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固有频率及花键承载能力的计算

固有频率及花键承载能力的计算

固有频率及花键承载能力的计算
固有频率及花键承载能力的计算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混凝土梁沿正截面和斜截面都有可能破坏,下面验算这两类截面的承载力。 ① 2.4.1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荷载基本组合表达式按《桥规》式(4.1.6-1) )(1111 00k Q Q k G n i Gi sd M M M γγγγ+=∑= 现以边梁弯矩最大的跨中截面为例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求受压区高度x 先按第一类T 形截面梁,略去构造钢筋的影响,由式x b f A f A f f cd p pd S sd ' =+计算受压区高度x : mm h mm b f A f A f x f f cd S sd p pd 1803.802100 4.221900 33025021260''=<=??+?= += 受压区全部位于翼缘板内,说明确实是第一类T 形截面梁。 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跨中截面的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布置见图2-12和图2-17,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作用点到截面底边的距离(a )为 mm A f A f a A f a A f a s sd p pd s s sd p p pd 1601900 3302502126060 190033018025021260=?+???+??= ++= 所以mm a h h 184016020000=-=-= 按《公预规》式(5.2.2-3),钢筋采用钢绞线,混凝土标准强度为C50,查《公预规》表5.2.1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4.0=b ξ。 mm h x b 73618404.00=?=≤ξ 从表2-10序号⑦知,边梁跨中截面弯矩组合设计值m kN M d ?=01.6612,由式子: )2/(0'0x h x b f M f cd d +≤γ )2/3.801840(3.8021004.22)2/(0'-???=+=x h x b f M f cd u )01.66120.1(595.67980m kN M m kN d ??=≥?=γ 可见边梁弯矩最大的跨中截面正截面承载力满足要求。以下为各个截面的验算,见表

悬臂梁固有频率的计算

悬臂梁固有频率的计算 试求在0x =处固定、x l =处自由的等截面悬臂梁振动的固有频率(求解前五阶)。 解:法一:欧拉-伯努利梁理论 悬臂梁的运动微分方程为:4242(,)(,)+0w x t w x t EI A x t ρ??=??; 悬臂梁的边界条件为:2222(0)0(1),(0)0(2)0(3),(EI )0(4)x l x l dw w w w x x dx x x x ==???======???,; 该偏微分方程的自由振动解为(x,t)W(x)T(t)w =,将此解带入悬臂梁的运动微分方程可得到 1234(x)C cos sin cosh sinh W x C x C x C x ββββ=+++,(t)Acos t Bsin t T w w =+;其中2 4 A EI ρωβ= 将边界条件(1)、(2)带入上式可得13C 0C +=,24C 0C +=;进一步整理可得 12(x)C (cos cosh )(sin sinh )W x x C x x ββββ=-+-;再将边界条件(3)、(4)带入可得 12(cos cosh )C (sin sinh )0C l l l l ββββ-+-+=;12(sin sinh )C (cos cosh )0C l l l l ββββ--+-+=要 求12C C 和有非零解,则它们的系数行列式必为零,即 (cos cosh ) (sin sinh ) =0(sin sinh )(cos cosh ) l l l l l l l l ββββββββ-+-+--+-+ 所以得到频率方程为:cos()cosh()1n n l l ββ=-; 该方程的根n l β表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12 2 4 ()(),1,2,...n n EI w l n Al βρ==满足上式中的各 n l β(1,2,...n =)的值在书P443表8.4中给出,现罗列如下:123451.875104 4.6940917.85475710.99554114.1372l l l l l βββββ=====,,,,; 若相对于n β的2C 值表示为2n C ,根据式中的1n C ,2n C 可以表示为21cos cosh ()sin sinh n n n n n n l l C C l l ββββ+=-+;

渐开线花键计算公式

渐开线花键: 键齿在圆柱(或圆锥)面上且齿形为渐开线的花键称为渐开线花键。渐开线花键连接采用齿形定心,渐开线花键是花键的一种,而传递转矩的部件一般通过键和花键联接。普遍采用的是矩形花键和渐开线花键。渐开线花键应用日趋广泛。这是由于渐开线花键较矩形花键有许多优点,如齿数多、齿端,齿根部厚,承载能力强,易自动定心,安装精度高。相同外形尺寸下花键小径大,有利于增加轴的刚度。渐开线花键便于采用冷搓、冷打、冷挤等无切屑加工工艺方法,生产效率高,精度高,并且节约材料。 渐开线花键计算公式: 对于铣切花键工序,由于与其配合的主动齿轮靠大径过盈配合,过盈量0.006~0.013mm,小径有间隙,所以可采用通用三面刃铣刀或片铣刀对小径进行加工至近似圆弧。 加工过程按工步叙述如下: 1)零件装夹在卧铣分度头上,用半顶尖顶紧。 2)调整顶尖位置,外圆高度差≤0.01mm。 3)用百分表测定外圆跳动(≤0.05mm)。 4)按分度头的中心高度划出键宽中心线,转180°验证中心线(误差基本不变)。 5)留出磨花键键宽余量0.4mm,分别划出键宽为6.4mm的六等分键宽线。 6)将键宽中心线转过90°至最高点。

