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评爱好者论坛_国和案例讲义

环评爱好者论坛_国和案例讲义

环评爱好者论坛_国和案例讲义
环评爱好者论坛_国和案例讲义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一讲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考试应注意的事项

是前三门知识的综合运用。审题要仔细,尤其要看清问题是什么。只回答所提的问题,不要展开。达题要简练,时间充裕再补充。

影响识别、保护目标确定、工程分析计算、监测布点、影响预测方法、污染物处理处置技术必须掌握。

基本的模型和参数要记住,至少要知道模型选择的条件。对于推荐的软件要记住使用条件。

环境影响识别要全面。①环境要素:水、气、声、土壤、生态、社会、经济;②污染源:水、气、声、固废、放射性、光、振动和生态等。不但要考虑主体工程,还要考虑辅助工程、配套工程、环保工程、储运工程;③不同时期的影响:准备期、建设期、运营期、退役期。

分析角度:①产业政策的符合性;②规划的相容性;③清洁生产水平;④达标排放;⑤总量控制;⑥能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大纲一定要仔细看,关注考点。

管理部门关注问题

环境影响识别是否清楚正确;

工程分析是否依据充分;

规划相容性;

产业导向符合性;

选址合理性;

清洁生产;

以新带老;

达标排放(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总量控制

2011年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和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二、项目分析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

五、环境风险评价

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七、环境可行性分析

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和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的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2.分析建设项目与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及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3.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对于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实现增产减污;对于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增产不增污;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动能的恢复与保育;

对于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建成的生产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逐步实行限产或关停。新建、改造含硫份大于1.5%的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煤炭洗选设施。现有煤矿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分期分批补建煤炭洗选设施。

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禁止在大中城市城区及近郊区新建燃煤火电厂。新建、改造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电厂,必须建设脱硫设施。

化工、冶金、建材、有色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建设工艺废气处理设施或采取其他减排措施。

支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支持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各地要根据水泥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快淘汰现有立窑及其他落后工艺水泥的目标和进度,并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水泥项目。

建设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及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立方米;转炉公称容量大于200吨,钢生产规模800万吨及以上。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吨钢综合能耗高炉流程低于0.7吨标煤,电炉流程低于0.4吨标煤,吨钢耗新水高炉流程低于6吨,电炉流程低于3吨,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

其它钢铁企业工序能耗指标要达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

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不利影响的活动;

以改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为目标,减轻酸雨危害;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施国家酸雨中长期控制规划,严格控制新建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新上电厂必须脱硫,现有电厂也要按标准要求逐步建设脱硫设施;

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

其他规划的相容性

项目建设与区域流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

项目建设与所在区域流域的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

项目建设与法定需要特殊保护区域保护规划的符合性。

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性。重点评估土地利用性质改变的环境合理性。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二讲

项目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

给出污染源强,非污染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

生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

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3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4不同工程方案(选址、规模、工艺等)的分析比选。

项目建设内容和主要环境问题

从环境影响源的角度分时段(施工、运营、废弃期)描述项目组成,一般应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贮运设施等。另外.对于工程投资未包括,但是必须配套建设的项目内容(例如输变电、道路建设等),也应有所描述,并说明是否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制约因素。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清楚;与项目建设直接相关联的工程内容需作说明。

改扩建项目应说明与现有工程的依托关系,并描述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

和拟采取的“以新带老”措施。

工程分析

各产污环节分析、污染物〔包括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源强核算;

包括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施工期、运营期及恢复期);是否明确了项目的实施对各环境要素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及其定量的影响程度(包括该项目的影响值和与现状、在建拟建项目的叠加):影响程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主要内容:

(1)项目建设内容(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列表)

(2)工程性质(新建、技改扩建等)(新建:选址比较;技改扩建:三本帐计算)

(3)工程方案分析:明确各生产装置之间的关系,物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

流向,是进行物料平衡的依据。

(4)物料平衡、主要污染元素平衡、水平衡等。(核算排放量)(气、水、渣)

(5)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分析

(6)环保设施及投资合理性分析

要点:

(1)一定要抓住行业特征污染要素及污染物。(具有行业的特点)

