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学名词解释

历史学名词解释

1.金门战役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17日国民党军汤恩伯弃守厦门之后,叶飞将军将解放军在当地征召来的320条渔船分发给28军,决定集中船只来攻打金门,但是鉴于船只数量还是不足,日期一再的延后,终于在1949年10月24日当晚决定下令渡海进攻大金门,结果解放军登陆部队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后援不继,造成解放军进攻金门的军队全军覆灭。

2.银元之战

银元之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上海发生的一场经济风波。由于部分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流通,并获取如同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暴利。事件最终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抗。不久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手段,平息了这一银元风波。中国政府称此次事件的意义非常重大,毛泽东本人评价“银元之战”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

3.米棉之战

上海解放以后,一些不法商人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布匹等重要的商品,市场上米价、棉纱、棉布的价格上涨了3-4倍。人民政府从全国各地调运了大量的粮棉物资,选择适当的时机,集中抛售,把物价降了下来,使投机商人纷纷破产。这就是著名的"米棉之战”。

4.华徳事件

华德事件(The Ward Case)指的是,美国驻沈阳总领事华德(Augus I Ward,又译为瓦尔德)在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沈阳后不久,因拒绝交出电台以及涉嫌间谍活动等原因,被长期软禁,并于1949年11月受到审判被驱逐出境一事。

5.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6.两航起义事件

两航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两航”系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空公司”或“中航”)与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央航空公司”或“央航”)的简称。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建设中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在1950年8月1日的八一开航,1956年5月试航拉萨成功,盲降设备试制,改建天津张贵庄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兴建首都机场中,无不体现两航起义人员钻研技术和勤奋工作的优良品质。

7.紫英号事件

紫石英号事件是发生在1949年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期间,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无视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从而引发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的军事冲突。

8.米高扬访华

1949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阿·伊·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是发生在蒋介石政权行将灭亡、中共即将取得全国政权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中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正是这次访华,使中苏两党高级领导人直接并充分地交换了意见、沟通了想法、协调了政策,奠定了新中国对苏“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可见米高扬的这次访华对中国外交影响之深远。

9.《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周恩来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许多方面讲,这只是一个看上去较新的条约。新

条约解决了旅顺港、中长铁路等问题,但对于外蒙等敏感话题只字未提。但不能否认这个条约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于中国来讲,获得了来自与苏联的大笔经济、军事援助,但实质上承认了蒙古国的独立。

10.中苏合营公司

11.五步方案

12.新民主主义论

这是毛泽东一九四〇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五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二月二十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13.春藕斋讲话

14.高岗事件

高岗事件指的是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5.“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1952年11月,高岗奉调进京,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并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时人称之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所谓“五马进京”,是指地方五位中共中央局书记邓小平、习仲勋、邓子恢、高岗、饶漱石调到党中央工作;所谓“一马当先”,是指其中的高岗位最高权最重,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管理范围很宽,8个工业部门都由计委负责,一时有“经济内阁”之称,委员有陈云、董必武、彭德怀、邓小平、林彪、饶漱石、彭真、薄一波、邓子恢、李富春、习仲勋、李先念等。高岗权力之大,远非以后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能比。

16.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17.四马分肥

“四马分肥”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即年息五厘所代替。

18.《论十大关系》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19.“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20.北戴河会议

北戴河海滨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的西部。自1954年起,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每逢夏季便会到北戴河避暑,在这期间召开的会议称之为北戴河会议。如中国共产党多次党代会之前的酝酿会议,都是在北戴河举行的,再如1958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作出炮击金门的决策,同年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的决策都在北戴河作出。北戴河会议是中国领导人在放松的非正式场合下讨论一些重要国内问题并定调子的一个机会。中国问题观察家也把它称为“夏季峰会”。现在在北戴河的活动预示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到来。

21.庐山会议

指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对1958年以来的“左”倾错误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被毛泽东指责为“右倾”。在接着举行的八中全会上即开展了对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斗争。此后,又在全党开展了一场“反右倾”运动。结果,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使“左”倾错误更加发展,并延续更长时间

