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打火机、薯片罐(或别的废旧圆柱形小筒)、硬纸卡、半透明薄纸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记录:

1、按照书本P92页活动所示制作三个小孔直径分别为1mm 、2mm 、3mm 的小孔成像仪

2、点燃一根蜡烛并固定,在距蜡烛5cm处上下调整小孔成像仪与蜡烛火焰间位置直到

看到清晰的像为止。当时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3、找到合适位置后将三个不同直径的小孔成像仪固定在该处,观察半透明薄纸中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清晰程度、亮度和像的大小。

4、探究小孔成像规律:选择其中成像最清晰的一个小孔成像仪,在距蜡烛5cm处固定

小孔成像仪,前后移动纸筒位置,改变光屛和小孔成像仪间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有怎样的变化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四、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我认为要制作一个成像清晰的小孔成像仪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2、小孔成像的规律有:当时呈放大倒立的像,当时呈缩小倒立的像,当时呈等大倒立的像。

五、实验反思

实验结束后我还有以下问题:

小孔成像实验课教学设计

《小孔成像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中一个重要实验。它可以说明光在同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对书本上简单小孔成像的介绍,学生动手,动脑,利用日常生活物品,或常规实验仪器,小组协作设计出简单实验仪器,并对小孔所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出其中规律。 二、学情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也已经了解不少,但是小孔成像还是第一次听说,平时生活中也没有多少关注,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利用易拉罐,一次性纸杯,塑料薄膜,橡皮劲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拉近实验与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主动去研究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 2.、知道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知道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孔成像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理解小孔成像 教学难点: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教学器材 光具座,蜡烛、光屏、障碍物 六、板书设计 小孔成像实验 一、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 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的关系 三、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86599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 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 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 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1、15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1。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用易拉罐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观察景物时成像总不太清晰,有什么办法可增加清晰度呢。照相机半透膜上的图像会发生大小改变,这大小改变受什么因素影响,又有什么规律呢?一:探究像的清晰度实验思考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不清晰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 1. 环境中光线太亮,以致于看不清半透膜上的像。 2. 孔径太小,光线进入量过少,导致半透膜上的像不清晰下面就针对这两个假设 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1像的清晰程度和周围光的强度有关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光源(F型发光二极管),黑色卡纸(遮光器)实验步骤: 1. 为“针孔照相机”用黑色卡纸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遮光器” 成 ,套在针孔照相机像的一端,以降低半透膜周围光的强度。 2. 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3. 在外界光线强,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4. 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5. 在外界光线弱,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Array不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遮光器 进行实验:得到以下数据: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1) 实验2 设计实验 器材: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光具座,遮光器,光源 实验步骤: 1、制作出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裁剪5个相同尺寸的易拉罐,剪掉 瓶口,并分别在瓶底钻出5个大小不同的小孔。 2、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可发出平行光线的光源,保持光源与小孔之间的距离, 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我们制作了5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小学科学试验课件-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经历制作小孔成像设备的和调试的过程,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3.用小孔成像设备观察身边的风景,感受小孔成像实验的乐趣。 器材说明: 爱牛配套:蜡烛,纸杯,卡纸,半透明纸,工字钉,双面胶。 自备:打火机。注意:在使用打火机和蜡烛时,要注意消防,最好预备湿毛巾。 活动要点: 在制作小孔成像之前,教师要充分演绎好小孔成像的故事,导入的故事讲述的精彩生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孔成像观察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孔、像三者间的几何关系。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述神奇的画的故事: 有人请了一个画匠为他画一张画。三年以后,画匠告诉他:“画成了!”他一看,八尺长的木板上只涂了一层漆,什么画也没有。 画匠说:“请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墙,再在这堵墙对面的墙上开一扇大窗户。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阳一出来,你在对面的墙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图画。” 房子盖好后,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好像一幅风景画。尤其奇怪

的是,画上的风景是倒着的!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神奇的画?那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这样神奇的画——“小孔成像”吧! 二、制作与优化 (1)出示一个已经组装好的爱牛“小孔成像”套件。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导操作。 (2)师演示制作。1、拆开模板、展示介绍零件。2、组装,注意强调粘贴处和不要粘贴的地方。3、放入半透明纸做成像屏。4、在小孔上用钉子打孔,完毕后把钉子再插入保护套中(一定要强调此项操作)。 三、原理探究 点燃蜡烛。 探究:1、看到的图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2、怎么样调节蜡烛的像大小。 思考:光是如何从通过小孔传到半透明纸上成像的? 画一画:蜡烛的火焰,小孔,蜡烛的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小孔成像光路图,请同学们尝试解释之前记录的实验现象。 教师总结学生的解释,阐述小孔成像现象和原理。 四、原理运用 现在,你能解释晴天树下的圆斑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应用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五、拓展延伸 如果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照相机,怎么样让成像更清晰?

