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茨威格小说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

茨威格小说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后又全译了弗洛伊德在1925年撰写的《自传》,并与弗洛伊德建立了通信联系。章士钊翻译的《茀罗乙德叙传》,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高觉敷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 年在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 卷。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 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30 年代, 他翻译出版了弗

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浅析 《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与《性学三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三者构成了“泛性论’的核心。所谓“泛性论”就是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但是,当我们把弗氏的大部分著作阅读之后,就不难得到一个印象,他所指的“性”,除窄义的男女之事外,实具有更深远的涵义。 原欲(即力必多—libido),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但不同的是,其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得多。由原欲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动力,成为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源泉。然而,这种原欲所积累的能量,不一定都能顺利地满足或升华,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遇到阻力,则可变为畸形发展或是倒错,甚至出现性心理发育的反向退化或停滞现象,这些都会反映在人们对爱情选择、爱的对象和目的以及性满足的方式方法上,于是在心理学上形成一组特殊的变态病;或由于过分的压抑而形成各种心理症。这就是《爱情心理学》所涉及的中心内容。 由此可见,弗氏所著《爱情心理学》并不是一本谈情说爱的心理学,也不是就正常爱情过程做心理上的探讨和阐述。它的出发点旨在通过各种性变态以及心理症,对人类性心理发展做出反证——由病态推论正常的发展过程。现实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变态者,长期以来,医学家、心理学家找不到合理的科学解释,弗氏则基于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创造性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进而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精神分析学体系。因此,当我们阅读《爱情心理学》时,万不可从中找出自己可效法的规律。它只能帮助我们去较好地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而不能把它作为爱情的指南,更不能依此来片面分析自己或他人的爱情生活,并从中为某种行为寻找什么心理的依据,因为,不懂精神分析技术,很难对人对已做出正确的评价。 浅析(一) 什么是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 精神机制亦即心理机制。我们说任何一种精神现象或行为方式都具有其心理背景。表面上看是一哭一笑、一言一行,但其心理活动可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正如制作一颗螺丝钉,成品是那样轻而易举地掉下来,可是其生产工序流程的每道环节都要为形成这颗螺丝钉做准备。螺钉是受机械制约的,人的行为则受心理过程的制约,但这种心理过程,不仅在你的意识控制之中,有时连行为者自己都难以党察到,此即所谓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在研究歇斯底里患者时,发现他人的症状是受着一种患者本人也意识不到的力量所支配。通过催眠疗法,能使患者暴露出这种支配力量的内容,一旦患者意识到其内容,症状便会消失。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着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意识到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它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如同冰山下的海洋,冰山是可见的突起,而海洋则是无尽的辽阔。潜意识是人类本能冲动的源泉,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下去的不能满足的欲望的总仓库。为了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泄,需要进行大量的秘密的心理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机制”。由于这种机制有其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反应方式,所以不能以人们所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去衡量。例如做梦和一些不可思议的变态心理症便是如此。即使是在正常人的精神活动中,有的也难免要流露出自己也不能理解的言与行。一位议长,在众议院致开幕词中,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 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二、什么是自我: 本我解除紧张的两种活动过程是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但只有意象并不能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冲动性的行为也不能给一个性冲动的人提供一个伴侣,实际上,冲动行为只能招引外界的惩罚而导致紧张的程度增加。人必须寻找食物、伴侣以及生活所需要的其它东西,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人不得不考虑外界的现实,比如,实施一种行为时,他必须考虑到后果,就如一个有性冲动的男人不能强奸一个妇女一样,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人在商店里看到了一件自己非常喜爱的东西,他想得到,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他不能

