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中国现代史的上下限、基本线索

和分期问题

一、现代史的上下限问题

中国现代史的上限是与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相联结的。海内外学术界有以下几种看法:1895年甲午战争说;1905年说;1911年说;1915年说;1917年说;1919年说;1949年说;1956年说,等等。下面着重介绍三种说法:

(1)1911年

(2)1919年

(3)1949年

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1949年。

学科教学总是落后于学术研究。中国现代史学科教学仍然沿用习惯说法,以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作为教学内容范围。

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传统的中国现代史分期是革命史的分期,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从历史科学、历史现实逻辑来讲,这种分法有些偏颇。我们讲授的中国现代史可以分为: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军阀混战割据时期

2、国民革命时期

(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抗日战争时期

3、国民党大陆政权崩溃时期

三、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多种说法,“三次革命高潮”说、“四个阶梯”说、“民族运动”说、“两个过程”说、“双线”说、“一条主线”“两段论”、“新三次革命高潮”说,等等。这些有关基本线索的说法有的是关于1840—1919年的80年时段,有的是关于1840—1949年的110年时段。

?按目前中国现代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从1919—1949年的30年时间里,如果一定要弄清楚它的基本线索,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为:(1)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要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2)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革命力量为争取民主、自由,为建立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而进行革命解放斗争;(3)追求发展,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富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思想方式的扩大。

第二章: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五四运动

1、“五四”前夜的中国(背景、原因)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黑暗:军阀割据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阶级壮大;(4)社会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

(5)俄国十月革命的催动

2、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六三”之前;“六三”之后

4、五四运动的意义

(1)取得了两个胜利:罢免三个卖国贼;拒签巴黎和约

(2)外交上:国民外交的第一次胜利,开启了国民外交新时代

(3)爱国政治运动;(4)思想解放运动;(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涌现了许多新式社团和新式刊物。

2、传播了大量的西方新式思想。

(1)实用主义。(2)基尔特社会主义。(3)无政府主义。

此外,还有王光祈主张的工读互助主义、周作人从日本引进的“新村主义”。

3、马克思主义开始得到广泛、系统宣传。

陈望道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4、两大论战一大运动: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白话文运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标志: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与五四工人运动的发展。

(2)干部组织条件: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宣传、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阶级相结合;这些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些早期的共产党组织。

(3)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三次大的论战,使更多的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即: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4)外部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和共产国际、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帮助。

2.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年7月23日——8月2日。地点: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代表:13人代表各地50多名党员。

(1)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选举出了中央领导。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2)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指明其性质是以实现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根本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革命

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

束,即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等生产资

料,归社会公有。

(3)颁布《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3.历史意义:(1)在中国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党;(2)中国革命开始焕然一新。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发展

1.中共“二大“。

(1)背景:A.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问题的论述;B.国内形势要求制定更适合革命运动发展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正确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向。

(2)召开。时间:1922年7月16至23日。地点:上海。代表:12人,代表全国党员195人。中心议题:中国革命纲领问题。

第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A.首先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B.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C.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动力;D.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第二,决定成立党中央机关报:《向导》。

第三,改选了中央领导机关。

(3)意义: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第一次正式明确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主张。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与中国社会实际开始初步结合,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

2.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劳动周刊》;《劳动法大纲》

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罢工达100多次,罢工人数达30多万。

香港海员工人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矿业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

农民运动:浙江萧山,沈玄庐;广东海丰、陆丰,彭湃;湖南,毛泽东。

青年运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驱》。

妇女运动:《妇女声》、平民女校。

第四章:北洋军阀混战和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

一、直皖战争

1.各派军阀围绕权力的角逐。

2.导火索:河南易督和安福系倒阁事件。

3.战争爆发及其结果。

二、第一次直奉战争

1.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造成了帝国主义协同侵略中国,共同支配中国的格局。表面上缓和了美英日之间的矛盾,但实际它们通过暗中支持各派军阀,加紧利益争斗,造成中国政局不稳,社会混乱,使得共掌北京政权的直奉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战争爆发。

