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小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小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小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小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充分合理地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是动物营养学科研究多年来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蛋白质理论认为,蛋白质必需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后才能吸收利用,即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根据这一理论,只要给动物提供充足的必需氨基酸,就能获得最佳生产性能。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给动物饲喂按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的氨基酸纯合日粮或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动物并不能获得最佳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这就表明动物对某些完整蛋白质或肽有着特殊的需要。随着对小肽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对小肽的代谢特点和营养作用规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小肽制品,可以有效避免游离氨基酸之间的竞争,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改善饲料报酬,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提高鱼类的成活率,降低鱼类骨骼畸形的发生。因此,小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水产动物的特殊性

水产动物的生理结构不同于畜禽等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因而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消化、吸收与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

1.1 鱼类属于低等变温脊椎动物,其维持体温所需的能量消耗比畜禽这类高等动物要少;且鱼类的代谢产物主要是氨氮,这种代谢形式比畜禽代谢产物是尿素和尿酸的消耗能量少;另外,由于水的浮力大,鱼类在水中保持身体平衡所消耗的能量也要少。因此,鱼类对能量的需求比畜禽要低,且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1.2 鱼类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比畜禽要高得多。畜禽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0%以下,而鱼类饲料的蛋白质水平一般都在20%以上,有的肉食性鱼类则高达60%。

1.3 鱼类消化道分化简单,消化道较短,只有畜禽的1/3~1/5,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短,消化腺也不发达,消化酶因体温低、活性也不高。消化道与体长之比:鳜鱼0.6、鲤鱼2.5、草鱼2.0、鲢鱼3.0~7.8、猪14、鸡10、牛26、羊27。

1.4 鱼类肠道中起消化作用的细菌种类少,数量也不多。

1.5 鱼类淀粉酶活性很弱,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机体的主要能源,而只能以饲料中的蛋白质为能源,通过大量氧化氨基酸为机体生长供给能量。因此,为鱼类提供易消化、吸收与利用的蛋白质原料是水产营养学中的核心内容。

2 小肽的吸收机制及其特点

自从动物营养学家于1954年首次观察到肠道能完整地吸收转运双甘肽以后,有关小肽的吸收机理与营养作用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传统的蛋白质营养理论开始受到挑战,小肽的营养理论正在逐渐为人们建立和接受。传统的蛋白质代谢理论认为,动物机体摄入的蛋白质进入肠道后被肠道中的蛋白酶和肽酶彻底水解成氨基酸,然后通过肠壁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和细胞内,细胞再利用氨基酸在肽酶与蛋白酶的作用下,合成机体生长所需的蛋白质和肽,即机体利用外源蛋白质的模式是从蛋白质到氨基酸再到蛋白质的模式。但近年来,随着小肽吸收机制及营养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小肽的代谢模式在蛋白质代谢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比氨基酸代谢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首先,小肽可不经降解直接为肠壁吸收转运进入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内,为组织细胞合成机体蛋白质提供原料,从而加速了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其次,小肽的转运吸

收机制完全不同于氨基酸的转运吸收,两者的吸收相互独立,并且小肽有促进氨基酸吸收的作用。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是一个主要依靠Na+泵的主动转运过程,转运有四类系统:中性、碱性、酸性和亚氨基酸,是逆浓度梯度转运(Matthews等1991)。小肽的转运则是:(1)依赖H+或Ca2+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2)具有PH依赖性的非耗能性Na2+/H+交换转运系统;(3)谷胱甘肽转运系统。肠粘膜上有肽的转运载体,与氨基酸相比小肽具有吸收速度快、能耗低和载体不易饱和的特点,机体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吸收小肽,以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因此对于水产动物而言,如果在饲料中添加小肽制品,则会为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3 小肽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3.1 促进氨基酸的吸收,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和合成率以小肽形式存在的氨基酸能够迅速吸收,因为小肽吸收机制本身具有载体不易饱和、耗能低、转运速度快的特点,而且能够缓解肠壁细胞对不同游离氨基酸摄入的竞争。例如,当赖氨酸与精氨酸以游离形式存在时,两者相互竞争吸收位点而发生颉抗作用,当完全以小肽形式供给时,赖氨酸的吸收速度不再受精氨酸的影响,而且肽本身对氨基酸或肽的转运有促进作用。

Bamba等(1992)报道,小肽作为肠腔的吸收底物,不仅增加刷状缘膜的氨基酸肽酶活性,而且能提高二肽酶和氨基酸载体的活性和载体数量。大量试验证明:循环中的小肽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在动物饲料中,当以小肽形式作为氮源时,整体蛋白质沉积高于相应的氨基酸日粮或完整蛋白日粮(Shibata和onodera、1991)。肌肉蛋白质合成率与动静脉氨基酸浓度存在相关性。在吸收状态下,其差值越大,蛋白蛋的合成率越高。由于小肽的吸收速度快、吸收峰高,还能消除游离氨基酸的吸收竞争,能快速提高动静脉的氨基酸浓度差值,加速组织蛋白质的合成率。

3.2 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提高其成活率小肽中的某些活性肽,如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具有促进幼小动物小肠提早成熟、促进小肠绒毛生长、提高机体消化吸收和增进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由酪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三个氨基酸组成的酪啡肽具有增进采食、调节机体胃肠运动、以及提高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促进淋巴细胞增生、调节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认为,小肽能提高鱼苗存活率是因为:小肽能促进体内某些消化酶活力提高,使水产动物的消化方式尽早由胞液消化转变为膜消化,消化功能发育提前,机体对营养物

