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首次航行地球一周,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航海家是:()

A. 杨利伟

B. 加加林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据此,回答33~34题。

2.下列证据中,最能确证地球是一个近似圆球体的是

A. 海边看船

B. 环球航行

C. 地球卫星照片

D. 观察日月形状推测

3.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航海家是

A. 哥伦布

B. 伽利略

C. 魏格纳

D. 麦哲伦

如图圆圈a、b、c分别代表赤道、回归线、极圈,图中箭头为从极地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下题。

4.关于c线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南极洲几乎全部在c线以内

B. c线的纬度为高纬度

C. c线以内属于寒带

D. 这里阳光斜射厉害,一段时间光线在地平线下

5.当太阳直射b线时,德州可能有的现象是()

A. 草色遥看近却无

B. 蝉鸣林更幽

C. 清明时节雨纷纷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6.淮北的纬度大约是34°N,位于

A. 低纬度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高纬度地区

D. 无法确定

7.赤道的周长约

A. 8万千米

B. 4万千米

C. 2万千米

D. 1万千米

8.国际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90°W,90°E

B. 160°W,20°E

C. 20°W,160°E

D. 0°,180°

9.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前后左右的方向为()

A. 都是南方

B. 前南后北

C. 左西右东

D. 都是北方

10.下列各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 31°N,10°W

B. 50°S,10°W

C. 40°S,165°E

D. 10°N,165°E

11.能够确证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A. B.

C. D.

12.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其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13.

A. 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 地球是个球体

C.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 地球绕太阳公转

14.下列地点中,符合位置在东半球、北半球、距赤道最近三个条件的是()

}

A. 150°E ,20°N

B. 21°W,7°N

C. 15°W ,25°S

D. 15°E,25°N

15.读图,完成10-12题:

16.

17.A点经纬度位置是()

A. 20°N,40°W

B. 20°N,40°E

C. 20°S,40°W

D. 20°S,40°E

18.东经度用字母E表示,它的变化特点是()

A. 越往东度数越大

B. 越往北度数越大

C. 越往南度数越大

D. 越往西度数越大

19.假若甲、乙两人从160°E出发,甲沿着30°N纬线、乙沿着60°N纬线以同样的速度绕地球一

周,那么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人走的路程一样

B. 两人用的时间一样多

C. 甲走的路程要比乙长

D. 乙用的时间比甲多

20.一架飞机从广州起飞,如果途中不改变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沿同一经线飞行,最终可以回到广州

B. 如果沿同一经线飞行可以经过两个极点

C. 如果沿同一纬线飞行可以飞回广州

D. 无论沿同一经线还是纬线飞行都不能飞回广州

21.已知北京的经纬度度数为(40°N,116°E),则()

A. 某地(35°N,100°E)在北京的西北方

B. 某地(40°N,110°E)在北京的正东方

C. 某地(45°N,120°E)在北京的东北方

D. 某地(50°N,130°E)在北京的东南方

22.图中①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是()

A. 70°N,170°E

B. 70°N,170°W

C. 70°S,170°E

D. 70°S,170°W

23.图中②地位于③地的()

A. 西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正南方向

D. 正北方向

24.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地位于南寒带

B. ②地位于中、高纬度分界线

C. ③地位于南半球

D. ④地位于西半球

二、综合题

25.?

26.读下图回答:

(1)A在D的________方向。

(2)B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

(3)C点位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__带。

(4)从高、中、低纬度地区分布看,D点位于________。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8.

29.(1)写出D点的地理坐标:D点经度 ______ ,纬度__ _ ___。

(2)从南北半球来看,B点位于 _____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C点位于 _____ 半球。

( 3)A点位于五带中的 ______ 带;C点属于 ______ (高、中、低)纬度地区。

·

*

人教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单选题

30.首次航行地球一周,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航海家是:()

A. 杨利伟

B. 加加林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答案】C

【解析】1519—1522年,麦哲伦首次实现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故选C。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据此,回答33~34题。

31.下列证据中,最能确证地球是一个近似圆球体的是

>

A. 海边看船

B. 环球航行

C. 地球卫星照片

D. 观察日月形状推测

32.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航海家是

A. 哥伦布

B. 伽利略

C. 魏格纳

D. 麦哲伦

【答案】

【小题1】C【小题2】D

【解析】对于地球的形状,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都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后来麦哲伦航行环球一周,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最能说明地球形状的是选项C。故选C。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选项ABC叙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如图圆圈a、b、c分别代表赤道、回归线、极圈,图中箭头为从极地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

