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课堂教学地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地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地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地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24 更新时间:2006-8-18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张天宝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对认知能力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过分推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发展;也意味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因此,课堂教学作为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星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正因为如此.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物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而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弯曲佝偻起来……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第二,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在这

种课堂教学中,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丧失了对人生远大理想、坚定信仰的孜孜追求,培养出的往往只是一些缺乏情感、热情以及独立人格的“物质的人”,学生形成的是一种沉溺于物质生活而丧失了精神追求的“物质的巨人、精神的侏儒”的畸形人格。这样,课堂教学的真义被遮蔽了,课堂教学成为了一种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针对这种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外在化而造成了其内在尺度的缺失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学活动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的教育,仅仅致力于教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它抛弃厂塑造入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学活动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这种“外在化”的弊病,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

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纯粹的认知性存在,把学生的认知活动等同于整个生命活动,造成“过于偏重知识教育,忘记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牛活态度和对待事物方式的教育。”不可否认,这种以传授知识、培养和发展认知能力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在开发人的认识潜能、帮助人们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以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并非无

所不能。社会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这也正如美国科学家赫尔伯特·豪普特曼所说:“我们今天正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向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而迅跑……一方面是闪电般前进的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是冰川式融化的人类的精神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以世纪为单位来测量的话,科学和良心之间、技术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种小平衡冲突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它们如果不以有力的手段尽快地加以解决的话,即使毁灭不了这个星球本身,也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个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写给—位中学校长的信,在信中他尖锐地批评了这种仅仅以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基本任务上的严重偏颇,值得我们深思。

亲爱的老师:

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我亲眼看到过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事实:高级工程师建造了毒气站;医术高超的医生毒死了孩子;受过严格教育和培训的护士残害了婴儿;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们用枪打死或活埋了妇女和儿童。因此,我对教育产生了怀疑。我请求: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become human)吧!再也不要培养出学问渊博的恶魔、技术高超的精神变态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刽子手。读、写、算只有

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这封信的撼人心魄之处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传道、授业、解惑”,其终极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仅仅教授某种专业或技能,“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加以分隔,这是人类互相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迹象。”试想,在二战时期,从德国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日处理量竟达l000具尸体的高效焚尸炉,到日本法西斯731部队在中国人身体上试验的细菌武器,哪一样不是出自德、日教育培养出的高级研究人员之手?他们莫非是未及开化的野蛮人?显然不是,他们属于有知识、有技能的精英阶层,但却没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因此,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

《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是传统教育的弊端,因为传统教育遵循一定的程序模式,老师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教”的内容上,而无暇顾及学生实际“学”的情况,课上45分钟机械式地将安排好的内容讲完就算万事大吉,课后布置几道作业就了事,根本没有机会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即使有的学生想对老师说,也是没有机会,一切听命于老师,而老师又不得不听命于校长,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进度,从宏观上讲,升学率是个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毕竟有尖子在撑腰,学习上不去的学生就会被忽视,而学习本身有缺陷的学生就往往会被“抛弃”,即使某方面有专长也会被深埋地底。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考试分数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在校地位。

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余文森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本文拟对此作具体分析。

一、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书本知识的学习(或曰学习间接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干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以下弊端。

1、重理论轻实践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即理解性的学习。相反,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记住一大难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即记忆性的学习。重理论、轻实践亦即是重文字符号、轻实际内容,这种教学过早、过份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直至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难以自拔,变成文字游戏。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减法”,有的教师会设计出十几种题型来训练和考评学生!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最终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因素。

2、重理性轻感性

重理性、轻感性,从认识论角度讲,即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感性认识被认为是低级的、粗糙的、不可靠的,它只能提供认识的具体材料,惟有理性认识才是高级的、精确的、牢靠的,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被人为地设置一道鸿沟。这种重理性、轻感性的观念导致教学凭空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反之,要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比较困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

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学不仅要关注和发展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关注和发展人的感性因素。重理性、轻感性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人情味,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从而也使其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

3、重结论轻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形式与内容、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抑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现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重结论、轻过程正是传统静态知识观的反映和体现。

首先,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其次,就认识活动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请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以发展为本位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着眼于更新知识观和学习现。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是教学通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传统课堂勤学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未倒置、越组代扈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三、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是不重要的。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课堂教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第一,教材的开放。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作为绝对真理,它具有确定性、淮一性、静止性等特性;作为相对真理,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将毫无遗漏地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和推一的目的。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