质的消化和利用更为有效和充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小肽,能参与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促进鱼苗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具有抗菌活性的小肽,能抑制和杀灭动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从而维持了鱼苗的消化道健康。

3.3 提高水产动物的饵料转化率,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由于水产动物消化道分化简单,消化道较短,其酶数量少,肠壁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数量不足,供能状态和消化功能较差,因而,劣质饵料影响鱼类的饲料转化率和鱼类生长。小肽能有效刺激和诱导小肠绒毛膜刷状缘酶的活性上升,并促进动物的营养性康复。钱利纯(1998)通过试验得出,在一定量的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适量的含小肽物质,可以发挥出高蛋白饲料的生产水平。在虾苗的饵料中添加0.5%的小肽,能促进采食,增加生长速度及苗体的长度。汪碧莲等(2001)在鳗鲡饵料中分别添加2%和4%的小肽制品,添加2%小肽制品的试验组较对照组的生长率、摄食率和饵料效率分别提高了38.6%、13.53%和8.05%。Peres等(2001)用小肽物质代替4%的鱼粉饲养对虾,试验结果表明,对虾的生长速度、采食量和成活率都有显著提高。Zambonino等(1997)报道,用小肽部分替代海鲈饵料中的鱼粉对海鲈生长速度的影响时发现,小肽部分替代鱼粉明

显促进了海鲈的日增重,鲈鱼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研究认为,首先是鱼粉中含有的未知生长因子实际上是肽类物质,但由于鱼粉生产过程中带入许多致病微生物,严重地影响了动物生长和发育,而用小肽部分代替鱼粉则可在不影响日粮营养水平的情况下,大大减少带人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另外,在日粮中添加小肽后,能明显改善饲料的物理特性和营养价值,使日粮适口性更好,营养更趋平衡,因此,小肽能促进动物采食,从而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

3.4 促进矿物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减少畸形率Zambonino和Infante等(1997)报道,在鲈鱼苗中添加小肽,能极大地减少海鲈骨骼畸形现象。含12%~20%的多种不同小肽的(2~20个氨基酸组成)饵料,能增加多种蛋白酶的活性,促进鱼苗小肠提早成熟,并能减轻鱼苗饲喂饵料而产生骨骼畸形。Maria等(1995)报道,肉类水解产物中的肽类能使亚铁离子可溶性吸收率提高。施用晖等(1996)报道,对蛋鸡日粮中添加小肽制品后,血浆中铁、锌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蛋壳强度提高。研究还发现,铁能够以小肽铁的形式达到特定的靶组织,能自由地通过成熟的胎盘,而硫酸亚铁的铁进入血液是经过主动转运途径被结合于运铁蛋白而吸收,由于其分子量相当

大(86KD)而被胎盘滤出,这可能是小肽铁的生物学效价较高而促进了铁的吸收利用的原因。大量试验表明,酪蛋白的水解产物中有一类含有可能与Ca2+、Fe2+结合的磷酸丝氨酸残基,能提高其溶解性,使无机金属离子转变成有机小肽金属螯合物。小肽和金属离子螯合后,能抑制刷状缘肽酶的活力,结果完整的肽作为矿物质的配体通过肽转运机制进入粘膜细胞,充分利用了小肽的转运系统来转运矿物质,促进了动物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

3.5 促进水产动物的摄食大量实践结果表明,小肽有促进鱼类采食量、提高饵料诱食的作用。Carvalho等(1995)的研究表明,在鱼苗的饵料中添加小肽后,能改善饵料的物理特性和营养价值。促进鱼类采食。Scheppach等(1994)报道,小肽能有效刺激和诱导小肠绒毛膜刷状缘酶的活性上升,促进动物的营养性康复,从而增强水产动物的采食与消化吸收功能。Shimtno等(2001)的研究也表明,在欧鳗饵料中添加2%的小肽制品,摄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研究发现,小肽一方面能促进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蠕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转运及在体内的转化;小肽的摄入能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的提早发育,提高胃肠道中消化酶的活力,增加水产动

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小肽中的某些氨基酸残基和侧链对水产动物有特殊的诱食作用,某些特殊构型的小肽和某些特殊气味的小肽对水产动物具有一定的诱食作用。

4几种肽制品

因为小肽具有促进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等作用,所以开发小肽制品已成为饲料添加剂行业一个新的亮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小肽制品有:

4.1 快大快。它是采用分阶段酶解工艺从深海鱼中提取得到的各种小肽的超浓缩物、经低温干燥制得的。另外,针对动物的不同生理阶段需要特异性,补充了免疫肽、小肠促生长肽、类酶活性肽和外源应激活性肽等,可有效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优质蛋白质原料的添加,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免疫力,还有抗下痢、抗应激等作用。

4.2 肠膜蛋白粉(DPS)。DPS的主要成份是猪肠粘膜的水解蛋白质,含有部分小肠促生长肽,有促进早期断奶仔猪小肠的生长发育、提高肠道消化酶活力的作用。

4.3 喂大快。喂大快是海鱼蛋白水解产物,含有一定量的生物活性肽、有机螯合微量元素等,有提高动物的成活率、产蛋率和受精率的作用。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 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 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水产用中草药