7)按键宽线用厚6mm的三面刃铣刀铣6个键宽一侧,工作台移动“键宽+刀宽”距离,铣另一侧。 8)转动分度头,对键槽进行逼近圆弧加工。 下文对加工结果作一分析和讨论: 1)侧面铣切时选用的通用三面刃铣刀要根据花键的具体参数及三面刃铣刀的规格来决定。设三面刃铣刀的宽度为B,应满足:B<2hcos(180°/N)(1) 式中:h——每个键槽上小径的宽度; N——花键的键数。 铣刀宽度B的值不能过大,以免铣切键槽的另一侧。其中h值可用下式计算: h≈(πd-NL)/N(2) 式中:d——花键小径; L——留有磨削花键键侧余量的花键键宽。 将(2)式代入(1)式,即有 B<((πd-NL)/(N/2))*cos(180°/N)(3) 2)修正小径应根据h选定三面刃铣刀或片铣刀,加工成近似圆弧。 3)若以小径定心,则需留出直径磨量0.2~0.3mm。 4)用三面刃铣刀及片铣刀加工花键,能满足设计要求,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中、小批量生产的效率。

30度渐开线外花键尺寸计算

30°渐开线花键的设计计算已知: m=1.25 Z=24 αD=30° 计算: 1、分度圆直径D:D=mZ=1.25*24=30 2、基圆直径Db:Db=mZCOSαD=1.25*24*cos30=25.98 3、齿距p:p=πm=1.25π=3.927 4、内花键大径基本尺寸Dei:Dei=m(Z+1.5)=1.25*(24+1.5)=31.875 5、内花键大径下偏差:0 6、内花键大径公差:IT12-14,取IT12,公差值0.25 7、内花键渐开线终止圆直径最小值DFimin: DFimin=m(Z+1)+2CF=1.25*(24+1)+2*0.125=31.5 8、内花键小径基本尺寸Dii: Dii=DFemax+2CF=28.62+2*0.125=28.87 9、内花键小径极限偏差:查机械设计手册,为 10、基本齿槽宽E:E=0.5πm=0.5*π*1.25=1.963 11、作用齿槽宽EV:EV=0.5πm=1.963 12、作用齿槽宽最小值EVmin:EVmin=0.5πm=1.963 13、实际齿槽宽最大值Emax: Emax=EVmin+(Τ+λ)=1.963+0.137=2.100, 其中Τ+λ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137 14、实际齿槽宽最小值Emin:Emin=EVmin+λ=1.963+0.048=2.011 其中λ值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048 15、作用齿槽宽最大值EVmax:EVmax=Emax-λ=2.100-0.048=2.052 16、外花键作用齿厚上偏差esV: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 17、外花键大径基本尺寸Dee:Dee=m(Z+1)=1.25*(24+1)=31.25 18、外花键大径上偏差esV/tanαD:0 19、外花键大径公差: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16 20、外花键渐开线起始圆直径最大值DFemax: DFemax=2 =28.62 其中:Db=25.98 D=30 αD=30° hs=0.6m=0.6*1.25=0.75 esV/tanαD=0 21、外花键小径基本尺寸Die:Die=m(Z-1.5)=28.125 22、外花键小径上偏差esV/tanαD:0 23、外花键小径公差:IT12-14。选IT12,公差值0.21 24、基本齿厚S:S=0.5πm=0.5π*1.25=1.963 25、作用齿厚最大值SVmax: SVmax=S+esV=1.963+0=1.963 26、实际齿厚最小值Smin: Smin=SVmax-(Τ+λ)=1.963-0.137=1.826 27、实际齿厚最大值Smax:Smax=SVmax-λ=1.963-0.048=1.915 28、作用齿厚最小值SVmin:SVmin=Smin+λ=1.826+0.048=1.874 29、齿形裕度CF:CF=0.1m=0.1*1.25=0.125 30、渐开线花键齿根圆弧最小曲率半径Rimin、Remin:

轴固有频率计算课件

转子固有频率计算方法对比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与ansys 模拟两种方法计算转子的固有频率,分别对单盘与多盘情况下作了计算,本文中转子与轴的材料参数如下: 3 .07850101.211==?=μρ泊松比kg/m 密度Pa 弹性模量3E 一、 单盘时计算与对比 1、理论计算 中点C 处挠度EI Fl c 483 -=ω