2017--2018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一、实验目的 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三、实验原理:.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刻度尺的量程 mm,刻度尺的分度值 mm,零刻线是否磨损。 2.记录数据: 物理课本长 mm,宽 mm。硬币的直径 mm。细铜丝的线圈长度 mm,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 mm。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或假设: 三、进行实验: (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温度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 实验现象: (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温度计示数逐渐 (2)在一定的海波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热,但温度计示数,海波处于态。 (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 实验结论:

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插入 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有少量 气泡。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 ④水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进行的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

平面镜成像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目得: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实验器材:玻璃板(作平面镜)、2只大小相同得蜡烛、刻度尺、白纸 其它:笔、火柴 3.实验步骤 (1)将点燃得蜡烛A,放在玻璃板得一侧,在A一侧能观察到玻璃板另一侧A得像A′; 探究像与物得大小关系: (2)拿着另一只未点燃得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瞧上去B与A′重合,即B瞧上去好像被点燃了。此时,B得位置就就是像A′得位置。 ——等大 探究像与物到玻璃板得距离关系:

(3)用刻度尺量出A、B分别到镜面得距离,相等。 ——等距 记录数据: 探究平面镜成得像就是实像还就是虚像: (4)在A′一侧放一张白纸作屏幕,眼睛直接观察白纸,则瞧不到A得像A′,说明:平面镜成虚像。(将手放在A′处,感觉不烫,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得特点 (1)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虚像; (2)像与物体得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得连线与镜面垂直。 (2)(3)(4)对称 虚像:不就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瞧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得像。 注意事项: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物体一侧能瞧到物体得像,同时还能瞧到代替物体得另 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得位置。 2、试验要求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3、实验时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得位置,从玻璃板上方瞧光屏,光屏上瞧不到像,说明平面镜 成得就是虚像。 4、实验中选择厚玻璃还就是薄玻璃?选择较薄得玻璃;因为厚玻璃板得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 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考试分析: 考情分析 考查内容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二模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平面镜成像得 规律以及探究 18 3 20 3 23 1 24 2 17 3 24 3 平面镜成像得 实验 说明题目一般会以作图、简单实验题得形式出现,一般比较简单,分值在3分左右。 平面镜成像主要就就是考察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实验,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小结 实验步骤,明确具体实验步骤得目得。 练习: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得上面,再取两段等 长得蜡烛A与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得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右图所 示。在此实验中: (1)两段等长得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______关系; (2)直尺得作用就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 A得烛焰得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_____像。(选填 “虚”或“实”)。 答案:大小;到平面镜距离;不能;虚。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温度计的秘密 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保温杯(内装热水)、小烧杯(一个装有冷水)、水胀缩实验小瓶(由带塞针剂小药瓶、红色水、细饮料管构成,在管外套一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液面高度)、用与上面相同的方法组装的煤油胀缩实验小瓶、酒精胀缩实验小瓶。 实验结论:根据水、煤油、酒精有热胀冷缩性质,归纳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小药瓶要贴上标签,不要混用。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 试验方法: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由于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原来垂下的气球就会竖立胀大。把锥形瓶取出,随着瓶内空气冷却收缩,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如果能找到壁很薄的气球,光靠手掌提供的热量(双手握瓶),也能使气球竖立起来。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 实验方法:1.在木板上钉两个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 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 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实验记录单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 棋子薄玻璃板(茶色)刻度尺格子纸(单位一CM) 三、实验方法:(科学探究七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四、实验过程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将白纸对折,画出玻璃板的位置。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放好玻璃板,注意将物体所在的玻璃板一面对齐所画的线上。 3、把物体放在玻璃板前某个位置。观察像的正倒。再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绕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观察像的虚实。 4、将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放到玻璃板后不停移动,直至和像重合,观察物像的大小关系。 5、在物体与像的同一位置用笔做上记号。再重复实验两次。并且观察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影响像的大小。 6、取下物体和玻璃板,用笔连接每次实验中物与像的记号,观察物象连线与玻璃板的位置关系。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注意估读)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以上数据记在表格中。 7、整理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规律,交流讨论。 五、总结规律: 平面镜成、的像;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 六、交流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生活中的镜子? 2、实验中玻璃板应如何放置?如何验证是否放好? 3、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 实验中用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是为了比较物象的; 4、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位置如何变化? 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像的移动速度与物体的移动速度谁快谁慢? 6、若将实验中的白纸换成带有小方格的纸有什么好处? 7、本实验用三角方块代替蜡烛有何优点和缺点? 七、你对本次实验还有什么疑惑或改进方法?