中草药的药用有效成分 (1)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天然有机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生物碱味苦,有臭味和颜色(如黄连碱),游离生物碱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但它的盐可溶于水和乙醇—生物碱具有解热、散热、镇痛、平喘、驱虫、抗菌消炎、抗癌等多方面的作用。 (2)甙类 又称配糖体或苷。甙类是用烯酸或酶水解后产生的糖和非糖(甙元)二部分的化合物,易溶于水(甙元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等。甙的提取用乙醇、沸水和加破坏酶的物质(如碳酸钙)等方法。甙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根、叶、皮中,尤其果、皮、根含量高。苷的种类繁多,有黄酮甙、蒽醌甙、强心甙、皂甙、香豆精苷,以及氰甙、苦味甙等。其作用广泛,如具有抗菌消炎、泻下、利尿、强心、清热、止咳化痰以及激素样、维生素样作用等。(3)挥发油 挥发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气蒸发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具有香味,常温下能挥发,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都能赋予水香气(成芳香水)。它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等,挥发油的成分复杂,由十几种到百种成分组成,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如醇、酚、醚、酮、酯、内酯等。挥发油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蕾、茎叶及根茎中,常采用蒸馏法、溶剂法和压榨法提取。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发汗解表、镇痛消炎、抗菌杀虫等作用。(4)有机酸 酸味中草药多含有机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它是与钾、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少数为游离态存在于植物中。低级脂肪酸溶于水、乙醇等,难溶于有机溶剂;高级脂肪酸及芳香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和离子交换法提取。有机酸具有止咳平喘、扩冠、抗菌和抗癌等作用。 (5)糖类 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按其水解反应可分为单糖类、低聚糖和多聚糖类及其衍生物。单糖有甜味,溶于水,难溶于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多糖已失去一般糖的性质,无甜味,不溶于水,即便溶于水也只生成胶体溶液,如淀粉、菊糖、黏液质、果胶、树胶、纤维素和甲壳质等。多糖的提取在用在水提液中加入乙醇使其沉淀然后过滤的方法。多糖具有抗病和增强动物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6)鞣质 鞣质又称鞣酸、单宁等,是一类多元酚类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它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致密、柔韧、不易腐败又难。水的化合物,被制革工业用以鞣皮为革,而称鞣质。鞣质多为无定形粉末,能溶于水、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而不溶于乙醚等极性较小的溶剂。但可溶于乙醇和乙醚的混合液中。鞣质的水溶液遇重金属盐能产生沉淀,还能与蛋白质和多种生物碱盐类形成沉淀。鞣质广泛存在于植物性中草药如石榴皮、地榆、侧柏、侧鹤草等。某些寄生于植物的昆虫虫瘿也含有多量的鞣质如五倍子的含量高达60%一70%。鞣质可分为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提取鞣质的方法常用沉淀法和聚酰胺柱法。鞣质具有抗菌消炎、收敛止泻、止血和酶活性抑制等作用。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保护全区水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根据《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盐政办发〔2019〕8号)要求,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水产养殖环境治理,突出加大设施大棚虾、黑鱼、泥鳅(以下简称“两鱼一虾”)等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整治,2019年底前设施大棚虾水产养殖场完成整治,养殖尾水达标排放,2020年巩固提升;黑鱼、泥鳅养殖场在2019年底前完成整治,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到2022年底,全区集中连片水产养殖池塘建成尾水处理生态净化区或循环利用设施配套率达100%,全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源头管控 1.全面摸排建档。各地要对辖区内所有池塘养殖进行建档登记,内容包括单位名称、具体位置、排水口位置、排水去向等,于7月上旬前排查完成。 2.加快养殖规划修编。区农业农村局要加快牵头组织修编《亭湖区2018-2030年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工作,区发改、国土 —1—

规划、生态环境、水利、统计、交运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所需材料。现有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户)一律不得扩建,整治后仍不达标的依法关停转产。现有水产养殖项目须完善环评备案手续,新上水产养殖项目须按项目类别和规模依法办理环评手续。对“两鱼一虾”养殖产业实行严格控制,只减不增。凡不符合养殖规划、未依法办理取水手续、尾水排放达不到标准和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建设。 3.推进禁养区拆除。2019年底前,各地要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的“两鱼一虾”高密度养殖户进行拆除。其他养殖场在2020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拆除工作;禁止在航道设置渔具或者水产养殖设施,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拦河渔具。 (二)规范养殖行为 1.规范用地行为。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和一级水源保护区发展水产养殖,特别是“两鱼一虾”等水产养殖,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2.规范取水行为。严禁非法取用地下水从事养殖,确需取用地下水的,须到区水利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3.规范排水行为。根据受纳水体性质特征,水产养殖尾水排入地表水一般水域的应达到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尾水氯化物浓度超过 —2—

