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前瞻记忆的特点、机制和应用研究

前瞻记忆的特点、机制和应用研究

前瞻记忆的特点、机制和应用研究
前瞻记忆的特点、机制和应用研究

前瞻记忆的特点、机制和应用研究

【摘要】:论文评述了前瞻记忆研究的进展情况,并从方法、特点、机制和应用四个方面开展了前瞻记忆的研究工作。在第一章中介绍了前瞻记忆的定义和产生背景,指出前瞻记忆是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演变对记忆研究产生影响的结果,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在第二章中以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为例介绍了前瞻记忆的三种研究方法,即自然法、实验法和情境模拟法;第三章中介绍了前瞻记忆的几个特点,如儿童前瞻记忆的表现,元记忆和前瞻记忆的关系等,并着重分析了当前备受关注的年老化效应;在第四章中介绍了前瞻记忆机制的几个理论解释,分别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两个方面阐述了前瞻记忆的多重系统理论、熟悉-提取机制、自动激活机制以及前瞻记忆提取中的自动加工和策略加工。方法上,自行研制了两种实验材料。实验1、2采用包含前瞻记忆任务的纯粹的前瞻记忆自评问卷,同时将延时和人格等变量高度集成,并首次采用频率逐渐增大的语义靶。实验3中设计了语义和知觉两种进行中任务,以及语义和知觉两种靶线索,与国外同类实验相比,实验3的两种进行中任务采用相同的材料,靶线索也完全相同,区别只在于指导语不同,增加了可比性,排除了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4在实验3的基础上增加了分心任务,实验5在实验3和实验4的基础上变化了呈现方式。特点上,首次利用具有可比性的材料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了4个年龄段人群的前瞻记忆水平及其与自评的关系:研究了5种延时间隔的影响,得到了前瞻记忆的遗

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1)前瞻记忆表现水平与延时有关,遗忘可能发生在最初的几分钟,之后在一小时内基本保持不变,与回溯记忆的遗忘情况不同。(2)前瞻记忆表现水平与性别、智力无关,与艾森克个性问卷的4个指标无关,与16PF个性问卷中F因素有接近显著的弱相关。(3)对前瞻记忆的认识、自我前瞻记忆的整体评价、自我完成各具体任务的评价、运用策略的评价与前瞻记忆的相关均不显著,原因可能与评价倾向有关。(4)四个年龄阶段人群在前瞻记忆及对前瞻记忆的认识、评价和监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而老年的自评和实际表现都较低。(5)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成绩无显著相关,支持前瞻记忆是与回溯记忆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的假说。机制上,提出了准意识的概念,并构建了基于准意识的三加工自动激活模型,认为前瞻记忆的完成涉及准意识对应的策略加工、意识对应的控制加工和无意识对应的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处理意向和靶线索的形成,策略的使用,以及意向的执行:策略加工处理阈下激活状态的意向,并在发现靶线索后作出是否提取意向的判断;自动加工处理意向编码、储存,并辅助策略加工完成前瞻记忆的提取过程,是一种不需注意资源的非常程序化的加工方式。实证研究了分心对TAP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6)加工类型不一致比一致的情况需要另外的转换,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异型加工比同型加工占用了更多的注意资源,导致前瞻记忆表现下降。(7)靶线索和进行中任务类型一致时涉及更多的自动加工,对注意资源的需求较少,受分心影响较小,反之,靶线索和进行中任务类型不一致时涉及更多的策略加工,

对注意资源的需求较多,受分心影响较大,支持三加工自动激活模型。应用上,研究了不同呈现速度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和分心在两种情况下的效果,迈出了紧张状态下前瞻记忆研究的第一步,实验结果表明:(8)紧张状态下,进行中任务占有较多的注意资源,完成前瞻记忆所需的资源随之减少,—前瞻记忆表现随紧张程度增大而降低。【关键词】:前瞻记忆内隐记忆意识无意识准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42

