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EGY课程设计

SEGY课程设计

SEGY课程设计
SEGY课程设计

成绩

评阅人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地震资料分析课程设计

结业报告

任务号任务名称提交资料

1 SEGY格式文件读写1 文本报告、程序(电子版)

2 瞬时属性分析技术文本报告、程序(电子版)

3 SEGY格式数据操作2 程序(电子版)

4 计算地震道振幅谱程序(电子版)

班级:2012级勘查技术与工程2班

姓名:李南吉

学号:201220911222

提交日期:2015年5月11日

JOB 1 SEGY格式文件读写1

一、实验内容

1.了解常见的磁带记录格式

2.编程实现SEG-Y格式读写,并提取inline为(110+学号)的横剖面和

cross-line(400-学号)的纵剖面。

二、实验相关软件和数据说明

1.Segy文件分析工具

2.Fimage地震资料显示程序

3.stack.sgy 三维地震资料

(in-line范围105-164,cross-line范围:251-450,time范围500-1500ms)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SEGY格式地震数据读写

地震勘探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室内地震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且现代资料处理和解释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因此数据必须通过相应的介质交换和存储,常见的存储介质包括磁带和盘类(硬盘、光盘、U 盘等)。由于野外工作环境和早期的工艺限制,地震队野外施工采集到的数据都是存储在磁带上的,近些年由于工艺进步,室内处理解释中数据存储和交换介质基本都是通过硬盘。

不管是磁带介质还是盘类介质,其数据都是以一定的二进制格式存储的。所谓格式,指的是地震数据以及各种信息在文件内部的存放方式及顺序。常见的数据格式有SEGY、SEGD、SEG2等,这些格式都是由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SEG)制定的(全世界统一的地震数据格式)。SEGD和EEG2是野外(时序)记录格式,其中SEGD格式是野外使用最多的格式,SEG2格式仅适用于PC工作环境,目前只有工程地震勘探中在使用。SEGY是室内(道序)记录格式(解编后的炮集记录,CMP道集,叠加和偏移剖面均为此格式),也是室内处理解释作业最为常用的标准格式,目前各种商业处理软件都提供SEGY格式数据加载功能,本讲义也是也是以SEGY格式为标准进行讲解的。

图1 SEGY文件格式

1)SEGY数据格式

SEGY数据格式由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是3200字节的EBCDIC 卡片头(编码方式不同于ASCII)(图2),称其为说明信息(text header),包括40个对磁带进行描述的文本数据(例如,每行包括08个字符的40行文本)。这部分一般包括工区信息、数据采集者、处理者和解释者等信息。第二部分是400字节的二进制卷头(Reel Header 或binary header)(表1),描述了该磁带卷上内容的有关信息。SEGY格式的第三部分是实际地震道数据。每道含有240字节的道头(Trace Header)(表2),数据记录在道头后面,可能使用4种32位IBM 浮点型格式中的一种。(注意,IBM格式与现代普通IBM PC机上所通用的IEEE 格式不同,在PC机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要先进行数据转换)。

2)SEGY格式编程思路

3200字节说明部分,主要记录采集处理信息,一般处理地震数据不用处理这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需要读出来再写入新的文件中去即可,编程时我们只需要定义一个长度为3200的char类型数组即可。

卷头中包含了采样间隔和采样点数的重要信息,编程时定义为short int类型数组,就可以得到这些参数了。

数据总道数判断,用fseek函数分别指向文件起始和末尾,偏移量就为文件大小(字节)LEN,通过如下公式可以求出总道数

总道数=(LEN-3200-400)/(每道采样点数*4+240)三维数据体比二维数据体多了一维,多的这一维代表线号,和二维数据体相比较,如果二维数据体代表的是一条线的数据,那三维数据体就是代表一个工作面的数据。由此我们也知道通常情况下,三维数据体的数据通常情况下会比二维数据体大很多。三维数据体里面的数据格式如下(1)卷头部分,3200字节+400字节

(2)第一线(inline 1)数据:

第一道(cross-line 1)道头部分,第一道数据部分

第二道(cross-line 2)道头部分,第二道数据部分

……,……

(3)第二线(inline 2)数据:

第一道道头部分,第一道数据部分

第二道道头部分,第二道数据部分

……,……

(4)……:……,……

(5)最后一线数据:第一道道头部分,第一道数据部分

第二道道头部分,第二道数据部分

……,……

四、程序实现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SM[3200]; //定义说明short int reelheader[200]; //定义卷头

float traceheader[60]; //定义道头

int i,LEN,N,n; // N为总道数LEN为文件大小(字节)FILE *fp,*fp1,*fp2;

fp=fopen("112","rb"); //打开原文件后转换成pc格式

fp1=fopen("横剖面","wb"); //横剖面

fp2=fopen("纵剖面","wb"); //纵剖面

for(i=0;i<3200;i++)

{

fscanf(fp,"%c",&SM[i]);

} //输入说明fread(reelheader,400,1,fp); //输入卷头

for(i=0;i<200;i++)

n=reelheader[10];

fseek(fp,0L,2);

LEN=ftell(fp);

N=(LEN-3200-400)/(n*4+240);

printf("%d\n",N); //总道数

fseek(fp,16609200L,0);

for(i=0;i<200;i++)

{

fread(traceheader,240,1,fp);

fwrite(traceheader,240,1,fp1);

fread(traceheader,2004,1,fp);

fwrite(traceheader,2004,1,fp1); //横剖面

}

fseek(fp,387324L,0);

for(i=0;i<60;i++)

{ fread(traceheader,240,1,fp);

fwrite(traceheader,240,1,fp2);

fread(traceheader,2004,1,fp);

fwrite(traceheader,2004,1,fp2);

fseek(fp,446556L,1);} //纵剖面

}

JOB 2 SEGY数据格式操作2

一、实验内容:

1. 地震数据再采样,将原始地震数据进行两倍抽稀

2. 读取IBM浮点数格式数据

2. 尝试实现IEEE和IBM浮点数格式转换

二、数据说明

stackieee.sgy IEEE格式数据(微机格式)

stackieeeibm.sgy IBM格式数据(工作站格式)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地震数据再采样

地震资料处理中,经常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再采样,一般进行地震数据的抽稀操作,这样可以降低数据大小,加快处理速度。抽稀过程中需要注意抽稀后信号采样率应该满足采样定理。

实现方法:

1)改变卷头中采样间隔(17 -18字节,单位:微妙)和每道采样点数(21-22)。

2)将数据道进行抽稀。

2.读取IBM浮点数格式数据

参考文献:

1)32位IEEE和IBM浮点数结构及其转换方法

2)三维地震数据体任意剖面抽取算法及C语言程序实现

3. IEEE和IBM浮点数格式转换

特定计算机硬件平台,只能处理与自己硬件平台相同格式的浮点数。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通常使用IBM、SUN等大型计算机系统。不同体系架构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浮点数交换与共享,对于地震数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32位IEEE和IBM浮点数是SEGY地震数据中两种常用的数据格式,因此有必要掌握这两种格式之间的转换方法。

参考文献:

1)32位IEEE和IBM浮点数结构及其转换方法

2)三维地震数据体任意剖面抽取算法及C语言程序实现

四、主要的程序实现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SM[3200]; //定义说明

short int reelheader[200]; //定义卷头

short int traceheader[120]; //定义道头

int i,j=0,k;

float a[501],yy[251]; // a为原采样点数,yy为更改后采样点数FILE *fp,*fp1;

fp=fopen("stackieee.sgy","rb");

fp1=fopen("抽稀.sgy","wb");

fseek(fp,0L,0);

for(i=0;i<3200;i++)