33.关于c线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南极洲几乎全部在c线以内

B. c线的纬度为高纬度

C. c线以内属于寒带

D. 这里阳光斜射厉害,一段时间光线在地平线下

34.当太阳直射b线时,德州可能有的现象是()

A. 草色遥看近却无

B. 蝉鸣林更幽

C. 清明时节雨纷纷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答案】

【小题1】A【小题2】B

【解析】【小题5】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看为逆时针转动,图中a为赤道;b 为北回归线;c为北极圈(处于高纬度范围:60°-90°);c线以内属于北寒带;c线内的阳光斜射很厉害。

【小题6】读图可得,图中箭头为逆时针方向,图中所示的是北半球图,b线是北回归线,c线是北极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处于夏季,选项B描述的是夏季的景观。

考点:该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

35.淮北的纬度大约是34°N,位于

|

A. 低纬度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高纬度地区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淮北的纬度大约是34°N,其位于中纬度。故选:B。

36.赤道的周长约

A. 8万千米

B. 4万千米

C. 2万千米

D. 1万千米

【答案】B

【解析】经过测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故选:B

37.国际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90°W,90°E

B. 160°W,20°E

C. 20°W,160°E

D. 0°,180°

【答案】C

【解析】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为界.

38.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前后左右的方向为

---------------------------------------------------------()

A. 都是南方

B. 前南后北

C. 左西右东

D. 都是北方

【答案】D

【解析】南极点纬度为90°S,地球上所有点都是相对南极点上方,因为“上北下南”,所以都是北方,故选D。

39.下列各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 31°N,10°W

B. 50°S,10°W

C. 40°S,165°E

D. 10°N,165°E

【答案】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点的半球位置的判断。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从20°W往东过0°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从20°W往西过180°度经线以及从160°E 往东到180°经线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A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位于东半球、南半球;C位于西半球、南半球;D位于西半球、北半球。故选A。

40.能够确证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据太阳、月球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其中能够直接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地球卫星照片。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其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42.

A. 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 地球是个球体

C.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 地球绕太阳公转

【答案】B

如登高望远、卫星照片、月食、环球航行、帆船的航行等。观察图示可知,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故选B。

43.下列地点中,符合位置在东半球、北半球、距赤道最近三个条件的是()

-

A. 150°E ,20°N

B. 21°W,7°N

C. 15°W ,25°S

D. 15°E,25°N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纬网相关知识。地球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从20°W向东到160°E之间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纬线度数用N来表示;赤道为0°。ABCD四个地点中,符合位置在东半球、北半球、距赤道最近三个条件的只有A。所以本题选择A。

44.读图,完成10-12题:

45.

46.A点经纬度位置是()

A. 20°N,40°W

B. 20°N,40°E

C. 20°S,40°W

D. 20°S,40°E

【答案】A

【解析】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0°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0°经线以西、180°经线以东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称南纬,用符号S表示;据此读图可知,图中A点经纬度位置是(20°N,40°W).

故选:A.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本题考查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关键是利用读图要领确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47.东经度用字母E表示,它的变化特点是()

A. 越往东度数越大

B. 越往北度数越大

C. 越往南度数越大

D. 越往西度数越大

【答案】A

【解析】东经度度数向东增加,西经度度数向西增加.

故选:A.

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分各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了不同的度数,叫经度.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向东的180°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向西的180°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度的变化规律为: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本题考查经度的变化规律,理解解答即可.

48.假若甲、乙两人从160°E出发,甲沿着30°N纬线、乙沿着60°N纬线以同样的速度绕地球一

周,那么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人走的路程一样

B. 两人用的时间一样多

C. 甲走的路程要比乙长

D. 乙用的时间比甲多

【答案】C

【解析】纬线是在地球仪上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即纬度越高纬线越短).因此假若甲、乙两人从160°E出发,甲沿着30°N纬线、乙沿着60°N纬线以同样的速度绕地球一周,则甲走的路程要比乙长.

故选:C.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本题主要考查了纬线的长度,牢记即可.

49.一架飞机从广州起飞,如果途中不改变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沿同一经线飞行,最终可以回到广州

B. 如果沿同一经线飞行可以经过两个极点

C. 如果沿同一纬线飞行可以飞回广州

D. 无论沿同一经线还是纬线飞行都不能飞回广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如果飞机从广州起飞,途中不改变方向,最后会到达北极或南极;纬线圈环绕地球一周,指示东西方向.因此沿同一纬线飞行可以飞回广州.根据题意.

