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第五章 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

5.第五章 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

5.第五章 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
5.第五章 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

内容提要:作为人工自然的细胞和文化艺术的构成部分,人工物是整合技术哲学中两种文化传统的实证性概念。通过从历时态角度对冰雪文化的特例考察,证实了人工物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在联系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经历了自然性人工物阶段、自发性人工物阶段、自觉性人工物阶段和自由性人工物阶段。

关键词:人工物;文化模式;技术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联系

二、一个地域文化模式演进的实例

三、人工物-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实体

四、人工物演化的文化模式

The Cultural Patter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acts

Abstract: As the cell of artificial nature and part consisting of culture and art, artifacts are the concepts of demonstration in integrating two cultural conventions i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case of the culture of ice and snow from the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the artifacts have been proved to b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among matter culture, spirit culture and system culture. In the various perio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patter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ifacts have gone through the artifact stages of nature, spontaneity, consciousness and freedom.

Key words: artifacts; cultural patterns; technology

1 The Link between the Matter Culture and the Spirit Culture

2 The Case of the Evolution in Regional Cultural Patterns

3 Artifacts ----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4 The Cultural Patterns in the Evolvement of Artifacts

对技术的反思必须建立在人的生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上。

约瑟奥特加

《对技术的沉思》1939年

在技术哲学研究中,由于存在工程的和人文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1] 就使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整合和建构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影响。如何在技术哲学的两种文化传统中既不影响各自领域的专业研究,又能促进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纲领的建立和整合,是技术哲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揭示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不仅有助于分析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也是促进技术哲学中两种文化传统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章试图通过对人工物演化的历时态分析,来具体地揭示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联系

莱斯利.怀特(Leslie Alvin White)在他的《文化科学》一书中把文化区分为三个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学的系统和意识形态的系统。他认为:“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在技术系统中,我们看到各种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掩蔽所的材料、进攻与防御器械”。[2] 这里,怀特是把“各种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掩蔽所的材料、进攻与防御器械”作为技术系统,纳入到文化中的,也就是说,技术系统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文化的技术系统,它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教授对此有精辟的阐述。他说:“真正的精神文化不应是外在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的东西,而是内在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在于人的所有活动的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或物化形式。文化的这几个层面或构成部分不是彼此分离、互相对立的,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内在结合的关系”。[3]

从哈尔滨教育书店这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中,我们看到“主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人像柱、贯通三至四层的悬空科林斯壁柱、自由涡卷状曲线的断折山花、窗洞上方精致的浮雕装饰,洋溢着巴洛克奇异的效果以及变幻的光彩”。[4] 这座具有精神文化特质的人工物,不仅仅构成可以人居的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它还是承载精神文化内涵的不可却少的一部分,它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模式的反映。

文化模式是文化哲学的核心范畴。它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3,91]

衣俊卿教授从历时态的文化模式的角度,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文明形态,相应存在着主导性的三大文化模式,即原始社会的文化模式、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

他指出:“原始时代的人们尚未形成对类本质和自我存在的自觉意识,构成原始初民日常生计,日常交往活动和群体组织活动的内在机理或自发地支配着原始人活动的,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的文化模式。”;传统农业文明“是由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的,并自发地遵循的经验、常识、习惯、习俗、天然情感等自在的文化要素构成。称之为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现代工业文明是“以理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体现着理性精神、契约精神、人本精神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文化模式。” [3,117-122]

无独有偶,西班牙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约瑟奥特加(JOSE ORTEGA Y GASSET,1883-1955)在谈到“人与技术”的主题时认为,对技术的反思必须建立在人的生活与其环境有关这一思想上,人在其周围环境里生活不是被动的,而是响应者和创造者。在其《对技术的沉思》一书中,他指出“我=我+我的环境”,“我”不能仅仅与自身一致(唯心主义)或仅仅与其环境一致(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而是同这两者及其相互作用一致。[5]

在奥特加看来,技术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技术称为偶然技术(technology of chance),即个人在改进工具和生产中,通过不断试错而偶然获得的成功技艺;第二个时期的技术称为技能时期(era of craftsmanship),这一时期的技术是在制造工具和人工物等方面出现了具有专业性技巧的个人,他们遵循传统窍门和许多专门技巧使其工作尽善尽美;第三时期的技术称为现代技术或叫自觉技术(consciousness of technology),它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基础上的一种技术,近乎像现代科学一样,技术已成为可以实现人们任何目的的现成手段。[6]