《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一、《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完成小孔成像实验的效果都不好,白天上课时演示效果不好,而且有的角度无法观察到现象,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时,很少有人能动手制作器材。导致很多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特点模糊不清,比如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等。为此,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教学生在纸上扎几个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小孔(孔径大约2mm),在教室的墙面上成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效果很好。我而小孔成像的探究问题远不止像的大小、倒正、虚实、与孔形的关系,还有很多探究问题,如:对孔径的要求(是不是只有孔径1到3mm的才能成像?)、像的清晰度、亮度等。为补充这些探究问题,结合中学生的知识层面,我做了一些改进和创新。 教材中“小孔成像实验”的不足: (1)实验器材需要去盖的易拉罐盒和半透明薄膜,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易拉罐硬度大,去盖、扎孔比较麻烦。 (2)半透明薄膜只有易拉罐盖那么大,无论两人配合还是一人操作都难以将蜡焰、小孔、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直线上,因此找到像很不容易。 (3)像距的固定、光屏大小的限制影响了观察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导致学生对小孔成的像的特点理解不到位,实验后很多学生只知道小孔所成像为倒立的实像,不知道像的大小变化规律,有的甚至误认为小孔成的像都是缩小的。

(4)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不能验证。 改进和创新实验的优点: (1)借助白墙面做光屏,用不透明的纸板扎孔做小孔屏(如课本的封皮等),器材更简单、更方便。对于学生而言,比起易拉罐盖,纸张更容易做各种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小孔,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2)用墙面替代半透明薄膜,成像效果不但明显,最主要的是面积大,不存在调节高度的问题,只要距离调节好就能看到像。 (3)物距、像距都可以改变,学生能直接观察到像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并且不是单一的缩小或放大,而是随物距和像距的改变而改变。 (4)不受地点和器材的限制,学生可走出教室进行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二、简要阐述改进和创新的实验 (说明:由于蜡光等因素的影响,录像和照片效果比真实情况差) 利用光具座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利用墙面做光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 部分实验器材: 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小孔大孔光具座 实验一:利用墙面做光屏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过程:利用墙面做光屏,在纸上扎大小、形状不同的孔,在暗室或晚上点燃蜡烛,改变物距、像距,观察像的特点。 现象:

串并联电流电压规律探究实验报告单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班级:小组成员: 【实验目标】 1.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2、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电池组、电压表、三个小灯泡(其中两个规格相同)、开关、导线若干。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没有问题,方可闭合开关,使两个灯泡均发光。 ③将电流表分别串联在电路中的A点、B点、C点,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流值; ④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1-3次。 A点的电流I A B点的电流I B C点的电流I 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分析实验数据,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2.若通过两只灯泡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一定是串联吗?请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指导教师:等级评价: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班级:小组成员: 【实验目标】 1、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2、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电池组、电压表、三个小灯泡(其中两个规格相同)、开关、导线若干。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中AB之间、BC之间、AC之间,并分别记录测量的 电压值; ③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两次。 3.实验记录表格: 【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2.若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两灯一定是并联吗? 指导教师:等级评价: L 1 两端的电压U1/V L2两端的电压U2/V 总电压U/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欧阳家百(2021.03.07) 提出问题 用易拉罐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观察景物时成像总不太清晰,有什么办法可增加清晰度呢。照相机半透膜上的图像会发生大小改变,这大小改变受什么因素影响,又有什么规律呢? 一:探究像的清晰度实验 思考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不清晰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 1.环境中光线太亮,以致于看不清半透膜上的像。 2.孔径太小,光线进入量过少,导致半透膜上的像不清晰 下面就针对这两个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1像的清晰程度和周围光的强度有关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光源(F型发光二极管),黑色卡纸(遮光器)实验步骤: 1.为“针孔照相机”用黑色卡纸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遮光器”,套在针 孔照相机成像的一端,以降低半透膜周围光的强度。 2.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3.在外界光线强,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4.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5. 在外界光线弱,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进行实验: 得到以下数据: 外界光线强弱 有无遮光器 成像效果(是否清 晰) 试验一 强 有 清晰 实验二 强 无 不清晰 实验三 弱 有 较清晰 实验四 弱 无 较清晰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1) 实验2 设计实验 器材: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光具座,遮光器,光源 实验步骤: 1、制作出 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裁剪5个相同 尺寸的易拉罐,剪掉瓶口,并分别在瓶底钻出5个大小不同的小孔。 2、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可发出平行光线的光源,保持光源与小孔之 间的距离,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我们制作了5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不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结论,初二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实验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合作 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二)猜想: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的(上/前/后);

