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美学建构视野中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当代美学建构视野中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当代美学建构视野中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当代美学建构视野中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53

当代美学建构视野中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陈国雄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境界本体论是一种在全球化过程中融贯中西的美学理论,不仅有很强的现实感与时代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一种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境界本体论的建构与提出对于当代美学的发展与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境界本体论;全球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8-0053-03

境界本体论是一种在全球化过程中融贯中西的美学理论,不仅有很强的现实感与时代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种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也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一个理论与范畴在历史上的延续性必然会增加理论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境界理论也不例外,#境界理论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境界的理论资源很丰富,有道家学说的?自然%论、儒家学说的?比兴%论、玄学的?言意象%论、佛教学说的?心性%论与?境%论&。 由此可以看出:境界理论的延续性是以整合性为前提的,没有其他理论的渗入,理论会失去生命力;同时整合性是以延续性为基础的。抛开延续性就失去了整合性;而无视整合性去谈延续性,这也是不符合历史的实际。陈望衡清醒地认识到了延续性与整合性二者的辩证关系;并且通过说明两者的关系来凸显其互渗互生的过程,在整合与延续中,展示了境界本体理论的生成。

在境界本体论的建构中,陈望衡认真分析了价值本体、形式本体与情象本体,并且认为三者是统一的,并将情象作为审美的初级本体;然后进一步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中凸显#境界&作为美学本体的高级形态。并且认为从#情象&到#境界&有一个靓化、深化、泛化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提升与质变的过程,境界作为美学本体的高级形态,它是感性、哲理、空灵、自由的统一体。境界本体论的建构与提出对于当代美学的发展与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境界虽然来自于中国古典美学,但有当代的价值,有世界的意义。

一、展示美学研究范例

中国的古代美学之所以缺乏学科形态,正由于其缺乏美学本体的深入探索。#虽然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但是一直没有人明确提出来,真正将这个范畴确定为中国美学本体论范畴的是王国维。&?这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古典美学虽然将境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但由于作为美学强势话语的儒家美学很少做形而上思索的传统从本质上影响了美学的本体研究;境界研究虽有历史传承,但在历史传承中缺乏本体研究的动因。第二,本体论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王国维接受西

作者简介:陈国雄,中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史与环境美学。

陈望衡:中国美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0页。

? 陈望衡:中国美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1页。

方美学思想,从中体会到本体研究的重要性,他才对中国美学的境界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将之归于本体论的范畴。这种总结相当重要,不仅梳理了境界形成的理论资源,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古典美学推向了现代形态。所以陈先生在对现代美学的理论研究中独具慧眼地将研究的重心安放在美学本体论的构建上,对现代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体现了其对现代美学体系建立的不懈努力。

在其美学研究的前期,陈先生的理论着力重点落在中国美学的古典形态上。理论研究的纵深切入和理论视野的多元伸展必然会拓宽美学发展的历史视野。但在开阔的历史视野的指导下,作者并没有忽略现代形态的美学。而是在#道&???#境界&为支柱的中国古代美学本体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美学的最核心的问题???美学本体论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是作者对现代美学学科建立的一种探索,因为#中国在20世纪前并没有形成一门可以称之为美学的学科。现代形态的美学是从西方传入的&。 而要想建立20世纪的中国美学学科,首先需要解决好美学本体论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现代美学学科才有立足之基。这反映了陈望衡对现代美学学科的创建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并在中国美学史中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境界本体论美学必将对中国的美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将有力地引领美学理论和美学本体论的研究触角进入现代;同时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新的视阈,使其理论更加全面和多元。

境界本体是在中国美学语境背景下进一步提纯的结果,特别是以言、意、象、象外、象外象、意象、意境、境界这些充满中国式审美精神的传统美学范畴序列为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审慎地透视西方文化与美学,并力图作出理性的回应。这给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透显出一种方向,即要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要轻易就陷入到西学不明究竟的繁琐的套式当中。境界本体论美学为将传统美学理论纳入当代美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美学研究的范例。在中国目前的美学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利于美学发展的倾向:一种倾向是生吞活剥西方美学理论和范畴。忽略了理论与范畴的意义生成场,不顾其文化背景、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强行与中国美学理论与范畴进行对举,以偏概全。第二种是流于表层的所谓#创新&,没有深入到本体范畴的研究。在没有基座的前提下,进行粗枝大叶的理论表述,缺乏对中国美学的系统表达,从而使传统的美学理论与范畴失去了本体的支托。从学术思想研究史的发展来看,应该是#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统一与中西结合和交融。没有#我注六经&就没有历史主义的恪守,传统就会断线;没有#六经注我&,就没有时代精神的灌注,传统就会停滞不前。没有中西结合和交融,西方形而上学的知识论哲学往往会主宰中国美学的建设。境界本体论美学结合东西方丰富的艺术文本作为理论论证的材料和依据,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寻找到一个理性和感性对接的桥梁???境界。同时,它还关注当代审美活动和审美文化的动态,使美学原理不至于沦为概念的抽象演绎,它在传统概念和当下视野、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合乎逻辑的联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境界本体论美学作为一个新的完整的体系,既有当代意识,又有中华民族的特质。