(2)工程分析内容要全面,不能漏项。(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

例: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固废、恶臭、噪声。

(3)三本帐±要清晰、平衡。

(4)企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要明确

产污环节分析

污染物产污环节分析,分析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的污染物产生过程和节点。

. 用形象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

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水平衡图分析

污染源分析

大气污染源:有组织排放源的分布和排放参数、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非正常排放的发生条件和持续时间水污染源:正常排放的污水回用率、水循环利用率、水重复利用率,非正常排放的发生条件、位置、强度、持续时间;

噪声污染源:主要声源的空间位置、种类、方式、强度,源强估算和确定方法;

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种类、性质、组分、容积、含水率等;

物料平衡、水平衡、能源平衡、热平衡:教据符合项目特点、准确可信,主要有害物质的平衡分析清楚。

搬迁项目:重点评估项目搬迁后遗留的环境问题(如土壤、地下水污染等)的性质、影响程度。

总图布置:根据项目与外部环境及保护目标的关系,评估总图布置的环境合理性。

生态项目污染源分析

施工方式评估

评估施工期施工工艺和施工时序的合理性。

评估不同工程组成施工工艺的描述的准确性;根据国内外同类工程的情况,结合主要敏感目标的保护需求,评估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环境可行性,评估不同施工内容的施工时序安排的合理性。在前述基础上,判断施工组织优化的可

能性。

运行方式评估

运行方式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亦不同,对不同运行方式的分析评估非常重要。以水电项目为例,不同调节方式的电站,流量下泄过程(主要是时间和流量)、下泄水温不同,下游河道的水位和流速等水文情势的变化不同,从而对下游河道中鱼类(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繁殖等)的影响也不同。应结合现状调查中下游河道中鱼类生理生态学习性(如对适宜的生存、繁殖流速和水深等的要求),评估电站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和优化电站调度运行的可行性。

需关注的其他问题

需重视可能引起次生生态影响的污染因素的评估,如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农田退水含有的残留化肥、农药等。

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

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物料平衡与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强、风险排污源强统计及分析等。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退役期)三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力求完善。因此,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编号,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对于废气可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废液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处置方式和去向等有关问题。废渣应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数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噪声和放射性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对于新建项目要求算清两本账:一本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另一本则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量终排放量。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强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则要求算清三本账:第一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第三本账是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

物料衡算

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投入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总

量等于产出的产品和副产物以及污染物的总量。通过物料平衡,可以核算产品和副

产品的产量,并计算出污染物的源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具

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进行物料平衡。其计算通式如下:

式中Σ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Σ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ΣG流失——物料流失总量。

总量法公式

式中ΣG排放——某污染物的排放量;

ΣG投入——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回收——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处理——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转化——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产品——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定额法公式

式中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产品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含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

污染物的含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掉的污染物量;

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水平衡

水平衡是建设项目所用的新鲜水总量加上原料带来的水量等于产品带走的水量、损失水量、排放废水量之和。可以用下式表达:

Qf+Qr=Qp+Ql+Qw

式中:Qf——新鲜水总量;

Qr——原料带来的水量;

Qp——产品带走的水量;

Ql——生产过程损失水量;

Qw——排放废水量。

工业用水循环(重复)利用率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指工业企业循环冷却水的循环利用量与外补新鲜水量和循环水利用量之和比,以百分比计。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指工业重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比值。工业重复用水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

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

用量),工业用水总量指工业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等于工业用新鲜水

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程度越高。计算

公式为:

污水综合水质

C综合——综合污水水质(mg/L)

Ci——第i股污水的污染物浓度(mg/L)

Qi——第i股污水的流量(m3/d)

处理效率计算

无组织排放

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无组织排放是指生产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管)的无规则排放,表现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具有弥散型的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以及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无组织排放。

风险源

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风险排污包括事故排污和非正常工况排污两部分。

事故排污的源强统计应计算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作为风险预测的源强。事故排污分析应说明在管理范围内可能产生的事故种类和频率,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法。

非正常工况排污是指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的超额排污,因为这种排污代表长期运行的排污水平,所以在风险评价中,应以此作为源强。非正常工况排污还包括设备检修、开车停车、试验性生产等。此类异常排污分析都应重点说明异常情况的原因和处置方法。