推出轴的刚度3 48l EI k =,其中l 为轴总长度,E 为弹性模量, I 为惯性矩,F 为外力 64 4 d I π= ,d 为轴的轴径 得:3 4 43l d E k π= 代入数据有: N/m 5 3 41110342.4225 .0401.014.3101.23?=?????=k 质量kg 5.17850025.01.014.34 141 22=????===ρπρa l D V m rad/s 5385 .110342.45 =?==m k n ω HZ 7.8528 .6538 2=== πωn f 2、ansys 模态计算固有频率 约束方式:A 端铰支,即约束X 、Y 、Z 平动自由度,不约束转动自由度,B 端只约束Y 、Z 自由度 用mass21单元:

3、结论: 1).不加集中质量结果偏差较大 2).直接约束与用combin14和matrix27单元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差不多

二、多盘时计算与对比 模型结构图 考虑多个盘时对比较复杂,先画出本文结构如下图: 理论推导示意图 轴系统固有频率计算 ANSYS 中模态分析 直接得出固有频率 通过柔度计算刚度,求 固有频率 根据轴挠度公式计算得柔度,得固有频率 ANSYS 中静力分析求出柔度,推出固有频率

通过能力计算

计算题 1.已知某地铁线路车辆定员每节240人,列车为6节编组,高峰小时满载率为120%,且单向最大断面旅客数量为29376人,试求该小时内单向应开行的列车数。 2、已知某地铁线路采用三显示带防护区段的固定闭塞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假设各闭塞分区长度相等,均为1000米,已知列车长 度为420米,列车制动距离为100米,列车运行速度为70km/h,制动减速度为2米/秒2,列车启动加速度为1.8米/秒2,列车最大停站时间为40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若该线路改成四显示自动闭塞,每个闭塞分区长度为600米,则此时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3.已知某地铁线路采用移动闭塞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已知列车长度为420米,车站闭塞分区为750米,安全防护距离为 200米,列车进站规定速度为60km/h,制动空驶时间为1.6秒,制动减速度为2米/秒2,列车启动加速度为1.8米/秒2,列车最大停站时间为40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4.已知某地铁线路为双线线路,列车采用非自动闭塞的连发方式运行,已知列车在各区间的运行时分和停站时分如下表,线路的连发间隔时间为12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5.已知地铁列车在某车站采用站后折返,相关时间如下:前一列车离去时间1.5分钟,办理进路作业时间0.5分钟,确认信号时间0.5分钟,列车出折返线时间1.5分钟,停站时间1分钟。试计算该折返站通过能力。 6.已知某终点折返站采用站前交替折返,已知列车直到时间 为40秒,列车侧到时间为1分10秒,列车直发时间为40秒,列车侧发时间为1分20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 办理接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办理发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试分别计算考虑发车时间均衡时和不考虑发车时间均衡时,该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多少? 7.已知线路上有大小交路两种列车,小交路列车在某中间折返 站采用站前折返(直到侧发),已知小交路列车侧发时间为1分20秒,办理接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办理发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列车直到时间为25 秒,列车停站时间为40秒;长交路列车进站时间为25秒。试分别计算该中间折返站的最小折返能力和最大折返能力分别是多少? 8.已知线路上有大小交路两种列车,小交路列车在某中间折返站采用站后折返,已知小交路列车的相关时分为:列车驶出车站 闭塞分区时间为1分15秒,办理出折返线调车进路的时间 为20秒,列车从折返线至车站出发正线时间为40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列车停站时间为40秒。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一,为什么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已经破坏不能使用的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还可以勉强使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根据应力达到破坏强度,为了使建筑避免出现这种状态从而进行计算,使建筑数值高于极限承载能力状态的数值。 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要计算那些方面?? 答:1作用效应组合计算;2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3斜截面承载力计算;4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5受冲击切承载力计算;6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三,1作用效应组合计算所用到的公式及其作用: 其效应组合表达式为: ) (2 111 00∑∑==++=n j QjK Qj C K Q Q m i GiK Gi ud S S S S γψγγγγ 跨中截面设计弯矩 M d =γG M 恒+γq M 汽+γq M 人 支点截面设计剪力 V d =γG V 恒+γG1V 汽+γG2V 人 2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所用到的公式及其作用:

(1)T形截面受弯构件位于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三者中最小值取用。 翼缘板的平均厚度h′f =(100+130)/2=115mm ①对于简支梁为计算跨径的1/3。 b′f=L/3=19500/3=6500mm ②相邻两梁轴线间的距离。 b′f = S=1600mm ③b+2b h+12h′f,此处b为梁的腹板宽,b h为承托长度,h′f为不计承托的翼缘厚度。 b′f=b+12h′f=180+12×115=1560mm (2)判断T形截面的类型 设a s=120mm,h0=h-a s=1300-120=1180mm;