第二,教学过程的开放。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学要有计划,但不能搞成计划教学,更不能搞成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而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紧箍咒”。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而开放的目的则是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写教案,甚至不备课,而是强调工作重心要转移,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强调发展,强调学,强调开放,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基本特征或三大基本走向。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学习与应用脱节。物理教学内容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基本上是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科学思想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有所用数学工具的深广程度不同。所学的和实际的应用脱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知识的原形,是造成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一;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学生难以自由发展。物理学是一门以数学为研究工具、实验性、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特强的自然科学,它的系统性已经在学科内部结构上充分体现,教师们迫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在教学中加重了物理教学的系统性。教师为了强化知识的系统性,一方面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全、讲死、练熟,另一方面使用大量参考书、复印学习资料,搞题海战术、背书竞赛,学生的天真、活泼的本性都被这种教学形式抹杀;三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物理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教学方法及改革 -1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1381155.html, 收录时间:1970-01-01 08:33:27 查看次数:6

教学方法及改革于文龙

一、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依一定的教材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为主要内容,采取一定的调控手段,领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的系统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结合。每种教学方法通常是由若干教学活动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也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带有时代特征,就是说教学方法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受社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世界观的制约。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师为快速、圆满、高质量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在方法上的变更。这种变更是要去掉陈腐的、不合理的、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方法。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是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发展水平,年龄知识特点,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特点,学校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

二、对新、旧教学方法的认识

我们可以把现行的教学方法大体分为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对这新、旧方法曾一度存在着偏见的认识:把传统教法视为保守、落后的方法,应同诛共讨,与其分道扬镳,而代之以新方法。这种裁决实际是不公正的。站在形势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传统教法有其弊端:它一般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往往使一些思想敏捷、基础好的学生早以听懂,无事可干,而那些思维迟缓、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却没听懂就讲过去了。这是它不足的一面,可是它必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的筛癣淘汰,长时间被人们认识了的东西。到如今仍有它的合理性、继承性的一面,有的仍是教师教学中离不开、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新方法的出现,体现了社会的进展,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变革产生的,是积极的,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它与传统教法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从灌输知识为主转变到开发智力为主。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强调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强调既抓好课内教育,又要抓好课外教育,注意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方法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从新、旧方法的关系上分析,新方法往往是在排斥、反对旧方法的情况下提出的。但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能是从零开始的,它和传统的旧方法仍有互相渗透、互相溶化的一面。因此,我们对每种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实践的应用中做全面的、客观的、现实的分析,要深入研究,总结效果,不能盲目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轻率地禁止和推广。

三、按教法改革的要求运用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1.讲授法它是受人指责最多的方法,说它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但人人都离不了它,当然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方法。讲授法是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听讲的基本功。它的弱点是:学生不动手,障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际,讲授法扔不掉,如何按教学方法改革精神应用它,应做到下面几点:①组织好授课内容,在备课过程中,对讲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加工,

要讲出学生看书得不到的东西。讲时要分标题,讲清难点。②组织好语言,做到简练、生动、准确、清楚、有节奏。③组织好学生,使其积极听课。讲授时学生不易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要穿插问、读、看等活动;讲完后要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总结、交流、记笔记。课堂上对好坏学生的表扬和批评要讲方法,本来几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完整,教师却说“答得都很好”,搞这种廉价的表扬是不妥的。差等生也要得到老师的照顾,要使他们的一点长处都得到教师满意的表示。

