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_公共新闻_的历史与现状上

美国_公共新闻_的历史与现状上

美国_公共新闻_的历史与现状上
美国_公共新闻_的历史与现状上

[收稿日期] 2004-11-28

[作者简介] 蔡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编号] 1002-5685(2005)01-0012-05

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上)

———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

□蔡 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

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共新闻”实践及其研究今天在美国继续向前推进,出现了“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相融合的新趋向。作者近期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对“公共新闻”进行了实地观察和研究,这篇文章阐述了其最新发现和思考。

[关键词] 公共新闻;新闻政策运动;“参与式新闻”[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2004年夏天我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带去的研究课题是“美国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研究”。2003年在为此做前期准备时,偶然从国外文献中发现了美国新闻界近十几年围绕“公共新闻”的一场争议,于是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资料,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并撰文介绍给国内同行。①

文章发表后,“公共新闻”迅速成为国内新闻界的关注的话题。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播出一周年的纪念研讨会受此启发,将主题确定为“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宣称该栏目的新闻实践是“公共新闻”;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推出了“公共新闻”栏目,并不断有新闻媒体的同行通过电子邮件向我咨询有关美国“公共新闻”的情况。几乎与此同时,国内出版了由美国学者埃弗利特?E ?丹尼斯、约翰?C ?梅里尔撰写的《媒介论争:10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

论》中文版,这本书将美国“公共新闻”列为“论争”之一。

然而在出国前,我与一些来自美国的学者讨论此课题时,有人告诉我“公共新闻”在美国已经成为过去。我到达访学的第一站———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后,与一些教授谈及此,也有人说“公共新闻”在美国已经结束了。我对这个本来就涉猎不深的课题感到困惑。

于是,我到波大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专业书籍中浏览查找,一共发现了近十本书名中就有

“公共新闻”

(public j ournalis m 或civic j ournal 2is m )这一关键词的专著和教材,出版时间全部

集中于上世纪90年代,似乎在证实上述观点。但一个意外的发现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创建者

之一麦考姆斯(Max well McCombs )教授2003年出版的新著《新闻学的两个W ———公共事件报道的为什么与是什么》(The T wo W ’s of

2

1

Journalis m.The W hy and W hat of Public Affairs Reporting),以相当多的篇幅论及“公共新闻”,并且还引证了多本“公共新闻”专著中的观点和论述。

为什么在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公共新闻”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这位国际知名的新闻传播学专家会写这样一本书?他对众说纷纭的“公共新闻”怎么看?我立即通过朋友与远在德克萨斯奥斯丁大学的麦考姆斯教授取得了联系,向他咨询有关这本新著以及美国公共新闻的情况。教授很快回复了电子邮件,他在信中写道:“公共新闻是新闻研究中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进行的研究只是一种简单的描述性的研究,通常是对特定的公共新闻报道的案例研究。这种研究现在减少了,但是有关新闻的角色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有待回答。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关于新闻和受众的基础性的、理论性的研究。比如,“两个W”这本书的第五、六两章就对这样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描绘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原文:Public j ournalis m is a rich area f or ne w research.Much of the research done in the90s was si m p le descri p tive research,usu2 ally case studies of s pecific public j ournalis m p r ojects.There are fe wer of those now,but the funda mental questi ons about the s ocial r ole of j ournalis m still need ans wers.I n other words,we need basic,theoretical research about j ournalis m and its audiences.For exa mp le,the discussi on in Chap ters5&6of T HE T WO W’s outlines a nu mber of interesting research p r ojects.)”

随着更多地阅读和交流,我发现,“公共新闻”在美国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走得更远,美国学者1999年撰写的那本《媒介论争:10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已经远不能表现它后来的状态。

“公共新闻”,到底在美国发生过什么?还将发生什么?在我们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时候,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视角?学术探索的职业本能使我在这个还很感陌生的国家里开始了力所能及的涉猎和思索,希望我在美国获得的感受和认识能再一次与国内的同行们分享。