二、对抗当代审美活动的无根基性

王国维首倡#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里下过这样的断语:#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在王国维这里,#境界&第一次成为中国美学中本体性的存在。这一范畴既是本土的,但又可以脱离纯然体验式、鉴赏54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8期(境界本体论研究

?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页。滕咸惠注:人间词话新注!,第45、79条,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式的话语惯例。王国维对于#境界说&的提出,内在的思想根源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实用主义精神的质疑。由于对传统文学#文以载道&深刻体悟,他进一步深味传统文化的实用性、感官性与世俗性:#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本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 由此可见,他真正触摸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种执著的深远博大的精神追求,缺乏对诸如死亡、天地、宇宙的高度抽象的思辨性思考。由上可知,王国维对于#境界&的推崇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无力构建类似于西方近代理性所揭示的那种精神本体的巨大忧虑。这种忧虑一方面是近代理性精神对于传统文化反驳而产生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又是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之中无法改变其文化结构,无法改变自身位置的困惑。但是由于#境界&理论过分执著于审美的无功利性,如果不与时代与历史相结合,必然呈现出蹈空的状态,而且,#境界&理论仅仅是#诗话式&的寥寥数语,在给后人留下珍贵的理论遗产的同时,却也引导一些学者只是从创作论、鉴赏论或修辞学而非本体论的意义上去加以理解和阐述,后人虽然对于王国维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言之甚多,但是对于其#境界&理论没能完全从美学的意义上进行理解与发扬。

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很好地继承了这种忧患意识,而且也意识到王国维#境界&理论的局限性。在当代美学建构的背景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他对于#境界&理论开显出了新的境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给美学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甚至相反,由于对个体精神自由价值的漠视,导致审美的普遍性、平等性、民主性本质的流失,它本质上使美学沉湎于消费社会的表面的美学表述,进而走向异化、走向反美学;从而使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置换了当代动感社会真实的生存图景,遮蔽了意义逃逸时代个体的精神困境。当代的审美对美学本体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后现代消费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传媒时代的审美特性突变,美学与生活、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为了确保美学的边界与身份,不使自己沦为消费活动被动的诠释话语,走向艺术及美学精神的反面,美学要突破既有的思想格局和理论樊篱,把美学引入直接指涉现实审美经验的概念和范畴的意义场。感性的、具有哲理意味的、空灵的与自由的境界可以在深入理解、把握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寻找美学自身的合法性。尤其重要的,它将自身内置于大众文化的潮流中,深入迅速变换着的精神境遇中,关注鲜活的个体生存状态。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必然意味着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完整、向往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美学境界本体论揭示出一种召唤性的思维方式,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向度,它始终在追问个体及人类寻找幸福的途径。这不单是美学的追问,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叩问。

境界本体论美学能有力地对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有利于夯实美学的价值基座,保持美学自身身份的本真性;在边界消融的时代,正确地确立自身的边界。

境界本体美学是在中国美学语境背景下进一步提纯产生的美学结晶,它深刻地表明,美学理论的创新和视野的拓展必须建基于本民族传统的有特色的美学理论之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必须牢牢地扎根于传统美学之中,继承传统美学的精华并与西方美学精粹进行完美整合。这是当代美学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的必经之途。

责任编辑:张利明

55当代美学建构视野中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王国维: 王国维遗书!,载 静安文集!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97-98页。

