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的评价

打破林则徐的“高大全”:仅是旧时代最好的产品2009年11月16日14:07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9条

关于林则徐,我们长期将其作为一个“高大全”的历史英雄来看待,他已经被神化了,他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以致不少人至今仍然认为如果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信任林则徐,中国不会输,或者输的不会这么惨。而为了更好的审视那段历史,林则徐的神话应该被打破了。

英军北上并非惧怕林则徐的武力

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上写道“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描述使不少学生相信林则徐一定能打败英军,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因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打压广大爱国群众和官员。其实把英军北上的原因归于林则徐防御严密,无隙可乘只是一厢情愿。

英军北上的实际原因是英军执行了外相巴麦尊的训令而已。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致海军部的公函中称,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同日。巴麦尊给懿律和义律的训令中,提到了他和海军大臣各颁给伯麦的训令,其中规定作战方案为“在珠江建立封锁”,“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以及扬子江口和黄河口”。

事实上,英国侵略军的侵华作战行动,正是按着上述训令进行的6月下旬,英国兵船封锁珠江口。7月初,以小部兵力进犯厦门,切断厦门与台湾交通;主力进攻并占领浙江定海。接着以一部分兵力驻守定海,其余继续北上。8月初到达天津的自河口,向清政府提交《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而“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史料证据

林则徐对战争估计严重不足

林则徐被誉为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至少拥有四名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本人也将这些情报采撷成册,以供参考。可是他对战争的规模严重估计不足。1839年9月1日,林则徐在给道光的夹片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阜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

而1839年10月至11月间,英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侵华的决定。英国的舰队和团队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不断地驶往中国。我们不能期望林则徐在英国决定侵华之前,林则徐就能预见到战争的到来。但是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四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把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当作一次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这不能不说是林则徐犯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林则徐的书生议兵

1839 年9 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居然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次年8 月,定海失陷,林则徐还这样激励军民杀敌,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弯的,所以“一仆不能复起”。由此可见林则徐对英军的陆军作战能力严重低估。因此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就没有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

结果,战事一开,这两座炮台在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双重攻击下,很快陷落。更荒谬的是,林则徐还认为茶叶和大黄“实为外夷所必需”,“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林则徐对于英军的坚船利炮的认识也严重不足,他称:“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林则徐的对付英军舰队的战术中竟有“在接敌过程中,如炮力所及,即先开炮,至鸟枪可及,兼用鸟枪,再近可抛火罐,施喷筒。火罐应在船桅上抛出,喷筒应在船首施放。”而实际上英国舰队的舰体十分坚固,不少船舰外包有金属材料。

鸦片战争中,清军的火炮对英舰都难有大效。而鸟枪,火罐,喷筒又有多大用处。最匪夷所思的是林则徐设想“交战时,水手半身在水,划桨而行以近敌。接近后用大铁钉将小艇钉在敌舰舰体上,然后放火燃烧。”

林则徐没有改革中国

大家普遍认为林则徐具有改革中国现状的进步思想,不过林则徐复出之后,并没有改革中国的行动。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道“他后来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继续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这其中有道德上的指控,不过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林则徐作为一名一品大员,已有充分的权力和能力,但他对于改革没有实际行动,连公开宣传都没有。当两广总督徐广缙,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说:“民心可用”。这无疑是高调和空谈,丝毫没有谈到改革。而林则徐病危中口授,其子林聪彝笔录的遗折,仍是臣子对君主的一片忠诚,看不出我们希望的新气象。

林则徐无疑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且他的思想和能力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一流的。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达到历史对他提出的要求。林则徐没有打破士大夫的天朝迷梦,而是使他们相信民心可用,只要官员都像林则徐一样,中国是不会输的。

两个林则徐:一个是宣传的英雄一个是普通士大夫2009年11月16日15:02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6条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翻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重读蒋廷黻先生写于68年前的大作《中国近代史》,我们仍然感到耐读、大气,令人荡气回肠。这段“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的文字见诸于该书的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写的是处在“中古”状态的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已经“近代化”的西方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打败而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内政改革,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有洋务派开始近代化的努力。那么,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蒋廷黻先生探讨了个中的缘由,提出了“士大夫误国”的观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舞台的主角仍然是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他们的所作所为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这个阶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一类是仍然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守旧派,他们占中国官僚层和知识层中的大多数。政府官员中的“主抚”派如琦善、耆英诸人,自然不可能振作和改革,蒋廷黻先生说“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那么,象林则徐那样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公开提倡改革呢?蒋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的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为我们勾画了“两个林则徐”的形象,“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当然前一个林则徐是被理想化的非真实的林则徐。