“公共新闻”:发生在美国的

一场新闻改革运动

通过美国最大的网上书店Ama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5110014.html, 我邮购了所有能供货的“公共新闻”著作,利用波士顿大学图书馆的网络资源还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资料。在我对所有这些著作与论文进行了粗略的浏览,特别是对美国新闻媒体十几年来所做的“公共新闻”的代表性成果做了大致的阅听之后,结合对美国媒体正在进行的2004年总统大选的报道(政治选举是美国“公共新闻”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的观察,初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远高于它所获得的学术价值。在这场运动中,一大批新闻传播研究者、新闻职业从事者、新闻教育工作者联合行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等多种力量共同投入,使得这场运动已经不局限于也不应该被视同为一般的学术论争,虽然学术辩论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方面。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运动已经并将进一步推进美国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谈到,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Jay Rosen教授,他在美国已经被公认为是“公共新闻”运动的学术领袖。他的代表性观点是,“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他认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围着的人———记者,学者,政治家,市民,左派,右派,中立者……,都应该认

31

识到,如果市场取代了公众而成为现代社会中唯一的舞台,我们将全部沉沦。”②与他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和新闻记者,他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经常切磋这个话题,讨论如何使新闻媒体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去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

然而,一种学术观点如何会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媒体运动?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内幕。Jay Rosen在其代表性著作《新闻记者的工作目标》(W hat A re Journalists For)的前言中感谢的第一个人是David Merritt,此人是堪萨斯州《威奇塔雄鹰》报(W ichita Eagle)的编辑,是最早与他观点一致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人。这家报纸在1990年当地州长的竞选报道中进行了一次以往做法完全不同的试验,报道的重点不像通常的选举报道那样放在竞选活动本身,如只重视候选人的活动和得票变化等,而是把候选人的施政主张也即与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紧密关联的内容作为报道主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提供全面的背景,同时在公众中进行民意测验,再以民意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依据来讨论那些得到公众最多关注的问题。该报在这次选举报道中一共讨论了10个问题,每个都配以长篇的背景分析,连续在星期日的报纸上作为专题推出,栏题是“他们的立场(W here They Stand)”,将两个竞选对手的不同观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性的报道。这样的报道不但表达了民意,更重要的是能促使竞选人重视民意,形成与民众的对话。该报认为,这样的报道模式才是真正的公共新闻报道,它的规则非常清楚,那就是“给读者以机会在最大程度上了解竞选者在与堪萨斯人利益相关的每一个主要问题上的立场”,同时,也告诉竞选人:“你要说对于核心事件最有意义的内容,我们将报道它并会持续报道它”。③两年后,这家报纸又做了一个试验,更准确地说是组织了一次活动,而且是联合当地的电视台KS NW-T V和广播电台K NSS一起来做的。这个活动的主题是“人民的方案(Peo2 p le Pr oject)”,副题是“我们自己解决问题

(Solving It Ourselves)”,活动共持续了10周,先是由媒体对威奇塔地区的居民进行采访,一共做了193次各为时两小时的采访,调查居民对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对政府管理的认识,调查结果证明,老百姓对公共事件、政治管理程序、教育体系、法律体制等实际都很不了解,而且对自己身边出现的问题感到难以解决,对公共社区具有寻求对策、解决问题的作用根本没有意识到。报纸连续出版专刊发表了有关社区问题的报道,如犯罪问题、公寓式学校的问题、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压力问题等,刊登服务性特写和代表不同观点的文章,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一期专刊都以深度报道为主打,向读者解释问题的根源,分析它为什么会难以解决,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读者以来访、来信、电子邮件、传真等多种方式出谋划策。每一个主要的问题都形成了一场讨论,报纸上还为此专门开设一个栏目,叫“起点(Places t o Start)”,并在这个栏目中登出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负有责任的机构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电视和广播与报纸同时进行这些报道,为公共参与讨论提供了空中论坛。这次活动因为媒体联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也使得“公共新闻”获得了最早的实践成果。所以,Jay Rosen 在书的前言中写道:“如果没有W ichita Eagle,这位我称之为第一公共记者的人,那么这本书中的观点可能到现在还不能问世。作为我的合作者和朋友,他促使我一直关注这样一项事业,并为其他同行提供了一个公共新闻的范例。”④

《威奇塔雄鹰》报是美国第二大报系奈特-里德报业集团旗下的日报之一。在这个报业集团中,与David Merritt一样成为Jay Rosen 的支持者的,还有一位更重要的人物,他就是Ja mes K.Batten。1988年,有着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Ja mes K.Batten坐上了美国第二大报系奈特-里德报业集团CEO的位置。1989年3月,Ja mes K.Batten在加利福利亚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公共事务变得越来越复杂,个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而个人欲望的放纵是

