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第五节眩晕

【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或仆倒等症状。

二、沿革

1、《内经》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为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2、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3、金元时期,刘完素主张眩晕应从风火立论;朱丹溪则提出痰水致眩学说。

4、明清时期,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严氏济生方》首提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合证候,辩证治之,并认识到眩晕与中风有一定内在联系。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高血压病、低血压症,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2、年高体弱;

3、久病劳倦;

4、饮食不节;

5、外感六淫。

二、病机

1、基本病理变化:(1)虚: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

(2)实: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

2、病位:脑,与肝脾肾相关。

3、病机:病机复杂,多相互兼夹和转化。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辨相关脏腑:(1)肝阳上亢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3)肾精不足

2、辨标本虚实。

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风息火。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菊花、白芍。

2、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去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天麻。

3、瘀血阻窍证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心悸,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芷、菖蒲、老葱、当归、地龙、全蝎。

4、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大枣、茯苓、炒扁豆、生姜、远志、茯神、龙眼肉。

5、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方歌速记】

眩晕风火痰夹瘀,肝阳天麻钩藤弯。

痰湿中阻半白天,瘀血阻窍通窍缓。

肾精不足左归丸,气血亏虚归脾汤。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 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BAEP) 、颈动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如颈椎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docx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 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 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 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 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 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 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 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

眩倒是也,由此之,六淫外感,七情内,皆能致”,第一次提 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致眩,前人之未,但外感、寒、暑、湿致眩,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 主要候。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学,《丹溪心法· 眩》:“ 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主,挟气及降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景岳在《内》“上虚眩”的理基上,下虚致眩作了尽述,他在《景岳全·眩》中:“ 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 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 四君子、??脾、中益气,??。阴中之阳虚者,宜其精,如?? 左、右、四物之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气血最,如大元煎、十全大阴 阳等,俱当酌宜用之。” 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点,与治眩,是能可,并眩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十中一二耳”。述了倦度、失宜、呕吐上、泄泻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被殴被辱气等皆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 欲、崩淋等皆阴中之阳而致眩。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中 阳气虚是本病病的主要病理。徐春 甫《古今医·眩宜三虚》:“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中医内科学题

的病证。 2.内伤咳嗽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的宜肃功能;肺气上逆而致的咳嗽。 3.外邪袭肺,治不及时,邪不外达,外邪未解,·使风寒化热,称之为“客寒包火”。 五、简答题 1.咳嗽虽为肺失宣降而产生,但临床上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只要影响到肺失宣肃,肺气 上逆,皆可咳嗽,如肝火犯肺,脾湿生痰,肾水上泛及肾阴不足的“子盗母气”,都能影 响肺之宣降而咳嗽。 2.(1)辨痰色: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属痰浊; (2)辨痰质:稀薄属风寒,虚寒;痰浊厚为湿痰;痰稠属热、燥、阴虚。 (3)辨痰量:量少属燥,阴虚;量多为湿、为饮; (4)辨痰味: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味甜属脾;味咸属肾;味苦属肝。 3.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事辨别标本缓急。外感咳嗽应祛邪宣肺,用药宜轻清上扬,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内伤咳嗽多虚实夹杂,发作时标实为主,当化痰止咳以治其标,缓解时当扶正补虚以治本;久咳之纯虚无邪者可用收涩之品如粟壳、诃子之类,但早期咳嗽,咯痰多者切忌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4.外感咳嗽与感冒均可能有表证与咳嗽,而感冒则表证明显,咳嗽较轻,咳嗽则表证较 轻而咳嗽较重。 5.肺痨的病因为感染痨虫,并具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特征,而咳嗽仅以 咳嗽和咯痰为主,可兼表证,且肺痨有传染性可资鉴别。 第四节喘证 二、名词解释 1.喘证 2.喘脱 五、问答题: 1.喘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重在培补摄纳? 3.喘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4.试述肺气郁的主证、治法及方药。 二、名词解释 1.喘证是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病证。 2.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唇青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者谓之喘脱。 五、简答题 1.辨病位.凡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病位在肺;久病劳欲, 肺肾出纳失常,呼多吸少,其病位在肺肾。而因情志诱发者涉及到肝,伴心悸者,涉及 到心。 2.实喘主要是邪气郁痹于肺,如风寒、风热、痰浊、痰热及肺气致使肺气不利所致;而虚喘则是肺自主气无力及肾失摄纳所致,故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以扶正为要,采用补肺、固肾、益气养阴、温阳培补摄纳之法。 3.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平素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结合体检和X胸片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4.(1)主证:喘急气促,胸胁闷胀,精神抑郁或易怒,喘多由情志因素而发。 (2)治法:舒肝解郁,降气平喘. (3)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沉香、木香、枳实、乌药、槟榔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专项练习题库眩晕_毙考题