硫酸铜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对策

硫酸铜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对策 水产用硫酸铜化学式为CuS04·5H2O,含量96%左右。它来源广、价格低,能杀死多种细菌、寄生虫、藻类及青苔等水产敌害生物。其原理是Cu2+使生物体蛋白质变性而死亡。与双效灵、晶体敌百虫等药物配伍使用具有菌虫双杀的效果。基于以上原因,不少养殖户把它作为常备药物。但是,硫酸铜客观上也给使用者带来风险,我市每年都会发生数起因使用硫酸铜造成水产动物死亡的事件,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指导者蒙受精神压力。经现场分析、结合权威报道参考,笔者认为硫酸铜对水产动物主要影响及解决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中毒死亡 1. 过量使用 例1.1988年6月30日,马桥镇祖师村侯某蟹池泼洒硫酸铜杀青苔,浓度为1毫克/升,用药后,河蟹中毒上岸,死亡10多千克,加水急救后缓解。由于各养殖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硫酸铜敏感程度不一,淡水白鲳、鳜鱼等鱼类对硫酸铜不敏感,主养鳜鱼的池塘只要溶氧充足,即使饵料鱼全部中毒死亡,鳜鱼却能安然无恙。治疗淡水鲳原虫病常用浓度1.5毫克/升,青虾池使用浓度一般在0.3毫克/升以下,而中华鳖稚鳖的安全浓度为94.9毫克/升。一些养殖户不了解这些特殊性,用药过量导致中毒死亡。 例2.2000年7月21日下午5时,斜桥镇灯杆村王某8亩河沟用硫酸铜治中华鳋病和鲢出血病,浓度为0.8毫克/升,22日上午7时,鲢、鲤、鲫、草相继浮出水面,呈严重缺氧状,呼吸节律变快,部分鱼有抽搐现象,鳃片上蒙有一层很淡的氧化膜,鳃丝扭曲。所幸发现及时,大量进排水稀释,死鱼30千克左右。硫酸铜毒性受水温、溶氧、pH值、县(悬)浮有机物等因子综合影响。国内学者曾对白鲢做过试验:水温 16℃--30℃之间,温度每升高5℃,硫酸铜毒性就增强0.85—0.95倍。对体重12克的鳙鱼试验,温度从22.9℃升至26.7℃,硫酸铜安全浓度从0.71毫克/升降至0.5毫克/升,Ca2+与水体中的游离氨结合生成Cu(NH3)2,毒性增强 1—1.4倍。硫酸铜毒性与水体pH 值、悬浮有机物、溶氧、硬度呈负相关。王某的河沟平均水深仅1米,气温35℃以上,池水平均温度较高,加上水质清瘦,0.8毫克/升的用量偏大。 2. 综合中毒 例3.八圩镇康兴村陆某5亩新开鱼塘实行鱼蚌混养。2001年8月13日,用0。75毫克/升的硫酸铜治疗白鲢出血病和中华鳋病,上午9时用药,下午3时死亡鲤鱼4尾,下午6时出现与例2相同的现象,池水发粘发稠,池鱼对同池水互冲增氧反应。除三角帆蚌、鳜鱼、乌鳢未见死亡外,其它品种多数死亡。现场分析,新开淤泥少,当年挂蚌,水中有机质含量低,池水络合螯合Cu2+的能力弱,加上池水最深处达2.8—3米,存在跃温层,低层冷水密度大,硫酸铜在中上层停留时间较长,浓度偏大,导致综合中毒。 3. 误食中毒 例3中4尾鲤鱼误食中毒。据该养殖户事后回忆,由于经验不足,时间仓促,确有少量硫酸铜颗粒混入池中。国外学者曾报道,鲤鱼吞食硫酸铜400毫克/千克而死亡。 二、缺氧死亡 例4.2001年8月16日上午9时,泰兴市七圩镇石某8亩鱼池用双效灵20毫升/亩·米加硫酸铜0.3千克/亩.米,治疗鲢、鲫、鲂出血病与锚头鳋并发病。17日下午6时开始缺氧,野杂鱼、草、鲂、鲢、鲫、鲤相继浮头,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主要养殖品种扩散到全池,多数鱼靠岸,不怕惊吓。因补水泵太小增氧效果不明显,累计死鱼2000多千克。调查发现该池处于埭后,池水波浪作用不强,饵肥使用量大。隔年没有清塘,池鱼密度高,从花白鲢嘴唇增厚程度可以确定该塘经常缺氧。用药后大多数浮游生物死亡,耗氧量大增,没有及时注新水,导致泛塘。 三、应激死鱼 例5.马桥镇白衣村朱某9.6亩塘口白鲢、鲫鱼、草鱼少量死亡,诊断为暴发性出血病和草鱼病毒性出血病。2002年8月12日,用双效灵20毫升/亩·米加硫酸铜0.3千克/亩·米,上午8时用药,下午2时发现大量三龄团头鲂死亡,死亡率70%--80%,而同塘的一龄团头鲂基本未受影响,解剖发现死亡的团头鲂有明显出血病症状。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环境因子或其它因子的变化往往引

水产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的图文详解

水产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的图文详解 水产养殖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害,寄生虫是危害水产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大病害之一。那么,水产养殖中到底有哪些寄生虫呢? 一、肉眼直接识别的寄生虫 扁弯口吸虫、锚头鳋、中华鳋、孢子虫(胞囊)、球虫(艾美虫胞囊)、碘泡虫(胞囊)、绦虫、九江头槽绦虫、孢子虫、鱼怪等。 二、需显微镜辅助观察的寄生虫 鳃隐鞭虫、纤毛虫、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小瓜虫、卵涡鞭虫、复口吸虫、华枝睾吸虫、刺激隐核虫等。 1.鳃隐鞭虫 每年5月~10月份流行。冬春季节,鳃隐鞭虫往往从草鱼鳃丝转移到鲢、鳙鳃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鲢、鳙发病,因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成为“保虫寄主”。同时,大鱼对此虫也有抵抗力。 2.斜管虫病