22.七千人会议

1962年1月至2 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党委和部队的负责人共7000多人。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踏踏实实地、干劲十足地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并对前几年工作中出现的缺点错误,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这次大会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加强党的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23.西楼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于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举行。会议由刘少奇主持,讨论了我国财政、金融、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形势等问题。陈云作了《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报告,分析了当时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的严重困难,指出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克服困难的六点意见

24.社教运动(“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

25.二月提纲

指《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1966年2月3日,“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扩大会议,会后,由彭真主持制定了该提纲,因其产生于二月,故名。2月12日,中央批发了“二月提纲”。4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它作了批评。后来“文化大革命”中,“二月提纲”被“四人帮”一伙诬蔑为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反党纲领,说“二月提纲”是彭真等人盗用中央的名义、滥用职权、采用不正当的手段炮制出来的黑文件

26.《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一是前言,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

属于政治局常委会。这是为了开展文化大革命采取组织措施;二是列举《二月提纲》10条罪状,逐条批判,提出一套“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三是结语,要求各级党委立即停止执行《二月提纲》,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号召向党、政、军、文各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猛烈开火。

27.红卫兵运动

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青少年中发起造所谓“牛鬼蛇神”的反,揪斗所谓“走资派”的运动。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6月出现于北京。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要求他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此,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红卫兵高呼“造反有理”的口号,搞乱了地方党委,并造成群众之间派别纠葛和纷争。红卫兵在1966年8月以后进行了大串联。毛泽东支持他们的串联活动。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先后8次在北京接见全国各地来京的1300万师生和红卫兵。全国停课、停产串联的人数以千万计。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肯定了全国性的大串联。1967年8月,毛泽东号召“就地闹革命”,串联活动才基本上结束。红卫兵运动对全国“文化大革命”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造成全国动乱的重要因素。

28.“一月风暴”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毛泽东就提出了“向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的错误方针。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了这一错误。1967年1月5,日,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指挥下,以王洪文为头目的上海造反组织篡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了所谓“一月革命”的风暴。毛泽东赞扬了这一行动,并号召全国各地的“革命派”都起来夺权。此后,山西、贵州、黑龙江、山东等省党政机关先后被“造反派”夺权,建立军干群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夺权之风刮遍全国各级组织,更加剧了混乱的局面

29.二月逆流

林彪、江青一伙迫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大政治案件。1967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怀仁堂碰头会和稍前召开的军委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强烈批评, 进行了大义凛然的斗争。江青、康生等向毛泽东作了歪曲事实的汇报, 把这场斗争诬称为“二月逆流” 。1979年,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

30.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掀起的全国城市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1968年12月22,《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在该文的编者按中,引用了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边疆落户的热潮。在整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上山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城市居民达数千万人,许多知识青年为开发落后和不发达地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由于这一工作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因而在具体执行中有许多漏洞,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给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许多困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停止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期间赴农村的知识青年、城市居民中的绝大部分也陆续回城,也有少部分知识青年在农村和建设农场扎根落户

31.三支两军

“文化大革命”中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党政机关普遍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社会秩序和社会正

常生活遭到巨大破坏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所采取的总体工作形式。三支,即“支左”、支工、支农;两军,即军管、军训。其中,“支左”是核心,其他是“支左”的延伸和扩大。三支两军超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任务,总的政治方向是错误的。△如何正确看待人民解放军的三支两军?《历史决议》作了两句话的评价是:一、对稳定当时混乱的局势起了积极作用;二、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32.革命委员会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1968年上海首先发起一月风暴夺权运动,由群众组织夺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级政府的权力,组织一个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政权机构,由张春桥命名为上海人民公社,以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效仿,纷纷夺权,各地组织的新政权名称并不统一。毛泽东认为上海公社的名称不好,发出了“最高指示”:“还是叫革命委员会好”,于是这半句“革命委员会好”成为全国必须遵守的法律,全国各级政权,从省一级到工厂、学校的政权机构全部改名为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人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有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全称为《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主要是进驻机关、学校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人、贫农、下中农的代表)。在这种机构中,干部由于熟悉业务,一般负责日常业务,工农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针,群众组织代表维护本单位下层人员的利益。到了文化革命后期,工农兵代表逐渐撤出革命委员会。