【目录】:第一章前瞻记忆的历史和现状9-14§1前瞻记忆的定义9-11§2前瞻记忆提出的背景和发展11-14第二章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14-18§1自然法14-15§2实验法15-16§3情境模拟法16-18第三章前瞻记忆的特点18-27§1前瞻记忆的分类18§2年龄与前瞻记忆18-24§3元记忆和前瞻记忆24-27第四章前瞻记忆的机制27-47§1神经心理学基础27-31§2两种认知加工机制31-34§3内隐记忆和双重任务的启示34-38§4前瞻记忆提取中的自动加工和策略加工38-43§5前瞻记忆的三加工自动激活模型43-47第五章实验研究47-64§1前瞻记忆的特点研究47-53实验1延时间隔的实验研究47-49实验2不同年龄的前瞻

记忆及其与自我评价的关系研究49-53§2前瞻记忆的机制研究53-61实验3前瞻记忆中的迁移恰当加工效应研究55-58实验4分心对TAP 效应的影响研究58-61§3前瞻记忆的应用研究61-64实验5前瞻记忆与紧张度的关系研究61-64第六章总讨论64-67后记67-68参考文献68-75附录75-7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 很多人不清楚孩子在各个时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你知道学龄前儿童的记忆有什么特点吗?下面就来为大家推荐的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欢迎参阅! 一:是孩子的记忆是从无意记忆逐步向有意记忆发展 虽然孩子从出生不久后就开始显示比一定的记忆现象,但1岁之前的记忆几乎都是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在1岁左右开始萌芽,到3岁的时候,孩子的记忆仍然是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有一定的发展。3岁以后,有意记忆开始了快速发展。 一切鲜明的、鲜艳的、新的、不寻常的事物。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就可能把它记下来。但也不是所有吸引了孩子注意的东西都能随意地记住的。如果吸引孩子注意的事物能够使孩了感到惊奇,感到兴奋,感到有兴趣,或者引起了孩子的情感共鸣,那么,孩子把它记住的可能性就大:而如果孩子对它不感兴趣,不产生对它的任何印象,那么在孩子的记忆里也就不可能留下长久的痕迹,孩子记住它的可能性就小。 再就是孩子可以无意地记住多次重复的东西,如孩子能够记住玩其排练的顺序,能够记住大人带他一起去幼儿园时多次走过的路,能够记住经常到家里拜访的熟人等。 无意记忆虽然是在孩子下意识的状况下产生的,但也不能离开孩

子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适当组织孩子的合理活动,如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劳动活动,可以促进孩子无意记忆能力的发展。 3岁以后有意记忆开始快速发展,4岁以后孩子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有意记忆的效果好于无意记忆,并且有意记忆能力提高的速度高于无意记忆能力的提高,二:是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 孩子是先开始机械记忆的,因为机械记忆是根据事物外部联系,运川简单重复的方法记忆的。3岁之前,由于孩子心理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发展起来,孩子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都还很贫乏,他们对亩不著的逻辑推导能力也还很差,所以他们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主要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讲行。 3岁以后随着孩子语言能力和思维此力的发展,孩子开始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推力能力,这时孩子的理解记忆开始快速发展。碑岁以后孩子开始很自然地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结合,例如让他们复述故事时,孩子绝不会完全是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有或多或少地逻辑加工。如改换一些词,省略某些情节或添加某些情节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在孩子的记忆活动中,对于一些困难的或不好理解的材料,机械记忆的成分就多些:对于某些容易理解的材料,理解记忆的成分就多些。 三:是从直观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在整个学前时期,孩子的直观记忆都要比抽象记忆好,这是因为孩子的视觉记忆效梁好于听觉记忆效果,几体的东西其有形象、鲜明