mm N M mm N h h h b f d f f f cd -?=>-?=- ??='- ''60601022501000.2779) 2 115 1180(11515608.13)2(γ 故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3)求受拉钢筋的面积A s mm h mm x x x x h x b f M f f cd d 11517.92:) 2 1180(15608.13102250) 2(:600='<=-?=?-'=解得根据方程γ 2 708728017 .9215608.13mm f x b f A sd f cd s =??= '= 满足多层钢筋骨架的叠高一般不宜超过0.15h~0.20h 的要求。 梁底混凝土净保护层取32mm ,侧混凝土净保护层取32mm ,两片焊接平面骨架间距为: ?? ?=>>=?-?-mm d mm mm 4025.1404.448.352322180 §2.2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复核 ⑴跨中截面含筋率验算 mm a s 60.1137238) 4.188.35432(804)8.35232(6434=+?++?+= h 0=h -a s =1300-113.60=1186.40mm ???=>>=>=?== %19.0/45.0%2.0%39.340.11861807238 min 0sd td s f f bh A ρρ ⑵判断T 形截面的类型 N A f N h b f s sd f f cd 331064.202628072381072.247511515608.13?=?=>?=??=''

SCD200设计计算说明书

1.计算原则及参数 1.1计算原则 1.1.1产品标准 本产品设计计算遵循以下现行产品标准: a、GB10052-1996《施工升降机分类》 b、GB10053-1996《施工升降机检验规则》 c、GB10054-1996《施工升降机技术条件》 d、GB10055-1996《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 e、GB10056-1996《施工升降机试验方法》 f、GB7920.3-1996《升降机术语》 1.1.2计算原则 1.1. 2.1结构 结构采用许用应力法,进行强度、稳定性、刚性计算,并满足其规定要求,一般不考虑材料的塑性变形影响。载荷取额定载重量时的对结构受力最大组合,并取动载系数φ=1.25。 1.1. 2.2 机构 机构计算按照额定载重量、额定提升速度来选择、验算有关配套件。 1.1. 2.3零件强度计算 零件静强度按照零件所受的最大载荷计算,疲劳强度按照零件在额定载重量、额定提升速度对应所承受的载荷进行计算。 1.2主要性能参数 a、额定载重量(N/人)20000/15 b、额定提升速度(m/min)34 c、最大提升高度(m)150 d、吊笼外尺寸(m) 3.0731.332.9 e、吊笼质量(kg)1521

f、单笼电机功率(kW)2311.5 g、标准节长度(m) 1.508 h、标准节质量(kg)177 i、吊杆起重量(kg)180 j、对重质量(kg)1100 k、整机质量(150m)(kg)28600 1.3主要材料特性 钢管φ8934.5 A=11.95cm2 g=9.38kg/m I=106.92cm4 W=24.03cm3 i=2.99cm 钢管φ3232.5 A=2.32cm2 g=1.82kg/m I= 2.54cm4 W= 1.59cm3 i= 1.05cm 角钢∠7535036 A=7.26cm2 g=5.70kg/m i x=1.42cm i y=2.38cm i y0 =1.08cm 2.载荷计算 2.1载荷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车站通过能力 车站通过能力是在车站现有设备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一昼夜能接发和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通过能力包括咽喉通过能力和到发线通过能力。 咽喉通过能力是指车站某咽喉区各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之和,咽喉道岔通过能力是指在合理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及作业进路条件下,某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上最繁忙的道岔组一昼夜能够接、发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到发线通过能力是指到达场、出发场、通过场或到发场内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能够接、发各衔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咽喉占用时间标准 表咽喉道岔占用时间表 顺序作业名称时间标准 (min) 顺序作业名称 时间标准 (min) 1 货物列车接车占用6~8 4 旅客列车出发占用4~6 2 旅客列车接车占用5~7 5 单机占用2~4 3 货物列车出发占用5~7 6 调车作业占用4~6 道岔组占用时间计算 表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 线路编号固定用途 一昼夜 接发列车数 线路 编号 固定用途 一昼夜 接发列车数 1 接甲到乙、丙旅客列车8 7 接乙到甲直通、区段货物列车9 4 接乙到甲旅客列车 5 8 接甲、乙到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0 接丙到甲旅客列车 3 9 接丙到甲、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0 5 接甲到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1 10 接发甲、乙、丙摘挂货物列车10 表甲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编号作业进路名称 占用 次数 每次 占用时间 总占用 时间 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 3 5 7 9 固定作业 1 1道接甲-乙,丙旅客列车8 7 56 56 2 4道发乙-甲旅客列车 5 6 30 30 30 3 4道发丙-甲旅客列车 3 6 18 30 30 5 往机务段送车 3 6 18 18 6 从机务段取车 2 6 12 12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根据交叉口的现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各流向流量的构成关系,可推得各路段流量,从而得到饱和度V/C 比。路段通行能力的确定采用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的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单条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C N N a ????=ηγ0,其中N a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该值由设计车速来确定,如表2.2所示。 表2.13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其中γ为自行车修正系数,有机非隔离时取1,无机非隔离时取0.8。η为车道宽度影响系数,C 为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由下式计算: s 为交叉口间距(m),C 0为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 车道修正系数采用表 2.3所示 表2.3 车道数修正系数采用值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如表2.4所示 表2.4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由路段流量的调查结果,并且根据交叉口的间距、路段等级、车道数等对路段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路段的交通负荷进行了分析。 路段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如下: δ m c p m k a N N = (1) 式中: m N —— 路段机动车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 p N ——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 c a —— 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快速路分类系数为0.75;主干道分类 系数为0.80;次干路分类系数为0.85;支路分类系数为0.90。 m k —— 车道折减系数,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1.0;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 为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5;第四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65.经过累加,可取单向二车道 m k =1.85;单向三车道 m k =2.6;单向四车道 m k =3.25; δ—— 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如高架 道路和地面快速路)δ=1;该系数与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绿信比和车辆起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度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 b v a v v l v l 2/2///δ (2) l —— 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m ); a —— 车辆起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0.82/s m ; b —— 车辆制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1.662/s m ; ?—— 车辆在交叉口处平均停车时间,取红灯时间的一半。 Np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其值由路段车速来确定: 表4.1 Np 的确定