2.直奉政争。争斗的中心是北京政权。

此外,还在长江流域争夺势力范围。

3.直奉战争。

1922年4月28日爆发,不到十天,奉系失败,张作霖被免去所有职务,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宣布独立,占据东北三省,闭关自治。6月,直奉议和,奉军撤出关外,退回东北。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三、江浙战争与第二次直奉战争

1.江浙战争。

1924年9月3日,直系孙传芳、齐燮元进攻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引发江浙战争,又称“齐卢之战”。10月12日,卢通电下野,逃亡日本。

2.第二次直奉战争。

(1)爆发。1924年9月4 日,即江浙战一爆发第二天,第二次直

奉战争爆发。

(2)北京政变与战争的结束。

?10月21日,冯玉祥率军进入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总统曹醌,通电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并把起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脱离直系,迫使曹锟下停战令,并免去吴的一切职务。

?北京政变的意义:

第一,加速了直军的失败。吴佩孚的军队被奉系和国民军全面

击溃,被迫逃到英美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一带。直系主

力基本覆灭;

第二,直接导致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倒台;

第三,客观上推动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也对南方的革命运动造就了有利环境。

四、北京政变后的北京政局与军阀的反动同盟。

1.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

1924年11月10日,段琪瑞在冯玉祥和张作霖的共同支持下,组建了临时执政府,段为临时执政。1926年4月,执政府倒台。

段张合谋,共同排挤了冯玉祥,使北京政权被奉皖两系所控制。

2.善后会议。

?段执政上台后,一方面想利用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使得独裁统治合法化,另一方面,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决定召开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段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宣布善后会议开幕。13日,正式举行,至4月21日闭幕。

?善后会议召开了22次大会,通过了《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国民代表会议条例》

和《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

3.直奉重组反动同盟,进攻革命军。

?直系军阀孙传芳乘全国反奉声浪,组成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反对奉系。同时,吴佩服逃到长江流域后,势力重振,在汉口成立了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他所说的贼不是奉系,主要是指冯玉祥国民军。

?直系与奉系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对付国民军,他们在英法美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共同对付全国革命力量。

五、孙中山的北伐与第二次护法战争

1.孙中山建立广州政府。

2.孙中山北伐。

3.陈炯明叛变与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这次失败使得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能靠军人,而应该靠党的力量。此后,他开始思考思考改组国民党,创建革命军队。

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种治国主张

1.军阀的“武力统一”。是北洋军阀党同伐异、实现独裁统治的政策,从段骐瑞到吴佩服、孙传芳、张作霖都主张过武力统一。

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

?源于两种力量:地方军阀与爱国知识分子。二者的目的迥异。

3.“好人政府”主义。1922年,胡适、蔡元培等人倡导。

4.制宪救国。主张制定宪法限制军阀权力,包括中央宪法和地方宪法。

5.废督裁兵。孙中山力主裁兵。

6.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为什么会产生北洋时期各派军阀政争混战的局面?

?帝国主义协同侵略。

?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自晚清就已出现的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中央权威缺失。

?民初军政分离情况加剧了政局不稳定。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种治国主张纷呈。

第五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思想的指示。

2.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1)中共“一大”决定对其他党派采取排斥态度。

(2)1922年4月,在少共国际代表达林的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党团干部会议,专门讨论对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态度问题。会上,大多数人开始转变态度,

赞成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但反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

(3)192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主张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决议案》,同意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建立反帝反封的联合战线。

(4)1922年8月,西湖特别会议,中共中央决定党员加入国民党。

(5)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增强了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趋向一致。

(6)1923年6月12至20日,中共“三大”,专门讨论国共合作事宜,决定:第一,中国当前的革命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主张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第二,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产党要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共产党员要努力地扩大共产党组织。

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与苏俄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1921年低,马林到中国南方考察,与孙中山会谈了三次,建议孙中山建立一个联合各阶层的革命政党,建立革命武装,建立革命军官学校,培养军事骨干。此时,孙中山致力于第二次护法战争,没有认真考虑与苏俄联盟问题。

?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变,使得孙中山开始公开接受苏俄的帮助,也使孙中山切实感受到了改组国民党的重要性。