但问题在于,对林则徐的这种理想化的认识一直延续至今。说起林则徐,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涌现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蒋先生的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也是随着中国的战败而逐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这使我想起了林则徐的一道奏折。当时,鸦片战争马上就要打起来,英国人已经出兵。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林则徐还建议道光帝断绝中外贸易,假如中国人不把茶叶卖给英国人,英国人就会患病或是消化不良而死去。

今天,我们会认为这是个笑话,在当时,这是我们民族最先进的人,站在第一线的力量,民族最清醒的力量,对世界的认知尚且如此。

现在,很多人说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道光把林则徐撤职了,从历史上成全了他,保住林则徐的英名。林则徐的运气也真好,咸丰即位的时候,有个御史举荐林则徐,咸丰当即下令教林来京“协办夷务”,可是林则徐病大重,不久就死了。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林则徐与英国人开战,他会获胜吗?林肯定会战败,少不了以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那时候,我们还会称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吗?

历史的残酷性也在这儿: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道光励精图治,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历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剿夷派的领袖,只是因为未曾签过城下之盟,近代第一个民族英雄就非他莫属。

这是中国历史最复杂、最痛苦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几个替罪羊,说我们近代本来不错,就是几个坏蛋把国家、民族给出卖了,于是,整个民族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林则徐又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林则徐看到了中外的悬殊,虽然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外国人、要“以夷制夷”上面。因此尽管他在广州也有仿制西洋战船、大炮的举动,可是他不能振臂一呼,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相反,林则徐还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中国人一直存在于一种迷幻的错觉之中。在这种错觉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

诚然,我们用今人的眼光和思路来评价林则徐,可能有失公允,中国旧文化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国人在没有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之前,是不会轻易改弦易辙的,仅凭林则徐一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但是,林则徐终究没能冲破旧文化的藩篱,他的行为给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称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乾隆年间之后,英国来华使臣晋见中国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礼,是因为人家不愿接受这种“侮辱”礼仪。可是,中国人却认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所以才没下跪。可叹的是,林则徐也有这样的看法。当然,他不相信英国人是天生的膝不能弯,而是他们腿打绷带使然。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居然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次年8月,定海失陷,林则徐还这样激励军民杀敌,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弯的,所以“一仆不能复起”,大家奋勇争先,跟杀猪宰羊一样去砍杀那些上了岸就连路都不会走的异类吧。林则徐对人家的坚船利炮与后勤补给似乎也看不上眼,“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则徐认为英军尽管在海上有实力,但毫无陆战能力,因而不会舍舟登岸,从陆上发动进攻。即使有这种攻击,也绝非清军对手。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就没有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这两座炮台在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双重攻击下,很快陷落。

人们常说,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1839年7月7日一伙英国水手划船到九龙尖沙嘴的小酒馆酗酒后闹事,捣毁了村民的一座神龛,遂引发斗殴。结果当地村民林维喜伤重不治。这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刑事案件,如果是发生在一伙中国人之间,中国的官府就象做1+1=2的算术一样好处理,可它却是发生在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司法问题了,而和英国的法律及其文化背景有了必然的纠葛。

当时,在处理这一案件的指导思想上,林则徐按照通常的做法,要求义律按大清律将那些参与斗殴的水手,交出一人为死者偿命;而义律则同意赔偿死者家属,惩办所有参与滋事的水手,但拒绝只以其中一人被判极刑顶罪。在这一法律纠纷中,大清律与英国法律在此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也是英国人后来坚持要从清廷获得治外法权的最初原因。

负面评价:

禁烟侧面

一、林则徐偏见的侧面:蔑视洋人士兵

但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比如:他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定海沦陷后,林则徐鼓励军民奋勇杀敌,仍然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相当小看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也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陷落炮台。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

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这些偏见,难免会使林则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对国际外交惯例的不熟悉,从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儿来。

二、林则徐莽撞的侧面:禁毒急功近利

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在林则徐广州禁毒的行动中,部分海外史家对其两个做法略有微词,认为实在莽撞了。

一是他在禁烟初期,对广州外国商馆进行封锁,严密隔离一切外侨。这种做法实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绝的人中,不少并未染指鸦片贸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此种做法,实际上已酿成了一个不小的外交事故。