清洁生产主要指标

生产工艺与装备:从控制系统、循环利用、回收率、减污降耗、回收、工艺过程处理等方面,评价装置规模、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等的清洁生产水平。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按照毒性小、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要求,评价原辅材料选取的合理性。从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原材料消耗、水耗、能耗或综合能耗量,以及原材料利用率、水重复利用率等方面,评价项目资源利用和消耗的清洁生产水平。

产品指标:按照产品无毒和少害、使用时和报废后不造成环境影响或少造成环境影响的要求,评价产品的清洁生产水平。

污染物产生指标:从吨产品或万元产值污染物产生量(废水量和废水中污染物、废气量和废气中污染物、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固体废物中污染物)、综合利用等方面,评价污染物产生指标的清洁生产水平。

污染物排放指标:从吨产品或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方面,评价项目污染物排放水平与国家和地方对污染物控制指标的制约性要求的符合性。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按企业、区域、行业等不同层次,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面,评价项目与循环经济要求的符合性。

清洁生产水平

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按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距。

一些项目要做专题分析对废气排放应按能源政策评述其合理性,对其中的可燃气体应说明回收利用的可行性。

对于废水排放应通过水量平衡,并按资源利用和环保技术政策评述一水多用或循环利用有关参数的合理程度。

对于废渣要求根据其性质、组成,综述其综合利用的前景。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三讲--

规划、选址——替代方案

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经过有效批复的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内容要得到充分说明:

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要分析清楚;

项目建设要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

项目选址的环境要合理;

提出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建议:

提出环境保护方面更为合理的替代方案。

工业项目选址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

①符合规划要求、产业结构与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城市风貌相容

②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③不建在禁建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④不置于环境风险大的区域

⑤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⑥满足安全防护距离的要求

⑦不建在项目特征排放物已超标的地区、不建在环境质量已达不到规划功能区

要求的地区

生态项目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

①是否与规划有协调性②是否符合功能区划③安全性风险性分析④不影响敏感

目标⑤无不良景观影响⑥无重点生态影响⑦资源利用合理⑧社会环境相容

布局;分析总图布置的环境合理性(包括提出的替代方案);①即确定厂区与周围的

保护目标之间所定的防护距离的安全性;②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确定工厂和车

间布置的合理性:③确定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在选址上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餐饮、洗印、娱乐禁止在居民楼的一、二层内建设;

加油站、汽修站禁止在城市地下水源护区内建设;

高尔夫球场禁止在市区和近郊区建设;

医院禁止在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周围及风景名胜区及其周围保护地带内建设;

与旅游有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建设;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

关的建设项目;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

建设项目。

在居民区、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不宜设置玻璃幕墙;

医疗废物处理,有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厂址选址应避免城市上风向、饮用水

源保护区(包括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及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并设置防护距离

。防护距离不得再建居民区、学校等;

医疗废物处置厂址选择原则: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GB38382002中规定的地

表水环境质量工类、II类功能区和GB-3095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即自

然保护区一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地区。

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各

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

焚烧炉选址参考GB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医疗废物贮运选址参考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填埋场选址参考GB18598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按环境要素分别描述;

明确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境保护篇章的不同处;

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的调整作用;

从污染防治、回收、利用措施进行了论证,确保达标排放;

规定有效的生态环境减缓、恢复、补偿措施;

对拟采取的环保对策、措施是否进行了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合理性论证,环保对策和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监控计划,以确保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有效地控制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确保实现稳定达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保标准)。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根据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物特点,充分调查同类企业的现有环保处理方案,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所采用的环保设施的先进水平和运行可靠程度,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根据现有的同类环保设施的运行技术经济指标,结合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基本特点,分析论证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汇总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各项投资,分析其投资结构,计算环保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功能区划、总图布置

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免或防范各方面环境影响后,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在非正常工况和不利气象条件下环境质量超标频率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总图布置是否合理;

是否己考虑优化布局以减轻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或风险。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参考国家的有关安全防护距离规范,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可靠性,合理布置建设项目的各构筑物,充分利用场地。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在充分掌握项目建设地点的气象、水文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对污染物的污染特性的影响,尽可能有良好的气象、水文和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不利因素,合理布置工厂和车间。