寄生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观赏鱼亦被寄生。流行季节在每年3-5月,适合斜管虫大量繁殖的水温是12~18℃,水温低至8~11℃时,仍可大量出现。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斜管虫或专杀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3.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治疗此病,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观赏鱼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原理 1.维持虾蟹体内外微生态系统平均:虾蟹肠道内天生存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种群,并处于一定的动态平均之中,当机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如饲料变化、环境温度变化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影响,这种平均就会失去,原有优势种群发生变化,造成虾蟹机体抵抗力下降。这时通过拌服含有微生态制剂的饵料,让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内大量增殖,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和类抗生素物质,降低肠道pH值,以及与无益微生物竞争养分,起到抵御致病微生物产生和繁衍的作用,从而保持和恢复肠道内微生态系统的平均。 2.合成酶和维生素:某些微生态制剂在虾蟹体内可产生各种消化酶并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促生长因子等,分泌活性物质,参与能量和维生素代谢,促进虾蟹对饲料的利用。 有些酶类在虾蟹肠道内含量较少,甚至根本无法合成,产生这些酶类的有益微生物对保证虾蟹的生命活动起着严重作用。 3.拮抗和保护作用:有些有益微生物在虾蟹肠内迅速繁殖,能和病原微生物竞争肠内的定居部位,抑制病原微生物附着在肠细胞壁上,与病原微生物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从而保护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均。 4.增强机体免疫力:某些有益微生物能使虾蟹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加快,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从而提高虾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 5.生物夺氧竞争:虾蟹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以厌氧微生物为主,当某些好氧性有益微生物以孢子状态进入消化道后,迅速增殖,消耗肠内大量氧气,使肠内氧气浓度下降,造成有助于厌氧微生物生长、不利于好氧致病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同时恢复正常的体内微生态平均,达到防病治病和促进生长的目的。 6.降低无益物质的产生:虾蟹肠道内大肠杆菌等无益微生物活动增强时会导致蛋白质转化为氨、胺和其他无益物质,由于微生态制剂能明显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无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氨及其它腐败物质的过多产生,使粪臭气减少。另外,有益微生物能利用水环境中过多的有机物合成菌体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0-07-10 11:3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66次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 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2726 万t,比1978 年增长 16 倍,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的产量占了20%,而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0%[1]。同时,由于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原来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因残留饵料、养殖生物的粪便及残体等的腐败,造成养殖水体恶化。这些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的水未加处理就随便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诱发有害的水华或赤潮,损害养殖生产,甚至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恶化。 1.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实现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的渔业生产[2]。因其集约化和水质相对容易控制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采用工厂化养殖系统来养殖生物现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和设备[3]。丹麦的工业化循环流水式养鱼系统和地下室循环过滤养鱼系统都是高水平的,设备已出口挪威,以色列等国。日本采用循环流水工业化养鱼系统也较早,主要养鲤鱼、鳗鲡等,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也都先后设计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用于养殖海、淡水名优鱼类,我国工业化养鱼起步于二十世纪70 年代,是受世界工业化养鱼潮流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自行设计生产的工业化养鱼系统以80 年代末建立的中原油田养鱼工厂较为著名[4]。刘伟[5]等利用流化床生物滤器循环水养鱼系统进行了培育鲤仔鱼至乌仔的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鱼苗在10—15万尾/m2的放养密度下,鲤仔鱼在15d内达到了乌仔规格,成活率达到87%。 2.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原体及其他杂质。最终以悬浮的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氨氮的形式存在,为了使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所要求的安全浓度之下,应具备不同的污染物处理单元,以维持整个养殖系统对水质、溶氧、温度及其他水化学参数的需要。 3. 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主要水处理单元与设备 根据养殖系统的特点和养殖生物对水质的要求,一般情况需要设的处理环节有:(1)去除悬浮颗粒物(粒径>100um);(2)去除微颗粒(粒径<30um)[6];(3)增氧;(4)杀菌消毒;(5)生物法除氨氮;(6)水质调控。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将这些环节组合,来净化养殖用水,现将各个处理环节所涉及到的有关设备及工艺分述如下: 3.1 固液分离去除悬浮颗粒物 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及其所食饵料的20-60%最终以固体废弃物的形式排入水中,其中,悬浮性固体颗粒物占50% 左右[7],是养殖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按照悬浮颗粒物的特性(密度、颗粒的大小) , 又可分为机械过滤和重力分离两种技术[8]。

硫酸铜的主要用途

硫酸铜 分子式:CuSO4·5H2O 相对分子质量:249.6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别名:蓝矾,蓝色透明结晶,相对密度2.29。在空气中微风化,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溶于甲醇、甘油;微溶于乙醇。加热时失水,依次成为三水盐(30℃时)。一水盐(30℃时)。258℃时形成白色粉末状的无水盐。 用途: 化学工业制造其它铜盐(如氰化亚铜、氯化亚铜、氧化亚铜等); 染料工业生产含铜单偶氮原料(如活性艳蓝、活性紫、钛菁蓝等铜络合剂; 有机合成香料、颜料中间体的催化剂; 医药工业常直接用作收敛剂和异烟肼; 涂料工业用作船底防污漆的毒害剂; 电镀工业用于硫酸盐镀铜和宽温度全光亮酸性镀铜离子添加剂; 选矿工业用于有色金属的浮选; 电子级用作铜箔和电子线路板的蚀刻; 食品级用作抗微生物剂、营养增补剂; 饲料级用作抗微生物剂、改善肠道微生物促进生长; 农业用作杀菌剂、杀虫剂及含铜农药等。 防治水产病害: 硫酸铜具有较强的杀灭病原体能力,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防治鱼病。可以防治部分因藻类引起的鱼病,如淀粉卵甲藻和青泥苔(丝状藻类)附着病,可以用0.7ppm的浓度全池遍洒治疗,若浓度低于0.5ppm杀虫效果差,浓度高于

