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城市与乡村

第一章城市与乡村

第一章城市与乡村
第一章城市与乡村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一、城市与乡村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大纲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3)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

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新)P9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3)经济与技术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

大纲要求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2、熟悉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一)城镇化的含义(熟悉)P101、城镇化含义(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④⑤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熟悉)P11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村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两个方面。(7)城乡规划调控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3)逆城镇化阶段(4)再城镇化阶段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熟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测绘能够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体系理论

宏观整体来看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但在每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又存在着向外扩散的趋势。

格迪斯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规划应以自然地区为基础,城市的规划应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后经芒福德等人的努力形成了逻辑框架。

贝利等人认为城市应被看作由相互作用的互相依赖部分组成的实体体系,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也可以分成各种次系统,而城市环境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由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决定的,而这些城市也同样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和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齐普1941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他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处于第积几级就是同一系列中规模最大城市的几分之几)。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它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4;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的外部效果。

④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⑥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凯文。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

雅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街道的生命力源于街道生活多样性,要做到多样性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整体的空间形式来保证、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和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3、城市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2)分离渐进方法论(3)混合审视方法论(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城市化理论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熟悉)考 P33

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①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②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③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为了保

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也称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①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②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两个部分。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③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依赖、互相竞争。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④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

梅耶认为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3)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①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A、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B、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A、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B、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C、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D、问题: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A、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B、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A、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B、改建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②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卡里诺于1979和1982通过区分“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来研究导致城市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厂家获得利润而不只是特定行业的生产厂家。经济性来源于三个方面: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和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专门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镇化地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体系理论

宏观整体来看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但在每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又存在着向外扩散的趋势。

格迪斯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规划应以自然地区为基础,城市的规划应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后经芒福德等人的努力形成了逻辑框架。

贝利等人认为城市应被看作由相互作用的互相依赖部分组成的实体体系,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也可以分成各种次系统,而城市环境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由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决定的,而这些城市也同样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和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齐普1941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他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处于第积几级就是同一系列中规模最大城市的几分之几)。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它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的外部效果。

④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⑥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凯文。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

雅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街道的生命力源于街道生活多样性,要做到多样性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整体的空间形式来保证、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和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3、城市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2)分离渐进方法论(3)混合审视方法论(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代表人柯布希埃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思想基础: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思想方法: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

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内涵: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城市规划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展,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

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3、两个宪章之间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二、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P59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

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周礼.考工记》: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礼制思想的体现。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时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4、三国时期三国曹操已经采用功能能分区的布局方法。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依自然地势发展,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思想。

5、唐时期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宋代---商品

6、宋时期

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改变城市中居住区组织模式,逐渐废除里坊制。到北宋中叶,开封府中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7、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也有人认为元大都的城市故居还受到道家的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奇偶关系。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了解)P64

1、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

2、中国近到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

(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熟悉)P68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3、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大纲要求

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一)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了解)考 P74

1、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了解)

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

(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外,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策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支撑。

(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到最少限度的耗费自然资源以及最低限度的产生废弃物;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

(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区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改善住区环境和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提供二促进一改一推)

2、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了解)考 P36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

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

信息技术:使知识能够转化为数码信息而以极其有限的成本广为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人的智力取代人的体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资源,因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所在。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项目;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仍是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经济全球化

定义: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

基本特征:

(1)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局限。

(2)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关税壁垒正在彻底瓦解之中。

(3)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4)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往往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间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因而城镇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层面不同——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和管理与控制层面的

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摘要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2003年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作、2004-2007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007年十七大以后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中得出三点重要启示: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实施城乡并重战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并重、转变职能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城乡关系的状况及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所造成城乡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一系列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不合理的城乡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调整城乡关系,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2003年: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确立了工业化战略。为了解决工业化所

需资金问题,确立了“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的方针和政策。具体实现形式为“多取少予”。改革开放以后到2003年,虽然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但总体而言,“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框架依旧,并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支持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二)2004-2007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2004年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时,中共中央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的判断。在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我国城乡关系政策开始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标志就是“多予少取”。(三) 2007年十七大以后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的格局。这是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健全“三农”工作体制机制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二、启示 (一)中国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作业本答案(20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作业本答案(20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准确的。请将准确选项前的字母代号依次填在下面答题栏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8 19 20 答案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 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 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 A.建平县行政图 B.朝阳市行政图 C.辽宁省行政图 D.中国行政图 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乌拉尔山脉 D.大分水岭 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E和160°W之间 C.20°W以西到160°E D.20°W以东到160 °E