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分析项目所产生的污染物的特点及其污染特征,结合现有的有关资料,确定建设项目对附近村镇的影响,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总量控制

对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计算是否准确;

是否已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总量控制计划:

与总量控制有关的区域削减方案的实施是否存在问题,具体问题是否明确;

总量控制方案是否已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

无环境容量区域的建设项目是否能够做到增产不增污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四讲--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与环境保护目标;

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现状调查内容

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噪声、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文物与°珍贵±景观、人群健康状况、其它(电磁波、振动、地面下沉等)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自然环境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

生态系统调查:自然保护区及沿途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素等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等

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规划调查

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收集现有资料;

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资料,并收集国家有关规定等资料(收集各级政府的各种规划和国家有关规定等资料);

野外调查;

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3S技术),可采集到大区域、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访问专家,解决调查和评价中的高度专业化问题(如物种分类鉴定)和疑难问题;

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

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 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 时8 个小时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 时4个小时浓度值。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 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 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项目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水环境监测方案

监测项目:筛选出的因子作为监测因子

监测断面布设: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人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多应布设取样断面,并适当选取其他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调查为污水进入后可能达标的地点为下边界)

监测制度:监测一期,每期三天,每天一次

监测分析方法: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执行。同步测试水温、流速等水文资料

河流混合类型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混合过程段是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上游河段是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可由下式估算:

a——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 m; B——河流宽度, m;

H——平均水深, m; I——河流底坡或地面坡度, m/m;

U——x方向流速(表示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 m/s。

声环境监测方案

监测项目:等效A声级

监测点位:厂界四周与敏感点

监测时间与频次:二天,每天昼夜各监测一次

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大气参数单项质量指数评价法

Ci第i种污染物的监测值, mg/m3;

C0i 第i种污染物评价质量标准限值,mg/m3;

Ii 第i种污染物质量指数.

I≦1,清洁;I >1,污染

列出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超标倍数。

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

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Si,j 标准指数;Ci,j 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浓度值,mg/L;

CSi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DO的标准指数为:

pH的标准指数为: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也可以用直接与标准对照法,直接列出监测结果的水质类别。

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声环境现状评价包括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评价方法是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原因,同时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一般需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整体性特点、稳定性等),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或生态功能规划;

阐明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空间布局、物流等)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注意食物链关系);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限制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以及所研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如脆弱性等问题;

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另外现状评价还需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敏感区域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A: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已经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B: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C: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类似)

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

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

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选用评价标准;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保护要求;

确定评价重点;

设置评价专题;

选择、运用预测模式与评价方法;

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含非正常工况)。

影响对象

从环境影响受体的角度描述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环境质量状况等。按环境要素分别描述环境保护目标。特别应注意反映以下情况:

1.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环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渔场等重要生态系统。

3.社会关注区:指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4.环境质量巳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者已经接近标准限值的地区。

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分别产生什么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如何:当地的主要环

境问题是什么,项目建设是否会加重这些环境问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的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首先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CiQi/C0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亦应作为评价因子。

常规污染物:SO2、TSP、PM10、NO2、CO等。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关注与项目相关的本地区特征性污染物、污染已较为严重或有污染加重趋势的污染物、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的潜在污染或对周边敏感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污染物。

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现状评价因子的选择

(1)常规水质参数:以GB 3838中所提出的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凯氏氮或非离子氨(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以及水温等)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

(2)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可根据按行业编制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择时可适当删减。

(3)其它方面参数: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其调查项目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确定,或从下列项目中选择部分内容:水生生物方面: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拟建工程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

(4)根据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危害较大污染物、国家和地

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预测评价因子的选择

预测评价因子应能反应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的主要影响。

建议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

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包括正常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均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根据上述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环境保护目标

(1)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 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 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 定义为:

式中:

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一般选用GB3095 中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等级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 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的范围。

关注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周围的环境敏感程度、评价等级等方面。邻近的界外区域如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评价范围应扩大到界外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五讲--