故选:C.

50.已知北京的经纬度度数为(40°N,116°E),则()

`

A. 某地(35°N,100°E)在北京的西北方

B. 某地(40°N,110°E)在北京的正东方

C. 某地(45°N,120°E)在北京的东北方

D. 某地(50°N,130°E)在北京的东南方

【答案】C

【解析】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由此可知,某地(35°N,100°E)在北京的西南方,某地(40°N,110°E)在北京的正西方,某地(45°N,120°E)在北京的东北方,某地(50°N,130°E)在北京的东北方;依据题意。

故选:C。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本题考查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读,理解解答即可.

读图“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小题。

51.图中①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是()

A. 70°N,170°E

B. 70°N,170°W

C. 70°S,170°E

D. 70°S,170°W

52.图中②地位于③地的()

A. 西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正南方向

D. 正北方向

53.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地位于南寒带

B. ②地位于中、高纬度分界线

C. ③地位于南半球

D. ④地位于西半球

【答案】

【小题1】C【小题2】D【小题3】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利用经纬网定位。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判断东经度和西经度。

【解答】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利用经纬网定位。在经纬网上,经度越向东度数越大,就是东经度,用E表示;经度越向东度数越小,就是西经度,用W表示。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N表示;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S表示。图中给出南极点,根据经纬度的判定方法可以知道,①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是70°S,170°E。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

本题考查判断经纬网中的方向。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掌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本题考查判断经纬网中的方向。根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以知道:图中②和③在同一条经线上,③地更靠近南极点,所以可以判断位于②地位于③地的正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分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及温度带、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的判定。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东西半球划分和温度带的划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①地的纬度是70°S,在南极圈内,位于南寒带,A正确;②地的纬度是60°S,在中高纬度的分界线上,B正确;③地纬度为80°S,属于南半球,C正确;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④地经度是150°E,位于东半球,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4.读下图回答:

(1)A在D的________方向。

(2)B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

(3)C点位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__带。

(4)从高、中、低纬度地区分布看,D点位于________。

【答案】(1)西北

(2)10°W(或西经10度)东

(3)北温(带)

(4)中纬度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网上坐标位置的判读、半球、五带、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经纬网上坐标位置的判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1)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由图中经纬度的变化可知,图中A 点坐标为(30°W,50°N),B点坐标为(10°W,60°N),C点坐标为(10°W,50°N),D点坐标为(20°W,40°N)。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A在D的西北方向。

(2)由图可知,图中B点经度为10°W,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 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B点位于东半球。

(3)热带的纬度范围是°N—°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N—°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S—°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S—90°S,C点位于北温带。

(4)纬度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D点位于中纬度。5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6.

57.(1)写出D点的地理坐标:D点经度 ______ ,纬度__ _ ___。

(2)从南北半球来看,B点位于 _____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C点位于 _____ 半球。

( 3)A点位于五带中的 ______ 带;C点属于 ______ (高、中、低)纬度地区。

【答案】(1)140°W20°S

(2)北东

(3)北寒低

【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网定位、半球的划分、纬度的划分等,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半球的分界线、纬度的划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赤道以南是南纬,以北是北纬;经度向东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向西逐渐增大的是西经。故D点的经纬度是(140°W,20°S)。

(2)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B点位于北半球;20°W以西到160°E是西半球,20°W 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C点(140°E)位于东半球。

(3)A点的纬度是80°N,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寒带;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C点(20°N)位于低纬度。

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设计(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 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

人教版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人教版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知识结构: 内容要点: 1.地球的大小 如左图所示,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等方面的有关数据 和形状。 2.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 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我们称为地球仪。它可以 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 事物的分布。 观察简化地球仪(如左图),明确 地轴、两极(北极和南极)、纬 线、经线等概念。 注意:地球上并不是真的有地轴, 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3.经线和纬线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总结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方法: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西排列,东经是向东度数增加或向西度数减小;西经是向西度数增加或向东度数减小。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排列,北纬的度数向北加大,南纬的度数向南加大。 5.东西半球的划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东经度、西经度是根据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东半球、西半球是根据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因此,0°经线以及0°~20°W之间的经线位于东半球;180°经线以及160°E~180°之间的经线位于西半球。 6.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由于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弧线,将它转给在地图上的投影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纬网。一般情况下,同样经度和纬度的地方有四个,赤道上有两个,但在南北两极点,只有纬度,没有经度。 达标测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一条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B.经纬网是由地球上自然形成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 C.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D.所有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都不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观察臆想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

