无气体,周围环绕着含气肠襻);黏膜水肿、肠壁增厚、肠壁积气CT示梗阻处“鸟嘴样”狭窄、肠系膜水肿或血管充血、肠壁中度或重度增厚和肠壁积气,腹腔积液。超声示腹水多、肠襻扩张、无蠕动。血肌酸磷酸激酶(CPK)测定:肠绞窄坏死时CPK会增高。 4治疗 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根据临床征象。原则是解除梗阻、治疗缺水、酸中毒、感染和休克等并发症。小肠梗阻,尤其是高位小肠梗阻,一般应尽早手术。对有机械性肠梗阻依据,又无手术史的病人,也应即时手术。 4.1手术适应证 绞窄性梗阻、闭襻性梗阻或极度扩张的结肠梗阻和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恶化的单纯性梗阻。 4.2手术时机 对有手术适应证者要尽早手术,切勿坐失良机。围手术期要用覆盖Gram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降低术后切口和腹腔内感染的发生率。 4.3手术原则 ①去除病因[松解粘连、解除疝环压迫、扭转复位、取蛔虫、切除病变肠管(肿瘤、坏死、狭窄)];②排尽梗阻近侧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少毒物吸收;③恢复肠道通畅,修补腹壁缺损;④腹腔清洗、引流;⑤对肠切除后可能发生短肠综合征的病人,可将“坏死”的肠管放回腹腔,等24小时后再次探查,此时往往有部分“坏死”的肠管恢复了活力。 4.4肠管活力判断 ①临床指标是肠壁色泽、肠系膜血管搏动、蠕动和切缘出血情况,但这些指标受低血容量和体温影响。②多普勒超声检查肠壁对系膜缘有无血流,距有血流处1cm切肠吻合是安全的。③静脉内注入荧光素l00 mg,用紫外线灯观察肠壁有无荧光,可精确判断肠有无血供。 4.5小肠切除及吻合术要点 小肠手术最常见的指征是肠梗阻,往往是再次手术。①切口:对粘连性肠梗阻病人,一般习用沿原切口进腹解除梗阻,切口应超过原切口瘢痕上方或下方2cm,从无瘢痕处切开腹膜进腹,这有利于避开粘连入腹。进腹后分离粘连的策略是“先易后难”。作者主张用剪刀钝锐结合分离粘连。②小肠切除:在预定切除范围的肠系膜做“V”字形切开。先剪开系膜表面的腹膜,显露其下的系膜血管,用血管钳对拟切断的血管逐一钳夹、切断、结扎,最后切断小肠系膜的另一侧腹膜。③吻合肠襻选择:要求供吻合的小肠血供良好,吻合后吻合口无张力。 ④吻合:主张用单层间断吻合法,针距和边距均为3 mm。当小肠近远断端口径相差悬殊时,可用1/2等分法进行吻合,即先在系膜缘和对

成年人肠梗阻的症状

成年人肠梗阻的症状 成年人出现肠梗阻这种疾病会表现出腹痛、呕吐以及腹胀等症状,当我们遇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建议患者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及时的治疗疾病。其实,成年人出现肠梗阻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我们肠胃消化能力下降引起的,所以建议大家应该要多运动并且多吃一些一些提高肠胃消化的食物。 (1)腹痛:为阵发性绞痛。空肠或上段回肠梗阻,每3~5分钟发作1次,回肠末端或大肠梗阻,每6~9分钟发作1次,发作间歇期疼痛缓解,绞痛期间伴有肠鸣音亢进。肠鸣音呈高调。有时可闻气过水声。麻痹性肠梗阻可以无腹痛,高位小肠梗阻绞痛可以不严重,中段或低位肠梗阻则呈典型剧烈的绞痛,位于脐周或定位不确切。每次绞痛可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如果阵发性绞痛转为持续性腹痛,则应考虑已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了。 (2)呕吐:梗阻以后,肠管的逆蠕动使病人发生呕吐。呕吐物开始为胃内容物,以后为肠内容物。高位小肠梗阻绞痛不重,但呕吐频繁。中段或远端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低位小肠梗阻呕吐物有时呈“粪便样”(feculent vomitting)是由于肠内容物的滞留、细菌的过度生长,分解肠内容物所致。