儿童记忆的特点分析

儿童记忆的特点分析 1、记得少,忘得快 儿童记忆的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1岁左右的儿童记忆的范围很小,起初只能认妈妈、亲人,然后才能再认周围的事物。他们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例如将他们和一起生活的亲人分开一个月,再相见时就不认识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堂课上能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不久就忘了。 2、记忆缺乏目的性 上学前儿童的记忆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活动,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要年幼儿童将记忆专门作为有目的活动是困难的。5、6岁的儿童有意识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如大人委托他做某件事,他会运用简单的记忆方法,如重复大人说的话来记住这件事。进入小学后,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的能力得到较快发 展。 3、记忆方法呆板 成人的记忆一般是通过对要记忆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屏弃事物非主要部分,进行意义识记,而儿童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进行这种分析,较多地对事物表面进行机械识记。例如成人和儿童同时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人记住的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而儿童记住的可能是这个人的衣着颜色等等。但是学前儿童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识记,对他们能理解的事物 也会进行一些意义识记。 4、记忆不精确 儿童记忆的精确性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年幼儿童记忆不精确表现在记忆不完整、相互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例如幼儿听了一个故事,他只记住感兴趣的某个细节,整个故事的情节却记不住,或者把另外故事的情节也混在一起。又如一个母亲问幼儿园回来的孩子,今天舅舅到幼儿园看你了吗?他回答说是的,事实上他舅舅今天没有来而是前几天来过,他被母亲一问就认为今天来过了。这是由于记忆不精确加上以臆想来补充记忆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 增长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应用 一、引言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SMA) 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 ,SME) 。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史与现状 在金属中发现现状记忆效应最早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当时美国的 Greningerh和Mooradian在Cu-Zn合金小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苏联的Kurdiumov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1951年美国的Chang相Read 在Au47·5Cd(%原子)合金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马氏体界面随温度的变化发生迁动。这是最早观察到金属形状记忆效应的报道。数年后,Burkhart 在In-Ti 合金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当时,这些现象的发现只被看作是个别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直至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的Buehler等人发现了Ni-Ti合金中的的形状记忆效应,才开创了“形状记忆”的实用阶断[1]。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 学号:1016413050 成绩: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流行学病程、分类、症状、成因、诊断标准和干预技术,并阐述了自己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方法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干预意见;文献综述 1 学习障碍的概念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学术界对他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加柯克提出的学习无能的概念。但是对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未统一,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各界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1.1 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 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演算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学习障碍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失读症及发展性失语症等状况,但不包括基本上由视觉、听觉动作异常或智能障碍、情绪困扰或环境、文化、经济地位不利等因素所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14] 1.2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是一个概括的名词,指的是在倾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的学得与使用具有明显困难的异质障碍团体。学习障碍是个人内在因素,推测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它可能出现于一生中的各阶段。学习障碍可能具有自我调试行为、社会知觉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都不会导致学习障碍。虽然学习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其他的障碍情况(例如,感官缺陷、智能障碍、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不足与不当的教学),但都非这些情况或影响所造成的结果。[4] 1.3 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就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所谓注意力缺失障碍,是指注意力低。医学常将其当做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性症候使用。[1] 1.4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显著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能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忧;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能力障碍等。[7] 观察以上各种定义发现,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展不均衡、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排除其他障碍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3岁以前的幼儿,其记忆大凡不能永久保持;3岁以后才会出现终生难忘的记忆。 2、英国心理学家巴拉德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比较困难的材料的回忆成绩,记忆之后1—2天内最佳,而不是如我们大家认为的在记忆刚刚完成的时候。 3、3岁前的幼儿更加倾向于没有目的、不需要付出努力的记忆,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时,幼儿也会有目的的去记忆,也能够在记忆的时候付出努力,就记忆效果而言,整个幼儿期都是没有目的,不需付出努力的记忆方式要好。所以,家长常常会惊异于孩子什么时候认识这个字的,也许是在你无意中跟孩子讲路牌的时候,也许是你拿着本书随口告诉孩子书名的时候,也许是你带孩子上超市问他想吃什么的时候,也许是.....孩子就是在这些不经意间记住了很多东西的。 4、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好于语词记忆,也就是说,如果你让孩子分别记忆10张图片和10个与图片内容相同的词语,孩子对图片的记忆效果更好。 5、5—6岁的幼儿在记忆时会采用诸如反复背诵、整理材料、意义识记等记忆策略。 三岁前幼儿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1、记得少,忘得快 儿童记忆的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1岁左右的儿童记忆的范围很小,起初只能认妈妈、亲人,然后才能再认周围的事物。他们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例如将他们和一起生活的亲人分开一个月,再相见时就不认识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堂课上能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好久就忘了。 2、记忆缺乏目的性