从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作为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技术系统,由于在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它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技术的发展轨迹与人类文化发展模式有相通之处。

如果我们仅仅得出这样宽泛的、而不是具体的,抽象的而不是实证的结论,那么,我们还不能说已经揭示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尤其就文化模式而言更是如此。但问题是,技术系统中的什么因素与文化模式有直接关系呢?文化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

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在其1953年出版的《进化和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在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中,人类社会与外部环境影响关系回路是:

{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经济体制—科学技术{自然环境}

在这条回路中我们看到,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一类的智能文化。大凡工具、机械以及经验、知识、科学技术一类的发明创造,都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其次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一类的规范文化;最远的是价值文化。[7]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人类从直接克服、加工以及利用当地天然存在物开始的。这个天然存在物形式很多,但大多以地理形式出现,如河流文化、海洋文化、山地文化、红土文化、黑土文化,也有以植物形式出现的文化,如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等。正是这些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甚至行为方式的不同。[8]

我们从一个具有地域和季节特征的文化现象,即冰雪文化发展过程的特例来进一步证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二、一个地域文化模式的实例

我们以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为实例,从历时态的角度来具体说明技术文化发展的文化模式。

从多种学科综合分析与探讨中,有证据表明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诞生于冰雪的自然文化时期。

在距今30多万年-10多万年前,在地球又出现变冷的情况下,猿人学会使用火而成为古人,又学会人工取火,以及改进制造工具的技术,成为新人。人工取火,如钻木取火是古人抗争严寒,战胜严寒的产物,它不仅使古人吃熟肉成为现实,而且可以不受种群生殖压力,进行迁居,向未知的,更远的世界挺进,并成为动物界里的主人,和脱离了动物界的新人。这就是人类诞生于冰雪环境中的自然时期的写照。而人工取火,钻木取火就是人类在冰雪环境下创造的一种最原始的文化形式,它标志着从猿到人的进化成果,更标志着人类战胜寒冷,创造文化的开始,这就是自然的冰雪文化诞生时期。

在第四纪最末次冰期以后,狩猎经济已成为古亚洲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使用间接打制方法产生的各种石器和石核为标志的压琢石器开始出现和流行起来,人类活动地域明显地扩大了,最北的石器出土地点达到北纬71°。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不用再长途拔涉追随动物北上,而在中纬度地区站稳了脚跟。这时,寒地文化衰落,温地文化掘起。寒地的食肉文化让给了温地的食草文化。只有那些没有走出森林,后来就习惯在森林中的东北亚古人还保留食肉的寒地文化的某些特征,如曾生活在东北原始森林的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总之,人们处在被动地适应自然之中,所创造的冰雪文化,如衣、食、住、行、用、器具等都直接取自自然界,并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穿兽皮,并以穴居、洞居为主,内燃篝火以取暖抗寒,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冥冥之中,行为的自发性明显,而人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迁移和狩猎中度过。

一个自发的冰雪文化的衰落,并不说明人类发展的退化,它恰恰说明了人类文化变迁从低级走向高级,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又迎来了冰雪文化的繁荣。

随后,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在机器的带动下,人类又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迈进,这时人类不仅能够主动地适应自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造自然。对自然的冰雪环境也从自发地适应到自觉地利用阶段,冰雪科技文化也出现并发达起来。冰雪已从人类生存的威胁转化成了某些生产的资源。

人们在克服冰雪而创造着各种各样的方法的同时,还创造了丰富的利用冰雪的方法。如墨西哥有一家啤酒厂,每年需用几千吨冰,主要从冰川上搬冰。还有的国

家直接从冰山上拉冰,然后拿到市场去卖。还有世界各地的渔场、港口,都有制冰厂。制冰工业就是利用冰雪的低温,以缓解食物的变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现代工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门。在我国东北地区,林业部门就是利用冰雪的摩擦系数小的特点,而赶在冬季对砍伐的木材进行运输,他们将木材通过冰雪通道从山上滑落到山下。还有利用冰雪的低温保鲜功能而发明的家庭耐用消费品,这就是冰箱、冰柜。