2018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专项练习题库:眩晕1. A 型题( 只采用A 1 型) (1 )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 ) A.心 B. 肝 C.脾 D. 胃 E.肾 (2 ) 眩晕的病位在于() A.心 B. 肝 C.清窍 D. 肾 E.三焦 (3 ) 眩晕致病的病因性质为() A.风、寒、痰、虚 B. 风、火、湿、虚 C.寒、湿、痰、虚 D. 风、火、痰、虚 E.风、湿、痰、虚 (4 ) 元代朱丹溪提出“无() 不作眩” A.风 B. 火

C.气 D. 虚 E.痰 (5 ) 提出眩晕病因病机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 不 过十中一二耳”的医家是( ) A. 明代张景岳 B. 元代朱丹溪 C. 汉代张仲景 D. 宋代严用和 E. 清代王清任 (6 ) 患者罗某, 女, 34 岁。性格内向。症见颜面潮红, 眩晕耳 鸣, 头胀痛, 恼怒时加重, 失眠多梦, 舌红苔黄, 脉弦细数。本病应辨证为( ) A. 肝火上炎 B. 肝肾阴虚 C. 风阳上扰 D. 痰浊上蒙 E. 瘀血阻窍 (7 ) 患者严某48 岁。症见头晕头胀, 口干口苦, 烦躁易怒, 目

赤耳鸣,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本病治法应 ( ) A. 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 B. 清肝泻火, 清热利湿 C. 燥湿祛痰开窍 D. 清热泻火, 平肝熄风 E. 清化痰热, 通窍活络 ( 8) 患者王某, 女, 48 岁。反复眩晕发作5 载。现症见头晕眼 花, 视物旋转, 两目干涩, 耳鸣健忘, 心烦口干, 腰膝酸软, 舌红苔薄, 脉弦细。本证治方宜选用( ) A. 左归丸 B. 归脾丸 C. 八珍汤 D. 补中益气汤 E. 右归丸 (9 ) 患者凌某, 男, 40 岁。一年前头部外伤后常自觉头晕头 痛, 健忘失眠, 耳鸣, 精神不振, 面唇紫暗, 舌暗红, 脉弦涩。本病治疗方药宜选用( ) A. 血府逐瘀汤 B. 身痛逐瘀汤 C. 桃红四物汤 D. 补阳还五汤 E. 通窍活血汤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型: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痰湿中阻型: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呜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处理 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较多,针对发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5 年) 一、概念眩晕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周围性眩晕如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偏头痛性眩晕、前庭阵发症,中枢性眩晕如后循环缺血、脱髓鞘病变,内科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贫血,精神疾病如躯体形式障碍、慢性主观性头晕、神经症等,凡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眩晕进行辨证论治。 二、眩晕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 版,2008 年)和《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英】阿道夫M ·普朗斯坦【德】托马斯·伦珀特着赵刚韩军良主译,华夏出版社,第1 版,2012 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部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前庭损害体征,如头位试验诱发的眼震、姿势步态异常、听力评估异常,或者中枢及脑干损害体征如扫视动作和眼球平滑追踪异常、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以及阳性的病理发射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中医内科学(眩晕)模拟试卷3

中医内科学(眩晕)模拟试卷3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6,分数:12.00) 1.关于眩晕的病机颇为复杂,下列描述哪项正确 (分数:2.00) A.痰、火、风、瘀 B.风、痰、湿、瘀 C.风、痰、虚、瘀 D.痰、湿、虚、瘀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2.眩晕的病因病机,与下列哪项无关 (分数:2.00) A.痰湿中阻,升降不利 B.肝阳上亢,上扰清空 C.血瘀内停,闭阻清窍√ D.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E.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解析: 3.治疗眩晕瘀血阻窍证,首选 (分数:2.00) A.血府逐瘀汤 B.通窍活血汤√ C.癫狂梦醒汤 D.桃红四物汤 E.以上都不对 解析: 4.治疗眩晕肝阳上亢应首选 (分数:2.00) A.天麻钩藤饮√ B.四逆散 C.通窍活血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以上都不对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眩晕之致病因素 (分数:2.00) A.肝阳上亢 B.气血亏虚 C.寒邪阻窍√ D.肾精不足 E.痰湿中阻 解析: 6.眩晕的病变部位在于 (分数:2.00) A.心 B.肝