④板书的内容与要求:板书主要是写清课题名称、教学内容的简要提纲、重要的结论。板书不宜太多,否则重点不突出。教师强调的、学生易听不清、听不懂的字、词,要写在黑板的边角处,可随写随擦。板书要工整,让学生看清楚。因为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对人的刺激不一样,一般宜用白色粉笔,阴天时不能用兰、红、绿色粉笔。2.谈话法它是比较受重视的方法,在教改的呼声中,它好象代表启发式,它的优点是学生活动的多,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缺点是花费时间长,同样的时间传达的信息量大大少于讲授法。用谈话法需做到下面几点:①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谈话的过程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设计,选择好提的问题。问题要明确,难易要适当,有启发性。设计提问主要是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问谁,教师希望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可能答什么,答错了或离了题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引路性的问题要问优等生;锻炼性的问题要问中等生;鼓励性的问题要问差等生;检查效果的问题要问大多数中等生,适当照顾差等生。②注意临场技巧的运用提问要针对全体学生,并给适当考虑的机会,注意两个不行和两个不好:先叫人后提问不行,提出问题马上叫人不行;问完不让其他学生补充不好,一下子提好多问题不好。教师听学生回答要耐心,一般不要轻易打断;提问要掌握问题实质,答不出来要点拨一下;回答了问题要让大家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要求声音宏亮。3.演示法演示常用的四种形式:一是实物、标本、模型;二是图片、图画、图表、地图;三是实验演示;四是电化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演示法的长处是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印象,对理解抽象的东西有帮助。它是通过视觉刺激完成的,所以要养成学生有目的的知觉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演示法的局限性是使用这种方法,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另外,用的不妥,往往使学生停留在感性阶段。用演示法应做到:①充分准备,明确目的:测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工具、材料,都要准备好,不能掉以轻心。②演示时要有计划地做好安排和临场指导:如教具的大小,放置的地点,速度快慢等。③演示要和讲解、谈话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告诉学生看什么,掌握什么。④需要少数学生触摸、嗅味时,要让参与者和大家说清,同时要注意安全,防爆、防毒、防触电。

四、切合实际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个人特长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精神劳动,一般的说物质产品要求标准化、规格化,而精神产品则是个性化,因而教师的劳动必然要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授课风格可以并行,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质量高,就是好方法。教师学习外地教学经验和本单位他人的教学之长,目的是从中取得借鉴,训练

自己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别人不能照抄照搬,一切率由旧章,更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抛弃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在形式上东挪西借,搞花样翻新,争奇弄巧,哗众取宠。否则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实得其反的结局。这势必影响教学方法改革

的深入。需要的是结合自己的际,研究创造出自己的适用实效的方法,调动起学生乐学的积极性,扭转当前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要看到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方法。基础较差的教师,也不是一无是处,不能盲目自弃,单纯比葫芦画瓢地摹仿他人。但也不能固步自封,破不了陈规,无所改进,应该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也需要知道,一个人的创造,不管他自己意识到与否,都是在既定的,即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他人的经验和积累中获得的。重视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不能把共性的东西一脚踢开。也就是说,个性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不管哪种风格和特色,都要受一般教学规律和总原则的制约。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教学理论,既有一般教学规律和形式的探索,又不限于一法,不拘一格,在寻求共性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授课风格,发挥个人特长,教出自己的特点。

2.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要抓住要点

在过去的教学中,一般是对钻研教材比较重视,而分析研究学生则远远不够,尤其是职业学校,生源复杂,学员程度不齐,所以首先需要研究学生。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分出好、中、差三种类型,从家庭环境、知识基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找出他们各自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进而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师的讲授要避开传统教法的弊端,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不能再把学生的头脑当成容器,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力图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塞入学生的脑子里,应侧重教会学生理解知识,会综合运用知识,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第三是加强学法指导,实施愉快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养成乐学的精神。经验证明,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如同长了翅膀,增加了腾飞的力量。总之,上述三点应当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应抓住的要点。

3.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两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两个精神(献身精神、科学精神)的人才。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金字塔状的,基础大,这就决定了学校培养基础人才是服务的大头,培养尖端人才是少数。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一些学校中却恰恰存在着这种“跑偏”的问题。如个别教师图省心,不惜甩掉大量的后进生,不注意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念书是“受罪”的差事,当学生是受折磨,这是学生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普通教育中,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存在着不开或不重视非中、高考科目的教学,也有的教师竟不择手段地攀比统考名次。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没有升学压力,放松对质量要求的问题。如此等等,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加强教育政策的督导检查。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必须十分注意因材施教,进行学法指导,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转变后进生要从“爱”字出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做到“教态亲切感人,语言丰富动人,形象直观引人”,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使

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责任编辑:关燕云)(上接第34页)学改革研讨活动,往往是教科研工作最为具体而实际的体现,也是运用已有教科研成果或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教科研工作应多与教学常规工作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再者,我们应明白,搞课题研究不仅需要较高的水平,而且还需要强烈的事业心。所以,搞群众运动式的教科研工作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智的。我们应该引导那些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课题研究,并给予一定物质与精神的鼓励,同时,把该项工作业绩作为考核教师履行职责的重要因素。