33.批林批孔运动

1974年1月,江青等人发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攻击周恩来等人。在江青等人的直接策划和煽动下,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不批林,假批孔,以批“周公”、“宰相”、“现代大儒”,影射攻击周恩来,同时借助评论法家,吹捧女皇,为江青集团“组阁”大造舆论。使刚刚趋向稳定的全国局势又重新发生了动乱。

34.四五运动

1976三月下旬起,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群众自发进行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活动。政治局委员会认定天安门前的群众运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反革命性质的反扑”。4月5,日在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采取抗议行动,史称“四五”运动。但是群众受到遭到残酷镇压。四五运动是一次革命群众运动,也是一次反对“左”倾错误的群众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35.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是1975年11月3日清华大学党委传达毛泽东对刘冰来信的批示开始的。它是在“四人帮”煽动下由毛泽东发动的一场错误运动。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文革末期由毛泽东发起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邓小平为扭转文革以来的混乱局面的努力被全盘否定,全国刚刚趋于稳定的形势再度陷入混乱。在毛泽东去世,文革结束后,华国锋仍然推进对邓小平的压制,直至1977年7月邓小平复职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方告结束。

36.“九一三”事件

1971年3月,林彪纠集所谓“联合舰队”的主要成员在上海制订了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政变破产后准备另立中央,实行割据。于9月13,日凌晨,林彪偕同叶群、林立果等人在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仓皇北逃。飞机在途经蒙古温都尔汗时坠毁,机上乘员九人全部死亡。

37.“四实三虚”制度

38.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之后,新中国电影史上展开了第一场对电影的大规模的批判。以康生等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为捞取政治资本为影片罗织了种种罪名,使影片的创作者乃至历史上的武训长期蒙受不白之冤。同时,这场批判运动更开启了以简单的政治视角粗暴干涉电影的先河,直到1986年,影片才基本得到平反。

39.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

40.中间阶级

41.“一化三改”

“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成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

42.统购统销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93年、1999年、2004年三次修订。

44.“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195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从文艺争论到政治审判的事件,因主要人物胡风而得名。在民间和学界被广泛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文字狱。由于胡风的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毛泽东红色文艺理论[来源请求],胡风及其支持者与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被升级为政治批判。随着事件的发展,中共高层介入文艺争论并给予胡风“反革命”的政治定性,胡风等人也因此遭到审判。政治定性后的整个批判运动波及甚广,共清查了2100多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到1956年,共正式认定78人为“胡风分子”,其中骨干23人。该事件也与此后中国大陆发生的历次文艺批判运动息息相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场文艺界的大规模政治整肃和清洗运动。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198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发出(1988)16号文件,胡风案得到官方彻底平反。

45.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议关

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

46.万隆会议

1954年12月底,印度尼西亚政府首先提议,并获得缅甸、锡兰、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力支持,决定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一次亚非国家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来讨论世界局势,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以制订一个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纲领。亚非会议也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8.“六.八”指示

49.“七一社论”

50.“两个中国”

“两个中国”是指现实政治意义上的代表中国的两个政权(治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可以称作政权中国),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中国(可以称作民族中国、祖国)。

51.“绞索政策”

毛主席1958年9月8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公开讲:“中国领土台湾,黎巴嫩以及所有在外国的军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不是别人,而是美国人自己制造这种绞索,并把它套在自己脖子上,而且把绞索的另一端交给了中国人民、阿拉伯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国侵略者在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就将越紧。”毛主席指出金门、马祖是套在蒋介石脖子上的“绞索”,而更重要的也是套在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这是美帝国主义自己套上的,因为它霸占台湾不放,同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就是1个“绞索”。

52.“炮击金门”或八.二三事件

1958年8月23日,依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金门,进而为未来解放台湾,发动了炮击金门战役。数万发炮弹不但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军队,也严重封锁了金门岛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给垂死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带来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在蒋介石的挣扎下,人民解放军为减少两岸伤亡,停止炮击金门,并暂时放弃逼退国民党军的计划,为未来两岸统一创造机会。

53.“一纲四目”

一纲四目是“一国两制”的前身,最初提出于1956年的春天,毛泽东同志委托赴香港的章士钊先生转去一封中共中央致蒋介石的信中。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1、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2、如果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3、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4、国共双方要保证不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54.第一次郑州会议