{

fscanf(fp,"%c",&SM[i]);

fprintf(fp1,"%c",SM[i]);

} //输入说明

fseek(fp,3200L,0);

fread(reelheader,400,1,fp); //输入卷头

reelheader[8]=4000; //17-18字节---采样间隔reelheader[10]=251; //21-22字节---每道采样点数fwrite(reelheader,400,1,fp1); // 写入卷头

fseek(fp,3600L,0);

for(i=0;i<12000;i++)

{

fread(traceheader,240,1,fp); //读出道头

traceheader[57]=251; // 115-116字节---每道采样点数traceheader[58]=4000; // 116-117字节---采样间隔fwrite(traceheader,240,1,fp1);

fread(a,2004,1,fp);

for(k=0,j=0;k<501;k++)

if(k%2==0)

yy[j++]=a[k];

fwrite(yy,1004,1,fp1); //输出抽稀后数据

}

fclose(fp);

fclose(fp1);

}

JOB 3 瞬时属性分析技术

要求:计算地震数据体三瞬属性,并分别提取inline 为(120+学号)的横剖面和cross-line (375-学号)的纵剖面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剖面。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程序:MCMPFFT.C 说明:基于Cooley-Tukey radix-2 DIT 算法的FFT

20世纪70年代后期, Taner 等人(1979)在全面研究复数地震道三瞬参数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开始利用复数地震道分析地震信号的瞬时振幅(Instantaneous Amplitude )、瞬时相位(Instantaneous Phase )和瞬时频率(Instantaneous Frequency ) ,这就是著名的三瞬参数分析,用于描述地震道中谱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属性(Taner 和Sheriff 等,1977)。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复数道分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迄今为止,利用复数道分析(解析信号)得到的三瞬时参数又衍生出了许多属性,因此,基于复数道的瞬时属性分析仍然是地震资料解释中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1. Hilbert (希尔伯特)变换

信号x(t)的希尔伯特变换定义为

1(t)[(t)](t)x

x x t

π==*H 记为 (t)x

或[(t)]x H 。 显然 (t)x

是x(t)通过LTI 系统1

(t)h t

π=的输出,该系统的频率响应为 0

(j )jsgn()0

j H j ωωωω->?=-=?

图1 希尔伯特变换

希尔伯特变换的实质是对信号的正、负频率部分分别实施相移/2π-和/2π+。

由实信号x(t)与它的希尔伯特变换 (t)x

构成的复信号为 (t)(t)(t)z x jx

=+ 称为x(t)的解析信号(analytic signal)或信号预包络(pre-envelope),有时也将解

析信号称为信号的希尔伯特变换。

可以看出

1

z(t)[(t)j(

)]*(t)x t

δπ=+ 而

1(t)j(

)1[jsgn()]2()j u t

δωωπ+←?→+-=F 式中()u ω是频域的阶跃函数。因此,如果信号x(t)是确定信号,则解析信号也是确定的,且其频谱为

Z(j )2X(j )()u ωωω=

实部和虚部可看成是解析信号(复数道)在两个互相正交的平面上的投影(如图2)。

图2 解析信号的直观理解

由傅里叶变换的特性知,实信号频谱的负频率部分完全是冗余的,它可以从频谱的正频率部分获得。希尔伯特变换是在通信理论中引入的(Gabor ,1946),在无线通信中,常将实信号频谱的负频率部分去掉,只保留其正频率部分,这样频谱就不再具有共轭对称性,这种频谱对应的时域信号就是解析信号。已成为通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解析信号的算法有两种,分别为时域算法和频域算法。本课程设计中我们讲解频域算法。信号x(t)的解析信号z(t)的频域算法如下 1. 计算信号x(t)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X(ω)。 2. 创建数组h[ω]与x(ω)大小相同,其值为

[][][]()[]()

11, /211

2 2,3,,/20 /22,,h n i i n i i H n H H n =+===?==+? 3. 计算h[t]和X[ω]的点积(Z [ω]=h[t].* X[ω])

4. 计算Z [ω]的傅里叶反变换即为x(t)的希尔伯特变换。 2. 三瞬参数计算

瞬时属性定义如下:

1) 瞬时振幅:()() ()[]1

2

2

2, 0:1A n x n x

n n N ??=+∈-????

2) 瞬时相位:() ()()

[]arctan

, 0:1x

n n n N x n φ=∈- 3) 瞬时频率:

为避免对瞬时相位求导带来的误差(因为相位与振幅无关,微弱的噪声都会对相位产生严重影响,会带来偏差,如果用标准公式中的相位对时间求导计算瞬时频率,会使误差发生传递和放大),故利用解析信号本身求瞬时频率:

()()()()()[]12Im , 0:11z n z n f n ag n N T z n z n ??--??????=∈-??+-????????

式中:Imag 为复数取虚部算子,T 为采样间隔。 三瞬属性剖面示例如下图所示。

图3 三瞬属性示例

2. 三瞬属性的地质意义

通过各种数学变换计算出的地震属性多达上百种,并不是所有的属性都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对于地震属性的分类,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同一属性的归属类别也不一样,此处不详究某一属性的归属问题,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地震时频属性及其它们的物理和地质意义。 1) 瞬时振幅

地层岩性的变化或储层中流体性质、孔隙度的改变能够引起层速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地震剖面上会有一定的反映,出现“平点”、“亮点”、“暗点”等现象,这些参量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振幅属性在储层预测应用中的理论基础。瞬时振幅能够指示地层中岩性或油气聚集引起的变化,在亮点和暗点型油气藏和储层的分析预测中有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2) 瞬时频率

频率属性与振幅属性有相通的地方,它的变化实际上也是由层速度的改变引起的,而引起层速度变化的原因不外乎也是储层特性发生改变造成的。众所周知,地震波穿过含油气的储层时高频成分会迅速衰减,使接收到的反射波具有明显的低频特征,所以频率属性在油气预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瞬时频率能够反映地层岩性、流体性质等物性的改变,也

能用于分析地层接触关系等,相对来说瞬时频率的约束条件较少,但应注重低频成分的获取和高频成分的保持。

3)瞬时相位

在对地层横向不连续性和岩层岩性尖灭的研究中,瞬时相位应用效果比较显著,它是刻画同相轴连续性的标尺,且不依赖于能量的强弱,地震剖面上的有效波无论振幅大小,在相位剖面上都能很好地显示出来。当地震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它的相位是连续变化的;但当地震波经过有异常存在的介质时,它的相位值会在异常对应的位置发生显著变化,失去连续性。因此,利用瞬时相位能够较好的对地下分层和地下异常进行辨别,当相位图中出现明显的幅值变化,相位曲线不再连续时,就可以判断该处存在分层或异常。

5、主要的程序实现

3-1横剖面

#include

6、#include

7、#include

8、#include

9、void mcmpfft(complex x[],int n,int isign)

10、{

11、complex t,z,ce;

12、float pisign;

13、int mr,m,l,j,i,nn;

14、

15、for(i=1;i<=16;i++)

16、{

17、nn=pow(2,i);

18、if(n==nn) break;

19、}

20、if(i>16)

21、{

22、printf(" N is not a power of 2 ! \n");

23、return;

24、}

25、z.real=0.0;