汽车变速器 计算参考共17页

§2.1 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一、档数和传动比 近年来,为了降低油耗,变速器的档数有增加的趋势。目前,乘用车一般用4~5个档位的变速器。本设计也采用5个档位。 选择最低档传动比时,应根据汽车最大爬坡度、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汽车的最低稳定车速以及主减速比和驱动轮的滚动半径等来综合考虑、确定。 汽车爬陡坡时车速不高,空气阻力可忽略,则最大驱动力用于克服轮胎与路面间的滚动阻力及爬坡阻力。故有 则由最大爬坡度要求的变速器Ⅰ档传动比为 (2-1) 式中m----汽车总质量; g----重力加速度; ψmax----道路最大阻力系数; r r----驱动轮的滚动半径; T emax----发动机最大转矩; i0----主减速比; η----汽车传动系的传动效率。 根据驱动车轮与路面的附着条件 求得的变速器I档传动比为: (2-2) 式中G2----汽车满载静止于水平路面时驱动桥给路面的载荷; φ----路面的附着系数,计算时取φ=0.5~0.6。 由已知条件:满载质量 1800kg; r r=337.25mm; T e max=170Nm; i0=4.782; η=0.95。 根据公式(2-2)可得:i gI =3.85。

超速档的的传动比一般为0.7~0.8,本设计去五档传动比i =0.75。 gⅤ中间档的传动比理论上按公比为: (2-3) 的等比数列,实际上与理论上略有出入,因齿数为整数且常用档位间的公比宜小些,另外还要考虑与发动机参数的合理匹配。根据上式可的出:q=1.51。 故有: 二、中心距 中心距对变速器的尺寸及质量有直接影响,所选的中心距、应能保证齿轮的强度。三轴式变速器的中心局A(mm)可根据对已有变速器的统计而得出的经验公式初定: (2-4) 式中K A----中心距系数。对轿车,K A=8.9~9.3;对货车,K A=8.6~9.6;对多档 主变速器,K A =9.5~11; T I max ----变速器处于一档时的输出扭矩: T I max=T e max i g I η =628.3N﹒m 故可得出初始中心距A=77.08mm。 三、轴向尺寸 变速器的横向外形尺寸,可根据齿轮直径以及倒档中间齿轮和换档机构的布置初步确定。 轿车四档变速器壳体的轴向尺寸 3.0~3.4A。货车变速器壳体的轴向尺寸与档数有关: 四档(2.2~2.7)A 五档(2.7~3.0)A 六档(3.2~3.5)A 当变速器选用常啮合齿轮对数和同步器多时,中心距系数K A应取给出系数的上限。为检测方便,A取整。 本次设计采用5+1手动挡变速器,其壳体的轴向尺寸是

固有频率的计算

2.8.6.1 液压传动的固有频率 2.8.6.1.1 概述 液压传动装置的固有频率,对于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系统计算的原点,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稳定性观点来看,一个闭环系统,若系统具有较高的固有频率,则会有一些问题。可粗略地划分为如下的3个频率区: ?低频:3~10Hz,重型机械、机械手、手动设备、注射机。 中频:50~80Hz,位置控制的机床。? ?高频:>100Hz,试验机、注射机、压机。 2.8.6.1.2 基本公式 计算弹簧质量系统固有频率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1/s) m=质量(kg) C=弹簧刚度() 弹簧刚度“液压刚度”C,主要由受压的油液体积决定,由下式确定, 式中:E=液压油的弹性模量 =1~1.4×109() =1~1.4×104(bar) A2=油缸面积的平方(m4) V=油液体积(m3) 如基本公式已经表明的那样,一个液压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取决于执行器液压马达或液压缸的尺寸,和驱动的质量。 系统中的其他元件,例如调节阀,也有自已的固有频率。因为整个闭环系统的角频率,是由系统中动态特性最低的元件决定的,因而也要注意闭环调节阀的极限频率。此值在50到150Hz的范围。 2.8.6.1.3 双出杆液压缸 让活塞处于缸的中间位置,得到: 式中:AR=油缸环形面积(┫) h=油缸行程(m) 注:对于死容积,应预先给行程h增加20~50%的附加值。 人们都明确地了解到,活塞面积与行程之比,对固有频率有着重要的影响。A:h的系数也可表示为λ=“长径比”。从提高固有频率观点考虑,较大的面积和较短的行程是比较有利的。面积的确定,还要由其他的一些因素,如规格大小、压力、体积流量等一同来考虑。 在作这些考察时,管道的容积未加考虑。很显然,总要尽可能地减小死容积,这就是说,阀与缸之间的管道短些、刚性大些,有利于提高固有频率。 上面计算固有频率,是按活塞处于中间位置的情况得到的一个最小固有频率值,这是实践中处于最不利情况下必须达到的数值。 例1已知:D=50mm,d=32mm,m=50kg≌[ ],h=500mm=0.5m,E=1.4?109 解: 2.8.6.1.4 单出杆缸