地表水评价等级

等级划分原则

①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②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③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具体内容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a.持久性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以pH表征);

d.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污水复杂程度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①.持久性污染物;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酸和碱;④.热。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污染物类型数=2,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污染物类型数=1,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规模

地面水体规模

大河:≥150m3/s;中河:15~150m3/s;

小河:<15m3/s。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为: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25km2;中湖(库):2.5~25km2;

小湖(库):<2.5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50km2;中湖(库):5~50km2;

小湖(库):<5km2。

具体应用上述划分原则时,可根据我国南、北方以及干旱、湿润地区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声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

一级评价:大中型建设项目、属于城镇规划区内建设工程;评价范围内或边界外附近有特殊住宅区、居民文教区、温泉、疗养院、医院、风景游览、名胜古迹等敏感目标或有声环境限制的自然保护区等;项目建设前后声级显著增加(5-10dB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

二级评价:新、改、扩大中型项目;评价范围内或边界处附近为一、二类环境功能区;项目建设前后声级有明显增多(3-5dB)或受影响人口增加较多。

三级评价:3类标准及以上的地区(允许噪声标准值为65 dB及以上的区域)的中型建设项目以及处在一、二类标准地区的小型建设项目,或者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3dB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

评价范围

一般取项目边界往外200m内的评价范围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若建设项目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域,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线声源的情况类似) 对于建设项目是机场的情况,主要飞行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评价范围

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走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风险评价工作级别

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级。

一级评价应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二级评价可参照标准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风险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5公里;二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3公里范围。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执行风险评价。

确定评价重点

以大气、水、噪声、生态等哪方面为主?工程分析一般都可做为重点,牵涉到风险评价的可以做为重点。

所在地项目评价重点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依项目的工程特征、排污特征、工程性质、结合项目及周围环境特征等因素,找出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并以此来确定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重点因素、重点对象作为评价重点。

比如:某河流、某水系、某水源地、某保护对象、某保护区、某敏感点、风险性分析、环保措施分析、某生态系统等等。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开发区主要环境影响:综合环境质量影响(水、气、声、渣),生态环境影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

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规划分析,包括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环境现状与分析,包括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规划的主要因素。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包括替代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选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指标。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开展公众参与。

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

设置评价专题

多写上几个就是: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环境经济损分析、环境管理及监测制度、公众参与。

当然你如果对行业特别熟也可以选择你认为需要的写上就行。

重要的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噪声环境质量标准等。

重点:标准的分级

排放标准

废气综合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锅炉窑炉排放标准,相应行业的排放标准。

重点

排放标准与环境标准的对应关系;

污水排放标准控制位置(车间、还是总口)(一、二类污染物);

行业标准与综合标准的关系(行业优先),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关系;

废气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的达标问题,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监控点达标问题。

燃气、燃轻柴油、煤油锅炉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8m。各种锅炉、炉窑(燃煤、燃烧重油)烟囱高度如果达不到周边200米建筑物高3米的要求时,(大气综合排放标准排气筒达不到5m时)其烟尘、SO2、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按相应区域和时段排放标准值的50%执行。排放氯气、氰化氢、光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原则

(1)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原则(合法性)

(2)环境质量达标原则

(3)符合当地环境管理部门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原则

总量控制因子

一类:国家《十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6项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主要指标为:

大气污染物指标(3个):工业粉尘、SO2和烟尘

废水污染物指标(2个):COD和氨氮

固体废物指标(1个):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二类: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焦化厂项目:H2S、挥发酚、氰化物;

电解铝、磷化工: F;

氯碱化工:氯气、氯化氢等。

选择、运用预测模式与评价方法

记住一些模式名称就行,大气的有高斯点源模式、倾斜烟羽模式等等,水的有完全混合模式、S-P模式、二维稳态累积流量衰减模式等等噪声的好象就是距离衰减模式

大气的预测模式的选择是根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如风速)、污染物特征(如粒径、点源、面源、体源)。评价方法是单因子评价法

水预测模式根据评价区域的位置(如混合过程段、完全混合断面)和评价因子的

特征(如易降解、难降解、特殊的DO和BOD等)来定。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六讲--

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运用选择的模式,筛选参数,然后进行计算,现在一般都用程序在计算机上计算,最后用算出来的结果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超标情况,需要记住的是需要预测的内容