上学前儿童的记忆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活动,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光鲜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剧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要年幼儿童将记忆专门作为有目的活动是困难的。5、6岁的儿童有意识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如大人委托他做某件事,他会运用简单的记忆方法,如重复大人说的话来记住这件事。进入小学后,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 3、记忆方法呆板 成人的记忆大凡是通过对要记忆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屏弃事物非主要部分,进行意义识记,而儿童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进行这种分析,较多地对事物表面进行机械识记。例如成人和儿童同时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人记住的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而儿童记住的可能是这个人的衣着颜色等等。但是学前儿童也 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识记,对他们能理解的事物也会进行一些意义识记。 4、记忆不精准 儿童记忆的精准性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年幼儿童记忆不精准表现在记忆不统统、相互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例如幼儿听了一个故事,他只记住感兴趣的某个细节,整个故事的情节却记不住,或者把另外故事的情节也混在一起。又如一个母亲问幼儿园回来的孩子,今天舅舅到幼儿园看你了吗?他回答说是的,事实上他舅舅今天没有来而是前几天来过,他被母亲一问就认为今天来过了。 这是由于记忆不精准加上以臆想来补充记忆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题库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 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 文献综述 1.前瞻记忆: 1.1含义: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 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再者,对前瞻记忆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提示物、靶事件的特征因素。靶线索、事件的内外部特点以及它的特殊性都直接影响了前瞻记忆的成绩。以往研究表明,不熟悉的、醒目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第三,时间间隔因素。保持间隔,即形成意向到执行意向所要求的行为的时间长短会对前瞻记忆造成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随着间隔的延长前瞻记忆的成绩会降低,但是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前瞻记忆成绩随延时间隔的增大而提高。 第四,人格,即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A型人格的人(个性中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和持完美主义观点等)比非A型人格的人前瞻记忆表现好。 第五,动机和情绪对前瞻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评估为重要的任务比不重要的任务更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学习资料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 特点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以下我们从记忆的意识性(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理解性(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以及记忆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儿童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在一项实验里,实验桌上画了一些假设的地方,如厨房、花园、睡眠室等等,要求幼儿用图片在桌上做游戏,把图上画的东西放到实验桌上相应的地方。图片共15张。图片上画的都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等。游戏结束后,要求幼儿回忆所玩过的东西,即对其无意识记进行检查。另外,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要求幼儿进行有意识记,记住15张图片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中期和晚期记忆的效果都是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2)无意识记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识记继续有所发展。例如,给小、中、大三个班的幼儿讲同一个故事,事先不要求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越好。

(3)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幼儿的无意识记,不是由于幼儿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是幼儿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副产物。事实证明,幼儿的认知活动越是积极,其无意识记效果越好。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以下因素: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比如,感人的道德故事比空洞的道德说教容易使幼儿记住。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比如,发给幼儿15张图片,每张图片中央画有幼儿熟悉的物体,图片的右上角画有同样醒目的符号,如△,+,○等。把幼儿分为两组,一组的任务是按物体的特点分类,如把猫和狗放在一起,另一组的任务是按符号分类,如把有△符号的放在一起。分类完毕后,要求幼儿回忆各图片上的物体。结果,按图片所示物体分类的幼儿,平均记住10.6个物体;按符号分类的幼儿,平均只记住3.1个物体。说明由于活动中辨别的主要对象不同,对图形的无意识记效果也不同。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多种感官参加的无意识记效果较好。比如,同一年龄班的幼儿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学习同一首歌,第一次,甲组边看图片边听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第八章 记忆