?1923年2月,孙中山重回广州,建大元帅府。8月,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全面寻求苏联援助。10月,苏联派鲍罗廷来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20至30日,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国民党改组完成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1.创建黄埔军校,培养新式革命军官。

2.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4年10月。

3.国民会议运动与孙中山的北上。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号召召开国民会议,要求推倒军阀和帝国主义,谋求中国的统一和建设,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全国掀起了国民会议运动。

4.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至1926年10月10日省港大罢工失败。

?导火索:(1)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工部局巡捕房逮捕了祭奠顾的学生,并要进行公审查;(2)上海租界当局再次提出四提案:增加印刷附律、增加码头捐、交易所重新注册、取缔童工。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重要原因:国共两党的领导,各地工人运动高涨。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提高了人民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觉悟,有助于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5.工农运动的发展与中共“四大”

(1)工人运动。

国民党设立了工人部,由廖仲恺任部长;1924年2月,成立全国铁路总工会;1925年5月,广州工人组织工团军;1925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

(2)农民运动。

国民党设立农民部,由共产党员林祖涵任部长,彭湃任秘书长;1924年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在广州组建“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5月1日,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彭湃任委员长,会员达20多万。

(3)中共“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上海。

大会决议:第一,明确了对各种群众运动加强领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明确提出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第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第四,强调要加强党的宣传,发展和加强党的组织;第五,总结一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

6.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1)第一次东征讨伐、平定陈炯明。1925年2月1日开始,3月胜利结束。

(2)1925年6月,平定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的叛乱。

(3)1925年6、7月,改组大元帅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基本实现了广东的军政统一。

(4)1925年10、11月,第二次东征,彻底肃清了陈炯明的军阀势力。国民革命军势力得到壮大。

(5)1925年12月开始南征,至1926年2月,彻底消灭了广州以南直至海南岛的军阀邓本殷的势力。

(6)1926年2月,国民政府成立两广统一委员会,6月,成立广西省政府,两广正式统一。李宗仁的桂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至此,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为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奠定了巩固的后方基础。

三、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

1.援湘作战,揭开北伐战争序幕。

2.两湖战事。在湖南、湖北,大败吴佩孚。

3.江浙战事。在江西、江苏、安徽、上海一带,大败孙传芳。

4.五原誓师。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

5.安国军与安国军政府。1926年12月,张作霖在天津组建“安国军”,1927年6月,组织“安国军政府” 。

6.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1926年12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7.宁汉合流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1928年4月5日,蒋在徐州誓师北伐,至6月,基本占领京津一带。

8.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1928年6月4日,日本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标志着北洋军阀割据统治正式结束,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为什么北伐战争会取得迅速胜利?

?战争的正义性

?统一战线的作用

?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正确领导

?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界革命群众的英勇奋战和协同作战

?苏联的帮助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分化与倒戈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党左中右三派的分化与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廖仲恺案与蒋介石地位的提升。

?戴季陶主义。

?“党团”问题的争论与西山会议派的公然分裂。

?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与蒋介石控制党政军大权。

?国家主义派的反共理论。

?“迁都”之争。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讨论:

为什么国共合作能够实现?为什么国共合作最终会破裂?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从国共合作的史实中,你可以悟出哪些认识?

第六章: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1927—1937)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统一。

1、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党国体制的确立。

(1)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

(2)《训政纲领》与五院建制。

(3)国民党“三大”。

2、各实力派之间的军事战争。

(1)编遣会议。

(2)蒋桂战争。

(3)蒋冯战争与第二次蒋桂战争、蒋唐战争。

(4)中原大战。

3、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纷争。

(1)国民党扩大会议。

(2)约法之争与国民会议。

(3)宁粤分立与三个国民党“四大”。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统治。

1.国民党强化一党专政。

(1)建立特务组织系统。

(2)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基层统治。

2.改定新约运动。

3.“党国新政”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争取关税自主,实行国定税则,完善关税税制。