1958年11月2至10日,中共中央在郑州召开的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地方领导人参加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讨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针对当时普遍

存在的混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情况,明确提出一定要划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肯定现阶段是社会主义,肯定人民公社基本上是集体所有制,批评了有些领导人急于想使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要废除商品生产等错误主张。这次会议是党着手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的重要开端

55.《二十五条》

56.“九评”

57.“中间地带”

58.贸易备忘录

59.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1957年10月,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他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是对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提法,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断然否决。

60.“吃穿用计划”

61.安亭事件

安亭事件指称的是1966年11月10日赴北京告状的一千名“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成员,在安亭(上海西北郊三十公里嘉定县境内与昆山、青浦交界地方京沪线上一个小站)受阻后卧轨拦截开往北京的14次特快列车,造成京沪线中断二十小时(一说三十小时)的事件。

62.康平路事件

康平路事件是1966年12月30日在张春桥的支持下,王洪文制造了10万多人参加的武斗流血事件,"事件"以捏造“炮打中央文革”的罪名,打挎了另一派工人组织“赤卫队”,使上海市成了“工总司”的天下,“康平路事件”在全国开了大规模武斗的先例,为上海的“一月风暴”扫清了道路,“康平路事件”后,中共上海市委陷于瘫痪,社会生活极度混乱。63.斗批改运动

“斗、批、改”,又称“一斗二批三改”,即《十六条》中规定的斗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改革教育、文艺和上层建筑。反映了毛泽东对“文革”宏观而整体的运行规划和制度变革设计。中共“九大”以后,“文化大革命”进入全国各地全面开展“斗、批、改”运动阶段。内容是:“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和“教育革命”。总体上来说,“斗批改”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和发展。

64.《571工程纪要》

《“571工程”纪要》是林立果的秘书于新野在1971撰写的武装政变的总纲领,是林彪集团密谋武装政变的重要证据。1971年3月22日,林彪、叶群指使林立果、周宇驰等人在上海制定了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取名为“571工程纪要”。他们妄图在“军事上先发制人”,强调“不管准备或没有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阴谋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或利用轰炸、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等小分队等“特殊手段”,发动反革命政变,杀害毛泽东主席,“夺取全国政权”或制造“割据局面”,建立林氏天下。按照这个反革命的《“571工程”纪要》的规定和要求,林彪反革命集团立即行动起来,急不可耐地加紧了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步伐。

65.“四三方案”

“四三方案”或“43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1973年1月,国家

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通称“四三方案”,之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总额51.4亿美元。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66.“风庆轮事件”

“风庆轮”事件是文革时期由四人帮借国产远洋轮“风庆”号返回一事挑起的事端。1974年9月30日,远航欧洲归来的国产远洋轮“风庆”号返回上海港。江青等借题发挥,安排发表大量文章,批判洋奴哲学和卖国主义路线,借此影射攻击周恩来针对远洋运动事业现状提出的造船为主、买船为辅的方针。13日,江青在《国内动态清样》有关“风庆”轮的报道后面加上批语,并给政治局写信质问:“交通部是不是毛主席、党中央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部?”还说:“有少数崇洋媚外买办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专了我们的政”,“政治局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个表态”,“而且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表示同意江青的意见。他们抡起“洋奴哲学”、“卖国主义”、“假洋鬼子”的大棍子,叫嚷要揪“大后台”。

67.“1975年宪法”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的第二部宪法,即1975年宪法。1975年宪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路线的严重干扰。它把“文革”中的许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并为“四人帮”篡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根据。1975年宪法不仅条文过少,内容简单,而且规范疏漏,文字上也有许多不确切、不协调之处,是一部很不完善而且有着严重缺点和错误的宪法。但是,1975年宪法保留了1954年宪法的某些基本原则,如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等,因而仍不失为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在历史上只存在了3年多,由于“四人帮”蔑视法制,因而它在实践中也并没有受到重视和得到认真贯彻,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68.“工业二十条”

所谓《工业二十条》是党中央提出的由国家计委从1975年7月中旬开始起草,1975年8月18日由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治理“文化大革命”经济战线之乱的重要文件。

69.“一大二公”,“三平四调”