当人类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收入增加,科技高度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时,文化消费的时代就开始了。这时,生活的目的已不主要是忙于增加收入,人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上。目前冰雪文化的发展也正处在这一文化消费时代之中。

冰雪文化消费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70年代,繁荣于80年代。其中如日本的“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狂欢节”,“俄罗斯之冬”狂欢节,美国的米尔沃基的“破冰节”,瑞士的“雪节”,中国的“哈尔滨冰雪节”等。这是以冰雪运动为先导,以地方民俗、习惯的特色文化为内容,以城市市民普遍参与、狂欢为形式,以国际文化交流为背景展开的。它开创了冰雪文化突出人的价值,展示人的精神风貌的新局面。同时也在形式上反映了欧洲大陆、北美大陆、东北亚次大陆地域的人们,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创造了具有本地特点的,文化消费式的冰雪文化,这就是冰雪艺术,冰雪旅游以及全世界共同规范的冰雪运动。

总之,在冰雪自然环境中,冰雪文化走过了自然生出,自发生存,又走向自觉生产,最后到达自由生活的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不仅是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9]其中不难看到,当我们在简述冰雪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离不开与文化对应的人工物的变化。

三、人工物-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实体

由于人工物的产生及其存在形式是受社会价值或者说是受文化模式影响的,而人工物又是人工自然的细胞,并且人工自然又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这说明,通过引入人工物的概念,使看似分离的技术与文化模式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联系。

也就是说,通过探讨人工物的发展阶段,就可以从经验层面了解技术发展的文化模式。不仅如此,回归生活世界,把关于人和世界的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同实证的文化批判结合起来,是文化哲学的内涵,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重点由科学哲学向文化哲学转向的标志。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工物构成的文化世界里,而且这是一个具有进化功能的人工物世界。然而,人工物自己会进化吗?或者说,没有生命的人工物会有进化过程吗?显而易见,人工物自己不会进化,但从文物的考察中,我们却发现人工物确实存在进化现象。正如皮特-里弗斯认为,一个改进了的人造物的类型是基于原先已存在的物品之上的。从中可引申出一种见解,就是每个人造物都可置于一个序列之中。[10] 而它的源头可追溯到石器时期。[11] 这是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在揭示自然物与人工物的不同时指出:一切自然事物都有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为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

性质变化方面的)的根源。而床、衣服或其它技术制品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没有一个人工产物本身内含有它自己的根源。[12] 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自然物与人工物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自然物的主体是自然物本身,它的目的因源于自然运动的需求,而人工物的主体却是人,它的目的因源于人的需求。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的性质和具有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等特点的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经过千百年不断融会交流、努力创新,奋力拼搏、甚至流血牺牲,才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步进化而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人工物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标志,它的进化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展开的。那么,一般性的人工物演化文化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四、人工物演化的文化模式

如果把技术发展的三个时期与文明进步的三大模式相结合,我们就可以给出既反映奥特加的技术历史的三个时期,又涵盖人类文化价值发展的三大模式的人工物演化的文化发展阶段。这就是自然性人工物(即偶然技术)阶段,自发性人工物(工匠技术)阶段,自觉性人工物(现代技术)阶段和自由性人工物阶段。

1、自然性人工物阶段

在自然性人工物阶段,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具都直接取自自然界,人们穿兽皮、并以穴居、洞居为主,主要的人工物是取自自然界的石头和植物,主要技术是制作各种石器和石核的间接打制方法,以及制作桦树皮器具的方法。再以后就是陶器等。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第一件人工物肯定不是用工具做的,它是175万年前的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如石刀、石斧。开始的石斧是卵石,然后是经过修琢的石片(公元前50万年),再后来就是旧石器时期晚期(约公元前25万年)制作较精的燧石斧。制作方法是用石头敲打燧石,造成锋利的刃口。[13] 工具一经出现,人的劳动方式也就随之改变,人工物也就多了起来。

羊肉串是许多人爱吃的小食品,它是用竹签或铁签串上羊肉片,在炭火上烤制而成。当然,羊肉是经过特殊配料加工而成的,其味道香鲜可口。但如果把竹签或铁签换上树枝,把炭火换成柴火,羊肉也不经过特殊加工,那就是远古时期人们在进食的写照。“随着火的发明,人类开始烹煮食物,但切过的肉片不便于直接在火上直接加热,更谈不上烹煮,于是他们开始使用树枝来串肉片”。[14] 可见,吃烤羊肉串是远古文明的遗存。这说明,人工物一开始是从扩展人的肢体开始进化的。像刀、斧、叉、鎯头、锤子等工具就是人手的延伸。