弗洛伊德文学美学思想述评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文学审美思想,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是每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1引言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由于对人类心理的一些复杂现象提出了一套完整而极富原创性的见解,不但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也风靡至今。后来的一些文学评论家或作家追随弗洛伊德,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解读或创作,从而在文学界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批评流派。 2弗洛伊德的文学、美学思想 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包括潜意识、恋母情结、力比多、析梦理论、儿童性心理发展等理论。起初,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最活跃、最有能量的部分,人类的各种动物式本能冲动就藏匿其中,他们是社会道德和法律所不能允许的;而前意识则像是一个门卫,让符合社会法律道德的潜意识进入意识的同时阻止某些本能冲动。1923年,弗氏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三部人格学说,即本我、自我、超我。[1]4这两种模型本质并没有改变,都遵循两条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在潜意识和本我中都流窜着不为人知的欲望、野心、恐惧、本能冲动,它们待机得以宣泄、满足。这些隐藏在本我或潜意识中的动物式欲望被压抑着,并受到力比多性本能的主宰,长期的压抑会导致精神病。问题是这些欲望如何得到满足呢?在弗氏看来,它们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伪装以通过前意识的检查从而进入意识,这些伪装包括梦、语误、幻想、文学艺术作品等等。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就被看做本能欲望借以伪装、释放自己的手段。 2.1关于作家 2.1.1创作动机 对弗氏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被压抑的未得到满足的欲望以升华的方式得到实现。正如上文提到的,在人的潜意识里充满了各种动物式的本能欲望,由于受到代表社会道德法律的潜意识或超我的监视,不能得到宣泄、满足。它们一旦试图冲过道德的栅栏就会被强行镇压下去;因而它们必须伪装自己、改头换面让其乱伦本质逃脱被发现的命运。就 作家而言,他们在创作时,其潜意识里的某些非道德本能冲动也期待得到释放、宣泄、满足,且不能以一种卑劣而应是一种表面上高尚的方式得以体现,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学创作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由于采取了文学形式,可以说是本能欲望的升华。换言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自己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种期待本能欲望得以满足的冲动就是作家创作的强大驱动力。 2.1.2创作方法 弗氏的析梦方法是自由联想。[2]75-77按照他的理论,梦(白日梦)也是被压抑的未得到满足的欲望的实现;他认为文学作品也就像是梦。[3]28-38因此弗氏就将分析梦的方法运用到分析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中。既然潜意识中的本能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它们必定毫无逻辑可言,完全放任自由;在作家创作的时候,他也应该让自己的思维随意流淌、不加特意的限制,从而充分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这一思想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积极尝试这一方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乔伊斯及其代表作《尤利西斯》。[4]204 2.1.3作家即精神病患者 如果说作家创作的动机在于满足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那么作家和精神病患者就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弗氏眼里,作家和艺术家被看成是精神病患者,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都被看成了病症的象征符号。因此他及其追随者就运用基于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和理论去解读作家作品。随着一些作家和批评家的加入,他们逐渐形成、引领一股文学批评的潮流,其成员竭力挖掘作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成长遭遇等,企图找出与其作品的联系。 2.2关于作品本身 2.2.1创作材料 如果说文学作品可以看做是一场梦的话,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白日梦的过程。在《作家与白日梦》中,弗氏研究了人们的幻想、白日梦及其成因。[3]28-38他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在童年时代一些强烈的愿望未能实现;在幻想或白日梦中这些野心勃勃、不切实际的愿望、梦想变成了现实。文学创作类似于做白日梦,文学创作的材料也就和梦的材料相一致。在《梦的解析》中,弗氏提出梦的三个材料来源[5]:(1)梦中的最近印象以及无甚关系的印象;(2)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3)梦的肉体方面的来源。由此可以知道,梦的材料来源包括了童年时代和最近的特殊经历,这和弗氏一贯强调童年时期的经历是相符的。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16-063-02 63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 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 1、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 2、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

心理学爱好者必读的几本书

推荐心理学爱好者必读的几本书 1、推荐书籍:《24重人格》 推荐理由: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作者,亦即本书的主人公,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描 述了他作为一个拥有24个分身的严重精神分裂患者,是如何与他心中的不同角色相处,如何逐渐面对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以及如何与善良的心理医生和爱他至深的妻子一道整合了21重人格,逐步回到正常的生活。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园。我们守口如瓶,学会了遗忘伤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记忆,却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是连我们自己也渐渐难以了解的世界。 我们敬畏神灵,不如敬畏自己的心灵。作为在名利场里打过滚的人们,我们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说我们的精神没有疮痍,我们的心灵不曾哭泣,只是我们残存的意志,在努力维系那根已经绷紧的“弦”,兜兜转转地在各个舞台上,头脑清醒地扮演着每一个该有的分身角色,但是请记住,一个伟大的演员,是擅长于抽离角色,不会混淆了角色和自我的。 阅读这本书,它让你敬畏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也能使你为韦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2、推荐书籍:《撞上快乐》 推荐理由: 在这本精彩绝伦而又通俗易懂的书中,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描述了想象力的瑕疵和预见的错觉,并说明正是它们害我们错误地设计了自己的未来,并让我们为此费心劳力却一无所获。对于一辈子时时刻刻都在追求的东西,我们所知是如此之少,你不会感到不解吗?跟着《撞上快乐》一书,展开心理推理的奇妙旅程,你会发现一读再读,却乐趣无穷的所在。 3、推荐书籍:《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推荐理由: 如果有人抓你去精神病院,你能否证明自己是正常人?为了1元钱而说谎的人和为了100元而说谎的人,谁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有奶真的便是娘?爱是怎么回事?买卖毒品真的罪不可赦? 你的记忆可靠吗?如果你爱错了人,能否将刻骨铭心的伤痛经历从记忆里去掉?来吧,打开你的大脑,切断所有的烦恼! 作者重新诠释了20世纪心理学探索人类心灵的非凡成就,以10个设计精巧的天才实验为例,结合小说、传记、采访等多种体裁,让你仿佛与作者、实验当事人共处一室,倾听他们的生命叙事,深刻体会心理实验背后的深邃涵义。 4、推荐书籍:《视读弗洛伊德》 推荐理由: 你想轻轻松松就了解弗洛伊德吗?以往的弗洛伊德对我们来说总是神秘而深不可测的,关于弗洛伊德的文章也是晦涩难懂。