当时的广州外国商馆可谓弥漫着“林氏恐怖”,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同时,食品,甚至于一桶水,都不能被带进商馆。封锁中途,交涉到矛盾激化时,林则徐还找工人去商馆周围砌墙,彻底将商馆变成监狱。直到英方商业代表义律妥协,才解除封锁。

林则徐禁烟主要只针对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扑杀中国方面的鸦片走私势力,对吸食鸦片者也只有惩戒而无引导之术,结果虽然缴获了大量鸦片,但并未使鸦片走私绝迹。1839年6月的《澳门月报》记载,就在同年9月,鸦片贸易又再度活跃,且有上万箱鸦片已经运到中国海面。

林则徐另一个莽撞的做法在查缴鸦片后,要外商写保证书,以后永不夹带鸦片,违者处死。起先,外商愿意个人写保证书,但是林则徐要求,保证书不但对签署者有效,对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换言之,船主若签署这个保证书,等于是替将来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签署了“生死状”。结果对方拒绝,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便说一下,我在这里使用的“莽撞”形容词,丝毫没有贬义,只是一种客观形容。事实上,林则徐当年的莽撞,也是出于一腔爱国

热忱,以及对鸦片的痛恨。正如早年对林则徐颇有微词,但晚年已经有了谅解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所言:“……英国虽不反对禁烟,但反对中国再用林则徐用过的方法。这样一来,禁等于不禁,因为以中国的国力及国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线之望,不用则全无禁烟的希望”。

三、林则徐遮掩的侧面:谎报战功

1839年穿鼻战役后,关天培报告林则徐,中方大胜,击沉几艘英国船,并造成英军50多人死伤。然而,其实英军此役无任何人员损伤。参与此役的一个英方军官事后在书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说:“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按常理,林则徐应该调查真实战况(当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却全盘按照军方的报告,上奏汇报大捷。这种做法,当然大大激发了道光皇帝的战斗热情,林则徐等也很配合,不断奏报大捷,更敞开了说大话,比如“接仗六次,俱系全胜”云云,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

1839年9月,已经清楚双方军事实力,明白“扛不住”了的林则徐又上奏说:“英国商人苟知悔悟,尽许回头”。结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应如此,恐失体制”,弄得林则徐进退维谷。实际上,1840年时,清朝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将领腐化,装备落后,完全无法抵挡任一个西方强国的军队。

弛禁与严禁

朝廷分为禁烟前开始分为弛禁与严禁两派。弛禁派许乃济主张:1)干脆将鸦片贸易合法化,按药材名目进口,只许以物易物,不许换成白银。同时课以明税,堵死关吏索贿空间。如此即能使得关税低于贿赂,外商必然乐从,而且以物易物贸易也防止了白银外流。 2)禁官不禁民,禁止文武官吏兵丁和士人吸食,但不禁止民间贩卖和吸食。 3)“买船不如造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出大烟来和洋货竞争。鬼子无利可图,自然不禁自绝。严禁派的主张则由林则徐的好友黄爵滋提出,得到林则徐的赞同,前文已经提到。他主张“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建议皇帝给烟鬼们下个最后通牒,在一年内戒断。过期不戒者,平民处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处死,

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并主张以邻居互保制度实施这一政策,举报者给奖,包庇者治罪。

为什么林则徐那天朝第一能臣会看不出黄策的荒唐,提出任何明白人都该想到的上述芦策来?后来的事态发展提示,他似乎不是看不出黄策不可行,也不是想不出芦某这庸碌白丁能想到的必要措施,而是实行“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的避实击虚乖巧方针。此中利害一目了然:要杜绝走私,就得澄清吏治,切实整肃海关和水师,力主此策只会得罪朝中利益集团,而且,此策在那种烂污社会中缺乏可行性,坚持它反倒会把自己白白搭进去。相比之下,拿捏毫无能量的烟鬼们易如探囊取物,即使不成亦无大患。这或许就是他在此事上突然表现出“一过性糊涂”的原因。这虽是毫无过硬证据的诛心之论,但舍此我还真无法解释林何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历史罪人

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林钦差以为,只要肃清了市面上的鸦片,也就一锤搞定了盘踞广州及其近海的鸦片贩子,并能一举铲除鸦片对天朝长达百年的祸害。事过一年竟招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一举轰塌了天朝的国门。越洋而来的英军在天朝境内为林则徐一手制造的鸦片贸易纠纷,与清军打了一场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的不对称战争,最终迫使清廷五口通商门户洞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恐怕是昏聩蒙昧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看着销烟池中翻起泡泡时所无法想到的。

