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3日

在泸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刘国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大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谱写了泸州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结构调整力度最强的五年。工业

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四大产业”强势支撑;“七大园区”迅速崛起,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列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4%,比“十五”时期高11.6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港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加快构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2:56.5:28.3,第二产业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17.9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与2005年相比,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27.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29.2万人。城镇化进程加快,预计全市城镇化率达40.8%,比“十五”期末提高6.8个百分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9.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1倍,以“四大通道”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完备;全市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农村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和“四川省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不断巩固发展。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改革开放效果最明显的五年。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国企改革更加深入和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江阳区统

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实施。龙马潭区、纳溪区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适度扩大。泸县、合江、叙永和古蔺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成效初显。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GDP比重提高到56%。招商引资成效突出,累计到位市外国内资金896.6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英荷壳牌沥青、美国赫克力士、特雷克斯、德国莱茵化工、新加坡锐佳陶瓷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落户泸州。融入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与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社会建设成绩最突出的五年。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健康城”建设启动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高。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泸州籍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国内赛场上连创佳绩。文化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9%。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全省率先建成和开播无线地面数字电视。人口计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17.2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68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1%和11.2%。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好于预期,各项目标

任务圆满完成。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一年来,按照“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亿元,增长7.3%。预计人均生产总值16044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4亿元,增长31.1%;8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0.6亿元,增长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增长4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亿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5388元,增长15.2%。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2.8%。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实施项目攻坚,投资拉动有新成效

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泸州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二期续建工程完成投资1.7亿元。川黔、宜泸渝、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投资50.7亿元;叙蔺高速列入省高速路网规划,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顺利实施,泸永路、泸宜路全线通车。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8亿元,新建通乡公路187.8公里、通村公路1248.3公里、断头公路300.2公里。泸州客运中心站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和叙大铁路加快建

设;隆黄铁路叙织段项目预可研已由铁道部组织专家审查;内泸城际铁路、渝泸昆铁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泸州机场新增至上海航班,运行航线达6条;机场迁建工程顺利推进。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和总规纲要编制。沱江一桥复线桥、蓝安路二期工程竣工通车。长江截污干管工程如期完工。关口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完成,消除了城市向北延伸的山地制约。国窖长江大桥、江阳西路支干道、蜀泸大道二期改造等工程积极推进。沙茜片区、城西片区、城南片区、城北玉带河片区、纳溪组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房地产业完成投资54.5亿元,增长29.2%。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2.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84万人。

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七大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2万亩,建成道路49.7公里。园区效益显著提升,“七大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68家,实现销售收入545.8亿元。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提前迈入“百亿园区”行列,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8.2亿元、132亿元、102.3亿元和102亿元。

要素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争取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36.2亿元,增长38.6%,其中扩大内需资金8170万元。争取四川省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6亿元。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为重大项目建设融资14.7亿元。其中兴泸集团融资4.7亿元,第二期兴泸企业债券发行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在

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增建设用地15.8万亩。争取供应天然气11.7亿立方米、成品油27万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36亿千瓦时。

二、坚持优势优先,产业发展有新提升

工业经济巩固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9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29.9%。“四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0.8亿元,增长27.2%。酒业保持强劲增长,实现增加值162.5亿元,增长32.9%。泸州老窖集团和郎酒集团龙头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实现销售收入122.7亿元和50.3亿元,增长30.5%和52.3%。“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集中发展区、郎酒二郎名酒—名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化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三木集团煤化工一期项目竣工投产;北方公司7万吨有机硅、天华公司聚四氢呋喃、中海沥青成品油罐区扩建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机械产业配套实力显著提升,玉柴重工西部基地开工建设,“三长”技改搬迁全面启动。能源产业形成规模开发,叙永煤矿年产45万吨扩能技改项目试生产,石屏一矿成功试运行,观文、岔角滩和箭竹坪煤矿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顺利启动,国家酒检中心投入运营,工业科技和质量支撑不断强化。