由于个体难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群居就成为原始人的必然选择,这就促使人们在创造人工物中,即要满足个体需要,又要满足群体需要,所以从一开始人工物的发展就与人的职业分工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形式有关。

早期人类的分工首先是从外出打猎、采集野果、生火做饭、缝制衣服等不同职责开始的。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那些体魄强健、勇冒风险的男人外出打猎,而女人则主要负责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责任,如做饭、缝制衣服等。可见,人

类的分工一开始是基于性别上的分工。这一点从许多现存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中不难发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差异就不再是导致人工物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是劳动分工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出现。

在自然性人工物阶段,“远古初民的采集实践和简单的农耕及狩猎实践,是典型的自在自发的重复性实践活动,支配这一活动的是一种以交感巫术、图腾崇拜、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前科学的直觉思维,以及积淀在神话表象世界中的禁忌、戒律、集体表象或集体意象等等”。[3,115] 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直接取自自然界的原料;那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思想还停留在冥冥之中,技术是通过不断试错获得的;人类的分工仅仅是性别上的分工;有代表性的人工物主要是石刀、石斧和木棒之类的自然物等。

2、自发性人工物阶段

进入传统农业时期,人们注重生产实践、直接经验、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技术主体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医生等。这一时期的技术重经验描述轻分析原因,知识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技术主体也就是工匠,他主要是依赖随身携带的工具和多年的实践经验。

有了代替手的工具,才有了简单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人类劳动形式的初级阶段。人的体力劳动职能主要包括人以自己体力劳动的器官——手,掌握与把持劳动工具,即把握或握持职能;人以自己的体力的支出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动力,即动力职能;人以自己的体力劳动的器官——手,调节和控制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方式和程度,即调节或控制职能。[15]以后的劳动工具的创新,都是围绕着代替人的劳动器官即手、腿、身、眼、脑而展开的。

当农业和手工业分开以后,那些工匠用自己随身携带的专用工具在满足着人们不同需要的同时,也养活了自己。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些做木工的木匠、盖房子的瓦匠、制作烧水壶的铁匠、做饭的厨师、剃头的理发师、做衣服的裁缝等,他们的工具各不相同。由职业分工而派生出来的专用工具是人工物分类的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他们在工作中所使用和消费的人工物也不一样。可见,人工物的专业性与人们的职业分工有关。

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次大的社会分工,“导致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进而出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的建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分工导致哲学、文学艺术、各种理论以及由哲学包裹的科学等从事自觉的、非日常的、独立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出现”。农业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有自觉的、非日常的、独立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出现,但农业文明还具有自在自发特征的文化模式,只不过它是由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的,并自发地遵循的经验、常识、习惯、习俗、天然情感等自在的文化要素构成。可以把农业文明称之为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3,119]

人类组织的分类和高级化,如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还有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和政治组织等组织的出现,是导致人工物的系列化、大型化和多样化的主要原因,即那些不是为某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用需要的人工物也随之出现。如部落、城邦、军队、国家等人类高级组织的出现,促使人工物如城墙、道路、公共设施、水利工程、城市等大型的、非机动性的人工物大量出现。这又进一步带动了职业的分化和人工物的大量出现。

早期人类的大部分人工物均是在以体力劳动为主,借助一些简单工具下完成的,只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以体力劳动为主生产人工物的劳动方式,才被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所代替。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工物有铁器工具,水利工程、长城、金字塔、都江堰、阿房宫、兵马俑等。

3、自觉性人工物阶段

现代工业文明引起的显著变化是社会化大生产、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世界性的交往等社会活动领域的急剧扩大,以及科学、艺术、哲学为主要形态的精神生产领域的空前自觉与发达。这是一种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文化模式,是以理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体现着理性精神、契约精神、人本精神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文化模式。[3,122]

自觉性人工物阶段,起源于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用人性反对神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破除神学的权威,培育自由研究的精神,引导人们观察和研究自然和现实世界;它培养了一批富有新鲜活力并有所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它冲破了长期隔离在工匠和学者之间的桎梏,实现了手艺工人和学者的结合,从而促进了实验科学的诞生。