“一大二公”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行到高潮时,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特点的简称。具体是指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三平四调”是指在新中国盛行一时的农村基层组织“人民公社”内部所实行的平均主义的供给制、食堂制,对生产队的劳力、财物无偿调拨。

70.章罗同盟

1957年毛泽东为《人民日报》撰写的“七一”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宣称:“民盟在百家争鸣过程和整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恶劣。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路线,都是自外于人民的,是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其源盖出于章罗同盟。”这里说的“章罗同盟”即“以章伯钧、罗隆基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民主同盟”的简称。

71.中印边境第一次武装冲突

中印边境第一次武装冲突是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五日,越过边界东段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侵入中国西藏马及墩地区朗久村的印度军队,突然向驻守在那里的中国边防部队发动武装袭击,中国边防军被迫自卫还击。

72.三面红旗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历史的检验已经证明,“三面红旗”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旗帜和法宝。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

73.五月会议

74.武汉七·二〇事件

七·二〇事件,又称武汉事件,是1967年7月20日前后,湖北武汉发生的一派群众组织百万雄师质问和批判中央文革成员王力等人的事件,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代表团都在武汉东湖,被百万雄师包围,王力被百万雄师抓走,中央交涉后也拒绝放人,所以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被捕。后因为百万雄师组织的军队背景,毛泽东下令逮捕中央文革的戚本禹,以此安抚军队。

75.三项指示

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提出了全党要以三项指示为纲,三项指示分别是:第一,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第二,要安定团结;第三,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76.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英文称为Battle of Triangle Hill。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属于“联合国军”金化攻势(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分。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此战在中美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7.肃反运动

肃反运动即苏联肃反运动。苏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苏联大肃反运动从1934年底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结束,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它的导火索是基洛夫被暗杀,而基洛夫被暗杀与1934年联共(布)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78.八大二次会议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正式拉开了大跃进运动的帷幕。

79.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即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80.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81.前十条

指196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杭州会议上,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这个决定阐述了十个问题,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这一决定的影响下,于1964年前后全国开始掀起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使一些人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82.后十条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的简称。1963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后十条(草案)》,1964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修改并通过了《后十条(修正草案)》。它对“四不清”形势估计更加严重,改变了原来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规定,强调“整个运动都由工作队领导”等,在这种极“左”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83.中共九大

中共九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于1969年4月1日─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由于当时各地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正常进行代表的选举,多数代表由革命委员会同各造反组织的头头协商决定或上级指定,以致很多品质恶劣的帮派骨干、打砸抢分子,林彪、江青一伙的爪牙,成了九大代表。有的人是在确定为九大代表之后,才赶办入党手续,或在赴京列车上突击入党的。相当多的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处在被审查或监禁中,未能作为代表出席九大。84.七届三中全会

七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第一次中共中央全会。会议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这次会议是建国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迅速战胜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8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8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即,“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87.工业七十条

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它明确指出了国营工业企业的性质和任务,基本权限和责任,国家对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原则等内容。

一、放弃或提前中断新民主主义的原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为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尖锐是“提前结束”的直接原因。

3、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前结束”的根本原因。

从反面的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刺激毛泽东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是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的诸多弊端严重防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在农村.汪洋大海般的个体农业经济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水平低下,无力抗拒自然灾害:个体农业经济不利于采用农业新技术.严重阻碍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直接影响着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是摆脱落后挨打的痛苦历史.建立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而苏联的傲慢和成功则对毛泽东决定“提前结束”起了催化剂作用。

二、八大路线未能坚持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形成统一一致坚定的认识,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这也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屡屡犯错误的根源;重要原因是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使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始终占决定性的地位;具体原因在于八大自身存在的理论矛盾,致使在实际贯彻上存在冲突。

三、华徳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考虑中央东北局处理是否得当及其作用。

四、怎样理解评价近代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

五、赫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赫德其人其事,当时清政府上层人物交口称赞,但在当时的知识界则对其褒贬不一。如有人说他“貌类忠诚,心怀鬼域”;还有人说他“阴鸷而专行,怙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

赫德深通中国国情,认为保留腐朽的清政府对于维护英国在华利益十分重要。他控制下的海关,为清政府提供了逐年增加的关税收入。从纯技术角度分析,在赫德控制下的旧中国海关在引进西方某些技术等方面是有目共睹的。