1ppm鱼就有中毒危险;还可以防治由原虫引起的疾病,如隐鞭毛虫病、纤毛虫病、中华骚病等,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治疗,硫酸亚铁为辅助用药,有收敛作用。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因藻类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都能用硫酸铜治疗,例如小瓜虫病和卵甲藻病都不能使用硫酸铜,因为硫酸铜不能杀灭小瓜虫,反而会使小瓜虫大量繁殖;而发生卵甲藻病的池塘,水质呈酸性,使用硫酸铜反而会增加池水的酸性,有利于藻类生长,加重鱼的病情。所以切记不要盲目施用硫酸铜,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治愈鱼病的目的,有时还会起反作用。刚撒过豆浆的池塘不要马上使用硫酸铜,因为豆浆中的蛋白质能与硫酸铜结合,使硫酸铜失效。使用过福美砷的鱼池,要等福美砷药性消失后才能使用硫酸铜,以免鱼中毒死亡。用硫酸铜杀灭湖靛后,要加强观察,若发现水体缺氧,应立即加注新水或用增氧机增氧。根据水质情况增减用药量,若水质较肥,水温较低,可适当加大用药量,反之,减少用药量。同时不要在早晨鱼浮头和上午水温较高时施药,最好在下午4-6时使用。 由于水中铜离子会在底泥积累,不利于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尚未被列为禁止使用药物,但不建议在无公害基地等养殖场所使用。 防治果树病害 硫酸铜水溶液有强力的杀菌作用,可以用于杀灭真菌。与石灰水混合后生成波尔多液,用于控制柠檬、葡萄、苹果等作物上的真菌,配制波尔多液,硫酸铜和生石灰(最好是块状新鲜石灰)比例一般是1:1或1:2不等,水的用量亦由不同作物、不同病害以及季节气温等因素来决定。配制时最好用“两液法”,即先将硫酸铜和生石灰分别跟所需半量水混合,然后同时倒入另一容器中,不断搅拌,便得天蓝色的胶状液。波尔多液要现配现用,因放置过久,胶状离子会逐渐变大下沉而降低药效。稀溶液用于水族馆中灭菌以及去除蜗牛。农业上主要用于

动物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控

动物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控 摘要:随着畜牧业不断发展,畜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养殖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动物自身的影响较大,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如果不能对动物疾病进行及时防控,会导致疫病大规模传播,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该文对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病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疾病防控策略,旨在提高养殖水平。 关键词:动物养殖;疾病防控;疾病原因;防控策略 王昊. 动物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控[J]. 农业工程 技术,2017,37(32):59-60.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动物安全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动物疾病防治可以有效地阻断各种疫病的传播。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对引发动物疾病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疾病的发生根源,并且对源头进行防控,提高疾病预防水平。 当前规模化养殖场越来越多,养殖的动物主要是牛、羊、猪以及鸡鸭等禽类。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原因主要分为外界环境影响以及动物自身体质两个方面:外界环境又包括养殖场环境条件、食物安全问题、免疫条件等;动物自身的问题则主要指的是动物自身的体质,有的动物从出生之后

的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对各种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及时做好防控,提高动物养殖水平。 一、动物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以及病因 1、畜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 当前畜牧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养殖过程中动物出现疾病的概率也越来越高,畜牧业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有寄生虫病、传染病以及普通病。 普通病的发病率最高,包括内外科病、产科疾病,外科疾病指的是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外伤、眼病、蹄病等,内科疾病种类较多,比如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产科疾病种类也比较多,病因复杂,根据不同的疾病种类,可以分为怀孕期、分娩期以及产后疾病。 寄生虫病也是动物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各种寄生虫在动物体表以及体内寄生产生的疾病,寄生虫会吸收动物的营养物质,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宿主体内,比如原虫和蠕虫,外寄生虫则主要寄生在节肢动物的体外,而且传播也是通过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传播。 传染病指的是通过某种微生物袭击动物引起的疾病,传染性较强。传染病的传染介质主要是空气,也可以通过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或者食物交叉传染,是一种很难预防的疾病。 2、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病因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水产养殖中草药使用(一)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中草药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⑴抗细菌中草药:大黄、黄连、黄芩、五倍子、苦参、桉叶、乌桕、松针、地锦草、穿心莲等;⑵抗病毒中草药:大黄、黄连、黄芩、板蓝根、大青叶等;⑶抗寄生虫中草药:苦楝皮、石榴皮、松针、菖蒲等;⑷抗真菌中草药:菖蒲、苦参、白头翁等;⑸增强免疫功能中草药:黄芪、党参、当归、甘草、丹参等;⑹其它用途中草药:杜仲叶、苦参、山栀子可改善水产品肉质和增加鲜度。 中草药常用给药方法有口服法、泼洒法及药浴法3种。⑴口服法:将中草药药粉添加到饲料中,投喂药饵前停喂1-2天,然后先投喂少量饲料,再投喂药饵。此法适用于可进食的水产动物疾病治疗或预防,对病情严重已不能进食的水产动物效果不佳。⑵泼洒法:将中草药浸泡或煎煮后取汁泼洒到池塘中或食场。多用于预防或紧急治疗。此法用药量大,对水体体积和用药浓度应准确估算,并要泼洒均匀,一般需多次泼洒。⑶药浴法:将较高浓度药液置于木桶、船舱、水中的网箱内,对病鱼(虾、蟹、鳖等)进行药浴。或降低池水并停止进排水,进行全池药浴。此法效果较好,但较费人工,操作要熟练,适宜在苗种放养、转池和运输时使用。 笔者根据多年实践,总结出一些利用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常用处方。 一、防治细菌病:⑴内服。处方一:穿心莲、黄柏各100克,鱼腥草200克。处方二:黄芩、鱼腥草各200克,黄柏100克。处方三:柴胡100克,黄连、甘草各50克。以上为100公斤鱼体重每天用药量(预防用量为20%),5-7天为1个疗程。⑵外用。处方一:大黄、五倍子各2公斤/亩。处方二:五倍子2公斤/亩,黄芩、黄柏各1公斤/亩。处方三:黄连、大黄、黄芩各1公斤/亩。隔日进行1次,重复用药2-3次。 二、防治病毒病:⑴内服。处方一:板蓝根300克,穿心莲200克。处方二:大黄200克,黄柏120克,黄芩80克。以上为100公斤鱼体重每天用药量(预防用量为20%),3-5天为1个疗程。⑵外用。处方一:苦楝皮、菖蒲各2公斤/亩。处方二:大黄、黄柏、黄芩按5:3:2的比例制成三合剂,用量 2公斤/亩。 三、防治寄生虫病:⑴内服。处方一:仙鹤草200克,板蓝根300克。处方二:苦楝皮300克。以上为100公斤鱼体重每天用药量(预防用量为20%),6-7天为1个疗程。⑵外用。处方:苦楝皮2公斤/亩,菖蒲1公斤/亩。四、防治肝胆综合症。⑴内服。处方:当归200克,丹参、山楂各200克。以上为100公斤鱼体重每天用药量(预防用量为20%),6-7天为1个疗程。⑵外用。处方:大黄、黄柏、黄芩按5:3:2的比例制成三合剂,用量2公斤/亩。 水产养殖中草药使用(二)