第三产业持续活跃。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772.3万吨,增长52%;泸州机场进出港旅客24.6万人次,增长21%;宏图物流跻身全国通用仓储企业15强;

隆盛物流园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城乡商贸流通共同繁荣。城镇、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91.4亿元和68.4亿元,增长18.7%和18.8%。西南商贸城开工建设,运管中心建成启用。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695个。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7.2亿元、贷款余额406.7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和31.2%。成立龙马兴达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居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之首;泸县正浩小额贷款公司挂牌开业;引进招商、兴业、交通三家股份制银行在泸设立分支机构。华西证券泸州营业部开业运行。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30.8亿元,增长30.1%。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实现旅游总收入66.1亿元。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投入资金23.1亿元,顺利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8个一类示范片完成三年规划建设任务的58.4%,6个二类示范片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合江三江、纳溪天仙、泸县龙脑成为山区型、生态旅游观光型、丘区型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名酒·名园·名村”建设启动,探索了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210.9万吨,连续七年增产;“六大特色效益农业”产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47%,泸县、合江、纳溪被列入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江阳区首批成为全省2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之一。纳溪区、叙永县跻身全省现代林业产业十强县。合江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14个,实现销售收入23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289个,带动农户30万户。泸州桂

圆、泸州糯红高粱、合江荔枝、纳溪天仙枇杷地理保护标志正式获得批准启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正式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纳溪黄桷坝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古蔺龙爪河等引水工程加快推进;新建乡村机耕道394.6公里,推广使用农业机具6525台(套);发展节水灌面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9万亩。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2亿元。

三、提升酒城品质,城乡环境有新面貌

城乡风貌明显改观。以“1573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和“211示范工程”,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1.2亿元,着力推进“五乱”治理向偏街小巷延伸、向乡镇村庄拓展、向标本兼治转变。投入16.5亿元,开展城乡风貌塑造,主城区和各县城、干线公路沿线风貌各具特色。投入3700余万元,对主城区26个农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全部达到“三化”标准。投入近6000万元,对旧城区近6万米小街小巷进行改造,江阳区大河街、龙马潭区转角店、纳溪区永宁路等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结合部、农村垃圾处理等专项治理行动和“七进”活动深入推进,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城乡居民良好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全民参与、全力攻坚,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和“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取得突出成效,顺利通过第五次“国卫”复审暗访。

生态建设再上台阶。“双创”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全市森林覆盖率48.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4.6%,绿化覆盖率39%。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营造林53.3万亩,实施森林管

护74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6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9万亩。“生态细胞工程”蓬勃开展,“三河一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全面启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金土地”整理土地23.9万亩,耕地保有量38.4万公顷。叙永县、古蔺县成功纳入国家石漠化治理重点县。

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万元GDP综合能耗预计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37万吨和1万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0.5万吨以内。兴泸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建成投用,6个区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个区县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全面完成。

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能有新加强

重大改革纵深推进。财税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预算编制执行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规模跃上新台阶。实现一般预算总收入101.7亿元,增长43.6%;一般预算支出126.4亿元,增长31.4%。国企改革不断推进,积极做好火炬公司改革脱困工作。华西证券增资扩股进展顺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通过省级验收,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合江县被列入全国林改100个典型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序进行,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招商引资新签外来投资项目1040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7个;到位市外国内资金339.2亿元,增长34.6%。开放型经济实际到位外资3292万

美元,增长68.6%;外派劳务1261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60万美元;对外贸易1.3亿美元。区域合作务实推进,与武汉成功签署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外事、侨务、对台、海关、口岸和检验检疫等工作有序开展。

区县发展充满活力。江阳区工业集群培育和城市建设取得较大突破。龙马潭区成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主战场。纳溪区初步形成优势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互促共进良好格局。泸县“加速建设丘区工业强县,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县”成效明显。合江县加快成为川渝合作前沿平台。叙永县商贸物流对滇黔地区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古蔺县“四色”产业强势发展。