41

没有节制的,我们不能不担忧,谁来真正关心公共利益?”⑤出于这样的忧虑,他宣称支持“公共新闻”,而且采取了实质性的行动:一手促成奈特基金会(the Kettering Foundati on)拿出一百万美金资助这项事业,后来又促成皮尤公益信托基金(The Pe w Charitable Trusts)设立了一个鼓励新闻媒体开展“公共新闻”实践活动的奖项。这个奖项的名称就是“詹姆斯(巴顿优秀公共新闻奖”(Ja mes K.Batten A2 ward f or Excellence in Civic Journalis m),基金会宣布要以此纪念这位为公共新闻做出了贡献、已在1995年因患脑癌去世的人。

资助美国公共新闻事业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基金会和研究机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凯特灵基金会(the Kettering Foundati on)。1993年该基金会资助Jay Rosen教授主持“公共生活与新闻媒体”(the Pr oject on Public L ife and the Press)项目,直接促使公共新闻实践及其研究在更广的范围中展开,一批新闻媒体记者和新闻研究者加入了这个行列,项目的成果是一本专著,名为《做公共新闻》(Doing Public Jour2 nalis m),由Jay Rosen作序,Authur Charity受委托编写。这本书中除了第一章谈公共新闻的基本理论,后面五章都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公共新闻的业务实践。

我认为,对美国公共新闻运动推进作用最大的还是“詹姆斯(巴顿优秀公共新闻奖”的设立。这个奖项每年以25000美金作为奖励,吸引了一大批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据统计,这些媒体分布的地区遍及美国47个州。皮尤公益信托基金成立了管理这个奖项的皮尤中心(Pe w Center),并开设了专门的网站。该中心宣告自己的职责是:作为“公共新闻”的培育中心,促进新闻媒体改进自己的报道,使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公共生活中。该中心的工作内容包括八个方面:

11评选与奖励优秀公共新闻报道

21资助公共新闻项目

31开设公共新闻实验工场(Workshop s)

41建立公共新闻档案,对所有重要活动记录存档

51出版有关公共新闻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著作

61制作出版公共新闻的视频产品

71编辑出版季刊《公民催化剂通讯》(Civic Catalyst Ne wsletter),报道公共新闻最新进展

81为公共新闻的重要论述提供展示平台

上述八个方面的工作成果都非常丰富,至今仍然能在这个网站上看到,虽然这个中心随着“优秀公共新闻奖”(1993—2002年)的结束,2003年后已经不再存在。我想,一些美国学者告诉我“公共新闻”已经不存在,可能就是因为主持这场运动的这个核心机构已经不存在了。

“公共新闻”在多大范围内影响了美国?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数字中有所感觉:在运动开展的10年内,美国共有30多家新闻媒体的公共新闻报道获得了“优秀公共新闻奖”,有226家新闻媒体参与的120多项公共新闻计划获得资助,有3520多名新闻记者参加了49个“公共新闻实验工场”,有10000多个新闻工作者和公民领袖阅读皮尔中心的季刊。

“公共新闻”新动向:与

“参与式新闻”相融合

作为媒体运动的“公共新闻”在美国已经结束,但“公共新闻”实践和研究现在并没有划上句号。除了我前文中谈到的像McCombs 这样的著名学者在精心建构公共新闻的理论体系之外,最早发起运动的那批学者也同样还在积极活动。一批新闻学教授组建了“公共新闻兴趣小组”(Civic Journalis m I nterest Gr oup),作为“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 MC)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每年都召开会议研究这个领域中的问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机构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大多都有新闻媒体的从业经验,有些人还采写过一些很著名的新闻报道。如现任这个小组负责人的Leonard W itt教授是在2002年才由明尼苏

51

达公共广播电台转到肯莱兆州立大学(Ken2 nesa w State University)做传播系教授的,在此之前他是电台公共新闻项目的主持人,他主持的公共新闻报道还获过奖。“公共新闻兴趣小组”办有自己的网站(CJ Veb),并出版电子季刊《公共新闻兴趣小组新闻》(Civic Journal2 is m I nterest Gr oup Ne ws),报道这个领域中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结束以后的2003年2月25日,一个国际性的“公共新闻网络”(Public Journalis m Net w ork)在“美国公共新闻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这个组织宣称自己是一个世界各国有志于“公共新闻”的新闻记者与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国际性联合会,并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做出了以下承诺:

11建立“公共新闻网站”(PJNET),不断发布有关“公共新闻”研究和实践的最新信息;

21举办“公共新闻”国际论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新闻记者、新闻教育者和公民展开关于新闻自由与民主的讨论;

31为最好的“公共新闻”思想提供园地,促进“公共新闻”由关注政治选举迈向更广阔的公共领域;

41实现新闻学教育的超越,为新闻职业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相关资源;

51举办年会,2004年“公共新闻”的国际性年会已于2月在亚特兰大地区召开;

61提供网络资源服务,为新闻记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公共新闻”的在线服务与付费的特殊服务。

“公共新闻网络”建立以后,已经有几十个国家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学者加入了进去,这个组织中的美国学者也先后到很多国家向新闻界同行传授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待续)

注释:

①参见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载《国际新闻界》200411,《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载《新闻战线》200414。

②Jay Rosen,“Public Journalis m:A case f or scholarshi p”,

Change,May1995,42-43.

③Jay Rosen,“W hat are Journalists f or?”,Yale University,

1999,44-45.

④Jay Rosen,“Public Journalis m:A case f or scholarshi p”,

Change,May1995,X.

⑤Scott Sher man,“Civic Journalis m”,Columbia Journalis m Re2

view,Nov/Dec2001.

H istory and st a tus quo of“publi c news”i n the Un ited St a tes

CA IW en

(Ren m 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The“public ne ws”,a move ment of p ress ref or m e merged in1990s in the United States,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 ocial devel opment and communicati on industry of the US.W ith going ahead of p ractices and researches nowadays,a ne w trend of blending“public ne ws”with“partici pati on ne ws”l oom s.The author has been recently in the US as a visiting scholar and made a on-the-s pot re2 search.The article is the author’s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public ne ws;p ress ref or m move ment;partici pati on ne ws

[责任编辑:刘小燕] 61

欧元区的历史与现状、未来讲解

湖南大学《国际金融》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欧元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11级金融三班 小组成员:邓顾俊兰201118113** 肖蕾20111811314 廖凯20111811321 丛琳20111811311 周碧芸201118113** 指导老师:何娟文

2013年6月4日 目录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3、欧盟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二、欧元的国际影响 1、欧元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2、欧元与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3、欧元与国际汇率制度改革 三、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元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2、欧元与中国对外贸易 3、欧元与中国外汇储备 四、欧元给欧盟各成员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1、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 2、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成本 4、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 五、欧元存在的弊端 1、欧元区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2、统一的货币政策制度缺乏灵活性 3、联盟内部在政治上缺乏信任 六、欧元的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欧元(EURO)是欧洲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经过漫长的孕育期,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全面进入流通。作为欧盟15个成员国中11个国家的跨国货币,即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后又有 希腊加入)的统一货币,它的诞生不仅是欧洲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性的一件大事,在国际金融史乃至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种无国界的、超越国家主权的和稳定比值的特殊信用货币。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欧洲国家一直偏爱固定汇率制度,也是在纷乱之中追求联合的一个 注脚。1914年之前,欧洲各国一直采用的是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自我调节结果看,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可以说是效果最佳的制度。但主战场位于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黄金储备大规模流向美国,严重削弱了欧洲金本位汇率制度的基础。1920年前后,彼时的欧洲霸主——英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惜压迫新兴的美国数次调低其国内利率,配合其恢复金本位制度。但后见之明的我们知道,结果只是造就了美国的一轮人造信用繁荣,并最终引发了大萧条。1931年,英国率先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度,宣告了欧洲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的彻底失败。 二战之后,欧洲诸强反思孤军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得出结论:单独求发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联合起来才是出路。以法国总统戴高乐为首的政治家提出了从产业合作开始,经过贸易、关税、货币等方面共同合作发展,最终过渡到政治联盟的战略思想,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 同发展,确实取得了内部互惠的便利,实现了比各个国家以单体发展更大的增长。为了要维持这一增长,求得进一步发展,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 更加自由的流动,就需要实现货币的统一,以便彻底排除各国分散的价格、利率、汇率所造成的客观障碍。