(2)裁厘改税,实行统税。

(3)改革币制:废两改元,实行法币政策。

(4)建立国有金融体系:“四行二局”。

4.民营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和农业经济危机。

1927—1931年有较大发展;1931—1935年发展停滞;1935—1937年有所恢复和发展。

5.国民政府的社会治理。

(1)党化教育。

(2)七项运动:合作、保甲、造路、造林、识字、卫生、国货。

(3)新生活运动。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

1.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1)第三党。

(2)国民党改组派。

(3)人权派。

(4)乡村建设派。

(5)中国托派。

2.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

3.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4.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5.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

6.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

7.文学革命运动。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国苏维埃运动与红军长征

一、工农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广州起义。

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中央革命根据地。

3.湘鄂赣根据地。4.湘鄂西根据地。

5.鄂豫皖根据地。6.闽浙赣根据地。

7.左、右江根据地。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设。

四、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方针。

2.《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县土地法》。

3.土地革命路线。

五、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探索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古田会议。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与《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六、“左倾”错误、反“围剿”与红军长征

1.中共“六大”。

2.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

3.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

5.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第八章:日本帝国主义局部侵华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讨论:为什么在近代日本总想侵略中国,不断发动侵华战争?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

1.九一八事变。

2.一二八事变。

3.伪“满洲国”。

4.英美、国联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态度。

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

1.侵占山海关和热河。

2.华北事变。

第一步是迫使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势力退出河北、平津、和察哈尔等地。《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

第二步积极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与冀察政务委员会

3.侵略绥远。

三、国民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采取的对内对外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

2.加强一党专政,镇压抗日民主活动。

“五五宪草”;珍珠桥惨案;镇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七君子”事件。

4.对日:与从不抵抗到“四不”,再到一边抵抗一边与日本进行接触,由妥协退让到逐步转向抗日。

5.争取国联、英美,甚至苏联的援助。

6.国民政府军队的局部抗战。

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的初步抗日主张与抗日活动。

2.国民政府内部的抗日反蒋活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事变;两广事变;西安事变。

3.民众抗日民主活动。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二·九”运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第九章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标志:七七事变。

?蒋介石国民政府以“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的自卫政策应对。

?蒋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不求战,但应战,中国已退让到最后关头,必须准备应战,并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四原则:(1)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2)华北的冀察行政组织不得有任何非法改变;(3)不得撤换中国中央政府任命的任何官员;(4)二十九军的驻地不受任何约束。这表明国民政府开始决定抗日。

2.八一三事变。

3.日军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促使国内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二、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调整:“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

1.1935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苏维埃政府与共产党愿意与任何停止进攻苏区,实行抗日的军队共同携手救国,愿意与一切抗日救国力量共同成立国防政府,并在其领导下组建统一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指挥全国抗战。初步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主张。

2.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目前总的形势是日本想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党的任务就是团结、组织全国全民族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和卖国贼蒋介石。

?提出将“工农共和国”变为“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同时,也强调共产党和红军掌握主导权的重要性。

?意义:解决了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总形势下的政治策略问题,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团结抗敌的斗争方向,为全民族抗战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直接致书国民党,在批评国民党对日帝妥协退让的同时,提出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主张建立抗日的统一民主共和国,苏维埃区域可以成为其的一部分,实行与全国一样得到民主制度。后来,专门提出用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代替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口号。

4.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正式把蒋介石国民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区别开来。随后多次电请国民党知名人士劝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三、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由妥协退让到被逼抗日。

?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大”,蒋发表对外关系演说,宣布“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和平有和平的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至非牺牲不可之时,自必决然牺牲”。

?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蒋再次发表外交政策演讲,指出“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定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方法而仍不能排除这个侵害,就是要危害到我们国家民族之根本的生存,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时候,我们一定做最后之牺牲”。

?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但无果而终。

?同时,国民党与共产党开始对话,并寻求苏联的帮助。

四、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共产党对西北地区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抗日统战工作。

2 .西安事变的发生。

3.各方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五、国共合作的实现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共产党的“五项要求四项保证”。

2.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案》。

3.《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多次谈判,初步达成国共合作。

5.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6.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与蒋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讨论: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实现第二次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有异同?为什么有这些异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有何异同?从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你

有何启发?