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的防控思路和措施(中)

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的防控思路和措施(中) 3 防病毒病的诱发因素 有时水产养殖动物携带病毒,但养殖环境稳定,没有强烈应激的情况下,并不发病,也能正常养殖到出塘,也就是说隐性感染可以不发病。但有的池塘鱼虾携带病毒,当水环境剧烈变化或其它强烈应激发生时病毒病就开始暴发,造成鱼虾死亡(图1病毒病的死亡数量与时间曲线示意图), 图1病毒病的死亡数量与时间曲线示意图 这些引起隐性感染病毒的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因素就称为诱发因素。与病原学病因(必须病因)相对应,也有人称其为流行病学病因,就是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这些诱发因素能引起养殖动物发病,控制这些诱发因素的发生就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因为病毒病发病后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有些疾病发生后也

不能马上确定是具体什么病原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从控制诱发因素的方法来防控疾病的发生更为重要。 常见的病毒病发生的诱发因素有水变倒藻、刺激性大的药物应激、台风暴雨引起的水质剧烈变化、缺氧、气泡病、过量投喂、大量换水、拉网、施肥不当等等。 3.1 防倒藻水变诱发病毒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藻类大量死亡以后水体理化、生物指标发生大幅变化,产氧能力下降,有机质积累,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加,倒藻后几天是疾病的高发期,很多情况病毒病都是倒藻以后暴发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养殖水体情况,选择适时改底、补肥、补菌、增氧等稳水措施,保持整个养殖过程的水体稳定,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工作。 3.2 防药物刺激诱发病毒病 很多情况下病毒病的暴发与外用杀虫药物或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有关,大剂量使用杀虫剂和消毒剂是诱发病毒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湖北草鱼春片鱼种在春天有一个草鱼出血病的发病高峰期,多数发病池塘在发病初期每天只有零星死亡,检查鱼体有少量纤毛虫或烂鳃,这时如果大剂量外泼杀虫剂或消毒剂,马上诱发病毒病暴发,转为以病毒病为主的疾病,有的养殖户不重视药物的刺激性,甚至连续多次杀虫和消毒,直到最后诱发草鱼出血病暴发,出现死亡量快速上升。鲤鱼的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鱼的疱疹病毒病大量外用杀虫剂和消毒剂都能诱发发病,其它鱼类因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测算项目组 项目完成单位项目组长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 中心) 项目副组长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片区负责单位: 农业部黄 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东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南海区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黑龙江流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上 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珠江流域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单位:黑龙江省渔业环 境监测站哈尔滨市渔业环境监测站吉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辽宁省海洋渔业环境 监督监测站辽宁省淡水渔业环境监督监测站北京市渔业环境监测站河北省海洋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自治区渔业环境监测保护站山西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心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岛市 渔业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甘肃省渔业生态环境 保护管理站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上海市渔业环境监测站浙江省海洋渔业环境监测 站浙江省淡水渔业环境监测站宁波市渔业环境监测站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广 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和质量检验 中心海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河南省渔业检测中心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安徽省 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湖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湖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武汉市渔业环 境监测站四川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以上单位排序不分先后) 编制说明为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根 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 室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由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渔

水产养殖药物使用(DOC)