第八章记忆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艾宾浩斯 (1) 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 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理学。 (2)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对艾宾浩斯的批评 批评1: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批评2: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巴特利特 (一)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意义的追求,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 他批评艾宾浩斯: 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1,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 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的故事。 实验被试:英国学生 实验任务:阅读故事,之后回忆故事的内容。 实验结果: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与原文有很大差别。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更加前后一致,并且总的来说也短得多。 实验结论: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加强、突出,而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 另外,“鬼魂的战争”是一个讲述美国印第安的故事,被试对它的文化背景并不熟悉,再加上故事情节也比较离奇,所以在识记过程中,大家趋于对识记的内容更倾向于进行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文化背景、个人习惯。 也就是说,原始识记材料越模糊,记忆重建就越明显。 2、关于图画的研究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应用顺序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他的设想。 (二)图式理论: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以下我们从记忆的意识性(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理解性(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以及记忆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儿童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在一项实验里,实验桌上画了一些假设的地方,如厨房、花园、睡眠室等等,要求幼儿用图片在桌上做游戏,把图上画的东西放到实验桌上相应的地方。图片共15张。图片上画的都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等。游戏结束后,要求幼儿回忆所玩过的东西,即对其无意识记进行检查。另外,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要求幼儿进行有意识记,记住15张图片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中期和晚期记忆的效果都是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2)无意识记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识记继续有所发展。例如,给小、中、大三个班的幼儿讲同一个故事,事先不要求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越好。

(3)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幼儿的无意识记,不是由于幼儿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是幼儿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副产物。事实证明,幼儿的认知活动越是积极,其无意识记效果越好。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以下因素: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比如,感人的道德故事比空洞的道德说教容易使幼儿记住。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比如,发给幼儿15张图片,每张图片中央画有幼儿熟悉的物体,图片的右上角画有同样醒目的符号,如△,+,○等。把幼儿分为两组,一组的任务是按物体的特点分类,如把猫和狗放在一起,另一组的任务是按符号分类,如把有△符号的放在一起。分类完毕后,要求幼儿回忆各图片上的物体。结果,按图片所示物体分类的幼儿,平均记住10.6个物体;按符号分类的幼儿,平均只记住3.1个物体。说明由于活动中辨别的主要对象不同,对图形的无意识记效果也不同。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多种感官参加的无意识记效果较好。比如,同一年龄班的幼儿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学习同一首歌,第一次,甲组边看图片边听歌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 像“幼儿园、“汽车、“飞机、“火车等都是具体形象的概念,宝贝对这些具体形象记忆深刻,但要将这些具体形象与它的概念联系起来,还需要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 2.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善于理解记忆宝贝的大脑就像一架照相机,可以不假思索就拍摄下周围的一切。 即便对所要记忆的内容根本不理解,但在成人的反复教导下,仍然能够将很多东西保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比如,宝贝不理解唐诗、英语单词等,但仍能背诵很多唐诗、英语单词。 机械记忆有利于帮助宝贝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会理解记忆。 3.记忆活动容易受情境或情绪影响宝贝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记忆活动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差异。 宝贝心情愉快,记忆效果良好;心情沮丧,则有可能什么都记不住。 一些伴随动作或能给宝贝较强情绪体验的内容可以强化宝贝的记忆,使宝贝记忆的效果更好。 4.记忆精确性差且很容易遗忘宝贝的记忆特点是很容易遗忘,尤其3岁前的宝贝,因此一般人记不住3岁以前的事情,心理学称之为“人类幼年健忘。 这个年龄段的宝贝回忆的精确性较差,宝贝的回忆往往是片段的、

不完整的,常常会出现丢失细节、颠倒时空或者将人物事件与时空随意组合等情况。 5.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当宝贝见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贝根本回忆不起来;2岁左右的宝贝可以回忆几天以前的事;3岁左右的宝贝可以回忆几个星期以前的事。 比如爸爸在外学习1年后回到家中,小宝贝可能就不要爸爸抱,因为他已经忘记了爸爸的模样,把爸爸当成了陌生人。 6.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3岁以内的宝贝记忆没有目的性,凡是他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他都能记住。 因此,父母如果不记得把某个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如果宝贝曾经看到父母拿到这个东西并且放在某个位置,他的记忆深处还会保留当时的情景,于是,宝贝很可能十分轻易就能帮着找到。 2.帮助宝宝理解3岁以前宝宝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因为他的理解能力不够,妈妈在给宝宝讲故事或者学儿歌的时候,应该多给宝宝讲解详细内容,帮助宝宝理解其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多和宝宝一起回忆也许宝宝并没有记住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多和宝宝一起谈论以前的事情,一起念以前学过的儿歌,能够帮助宝宝回忆,巩固他的记忆。 而且,和宝宝一起谈论以前的事情,跟他一起分享他的生活,还能够帮助他更深地了解自己。 4.循序渐进宝宝记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简单到复杂,