第二章 零件的工作能力及计算准则 2-1 设计机器时应满足哪些

第二章零件的工作能力及计算准则 2-1 设计机器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试选定一台机器,分析设计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2 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试举两例说明为什么设计零件时不能离开机器的要求。2-3机械零件有哪些主要的失效形式?试结合日常接触的机器举出其中几种零件的失效形式,并分析其原因。 2-4 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与失效形式有什么关系?常用的有哪些计算准则?它们是针对什么失效形式而建立的? 2-5机械零件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哪些?各在什么条件下采用? 2-6设计计算与校核计算有什么区别?各在什么条件下采用? 2-7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其中哪个步骤对零件的最后尺寸起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2-8 列式说明“寿命系数”的一般表达式,并说明相应符号的意义。 2-9 如何绘制优质碳钢(塑性材料)的“简化极限应力图”? 2-10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11简述“线性疲劳损伤积累假说”。 2-12试解释我们常见到的摩托车前轮轴、汽车板簧、起重机减速器中齿轮齿根应力各属于应变疲劳还是高周疲劳范畴的变应力。再进一步解释这些变应力的应力比r值在那个范围内。 2-13举例说明那些零件工作应力的变化规律符合:a)r=常数;b);σm=常数;c)σmin=常数。 第三章摩擦磨损与润滑 3-1 液体动压油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2 粘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用粘附理论来解释经典摩擦定律? 3-3 减少摩擦应采取哪些措施? 3-4 添加剂的作用是什么? 3-5 润滑油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3-6 影响干摩擦时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给予物理解释。 3-7 边界摩擦的特性是什么?试述其形成机理。 3-8 混合摩擦的特性是什么?并简单说明膜厚比的物理意义。 3-9 机件磨损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性如何? 3-10 试述各类磨损的机理,为什么说微动磨损是一种符合形式的磨损? 3-11 什么叫粘度?粘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如何换算? 3-12 流体动力润滑和流体静力润滑的油膜形成原理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第四章螺纹联接 4-1 分析比较普通螺纹管螺纹梯形螺纹和锯齿螺纹的特点,各举一例说明他们的应用。 4-2 螺纹联接为什么要预紧?预紧力的大小如何保证? 4-3 螺纹联接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防松的?其可靠性如何?试自行设计一种防松方案。 4-4 在受横向载荷的螺栓组联接中,什么情况下宜采用绞制孔用螺栓?

30°渐开线花键的设计计算(实例计算)

30°渐开线花键的设计计算 机械产品设计2010-10-27 12:50:56 阅读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30°渐开线花键的设 30°渐开线花键的设计计算 2010-07-22 16:29 已知: m=1.25 Z=24 αD=30° 1、分度圆直径D: D=mZ=1.25*24=30 2、基圆直径Db: Db=mZCOSαD=1.25*24*cos30=25.98 3、齿距p: p=πm=1.25π=3.927 4、内花键大径基本尺寸Dei: Dei=m(Z+1.5)=1.25*(24+1.5)=31.875 5、内花键大径下偏差: 0 6、内花键大径公差:IT12-14,取IT12,公差值0.25 7、内花键渐开线终止圆直径最小值DFimin: DFimin=m(Z+1)+2CF=1.25*(24+1)+2*0.125=31.5 8、内花键小径基本尺寸Dii: Dii=DFemax+2CF=28.62+2*0.125=28.87 9、内花键小径极限偏差:查机械设计手册,为 10、基本齿槽宽E: E=0.5πm=0.5*π*1.25=1.963 11、作用齿槽宽EV: EV=0.5πm=1.963 12、作用齿槽宽最小值EVmin: EVmin=0.5πm=1.963 13、实际齿槽宽最大值Emax: Emax=EVmin+(Τ+λ)=1.963+0.137=2.100, 其中Τ+λ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137 14、实际齿槽宽最小值Emin: Emin=EVmin+λ=1.963+0.048=2.011 其中λ值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048 15、作用齿槽宽最大值EVmax: EVmax=Emax-λ=2.100-0.048=2.052 16、外花键作用齿厚上偏差esV: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 17、外花键大径基本尺寸Dee:Dee=m(Z+1)=1.25*(24+1)=31.25 18、外花键大径上偏差esV/tanαD: 0 19、外花键大径公差:查机械设计手册,为0.16 20、外花键渐开线起始圆直径最大值DFemax= mz/2*√3+(1-4.8/z)*(1-4.8/z) DFemax=2 =28.62 其中:Db=25.98 D=30αD=30° hs=0.6m=0.6*1.25=0.75 esV/tanαD=0 21、外花键小径基本尺寸Die: Die=m(Z-1.5)=28.125 22、外花键小径上偏差esV/tanαD:0 23、外花键小径公差:IT12-14。选IT12,公差值0.21 24、基本齿厚S:S=0.5πm=0.5π*1.25=1.963 25、作用齿厚最大值SVmax: SVmax=S+esV=1.963+0=1.963

