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心理学3试卷(最新)

全国-心理学3试卷(最新)

全国-心理学3试卷(最新)
全国-心理学3试卷(最新)

心理学

总分:11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与他人交往时的付出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惩罚,并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人际交往理论是()(2分)

A:自我功效理论

B: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三度归因理论

2、某儿童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认为遵从一系列严格规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他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2分)

A: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B:好孩子道德

C: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D: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3、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没有科学根据,依然我行我素。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2分) A:文饰

B:退行

C:否认

D:投射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2分)

A:任务简单时,低动机强度工作效率最高

B:任务困难时,高动机强度工作效率最高

C:任务难度中等时,中等动机强度工作效率最高

D:高工作效率需要的最佳动机强度与任务难度无关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一般是()(2分)

A:先慢后快

B:时快时慢

C:匀速发展

D:先快后慢

6、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2分)

A:情境性失眠

B:失律性失眠

C:药物性失眠

D:假性失眠

7、某人情绪发生快、强度大,精力旺盛,做事勇敢果断;但是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感情用事。此人的气质类型属于()(2分)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2分)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9、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2分)

A:综合认知能力

B:综合操作能力

C:综合应用能力

D:综合表征能力

10、一个儿童智力测验的得分为85,他所在团体的智力测验平均分为80,标准差为5。这个儿童的离差智商是()(2分)

A:100

B:110

C:115

D:120

11、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并为此而感到非常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属于()(2分)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恐慌障碍

C:恐惧症

D:强迫症

12、早晨起来,看到地面湿漉漉的且有积水,于是想到昨晚可能下雨了。这种心理活动属于()(2分) A:知觉

B:想象

C:记忆

D:思维

13、人格发展过程中存在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冲突的年龄阶段是()(2分)

A:儿童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14、视觉区主要位于大脑皮层()(2分)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15、“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说明人格具有()(2分)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6、注意的两个明显特点是()(2分)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广泛性

C:指向性和灵活性

D:指向性和集中性

17、如果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经群体讨论后会更加保守;如果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经群体讨论后可能更加冒险。这种现象属于()(2分)

A:群体极化

B:群体思维

C:社会助长

D:社会惰化

18、思维的基本过程是()(2分)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19、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流派是()(2分)

A:格式塔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机能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20、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等属于()(2分)

A:道德感

B:理智感

C:成就感

D:效能感

二、文字题(共13题,共70分)

21、名词解释:意识(2分)

22、名词解释:职业枯竭(2分)

23、名词解释:认知方式(2分)

24、名词解释:推理(2分)

25、名词解释:心境(2分)

26、简述知觉的含义及其特性。(6分)

27、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6分)

28、什么是学习?按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哪些类型?(6分)

2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6分)

30、简述动机的功能。(6分)

3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0分)

32、试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0分)

33、结合实际阐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0分)

1604-全国-心理学

总分:11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考点】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C

解析: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2、【考点】学龄期的社会性发展

答案:C

解析: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阶段4是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的儿童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

3、【考点】在心理防御上,寻求自保

答案:C

解析:否认是常见的十大心理防御机制之一,这是拒绝接受挫折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作用的防御。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没有科学根据正是这种防御机制。

4、【考点】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答案:C

解析: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则需要降低。

5、【考点】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答案:D

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

6、【考点】失眠

答案:B

解析: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如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

7、【考点】胆汁质

答案:A

解析:胆汁质脾气火爆,情绪爆发快,但难持久。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此人的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

8、【考点】绝对感觉阈限

答案:B

解析: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9、【考点】智力的概念

答案:A

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10、【考点】智商

答案:C

解析:离差智商=100+15Z,Z=(个体测验的得分-团体平均分数)/标准差。

根据上述公式,Z=(85-80)/5=1,其智商=100+15*1=115。

11、【考点】强迫症

答案:D

解析:有强迫症的人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有强迫症的人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12、【考点】思维的概念

答案:D

解析:思维的概念:思维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早晨起来,看到地面湿漉漉的且有积水,于是想到昨晚可能下雨了,正是这种心理活动。

13、【考点】青少年时期社会性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就是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从而成长为独特的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4、【考点】初级感觉区

答案:C

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区。

15、【考点】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反映了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稳定性一方面是指人的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是指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的一致性。

16、【考点】注意的两个特点

答案:D

解析:注意的两个明显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17、【考点】群体的决策行为

答案:A

解析: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18、【考点】思维的过程

答案:A

解析: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们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为了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综合通过对各部分、各属性的分析才能很好实现。

19、【考点】精神分析学派

答案:B

解析:精神分析心理学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该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20、【考点】情感的种类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等等。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

二、文字题(共13题,共70分)

21、【考点】什么是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2、【考点】职业枯竭

答案:职业枯竭:也叫职业倦怠,是指在长期的巨大工作压力下,个体所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反应,它包括有生理枯竭和心理枯竭。

23、【考点】认知方式差异

答案: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24、【考点】推理的一般概念

答案: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25、【考点】情绪状态

答案: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26、【主考点】知觉的一般概念

【副考点1】知觉的整体性

【副考点2】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特性包括:

(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27、【考点】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答案: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1937年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又分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8、【主考点】学习的定义

【副考点】依学习内容划分

答案:我们可以将学习定义为: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按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三大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

29、【主考点】相似性(similarity)与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副考点1】个人品质(personality trait)

【副考点2】邻近性(proximity)与熟悉性(familiarity)

答案:1、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和需要不同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的人。

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3、邻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

30、【考点】动机的功能

答案: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启动效应,它会推动人们开始进行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烈。

31、【主考点】问题表征的方式

【副考点1】无关信息的干扰

【副考点2】功能固着性

答案: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所谓理解问题就是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表征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途。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

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这种功能固着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这会使一个人机械性地或盲目性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去解决类似问题,而不是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举例说明)

32、【主考点】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副考点1】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副考点2】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答案:(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通过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人们发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影响。

(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

33、【主考点】认识客观世界

【副考点1】调整和控制行为

【副考点2】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答案:(1)认识客观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同样,也可以把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和控制行为。

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如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方法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