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

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林钦差为了治愈鸦片给满清王朝带来的沉疴,冀望治社会百年痼疾而一年大功告成,其情真意切可嘉,其昏聩愚蠢则透顶。假设当时林钦差不是把英商的鸦片强力缴获并将其扔在虎门的池子里销毁掉,而是稍微照顾到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悉数予以平价赎买后再行销毁以示天朝为禁绝鸦片不惜血本;或者根本就不用销毁而作为百姓的极端奢侈的消费品由国家来垄断限量经营,一如当今中国的烟草专卖局出售中华牌和熊猫牌香烟那样给朝廷带来暴利;接着再与英国人谈判禁绝鸦片的时间表或给予逐年减少的配额进口直至取消进口,并辅之于建议英国人用其它更适用的商品来逐渐取代鸦片贸易,以实现英国对华贸易的收支平衡;如此循序渐进地把鸦片对天朝的危害降至国家可以承受的程度。与此同时,则奏请皇上徐图国家制度改良而逐渐赶上英国的先进制度,使国家军事实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强大到足以和英国抗衡的程度。那么,这场令后来的中国人痛彻肝脾悔断肠的鸦片战争还能打起来吗?如果历史是按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来发展,中国的近代历史还会是这个样子吗?对这些个的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稍微聪明的中国人和极端愚蠢的英国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不会!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是,英国国会在表决对大清朝的战争拨款法案时,在有近600 人投票的国会中,并不是一边倒的支持这场肮脏的战争,竟然是以 9 票的微弱多数而通过这个法案。如果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不是那样一味蛮干不顾后果,完全无视当时的世界特别是强大的英帝国正在按西方世界的丛林规则运转,英国国会的对华战争拨款法案原本是不可能被通过的。不管人们现在对林则徐如何尊崇,无情的历史事实极为清楚地表

明,是林则徐无视英国鸦片商人及其背后的英国国家利益的暴力销烟行动,才招来了用现代化洋枪洋炮武装到牙齿的英国军队,是林则徐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他与先行进入人类文明新阶段的英国人打交道时,以落后文明的方式来草率处理有国家背景的商业纠纷才引发了祸国殃民的鸦片战争,从而陷大清朝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以当今美国如此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迄今仍奈何不了区区白粉对国民的毒害,尚要在国内尝试了种种先进禁毒手段之后,最终去缅甸的金三角和哥伦比亚丛林清除毒品生产的源头,并事先安顿好种植罂粟的烟农再来谈禁毒的问题。以此反观林则徐代表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来禁毒,其用专制政府一贯迷信的暴力手段来查禁鸦片,其必然的结局是,无论他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军队是否打上门来,这样的禁烟举措也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这是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仅仅用暴力手段就可以消灭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别说满清王朝早在林钦差禁烟之前一百年就能够消灭鸦片对天朝的危害,就是美国这个当今世界的霸主也早把参与毒品贸易的人赶尽杀绝了。所以,我们现在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林则徐在钦差任上放任使用国家暴力的禁烟之举,其实是一个昏聩蒙昧的专制王朝的官员,不讲科学、不会外交、不认清形势、不顾国家安危的草率而又鲁莽的愚蠢之举,其行为除了表明清廷禁绝鸦片的坚决态度并附带着给国家招来祸国殃民的战乱之外,毫无可取之处。

林则徐最终历史定位

林则徐乃是标准的忠臣和清官,他青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林则徐从庶吉士开始他的宦途,终身勤劳王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两袖清风著称。宦游几十年,历任各地方面大员,但退休之后却两袖清风。全面看他的一生,林则徐禁烟,治水,平乱,建设边疆,都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则为海内外公推。在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那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在东河治理水利,他极精明干练,调查者认为“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而在伊犁充军路上,他还被临时抽去督办治河,功成后继续去伊犁充军。在路上,他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这也是他一生的浓缩写照。但是林则徐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做事容易冒进冲动,而且奏折写的不够真实,甚至到了胡编乱造的程度。他的这个缺点最后导致道光皇帝的决策失误。他是禁烟的大英雄,但他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按孟子“知人论世”的说法,就林则徐的一生来看,即使有种种时代局限,他仍不失为慷慨磊落、高风亮节的一代杰士。