五、教务处工作的三项职能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工作参谋部与指挥中心。虽然工作中涉及到的事情比较繁琐,但从根本上说,有三项职能:一是管理;二是服务;三是指导或引导。所谓管理,就是要严格执行教学法规,贯彻本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

。督促、考核与评价教师履行职责的能力与水平。管理内容大到教学思想、课程设置,小至功课调度及资料发放。所谓服务,就是指教务处的工作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后勤”服务。所谓指导或引导,它是教务处工作中可塑性最大的一项,也是衡量教务主任工作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务主任应十分了解本校教学工作的有关情况和主要优势与劣势。这里包括大到教学资源配置,小至班级学生成绩与学生人数。教务主任不仅要在教学工作中起带头作用,而且能熟悉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组织全体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思想,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旨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活动。总之,能否有地指导或引导全体教师适应改革潮流、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是教务工作的根本所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职教中心

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的弊端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最典型的代表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苏联凯洛夫创立五环节教学法,凯洛夫师承赫尔巴特派。中心内容归纳为三点: 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 强调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它与当时苏联30年代的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初级文化的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是相适应的,从50年代末开始,苏联逐步抛弃了这种过时的思想。 解放初期,中国教育苏化,凯洛夫所著《教育学》被我们奉为法典、圣经,直到现在,大学“教育学”课程基本理论框架仍是凯洛夫模式。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得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广泛深入推广,它的庞大惯性力量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新课改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但是在现实中,班级授课制没有改变,秧田式的座位面对讲台,太多的学校、太多的老师仍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传统教学是“教师中心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今的广大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和专职教研人员都认识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大多都在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尽管无论变什么方式,尽管怎样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要是教师主宰课堂,表现为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说生做,这样的教学都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分数的高低。 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学校都主要立足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师要干出成绩,就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系统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并围绕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这就导致许多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填鸭式”地传授知识,为考试而教。再者,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

从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的极高礼赞,到高呼“打倒孔家店”乃至蔑称“孔老二”时的全盘 否定,再到如今方兴未艾的“国学热”以及饱受争议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儒家思想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主要代表,在近现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的今天,如何评价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请谈谈你的看法。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价 值远大,利弊并存。下面我从个人和家国两个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儒学文化的理解。 从个人角度来谈,儒学文化强调“仁”,即仁义道德与修养,旨在用各种“道义”来约束人的思 想和行为,来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学观念一直以来是“正人君子”的做人操守与基本底线,在 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濡染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人文楷模与君子之道的高素质文人。 从家国角度来说,儒学文化强调“礼”,即谦恭礼让与和睦,旨在形成一种互谦互重的社会风气,提倡以礼治国,各国君主要爱自己的子民,不要实行暴政/苛政。孔子曾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以使家国和睦,治理有道。儒家的“礼”,让古代王朝多了一丝爱民/亲 民的意味,少了一丝剥削和压迫。也让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和平关系,抑制 着硝烟的弥漫。 总的来说,儒学思想从“仁”与“礼”两个方面分别对个人和家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 进程中塑造了一系列有名的儒家学子,以及仁政爱人的君王,成为中国历史篇章中的一段佳话。但是,任何事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两面性,儒家学术也不例外。在儒家学派里面,女子的“三从四德”仍然是一块难以甩掉的“裹脚布”,缠绕在中国女性的双脚之上,限制着女性的人 身平等和自由发展,也使得“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扎根于民族思想。不过 我相信,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之后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一定是有着他迷人的本色。 况且在历经这几千年的磨练之后,其章愈显,其弊愈合。儒学文化一定会在历史的章程中延 续下去,越走越远。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能够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但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实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道:“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不过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很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能够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不过,很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代表。 从社会要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就是培养统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现为“读书做官”。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身心,培养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在他看来“人伦”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明明德”,进而“亲民”以至于“至善”之境。为达此目的,《大学》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要求。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社会,这一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传统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内容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踏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强国强民。在此同时,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求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关键词: 旅游业,纳西族传统文化,影响 Key word: tourism,Naxi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culture,influence 序言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