(3)腹胀:多发生在晚期,高位小肠梗阻不如低位者明显,结肠梗阻因回盲瓣存在,很少发生反流,梗阻常为闭襻性,故腹胀明显。绞窄性肠梗阻时,腹部呈不对称性膨胀,可以摸到膨大的肠襻。 (4)排气与排便停止:肠梗阻病人,一般都停止由肛门排便 与排气。但是肠系膜血管栓塞与肠套叠可以排出稀便或血性黏液。结肠肿瘤、憩室或胆石梗阻的病人也常常有黑色大便。 通过这篇文章对于成年肠梗阻发病症状的介绍,我们应该都知道成年人肠梗阻会表现出腹胀腹胀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这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建议患者最好是去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影响到肠道的排便以及消化。

探讨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效果

探讨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6-05-31T14:58:33.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3期作者:胡宇 [导读] 大庆市第五医院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方法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大庆市第五医院136714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06年6月~2011年6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灌肠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6、21和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0、19和1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方法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儿能够尽早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套叠;手术治疗;灌肠治疗;临床疗效 肠套叠是小儿急腹症,多发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肠套叠可分为继发性肠套叠和原发性肠套叠两种,是由于患儿肠道中某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进而使肠道排气功能受到损害[1]。在对肠套叠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如未及时有效的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会导致患儿出现肠管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2]。而传统治疗肠套叠的方法是应用灌肠治疗,该方法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高,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更新,手术治疗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为了提高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减轻疾病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尽早让患儿得到康复,应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本文选取本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中40例肠套叠患儿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取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本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中选取80例为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出现肠道运输不畅、排气、通气功能损伤等临床表现,同时患儿还会发生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10个月,平均年龄(5.8± 2.3)个月;原发性肠套叠患儿35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5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9个月,平均年龄(5.6±2.1)个月;原发性肠套叠患儿36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灌肠治疗:常用灌肠方法为空气灌肠,压力不超过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观察组患儿采用手术治疗:患儿采取单次硬膜外麻醉加基础麻醉,对年龄较小且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应用气管插管麻醉。进入腹腔的切口选择在右下腹,术中对诊断进行证实,手术复位过程中,患儿肠套叠处肠管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穿孔,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切除方式。其中,回肠切除共23例患儿,采用回肠端端吻合术,结肠切除共11例患儿,采用结肠端端吻合术,其余6例患儿采用回结盲端端吻合术切除回盲部及部分结肠。将2~3 ml透明质酸钠涂抹于患儿套叠部位及吻合口部位。术后5~7 d给予胃肠道外静脉营养,术后需进行3~5 d胃肠减压,并采用抗生素治疗1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患儿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①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同时,未发生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②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改善,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未发生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出院后出现稀便症状;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并无变化,而且与治疗前相比有加重迹象[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术后2例患儿发生皮下感染,对其换药后实施再次缝合,2例患儿出现肠梗阻,采取保守治疗,4例患儿症状均消失,痊愈出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儿治疗后7例出现稀便,4例出现肠粘连性肠梗阻,转为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多发于婴幼儿,其中4~10个月大的患儿占总患病人数的90%~95%之多。临床对于肠套叠的病因研究结果尚未明确,但据推测主要是与患儿日常饮食改变及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失调等因素有关[4,5]。肠套叠患儿临床症状较为明显,结合B 超、X线检查极易确诊。传统治疗方法多以保守灌肠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无法满足临床治疗及患儿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专家不断研究,最终提出采用手术对肠套叠患儿实施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6,7]。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若患儿症状不严重,可给予复位手术治疗,倘若患儿局部病灶未清除,仍可针对患儿实际情况采用肠切除术,复位手术治疗与切除术联用,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2.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术方法治疗肠套叠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儿能够尽早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勇剑.肠套叠行肠切除18例报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3(9):74-75. [2]郑雪勇,李斌,冯联忠.成人肠套叠 23 例诊治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4):322.