26、pisign=4*isign*atan(1.);

27、mr=0;

28、for(m=1;m

29、{l=n;

30、while(mr+l>=n)l=l/2;

31、mr=mr%l+l;

32、if(mr<=m)

33、continue;

34、t.real=x[m].real;t.imag=x[m].imag;

35、x[m].real=x[mr].real;x[m].imag=x[mr].imag;

36、x[mr].real=t.real;x[mr].imag=t.imag;

37、}

38、/*-------------------------------------------------------------------*/

39、l=1;

40、while(1)

41、{

42、if(l>=n)

43、{

44、if(isign==-1)

45、return;

46、for(j=0;j

47、{

48、x[j].real=x[j].real/n;

49、x[j].imag=x[j].imag/n;

50、}

51、return;

52、}

53、for(m=0;m

54、{

55、for(i=m;i

56、{

57、z.imag=m*pisign/l;

58、ce=cexp(z);

59、t.real=x[i+l].real*ce.real-x[i+l].imag*ce.imag;

60、t.imag=x[i+l].real*ce.imag+x[i+l].imag*ce.real;

61、x[i+l].real=x[i].real-t.real;

62、x[i+l].imag=x[i].imag-t.imag;

63、x[i].real=x[i].real+t.real;

64、x[i].imag=x[i].imag+t.imag;

65、}

66、}

67、l=2*l;

68、}

69、} //傅里叶变换

70、void main()

71、{

72、

73、

74、short int reelheader[200]; //卷头信息

75、char SM[3200]; //说明信息

76、float shuju[501]; //学号提出的横剖面第一道数据

77、

78、

79、float shu[256];

80、float traceheader[120]; //道头信息

81、

82、struct s

83、{

84、float real;

85、float imag;

86、}z1[256]; //定义结构体,储存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87、

88、int i,j,n=256,isign=1,k;

89、FILE *fp,*fp1;

90、

91、fp=fopen("stackieee.sgy","rb"); //打开原文件

92、fp1=fopen("横剖面振幅.xls","wb");

93、fseek(fp,0L,0);

94、

95、fread(SM,3200,1,fp);

96、fwrite(SM,3200,1,fp1); //写入说明信息

97、

98、fread(reelheader,400,1,fp);

99、reelheader[10]=256; //卷头第21-22字节---卷头信息100、fwrite(reelheader,400,1,fp1); //写入卷头信息101、

102、fseek(fp,16609200L,0); //取第27个横刨面103、for(i=0;i<200;i++)

104、{

105、fread(traceheader,240,1,fp);

106、traceheader[57]=256; //115-116字节---采样点数107、fwrite(traceheader,240,1,fp1); //写入道头信息108、fread(shuju,2004,1,fp);

109、for(j=0;j<256;j++)

110、{

111、z1[j].real=shuju[j];

112、z1[j].imag=0.0;

113、}

114、mcmpfft(z1, 256, -1); //傅里叶变换

115、for(k=0;k<256;k++)

116、shu[k]=z1[k].real;

117、fwrite(shu,1024,1,fp1);

118、}

119、}

3-2纵剖面

120、#include

121、#include

122、#include

123、#include "msp.h"

124、void mcmpfft(complex x[],int n,int isign)

125、{

126、complex t,z,ce;

127、float pisign;

128、int mr,m,l,j,i,nn;

129、

130、for(i=1;i<=16;i++)

131、{

132、nn=pow(2,i);

133、if(n==nn) break;

134、}

135、if(i>16)

136、{

137、printf(" N is not a power of 2 ! \n");

138、return;

139、}

140、z.real=0.0;

141、pisign=4*isign*atan(1.);

142、mr=0;

143、for(m=1;m

144、{l=n;

145、while(mr+l>=n)l=l/2;

146、mr=mr%l+l;

147、if(mr<=m)

148、continue;

149、t.real=x[m].real;t.imag=x[m].imag;

150、x[m].real=x[mr].real;x[m].imag=x[mr].imag; 151、x[mr].real=t.real;x[mr].imag=t.imag; 152、}

153、/*-------------------------------------------------------------------*/ 154、l=1;

155、while(1)

156、{

157、if(l>=n)

158、{

159、if(isign==-1)

160、return;

161、for(j=0;j

162、{

163、x[j].real=x[j].real/n;

164、x[j].imag=x[j].imag/n;

165、}

166、return;

167、}

168、for(m=0;m

169、{

170、for(i=m;i

171、{

172、z.imag=m*pisign/l;

173、ce=cexp(z);

174、t.real=x[i+l].real*ce.real-x[i+l].imag*ce.imag;

175、t.imag=x[i+l].real*ce.imag+x[i+l].imag*ce.real;

176、x[i+l].real=x[i].real-t.real;

177、x[i+l].imag=x[i].imag-t.imag;

178、x[i].real=x[i].real+t.real;

179、x[i].imag=x[i].imag+t.imag;

180、}

181、}

182、l=2*l;

183、}

184、} //傅里叶变换

185、void main()

186、{ short int reelheader[200]; //卷头信息

187、char SM[3200]; //说明信息

188、float shuju[501]; //学号提出的横剖面第一道数据189、float shuju1[256]; //进行傅里叶变换的数据190、float shu[256];

191、float traceheader[120]; //道头信息

192、int i,j,k,n=256,isign=1;

193、struct s

194、{

195、float real;

196、float imag;

197、}z1[256];

198、FILE *fp,*fp1;

199、fp=fopen("stackieee.sgy","rb"); //打开原文件200、fp1=fopen("纵剖面.sgy","wb");

201、fseek(fp,0L,0);

202、fread(SM,3200,1,fp);

203、fwrite(SM,3200,1,fp1); //写入说明信息

204、fread(reelheader,400,1,fp);

205、reelheader[10]=256; //卷头第21-22字节---卷头信息206、fwrite(reelheader,400,1,fp1); //写入卷头信息207、fseek(fp,387324L,0); //取第109个纵刨面208、for(i=0;i<60;i++)

209、{

210、fread(traceheader,240,1,fp);

211、traceheader[57]=256;

//115-116字节---采样点数

212、fwrite(traceheader,240,1,fp1); //写入道头信息

213、fread(shuju,2004,1,fp);

214、for(j=0;j<256;j++)

215、{

216、z1[j].real=shuju[j];

217、z1[j].imag=0.0;

218、}

219、mcmpfft(z1,256, -1); //傅里叶变换220、for(k=0;k<256;k++)

221、shu[k]=z1[k].real;

222、fwrite(shu,1024,1,fp1);

223、fseek(fp,387324L,1); //跳到下一条线该道224、}

225、

226、

227、}

JOB 4 计算地震道振幅谱

一、要求:提取in-line为110+学号、cross-line为397-学号的地震道,通过傅里叶变换求取该地震道的振幅谱,并用Excel作图。

方法:通过连续傅里叶变换可以求取信号的振幅谱,而实际计算机处理中我们是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来计算的信号的连续傅里叶变换,进而获得信号的振幅谱。

下面通过国立台湾大学丁建均副教授的教程介绍如何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信号的连续傅里叶变换。

参考文献:Implementing the Continuous Fourier Transform by th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二、主要的程序实现

4-1横剖面振幅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sp.h"

void mcmpfft(complex x[],int n,int isign)

{

complex t,z,ce;

float pisign;

int mr,m,l,j,i,nn;

for(i=1;i<=16;i++)