林则徐的评价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过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鸦片贸易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英军进逼南京。军事失利的清朝与英方交涉,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签订《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鸦片战争的后果(影响)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①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 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政治: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 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③社会矛盾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 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时期的和战之争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内部分为禁烟派和弛禁派两派,许多大地主、大贵族、大鸦片商勾结在一起,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结成主和派。在朝廷中以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崎

对林则徐的评价人物评价

对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对林则徐的评价与认识

对林则徐的评价 【内容摘要】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受命于国家危难之秋,在广东,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此外,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还有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关键词】为民开眼看世界爱国思想转变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的民族,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主张思想在当时得不到实行! 中国现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但在这个时期,仍出现一些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其中一位,受命于危难之际。 一、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二、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三、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

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

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 关于荆轲 一、反对者 (一) 荆轲历来被人称赞为勇士有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秦殿上荆轲不为大势所迫,而12岁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却吓得直发抖本人对此没有异议相反的勇士这顶帽子还是给他戴,但只能算是勇士而称不上英雄,大概有这几,方面原因: 1、他“没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观念,妄想靠他的能力能胁迫秦王立合约,换取燕国弹丸之地的生息繁衍然而,他错了,他只能成为历史车轮的润滑剂,使历史更快发展他的一小义却不敌天下苍生的大仁,试想他如果刺杀成功,群龙无首,祸起萧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实乃有勇无谋之辈 2、他太冲动了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让他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别,可自己喋血秦王宫殿不提,樊於期的人头就一文不值了唉,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泉之下如何见樊於期…… 3、没有自知之明刺秦者,不是真刺,而是想要秦王立合约,换取一方安宁然而,在他的左腿已断的情况下,他掷出的匕首肯定要刺死秦

王的,可是,其“飞刀神功”未到火候,没掷到秦王这其实是他应该考虑到的,但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谈如果我是荆轲,一定会在最后几天苦练命中率,就不相信不成功或许他练了,但没练好,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技术实在是太差了,差还去刺秦,还是不自知又或许是临场发挥不好,那也还是属于没有自知之明的范畴唉!非战之过矣,乃荆轲不智哉! (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夏桀无道,商汤取之;商纣无道,周王取之这是历史发展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必然荆轲刺秦王看似英勇,实则只是匹夫之勇,称不上英雄论古今历史,凡称得上英雄者,必有超人的卓识,唐李靖如此,明刘伯温亦是如此他们有一双慧眼,识得英雄而荆轲不行,秦王嬴政是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他识不得,只为燕国的一国之私而弃天下于不顾经历春秋战国,百姓困乏,需要明君或者说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燕太子丹不是这号人物,荆轲也不是,只有秦王才是我想,倘若荆轲那把匕首刺中秦王,他留下的不是英勇,而是一个匹夫所留下的悲哀(梦笔情缘) (三) 荆轲者,莽夫也为己之私而刺杀秦王,终无命回天试想,当初他如果刺杀成功,平定六国,天下归一的雏形不就被就此打破,到时候天下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林则徐

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0多年,被誉为近代最重要的名族英雄。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历史罪人: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 林则徐最终历史定位:林则徐乃是标准的忠臣和清官,他青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林则徐从庶吉士开始他的宦途,终身勤劳王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两袖清风著称。宦游几十年,历任各地方面大员,但退休之后却两袖清风。全面看他的一生,林则徐禁烟,治水,平乱,建设边疆,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则为海内外公推。在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那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在东河治理水利,他极精明干练,调查

写给林则徐的一封信

写给林则徐的一封信 尊敬的林则徐先生 您好! 我是一位小学生,自从读了您的故事后,我对您崇拜、赞许的心情油然而生,对您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写下了这封信。 我特别佩服您与那些猪狗不如的洋人打了一场让世人为之振惊的“虎门销烟”。当初,英国人走私鸦片进入国门,执迷不悟的中国人竟然如获至宝,不少人因吸食鸦片而患上疾病甚至死亡,不少官僚因此而腐败,大批的银子也都“悄悄”地溜进了那些可恨的手中。就在这岌岌可危的一刻,您挺身而出,誓死保卫中国,在虎门海滩上一把火将二百多万斤鸦片给烧了……,这一把火烧毁了洋人嚣张的气焰,点燃了中国的前程,从此中国再无几人吸食鸦片了。 虎门销烟,这一历史的创举,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我知道,是您的英雄壮举,才让中国摆脱了“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称谓;是您那无畏的精神,才使别有用心的英国政府不得不对中国人另眼相看。从古至今,多少位英雄为了祖国的繁荣在战场上挺身而出,他们就好比一朵朵娇艳的玫瑰,而您就是那些玫瑰中的一朵,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祖国是大家的,保护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不让您白白牺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再也不受其他国家的欺凌,用您的精神激励我自己,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世界和平的栋梁之才! 林爷爷,您是中国的骄傲,虽然您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您一直活在世人心中,您的爱国精神会流芳百世,世代传承。我深深地体会到有国才有家,爱国就是爱家。我向您致敬。 此致 敬礼 祝您在天堂幸福! yle="white-spacepre">晚辈杨皓宁