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 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 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 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但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设计说明】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 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 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 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 (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 (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 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 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 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

河北省石家庄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由TFBOYS的《青春修炼册》改变而来的《地理修炼册》,并让学生跟着大声唱,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与同学探讨,解决以下几个地理问题。 一、地理是什么? 屏幕播放一组照片,天宫二号的发射和台风“莫兰蒂”。为同学设两个疑问,天宫二号为什么在酒泉发射?台风莫兰蒂是怎么形成,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第二组照片:宇宙天体、“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长江三峡、四季的变化、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图。 由此引入本课的第一个问题地理是什么?由于天宫二号发射时间是中秋节,大多数同学都在家,所以都特别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从把时事新闻和地理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拓宽视野,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地理兴趣。 总结,“地”指的是大地,“理”就是道理、规律。地理就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科学规律。 二、地理学什么? 为学生简单介绍了地理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包括的内容,简要说明初中地理课本即将学习的内容。 三、为什么学习地理 1.屏幕播放第三组照片及问题。 (1)为什么江浙一带的丝绸比较发达? (2)为什么日本的饮食具有浓烈的“海的味道”,并形成独特的“鱼文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 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 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 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基础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含义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2)地球仪的作用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释疑点:地球仪上的颜色表示 在地球仪上,有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各自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名称等。如用蓝色、淡蓝色来表示海洋,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例2】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仪上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 解析: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有很多种类,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政区的,在绘有世界政区图的地球仪上,有表示国家的符号和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1 / 12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2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3 / 12

部编版初一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球和地球仪附练习

部编版初一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球和地球仪附练习 课文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

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 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五、纬度和经度(板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同学们看图,这就是1纬度(板书)0的这条线是“赤道”(板书)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度是多少呢?(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作代号。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纬线,标出纬度,边画边讲) 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和90S。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逐渐增大)

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的探索精神;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了解其基本构成; 3、掌握地球仪上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 4、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仪上某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观察地球仪,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流程图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1《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4.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让学生对天体产生兴趣。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在宇宙中,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 任务1 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后习题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能演练提升 1.地理课上,老师经常带领学生用一些模拟实验来揭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下面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发生月食时,人们看到的月亮图片不可能是( ) 4.若给“地球妈妈”做一件外套,至少需要多少布料?( ) A.4万平方千米 B.6 371平方千米 C.5.11平方千米 D.5.1亿平方千米 5.家住北极的“咸蛋超人”有一天想去拜访住在南极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 A.2万千米 B.4万千米 C.6 371千米 D.12 742千米 6.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的谜底是( ) A.地球 B.地球卫星照片 C.地图 D.地球仪

7.在学习了地球仪之后,几位同学对研究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拿着地球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知道谁的说法是错误的吗?( ) A.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B.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位于赤道上 C.地球仪上的地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 D.地球上的地物在地球仪上用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 8.观察下图,并结合学过的地球相关知识,在适当的位置上填上下列相应的内容。 6 371 5.1亿4万不规则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的提示,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B,C。 (2)根据描述,猜猜我是谁? ①我是地球的“缩小版”,通过我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我是。 ②我是地球上的最南点。我是。 ③人们都说我是两极之间的最近通道,可是我在地球中实际是不存在的。我是。 (3)根据描述,请你来判断。 我的长度约4万千米,人们往往用我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我是地球的( ) A.表面积 B.赤道半径 C.极半径 D.最大周长

中考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 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站得高看得远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点和北极点分别是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终点,过点方向改变)。 三、纬线和经线(重点) (1)观察地球仪看纬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六页 (2)纬度的划分(南北纬、高中低纬、特殊纬线、会找长度相等的纬线、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北南纬N/S、南北半球的划分)

(3)观察地球仪看经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七页 (4)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经度的分布规律、判断东西经W/E、东西半球分界线(难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人教版初一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初一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绕地球一周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形状: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旅行证实了地球是球体,他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部位较扁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2.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的纬线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指示东西方向)。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且只是南北方向,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且把地球分成两个相等的半圆。 3.经度和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4.东西经的划分: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向东向西各作180,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5.南北纬的划分:赤道(即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的称北纬,用N 表示,赤道以南的称南纬,用S表示,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7.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度向东至东经160度之间的经线圈是东半球,西经20度向西至东经160度是西半球。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

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

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 (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 (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