经典时期电影本体论美学

经典时期电影本体论美学 "魏波#重庆邮电学院重庆$%%%&’( #摘要(论述了经典时期一系列电影理论家关于电影基本元素的理论)重点阐述了电影本体论美学从萌芽*发展到成熟)提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在实践创作与理论的拱卫下成为了艺术+ #关键词(影像,心理结构,蒙太奇,审美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文章编号(/%%.1/23.42%%/5%/1%%’$1%& 作为6第七艺术7的电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 的冲击和影响+从/3.’年/2月23日卢米埃尔的6活动电影7在巴黎卡普辛路/$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那一呼啸冲来的火车镜头开始)电影的魅力便永久地回旋在人们的脑海中+据美国8电视和录像年鉴9统计)美国家庭平均每天看:个小时电视)即是说用:个小时看活动在屏幕上的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至心理结构*人生目标+因为有了电影)历史便得以亲切*可见地存在而将留芳百世+ 在研讨电影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常会碰上这样一些疑问;我们面对的是一门真正的艺术呢还是一种已越出艺术领域的表现方法<电影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或者)电影是其它六种艺术的综合< 在经典电影理论中)每一位电影理论家都谈到电影的一些基本元素)诸如运动*节奏*特写与蒙太奇表现手段)或者直指电影语言与影像镜头+笔者认为)理论大师们有关电影的这些认识)其最终是要通过影像与现实的关系的探讨)揭示电影自身的本体论+这与当代电影理论中揭示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想象关系)也就是想象关系如何形成叙事策略和由此造成意识形态快感是不尽相同的+前者侧重影像与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后者融入主客体思想交融+在本文中拟重点探析经典时期的电影理论)以期为这一特定阶段梳理*构筑一个线性的历史框架)让影者和观众更深入地认识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论发展脉络+ 一*经典时期初期电影美学意识萌芽 纵观历史)电影从/3.’年正式诞生起)电影理论家们大都以最广泛的诗意表现来认识电影+他们认为)电影是一种幻想世界的诗意表现)一种比日常现实更真实的超越现实世界的表现4参阅法国亨=阿杰尔著8电影美学概述9第一章6梦幻的促进75+ 4一5*卡努杜6电影诗的传教士7 早在/.//年)人们对电影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只供中学生消遣的浅层次时)意大利作家里乔托=卡努杜就指出;电影是一种新的抒情诗的表现工具+他在8第七艺术宣言9和8第七艺术的美学9中断定;电影是适于表现而诞生的艺术)是用光的描写)以影像创作的视觉戏剧+电影总括了所有艺术)是动的造型艺术)既参与时间也侧身于空间艺术中+卡努杜宣称)电影6永远是新的生命意义7)是6灵魂和肉体的总表现7)电影应发挥它表现非物质世界的那种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卡努杜已开始重视属于本质的原则和电影语汇)并把电影的节奏归为6平面的游戏7与6造型的音阶7* 6同一画面上同时出现的影像的表现总体7所具有的价值+可以说)卡努杜是6电影之诗的传道者7+ 4二5*路易=德吕克与上镜头性 2%世纪2%年代)法国电影工作者路易=德吕克与友人创立印象主义电影+在8上镜头性9一书中)他把6视觉表现7阐释为旨在显示人的精神状态和真实情绪的电影表现手法+他认为)布景*照明*节奏和化妆4亦 =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4社会科学版5 2%%/年第/期->?@A B C>D E F>A G H I A GJ A I K L@M I N O>D P>M N M B A QR L C L S>T T?A I S B N I>A M总第’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期 !收稿日期2%%%1%’1/: 作者简介魏波4/.&3V5)男)现为西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4054297.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4054297.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405429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也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其文明史是同一和连续的没有突然停顿的文明,是最为独特的一个。东周时期诸国征战社会秩序混乱是我国思想文化变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史称“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探讨流传了几千年,对我国文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几大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儒家是孔子创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又经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加工成为现今影响世界的学说。其内容博大精深,从个人到社会到自然规律无所不有。下面我将以孔子孟子为对象,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就我所喜欢的,了解的儒家文化做一浅谈。 孔子 一,孔子的比兴,比德与天人合一 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刘向《说苑杂言》。 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家语》。比兴,是文学里常用的手法,也是古人常用的抒情言志的方法。上文中都是孔子关于君子德行的论述,借自然流水和美玉表达自己对个人品德的追求天人合一也是对一个人品德的审美和品评。 二,孔子的人生观审美 孔子的人生观是以顺情适性的自然之道为前提的。孔子认为顺应自然,并将自然规律发扬光大,是成就人生最高境界的前提。“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矩”既包括宇宙的生命法则,有包括人类的生命法则,体现了和规律与合目的统一。