心理学方法论推荐书籍

心理学方法论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1.《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这本书,它主要是对当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行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作为心理学入门书籍值得一读。 2.《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也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优秀教材。 3《社会心理学入门》(美)阿伦森著 4.《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是另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这两本书都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实为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 5.《精神分析入门》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 相关——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6.阿德勒·弗洛姆·霍妮 《自卑与超越》 《理解人性》(2004)。 《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英文)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文)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4.卡耐基-《人性的优点》 5.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6.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 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8.皮亚杰-《结构主义》 9.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 10.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11.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12.弗洛姆-《爱的艺术》 13.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弗洛伊德读书笔记

《“关窗”风波》读书笔记 夜里坐三等车厢,我觉得有些不舒服。虽然我一路上浮想联翩,到了时间我就想睡觉,而这里的条件太差,无法入眠。火车开到德累斯顿和利萨之间,我在这里出了点事,当时很让人生气,现在想来却很有趣。你知道,坐火车时,我总喜欢把车窗打开,借此呼吸下新鲜空气。这次我照样打开车窗,把头伸出去凉快凉快。忽然有人喊道:“把窗户关上!”这人说,他正在风头上,这风让他受不了。我向他解释说,如果对面的窗户开了,我这扇窗户就可以关上,但整节长长的车厢没有一闪窗户是开着的。 正当我们扯这个事时,后面有个人喊道:“他是个犹太佬!”这句话让整个事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跟我扯事的那个人现在也成了反犹太主义者。他指责我说:“我们基督教徒总是为大家着想,你不能强调自我,应该服从集体的利益。”如此等等。后说话的那个家伙毫无教养,不停地谩骂,还爬上座椅向我示威。要是在一年前,可能我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现在的我完全不一样。我一点也不惧怕这个小流氓。我先要第一个说话的人说话注意些,而我根本不想听他那一套说教。我叫第二个说话的人到我面前来,听听我的回应:如果他再骂,我就对他不客气了。他没敢过来。我很高兴自己没有跟他们一样恶语伤人,这种事只有他们才做出来。后来,我跟他们之间终于达成一项协议:用电风扇对着窗户扇风。这个闹剧的第一幕就这样结束了。 可以说,我赢得了这场争执,但也成了那些人攻击的目标。他们或者不停地煽风点火,或者破口大骂,或者冷嘲热讽。我索性转过身去,对着他们的头喊道:“你是不是想跟我比试比试?要想对付我,恐怕你还差点劲!”不过,那小子真的过来,我不一定赢得了他,打架并非我的特长。我以为他们可能会继续闹腾下去。不料他们一下子都安静下来了。 我想,我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胆量和勇气,而不是跟他们一样粗野蛮横。我不是身高力大的人,不会张牙舞爪,也不会大声吼叫,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但我很快就让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 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1)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 5 个方面:一、梦心理学。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 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 (2)同时他还提出 了梦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自由联想等释梦的方法和技术,将梦的

分析看着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二、过失心理学。根据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种失误,如口误、笔误、遗失、遗忘、误听、误读、误行等,都是无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三、变态心理学。传统的变态心理学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则将病因转向了对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的分析,他指出,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而这些变态心理大多是对早期婴儿的性满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与施虐、自恋、同性恋、恋物淫、窥淫癖等。四、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 )、"自我" ( ego)、" 超我" ( super-ego )。" 本我" 的构成是被称为" 力比多" (libido )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而"自我"则使本能现实化理性化了,它已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其行为准则是"现实原则",它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儿童时期所认同的双亲或社会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心理学基础题库11