肠梗阻患者护理病例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患者:王小吉,女,67岁,因“腹胀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天”入院。患者于2年前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一年内偶有腹痛,近一年疼痛次数增多,口服一些顺气药好转。4天前无明显诱因再次腹痛,时轻时重,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不见好转,肛门未排气排便,无恶心及腹胀。入院时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略膨隆,未见明显肠型及胃蠕动波,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脐周及上腹部压痛,无腹肌紧张,叩诊呈鼓音,未叩及移动性浊音,听诊:脐周闻及高调肠鸣音,腹部平片提示:上腹部有液平面,提示肠梗阻,X线征象。腹部B超提示:腹内有少量积液,声像图,肝胆脾胰双肾目前未见异常声像图。血常规提示:血白细胞WBC:17.5*10/9/L.病程中患者精神尚可,饮食,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未解,门诊以“肠梗阻”收入院。入院后禁饮食,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目前患者未排便排气,仍有腹痛。 一肠梗阻等原因: 1)肠管外受压引起: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先天性粘连带多见于小儿;腹部手术或腹内炎症产生的粘连是成人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但少数病例可无腹部手术及炎症史2.嵌顿疝3.肠扭转所致4.肠外肿瘤块压迫 (2)肠管本身的原因如:1.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2.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3.肠套叠在成人较少见,多因息肉或其他肠管病变引起 (3)肠腔内原因如:成团蛔虫异物或粪块等引起肠梗阻。巨大胆石通过胆囊或胆总管进入肠腔,产生胆石性肠梗阻。引起该患者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有:(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2)肠外肿瘤或包块压迫。 二治疗原则:

131 不完全性肠梗阻(小儿)

不完全性肠梗阻(婴幼儿肠功能紊乱所致) 临床路径 一、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K56.701。 (二)诊断依据。 1. 患儿呕吐、腹泻伴或不伴腹胀,腹部立位片提示有气液平,肛门有排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感染、纠正脱水、低钾等。 2.是否需要禁食的选择:如果患儿无明显呕吐腹胀,可不选择禁食水,继续正常喂养,可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喂养。 3.可口服肠道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4.可给予局部理疗或中医辅助治疗 2.预防治疗:有高危因素者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3-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不完全性肠梗阻K56.701。 2.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腹泻或腹胀明显,有脱水表现,不能经口服药或补液治疗,需要静脉补液治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检测、血气分析; (3)腹部立位平片、胃肠道B超。 2.疑有异物梗阻或占位所致的不全性肠梗阻可行腹部CT、磁共振或内镜检查。 3.便中带血,胃肠道B超提示有肠套叠表现按肠套叠治疗方案。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选择用药。 1.原发病治疗:腹泻患儿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肠道微生态疗法、肠粘膜保护剂。低钾患儿积极就诊低钾血症。合并肠道细菌感染患儿可给予口服或静脉抗感染治疗。 2.腹部热敷或中药辅助治疗,缓解腹胀及肠道痉挛 3.如患儿腹胀明显,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提示患儿为完全性肠梗阻,转外科治疗。 (九)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腹部立位片以及入院检查异常的项目。 (十)出院标准。 精神饮食好转,无腹胀,原发病好转,排便排气正常,腹部立位片无肠梗阻征象。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若明确不完全肠梗阻其他特殊病因,则退出该路径。

肠套叠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称为肠套叠,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 一、发病率 急性肠套叠的发病率,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发病率有差异。发病率占成活新生儿的1. 5‰~4‰。 1.性别 许多报告证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1.5~3):1,高者为3. 9:1。 2.年龄 最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据文献报道60%~65%病例年龄低于1岁,以5~9个月时为高峰期。2岁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5岁后甚为罕见。新生儿肠套叠约占本病的0. 3%,且多数合并肠闭锁。 3.季节 肠套叠终年可见,以春末夏初发病较为集中,这可能与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及肠道淋巴系统感染有关。据统计,10 % ~30%的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人认为,该病多发生于营养良好、体重超常的婴儿,但调查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 4.遗传 近来不断有报道肠套叠与家族的关系,但其家族发病率各地作者报道差异较大。 二、病因 肠套叠是婴幼儿期较多见的急腹症,尤其4~11个月的婴儿。肠套叠的病因不十分清楚,较大的婴幼儿一般为原发的,即在套叠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到器质性病变,可能和回盲部的游动有关,仅2%~8%的病例为继发性。肠管发育不完善是新生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1.绝大多数婴幼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发生肠套叠的常见原因如下。①解剖特点: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使回盲部游动度过大,易发生肠套叠。②肠蠕动紊乱:当小儿发生腹泻、发热或饮食改变时,均能引起肠蠕动不协调,导致肠套叠。③病毒感染:有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因为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时,肠运动功能常发生紊乱,使小儿易于发生肠套叠。④蛔虫感染: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 2.成年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成年人肠套叠多继发于息肉、小肠良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肠道异物(粪石)、梅克尔憩室及炎性水肿。这是因为肠壁的损伤或肠腔内的肿物刺激导致肠蠕动方式改变,从而诱发肠套叠。 三、类型 套叠多与肠蠕动的方向一致,即近侧肠管突入远侧肠管腔内,称为顺行套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