这种对自然的顺应,即能动地适应对象,是人生审美价值的重要内涵。人生情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即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孔子力图让自我活泼泼的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在外在形态中流露出内在情怀,使人的生命在”万物一体“的物我契合中得以畅达。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这道的表现。 三,孔子的“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冰”的文艺审美 “文质彬彬”的文艺标准包含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相结合的原则,是“尽善尽美”说在另一层面上的表述。都体现了孔子“仁”的精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原本是就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强调君子的文质皆备,即内质和外在纹饰的统一,“文”最初是指不同色彩的线条交错形成客观之视觉形象,也变成后天的文化包括礼,乐对人的造就,是一种形式美;“质”指基质和内容,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彬彬”朱熹注为“物相杂而适均之貌”,即文与质恰当的配合,“文质彬彬”不仅是道德评价也包括审美评价。 四,孔子独立不迁的人格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即其人格特立不迁之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见其热情痴迷之境乐观进取之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见其教人之心;“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论语泰伯》,见其为公之情。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4054297.html,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作者:张亚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8期 自行车旅游是一项集休闲、娱乐、竞争、交友、时尚为一体,男女老少皆宜开展的户外有氧运动,它既环保又节省交通费,既方便快捷又无污染,是近年来新兴崛起的一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本文从美学角度展现了自行车旅游的独特魅力,认为这种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的旅游方式,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有所增加,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旅游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形成了大众旅游的热潮。大众旅游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和群众性的审美休闲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醒目的位置。为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自行车旅游“逐渐产生了。 自行车旅游(又称“骑游“),是以自行车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以获得骑行过程中的体验和乐趣为重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是自驾游的一种特殊方式。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民众环保意识的日益高涨,骑游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经济、时尚的旅游方式,作为人们释放激情、融入自然的最佳选择而被日渐推崇,选择燃烧脂肪而不是燃烧汽油的出行方式,逐步开始流行,各地政府也开始广泛宣传并大力推行骑游。有着“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自行车旅游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们追求“新“、“奇“、“美“的感受,所以自行车旅游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贯穿于整个自行车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因此,自行车旅游审美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一体。该旅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也正是因为其在人们游览活动中它包含了人类由生理到心理等不同需要层次的满足,适应了个体自身追求的自身价值全面实现的欲求。 (1)好动。生命在于运动,万物皆动的特征培养了人类好动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是原始艺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之一。有人把旅游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因为这种活动的确对人的肌体来说有其特殊的舒筋活血,放松身体的功能,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环境日益规范化、秩序化的现代社会,人的本质好动的身体被固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好动的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他们便试图通过旅游活动来得到补偿,于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旅游的风气逐渐盛行。而自行车旅游不但能使人们饱览祖国的秀丽山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磨炼人的愈志,增强体质,因此在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健身运动。