CSI概述及实例

CSI住宅概述及实例 一.CSI住宅定义 SI住宅是指住宅的承重结构骨架(SKELETON ORSUPPORT)具有高耐久性(要求耐久年限为百年以上),而且是固定不变的。但住宅所用的分隔构件,则可以根据住户的不同要求而灵活变换。即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以依使用者的需要或爱好,分隔成多种多样的内部空间(INFILL)。在SI住宅中。S(SKELETON OR SUPPORT)即承重结构骨架与I (INFILL)即内部空间的关系。是一种可变与不可变的关系,而最终决定S与I的人物也有所不同。S是不可变的,它是由专业建筑设计人员经过精确的测算潜心设计而完成的;I 是可变的,它是由使用者自己来设计和决定的。SI住宅的这一特性,既保证了住宅建筑的安全可靠性、整体形象风格上的一致性等公共利益;同时也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创造力的平台,让他获得一种“住在了自己设计的空间里”的满足感,这种对人性化的尊重?又保证了住户的个人利益。 CSI住宅即CHINA SKELETON ORSUPPORT 中国SI住宅。 二. C SI住宅的意义 如果你家里的水管漏水怎么办?答案是把楼板刨开查找漏水处;如果你家里的电路出了问题怎么办?答案也是刨开墙体进行修理,此后还有更多类似的答案和解决方法……然而,这些在目前住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采用了SI住宅体系的房屋中都不会再出现了。 CSI住宅目标:百年安全,百年耐用,百年可变。 而在未来,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采用SI住宅体系建造的住宅将成为普遍现象CSI住宅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通用性很强的工业化体系,采用结构体与填充体分分离,使填充体在不影响和破坏结构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可更新性和改造性,可满足不同家庭不同时代的需求;通过双层楼板、天棚、墙体等将建筑骨架与内装、设备分离。当内部管线与设备老化时,可以在不伤害结构体的情况下进行维修、保养,并方便地更改内部格局,以此延长建筑寿命为实现百年住宅提供条件,极大地提升了住宅的可持续居住性。 概括来说,CSI住宅对客户来说最明显的好处将有两个。第一,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长大后要与父母分室而居,就有增加卧室的要求,而一旦子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又有减少卧室的要求。CSI住宅的可变设计就可以使住宅的功能依据需要发生变化,内墙可随意拼装,既可以增大客厅面积变成两居室,也可以缩小客厅面积改为三居室,厨房、卫生间只需要调整管线布局就可以轻松调整,更重要的是它不用需要二次装修,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的作用。” 第二,将极大地有利于住户对水管、电线等设施设备的检修更换。CSI住宅有预留的检

学习型组织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推荐------------------------------------------------------ 学习型组织文献综述 学习型组织文献综述摘要: 21 世纪是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技术和知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成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组织变革和创新的一大趋势。 本文从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回顾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创建 1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综述佛瑞斯特(Forrest) 在 1965 年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较为稳定,大型企业感受不到竞争压力,因此学习型组织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实践运用。 直到 1990 年彼得圣吉推出《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学习型组织理论才得到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中定义学习型组织为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 在其中,人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并不 1 / 9