1.促进海关行政统一

1840年前后的海关都是由清政府的地方军事官员管辖,中央与地方百呼不应,而且文武官员互不协力。形成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的封建割据状态。这种落后的统治方式,严重制约了全国海关统一税则的实行。1863年成立的总税务司署直辖于总理衙门,海关人事任免权由总税务司负责。

由于全国海关行政的统一,促使海关税收逐年增加,例:1861年,海关征收关税为5,036,370库平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两,50年中增长5.8倍。其主要原因:一是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日益扩大;二是鸦片输入激增;三是税厘并征;四是征税制度逐步完善、健全。关税的增加成为清政府稳定可靠的财政支柱。

2.改革教育,倡办新学

1866年,在赫德的“提倡和帮助”之下,我国第一所引进先进文化科学,介绍近

代先进思想的学校——同文馆诞生了。该校不但学习外语,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外籍教师由赫德聘请,办学经费由海关支付。

3.组团出国考察学习

1867—1869年,由赫德发起,总理衙门批准,先后由赫德和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率领满汉族官员和同文馆学生组成的代表团出访欧美各国。这对于了解西方,开辟对外关系,加强贸易,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也表明清政府认识西方,克服敌视“夷邦”的思想,加强对外关系合作有一个实质性的转变。

4.打开国门开拓近代外交

经过两次组团外访,清朝统治阶级的部分官员对西方的认识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再加上赫德的不断劝说,清政府终于决定对外派遣使节,建立外交关系。1876年,第一次外派驻英公使郭嵩焘,该使团一行数十人的启程手续,沿途照料,伦敦置屋,设立机构等事项,均由赫德委派专人负责办理,所需费用均由海关支付。以后派驻其他国家的外交使节,也是由赫德仿照办理。由此,中国逐步融人了国际社会,清朝闭关锁国的历史也由此结束。

5.建设港务、航政设施

1868年,海关成立海务科,负责在沿海,沿江建立航标、灯塔等助航设施,引进先进科学管理方法。在各港口,管理船舶的航行、停泊秩序、制定行船章程、管理引水业务、灯塔、航标的设置及维护保养、航道测量与疏浚、气象观测、资料整理,预报、卫生检疫等任至某些方面在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兴办邮政事业

早在明朝永乐(1403年)年间就已存在的民信局,其实质已属邮政的初级阶段,是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利多的路班有人干,利少或不获利的路班无人干。民信局存在组织规模小,单干分散,工作效率低,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机构统辖领导等弱点。到了清朝初期,虽然想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鉴于人力,财力诸多困难,清政府也无能为力。

1866年,总理衙门将邮递事务划归海关总税务司署,海关增设邮务办事处,收寄外国侨民,外国使领馆信件。

1878年3月,海关从英国购进印刷邮票机器,在沪造册处印制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896—1911年,是中国海关正式办理邮政业务阶段,中国邮政事业从此初步迈人了有章可循,统一管理的时期。因此,海关对邮政事业的兴办、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在办理对外借贷、参加世界博览会、订购海军舰船、外国虐待华工的交涉等方面,赫德都一一过问,并参与处理,不再赘述。

总之,赫德及其创办的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从纯技术角度来看,不论海关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或是申报监管、征税统计,都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950年10月6日周恩来总理也明确指出:“一方面,它是帝国主义在半殖民地的产物……另一方面,许多业务、行政、技术、方法都是有用的,如海关统计就是比较可靠的,有些资料和业务经验也是比较有用的,应该接受过来,并加以改造”。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指示为我们深入探索历史,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借鉴历史经验方面指明了方向。

从本质上看,赫德及其创建的旧中国海关制度是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服务的。对华倾销剩余商品,掠夺中国廉价原料,榨取华工血汗,遏制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等等。他们的所有活动都展示了中国现代化与半殖民地沉沦同步的特点,前者为手段,后者是目的,以“示范效应”掩盖其侵略的目的。

六、建国初期共产党为巩固人民政权作了哪些斗争?

一是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剿匪;二是抗美援朝;三是镇压反革命;四是土地改革。

七、1949年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