以微整形视野来剖析面部美学标准

微整形培训知识讲座一 以微整形视野来剖析面部美学标准 主讲素材:全面解析面部美学标准 主讲单位:德丽注射美容培训中心 主讲时间:2015年01月05日 主讲地点:公开场所 主讲概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美的追求一直坚持不懈,而要拥有古典美人般的容貌,首先你就需要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才能是古典美人的化身,本讲座就为大家揭秘古典美人需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矫正有缺陷的面部,通过微整形注射美容让你拥有娇艳的外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美的追求一直坚持不懈,而要拥有古典美人般的容貌,首先你就需要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才能是古典美人的化身,本讲座就为大家揭秘古典美人需符合面部的美学标准,矫正有缺陷的面部,通过微整形注射美容让你拥有娇艳的外貌。 一、额头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认为,宽丰的额头有聪敏之相,丰盈饱满的额头象征着智慧和福禄,给人一种高贵、有福相的感觉。光洁饱满的额头是面部整体曲线美的首要条件。如果额头扁平、凹陷整个人会显得呆板而缺乏亲和力。因此,丰额头一直是临床比较受关注的一个整形美容项目。 二、颞部(太阳穴)

太阳穴呈饱满状态感觉精神。倘若太阳穴(颞部)不够饱满,就会造成脸型下宽上窄的视觉效果,给人尖酸刻薄之感。在面相学上,夫妻宫主管夫妻关系的维持与个人的理财能力,太阳穴饱满则夫妻及感情运顺畅通达,福气厚重,财运亨通。太阳穴凹陷的人常常有夫妻关系较紧张,婚姻较不理想的现实,即影响财运、事业运、爱情运。 三、苹果肌 也称为笑肌,眼睛下方二公分处的肌肉组织,呈倒三角形状,微笑时会呈微微鼓起状态,圆而红润,像苹果一样,所以被称为苹果肌。拥有“苹果肌”,在笑的时候,可以呈现一幅完美的苹果般的曲线,在不笑的时候,给人的也是一种笑呵呵的感觉,非常的甜美。有些人五官长得非常标致,皮肤也是一流,但却总是一副消瘦的面相,无论怎样的化妆也不能给人甜美亲切的感觉,这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了“苹果肌”的原因。日前流行的审美认为:“苹果肌”丰满的脸显得年轻,笑起来感觉更甜美。 四、卧蚕眼 卧蚕就是紧邻睫毛下缘一条约四到七毫米带状隆起物,看来好像一条蚕宝宝横卧在下睫毛的边缘,笑起来才明显,让眼神变得可爱。具有这个特点的人都看起来显得非常具有亲和力。卧蚕在相学上讲有子女福,而且异性缘很好。拥有卧蚕眼和苹果肌,还被认为是有旺夫相,很多富豪选妻的标准都倾向于此。

美学

1.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密切。美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科学的对象,而是一个哲学的对象。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都是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的,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感性现象引向抽象的本质的方式,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西方现代美学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2.美如何成为学:美成为学的具体性在于美所寓于其中的实体。 (1)西方文化使美学成为学: 西方美学有三个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是第一个基础,也是西方文化形成美学的最早和重要基础;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是第二个基础,引出了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是第三个基础。 (2)各非西方文化具体接受西方美学体系而从现代文化结构中产生美学。 (3)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历史中以现在的美学为框架汇集相关资料,构成本文化的美学。 3.美作为学的历史: (1)中国:1949以前,朱光潜的美即距离、直觉、内模仿、移情;20世50年代至60 年代,四大派别;1978至今,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主体性实践哲学(2)西方(三种走向分裂的美学范式): 基本结构内容代表人物地位 现象-本质(本体论为中心)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是美的本质与美的具 体事物的关系,既体现了古代社会静态结构,又体 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提升自己 柏拉图奠定基础 主体-客体(认识论为中心)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从审美客体转移到审 美主体,美学中“以人的内心构造和心理感受谈论 美”的新潮出现 鲍姆加 登、康德 体系化的近 代西方美学 一般-典型(美-艺术)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感性认识的完善主要体现 在艺术上,各门艺术从技术中区分开来,成为统一 具有意义的美的艺术而形成了美学的另一种新潮。鲍姆加 登、黑格 尔 转折 4.“自然的人化”在实践活动中成为审美对象: 李泽厚认为:美是在人们社会生产实践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经自然的人化而产生的。审美关系是人类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审美对象(审美客体)也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5.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发展过程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 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