五、持续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有新进展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投入33.9亿元,全面完成“九大民生工程”的102个民生项目。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培训农民工6.3万人。扶持农村贫困人口8.2万人,城、乡困难群众年人均医疗救助178.9元和174.3元。补助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费6.2万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6万人。城市、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176.5元和64.4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45.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45.1万人。“新农合”参合379.2万人,平均参合率93.1%。新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房源6225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万户,棚户区改造3505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670户,新建沼气池1.1万口,解决饮水安全问题25.8万人。国省干线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

达77.5,整治病险水库27座,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250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8个、农家书屋70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两全普九”深入推进,“两基”水平巩固提高;高考本科上线1.1万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泸县通过“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评估验收,被确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叙永县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合江少岷职校成功创建国家重点职高。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新建县级医院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泸州大剧院为首的“十大重点文化工程”顺利推进,扫黄打非、网吧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代表团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4位。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4122个自然村建设任务,“三网融合”积极推进,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加快发展。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3.28‰。江阳区、纳溪区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合江县、泸县创建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深入实施,重点商品价格监测和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扎实推进。人防工作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工作先进集体”。完成《泸州市志》编撰任务。国防、双拥、气象、民族宗教、档案、保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和信访工作资源进一步整合,“大调解”工作格局初步形成,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各项指标持续下降。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三项建设”深入推进,维稳安保、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四项指标”分别下降13%、6.9%、21.4%和4.2%,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称号。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784件。

六、打造阳光政府,行政效能有新提高

依法行政继续推进。创建法治政府和深化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全面开展。“五五”普法通过省上检查验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99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政府信息2.8万条。“12345”市长热线办理群众来电2.1万件,办结率97%;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荣膺“2010年全国优秀政府网站”。举办“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直播热线46期,办理群众反映问题2457件。电子政务进一步扩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公共企事业办事公开更加规范,广大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和监督领域不断扩大。

效能建设切实加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调整123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35个部门共229项行政审批事项、

45项公共服务事项、3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四个100%”。目标管理和督查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

廉政建设持之以恒。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化”建设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国土资源、工程建设、强农惠农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创新监督方式,兼顾工作效率,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安全。监察、审计职能充分发挥,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工作力度明显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深怀无限感激。全市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和衷共济;驻泸部队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铁骨铮铮、赤胆忠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各级干部奋勇争先、顽强拼搏,为政府工作注入了无穷的信心与力量,奉献了无尽的热血与智慧。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注泸州发展、投身泸州建设、助力泸州腾飞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资源与环境容量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社会事业欠账较多,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

稳定的任务较重,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主体的难度较大;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改进,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努力加以解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泸州加快发展、跨越突破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跨越前行。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们面临总体向好的发展环境;从国内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启航,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四川发展看,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各项工作全面铺开,我们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从泸州市情看,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正处于更好更快发展的全新阶段。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直面挑战、攻坚破难。“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既要做大经济总量,又要提高发展质量;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切实改善民生;既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又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我们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承载的期盼异常厚重。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开拓奋进。新的形势催生机遇,新的任务催人奋进,新的征程吹响号角。在这样一

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乘势而上的决心、攻坚克难的雄心、敢打必胜的信心、勇争一流的进取心,努力推动泸州“十二五”展翅腾飞。

全面分析泸州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的部署,市政府组织起草了《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进行审查。

在科学研判泸州形势与任务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继续深入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努力把泸州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经济发展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各位代表!到“十二五”末,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将发生可喜变化,一个崭新的泸州将呈现在大家面前:——大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成就一个实力更强的泸州。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三次产业结构向10:50:40目标调整优化。“四大产业”集群规模强势扩张,战略性新兴产

业成为重要支撑,稳居全省工业发展“第一集团军”。现代服务业繁荣兴盛,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旅游组织中心、医疗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延伸,新农村示范片覆盖率达50%以上。

——大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成就一个独具魅力的泸州。新型城镇体系逐渐完善,城镇化率达50%。城市扩容步伐明显加快,城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人口达120万人。“中国酒城”特色更加鲜明,城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全省“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城市”,深入推进“健康城”建设,步入全国宜居城市行列。