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根据建设项目生产的污染物特点,充分调查同类企业的现有环保处理方案的经济技术运行指标,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所采取的保护设施的经济技术的可行性环保措施方案技术可行,经济指标不可行,方案不一定可行:只有技术可行,经济指标可行,方案才可行,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根据现有的同类环保设施的运行技术指标,结合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和所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运行,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可靠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汇总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各项投资,分析其投资结构,并计算环保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技改扩建项目,环保设施投资还应包括“以新带老”的环保投资内容环境风险评价

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

识别重大危险源并描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

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

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源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风险识别内容

资料收集和准备

1)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2)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3)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物质危险性识别

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风险防范措施

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

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厂区总平面布置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及避难所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

对贮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危险源的贮存地点、设施和贮存量提出要求,与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敏感目标的距离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通道及避难所。

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和在线分析系统设计方案。

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爆炸危险区域、腐蚀区域划分及防爆、防腐方案。

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

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七讲

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分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

制定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明确建设项目在选址、布局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论证项目拟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实现达标排放、满足环境质量要求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以预防为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控制相结合,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原则,进行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

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控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须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处于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建设项目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一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重在预防,同时综合运用减缓影响、恢复生态系统、补偿生态环境功能损失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应重视减少对生态系统整体性影响,同时应逐个

落实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措施。对生态环境影响重大而一时又不能确切把握的影响,应考虑长期的生态监测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体现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现产业政策方向和要求、满足多方的需要、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实行全过程的评价管理、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

分析污染达标排放情况

污染物达标排放也就是污染源达标排放它主要包括两个含义:排放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工程分析所确定的源强,分析达标的可能性;即分析拟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效果能否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污染物总量满足地面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固体废物控制的要求

首选,污染源排放要达标。在不考虑区域或流域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的要求,不考虑污染源输入和水质响应、空气扩散的关系和作用的情况下,污染源排放浓度要达到相应的污染物排放国家或地方标准,这是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仅仅污染源排放达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区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达标分析还应包括建设项目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分析。应以同类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比较,确定此项目生产工艺的水平,不提倡新建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应当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技术

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

按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应包括国家规定的指标和项目的特征污染物。(特征污染物是指国家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未包括,但又是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虽然不属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但由于其对环境影响较大,又是项目排放的特有污染物,必须作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1)对于国家明确实行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因子,建设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所在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提出建设项目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指标的建议“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因子为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太湖、巢湖、滇池、渤海还需控制总磷排放量,相关地区分别按已批准的流域治理规划中所规定的控制指标执行在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的前提下,需要明确说明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要求。分析建设项目能否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论证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环境质量现状已超出环境功能区划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原则上应提出区域消减措施,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不再恶化的前提下,尚可存在进行建设的理由。

技改项目必须采取以新带老、区域消减措施及其他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措施,做到增产不增污,要求以新带老消减措施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

总量控制是在所有污染排放浓度达标的前提下仍不能实现水质目标、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等环境目标时所采取的的控制路线。根据水质、环境空气质量要求和环境容量可以确定污染负荷,确定允许排污量对区域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问题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优化确定总量分配方案

有总量控制任务的建设项目:应按照环保部门核准的项目总量控制指标,从技术上(生产工艺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经济上以及选址、布局、生产规模、产品方案、环境特征等方面分析项目实现此指标的可行性

环保部门没有核定总量控制指标的建设项目,按国家对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提出的总量建议指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A:满足达标排放:B:符合相关环保要求(如:特殊控制的区域与河段)C:技术上可行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

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要明确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费用的数量及使用的科目,同时论述必要性影响报告篇章要具体编制恢复和防护方案,原则是自然资源中的植被,尤其是森林,损失多少必须补充多少,原地补充或异地补充

制订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结合建设项目具体情况,针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与监测计划

公路、铁路、水利、输运管线等项目应强调建设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含监理)措施与监测计划。对于涉及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可能具有较大生态风险的建设项目和区域、流域开发项目,应提出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环境监督管理计划是为了制定以监测不利环境影响主要目的的环境监测和管理方案环境监督管理计划主要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