第十章:抗日战争初期的两个战场

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1.在华北:忻口、太原会战。

2.在华中: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

3.国际反应、日本的诱降逼降与陶德曼“调停”。

?国际反应:英美:保持中立;苏联:提供物质和道义上援助;国联:和平解决;德国:中日谈判,早日停战。

?日本诱降逼降与陶德曼“调停”。

中国政府坚持领土和行政主权完整,使得日本通过政治手段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策略失败。

4.台儿庄大捷与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州沦陷。

5.国民党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国民参政会。

?《抗战建国纲领》

?国民参政会

6.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

?调整经济行政机构。设立四联总处和经济会议。

?统制金融。

?统制工矿业和商贸。

?实行交通运输管制。

?统制农业。

7.战时内迁:迁都重庆、沿海工业内迁、高校内迁。

8.中间派别的抗战主张。

?要求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主张全民抗战,要求实行抗日民主政治。

?依靠国民政府抗战,同意“一个政府,一个领袖,一个主义”。

思考:

你怎么看待抗战初期的国

民政府正面战场?

二、抗战初期的敌后游击战场。

1.中共抗日救国策略。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的洛川召开扩大会议。

?通过并发表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毛泽东做了有关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关系和军事问题的报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实现之后的具体行动方针。

2.红军的改编与抗战初期的军事行动。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组建。

?新四军的组建。

?平型关大捷。

3.创建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

?华中抗日根据地。

?华南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政府。

?晋察冀边区政权。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4.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5.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

三、抗战初期的民众抗战运动。

讨论: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自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战场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对抗战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十一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一、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侵华方针。

1.日军侵华被迫转入紧缩持久。

?原因:(1)从日本来看:兵力、物力、财力负担过重,后继乏力;国内反战情绪开始高涨。(2)从战况来看: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国土,战线过长。(3)从中国来看:中国没有屈服,国民政府继续坚持抗战,敌后游击战争战场不断发展,民众斗志日益高昂。(4)从国际形势看:日本日益孤立,面临两面作战的可能。

?战略持久方针:(1)实行“以战养战”;(2)以巩固占领区为主;(3)培植亲日势力;(4)对重庆国民政府继续开展政治“和平工作”;(5)促进国共分离。

2.在正面战场:一方面继续发动军事战争,另一方面主要是向国民政府开展政治“和平工作“,分化国共合作。

3.在占领区:实行“三光”扫荡政策;强化保甲制;开展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4.以战养战:在沦陷区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

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与南京伪“国民政府”的成立。

1.抗战初期汪精卫集团的亡国论调。

2.日本对汪精卫的诱降活动。

3.南京伪“国民政府”的成立。

4.全国对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行径的谴责。

三、抗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建设。

1.国民党内外政策的重大转变:在长期抗战的同时,也开始由积极抗战向消极抗战和积极反共转向。

1939年1月21日至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中心议题是如何抗战和处理国共关系。

2.正面战场的持久作战。

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正面战场与中英美的军事合作、联合作战。

4.大后方的政治建设:宪政运动与新县制的推行。

5.大后方的经济建设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关于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抗战前途、两个中国命运的思想文化论争。

7.国民党加强文化管制。

四、相持阶段的国共关系。

1.国民党限共反共行经。

2.皖南事变。

3.共产党反对投降分裂、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4.百团大战。

5.民主人士抗日态度的变化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五、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2.抗日根据地面临的严峻困难:日伪军的大规模封锁与进攻。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军事建设:发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

?政权建设:“三三制”与精兵简政。

?党的建设:整风运动。

?经济建设: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5.抗日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的反攻与最后胜利

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1.中国战区的局部军事反攻。

2.豫湘桂战役。

3.开罗会议。

二、对战后中国命运的安排

1.美国对华政策。

2.中共“七大”。

3.国民党“六大”。

4.中间派别的主张。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雅尔塔会议。

2.《波茨坦公告》。

3.美国对日本国土使用原子弹。

4.苏联出兵东北,歼灭关东军。

5.中国战场进行全面反攻。

6.日本无条件投降。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讨论:

抗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十三章: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时局

一、战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1.冷战:两大阵营的形成。

2.美苏战后对华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战后策略。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提出做好两手准备。

2.《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及六项要求。3.“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军事策略。