法理学问题 第五章 本体论

第二编法律的本体论第五章本体论、心智和行为主义 本体怀疑论 在第一编中,我主要是把法律客观性问题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即认识论问题来处理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建立(或摧毁)知识的基础和保证。认识论与处理存在(如果不那么引人争论的话,处理“是什么”)问题的本体论紧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这一事实,即提出有争议的、本体论的实体,这经常是作为一种工具,为的是努力解决认识论问题。如果我们同意柏拉图,认为有一个大写的正义形式存在,有一定才能和经验的人就可以达到,那么,我们也许就会相信,我们可以与大写的正义形式做个比较,以此测定某个法律判决是否成立;如果我们认为上帝曾以一种人的理性可以达到的方式在自然之书中规定了司法的诸多原则,我们就同样可以进行比较。我们甚至无需要求那么高,只要能够显示每个有关法律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也许就会认为,我们可以保证好的法官有能力正确决定疑难案件,[1]尽管对究竟哪个答案正确还会继续争论,甚至无休无止也无妨。相反说来,如果能显示律师和法官在努力理解这些有用实体时会遇到严重的困难,那么怀疑主义的立场就会得到强化。 长期以来,哲学家都对非物质的“东西”困惑不解,尽管他们对这类讨论的热情正开始减弱。我们也许会暂时同意,芝加哥和纽约算是东西,或者是一些东西的集合。但芝加哥在纽约西部,这个“事实”难道也是一个东西么?那么另一种关系,比方说毕达哥拉斯公理呢?这也是东西吗?它显然没有时空位置;而且,就算是,如果从来没有人发现它,它又是不是呢?数字和其他数学实体是客观的,在一定意义上疼痛和颜色却不是客观的。但在一定意义上数字是不实在的(actual),而疼痛和颜色却是实在的。因此哪些东西更为“真实”呢?印在这纸上的字是东西,这些字所表述的命题也是东西吗?一匹马是东西;那么“柏伽索斯[2]是神话中的一种马”这句话中(这句话还刚好为真)的柏伽索斯又是不是?当人们声称某种东西不存在之际,难道我们不也可以认为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什么“东西”吗?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水会沸腾;这就使得因果关系也成为一种东西了吗?那么水会沸腾的性能(capacity)是不是东西呢?更一般地说,一些性质(颜色、豹猫[ocelot]静止时的速度、稳定的巨大砾石的重量、暴躁者的脾气)是否东西呢?意图是东西吗?人是否具有物质的(躯体)和非物质的(心智,或者如果你更愿称之为灵魂)两部分?一只兔子是一个东西;法律是不是一个东西呢?还有那些道德“实体”呢?“善”是实在的吗?“正义”呢? 思考这些问题很容易让人晕头转向。但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如果反思一下,甚至物质和非物质东西之间的区别也很模糊。一个“坚实的物体”,例如,一张桌子,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但它大多是由虚空组成的(其原子内以及原子之间的虚空);一群鸽子也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但在其组成的各部分之间有明显可见的空间。“美国城市”是另一个非连续的、却多少具有物质性的东西。但“纽约的一只鸽子与芝加哥的一只麻雀”却不是一个东西;并非所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丁钊,李栋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批判和反省。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原则”的讨论,再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 “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ontol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由此,有的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哲学的体系化,并非马克思所制订,而是苏联学者以斯大林1938年9月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为蓝本编写的,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第31卷第4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一一一一一2010年7月V o l.31,N o.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一一一一一一J u n.2010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 [英]邱于芸 (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C B21T N) 摘一要:‘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三‘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三 关键词:‘边城“;中国文人美学;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I206.6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一1007-4074(2010)04-0004-06 作者简介:邱于芸,女,台湾人,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三 一一‘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沈从文从事写作后的第十年,在这之前他已完成了一百多篇的小说,并已经成为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任教北大中文系三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动荡与不安之中,军阀割据,外强威胁,现代化与商业涌入,还有国府当局针对知识分子的大加挞伐,让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与国民性提出怀疑,企盼在纷乱当中为中国的未来找一条出路三基于对当时整个大时代背景的理解,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地把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时代文化的语境(D i s c o u r s e),作为理解沈从文与其作品的研究参考三本文的目的并非逐一列出有关‘边城“研究的各派别在方法与细节上的差异,但综观而言,这些研究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萃取内容为主来探讨三这种处理方式中最普遍与直接的手法是将‘边城“(或者是沈从文其他主题类似的作品)视为是以五四运动精神所检验出的地域主义文学或是乡土文学代表作,是一篇带有社会/政治倾向,提倡乌托邦,反现代性的写实小说杰作三若进一步从五四话语延伸出来,学者也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其中的阶级性问题,或运用当时时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析男女爱情与现代婚姻观念的本质上差异三如此一来,‘边城“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被简化成对沈从文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的探讨三姑且不论它是被理解成前卫或保守?被褒或被贬?甚至正确或者是错误?这些冲突往往只显示了学者们的政治偏好或倾向,导致陷入目的论的迷思,并远离了文本本身三然而,第二类是以文体为主来探讨它三从表现技法上,因为它的唯美,沈从文也被誉为"文体家 ,而‘边城“中所用的技法也被视为中国山水 画三①还有评论家更直接指出:‘边城“里面的人物是白描,对湘西风俗民情的表现是典型的风俗画等三但是这种只着重表现技法与形式的研究方法并不算完整,应当还可以延 ?①收稿日期:2009-05-28 使用绘画艺术语汇来谈论‘边城“的论述很多,在此特别举出部分:李建吾(刘西渭): 他不分析,他画画三这里是山 水,是小县城,是种种人,是风俗,是历史而又是背景三 汪曾祺: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三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三 ‘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三司马长风: 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韵味和神髓二轻妙而空灵三 王润华: 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边城与中国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虽然前者用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现媒介三整本边城几乎都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小说人物,只是点缀山水间的小点而已三