自觉技术主要是指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所从事的技术活动。而自觉性人工物阶段则起源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以后的机械化,它可以归功于瓦特利用热学原理改进蒸汽机的结果。其中,在人工物的发展史中,机床的发明是不能被忽视的。

机械化的实质就是在使人类手工生产过程中,以自己的双手把握或维持劳动工具的职能,和以自己的体力的支出为动力的职能转移到机器上,是对人类双手和体力的解放,[16,204]同时,机械化又突破了人们对人工制品生产仅靠手工的限制,从而为生产更多的人工物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工作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用,机器制造业、冶金、交通行业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机械化。在西门子研制出第一台自激式直流发电机,标志制造大容量电机并从此获得强大的电力成为现实。大型交流发电机的发明成功,交流电的高压输送技术的成熟以及交流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强大的动力,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这表明,以体力和经验知识于一身的工匠随着工作机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其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人类的主要生产领域被终结。

职业越分化,对合作的愿望越强。在现代社会中90%以上的人都在社会组织中从事工作。劳动组织形式是由个人工匠、家庭作坊,逐步发展出多人手工作坊、工场、直到我们现在熟悉的机械加工工厂、自动生产线及无人生产车间。泰勒的职能组织结构和韦伯的科层制结构就是对大量技术工具、技术人员和社会劳动者的更有效率的管理。人类高级组织的出现,就是职业分化的结果。人类所取得的无数成就也都体现了支配与管理庞大社会组织的能力。

正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推动下,在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自觉技术时期开始席卷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人工物有蒸汽机、机床、发电机、电动机、计算机、集成电路、汽车、轮船、飞机、卫星、航天飞机等。

自觉性人工物阶段是什么人工物阶段?它应该是人们自由运用技术的时代。

4、自由性人工物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的增长,劳动工具由体力化,逐步向具有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直至目前智能化特点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人工物演化过程的主要形

态。劳动工具的智能化,为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创造了条件,而人工物的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又将进一步提高日常生产、生活质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对于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并未完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并把人类带入自由王国和人间乐园,相反,在一定的条件下却成了消解人之主体性的超人力量,并导致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官僚政治等异化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这就是后工业社会的、西方技术理性主义危机。[3,128]

尽管后工业时期的文化模式还无定论,但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如不与现实认同的冷静,消解结构、去中心、多元论、非同一性等均表现出人不满于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的批判态度深深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化走向。尽管如此,以综合两种文化的分裂,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展现自由个性的文化模式正初露端倪。

自觉性人工物阶段之后的人工物发展阶段,应该是现代技术的结果。而现代技术主要是指基因治疗技术,包括纳米技术在内的新材料的生产和制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等,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推进,“标志着人类历史由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时代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它不仅深入人的生命本质,而且涉及人的社会意识;不仅改变人的生活面貌,而且冲击我们的伦理观念,这就是自由技术阶段下的自由人工物阶段。这一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工物有克隆动物、生物芯片、转基因食品、纳米马达、量子计算机、航天器械等。

总之,人工物是探讨技术文化模式的载体,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在联系的重要因素。从冰雪文化的发展历史的特例看,人工物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化的,并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来自包括地域文化、社会组织、劳动工具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的性质和具有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等特点。具有人类历史相对一致的本质精神的、历时态的人工物发展文化模式,经过辽自然性人工物技术阶段、自发性人工物技术阶段、自觉性人工物技术阶段和自由性人工物技术阶段。

参考文献

[1]卡尔米切姆. 技术哲学概论 [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

[2]怀特.文化科学[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49.

[3]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79.

[4]哈尔滨教育书店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4490472.html, .建筑档案

[5]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1.

[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4490472.html,:8001/humanities/beckman/environ/Notes/Technology.htm.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5.

[8]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93.

[9]王德伟.冰雪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47.

[10]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

[11]General Pitt-River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4490472.html,/courses/wilson/ant304/biography/arybios98/stephensbio.html [1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4.

[13]德博诺.发明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2.566.

[14]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

[15]王树恩,陈士俊.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03.