三、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四、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方针。

五、国共两党的谈判: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七、国民党破坏和平民主的行径与全国人民争取

民主和平的斗争。

八、解放区军民对战争的准备。

?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犯。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练兵、生产和减租运动。

?广泛开展反奸清算运动。

?“五四指示”。

第十五章:全面内战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1.标志: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思想上:“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政治上:争取一切可争取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要的战略

进攻与战略保守。

?经济上:自力更生,持久备战。

二、内战初期的军事态势。

1.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失败。

2.国民党军对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失败。

3.军事态势向有利于解放军变化。

三、内战初期国统区的政治经济

1.国共谈判的最后破裂。

2.“制宪国大”。

3.《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4.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四、内战中的战略反攻。

1.三路大军南下作战。

2.《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五、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为夺取全国胜利所作的政治准备。

1.“十二月会议”。

2.土地改革与《中国土地法大纲》。

3.政权建设:华北人民政府。

六、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走向崩溃。

1.国民党分区防御战略的失败。

2.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3.“戡乱总动员”与“行宪国大”。

4.国统区的经济崩溃。

七、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

动: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1.反美抗暴运动。

2.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3.台湾“二二八”起义。

第十五章:国民党大陆政权的覆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国民党大陆政权的覆没。

1.三大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北平和谈。

3.渡江战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论人民民主专政》。

3.民主党派放弃“中间道路”主张,同意与共产党合作,组建民主联合政府。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10以后)阶段特征及通史整合: 阶段分期: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1949.10——1956年底过渡时期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尚未完全清除,不甘心失败,因此,当时政治上主要的任务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如,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进行土改、镇压国民党特务等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如,逐渐建立和形成人代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经济上:建国之初,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业已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一五计划(生产力)。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如《论十大关系》(1956)等。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如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教育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一边倒”。外交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53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2、1957——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法建交;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政治:“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1973)、邓小平(1975)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极“左”思潮泛滥。 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6年之后) 政治: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进一步完善三大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国现代史简介

中国现代史概况(1949——现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 2、巩固政权的斗争: (1)解放祖国大陆(1951西藏和平解放)(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3)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4)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 (5)“三反”“五反”运动(1951) 3、恢复国民经济 (1)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长期战争的影响;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括 (2)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1952的年底,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三大改造的完成(3)一五计划及其完成(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5、统一战线的发展(1)初步建立:1949(2)发展:1956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三大改造的完成(3)一五计划及其完成(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5、统一战线的发展 (1)初步建立:1949(2)发展:1956(3)发展到新阶段:改革开放后,1982年提出 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7的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是中共在政治领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中国现代史简答题

一、双百方针(时间、内容、意义) 时间: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标志性意义:这一时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 二、简要概述50、60年代小说的情况。(包括创作变化、题材、体裁、主流、非主流等) ⑴历史题材:以反映明主革命为主,描写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①反映解放战争: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 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②反映抗日战争和20年代、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茹《野火春风斗古城》③近代历史题材: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④古代历史题材:徐懋庸《鸡肋》、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⑵现实生活题材:①反映农村生活: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6 ②反映农村劳动妇女: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娟《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③反映工业建设:周立波《铁水奔流》、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④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中英文对照-中国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简介 Brief History of China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In ancient China, the National Unity sometimes, and sometimes separatist,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generally refers to a unified national strategy, the split means more when the Central Plains. With the territory of the emperor rule changes, the Chinese word, including its coverage varies accordingly. "China" in the name of King Wu of Zhou perio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greed to "central country." Passed in 3000, the Duke of the Yangcheng (today Henan Dengfeng) with Tugui measure the shadow of the sun, measured Next day noontime, Bachimen's table in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are not the shadow of the sun, we think this is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o that goes to China.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