6容许应力法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法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区别

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中铁五局集团公司经营开发部肖炳忠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容许应力法、破坏阶段法、极限状态法、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四个结构设计理论,并且列出了我们经常用的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实用表达式和参数选用,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参数的比较,总结出我们在工程施工中临时结构设计的实用办法和注意事项,以期望提高广大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的目的。 1、前言 我们在钢结构设计中经常用到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有些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设计计算中经常将二者混淆,因此有必要将两种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供广大技术人员参考。 2、四种结构设计理论简述 、容许应力法 容许应力法将材料视为理想弹性体,用线弹性理论方法,算出结构在标准荷载下的应力,要求任一点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材料的容许应力,是由材料的屈服强度,或极限强度除以安全系数而得。 容许应力法的特点是: 简洁实用,K值逐步减小; 对具有塑性性质的材料,无法考虑其塑性阶段继续承载的能力,设计偏于保守; 用K使构件强度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但K的取值是经验性的,且对不同材料,K值大并不一定说明安全度就高; 单一K可能还包含了对其它因素(如荷载)的考虑,但其形式不便于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如恒载、活载)。 、破坏阶段法 设计原则是:结构构件达到破坏阶段时的设计承载力不低于标准荷载产生的构件内力乘以安全系数K。 破坏阶段法的特点是: 以截面内力(而不是应力)为考察对象,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性质及其极限强度; 内力计算多数仍采用线弹性方法,少数采用弹性方法; 仍采用单一的、经验的安全系数。 、极限状态法 极限状态法中将单一的安全系数转化成多个(一般为3个)系数,分别用于考虑荷载、荷载组合和材料等的不定性影响,还在设计参数的取值上引入概率和统计数学的方法(半概率方法)。 极限状态法的特点是: 在可靠度问题的处理上有质的变化。这表现在用多系数取代单一系数,从而避免了单一系数笼统含混的缺点。 继承了容许应力法和破坏阶段法的优点; 在结构分析方面,承载能力状态以塑性理论为基础;正常使用状态以弹性理论为基础; 对于结构可靠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还没法给予明确回答。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固有频率测定方式

实验三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共振前后利萨如图形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2、学习用“共振法”测试机械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幅值判别法和相位判别法); 3、学习用“锤击法”测试机械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传函判别法); 4、学习用“自由衰减振动波形自谱分析法”测试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自谱分析法)。 二、实验装置框图

图3-1实验装置框图 三、实验原理 对于振动系统,经常要测定其固有频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简谐力激振,引起系统共振,从而找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另一种方法是锤击法,用冲击力激振,通过输入的力信号和输出的响应信号进行传函分析,得到各阶固有频率。以下对这两种方法加以说明: 1、简谐力激振 简谐力作用下的强迫振动,其运动方程为: t F Kx x C x m e ωsin 0=++ 方程式的解由21X X +这两部分组成: ) sin cos (211t w C t w C e X D D t +=-ε 21D w w D -= 式中1C 、2C 常数由初始条件决定: t w A t w A X e e sin cos 212+= 其中 ( ) () 2 2 2 22 2 214e e e q A ω εω ω ωω+--= , () 22 222 242e e e q A ω εω ω ε ω+-= , m F q 0= 1X 代表阻尼自由振动基,2X 代表阻尼强迫振动项。 自由振动周期: D D T ωπ 2= 强迫振动项周期: e e T ωπ 2= 由于阻尼的存在,自由振动基随时间不断得衰减消失。最后,只剩下后两项,也就是通常讲的定常强动,即强迫振动部分: ( ) () () t q t q x e e e e e e e e ωω εω ω ε ωωω εω ω ωωsin 42cos 422 222 22 222 2 2+-+ +--=