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力量

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力量 文化产业当以内容为体,以科技与资本为翼。文化内容需要包容性的长期累积,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样需要较长时间的融合渗透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资本是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最直接和有效的力量。国际的经验是这样的,中国的经验同样是这样的。 在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开始迅猛发展,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是资本。资本推动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和跨媒体发展,推动地方媒体向国际性的媒体拓展,推动内容、制作、传播、再生产的全产业链型的巨型文化产业集团快速成长。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迪斯尼等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巨头正是借助资本的力量上位的。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时间还比较短,文化产业也才起步,但即使如此,资本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已经展露身手。一批国有的传媒集团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顺利的转制发展,一些民营文化企业借助资

本市场快速成长。中国的文化企业,正在借组资本之手,不断整合国内文化市场,也在尝试拓展国际市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 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要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三中全会后,国务院连续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 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颁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都对中国文化产业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融合带动、促进文化贸易、繁荣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借助资本的力量,可以有效整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我国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势头很好,但是市场主体弱小,产业能力不足,亟待资本的整合提升。资本是市场的基本动力,资本能给文化产业带去的,不仅仅是资金,不仅仅是信息,也不仅仅是利润,资本也会带来产业所需的管理、人才、渠道以及智慧。 借助资本的力量,可以有效消除条块分割的发展壁垒。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之一就是事业型的文化管理 体制导致的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和利益固化。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组建了一些行业性文化产业集团,也努力推动扩行业、扩地域的文化部门整合,但阻力很大,成效有限。在市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及资本运作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及资本运作 阎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一、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并已成为现实,其表现方式就是: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 文化产业不再仅仅是国家文化形态,而且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并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文化产业同高科技产业一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前景的两个巨大产业之一。 今天的世界文化市场可谓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约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份额。 1、美国的八大措施 究其美国强势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立法、政策、产业运作、人才战略和调控措施五个方面,来分析美国文化产业。 1、创意园区孵化 它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的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900个以上。 2、全面立法,保护知识产权 1790年美国就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此后,根据美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国会不断地对《版权法》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保护。美国文

化产业中得益于知识产权法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对迪斯尼公司“米老鼠”的保护。鉴于“米老鼠”已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美国国会多次修改版权法,延长其保护期限。2003年1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再次做出裁定,决定维持1998年国会通过的延长书籍、电影、音乐和卡通人物的知识产权保护期的法律,并将个人著作权保护期从著作人终生及死后50年延长至70年,公司版权保护期从75年延长到95年,从而进一步保障了迪斯尼、好莱坞等集团的利益。 3 、政府保驾护航,推动文化产品出口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文化产业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棋子,因为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能获取商业利润,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来传承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即商品,商品即文化”,正是因为文化产品具有这样一种特殊意义,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制定各种政策,为文化产品的出口保驾护航,以实现其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扩张目的。 2000年以来,美国一直以巴西保护知识产权不力为借口,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上对巴西施压,以取消巴西产品出口美国所享受的普惠制待遇相威胁,要求巴西加强其版权保护力度。如果美国取消这项优惠,巴西每年将蒙受大约20亿美元的损失。在中国加入WTO 的谈判中,美国政府就坚决要求中国开放文化市场,并强烈要求中国取消文化产品进口配额,接纳美国的各类影视制品。 4、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 美国文化产业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社会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民众。 5、注重文化创新,开拓产业资源 《花木兰》、《角斗士》、《300勇士》等由外国传统文化改编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热卖;突显美国文化产业的巨大汲取能力。当然,美国的文化产业精英们大胆追求创新,进行“美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_金元浦