中国现代史部分知识要点建构

中国现代史部分知识要点建构 专题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要点建构 基础:新中国的成立(筹备与成立过程)、新中国的国体与政体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现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代民主政治 中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停滞:“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转折:十一届三中制定各项法律制度 治全会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 建成果: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设 和 祖指导方针:“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内容 国意义:挫败外国和台独势力制造的“两个中国” 统祖国统一和“一中一台”的阴谋、实现祖国的统一 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成果: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要点建构 指导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 国具体实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工业化 特过渡时期 色成果: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社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会 主 义曲折探索中共“八大”的思想路线 建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践与教训 设“文革”十年的教训 的道 改革开放伟大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内容与意义)路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区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要点建构 “一边倒”政策 同苏联等l7个国家建立外交 建国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大外交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现 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对外关系的中美关系正常化 国发展中日邦交正常化 对 外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 关新时期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 系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专题四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要点建构 社 会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井冈山斗争、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主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义确立: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革毛泽东思想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的思想及其实践命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与形成: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邓小平理论发展: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设确立: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的地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重是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思“三个代表”核心:党的先进性 想关键:与时俱进 理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论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成 果

近代史选择

1、《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B) A.假做公见以获取舆论的信赖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出有限的让步 D.维护了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权威 2、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A) (1)是错误的,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质(2)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2)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3)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1)(2)(3) B.(1)(3)(4) C.(1)(2)(4) D.(2)(3)(4) 3、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C) A.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 B.协定关税 C.一批有识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D.签订《南京条约》 4、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D) A.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B.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C.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D.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5、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三 项条款都有的条约是(A) A.《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B.《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 6、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19世纪60年代,你可能遇到或听到的事情有(B) (1)游览圆明园(2)割让香港岛(3)鸦片贸易合法化(4)外国公使驻京 A.(1)(2)(4) B.(3)(4) C.(1)(4) D.(2)(3) 7、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宣传“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定都天京后 洪秀全就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洪秀全(B)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B.没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C.限制野心膨胀的杨秀清 D.要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制度 8、太平天国提出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没有实现,主要原因在于(D) A.无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太平天国的政权一直不稳定 C.太平天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 D.脱离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

中国现代史 考试重点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P5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而实权则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双方进行明争暗斗。1917年关于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黎和段各有企图,段祺瑞想借参战名义扩充自己实力,消灭异己,所以把持内阁提出对德宣战,黎元洪则害怕段祺瑞势力扩张对自己不利,所以利用人民的反段要求进行抵抗,并下令将段免职,这就是所谓的府院之争。 2、P38合作主义: 合作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提倡,五四时期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合作主义的小团体,他们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主张用合作的方法,把工人集合起来,就有了资本,就可摆脱资本家的束缚,自营事业。他们宣称合作主义最适宜中国的社会状况,而不是布尔什维主义,但推行结果失败,这些具有改良色彩的小团体也很快瓦解了。 3、P86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军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监禁了总统曹锟,宣布脱离直系,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这场政变促使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而结束。北京政变结束以后,北京政权仍在军阀官僚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它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礼条件。 4、P99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改善国共两党关系为幌子,提出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比如限制共产党担任国民党高级干部的人数,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部长等等,这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的新的进攻,蒋介石的权利变得更大,由此打下了他后来实行独裁统治的基础。 5、P162中原大战 1929年,蒋介石为建立独裁统治加紧排除异己,引起各地方军阀强烈不满。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派军阀共同反蒋,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参战双方的兵力各有六、七十万人。5月初,两军在商丘、许昌、济南、长沙一带展开大战。因战线地处中原地区,故又称“中原大战”。蒋采取军事打击和金钱收买的办法,削弱和分化了反蒋力量。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进取平津。阎、李部队分别败退山西和广西。11月4日,阎、冯通电辞职,所部被收编。这次军阀大战,双方共伤亡三十多万人。 6、P337新县制: 为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国民政府于1939年9月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行新县制,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县下为乡,乡内之编制为保甲,县与乡之间设署,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的行政事务,县长乡长保长名义上是选举产生,实际仍由上级委任,具有很大的权利,而人民毫无民主权利,新县制的推行,是假借地方自治之民,强化国民党政府对地方的统治。 7、P359大生产运动