yle="white-spacepre">2015年3月8日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班级:10旅游管理2班学号:10250801249姓名:刘璐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个人认为,在清朝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非禁烟功臣林则徐莫属。有些观点认为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有待商榷,并没有根除鸦片交易,还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不能算是个功臣。而我认为,人无完人,林则徐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是直抒了他心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吗?个人认为,对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禁烟的民族英雄。在英国贩卖鸦片之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大长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更为难得的是,他禁烟却不禁商,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二)为民办实事,是抗英战争中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虽居高位,却清廉自好,心系民生,为民服务,是难得的大清官,被百姓誉为“林青天”。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还着力于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改进军事技术,同时招募渔民编成水军,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抗英英雄。 (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在被道光帝派往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期间,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四)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个人认为,虽不可否认他镇压农民反清斗争的做法对推翻清廷腐朽统治有不利影响,但站在林则徐的角度,他是站在主阶级的立场上,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林则徐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物评 价林则徐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0多年,被誉为近代最重要的名族英雄。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历史罪人: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2万多箱鸦片现货,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

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林则徐

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林 则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0多年,被誉为近代最重要的名族英雄。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历史罪人: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2万多箱鸦片现货,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

林则徐名言大全

林则徐名言大全 导读:本文林则徐名言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林则徐名言大全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名言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5、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

中止之理。 6、状开元景三阳态,探得花香一树春。 7、社燕逢春留好语,地无寒谷春常在。 8、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9、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

对林则徐 魏源思想评价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绪论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 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晚清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17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20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腐败,大小官吏贪腐成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和名族反抗运动,魏源身处政治权利的中心,

林则徐作文1000字

轻烟萦绕的虎门,黄沙漫天的戈壁&&多少次,我从睡梦中,透过两处闪耀着太多历史光辉之地,看到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一位中华民族的精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呐喊,也应该是所有有良心的中国人,所共同发出的声音。一八三九年,林则徐,他在虎门用翻滚的石灰水,亲自组织销毁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正是在这一年,中国近代最屈辱的战事,堂皇地找到了它的借口。轻烟在虎门的上空氤氲许久,这并非硝烟,而是一种比硝烟更为复杂的烟气。硝烟仅仅是掺杂了战争的气息,而在这烟里,除了战事,更多的则是一位仁臣的血性,一位爱国者的痛楚以及一位中国人的决绝。时势,造就了林则徐这样的英雄,而一个没落的王朝,也是产生这样时势的根本原因,自然,在这样一个王朝里的林则徐,终究是不会太得志的,所以,在痛快地了结完虎门的鸦片后,他被谪到了落后而又遥远的西部伊犁。林则徐是一个在时局的洪流里逆流而上的勇者,这一次,他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接受了一项名为改革的考验。那个遥远的如同隔世的地方,林则徐在改革,确乎是改变了那里的。他推行坎儿井,这使得干旱的戈壁潜来了一股隐隐的绿色,一股隐隐的清凉。因为拥有了极度匮乏的水,伊犁的老少对这位大清朝最后的仁臣感恩戴尽;也因为这身有鸟兽图案的官服,伊犁的百姓庆幸迎来了一位贤官。乌纱帽上羽翊,终于一如坎儿井里的涟漪一样,迎来了难得的光辉,这是属于林则徐的,而林则徐的这点光辉,也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烙上了一块属于中国的夺目亮点,以驱散了不少难堪的历史细碎,进而尽其一生,以其伟大的灵魂,赢得了后世无限的敬重与目光&& 通过林则徐徐坚强的身躯,我看到的,是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做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责任心。正是这简单而又高尚的心灵和传统的儒家底蕴拌合在一起,形成了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与一生。为此,我想今天每位中学生都应敬仰这我们常人所望其项背的心灵,都应该努力与这平凡质朴不过的心灵看齐,因为虽然时代变了但我们始终都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一点亘古不变。逝去的时光流为历史,今天也即将成为明日的历史,在这个怪异的时间漩涡里,总是有一些像林则徐一样,值得我们永远在心底为之吊唁的人。所以,我们永远不能让这些古人离我们远去,因为虎门上空的轻烟还在弥漫,伊犁土地上的绿洲仍然丰茂&& 今天,时光的水滴叩响了历史的大门,我们真的应该和自己谈谈;我们的古人,离我们有多远?五年级:super 疯狂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析-林则徐