断一起研究如何共同学习[1]。 Garvin 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提出,学习型组织是善于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改自身行为的一种组织[2]。 张声雄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具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是能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是能把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的组织。 并且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强调学习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组织[3]。 邱昭良认为,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4]。 金鑫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这个组织具有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5]。 学习型组织文献综述 1 李宏琳指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最特殊的是它的整体动态搭配的能力,其核心是强调系统思考。 由此看来,学习型组织最有创意和最有价值的是它的竞争超越理论和团结奋斗理念,学习的关键词应该是团队和竞争[6]。 卞君君在《比尔盖茨管理日志》一书中引用了比尔盖茨的一

前瞻记忆研究综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2004年第49卷第4期(总第195期) 2004 V ol.49 N o.4(G eneral N o.195) 前瞻记忆研究综述 3 张利增1 ,丁兆叶 2 (1.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有关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 ory )的研究已深入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在前瞻记忆研究的历史、方法以及前瞻记忆提取加工方面,学术界已有较深入地研究。前瞻记忆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前瞻记忆;回溯记忆;基于事件Π基于时间;自动加工Π策略加工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4)04-0130-03 3收稿日期:2004-02-10 作者简介:张利增(1967—  ),女,山东汶上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丁兆叶(1970—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 ory )是指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和事件的记忆[1],例如记住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给朋友打电话、记住见到某人时给他捎个信、或者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超市时买些面包。前瞻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记忆现象,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失败大多都是有关前瞻记忆的,所以它早就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注意。1901年Freud [2]在其经典著作《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中曾对这种记忆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分析;Lewin [3]曾指出:一个好的记忆能够再现知识和行动,但它不需要伴随着一直保持执行这种计划的记忆。一般认为是Lewin 的学生Birenbaum [4]1930年开创了前瞻记忆实验研究的先河。在实验中,她要求被试解决一些问题,并把每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写在一张纸上,同时要求被试在用过的纸上签名,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被试签名的可能性。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涉及前瞻记忆的研究仅把它作为一种记忆任务,没有把它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与回溯记忆互补的记忆研究领域。从70年代开始,人们对自 Ebbinghaus 以来的记忆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近百年 来传统的记忆研究并没有解决有关记忆的真正重要的问题,不少人对记忆研究没有走入生活、指导生活的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这种精神的召唤下,涌现出了诸如自传体记忆、证人证词记忆、闪光灯记忆等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记忆课题,前瞻记忆是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并在近几年成为记忆心理学的热点问题。有关前瞻记忆的研究已深入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在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中都能看到对前瞻记忆的浓厚兴趣[5]。 1.前瞻记忆的分类E instein 和McDaniel [6] 按任务类型,把前瞻记忆分为以下 两类:基于时间的(time -based )前瞻记忆,该类型的前瞻记忆要求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执行前瞻记忆任务,例如记住在约定时间见某人、2分钟后从微波炉中把食物取出或下午6:00服药。这种记忆没有外部的目标事件或刺激的出现,因而需要依靠更多的自我启动加工来促进记忆的提取;基于事件的(event -based )前瞻记忆,该类型的前瞻记忆要求人们当一些外部事件出现时执行某个特定任务,如看见某人给他捎个信。该类型的前瞻记忆要求人们当某个特定的事件出现在不断进行的活动中时,能够回忆并执行这个记忆任务。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中,需要把目标事件与前瞻记忆任务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在需要提取时能够恢复。这种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线索回溯记忆,所不同的是在前瞻记忆任务中,需要自动地将事件或线索再认成为前瞻记忆的刺激。K vavilashvili [7]把前瞻记忆分为三类,除了以上两类外,还有基于活动的(activity -based )前瞻记忆,它要求被试在完成某个活动之后再去做某事(前瞻记忆任务),例如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去商店买东西。 2.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 研究前瞻记忆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调查问卷法是早期前瞻记忆研究广泛使用的方法,研究者经常使用诸如“你经常忘记约会吗?”这样的问题。通常,被试对回溯记忆的失败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被试对前瞻记忆的失败可能并不十分清楚,Wilkins 和Baddeley [8]发现,尽管被试记得他们已经执行的前瞻记忆任务,但他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其忽略的环节。 现场实验主要是使用现实情境下的刺激,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其结果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七八十年代,研究者 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