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准确的是 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 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 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 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A.71% B.29% C.50% D.39% 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风和日丽 B.长夏无冬 C.四季如春 D.常年湿润 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 A.春装 B.夏装 C.秋装 D.冬装 11.2004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 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 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 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

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离开乡下到城里,都会对农村有一份相似的体会。较于城市,我喜欢农村的美丽景色和新鲜空气。每当在晨曦中推开门,就能感觉到一股清爽的空气扑面而来,目睹着葱葱郁郁的树木,耳闻着清脆的鸟叫声,一切祥和且美好。我尤其喜欢在秋天的时候,坐在田垄上欣赏麦浪滚滚的稻田,在蓝天下、微风中呼吸那包含稻香的空气,整个人似乎都和天地融为一体了。在农村里生活,我们可以在自家的地上开辟一个园子,种上自己喜爱的蔬菜和水果。没有过多的农药,没有污染的水,蔬菜和水果都是自然且绿色的。有时候,我喜欢躺在院子里晒太阳,喜欢在月光下和家人聊天,安静而惬意。农村里自家地多,房子之间距离较远,但是邻居之间心里的距离很近。寒假的时候,我会拉上几个朋友,一起去放风筝、钓鱼、游泳,农村环境给我们这些活动提供了场地的便利。当然,不方便的是在农村里要出远行的话,交通上比较麻烦。不过也正好因为交通工具不多而鲜有交通事故发生。相比于城市,农村不可避免的一点是落后以及服务设施缺失,但愿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环境得到保护和合理的规划,服务设施愈加完善。 读大学后来到顺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热闹且繁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城市里,因为相比农村,城市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它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显而易见,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要接受到更加多元且优质的教育,见多识广。它拥有更多购物场所和娱乐措施,能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上的需求。如果要购物可以去超市,要吃饭有饭店,洗衣服有洗衣店。当周末想疯狂一下可以选择酒吧或是KTV。想安静舒缓自己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去公园散步。不管是白天或是晚上,我们几乎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此外,城市里道路规划合理,交通发达,外出便捷,生活的节奏较快。人们除了有更加舒适的住房环境,而且有着更多就业、追求梦想的机会。大学之后,我期望自己能顺利留在城市里,为梦想奋斗。万物皆有其利弊,说了这么多城市的好,自然也少不了其不好之处。农村里的那种安静祥和十分令人向往,故而我们都不喜欢城市里的吵杂声,不喜欢其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有时候城市主干道堵塞,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和工作。 其实,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里,心有所属都能获得一份安定,能够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都能收获快乐和幸福。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有家人朋友的陪伴,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下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地地铁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商业区位于 A.M B.N C.F D.P 2.图甲中P处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①依山傍水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②地势平坦,有工厂在此集聚 ③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④接近文化区,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据图乙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C.工业区D.文化区 4.下列有关城市环境与城市灾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下垫面的改变会影响城市局地气候 B.热岛环流易引发城市暴雨 C.郊区上空污染物多易造成降水量大于城区 D.增加绿地面积有利于城市蓄水 读城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地租立体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5.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城市土地用地类型是() A.①商业中心用地B.②商业中心用地 C.④工业用地D.④外围商业用地 6.①土地用地类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区主要特征有() A.经济活动的繁忙程度仅次于工业区B.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C.建筑物高大稀疏D.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7.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①②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码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陆地上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 ) A.②环节加强B.③环节季节变化变小 C.④环节减弱D.⑤环节季节变化变大 9.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是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 A.①环节B.⑤环节 C.④环节D.⑥环节 下左图示意厦门市各街区居民出行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右图示意该市规划中的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线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城市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 作者:邢小利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12期 乡村的亲切微笑的面庞,在城市开始变得遥远而模糊。 城市是反自然的。高度城市化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远地疏离自然。乡村是自然的,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反自然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必然代价。从乡村到城市,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第一代优秀的人类,他们是农业文明的创造者;第二代优秀的人类,则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但是,人类的天性是追求自然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 所以,居住在城市的人往往有被困在牢笼的感觉。犹如鸟丧失了蓝天和森林被养在金丝笼里。城市里树木很少,更没有森林。城市有的,是混凝土建筑丛林,无数的人就栖居在那些笼子一样的方框里。压抑和窒息的感觉油然而生。 然而,空间越是狭小,人的欲望越是膨胀。城市是一个发酵欲望、膨胀欲望的地方。在城市,享受和攫取的欲望比乡村强烈百倍。因为城市每时每刻都面对着潮水般新鲜好用而又赏心悦目的物质,同时也给人洞开着各种享受的方便大门。这些物质能刺激起人的所有欲望,这些方便之门能激发起人的深层的窥探欲望和冒险欲望。 城市是一把双刃剑。现代城市的商业文化属性,一方面使它冲淡了门弟、家族的制约,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但是另一方面,城市人、尤其是大城市人,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向于理性化和实利化。商业化原则是利益驱动原则,商业化城市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变化和转移的准绳是利益和金钱。乡村的亲切微笑的面庞,在城市开始变得遥远而模糊。于是,人们也便分明地感到城市的残酷和薄情。城市里的诸多现代化便利和全球化联系,既给人提供了发挥人的创造才能的诸多机会,也把人捆绑在了社会大机器飞速转动的齿轮上,无以自拔,而身心疲惫,麻木不仁。 (选自《时文选粹》)