班级:12级本护一班。学号:12012050201089 姓名:张薇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民族英雄林则徐 一,生平简介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 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 二,虎门销烟 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 当时,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为扭转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

林则徐点评

近代历史人物点评—林则徐 林则徐是我们的英雄,他顶住当时政府的压力,销毁鸦片,人民拍手称快,也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的强硬态度。现在还记得他的两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行为,林则徐上书皇帝:如果再漠视鸦片贸易,那么10年后,再也没有可用的军饷,也没有可用的士兵了!于是皇帝派他为钦差大臣,去广州查禁鸦片。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强硬手段,迫使英国商人签定条约:交出所有鸦片,并且以后永不带鸦片进入中国,如果被查处,就地处决!但这并不是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英国方面,没有激烈反映,因为如果中国人到英国卖鸦片,也一定会被处决的。英国外交部通知广州的英国商人代表: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拒绝军舰进入珠江。当然,英国政府并非如此善良,而是权横利弊以后做出来的决定:他们的鸦片利益,远远小于和中国通商的利益,如果和中国发生战争,那么他们赖以生存的命脉就会受损。但是清政府于不久后又下了另一个命令:从即日起,断绝和英国的所有贸易往来。这使英国政府不能接受,他们决定动用武力来解决。那时候的中国,不止军队腐败,也没有将领可用,显然不是外国侵略者的对手,几次战败后,签定了《南京条约》.... 林则徐做的事情是对的,不畏外国势力,强行禁烟。但他没有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和外国相差太远,他的激进做法必然导致战争。后来事实也是如此,战争打起,中国大败,不但要赔款,割地,还要合法化鸦片贸易。思想是好的,后果是坏的。 林则徐任官期间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林则徐打破历来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如何看待林则徐与琦善的不同

如何看待林则徐与琦善的不同 ——《天朝的崩溃》 10保险黎兆倡 10305050 看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以后,我对书中的琦善与林则徐的不同经历、不同观点、不同评价比较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想在此读书笔记中梳理一下两人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般的历史观点是如何评价琦善和林则徐的。 总的来说,学者们多半对林则徐严厉禁烟与抗英持肯定态度,对琦善则多所责备。 第一,在禁烟方面,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实力推行禁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林则徐禁烟认真,办事能干,得到道光帝赞赏。如9月24日,道光帝收到林在湖广查获大量鸦片的奏报,就在上谕中肯定:“所办甚属认真,可见地方公事,果能振刷精神,实心查办,自可渐有成效。”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可见,林则徐对禁烟的态度非常坚决,当时还让很多外国的人也为之钦佩。与之相反,琦善并非是一个主张严厉禁烟的人。琦善曾在天津拿获鸦片13万多两,虽然数量巨大,但却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位禁烟派。琦善接任直隶总督是1831年3月,到1838年黄爵滋奏请严禁,在这7年的时间里,他对禁烟未建一言,未办一案。这表明他对这一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至少是漠不关心的。同样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作者对于琦善的评定也非“弛禁派”。 第二,在军事方面,林则徐坚持反抗侵略,鼓励和支持人民反侵略,因为他认为当侵略强盗打进门来的时候,奋起抵抗是完全正当的,也是每个中国人为保卫社稷家园应尽的义务。在抗敌御侮的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注意了解西方情况。他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破除成见,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新观点。从当时清军武器装备水平远逊于西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他认识到研究、仿制外国战舰、火器的重要性,建议组建强大水军,严防海口,争锋海上,认为这关系到对外反侵略战争的成败,"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他学习西方长技、抗敌御侮的基本观点对改造传统兵学和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至于琦善,虽在直隶总督任上,但却根本不把加强防务放在身上,以致英军一到白河海口,即仓皇失措,一意妥协。1840年8月,英军出现在天津以外的海口时,直隶的防务是个什么状况呢?“天津存兵共止八百余名,除看守仓库监狱城池暨各项差使外,约止六百余名。其余沿海之葛沽、大沽海口等三营,葛沽止额设兵一百余名,余二营均止数十名不等”。可见,防务废弛到这个地步,身为直隶总督已经10年的琦善真的难辞其责啊。而《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提到,怠慢战事的琦善对关天培之死没有责任,这个历史争议比较多,本人则比较同意《天朝的崩溃》里面的说法。 第三,在对外方面,林则徐坚持自己的爱国外交方针。并且在主持禁烟抗英时,即组织人力,编译了一部《四洲志》。这是中国人第一部自己编译的、介绍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各国地理、政治、历史、军备、贸易等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使国人大开了眼界。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人翻译了外人论中国一般情况、茶叶、禁烟等的资料,定名为《澳门月报》,以及《华事夷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了解国外情况,竟然还向外人学起英语来。他所做的种种,对于中国人更好地认识当时的形势有很大的帮助。而琦善也做了一些知己知彼工作,但渠道很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贯彻妥协投降路线寻找借口。前面谈到,他夸大英军船上有炮300多位,意图就在让道光帝认为英人强大,难于取胜,只宜与其和平谈判,仗万