C.脾 D.肾 E.头窍√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 7.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宜选用 (分数:2.00) A.半夏白术天麻汤√ B.涤痰汤 C.温胆汤 D.平胃散 E.二陈汤 解析: 8.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宜选用 (分数:2.00) A.复元活血汤 B.通窍活血汤√ C.血府逐瘀汤 D.补阳还五汤 E.镇肝熄风汤 解析: 9.肾精不足,日久不愈,阴损及阳,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宜选用 (分数:2.00) A.金匮肾气丸 B.六味地黄丸 C.右归丸√ D.知柏地黄丸 E.杞菊地黄丸 解析: 10.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呆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宜选用 (分数:2.00) A.补中益气汤 B.当归补血汤 C.归脾汤√ D.八珍汤 E.四君子汤 解析: 三、 A3/A4型题(总题数:2,分数:24.00) 患者,男,49岁。素有高血压,近月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伴口苦心烦,失眠多梦,遇情志不遂而加重,心悸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分数:14.00) (1).其诊断为(分数:2.00) A.中风 B.头痛 C.感冒 D.眩晕√ E.耳鸣 解析: (2).其辨证为(分数:2.00)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与)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她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与(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与(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内科学--眩晕

第五节眩晕 【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或仆倒等症状。 二、沿革 1、《内经》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为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2、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3、金元时期,刘完素主张眩晕应从风火立论;朱丹溪则提出痰水致眩学说。 4、明清时期,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严氏济生方》首提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合证候,辩证治之,并认识到眩晕与中风有一定内在联系。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高血压病、低血压症,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2、年高体弱; 3、久病劳倦; 4、饮食不节; 5、外感六淫。 二、病机 1、基本病理变化:(1)虚: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 (2)实: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 2、病位:脑,与肝脾肾相关。 3、病机:病机复杂,多相互兼夹和转化。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辨相关脏腑:(1)肝阳上亢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3)肾精不足 2、辨标本虚实。 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风息火。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2012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1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苔:舌尖边红苔黄。脉象:脉弦或数。 2.痰浊上扰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胸闷、呕吐痰涎、纳少、恶心、脘腹痞满,多寐、神疲、头痛。舌淡,苔白腻。脉象:濡滑。 3.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懒言、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秘或便溏。舌苔:舌淡,苔薄白。脉象:脉细弱。 4.气虚血瘀证:眩晕。头痛如刺、气短、乏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舌苔: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象:脉细涩。 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形寒肢冷、记忆力减退。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象:脉细数或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年龄>6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

中医内科学-教学.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前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 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 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 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各论分8 章,分别介绍56个常见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为108 学时,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受学时限制,总论各章让学生自学,各论部分只讲述36 个重点病证。如有条件可采用小班、小组讲课及住院 病人床边现场教学、门诊典型病例示教等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 .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 教学内容] 1 .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 .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 .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发病学特点。 5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 6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的特点。 7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 .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 教学方法] 自学。 各论 眩晕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_jy_jy2101

眩晕 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要点一概述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内经》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且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火致眩学说。 1

《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清时期对于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医学正传·眩运》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痩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值得注意的是,《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凡高血压病、梅尼埃综合征、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2

中医内科学眩晕 试卷1

中医内科学(眩晕)-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关于眩晕的病机颇为复杂,下列描述哪项正确 (分数:2.00) A.痰、火、风、瘀 B.风、痰、湿、瘀 C.风、痰、虚、瘀 D.痰、湿、虚、瘀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2.眩晕的病因病机,与下列哪项无关 (分数:2.00) A.痰湿中阻,升降不利 B.肝阳上亢,上扰清空 C.血瘀内停,闭阻清窍√ D.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E.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解析: 3.治疗眩晕瘀血阻窍证,首选 (分数:2.00) A.血府逐瘀汤 B.通窍活血汤√ C.癫狂梦醒汤 D.桃红四物汤 E.以上都不对 解析: 4.治疗眩晕肝阳上亢应首选 (分数:2.00) A.天麻钩藤饮√ B.四逆散 C.通窍活血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以上都不对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眩晕之致病因素 (分数:2.00) A.肝阳上亢 B.气血亏虚 C.寒邪阻窍√ D.肾精不足

E.痰湿中阻 解析: 6.眩晕的病变部位在于 (分数:2.00) A.心 肝B. C.脾 D.肾 E.头窍√ 解析: 7.治疗气血亏虚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分数:2.00) A.炙甘草汤 B.归脾汤√ C.加味四物汤 D.当归补血汤 E.人参养营汤 解析: 8.眩晕的主要特征是 (分数:2.00) A.意识不清 B.目眩、头晕√ C.恶心呕吐 D.视物不清 E.仆倒 解析:解析: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9.下列哪项不是眩晕肝阳上亢证的主症 (分数:2.00) A.头痛 B.面赤 C.烦躁 D.口苦 E.呕吐√ 解析: 10.眩晕的治疗原则为 (分数:2.00) A.化痰止呕,和胃降逆 B.补气养血,祛风止眩 C.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D.补肾填精,降逆止眩 E.泻肝滋阴,活血通窍 解析:解析: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