{

nn=pow(2,i);

if(n==nn) break;

}

if(i>16)

{

printf(" N is not a power of 2 ! \n");

return;

}

z.real=0.0;

pisign=4*isign*atan(1.);

mr=0;

for(m=1;m

{l=n;

while(mr+l>=n)l=l/2;

mr=mr%l+l;

if(mr<=m)

continue;

t.real=x[m].real;t.imag=x[m].imag;

x[m].real=x[mr].real;x[m].imag=x[mr].imag;

x[mr].real=t.real;x[mr].imag=t.imag;

}

/*-------------------------------------------------------------------*/

l=1;

while(1)

{

if(l>=n)

{

if(isign==-1)

return;

for(j=0;j

{

x[j].real=x[j].real/n;

x[j].imag=x[j].imag/n;

}

return;

}

for(m=0;m

{

for(i=m;i

{

z.imag=m*pisign/l;

ce=cexp(z);

t.real=x[i+l].real*ce.real-x[i+l].imag*ce.imag;

t.imag=x[i+l].real*ce.imag+x[i+l].imag*ce.real;

x[i+l].real=x[i].real-t.real;

x[i+l].imag=x[i].imag-t.imag;

x[i].real=x[i].real+t.real;

x[i].imag=x[i].imag+t.imag;

}

}

l=2*l;

}

} //傅里叶变换

void main()

{

short int reelheader[200]; //卷头

char SM[3200]; //说明

float shuju[501]; //学号提出的横剖面第一道数据float shu[256];

float traceheader[120]; //道头

float b[128];

struct s

{

float real;

float imag;

}z1[256];

int i,j,n=256,isign=1,k;

FILE *fp,*fp1;

fp=fopen("stackieee.sgy","rb"); //打开原文件

fp1=fopen("横剖面振幅.xls","w+");

fseek(fp,0L,0);

fread(SM,3200,1,fp);

//fwrite(SM,3200,1,fp1);//写入说明信息

fread(reelheader,400,1,fp);

reelheader[10]=256; //卷头第21-22字节---卷头信息//fwrite(reelheader,400,1,fp1);//写入卷头信息

fseek(fp,9428400L,0); //取第27个横刨面

for(i=0;i<200;i++)

{

fread(traceheader,240,1,fp);

traceheader[57]=256; //115-116字节---采样点数// fwrite(traceheader,240,1,fp1); //写入道头信息

fread(shuju,2004,1,fp);

for(j=0;j<256;j++)

{

z1[j].real=shuju[j];

z1[j].imag=0.0;

}

mcmpfft(z1, 256, -1); //傅里叶变换for(k=0;k<128;k++)

{ shu[k]=sqrt(z1[k].imag*z1[k].imag+z1[k].real*z1[k].real);//横剖面振幅

fprintf(fp1,"%f\t",shu[k]);}

fprintf(fp1,"\n");

}

for(i=0;i<128;i++)

{ b[i]=500.0/128.0*(i+1); //将EXCEL中横坐标改为b[i] fprintf(fp1,"%f\t",b[i]);}

}

4-2纵剖面振幅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sp.h"

void mcmpfft(complex x[],int n,int isign)

{

complex t,z,ce;

float pisign;

int mr,m,l,j,i,nn;

for(i=1;i<=16;i++)

{

nn=pow(2,i);

if(n==nn) break;

}

if(i>16)

{

printf(" N is not a power of 2 ! \n");

return;

}

z.real=0.0;

pisign=4*isign*atan(1.);

mr=0;

for(m=1;m

{l=n;

while(mr+l>=n)l=l/2;

mr=mr%l+l;

if(mr<=m)

continue;

t.real=x[m].real;t.imag=x[m].imag;

x[m].real=x[mr].real;x[m].imag=x[mr].imag;

x[mr].real=t.real;x[mr].imag=t.imag;

}

/*-------------------------------------------------------------------*/

l=1;

while(1)

{

if(l>=n)

{

if(isign==-1)

return;

for(j=0;j

{

x[j].real=x[j].real/n;

x[j].imag=x[j].imag/n;

}

return;

}

for(m=0;m

{

for(i=m;i

{

z.imag=m*pisign/l;

ce=cexp(z);

t.real=x[i+l].real*ce.real-x[i+l].imag*ce.imag;

t.imag=x[i+l].real*ce.imag+x[i+l].imag*ce.real;

x[i+l].real=x[i].real-t.real;

x[i+l].imag=x[i].imag-t.imag;

x[i].real=x[i].real+t.real;

x[i].imag=x[i].imag+t.imag;

}

}

l=2*l;

}

} //傅里叶变换void main()

{ short int reelheader[200]; //卷头信息char SM[3200]; //说明信息float shuju[501]; //学号提出的横剖面第一道数据float shuju1[256]; //进行傅里叶变换的数据

float shu[256];

float traceheader[120]; //道头信息

float b[128];

int i,j,k,n=256,isign=1;

struct s

{

float real;

float imag;

}z1[256];

FILE *fp,*fp1;

有机化学课程设计

《有机化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我院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和基本合成等,掌握药学专业必需的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解释有机化合物性质并学会有机化合物制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药学专业专业课程学习、为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奠定必要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从事医院药学工作、医药企业工作所需的有机化学知识和实际技能,为获得药士(师、执业药师)或药物生产、营销等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提供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帮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促进实践能力迁移、创造性进行实践从而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高职高专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多个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设计,注意有机化学与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贯彻到教学实践环节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有机化学物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了解有机化学与其他基础课专业课的联系。 3. 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计课程学习项目,将职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要求融入其中,实现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转化,课程教学同时注重学生智慧型技能与操作性技能的开发。高职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将《有机化学》分为十二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中,有机整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合理设置项目任务。 4.按照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掌握知识,训练实际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总课时70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实训20学时。

毕业课程设计

目录 第1章绪论 (3) 第2章设计总体方案 (4) 2.1设计要求 (4) 2.2 设计思路 (4) 2.3 设计方案 (4) 第3章硬件电路设计 (5) 3.1 A/D转换模块 (5) 3.1.1 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原理 (5) 3.1.2 ADC0808 主要特性 (6) 3.1.3ADC0808的外部引脚特征 (6) 3.1.4 ADC0808的内部结构及工作流程 (7) 3.2 单片机系统 (9) 3.2.1 AT89C51性能 (9) 3.2.2 AT89C51各引脚功能 (9) 3.3 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 (10) 3.3.1 复位电路设计 (10) 3.3.2 时钟电路设计 (11) 3.4 LED显示系统设计 (12) 3.4.1 LED基本结构 (12) 3.4.2 LED显示器的选择 (13) 3.4.3 LED译码方式 (14) 3.4.4 LED显示器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14) 3.5 总体电路设计 (15) 第4章程序设计 (17) 4.1 程序设计总方案 (17) 4.2 系统子程序设计 (17)