②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三)实验: 1、探究时为什么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生活中的镜子? 2、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3、标记:镜前物体A,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A’,镜后物体B,平面镜一般用MN表示方案:使B与A’重合,找到像的位置,确定像与物体等大 4、A与B为什么大小相同? 5、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数据: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s/cm 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s/cm 像与物的大小比较(放大、 缩小或等大) 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的 关系(平行、垂直等) 第一 次 第二 次 6、移开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物体的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越过平面镜),看看白纸上是否有像?这又说明了什么? 7、把A与B连起来,他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8、改变平面镜的距离,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是否改变?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9、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一致还是左右相反?像的上下与物体的上下是一致还是相反? 10.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相等吗?https://www.wendangku.net/doc/cd4916347.html,/chuer/201203/244.shtml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日期:11、15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3.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日期:10、11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一、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温度计,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3个烧杯。 三、实验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日期:8、22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一、实验目的 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三、实验原理: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刻度尺的量程0~20mm,刻度尺的分度值1mm,零刻线是否磨损否。 2.记录数据:

物理(心得)之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深度探究

物理论文之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深度探究 小孔成像实验对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教材中仅仅放在了书后的习题中作为习题出现,在信息库中有简单的说明,实验的探究性、对教学的意义大大降低,为了更好、更深入地挖掘其对教学的意义、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决定对此实验进行深度探究。考虑到实验器材制作的材料生活中比较多,容易获取且制作简单,在学生周五放学时向学生布置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自己实验探究,周一回到学校时进行交流、展示,然后共同总结归纳小孔成像的相关性质。学生提交的作品:有的使用纸筒(乐百氏)、有的使用方形的纸盒、有的使用药瓶(不透明)、有的使用矿泉水瓶(外层裹了不透明的纸)、更多的使用易拉罐,更有个别同学做出了可以拉伸的圆筒(两个易拉罐套装、两个长纸筒套装)且做了支架,很有创意。学生交流: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小孔越小像越清晰。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的探究并不深入,还只是存在于表面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思索。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究。问题1:“半透明膜上的像的大小如何变化?是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问题一出,学生有些迟疑,有的说缩小的,有的说放大的,有的说不变,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实验检验!”学生动手实验,2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学生1:可以是放大的,也

可以是缩小的,像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当将蜡烛靠近小孔的时候,我们发现烛焰的像变大了,当将烛焰远离小孔时,我们发现像变小了,同时发现像的亮度也发生了改变。学生2:我们也发现像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是这样做的“保持蜡烛不动,改变半透明膜到小孔的距离”,发现当把纸筒收缩时,看到烛焰的像变小,当把纸筒拉长时,看到烛焰的像变大。其他组的同学也认可了这两种说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从上述的两个实验现象,你觉得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再从理论上加以阐释、说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像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不但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达成共识“像可以是放大的,缩小的,也可以是等大的”问题2:“当小孔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像有何变化呢?”学生实验,教师提示在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控制变量,即保持蜡烛和光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等,只改变小孔的大小”汇报实验结果:当小孔越大时,像越不清晰,最后只能得到一个光斑,不成像了。追问“请思考要想成像,对小孔有什么要求?”在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小孔要足够小”问题3:“改变小孔的形状,探究一下看看像形状有何变化?”在进行探究时,有的学生受到课本中习题的启发,拿出一张纸,在纸上挖出不同形状的小孔,要求走出室外去实验。在一番探究之后汇报结果:“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我们适当调整纸到地面的距离,发现都能在地面上得到圆形的光斑,这个圆形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像”当学生达成共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报告-共15页

学校羊坪镇竹坪片区1 班级五(1)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实验小组 第小组 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观测实验让学生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高度有关。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橡皮、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 实验过程1、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在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其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 3、注意: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实验现象或结论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越大,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越(短),温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越(长),温度越(低)。 指导老师评定等级

学校羊坪镇竹坪片区1 班级五(1)时间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小组 第小组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 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1、先将三张小孔板的孔对齐,用手电光对着第一张板照射,观察光能不能透过。 2、再将三张小孔板的孔对齐,用手电光对着第一张板照射,观察光能不能透过。 3、汇报实验现象。 4、实验现象讨论、分析。 实验现象 或结论 光在空气或水(同一物质)中是沿( 直线 )传播的。 指导老师评定等级

学校羊坪镇竹坪片区1 班级五(1)时间 实验名称小孔成像的研究实验小组 第小组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器材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过程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现象 或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窗户上成的是一个( 倒立 )的实像。指导老师评定等级