初中地理知识点题库 乡村和城市

1.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答案:A 解析: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工农业比较发达,所以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题干评注:乡村和城市 问题评注: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答案:A 解析:此地的考查点是聚落的含义和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不同景观特征。B项涉及到的内容就是部落,与聚落一字之差,但含义相差甚远。C项世界各地完全以乡村聚落或城市聚落的大洲是没有的,无论是广阔的草原,还是平坦的平原,还是浩翰的林场,各大洲只要有人居村的地方都有从事农、林、牧、工、服务等的不同聚落。D项则是非洲乡村聚落的特征。题干评注:乡村和城市 问题评注:世界各地完全以乡村聚落或城市聚落的大洲是没有的,无论是广阔的草原,还是平坦的平原,还是浩翰的林场,各大洲只要有人居村的地方都有从事农、林、牧、工、服务等的不同聚落。 3. 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 答案:C 解析:乡村和城市: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题干评注:乡村和城市 问题评注: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4. 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A.农田B.牧场C.池塘D.高楼 答案:D 解析:乡村和城市: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城市与农村比较

一提到城市和农村,便会有滔滔不绝的话题。通常就是一种对比的话题,比如环境啊、思想啊、房价啊、教育啊等等。作为一个大三学生,从小在一个不断发展并逐渐现代化的农村长大,现在在城市读书的我来做一个对城市和农村比较的概述吧。 首先广义的定义下城市和农村. 农村,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10年前的农村,可能就是很多人理解的那种落后、贫穷的地方,而城市是一个现代化、繁华高度发展的地方。农村里的建筑是低矮、落魄的,规范是毫无规则的。在农村,你根本看不到高于6层楼的建筑,大多数都是两三层的民房,有些甚至破旧不堪。建筑总是毫无规则的座落在地面上,因此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城市的建筑则是高大的、气派的,规范是有序的。城市总是会有一座座摩天大楼座落在繁华地段,而这些建筑的设计都是比较现代化的,建筑间的距离也是有讲究的,在高楼上一眼望去,往往给人一种干净、规范有序的感觉。 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收入来源是有很大差别的。农村人靠耕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及养殖各种家畜卖到市场后来获取收入来源。城市人则是靠为单位、为公司工作来获取收入来源。农村人大多干的是体力活,而城市人大多干的则是脑力活。 农村的生活环境是比城市的要优越的多了。在农村,很多河流的水是非常清澈的,人们大多数直接从河里直接取水饮用。夏天的天空是繁星密布的,只要你有情调,绝对可以观赏到天空的美景。空气的质量是非常高的,下雨天后,你总能闻到泥土的气息,空气更是清晰自然。而城市,大多河流已经变成“黑龙江”了,就算能在河里掉到鱼,也可能是重金属超标的。夏天的天空是朦胧的,想看繁星,那是要借助望远镜的。空气总是富含有一种臭味,当然下雨天后更臭。 农村人的生活总是非常安逸的,节奏是非常舒缓的。而城市人的生活则是非常忙碌的,节奏总是快速的。在农村,你不用为高房价而发愁,大多数人都有自己老家的地基,新房子就直接盖在地基上面了,而且建一座房子的成本也不是很高。当然其他生活成本也不是很高。而在城市,生活成本是相当的高的,一个月中,你总要话费房租、交通费、电话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而发愁,因此为了能维持住这样的生活,你总是要忙于工作,到处奔波。因而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离婚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等等。 农村的教育是非常落后的,而城市总是比较现代化而先进的。在农村,一个老师总是要同时教授好几门课,好多都很全职。教室里的设备除了课桌椅子外,就只有黑板和讲台桌了。而在城市,不同的课程是需要不同专业老师来讲的,教室里相对的还有幻灯机,有的条件更好的还有电脑配备。 农村人的思想是非常保守的,但他们非常的勤劳、淳朴。而城市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但他们贪婪、懒惰。很多农村人只要能过着吃饱喝足的日子就满足了,因此他们白天踏踏实实的干着糊口的活儿。城市人总是不满足的,即使有车有房,他们还是想要更高层些的生活,他们大多数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利益关系,只要你还有被利用的价值,那么你们的关系绝对能维持的住。 10前的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也许就是这样,但每个农村和城市里面的区别都是不相同的,我只是写下,我们村和城市里面的区别,我不知道,它能不能成为代表。 如今的农村也比较现代化了,从教育、环境、建筑等等都渐渐和城市越来越相近,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了。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变成某一座城市了。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7:第七次 1:[填空题] 衡量地震的指标是___、___。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 3:[填空题] 风化作用分为、、。 参考答案: 4:[论述题]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飞机起飞拔高后一般都要进入,因为这个高度空气能见度好。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划分为河源、、、、五段。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以降水补给河流为例,说明径流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4:[填空题]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量