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 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喇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单以体量和群体为例。西方宗教性石头建筑,如欧洲的教堂,多以单体建筑的体量巨硕、高耸入云见长,以巨大的物质重压,极力渲染人对上帝的无限崇拜和迷狂。相比而言,由于中国人那种天生的淡于宗教而执著于伦理,因此,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宫殿等,则以群体组合、体量相对较小、地面有序铺排取胜。关于这一点,只要去看一看北京城就可明了:皇宫位居轴线中段,前面有长段铺垫,面后是有气势的收束,太庙、社稷坛分列宫前左右,城外四面分设天、地、日、月四坛,大片矮小的民居则是陪衬。全体一气呵成,强烈地显示出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向心意识和严肃而宁和的现世伦理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向来重视环境的整体经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

1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三美论 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 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 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 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 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 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 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 词翻译上。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 “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 “三美”的具体体现 2.1 意美 “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所谓“意似”就是要传 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在一般情况下,“意似” 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 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 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 “意美”。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 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 叫的声音。“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 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 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此处译者并没有直 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诗人以绿洲 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 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 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 以致结婚的全过程。Wooing 和wedding,不但押头韵和尾韵,读 来琅琅上口,并且wedding 一词更是将恋人最后终生厮守的大 团圆结局表达了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鱼鹰儿关关 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的开头部分,诗人以在水中陆地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 一,定义 1,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最早定义。 哲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其说如下: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是”以及“是”之成为一和善。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进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见中文本贺麟,王安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189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由此而可以看出在沃尔夫的定义中,本体论最初是西哲史上的一种形态。 2,百科全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关于本体论的定义。全部引述如下:本体论: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和研究,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时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本体论痛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同义的,由于后来形而上学也包括其他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本体论就毋宁指对“是”的研究了,本体论在近代哲学中成为显学,是由于德国理性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依他的看法,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然而,他的伟大的后继者康德却对作为演绎体系的本体论,以及作为对上帝的必然存在(当做最高最完善的“是”)所作的本体论证明作了有重大影响的拒斥,由于20世纪队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火本体论的思想又变得重要起来,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中,其中包括了马丁·海德格尔。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定性的学说。”又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还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跟论’”等等。 在我国哲学界,还有许多关于本体论的说法,它们大体都可包括在我们上面所引到的几条说法中。而且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本体论的说法比之沃尔夫关于对本体论的定义更为被大众接受。

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摘要:科技术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系统性,由于其意识简明且较为单一,在 对科技英语文章进行翻译时,应保证科技文翻译的可读性与准确性,注意文章句、词以及字等方面的特点。为了能够提升译文质量,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既要使文 章具有形式美,也要保证内容的通顺性,这就需要加大研究科技文章翻译与翻译 美学之间的关系,重视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保证美学取向可以在科技文翻译中 体现出来。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美学的概念,其次从科技英语展现的精 确性特点、条理性特点、逻辑推理性特点、转义性特点几方面深入探讨了科技英 语翻译在翻译美学视野下的美学取向,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为我国科技翻译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翻译美学;科技英语翻译;美学取向 前言:当前作为一种边缘学科,翻译美学充分结合了美学与语言学,主要针 对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予以分析。在进一步研究翻译美学基本理论后,得知翻 译即为译者在整个文章中的一种美学体验,是基于一种语言表现的思想再现过程。译者在翻译科技英语时,只有准确了解原文的前提下,通过美学思想才能实现原 文思想的再现。 1翻译美学的概念 翻译美学充分结合了语言学、文学以及美学,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这三个学 科的不同原理,不仅要保证文章的美感,还要保证句子的通顺性。针对于翻译这 项工作,若从这个视角而言就属于一种审美行为。也就是审美主体在此过程中依 靠审美中介,由一个审美客体向另外一个的转换。共有三个不同阶段需要在该主 体转换中经历。第一,审美。科技译文作者通过吃透文章本质,研读文章内容, 挖掘其中的美学本质。第二,赏美。译文作者在细细咀嚼科技文章原文过程中, 实现对美的体验。第三,创造美。译者在咀嚼原文后,已经全面了解文章含义, 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会使译者产生美感意识,并将这种美使用另外一种 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美学。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经过以上几种 论述可以得知,是建立在翻译译文及原文的一种美学体验。将原文与译文美学在 美学引导下完全展现的方法就是翻译,整个翻译的过程也是美学取向的过程。鉴 于此,下面本文将针对科技翻译美学从几个方面予以更深层次的分析。 2科技英语要展现精确性特点 从科技本身出发的科技英语翻译,需要全面了解其具有的特点,在完全掌握 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对其美学进行准确定位。通常可从周密性、精确性以及逻辑 性等三方面体现科技英语特点。在实际翻译科技英语时,需要相关人员全面把握 科技英语的精确性,将科技英语内涵有效地挖掘出来,把握原文的正确性。一般 来说,在翻译科技英语时,不仅要注意一词多用的现象,还需要避免用词的含混 不清,以及科技的关联含义性与多重含义性。作为文章中的核心词汇,概念也是 语言语义的有效延伸,只有在翻译科技英语时,深入挖掘科技术语的内涵,利用 更加合理的科技用语方法,才能保证内容上整个翻译文章的简洁性与精确性。 通常在翻译科技英语时,不单单要保证翻译的简洁性与精确性,还需要将一 种可以令人反复咀嚼的味道及创造性美感从文本中渗透出来。现阶段科技词汇相 对较多,但由于词汇自身非常精确,缺少模糊性,所以能将美感更加生动、形象