4.2.1 初始化程序 (17) 4.2.2 A/D转换子程序 (17) 4.2.3 显示子程序 (17) 4.2.4程序代码 (17) 第5章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第1章绪论 什么是数字电压表?数字电压表就是采用数字化技术,把需要测量的直流电压转换成数字形式,并显示出来。通过单片机技术,设计出来的数字电压表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通过网上资料显示,目前由各种A/D转换器构成的数字电压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电工测量,工业自动化仪表等各个领域。 在电量的测量中,电压、电流和频率是最基本的三个被测量,其中电压量的测量最为经常。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更是经常需要测量高精度的电压,所以数字电压表就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测量仪器。数字电压表简称DVM,它是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把连续的模拟量转换成不连续、离散的数字形式并加以显示的仪表。由于数字式仪器具有读数准确方便、精度高、误差小、测量速度快等特而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数字电压表的内部核心部件是A/D转换器,转换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电压表的准确度,因而,以后数字电压表的发展就着眼在高精度和低成本这两个方面。 本文是以简易数字直流电压表的设计为研究内容,本系统主要包括三大模块:转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及显示模块。其中,A/D转换采用ADC0808对输入的模拟信号进行转换,控制核心AT89C51再对转换的结果进行运算处理,最后驱动输出装置LED显示数字电压信号。

智能计算导论课程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计算导论课程实验报告SAR图像变化检测

SAR图像变化检测 1 引言 遥感变化检测是指通过对不同时期同一区域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分析,根 据图像之间的差异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地物或目标的变化信息。现代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变化检测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遥感数据成为变化检测的主要数据源。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微波能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二,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三,采用侧视方式成像,覆盖面积大。正是这些优点,使得SAR 图像日益成为变化 检测的重要数据源。 SAR 变化检测技术的需求日益广泛。目前,全球坏境变化加剧,城市急速发展,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些都需要及时掌握相关动态信息,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支持,而SAR 的种种优点为快速响应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应急保障。 2 定义 变化检测是指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图像,检测出该地区的地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信息 SAR图像的变化检测是指利用多时相获取的同一地表区域的SAR图像来确定和分析地表变化,能提供地物的空间展布及其变化的定性与定量信息 3 常用方法

本报告所用算法流程图 4 实验结果

5 程序 %initial clc clear all close all

Ia=imread('2002.5.bmp');%read image Ib=imread('2005.4.bmp'); Iag=Ia(:,:,1);%rgb2gray Ibg=Ib(:,:,1); %midfilt Iam=medfilt2(Iag); Ibm=medfilt2(Ibg); %find difference ia_double = double(Iam)+1; %uint8todouble ia1 = ia_double/255; %unit ib_double = double(Ibm)+1; ib1 = ib_double/255; di_image=di(ia1,ib1); %构造模糊差异 di_image1=uint8(di_image.*256); di_image1=double(di_image1); %FCM bilateral_di_image=bilateral(di_image1,36,6); %双边滤波 bilateral_di_image1=uint8(bilateral_di_image); bilateral_di_image=double(bilateral_di_image1); fcm_image=fcm(bilateral_di_image); %聚类 [T]=mis(Re,fcm_image,N,L); k=T; disp(sprintf('12óD%d??????£??ó2??????a%d',N*L,k)); p=k/(N*L)*100 disp(sprintf('?ó2??ê?a%2.4f',p)) %display figure(1); subplot(2,3,1),imshow(Ia); title('原图a'); subplot(2,3,2),imshow(Iam); title('图a中值滤波图'); subplot(2,3,3),imshow(Ib); title('原图b'); subplot(2,3,4),imshow(Ibm); title('图b中值滤波图'); subplot(2,3,5),imshow(di_image); title('模糊差异图'); subplot(2,3,6),imshow(bilateral_di_image1); title('双边滤波图'); figure(2); imshow(fcm_image); title('聚类图'); function [img1] = bilateral(img,winsize,sigma) winsize = round( (winsize-1)/2 )*2 + 1;

化工设计专业课程设计

南京工业大学 《化工设计》专业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乙醛缩合法制乙酸乙酯 学生姓名胡曦班级、学号化工091017 指导教师姓名任晓乾 课程设计时间2012年5月12日-2012年6月1日 课程设计成绩 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及设计图纸质量,70% 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及设计过程表现,30% 设计最终成绩(五级分制) 指导教师签字

目录一、设计任务3 二、概述4 2.1乙酸乙酯性质及用途4 2.2乙酸乙酯发展状况4 三. 乙酸乙酯的生产方案及流程5 3.1酯化法5 3.2乙醇脱氢歧化法7 3.3乙醛缩合法7 3.4乙烯、乙酸直接加成法9 3.5各生产方法比较9 3.5确定工艺方案及流程9 四.工艺说明10 4.1. 工艺原理及特点10 4.2 主要工艺操作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工艺流程说明10 4.4 工艺流程图(PFD)错误!未定义书签。4.5物流数据表10 4.6物料平衡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工艺总物料平衡10 4.6.2 公共物料平衡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 消耗量19 5.1 原料消耗量19 5.2 催化剂化学品消耗量19 5.3 公共物料及能量消耗21 六. 工艺设备19 6.1工艺设备说明19 6.2 工艺设备表19 6.3主要仪表数据表19 6.4工艺设备数据表19 6.5精馏塔Ⅱ的设计19 6.6最小回流比的估算21 6.7逐板计算23 6.8逐板计算的结果及讨论23 七. 热量衡算24 7.1热力学数据收集24

7.2热量计算,水汽消耗,热交换面积26 7.3校正热量计算、水汽消耗、热交换面积(对塔Ⅱ)29 八.管道规格表24 8.1 装置中危险物料性质及特殊储运要求24 8.2 主要卫生、安全、环保说明26 8.3 安全泄放系统说明24 8.4 三废排放说明26 九.卫生安全及环保说明24 9.1 装置中危险物料性质及特殊储运要求24 9.2 主要卫生、安全、环保说明26 9.3 安全泄放系统说明24 9.4 三废排放说明26 表10校正后的热量计算汇总表34 十有关专业文件目录34 乙酸乙酯车间工艺设计 一、设计任务 1.设计任务:乙酸乙酯车间 2.产品名称:乙酸乙酯 3.产品规格:纯度99.5% 4.年生产能力:折算为100%乙酸乙酯10000吨/年 5.产品用途:作为制造乙酰胺、乙酰醋酸酯、甲基庚烯酮、其他有机化合物、合成香料、合成药物等的原料;用于乙醇脱水、醋酸浓缩、萃取有机酸;作为溶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中;

毕业课程设计格式模板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摘要部分说明: “摘要”是摘要部分的标题,不可省略。 标题“摘要”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摘要”;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小三;1.5倍行距,段前为0行,段后1行。 设计摘要是设计的缩影,文字要简练、明确。内容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单位制一律换算成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制,除特殊情况外,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码。文中不允许出现插图,重要的表格可以写入。 摘要正文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 1.25,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篇幅以一页为限,摘要正文后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一行。 “关键词:”是关键词部分的引导,不可省略,黑体,小四。 关键词请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

1 正文格式说明 (1) 1.1 设计格式基本要求 (2) 1.2 设计页眉页脚的编排 (2) 1.3 设计正文格式 (2) 1.4 章节标题格式 (3) 1.5 各章之间的分隔符设置 (3) 1.6 正文中的编号 (3) 2 图表及公式的格式说明 (5) 2.1 图的格式说明 (5) 2.1.1 图的格式示例 (5) 2.1.2 图的格式描述 (5) 2.2 表的格式说明 (6) 2.2.1 表的格式示例 (6) 2.2.2 表的格式描述 (7) 2.3 公式的格式说明 (7) 2.3.1 公式的格式示例 (7) 2.3.2 公式的格式描述 (8) 2.4 参考文献的格式说明 (8) 2.4.1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示例 (8) 2.4.2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书写格式 (8) 2.4.3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8) 2.4.4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示例 (9) 2.5 量和单位的使用 (9) 2.5.1 使用方法 (9) 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9) 2.6 规范表达注意事项 (11) 2.6.1 名词术语 (11) 2.6.2 数字 (11) 2.6.3 外文字母 (12) 2.6.4 量和单位 (12) 2.6.5 标点符号 (12) 3 打印说明 (13)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报告-罗马尼亚度假问题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报告-罗马尼亚度假 问题 1