光学中小孔成像实验探究

光学中小孔成像实验探究 初二一班孔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介绍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为进一步理解和探究小孔成像及其规律,在此,我利用废旧的易拉罐,制作了小孔成像仪,做成像实验,探讨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准备:一是多个易拉罐、一支蜡烛、一张塑料半透明膜;二是去掉易拉罐顶部,分别在其底面钻一个不同大小的小孔;三是将塑料膜平整地铺在易拉罐顶部;四是点燃蜡烛,使其立于桌面;五是将小孔对准蜡烛火苗,调整小孔成像仪与蜡烛火焰间位臵直到看到清晰的倒立的影像。 一、探究小孔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弱的关系 通过在白天、晚上等外界光线强弱不同时,以及用纸盒遮光器遮挡时,分别观察像的变化,可以发现: 1、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2、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无遮光器时观察 像的清晰程度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

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 二、探究不同口径小孔的成像规律 如图所示,我们制作了5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d=7mm d=5mm d=2mm d=1mm d<1mm 整理成下表1: 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不清晰。 分析和论证:小孔成像的原理是这样的:

三、探究影响像大小因素实验 猜想影响像大小有这几个因素: 1、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 2、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 3、半透膜与针孔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 下面就针对这三个假设因素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一、探究像大小与孔径的大小的关系 由上述表1,得出结论: 孔径越大,成像越大。 实验二、探究像大小与物距离之间的关系 左右移动小孔成像仪进行试验,得到以下数据表2: 得出结论:像的大小与成像仪与物体的距离有关,当光源与半透膜之间距离不变时,物距越长,像越小,反之亦然。 可知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逐渐变长,像逐渐变大,和猜想一致。 得出结论:像的大小与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有关,当光源与成像仪之间距离不变时,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越长,像越大,反之亦然。 进一步探究:设光源长度为L1,像长度为L2,光源与孔的距离为L3,半透膜与小孔的距离为L4,则L1,L2,L3,L4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物理实验报告平面镜成像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1)像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2)像与物的大小可能是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 (3)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实验器材: 平板玻璃、两只相同的蜡烛、两张白纸、刻度尺、支架、铅笔。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个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它的像在镜前还是镜后? (3)把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有没有电池A的像。 (4)把另一个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放在镜后并移动,让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5)观察比较A的像与B的大小关系。并填入表格 (6)在纸上用铅笔描出蜡烛A和B的位置。 (7)改变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步骤在进行两次实验。 (8)取下白纸,用直线把每次物和像的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格里。 4.分析与论证 (1)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____。 (2)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____。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 (4)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_____________。 质疑反思: 整理实验器材。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详细版_1

文件编号:GD/FS-5585 (报告范本系列)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

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及全部光学内容梳理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及全部光学内容梳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缩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注意指数)。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实验者:皮如龙、方彩英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①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对称、互换) ②探究平面镜能否成实像 ③探究二块平面镜成一定角度能成几个像 实验器材:蜡烛二支、平面镜二块、20cm边长的玻璃一块、光具座一架、光屏一只、刻度尺一把、凸透镜一只、火柴一盒。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一、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 步骤:照图那样,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支蜡烛的像的位置。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大小,它们一样吗?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实验数据: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 大、等大或缩小)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 面的关系 第一次 5 5 等大垂直第二次10 10 等大垂直第三次15 15 等大垂直

实验结论: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成的是虚像,且左右互换。 实验二、探究平面镜能否成实像 步骤: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平面镜,并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移动凸透镜,使蜡烛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点燃蜡烛,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一定在一倍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之内成一个实像,此时将平面镜移到蜡烛所成实像的内侧,并倾斜一个角度,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原理,原本经凸透镜折射后所成的实像即被平面镜反射后成了一个实像,用光屏在平面镜倾斜对侧移动即可得一实像。 实验结论:平面镜能成实像 实验三、探究二块平面镜成一定角度能成几个像 步骤: 1、将二块平面镜成900放置,在前面点燃一支蜡烛,通过二块平面镜观察镜内 共有几个像。 2、将二块平面镜平行放置,在前面燃一支蜡烛,通过二块平面镜观察镜内共有 几个像。 3、将二块平面镜成一定角度放置,在前面燃一支蜡烛,通过二块平面镜观察镜 内共有几个像。 结论:二块平面镜成900时成三个像,平行放置时成无数个像,成某个角度时成的像数目不等,和平面镜所成角度有关。 此外,我们还探究了要在平面镜里看到全身像,平面像至少要多大的问题,一块小小的平面镜还有那么大的学问,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