齿轮标准大全

齿轮标准大全 (精度部分) 1、GB/T 2821-92 齿轮几何要素代号(已作废) (注:已有GB/T 2821-2003 在标准参考资料<十二> 中) 2、GB1356-88 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已作废) (注:已有GB/T 1356-2001 在标准汇编中) 3、GB1357-87 渐开线圆柱齿轮模数(已作废) (注:已有“GB/T 1357-2008 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用圆柱齿轮模数”在标准汇编第九部分中) 4、GB1356-88 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GB1357-87 渐开线圆柱齿轮模数编制说明 5、GB10095-88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已作废) 6、GB10095-88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编制说明 (注:已有GB/T 10095.1.2-2001 在标准参考资料<九> 中) 7、GB10096-88 齿条精度 8、GB10096-88 齿条精度编制说明 9、GB6443-86 渐开线圆柱齿轮图样上应注明的尺寸数据 10、GB6443-86 渐开线圆柱齿轮图样上应注明的尺寸数据编制说明 11、GB/T13924-94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检验规范 12、GB/T13924-94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检验规范编制说明 (注:已有GB/T 13924-2008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检验细则在标准参考资料<九> 中)13、JB/T53441-94 渐开线圆柱齿轮产品质量分等通则(注:标准出版社出版标准汇编中没有)

14、JB/T53441-94渐开线圆柱齿轮产品质量分等通则编制说明

1、GB10085-88 圆柱蜗杆传动基本参数 2、GB10085-88圆柱蜗杆传动基本参数编制说明 3、GB10086-88 圆柱蜗杆传动、蜗轮术语及代号 4、GB10087-88 圆柱蜗杆基本齿廓 5、GB10087-88 圆柱蜗杆基准齿形编制说明 6、GB10088-88 圆柱蜗杆模数和直径 7、GB10088-88 圆柱蜗杆模数和直径编制说明 8、GB10089-88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9、GB10089-88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编制说明 10、GB/T12760-91 圆柱蜗杆、蜗轮图样上应注明的尺寸数据

极限状态承载力计算

极限状态承载力计算 1)和载效应组合计算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组合(基本组合): 00(1.2 1.4) 1.0(1.210.35 1.413.20)30.90()d Gk Qk M M M kN m γγ=+=-??+?=-? 00(1.2 1.4) 1.0(1.215.20 1.438.83)72.60()d Gk Qk V M M kN γγ=+=??+?= 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不计冲击力): 0.710.350.713.2019.59()sd Gk Qk M M M kN m =+=+?=? 作用长期效应组合(不计冲击力): 0.710.350.513.2016.95()ld Gk Qk M M M kN m =+=+?=?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组合(偶然组合,不同时组合汽车竖向力): 10.3588.5898.93()d Gk ck M M M kN m =+=+=? 2)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①基本组合 对于矩形截面其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应符合《公预规》式(5.2.1-1)规定: 00()2 ud cd x M f bx h γ≤- sd s cd f A f bx = 受压区高度应符合0b x h ξ≤,查看《公预规》表5.2.1得0.56b ξ=。设0223h mm =可得到: 020*******.90 =0.2230.22322.41000 6.27()121.5ud cd b M x h h f b mm h mm γξ=-- ?-- ?=<= 2s 1000 6.2722.4 502()280 A mm ??= = 其中1000b mm =,0217h mm =,33s a mm =,22.4cd f MPa =,280cd f MPa =。 实际每延米板配10束2根12φ,则222262502s A mm mm =>,满足要求。 ②偶然组合 对于矩形截面其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应符合《公预规》式(5.2.1-1)规定: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1984年10月1日,铁道部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保证铁路完成和超额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任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必须大力加强运输组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行车组织方法及规定的技术作业过程确定的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对数或列数。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系按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车站给水设备、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分别确定,以其中最小的通过能力,作为该区段的限制通过能力。 为了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本办法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 第2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每一区间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量(列数或对数)。 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区间长度、线路纵断面、信联闭设备、牵引机车类型和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 第3条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先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再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一般应按货物列车对数或列数计算;非平行运行

图通过能力,系在规定旅客列车数量的基础上,以扣除系数的方法计算出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对数或列数。 第4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由各铁路局或分局负责计算,并填制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及区间通过能力汇总表,经铁路局审核后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5条本办法系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及多年来编制和执行列车运行图的经验,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个别特殊情况,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图解和计算。 第二章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第6条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应分别对区段内每一区间计算。运行图周期最大的区间通过能力,即为该区段的限制区间通过能力。 运行图周期,是指一定类型运行图的一组列车占用区间的总时间。其组成因素,在非自动闭塞区段包括:列车区间运行时分,起停车附加时分及列车在车站的间隔时间。在自动闭塞区段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1440 N=―――― (1) T周 式中:N――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对数或列数); 1440――一昼夜时分; T周――运行图周期。 电力牵引区段,由于每日须进行接触网检修,因此,其计算公式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