课堂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还是传统教学,观念陈旧,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效率低下。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全面、具体、适宜。 3、教材处理不够恰当,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一是知识讲解要准确、科学,绝不可似是而非,更不能出现知识错误。二是要注意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重点要把握准确,教学过程要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要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 4、没有科学的教学思路,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教学思路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要清晰。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会有实效性。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5、时间分配不够合理。①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不能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讲与练时间搭配要合理等。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师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③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要合理:不应出现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6、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1、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结构鲜明,重点突出;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2、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3、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和吸引力。○4、操作: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英语听力)、多媒体等要熟练。在课堂上,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要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 7、部分教师作业批改不及时,学生错题无纠正,理科解题不写解,文科解题不写答。 8、配套练习完成不及时,部分教师无查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9、学生学习习惯差,动手能力不强,不记笔记。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消极应付。 10、学生学习效率低,两个小时自学时间,不会利用,没有目标。要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24 更新时间:2006-8-18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张天宝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对认知能力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过分推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发展;也意味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因此,课堂教学作为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星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正因为如此.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物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而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弯曲佝偻起来……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第二,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在这

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为新时代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是指在当代中国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活跃,有一定学术功力的专家学者,站在大众平民的立场上,通过现代传播并运用现代视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对新一轮传统文化热的讨论和思考。第二,复兴是指复而兴之,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体。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现代大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借助现代传播的引导,需要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思考。 我方并不否认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一定弊处,但是立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缺失的客观现状,我方认为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受众主体的大众化。于,易等文化人通过细腻感性或诙谐机智的方式,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贴近生活,实现经典的大众化,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架起了文化普及和传播的桥梁。 第二,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他们通过现代媒介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对接,实现了学术化精英化的内容与大众平台之间的有效传导。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被大家接受认可。 第三,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思考层面的深刻化。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者的倍受关注,引发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深刻的大讨论和大思考。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各种媒介的激烈讨论,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歪曲,反而使大众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得利的是大众,促进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新课标旗帜下语文课种种不良现象 现象一,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 一节初中语文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仅仅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在识别与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物候课,《看云识天气》上成气象课,《死海不死》上成环保课,这还算不上什么,更严重的是很多年轻教师执教经典古文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

正如浙江永嘉县城西中学的黄琼所言,“教《胡同文化》能够教相关胡同的文化,教《化石吟》能够教相关化石的文化。如此,将文化当成文本阅读的目的,那么如果舍弃文本就能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容,舍弃就会成为必然。” 现象二,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 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作者曾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者都是从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的教学能手,其中一位选手抽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执教者洒脱的气质、流畅悦耳的普通话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等的优美意象均被形象为次第播放的精美图片和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但这节课的问题是,在过多的画面压缩了学生语言形象再创造空间的同时,课堂语言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精心整理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响。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四书”、“五经”虽凝聚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但其又是按照统治阶级利益不断删定,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定教条,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教化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愚化了民众。而且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给传统教育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原则虽强调贯彻启发式,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思想,又到处可见呆读死记、照本宣科,以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扭曲了学习的目的。

精心整理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使读书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力性,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意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天、地、君、亲、师”是至高无上的,而这一点在传统教育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更是死抱着四书五经,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而这恰恰促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悲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家庭教育,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关爱,不允许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一些事情,总是为孩子操办一切,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而结果孩子是这个也不敢做,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 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即体现竞争也体现了和谐 用当今的话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些都是其利也 宗法制的存在不利市场经济的发展 专制主义缺乏人的自由民主难以发展 过分强调忠的思想使人与人的关系看似相亲相爱其实是主人和奴隶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精华内容,我们比较推崇和重视,例如唐诗宋词。还有一些精华内容,我们非常遗憾地丢掉了许多,例如古人强调个人修养,讲“浩然之气”和“仁义礼智信”。对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糟粕部分,我们要批判和舍弃。一些糟粕早已受到批判却没有消失,像毒瘤一样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例如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还有一些弊端,国人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足够重视。它们已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弊端是缺乏平等性。“平等”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西方世界比较重视个性和民主。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体系远不如中国神话的等级森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现出对权威的不盲从。在古罗马,元老院具有重要地位,是后来议会制度的雏形。我国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有类似的约束机制。我国古代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美国《独立宣言》却提出“人人生而平等”。