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历史及其价值(定稿)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理性主义视阈下的传媒业思考 彭海星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所以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的价值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因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关键词] 价值; 新闻自由; 理性; 群体认知原理 一、中国语境下的现代传媒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

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二、理性视域下的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的向度都以其所欲塑造的个人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巴雷特对此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

阿拉伯科学的兴衰——中国社科院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金宜久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兴起。大约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穆斯林军征服周边国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哈里发帝国。阿拉伯人也一批批地走出沙漠陆续到征服地区定居,与当地民众通婚繁衍。伊斯兰教随之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意识形态。阿拉伯人给予征服地人民的,只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他们则接受了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征服者被征服”。 8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著作。大致在一个多世纪的翻译运动时期,希腊的格林关于医学的论文、希波克拉底的《格言》、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等,印度的《悉坛多》(《历数全书》)、医书《闍罗迦》和《苏斯特拉塔》等,都有了阿拉伯文的译本。随后,这些学者开始了独立创作时期。最初,主要是在东部地区进行,以后,西部地区(主要是在西班牙)也从事了学术创作活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在哈里发帝国时期共同从事学术活动的结果,它的科学成果并不全是阿拉伯人的精神产品。哈里发帝国需要科学为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与盲目信仰不同,科学需要理性。阿拉伯社会受益于科学、医学发展的同时,理性思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就阿拉伯世界科学兴盛和发展的原因来说,首先与哈里发重视、支持和赞助科学有关。科学受到哈里发的关怀而得以兴盛和发展。哈里发期望长寿、维持长期统治,因而特别重视医学。巴格达大医院院长拉齐(865~925)的《医学集成》除了总结阿拉伯人所了解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医学知识外,并增添了新贡献,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伊本·西那(980~1037,拉丁文名阿维森纳),被称为医生之王。他的《医典》同样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哈里发马门(813~830在位)给翻译家的报酬是与译出的书本同样重量的黄金。 其次与宗教传播、发展和宗教生活的需要有关。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应五次朝向麦加礼拜,规定到麦加的朝觐。这都需要确定麦加的方位。伊斯兰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每年12个月,每月29或30天)。它的9月(莱麦丹)为斋月(可以出现在公历的不同季节)。它还需要确定每年斋月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也需要观察新月,见月封斋,见月开斋。这很自然地要求朝拜中心的位置,节期不得有误,从而与之有关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获得了发展。 再次,在早年的哈里发宫廷里留用了一批不同宗教信仰的官员、学者和医生。这些人很自然地会在不同场合发生有关信仰问题的辩论。为在神学辩论中取胜和居优势,需要辩论的工具———哲学和逻辑。翻译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就成为受到哈里发鼓励的事。 最后,应该说阿拉伯世界科学的兴盛、发展,与商业贸易、航海业的发展的需要是分不开的。阿拉伯人善于经商是大家都知道的。商业贸易需要计算,航海需要天文、地理的知识,这促使了有关学科的发展。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东现状的原因

中东现状的原因,背景 外在原因: 二、域外势力不断插手 中东地区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并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一直为世界大国所重视并力图将其控制。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就在中东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战线。苏联崩溃后,一家独大的美国改变了其依靠代理人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的常规,亲自出马向宗教色彩极为浓烈的中东地区国家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美国在十几年间,两次挥兵攻打伊拉克,一次兵犯阿富汗,至于美国帮助反对派颠覆地区国家的实例更是比比皆是。 阿拉伯媒体曾披露,欧盟一直觊觎中东丰富的油气资源,也不断染指中东。据披露,欧盟曾有意大量购进卡塔尔天然气以使自身的油气供应呈多元化,摆脱过渡依靠俄罗斯天然气的被动局面。欧盟与卡塔尔甚至试图铺设一条由卡塔尔途径叙利亚再经土耳其最终将天然气送至欧洲的管道。但叙利亚出于维护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战略考虑予以拒绝,由此激怒了卡塔尔和欧盟。因此欧盟和卡塔尔不遗余力地支持叙反政府武装推翻叙利亚现政府,除了价值观上的差异,其与阿萨德政权在现实利益上的分歧也是重要因素。 内在原因: 一、宗教冲突引爆地区局势 中东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虽然三教出自同门,但彼此间的争执、冲突一直延续千余年。宗教间的不包容和极强的排他性,使中东地区自古就被打上了动荡的烙印。 首先,巴以问题不解决,中东难有宁日。巴以问题一直是中东地区稳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以色列凭借美国的支持,在本地区始终占据优势,其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也促使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不断升级。 其次,伊斯兰教派之争使中东动荡局势加剧。中东地区除以色列外,其他国家大多以伊斯兰教为本国的第一大宗教,伊斯兰教又分成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这两大教派间的纷争、冲突千余年来未曾中断,至今仍在继续。叙利亚内战难以平息、