虚无的美学: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一)

虚无的美学: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一) 摘要:本文对萨特的虚无论美学的基本架构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萨特把自为的虚无与自由作为美的存在的本体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的实在的欠缺结构的揭示,进一步把美规定为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因此,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萨特的虚无论美学是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关键词:萨特虚无美学 1975年5月,七十高龄的萨特接受了几位美国学者的访谈。在访谈之中,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米歇尔·里巴尔卡博士问到:“人们往往想知道美学在您的哲学中占有何种地位。您有一种美学,一种艺术哲学吗?”萨特回答:“如果我有的话——也许可以说我有——它完全包含在我写的东西之中。我觉得,像黑格尔那样去搞一套美学是没有必要的。”1]P115从萨特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萨特的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内含于哲学的美学。甚至可以说,他的哲学就是美学。因为,“事实上美学是无所不在的”1]P115。众所周知,虚无问题是萨特早期哲学的核心问题,可以把萨特早期哲学称作是一种虚无论的哲学。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内含于这种哲学之中的美学称作是虚无论的美学。那么,萨特的这种虚无论的美学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内容呢?它与萨特的虚无哲学在内容上有何种区别与联系呢?它试图解决一些什么样的美学问题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萨特的虚无论美学的基本架构有所理解。本文正是从整体上对萨特早期的虚无论美学的基本架构加以把握的一次尝试。一、虚无与自由:美学本体论美学本体论作为对“美何以可能”这一美学根本问题的回答,是美学探究的出发点和首要任务。在现代哲学与美学的视野中,美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在于把美的现象与人的存在关联起来,从对人的一般存在境域与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度考察出发,揭示出美的存在的可能条件与值域范围。萨特的虚无论美学首先可以视作这样一种美学本体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把人的存在称作“自为的存在”。所谓“自为的存在”,是相对于“自在的存在”而言的。自在的存在的特性是“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2]P26也就是说,自在存在是一种纯粹的、无条件的、完全充实的自身同一的存在。与之相反,自为的存在则是一种“非存在”,是一种永远无法做到自身同一,因而“是其不是且不是其所是”2]P25的存在。在萨特看来,自为的存在之所以具有这样一种悖论式的自我矛盾的存在方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自为存在的人是有意识的。萨特认为,意识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结构,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样一种结构。从这样一种结构出发,可以引申出两个推论:1、意识总是超出自身的范围而“指向外面”,奔赴一个异于自身的存在,而后者正是作为与自为的存在相对立的存在的自在存在。2、意识之所以要“指向外面”,原因在于它自身是空无内容的,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本质的存在。因此,意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一种“非存在”,是一种永远超出自身因而无法与自身同一的悖论式的存在。所谓的“非存在”,实际上就是“虚无”。因此,人的存在作为意识的存在或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自为除了是存在的虚无之外,没有别的实在。”2]P765-766“虚无”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在把人的自为存在规定为虚无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进一步把自为的虚无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在萨特看来,在本体论的层次上,虚无就是自由。一方面,自为的虚无意指人永远可以凭借意识的虚无化能力超越当下给定的存在;另一方面,自为本身就是作为虚无通过存在的虚无化而诞生的。萨特指出,这两种情况所标明的都是:人是自身造就自身的自由的存在。“存在,对于自为来说,就是把他所是的自在虚无化。在这些情况下,自由和这种虚无化只能完全是一回事。”2]P548因此,在萨特这里,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规定的虚无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自由本体论”3]P398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自由在萨特哲学中不仅有本体论的含义,同时也有伦理学的含义。尽管萨特本人是有意把自由的两种含义混合起来论述,我们在研究时仍有把两者区分开来的必要。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意味着人从根本上就是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2]P55而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