传 统 课 堂 教 学 的 诸 多 弊 端

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 蒋笃家 (双牌县第一中学,湖南双牌425200)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式、教学主体、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五段教学法”传统课堂教学指l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 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大家熟知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段教学法”。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 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本文欲 就其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如下梳理。 一、教学思想上,传统课堂教学是“主知主义”、“教师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主知主义”培养学生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则忽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依教育心理学观点。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致“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低水平的。为此,联系实际,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就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过程至关重要。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追问、评判、创造知识的“好学生”、“书袋子”。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恩格斯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毛泽东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才、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教学目标上,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实现轻学生个性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能力形成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学生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是种子.思维是耕种,只有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堆积。盲目追求知识掌握、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严重违背教育本质规律。当然千改万改,知识不能改,实现认知目标的确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但在新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除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 三、教学程式上,传统课堂教学重学轻用,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不重视知识运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按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堂就是教师展示设计好的教案。传统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教什么”.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 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1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

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10-10 16:40: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有一些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或是编花环让学生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常按自己的见解来解释问题中的知识和现象,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 兴趣了。(在座谈时说,学生配合不好)这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 2.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有的课堂“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为了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落 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 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一些 教学难点,突破重点,可是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或是形式或是无病呻吟;个别的把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看起来课堂比较活跃,实际上浪费 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实效性差。有的问题结论不是学生的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思考过 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对答如流,有的问题(或片段练习)不到一分钟都完成了(或1、2百字的片段),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或课前预备好的),不是引导这学生去研究去分 析得出自身的结论和体验。这样的课不真实,是表演性的。 3.“问答”成了课堂的点缀或满堂问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读课文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 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还有的满堂问,大都是齐答,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随声附和。 4.主体性被忽视 课标和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然而,还有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还有的教 师在学生自学或活动时,提示过来提示过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甚至打断 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思路。 5.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或一少部分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 面的学生,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爬在桌子上睡觉或说话或吵闹, 没有象“洋思、杜朗口”那样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程度上都 有所提高。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虽然我们绝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扎实有效的,学生是满意和认可的。不过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有很多的问题和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课中偏重知识的准备,轻教学过程的设计。 因为一些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不够,教案更多体现的是对所教知识或内容的罗列和堆砌,缺乏符合具体学情的和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往往缺少整体结构也看不出清晰的环节和层次。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注意到所授知识的准备,更要重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考虑。在实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做到有章有法。只有持续的改进教法和增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才能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课堂上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轻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同水准的存有着管教不管学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本课的内容讲完,至于学生在怎样学、学的水准怎么样则没有给与充足的注重和指导,有的课教师讲得自觉很卖力气,而学生则神思不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是值得怀疑。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注重自己如何教的同时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的情况。重视对学生准确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教学生怎样学,必须管学生是否在努力学、真正学。总来说之教师一定要做到既管教又管学。 三、责任上偏重教学内容的完成,轻教学实际效果的提升。 有的教师更多的考虑课本内容是否都讲了,而对学过的知识学生是否真正都掌握了,则不是十分清楚或不是特别在意。所以教师必须由注重自己的是否教过了,转移到学生学过的知识是否都真正掌握了这个重点上来,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矫正。 四、效率上偏重课下的机械操练,轻学生的当堂掌握。

浅析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

浅析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 (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康玥琪学号:1043409019)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含义,对比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分析两个之间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对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的分析来讨论哪一种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自己,从而使教育工作者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传统教育;赫尔巴特;进步教育;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为“传统教育”,把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同“现代教育”相对的传统教育的概念。从而有了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的概念。 一、传统教育的内容观点 传统教育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人物,他以“科学教育学之父”而闻名于世。在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影响下,赫尔巴特以心理学和哲学为理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教育心理学化”的问题,并对教育目的、管理、教学、德育等方面作了系统论述。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而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主要标志。他认为,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心理活动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教育目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为可能的目的,是指一个人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而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进而掌握多方面知识且精通其中一门,为以后职业作准备;第二为必要的目的,是指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部需要达到的目的。不管你将来干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完善的道德品质。 教育是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传统教育认为课程是与儿童的兴趣相一致的,统觉也只有在兴趣的条件先才会发生。而对儿童的管理是教学和德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总的来说,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教材为中心。 二、进步教育的内容观点 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承认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测的未来作准备而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所以进步教育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及以经验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的方式,主张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方法,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使学校生活能和整个宏观社会生活的节拍相一致,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而成为儿童的生活。还认为,要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平衡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发展的雏形的社会,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而是适应现在生活的需要。要摒弃压抑和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进步主义教育以生长作为教育目的,克服旧课程的弊端,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 三、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优缺点 所有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的,教育也不例外,进步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也并不是说进步教育都是优点,而传统教育也并不是无一可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