2

3 2020年5月29日 课 程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报告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赵曼 11月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背景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能够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一般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 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 - 1 - 2020年5月29日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doc资料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人工智能<五子棋> 技术报告 简介 本课程设计是基于alpha-beta剪枝算法的五子棋的博弈游戏,具有悔棋,可选择禁手,支持人机对战,人人对战等功能。整个设计基于Java语言开发,界面美观大方。 alpha-beta剪枝技术的基本思想或算法是,边生成博弈树边计算评估各节点的倒推值,并且根据评估出的倒推值范围,及时停止扩展那些已无必要再扩展的子节点,即相当于剪去了博弈树上的一些分枝,从而节约了机器开销,提高了搜索效率。具体的剪枝方法如下: (1) 对于一个与节点MIN,若能估计出其倒推值的上确界β,并且这个β值不大于 MIN的父节点(一定是或节点)的估计倒推值的下确界α,即α≥β,则就不必再扩展该 MIN节点的其余子节点了(因为这些节点的估值对MIN父节点的倒推值已无任何影响了)。这一过程称为α剪枝。 (2) 对于一个或节点MAX,若能估计出其倒推值的下确界α,并且这个α值不小于 MAX的父节点(一定是与节点)的估计倒推值的上确界β,即α≥β,则就不必再扩展该MAX节点的其余子节点了(因为这些节点的估值对MAX父节点的倒推值已无任何影响了)。这一过程称为β剪枝。 1、数据结构定义 本文定义15*15的五子棋棋盘,实现算法,在算法中采用的数据结构包括:int isChessOn[][]描述当前棋盘,0表示黑子,1表示白字,2表示无子;int pre[][]记录棋点的x,y坐标。 由于本课程设计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在Java中只能用类表示并实现所定义的数据结构。所以下面将用类来描述相应的数据结构及算法:public class ChessPanel{ private ImageIcon map; //棋盘背景位图 private ImageIcon blackchess; //黑子位图 private ImageIcon whitechess; //白子位图 public int isChessOn [][]; //棋局 protected boolean win = false; // 是否已经分出胜负 protected int win_bw; // 胜利棋色 protected int deep = 3, weight = 7; // 搜索的深度以及广度 public int drawn_num = 110; // 和棋步数 int chess_num = 0; // 总落子数目 public int[][] pre = new int[drawn_num + 1][2]; // 记录下棋点的x,y坐标最多 (drawn_num + 1) 个 public int sbw = 0; //玩家棋色黑色0,白色1 public int bw = 0; // 当前应该下的棋色 0:黑色(默认), 1:白色 protected int x_max = 15, x_min = 0; // 边界值,用于速度优化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HUNAN UNIVERSITY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基于模糊控制光伏并网发电系 统的研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2017年5月30 日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的研究进展 (2) 2.1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2) 2.2 几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比较 (3) 第3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模糊控制器 (7) 3.1 模糊化 (7) 3.2 模糊控制规则库的建立 (7) 3.3 解模糊 (7) 第4章 MPPT模糊控制器设计 (8) 4.1选择观测量和控制量 (8) 4.2 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模糊化 (8) 4.3 制定模糊规则 (9) 4.4 求解模糊关系 (9) 4.5进行模糊决策 (10) 4.6 控制量的反模糊化 (10) 第5章模糊控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 (11) 附录 (15)

第1章绪论 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要求下,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伴随着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利用太阳能成为可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将成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目前,转换效率低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成为阻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广泛应用的一个重点问题。智能控制是这门新兴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传统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智能控制包括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而模糊控制是目前在控制领域中所采用的三种智能控制方法中最具实际意义的一种方法。在光伏系统MPPT控制中,由于外界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并网逆变器的非线性特性,则使用模糊逻辑的MPPT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有望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随着近年智能控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模糊控制技术也日趋成熟,被人们广泛接受。模糊控制的优点很多,例如:模糊控制器设计简单,不需要依赖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模糊规则用自然语言表述,易于被操作人员接受;模糊控制规则可以转换成数学函数,易与其他物理规律结合,便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模糊控制抗干扰能力强,且响应快,对复杂的被控对象能有效控制,鲁棒性和适应性都易达到要求。模糊控制以其适应面广泛和易于普及等特点,成为智能控制领域最重要,最活跃和最实用的分支之一。目前,模糊控制已经在工业控制领域、经济系统、人文系统以及医学系统中解决了传统控制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实际控制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光伏发电系统存在的处理复杂,外界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系统中,跟踪系统最大功率工作点,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本文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为研究对象,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光伏并网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中,从光伏阵列的原理和特性、光伏并网系统的结构设计、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原理和模糊控制理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本设计报告比较多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实现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根据其不同的优缺点,然后选用模糊控制方法来实现最大功率跟踪。通过对模糊论域、隶属度函数计算,制定处模糊规则,设计出模糊控制器。最后建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最终版

青岛科技大学 化工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乙醇-正丙醇溶液连续板式精馏塔的设计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35班 日期:

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二塔板的工艺设计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二)精馏塔设计模拟 (三)塔板工艺尺寸计算 1)塔径 2)溢流装置 3)塔板分布、浮阀数目与排列 (四)塔板的流体力学计算 1)气相通过浮阀塔板的压强降2)淹塔 3)雾沫夹带 (五)塔板负荷性能图 1)雾沫夹带线 2)液泛线 3)液相负荷上限 4)漏液线 5)液相负荷上限 (六)塔工艺数据汇总表格 三塔的附属设备的设计 (一)换热器的选择 1)预热器 2)再沸器的换热器 3)冷凝器的换热器 (二)泵的选择 四塔的内部工艺结构 (一)塔顶 (二)进口 ①塔顶回流进口 ②中段回流进口 (三)人孔 (四)塔底 ①塔底空间 ②塔底出口 五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 六主体设备图 七附件 (一)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 (二)主体设备图 八符号表 九讨论 十主要参考资料

一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设计一板式精馏塔,用以完成乙醇-正丙醇溶液的分离任务 【设计依据】如表一 表一 【设计内容】 1)塔板的选择; 2)流程的选择与叙述; 3)精馏塔塔高、塔径与塔构件设计; 4)预热器、再沸器热负荷及加热蒸汽消耗量,冷凝器热负荷及冷却水用量,泵的选择; 5)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及主体设备图。 二塔板的工艺设计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本设计的任务是分离乙醇—正丙醇混合液,对于二元混合物的分离,应采用连续精馏流程,运用Aspen软件做出乙醇—正丙醇的T-x-y 相图,如图一:

图一:乙醇—正丙醇的T-x-y相图 由图一可得乙醇—正丙醇的质量分数比为0.5:0.5时,其泡点温度是84.40o C (二)精馏塔设计模拟 1.初步模拟过程 运用Aspen软件精馏塔Columns模块中DSTWU模型进行初步模拟,并不断进行调试,模拟过程及结果如下: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及应用 设计题目:基于智能搜索的进路选排设计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 班级:信号一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胡可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3 年12 月13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铁道信号姓名代荣龙学号20108065 开题日期:2013 年09 月23 日完成日期:2013 年12 月13 日题目基于智能搜索的进路选排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通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进一步理解智能搜索算法与计算机联锁软件设计的理论内容,并且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同时培养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要求每位同学能够根据对人工智能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机联锁的进路选排过程的知识,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独立完成该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 1)自选信号布置图,建立站场型静态数据库,并绘制其模块链接图; 2)自选智能搜索算法,编写动态进路搜索选排程序; 3)用所编搜索程序对建立的数据库进行进路选排,并举例说明其过程。 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年月日

一、设计题目 通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进一步理解智能搜索算法与计算机联锁软件设计的理论内容,并且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同时培养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可实现的功能: 能设置道岔、轨道、信号机以及道岔、轨道、信号机的状态; 满足正常情况下的接发列车演练; 站场状态的直观形象显示; 办理列车作业; 取消进路功能; 完备的进路选排、开放保持及解锁功能 仿真分析: 对计算机联锁人机界面的分析可知,人机界面是类似于6502电气集中联锁控制台,所以设计时参考6502的控制台进行设计。 为让操作员很快适应该系统,该系统延续了一些传统的操作方法: 选排进路任采用双按钮形式; 进路排好采用白色表示; 进路占用弹出对话框(线路占用、已办理同方向进路、已办理反方向发车); 进路解锁弹出对话框(进路已解锁); 道岔的状态(定位绿灯显示、反位黄灯显示); 信号机的状态(平时红灯、开放时绿灯); 调车信号机的状态(平时蓝色、开放时白色) 列车按钮绿色(设于线路中间); 调车按钮白色(设于线路一侧); 进路的取消任然用双按钮(始端按钮和终端按钮); 取消进路时点击总取消按钮后对应的上行或者下行总取消按钮表示灯亮红灯; 线路状态(平时为黑色、占用为白色); 当进路排好后改进路上的同方向的调车信号显示白灯; 该系统的进路搜索程序采用类似于进路表的形式,将始端按钮和终端按钮按下后,改程序自动检查敌对信号是否开放(若开放则提示“已建立反方向发车”)、沿途的列车信号机是否有开放(若开放则提示“已办理同方向进路”或“已办理反方向进路”)、复式交分道岔的一组道岔是否已占用(若占用则提示“线路已占用”)、股道是否空闲(若不空闲则提示“线路已占用”),进路建立之后将显示对应信号机的状态和道岔的状态。该操作界面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编写,能够很直观的反映调度员所需信息,同时采用人性化理念,用弹出式对话框来提示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禁止信息来提醒调度员。 设计过程: (一)绘制站场图和站场型数据模块链接图

智能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 . (2) 1 意义与要求 (2) 1.1 意义 (2) 1.2 设计要求 (2) 2 设计总体方案 (2) 2.1 设计思路 (2) 2.2 总体设计方框图 2.3 完整原理图 (4) 2.4 PCB制图 (5) 3设计原理分析 (6) 3.1 气敏传感器工作原理 (7) 3.2 声光报警控制电路 (7) 3.3 排气电路工作原理 (8) 3.4 整体工作原理说明 (9) 4 所用芯片及其他器件说明 (10) 4.1 IC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电路图 (11) 5 附表一: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电路所用元件 (12) 6.设计体会和小结 (13)

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 1 意义与要求 1.1.1 意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煤气或者其他有毒气体泄漏的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及时检测出人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有害气体并将其排除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关键。本人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联系实际,设计出一套有毒气体的检测电路,可以在有毒气体超标时及时抽排出有害气体,使人们的生命健康有一个保障。 1.2 设计要求 当检测到有毒气体意外排时,发出警笛报警声和灯光间歇闪烁的光报警提示。当有毒气体浓度超标时能自行启动抽排系统,排出有毒气体,更换空气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抽排完毕后,系统自动回到实时检测状态。 2 设计总体方案 2.1 设计思路 利用QM—N5气敏传感器检测有毒气体,根据其工作原理构成一种气敏控制自动排气电路。电路由气体检测电路、电子开关电路、报警电路、和气体排放电路构成。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QM—N5检测到有毒气体,元件两极电阻变的很小,继电器开关闭合,使得555芯片组成的多谐电路产生方波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间歇发光;同时LC179工作,驱使蜂鸣器间断发出声音;此时排气系统会开始抽排有毒气体。当气体被排出,浓度低于气敏传感器所能感应的范围时,电路回复到自动检测状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 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2.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各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简介 化学1、化学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 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压片成形机毕业课程设计

压片成形机 设计题目 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以及润滑方式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成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机械设计是机械产品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产品性能的最主要环节,整个过程蕴含着创新和发明。为了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们参加了此次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1)总功能要求 设计自动压片成形机,将具有一定湿度的粉状原料(如陶瓷干粉或药粉)定量送入压形位置,经压制成后脱离该位置。机器的整个工作过程(送料-压形- 脱离)均自动完成。该机器可以压制陶瓷圆形片坯和药剂(片)等。 (2)工作原理 1、压片成型机工艺动作分解: ⑴ 干粉料均匀筛入圆筒形型腔(图1.2.2a)