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第一章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列宁就曾称赞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按照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一般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们有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自由,媒体有根据受众的需要传播新闻信息和发表公众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任意限制和剥夺公民和媒体的这些新闻自由权利。 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是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则是为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 从现今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为新闻自由作如下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体现。它是指“收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 1、这个定义切合着国际新闻自由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IPI)为新闻自由提出的四条标准。但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却是有着经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的,总

体上可以分为争取出版自由、争取言论自由、争取采访自由和争取公众新闻自由四个大阶段。 新闻自由是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新闻业的自主权开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的口号最早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国会取代皇家掌握了政权,但原有的对出版的管制与特许出版制度仍未废除。1644年11月,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向议会发表了《出版自由请愿书》的长篇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人民的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他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2、因此,对出版的查禁与特许,实际上就是伤害真理本身。弥尔顿的这些思想,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首倡的出版自由观念,以及从中引导出的“观念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杨雨萱 一、阿拉伯帝国的诞生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麦加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30年初,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二、扩张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拜占庭、波斯萨珊帝国等,继续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三、鼎盛 8-9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0万。经济上,由于政治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几乎全球所有的贸易都操纵在阿拉伯人手中。文化上,阿拉伯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心。 四、衰落 十一世纪,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近代西方诸国又殖民统治了阿拉伯地区很长一段时间。 五,复兴之路 由于历史上的辉煌,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并致力于统一,但统一化进程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如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 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中东问题研究资料

注意事项: 1.本次为闭卷考试,请大家认真复习。 2.指南只是给出了复习的基本提示,答题时还需大家补充相关知识才算完整,尤其请结合当前的中东问题发展情况和生动事例,以努力获取高分。祝各位复习愉快。 中东:作为欧洲人的一种地理、文化、政治概念,指的是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的大片地区,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最早被英国的印度事务部于19世纪50年代使用。狭义的中东仅指阿拉伯半岛及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塞浦路斯、阿富汗等18国;广义的中东还包括北非的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6国,共计24国。 阿拉伯国家:中东24国中,除了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富汗等5国外,其余19国都是阿拉伯人占主体的国家,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阿拉伯国家,他们也都是1945年成立的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 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贝尔福宣言: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贝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不顾先前“英国已经答应为巴勒斯坦之成为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作出准备”的承诺,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爵士,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国赞同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的著名宣言,它也被看作是导向建立以色列国进程的最初起源。 塔木德: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犹太圣殷被罗马帝国摧毁后,犹太人开始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为确保自身的民族特性不在流散过程中消失,犹太人认为需要保护摩西五经的传统,使其内容深入每个人的心里,这就需要有人来讲解摩西五经的内容,以便适应流散到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这些学者的言论被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到公元2世纪末,一位名叫犹大·哈·纳西的人将上几辈学者的言论收集在一起,编辑了6卷名为《密西拿》(意为重述)的经典,保存了犹太教的典章、戒命和习俗等一系列的经书。随后到公元5世纪期间,《密西拿》被生活在以色列和巴比伦的犹太拉比们传诵、研究和讨论,他们对它的解释以及犹太教师之间的辩论,被收入《革马拉》(意为解释)中。上述两部分的内容构成了《塔木德》(犹太口传经文),它确立了犹太人在律法、信仰、思想、典章生活、道德规范等许多方面应遵行的准则,成为仅次于《希伯来圣经》的重要典籍。 圣训: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行为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记录。穆罕默德生前,除宣布启示外,随时随地就伊斯兰教义、教制、律例和有关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发表意见或做出解释,以及他实践天启的举止行动、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经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传述,构成哈迪斯(意为言论、传述)的基本内容。其内容无论是有关教法、教义,还是社会问题的论证,都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默示天启”。通过《圣训》汇集,穆斯林大致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对伊斯兰教以后的发展,以及穆斯林的思想感情、日常言行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影响。收集《圣训》的活动到9世纪下半叶时,出现了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