第10卷第1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0N o.1 2010年1月Jo urnal of China U niver sity o f G eoscience s(Socia l Sciences Editio n)Jan.2010 主持人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落实中央精神,各地政府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一种“虚热”的情形,存在着一哄而上,大轰大嗡的个别现象。因此,我们对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保持清醒的估计和科学的决策,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而上,在选择好切入点的前提下,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出一个总体的合理的布局。 本专题中,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探索。金元浦从宏观视角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胡晓鹏研究员从理论层面上分解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类;陆军荣副研究员则从经济政策角度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特性,提出了文化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双轮驱动的发展内涵。这些研究成果都从某一个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将有助于我们去反思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非常期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将来更多,这对于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或许有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关注这一领域,以理论和实践的优异成果,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主持人: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本文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轮驱动与两翼齐飞,提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 式。并强调指出,在全球化的观照中,面对具体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寻找我们自己的发展文化 创意产业的“中国特色”、“地区特色”,是一切判断的基础与出发点。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国家;阶梯;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1-0020-05 本文将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它与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 *收稿日期:2009-10-25 作者简介:金元浦(1951—),男,浙江浦江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通知各市、 浙政发〔2011〕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号)精神,特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规划期限为2010至2015年,其中近期至2012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6%左右(现价,下同)。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7 96亿元,比上年增长9 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 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7 5%,居全国第5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9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达到1019 03亿元,居全国第2位;增加值达到266 02亿元,居全国第4位;营业收入达990 52亿元,居全国第2位。2009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525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2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5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43部32758分钟,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9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单位9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家,注册资金5亿元,居全国第4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70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精)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 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性增长期,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由量变到生产方式出现质变;第二个阶段是协调期,慢慢形成适应新技术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目前,“互联网+”这一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仍然处于爆发性增长期,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包括了产业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 一、“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迭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决策关注的重心转向非物质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客户价值、私人订制、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概念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既是新兴商业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也描摹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图景。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大都跻身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2004年,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的增加值是51.05亿元,2008年增加到192.66亿元,截止2013年末已经达到1941.12亿元,增长超过10倍。互联网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贡献也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新兴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不仅限于将传统产业的内容搬到互联网平台上,更多的作用在于将从业者的思维引入互联网世界,以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文化产品是精神和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载体和工具,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整甚至更优化的呈现,将资源转化为更加多样的产品形态。比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经过高新技术动态化处理的《清明上河图》,将原本静态的古画生动并完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另外,需要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使文化遗产获得一种现代发展方式,能够巧妙的融入现代人的意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教学提纲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一、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类型与发展模式解析 1.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类型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其独特之处在于“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2. 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开发模式 由于园区自身特点的不同与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学术界对于园区的形成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提法,但是纵观国外知名园区的发展经验,大致可将文化创意园区的形成模式归纳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及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模式。 1956年,美国人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的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从1980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的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

到900个以上。这些文化创意园区基本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资本自由流动,政府不对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进行过多参与,不同文化产业园区间分工明确,注重集群效应,其中诸如纽约SOHO 区、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好莱坞电影产业园区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园区的典范。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开始改革,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定位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因此,韩国文化创意园区大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地方予以配合协调,诸如坡州出版产业园区、HEYRI艺术村、韩国民俗村、富川影视文化区都是韩国较具代表性的创意园区。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7年成立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聚焦点。英国政府在支持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中实践出一套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即“一臂之距”模式。所谓“一臂之距”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预文化产业各公司和组织的运行,而是通过建立不属于官方的中间组织,由一些中立的艺术或文化事业方面的专家为政府提供指导意见,并负责文化经费的具体划拨,并依靠各种行业委员会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监管。这种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证创意产业园区的自主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诸如以表演艺术闻名的伦敦西区、音乐产业集聚的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动漫产业的布里斯托尔电视与数字媒体产业园区相继应运而生。 3. 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发展模式解析

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中新网10月25日电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此,《决定》提出四方面部署:——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中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研究(一).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研究(一) 在我国,文化领域长期以来是作为非经济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事业’’而非产业。文化产业的提出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以区分,二者的功能日渐明确,2002年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官方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目前,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随着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日渐重要,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美国不仅以高科技产业称雄于世界,也是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其文化传媒产业不仅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成为主导世界的力量,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和走向,而且在经济上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成为美国最赚钱的产业之一。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促使各国政府结合本国实际,对文化产业的范围进行界定。我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两个文件,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可分成三类:1.核心层:包括(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2.外围层:主要包括(1)网络文化服务;(2)文化休闲娱乐服务;(3)其他文化服务,如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3.相关文化服务层:主要包括文化用品、文化设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由于各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文化产业界定。但这些界定虽然简单明了,便于执行,人们却通常无法从这些这种界定从中理解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学术界首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阿多诺(Theodor Adorno)(1947),他们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首次从批判的立场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有关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界定,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学术界之所以要对文化产业进行定义,主要是因为只有在内涵上对文化产业加以正确说明,对文化产业本质特征上有所认识,才能揭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国内学术界不同学者的看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谢名家认为,“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1.这是从精神生产角度定义文化产业的。而我国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则从现代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特点,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工业标准生产、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与趋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