——大枢纽动脉加快延伸,成就一个通畅顺达的泸州。“千亿交通工程”全面实施,建成全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大节点。泸州港形成36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出川第一港”的地位和优势更加明显。泸州新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达到4D级机场标准。高速公路、铁路拉近与周边省市距离,成为四川突出南向、加强东向“大走廊”。

——大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成就一个环境优美的泸州。低碳泸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循环经济成为发展主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覆盖率达49.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单位GDP综合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

——大民生覆盖城乡全域,成就一个和谐美好的泸州。

社会建设、管理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民生工程投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优教、难有所助。

——大开放局面初步形成,成就一个充满活力的泸州。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成为重要的外资西进目的地、内资转移投资热土、外贸发展新兴区域、区域合作前沿阵地。

各位代表!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有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十二五”规划一定能顺利实施,泸州必将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发展高地!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泸州再上台阶、跨越突破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和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环境,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把投资做优,着力保持高位增长

强化重点项目投资。准确把握国家和省上投资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计划安排8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00亿元,增长33%。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40个,计划投资15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20个,计划投资25亿元;重大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11个,计划投资11亿元;重大生态环保项目14个,计划投资9亿元。

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深入分析国家扶持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坚持依法治税,挖掘增收潜力,有效培植财源,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继续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银政企合作,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整合融资担保资源,壮大政策性担保公司实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行业,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地方建设。坚持“双保”导向,积极争取用地计划指标,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用途管制,盘活城乡土地资源。加强煤、电、油、运等综合协调。

健全项目促进机制。围绕枢纽构建、城市建设、能源开

发、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重点领域,加快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规划。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环评、安评等工作,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继续实行领导负责、督查督办、目标考核和媒体公示等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强化项目核准、招投标、质量安全、资金使用等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规范运行。

二、把产业做强,强力提升经济实力

以园区为依托,培育工业产业集群。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加快“七大园区”建设,着力提高办园水平;力促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迈入“百亿园区”行列;支持叙永、古蔺县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围绕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做优酒类产业。巩固提升泸州老窖集团和郎酒集团龙头地位,继续实施酒业“小巨人”培育计划;大力推进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郎酒二郎名酒—名镇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白酒·泸州)”;加强泸州酒整体品牌营销和文化品味塑造,抢占更多国内市场份额,加快“走出国门”步伐;继续举办“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推进上档升级。围绕打造全省循环型化工基地,做精化工产业。竣工建成北方公司7万吨有机硅、天华公司4.6万吨聚四氢呋喃,加快建设三木集团5万吨苯酐、4万吨醋酸丁乙酯项目,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200亿方/年煤气化一期工程及其下游后续产品项目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化工转型。围绕构建川南能源保障基地,做强能源产业。加

快古叙矿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和资源精深加工,加快观文、岔角滩、西华、箭竹坪等重点矿井开发。围绕建设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做大机械制造业。继续引导“三长”及配套企业加快技改搬迁,推进“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机械产业振兴步伐。启动《泸州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泸州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列入全国试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突出发展临港物流业。健全完善港口建设物流标准体系。推进城北、高坝集装箱、纳溪、方山、合江、泸县临港和泰黄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规划建设钢材、石材、汽车、农产品等大型专业市场。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汇通、重百、摩尔、苏宁等商贸流通领军企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零售企业;完成西南商贸城一期工程;规划建设名酒文化、商贸步行、餐饮等特色街区,提升消费规模和档次。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力争引进1—2家股份制银行落户泸州;着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做好华西证券、泸州海普、川油钻采、宏图物流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完成第二期兴泸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加快发展旅游业。继续推动方山、黄荆、佛宝、尧坝、天仙硐等重点旅游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张坝桂圆林、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凤凰湖、百吉滩温泉等旅游项目;支持纳溪区争创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巩固拓展客源市场,力争实现旅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