外国新闻史自己整理外国新闻史

何谓新闻史: 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和思考 新闻史三大命题: 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思想史近代史 如何学习外国新闻史:以史为经以地为纬,经纬交织力求把年代部门媒介三个因素搞清楚学习外国新闻史意义何在: 1、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新闻事业发展普遍规律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外国新闻新闻事业发展的性质特点,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经 验 3、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外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语言产生的意义: 1、语言的产生使得人类不再单纯的依靠嚎叫、音节、简单姿势和身体动作来应付大自然带 来的威胁和共同劳动 2、语言的产生使得人类的抽象、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增强,使得人类音效传播在深度、 长度、广度和精细度上有所进步,使得人类同大自然斗争的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产生提高了人类信息接受速率,减少了人们的解码时间 文字产生的意义: 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原始传播时代的结束,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 2、文字的产生使得信息能在不同的时空中得以传递,保存永久 3、文字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出现了信息的专职传播者或职业 印刷术的意义:印刷术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技术的原理,有了对信息批量生产的概念,提升了人类信息传输效率 人类传播阶段:口语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 口语传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是人类历史上运用最广的传播形式 非语言传播弥补了口语传播传播距离短,信息记载性差等不足之处 古登堡: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一名工匠发明了铸金盒冲字压膜铅活字油墨木质印刷机等工艺在内的金属活字印刷法,还发明了依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取代了纯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时代背景: 1、文艺复兴各种创造朝气蓬勃,对书籍的浓厚兴趣使得印刷术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宗教改革使得人们对教会的权威由罗马教皇转向《圣经》早期印刷的3/4都是圣经 最早新闻传单1482年《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最早的新闻记者:皮特罗阿伦提诺最早的期刊《法比信使》 新闻事业:各种新闻传播机构各项信息传播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称 特点: 1、有法制化的新闻传播机构 2、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3、有专门从事新闻传播为职业的专业人员 4、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新闻传播 产生条件: 1、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各地之间的交往不断,人们不但要了解本地情 况也要了解外地大事,新闻需求不断增加 2、政治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变动,各阶层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的26%,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 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 ,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中东市场主要包括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图片-新闻-网页),伊朗,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叙利亚,利巴嫩,苏丹等海湾国家。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阿拉伯国家概况 一、基本情况 【概况】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语言】各国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摩 洛哥、突尼斯、科摩罗通用法语。 【宗教】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主要组织】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 盟正式成立。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目前阿盟的秘书长为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曾任埃及外长,2001年3月起任阿盟秘书长)。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对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协调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维护地区稳

军理论文——中东问题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东问题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概要 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以问题。 关键字:中东问题,巴以问题,美国 正文 第一部分:巴以问题 巴以渊源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历史背景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加沙地带与犹太人定居点、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后,接管了巴勒斯坦,并随后不断迁入,他们与当地土著人发生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问题由此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历史及其价值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研究路径概述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故而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之价值则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故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现代传媒的必要性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理性主义视域下的现代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都以它所将塑造的个人形象作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对此,巴雷特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经完全扮演了一个认识论主体——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记录感觉材料,提出命题,进行推理,确定知识,而不是当作一个在这一切现象低下,出生、受苦、死亡的人。” 以此为背景,经过“思想自由市场”这一命题的转化,个体的认知使命得以与传媒的认知使命接轨,传媒的认知使命又与文化的认知使命接轨。因此,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文化是作为群体认知的实践而存在的,它被具体反映为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报道原则。于事实层面,现代传媒人秉持着与科学类似的工作原理,后者以物作为客体,前者则与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一同构成“事实”的认知链条。 因此,现代传媒文化与理性主义本身相同,都以求真为己任,以塑造认识论主体式的个人作为表征。这便解释了李普曼描绘下现代传媒人呈现的形象:“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

论美国黑人对历史的影响..