心理学基础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B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B ) A.弗洛伊得 B.罗杰斯 C.威特海默 D.斯金纳 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B.社会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5.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6.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A )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特 D.弗洛伊德 7*.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8*.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9.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A )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0.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1*.能够将外界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C )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12*.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C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1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14*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C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 摘要:弗洛伊德是一位法国的精神病医生,他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形响。本文就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对几篇佳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弗洛伊德主义的内容与主要支柱,并从中一窥弗洛伊德本人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弗洛伊德,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争议源自他所创立的弗洛伊德主义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本文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分析几篇佳作,从而达到间接一窥弗洛伊德人格魅力的目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这位法国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大师,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与文学有着奇妙的渊蔽。应该说,弗洛伊德与文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同样影响着弗洛伊德。早在儿时,弗洛伊德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十九世纪初风行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感兴趣。他在《自传》中写道,他最喜爱的作家有福索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陀斯妥耶夫斯文基、吉卜林、马克·吐温、托马斯·曼、茨威、罗曼·罗兰等。而他在文学上最崇拜的偶像是歌德。他曾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阅读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一九三O年弗洛伊德还获得过“歌德文学奖”。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本能(或力比多,后期,弗洛伊德常用爱洛斯eros来表述性本能)和释梦,是精神分析法的三大主要支柱。 1.《化身博士》与《沉默的羔羊》 英国小说家史蒂文森写过一篇小说《化身博士》。主人公杰克尔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科学家。杰克尔在他的实验室里发明了一种药,自己一吃下去,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了海德先生。这位海德先生胆大包天,坏事干绝,什么禁区都敢闯,什么快乐都要尝,全然没有半点禁忌和顾虑。杰克尔还发明了一种解药,海德先生只要一吃下去,立刻又变回了那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杰克尔博士。于是,借助这两种药,主人公过着双重生活,既保持着“杰克尔”的高雅、尊贵和矜持,又放纵着“海德”的淫逸、贪婪和邪恶。然而,这种“变来变去”竟成了瘾,不用吃药,杰克尔也能变成海德,以至杰克尔无法控制自己,在最需要“正儿八经”、“道貌岸然”的场合,却身不由己地变成了海德。最后,杰克尔万般无奈,走投无路,只有自杀身亡。 我们利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分析化身博士的人格。潜意识理论的提出源自于弗洛伊德对精神病人诊治过程中的临床经验及对这些经验的理论分析。作为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根源与基础,潜意识构成了每一个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力,成为人格建构的永恒的动机。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理论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进人二十世纪,弗洛伊德开始注重人格的完整性,他的人格理论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本人对“本我”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本我”犹如一锅沸腾的情。“本我”是人体内一种最隐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摘要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中外作家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意无意的透露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其中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就被认为是在佐证弗洛伊德学说。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因其大胆、直言不讳的创作风格而极具争议性。他的成名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最具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作品。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是一经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书中毫不隐晦的表现出了对性的崇拜,具有很浓的劳伦斯风格。他还有其他很多著名的小说都透露着浓烈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本文会结合劳伦斯的文学作品,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理论以及对性的认识等方面探讨其中存在的弗洛伊德主义。 关键词:劳伦斯;弗洛伊德主义;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本我;超我 Abstract Lawrence Freud's doctrine of literary creationAbstract: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20th century's Chinese and foreign writers and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have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their works all have intention to not intentional of disclosing the shadow of Freud's doctrine. Of Lawrence's literary cre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supporting theory of Freud. The famous English writer in the 20th century D.H. Lawrence because of its bold, outspoken style and controversial. His famous masterpieces sons and lover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literature of Oedipus complex. Another one

心理学基础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V 1. 下列哪项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a)A. 望梅止渴 B. 学说话 C. 学走路 D. 学穿衣 满分:1 分 2.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是指(B)。A. 音色 B. 声调 C. 音频 D. 音量 满分:1 分 3. (C)最直接的表示就是接纳。A. 共情 B. 同情 C. 尊重 D. 真成 满分:1 分 4. (A)中最典型的理论是社会学习论与社会交换论。A. 认知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满分:1 分 5. 初中生可以利用(D)作为学习的工具。A. 语言 B. 动作 C. 文字 D. 抽象符号 满分:1 分 6. 以下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描述正确的是(A )。A. 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心理健康辅导一般都是通过说服教育来实现 C.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来提高认识 D.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案例分析使人提高认识 满分:1 分 7.(C)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A. 催眠 B. 睡眠 C. 白日梦 D. 记忆 满分:1 分 8. 下列不属于反抗心理原因的是(D)。A. 自我意识的高涨 B. 兴奋性过强 C. 独立意识 D.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满分:1 分 9. (B)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前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满分:1 分 10. “你对此感到伤心”是(D)会谈技术。A. 倾听 B. 开放性 C. 封闭性 D. 情感反应 满分:1 分 11. 下列属于特殊能力的是(D)A. 观察力 B. 记忆力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一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