林则徐的评价

打破林则徐的“高大全”:仅是旧时代最好的产品2009年11月16日14:07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9条 关于林则徐,我们长期将其作为一个“高大全”的历史英雄来看待,他已经被神化了,他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以致不少人至今仍然认为如果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信任林则徐,中国不会输,或者输的不会这么惨。而为了更好的审视那段历史,林则徐的神话应该被打破了。 英军北上并非惧怕林则徐的武力 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上写道“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描述使不少学生相信林则徐一定能打败英军,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因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打压广大爱国群众和官员。其实把英军北上的原因归于林则徐防御严密,无隙可乘只是一厢情愿。 英军北上的实际原因是英军执行了外相巴麦尊的训令而已。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致海军部的公函中称,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同日。巴麦尊给懿律和义律的训令中,提到了他和海军大臣各颁给伯麦的训令,其中规定作战方案为“在珠江建立封锁”,“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以及扬子江口和黄河口”。 事实上,英国侵略军的侵华作战行动,正是按着上述训令进行的6月下旬,英国兵船封锁珠江口。7月初,以小部兵力进犯厦门,切断厦门与台湾交通;主力进攻并占领浙江定海。接着以一部分兵力驻守定海,其余继续北上。8月初到达天津的自河口,向清政府提交《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而“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史料证据 林则徐对战争估计严重不足 林则徐被誉为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至少拥有四名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本人也将这些情报采撷成册,以供参考。可是他对战争的规模严重估计不足。1839年9月1日,林则徐在给道光的夹片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阜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 而1839年10月至11月间,英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侵华的决定。英国的舰队和团队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不断地驶往中国。我们不能期望林则徐在英国决定侵华之前,林则徐就能预见到战争的到来。但是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四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把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当作一次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这不能不说是林则徐犯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林则徐的评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学生:何慧敏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林则徐从政四十年,历官十三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史学家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 进士出身,先任江苏廉防使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他的主要成就有五点。 第一点是林则徐能够放眼看世界。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放眼看世界。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能较为系统得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为了满足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又组织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 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其次他也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 第二点是他在治理水利方面。可以这样说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他曾著《北直水利书》,该书所含内容除经济之外,也有治水方略,后来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将《北直水利书》改编成《畿辅水利议》。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则徐擢升东河河道总督。到任后,林则徐立即补修治水方面的知识,验催河工,保持质量,处分办事不力之官员,下令检验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历履勘,总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

“ 历史人物评价 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评价的六个要素 (临澧县丁玲学校徐远兵) 【提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只有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正确,同时又是被普遍公认的方法,我们才能比较好的完成这个任务,教会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本文从指导思想、史实、阶级分析、历史考察、评价结论以及其他一些评价标准六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 Abstract: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the high school, usually will meet should how evaluate the history person, only controled science of the evaluation history person, right, at the same time again drive widespread and generally accepted method, we then can compare to complete this mission goodly, ecclesiology new customer view, candor, overall evaluation history person.This text from guide the thought, historical fact, rank analysis, history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conclusion and a little bit other evaluations standard six aspectses did a lot of studies to this problem. Key words: History person Evaluate Standard Problem 滚滚历史洪流,多少人随波逐流,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地表演,演奏出一首首亦喜 亦憎亦恨的历史长歌。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作为一名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