⑵下冲头下沉3mm预防上冲头进入型腔时粉料扑出(图122b )⑶ 上和下冲头同时加压(图1.2.2c),并保持一段时间。 ⑷ 上冲头退出,下冲头随后顶出压好的片坯(图1.2.2d )。 ⑸料筛推出片坯(图1.2.2a )。 1、冲头压力100 000N 150 000N 2、生产率15 片/min 20 片/min 3、机器运转不均匀系数0.08 0.10 4、电机转速970r/mi n 1450r/min (1 )设计要求 ⑴ 压片成形机一般至少包括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在内的三种机构。 ⑵ 画出机器的运动方案简图与运动循环图。拟订运动循环图时,执行构件的动作起止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重叠安排,但必须满足工艺上各个动作的配合,在时 间和空间上不能出现干涉。 ⑶ 设计凸轮机构,自行确定运动规律,选择基圆半径,校核最大压力角与最小 曲率半径,计算凸轮轮廓线。 ⑷ 设计计算齿轮机构,确定传动比,选择适当的摸数。 ⑸ 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设计。并进行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绘出运动线图。如 果是采用连杆机构作为下冲压机构,还应该进行连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计算 飞轮转动惯量。 ⑹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⑺学生可进一步完成机器的计算机演示验证和凸轮的数控加工等。 (2)上冲头和下冲头与料筛的设计要求 ⑴ 上冲头完成往复直移(与动铅垂上下),下移至重点后有短时间的间歇,起保压 作用,保压时间为0.4s左右。因为冲头上升后要留有料筛进入的空间,故冲头 行程为90~100mm因为冲头压力比较大,因而加压机构应有增力功能(图 1.3.2a )。 ⑵下冲头先下沉3mm然后上升8mm加压后停歇保压,继而上升16mm将成形片坯顶到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滑块问题求解系统 一、设计任务 用智能搜索算法中的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这两类基本方法设计八数码问题的求解系统。所谓八数码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游戏:将分别标有数字1,2,3,…,8 的八块正方形数码牌任意地放在一块3×3 的数码盘上.放牌时要求不能重叠.于是,在3×3 的数码盘上出现了一个空格. 现在要求按照每次只能将与空格相邻的数码牌与空格交换的原则,将任意摆放的数码盘逐步摆成某种特殊的排列.如下图表示了一个具体的八数码问题求解. 二、设计环境及使用说明 设计环境主要采用VC++开发环境。 三、系统已实现的功能 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和两种A*搜索算法实现八数码问题的求解系统。 四、算法思想及分析 1、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算法思想: 这是一种盲目搜索算法。算法主要思想是从初始结点开始依次沿其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扩展结点,并逐一检查这些后继结点是否为目标结点,若不等于目标结点则把该后继结点插入到数组末尾。然后取数组中未扩展的第一个结点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得到目标结点为止或在限定步数以内未得到解。 数据结构: 算法当中的结点用结构体实现, typedef struct{ int num[9]; //八个数码用一个一维数组来存储。 char expension; //记录是否可以扩展,Y代表可以扩展,N代表不可以。 char bandirect; //表示不可以执行的操作,'L'代表不能左移,'R'代表不能右 移,'U'代表不能上移,'D'代表不能下移,'C'代表可以任 意移动。 int father; //记录父节点的下标。 }Node; 扩展的结点存储在数组里: Node node[MAXSIZE]; //将搜索过的状态存储于该数组中。 算法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如何去表达八个数码的位置和每个结点状态的表示 用一维或二维数组去表示八个数码的位置关系,每个结点包含了一个一维数组 (用来表示八个数码的位置关系),可扩展标记(用来标识一个结点是否被扩 展过,避免重复扩展),限制移动方向的标记(避免一个结点在一个方向的重 复扩展),记录父节点的指针(父节点下标)。 2)如何以最简洁的方式表达一个结点在其四个方向的扩展 设定一个数组用以存储该结点在每个方位是否可扩展。操作一个结点时先根据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设计 8. 试设计智能仪表 实现智能数字显示仪表。要求8位数码管显示(4位显示测量值,4位显示设定值),4输入按钮(功能选择、数码管选择、数字增加、数字减少),可设定上下限报警(蜂鸣器报警)。适配Cu100热电阻,测温范围为0℃~150℃。采用位式(两位、三位,具有滞环)控制、并用晶闸管过零驱动1000W电加热器(电源电压为AC220V)。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课程设计》----40题目 教学说明: 如下设计题目应该在课程开始时布置,并在教学中安排时间,以产品设计案例教学方式讲授如何理解题目以及如何实现题目,并补充完成题目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如下的智能仪表课程设计题目,都是小型智能仪表产品开发方面的题目。涉及智能仪表硬件与软件设计。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是智能仪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设计智能仪表产品的课程改革目的,特选择一些小型智能仪表产品作为课设题目,满足教学需求。课程题目小,学生容易学,上手快,可以在短时间走完智能仪表设计的全过程,学会产品设计步骤。 1.设计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设计题目,经过查阅资料,给出正确设计方案,画出详细仪表原理框图(各个功能部分用方框表示,各块之间用实际信号线连接)。 在互连网上收集题目中所用到的器件资料,例如传感器(热偶分度表等)、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单片机、继电器、电源、显示器件等。 在互连网上收集相关单片机的显示、AD转换、显示、控制算法等程序。 在充分研究这些资料基础之上,给出设计方案(选择信号调理电路、单片机、显示、按键输入、继电器驱动、电源等,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2)用Protel99SE软件设计仪表详细原理图。 要求正确标记元件序号、元件数值、封装名。 (3)设计PCB图 在画PCB前应该购买元件,因为有了元件才知道封装尺寸,但也可以不购买元件,只到元件商店测量实际元件尺寸后,画封装图。 (4)熟悉单片机内部资源,学会ADC、SPI接口、定时器、中断、串口、I/O引脚等模块的编程。 (5)采用C语言开发所设计仪表的程序。 按照题目要求,确定仪表需要完成的任务(功能),然后分别编制各任务的程序。程序应该有说明,并有详细注释。 说明:若是不安装实验板或是最小系统板,就只能用Atmel公司的A VR Studio软件或是Keil软件(随意下载)仿真,则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2.设计(考试)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 (1)封面内容: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考试题 题目号: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报告题目:采用BP网络进行模式识别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3) 2、问题描述 (3) 3、源程序 (3) 4、运行结果 (6) 5、总结 (7)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进一步了解BP网络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掌握BP网络的学习算法 2、熟悉matlab语言在智能控制中的运用,并提高学生有关智能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能力 要求:充分理解设计容,并独立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报告 问题描述 采用BP网络进行模式识别。训练样本为3对两输入单输出样本,见表7-3。是采用BP网络对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并针对一组实际样本进行测试。用于测试的3组样本输入分别为1,0.1;0.5,0.5和 0.1,0.1。 表7-3 训练样本 说明:该BP网络可看做2-6-1结构,设权值wij,wjl的初始值取【-1,+1】之间的随机值,学习参数η=0.5,α=0.05.取网络训练的最终指标E=10^(-20),在仿真程序中用w1,w2代表wij,wjl,用Iout代表 x'j。 源程序 %网络训练程序

clear all; close all; xite=0.50; alfa=0.05; w2=rands(6,1); w2_1=w2;w2_2=w2; w1=rands(2,6); w1_1=w1;w1_2=w1; dw1=0*w1; I=[0,0,0,0,0,0]'; Iout=[0,0,0,0,0,0]'; FI=[0,0,0,0,0,0]'; k=0; E=1.0; NS=3; while E>=1e-020 k=k+1; times(k)=k; for s=1:1:NS xs=[1,0; 0,0; 0,1]; ys=[1,0,-1]'; x=xs(s,:); for j=1:1:6 I(j)=x*w1(:,j); Iout(j)=1/(1+exp(-I(j))); end y1=w2'*Iout;

初中化学三、课程设计思路

[初中化学]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标准包括前言、课程且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十部分。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并据此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课程实施建议。 3.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4.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舍的内容及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

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5.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在“课程内容”的相关主题中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教师可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进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采用一系列词语来描述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这些问语中有的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有的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其中,认知性目标主要涉及比较具体的知识内容,体验性目标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

工科生毕业课程设计

工科生-毕业课程设计

————————————————————————————————作者: ————————————————————————————————日期: ?

天津大学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洁霉素发酵车间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级生物工程一班 指导教师: 设计成绩:_________

目录 第一章设计方案介绍 (1) 1.1. 洁霉素简介 (1) 1.2. 主要设备 .......................................................................................... 1 1.3.上游生产过程?2 1.4.下游过程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洁霉素生产工艺流程草图.............................................................. 4第二章发酵罐各部分设计计算?5 2.1. 发酵罐的结构尺寸?5 2.2. 搅拌功率 ............................................................................................ 72.3. 换热设备?8 2.4. 灭菌蒸汽量及时间........................................................................ 10 13 第三章种子罐各部分设计计算? 3.1. 一级种子罐 (13) 3.2. 二级种子罐.................................................................................... 15第四章流加储罐各部分计算 . (19) 19 4.1. 结构尺寸? 19 4.2. 换热设备? 4.3. 灭菌蒸汽量及时间...................................................................... 21 22 第五章无菌空气生产设备? 5.1. 一级种子罐分过滤器? 22 5.2. 二级种子罐分过滤器 (22) 5.3. 发酵罐分过滤器 (22) 第六章操作规程?23 6.1. 一级种子罐?23 23 6.2. 二级种子罐? 6.3. 发酵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附录 ......................................................................................24 24 7.1. 符号说明? 7.2. 参考文献?2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