中国现代史部分阅读书目

中国现代史课程部分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2、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早期共产党人的著作。 3、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陈独秀文集》、《李大钊全集》、罗亦农、张太雷、苏兆征、澎湃、陈潭秋、向警予、赵世炎、刘志丹、王尽美、蔡和森、邓恩铭、高君宇、瞿秋白、方志敏等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2013年版)。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992年版。 5、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共1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叶永烈:《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共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7年版。其中6-10卷是现代史内容,分别如下:《民国的初建1912-1923》(汪朝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王奇生)、《内战与危机1927-1937》(杨奎松)、《抗日战争1937-1945》(王建明、曾景忠)、《中国命运的决战1924-1949》(汪朝光)。8、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6册),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 10、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2、胡华主编:《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13、《五四时期的社团》(4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版。 14、刘明逵等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1—6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宝珠:《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17、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18、孙中山全集 1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21、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22、《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 23、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现代史试卷(二)

中国现代史试卷(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 △.中共八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据此回答: 1.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地指出了国内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A.加强社会主义改造 B.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 C.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3.以下各项最早违背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中共八大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关于:() A.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D.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中共八大确定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其主要原 因在于:() A.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迷信 B.中共领导人的调查研究 C.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D.《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指导 6.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基础是:() A.《论十大关系》的理论 B.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正确 C.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实践 D.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 7.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很快为“大跃进”式的冒进所替代, 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前提是:() A.1957年出现了反右扩大化 B.当时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 C.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D.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据此回答: 8.中国走上探索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在于:()

中国现代史部分中考真题演练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史部分中考真题演练 2011年 12.“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①艰苦创业②国际主义、人道主义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照片,能记载历史的瞬间;照片,能记录成长的足迹……下面两幅照片,成功记录了共和国成长史上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乔冠华(左)在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4.王伟的爷爷说:“爷爷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 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15.小强同学深受《行知天下》一书的影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某国际蔬菜博览会参观,看到了长1.45米、重17.5千克的“墨龙吊瓜”,外观奇特、长2米的盆栽蛇瓜。他去的地方是 A.高密B.寿光C.诸城D.青州 16.飞天,自古以来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大厅里悬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最早发明和放飞风筝、被称为“鸢都”的是 A.青岛B.烟台C.威海D.潍坊 22.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16分)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 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 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 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 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 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 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 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 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 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商朝陶罐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圆底鱼纹盆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和他的 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 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 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和“丝 绸之路”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 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

中国现代史有感

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

中国现代史部分材料题专项练习

中国现代史部分材料题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图1 农民在拔除地主立的界碑图2 农民报名入社图3 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 请回答: (1)图1情景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该事件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什么制度?(1分) (2)观察图2情景,“入社”的“社”指什么?(1分)“入社”就是要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1分) (3)分析图3情景,凤阳县农民为什么能够喜获丰收?(2分) 8.毛泽东的题词既是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又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历程。请根据下列题词回答问题。 A B C D (1)请按上题词所反映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写出相应字母即可,1分) (2)题词A体现出当时我党找到了哪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对其执着探索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又在哪一题词中得到充分反映?(2分) (3)在题词C、D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请选择其一谈谈它的重大历史意义。(两点即可,2分) (4)通过赏读以上题词的内容,你获得了哪些感悟?(2分)

9.图片讲述的历史 下面的图片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坚持不懈的探索历程, 图一中共一大会址图二遵义会议会址图三中共七大毛泽东图四邓小平在十一届 《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史实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分) (2)分析图三反映的会议召开的国际背景。它的召开对中华民族的前途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4分) (3)图四反映的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什么深远的影响?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的两次重要转折,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什么正确的思想路线?(4分) 10.读图回答问题(12分) 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反映新旧中国外交活动的几幅照片。 《辛丑条约》签订签署《凡尔赛和约》乔冠华开怀大笑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请回答: (1)图一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4分) (2)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代表为什么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2分)(3)根据图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乔”为什么笑了?(2分) (4)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之所以能实现,在于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 2分)(5)观察四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2分)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中国历史概况

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渔猎活动,完成了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过程。 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发明了农业和养畜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在聚落分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城堡,社会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推行的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我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建树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丰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瓷器制造成就显著,青瓷制作技术精湛。社会生活形态发生重要变化,家具、服装等出现新形式。社会的变革和中外文化的交融,使思想文化呈现全新面貌。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