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七大核心理念

来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前沿和高端。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有着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的七大核心理念。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资产形态: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 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其资产形态表现为土地、设备、厂房、金融资本等有形资产,而且生产制造过程中消耗的是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更有的企业是以污水排放、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产能增加。而以服务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其资产形态表现为以文化价值、个人创意、企业创新能力、品牌价值和知识与技术等无形资产。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知识资本、关系资本、制度资本和组织资本四个层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经济模式:从稀缺经济到充裕经济(非稀 缺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生产要素是创意、知识、文化、信息和科技等无形资本,它们也具有非稀缺性的特点,其资源获取相对来讲非常充裕、甚至是无限的。创意产品或服务中的非稀缺部分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文化内容、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它们一旦通过一个初始成本生产出来之后,就会成为非稀缺的,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被无限复制,其供给量甚至可以完全由需求决定,供给不受有形资源约束。同时,非稀缺资源因为产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产品价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技术特征:从技术进步到数字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颠覆了传统产业分类标准和价值增长增值方式,将“创新力”引入了生产函数,将数字内容和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源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融合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趋明显和深远。所谓数字融合,是指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自独立的一些行业逐渐有了交叉与联系,甚至融合为一体。这种技术融合现象现阶段主要发生在传媒、设计、信息等行业领域,导致不同行业的出现融合的现象,大多数主要以创意内容为核心、以不同物质形态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行业由分散趋于融合,进而使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凝聚成一个价值链内涵与形态相似的行业。数字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使文化内容和创意表达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因为内容或创意的传播、消费以及再利用更加快捷有效,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数字融合:从产业分割到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数字融合趋势也验证了其“无边界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动态过程: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而价值实现却更多以相关产业的产品为基础,它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各个行业类别(如设计、文化、传媒、艺术等)中实现数字融合,也可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 204 2012年11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4490472.html,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城市学院 徐丽 邹超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研究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发展模式 研究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b)-204-0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发展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研究的探讨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的重要性 1.1 高融合性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资源问题越来越紧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环境既没有污染,而且是高利润,又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知名度,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融合性。北京创意产业园——西祠、上海智慧桥创意产业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1.2 高知识性 文化创意产品其核心主要是文化理念,是知识、 智慧和灵感的组合,其与传播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有效结合,呈现出一种智能化、高知识性的特征,如影视作品,就是在仿真技术、光电技术以及传媒技术的结合下完成的。1.3 高附加值特征 国内倡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会展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内举办了不少大型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活动,从世博会在筹备和举办过程当中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整合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又如每年国内外的重要展会、奖项和一些有意义的文化创意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文化创意产业各重点行业,如动漫、科技、出版等,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2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厦门集美文化创意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798”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尚8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华和谐文化创意产业园、 南京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意文化产业园、西安中视西部动漫创意产业园、安徽新华958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圳F518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从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的水平比较,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从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来看,对这个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产业是未来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3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方法和途径 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政府作为环境营造者、方向引领者、平台服务者、秩序维持者,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如像江苏常熟产业区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家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主要表现为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垄断现象,因此,必须要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更好发展。3.2 做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有序发展,就要做好规划工作,运用现代化的创新理念,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如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全面整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为文化地产、创意地产、艺术地产等提供顾问与代理服务,并且实践当中,不断地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体验式博物馆展览模式、文化旅游产品策划、文化体验模式,创新商业开发模式,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文化休闲名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创新的现代化发展理念。3.3 积极引进创意人才 培育和打造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经营模式,就要大力培养创意人才,引进创意人才,在实践中,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政府;二是企业。其中,从政府层面来分析,最为主要的就是政策扶持,如资金、政策等手段,确保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模式的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运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进著名企业、战略投资、连锁企业,提高市场份额,例如政策上,可以通过税费减免、企业开办绿色通道、经营环境优化、经营项目宽松、 人才引进留住、融资环境宽松等,而资金可以通过贷款贴息、 税费返还、基础设施补贴、规费缓收与减免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进行全面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建设。而从企业层面来分析,可以坚持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其他企业加强合作,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招引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人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4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具体实践 在这里我们以烟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为例进行分析,正如我们所知烟台的葡萄酒是当地的一项主要特色,因此,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并且与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