摘要 在美国历史上,黑人的影响是巨大的。19世纪以前,在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没有废除的时候,大量的黑人就通过辛勤的劳动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当时,北方的黑人在美国独立后即已获得自由。在美国立国后不久,他们就获得了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黑人开始全面参政,很多地方都有了黑人的议员,从市长,州长,国会议员,到现在的两届国务卿,甚至于现今的当政总统。而大量解放了的黑人进入工厂,又为美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量黑人参军,他们为了美国和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牺牲在战场上。黑人体力好,所以,在田径,篮球等体育运动上,为美国争取了很多荣誉。 至于文化,黑人的影响也很大。蓝调,爵士乐,HIP POP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而黑人作家,好莱坞演员也很多。近几届的奥斯卡奖就很青睐黑人。 关键词:美国黑人;历史;贡献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Africans' influence is huge. Until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slavery has not been abolished , black American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agriculture by working very hard.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lack in the north had become free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Soon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they have gained extensive political rights?such as the right to vote. After War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ates in the U.S, black Americans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they became the Congressmen, the mayors, the Governors,the Secretaries of State , and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President Obama for instance. Numerous black workers were working in the factory, which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industry. In both World Wars, a lot of black Americans enrolled themselves in the army, they shed their blood for peace and freedom of the U.S and the whole world. The blacks are very good at sports, such as field and track or football, they won great honor for the U.S. As to culture, they also have a very deep influence. The blues, jazz, HIP POP, etc, are all originated among Black Americans. There are lots of black writers as well as black actors, a lot of whom won the Oscars. Key words:Black people ; history; contribution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

---------------------------------------------------------------范文最新推荐------------------------------------------------------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trenteglorieuses”,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 1 / 10

人教版历史选修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word教 案 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战后50多年来,全球共爆发160多次局部战争和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其中40余起发生在中东,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中东地区毗邻接壤的国家间都有边界领土纠纷。除此之外,还有宗教斗争,各国对石油资源、水源、交通要道的争夺。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对中东国家的争夺,促使中东各国之间旧矛盾激化和新矛盾丛生。因此战乱频繁。其中最突出的是阿以冲突。 一、中东概况 1、地理概念上的“中东” “中东”一样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要紧是亚洲西部一带。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多。 2、历史上的“中东” 历史上统治过那个地点有犹太教的“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20年)、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公元前30—公元476年)、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公元7-13世纪)和“奥斯曼帝国”(公元16世纪—1922年) 3、“中东”的战略地位 中东石油资源丰富:储量占世界的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 。且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 二、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1、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 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 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

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2、英国“分而治之”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3、联大181号决议 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产生。 联大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终止,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 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 (犹太人占巴勒斯坦56%的土地,居民只占当地人口31%;相反占人口69%的阿拉伯人,土地只有44%) 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治理。 1948到1949年,以色列占据耶路撒冷西部,建立新市区。约旦守住东部老城,在中间布设砖墙、铁丝网、地雷,隔绝来往。 1967年,以色列夺取老城,拆除界墙,驱逐阿拉伯居民。198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首都。 1988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小结: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外国新闻史试题A卷试题答案

1.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下令公布议事纪录,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采用的传播形式是( C ) A.口头传播 B.新闻信 C.公告牌 D.印刷新闻 2.英国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621年出版的( B ) A.《各地见闻》 B.《每周新闻》 C.《报纸》 D.《新闻报道》 3.通常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日报是1650年在莱比锡创办的( A ) A.《新到新闻》 B.《每日新闻》 C.《法兰克福邮报》 D.《莱比锡新闻》 4. 依据形式上的演进,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 A.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B.手写传播、口头传播、印刷传播 C.印刷传播、口头传播、手写传播D.口头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5.1450年前后进行印刷技术的革新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的德国人是( B ) A.富格尔B.谷登堡C.里兹赫D.福斯 6.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创办于( A ) A.1833年B.1834年C.1835年D.1836年 7.法国大革命中,马拉创办的报纸是(B ) A.《杜歇老爹报》B.《人民之友报》C.《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D.《箴言报》8.被人称为“黄色新闻鼻祖”的美国报人是(A) A.普利策B.默多克C.北岩D.赫斯特 9.目前,《泰晤士报》的拥有者是(D)A.镜报报业公司 B.快报报业公司C.汤姆森集团公司D.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10.1954年,世界上最早播出彩色电视的机构是(A)A.美国全国广播公司B.英国广播公司C.德国公共广播联盟D.苏联中央电视台 1、简述“三社四边协定” 背景:“联环同盟”的缔结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4分) 经过: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得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5分) 影响: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3分) 2、杰弗逊在新闻思想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杰弗逊1775年起草《独立宣言》,1789年他为首的民主力量经过斗争国会制定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