水产养殖用药精编版 目前农业部已批准的水产养殖用药 目前农业部已批准的水产养殖用药包括抗微生物药、中草药、抗寄生虫药、消毒剂、环境改良剂、疫苗、生殖及代谢调节药共7类,通过评审并在农业部第1435号公告、第1506号公告、第1759号公告和第1960号公告及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予以公布的水产用药物共104种,并明确了在水产养殖。 抗微生物药 抗微生物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所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它是水产养殖用药中应用最广泛、种类最多的一类药物。根据来源不同,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动物和植物等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抗生素的种类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农业部批准生产和使用的水产养殖用抗生素共有3类4个品种,分别为氨基糖苷类的硫酸新霉素粉(水产用),四环素类的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酰胺类的氟苯尼考粉(水产用)、甲砜霉素粉(水产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包括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两大类。其中磺胺类药物抗菌谱广,价格较经济,是水产养殖业是最常用的抗菌药之一。其被列为水产用的品种包括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水产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粉(水产用)、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水产用)4个品种。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而达到抑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等特点,也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包括恩诺沙星粉(水产用)、诺氟沙星粉(水产用)、烟酸诺氟沙星预混剂(水产用)、氟甲喹粉、乳酸诺氟沙星可溶性粉(水产用)、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水产用)和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共7个品种。 表1 已批准的抗微生物类的水产养殖用药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一、化学危害 1. 渔用药品和农药 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草剂、消毒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等污染水体后,可在养殖水产品中富集。可以富集的化学物质至少具备3个特性:不溶于水;在食物链的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对生物体的毒性较低。这些特性使化学物质在食物链中不会断裂并形成逐级积累。一些很难代谢分解并直接排出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其富集作用的危害是不能低估的[1]。 2. 抗菌药 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兽用或渔用抗菌药,它们的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治疗剂抗菌药(包括抗菌素)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会对水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3. 激素 我国是大规模使用催产剂对鱼类进行人工繁殖的国家。近些年来,大量的团头鲂、异育银鲫、彭泽鲫、鲤鱼、鳜鱼、黄颡鱼在催产以后直接作食用鱼在市场上出售。也有用避孕药喂养黄鳝的报道。为了获得全雄或全雌鱼,用激素进行性转变,常用的有己烯雌酚、甲基睾酮、去甲睾酮等。食品中激素类药物残留会使正常人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使儿童患肥胖症或性早熟。水产品中激素残留的潜在危害需要进一步研究。 4. 重金属与有害元素 水是一种高效溶剂,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大量化学物质都会溶入水中,其中重金属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银、铜、镉、铅、锌次之。从食品安全考虑,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危害是很大的。重金属污染以镉(Cd)最为严重,其次是汞(Hg)、铅(Pb)和非金属砷(As)。在水产养殖产品中主要有:镉、汞、铅、砷和酚类物质的残留。 5. 环境激素污染物 环境激素污染物是特指具有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的有毒污染物。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及其他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签署了与难降解有机物相关的控制公约,规定禁止或限制使用12种有机物: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灭蚊灵、滴滴涕、六氯苯、多氯联苯、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前8种属农药类;后4种为工业副产物和燃烧产物。这12种物质在环境中不易降解,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育能力,均属于环境激素类污染物。 二、生物危害 1. 寄生虫类 寄生虫类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吸虫、绦虫、线虫等,它一般以螺类、鱼类或甲壳类作为中间寄主,并以人和一些哺乳动物是它的最终寄主,并引起人类疾病。 2. 细菌 病原菌对养殖产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环境以及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种类,引起水产品污染的细菌主要有2大类:本地区微生物区系;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细菌。主要种类有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杆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贺氏菌、大肠杆菌等。 3. 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病毒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疾病至少在23种以上,如草鱼出血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三角帆蚌瘟病等。病毒只对特定动物的特定细胞产生感染作用。 因此,食品安全只需考虑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病毒。很少量的病毒就可致人生病。病毒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课程英文名称:Prevention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63 理论课:45 实验课学时:18 学分:2.5+0.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要课程,属指定选修课。它是研究海产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系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 ?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 ?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目标 1.学会一般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对疑难病症知道如何进行深入的检测的方法; 2.学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 3.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疾病的发生与控制、免疫学原理与应用、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水产病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鱼类疾病、海水养殖虾类疾病和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等共九部分(书本其余部分自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第一章概论 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及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研究范围。 2.海产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简史; a.了解我国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概况 b.了解国外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概况 3.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与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1.疾病发生的原因; a.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b.掌握疾病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 2.疾病的控制。 a.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 b.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c.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明确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 防重于治” 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三章免疫学原理与应用 1.海水鱼类及其它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a.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b.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类型; c.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特点; d.掌握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与意义。 2.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a.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主要种类;

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和原因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指导老师: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水产行业也不端提升,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利益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水产养殖而言,面临着发展低碳养殖、循环养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水产养殖问题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产养殖废水。就此,目前的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进行调查以及查阅分析,归纳如下。希望能提供给养殖人员参考,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水体污染,来源,原因 引言 水产养殖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2013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300多万公顷,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养殖产量5000多万吨,产值5000多亿,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养殖者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随着如此集约型水产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的恶化,给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成为影

响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水污染引起水环境污染,环境恶化造成的水产动物疾病,或由此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大量剧增,水体有机负荷大大增加,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不但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养殖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到水体污染的确切来源于污染原因分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关于此科学问题的研究,我们采取追本溯源的方法,所以首先分析水体污染来源;其次分析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对水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分析主要指标有哪些,是哪些指标超标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综述,为水产养殖工作者关于高密度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一个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1养殖废水的来源 废水的来源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养殖水体自身的恶化(分物理化学两种:包括饵料过剩、残饵致使的淤泥累积,水体富营养化、化学药剂滥用以及天气变化导致的水体上下层混乱、溶氧不足致使的理化性质变化等)。 1.1生活污水的排放 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养殖水体污染的一大因素之一。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生活污水也少不了,在养殖场附近一半没有专业的污水处理厂。有的养殖户将自己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养殖水体。 1.2工业污水的排放 工业发达的今天,到处都是工业浓烟和废。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抓经济效益,抓政绩,不顾长远利益;工业企业的工艺技术落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