密度减小。 参考答案: 5:[填空题] 地理环境可分为、和,而自然环境又包括和。 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2、气旋3、滑坡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土壤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是具有,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气之差值,称为。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地表到地心将地球划分为、、 。其间有两个分界面,分别为、。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论述气压带和三圈环流的形成 参考答案: 3:[论述题]简述三大岩类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 1:[多选题]由于褶皱形成的地貌有 A:单面山 B:构造盆地 C:一山三岭两槽 D:方山 E:地堑

参考答案:BC 2:[单选题]某地经度指该地所在经线与()角距 A:赤道面 B:地心 C:极点 D:本初子午线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从水量平衡方程中可知,海洋蒸发量()降水量A:大于 B:小于 C:等于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在北半球的气旋中,气流的运动方向为 A:从中心向四周作顺时针旋转 B:从中心向四周作反时针旋转 C:从四周向中心作顺时针旋转 D:从四周向中心作反时针旋转 参考答案:D 5:[多选题]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力有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参考答案:AB 6:[单选题]片流作用的产物称为 A:洪积物 B:坡积物

城市与乡村话题作文

第一讲城市与乡村 写作容:城市与乡村 金题展示:请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自选文体(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城市化。而城市人厌倦了僵化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回归城市?还是回归乡村?这是现代人面对的两大问题。 说到底,无论生在地,城市或乡村,生命都只是一种过程。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生于乡村的人,年轻的时候,往往迷恋着城市,一心想做个城里人,逃离这片土地。直到很多年后,才淡灭了这种轻率的渴念。 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的文章,在立意和选材上都可以多样化。就立意而言,可以抒发对乡村不断城市化的无奈、反思或是释然,也可以表达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面貌演变的批判、质疑或是赞扬。事实上,眼下已经有太多的文章立足于对“消逝的村庄”的感伤,如果依旧选择这种立意,而未能从选材、结构、表达面有所突破,很容易造成阅读者的审美疲劳。而如果将立意转化为对乡村城市化或城市生活的一种肯定与期,文章的情感会更为明亮,也更能突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生存体验。 从选材上看,其实就是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延伸。乡村面,往往写的是田园、阡陌、庄稼汉,或与此类意象相关的生活场景,容侧重于还原自然本色的生活或是强调乡村本真面貌的失落。城市面,则可以集中于行道树、城市鸟、交通、建筑、广场等意象。以城市鸟为例,可以旨在表达对城市鸟自然生存空间被侵占的悲情,也可以表现城市鸟已能适应城市节奏,以城市为家,以自由姿态鸟瞰城市人的生活,表达对其生命形态的赞美。 当然,也可以选择城市与乡村中共有的意象,在比较中传达自我思考。比如“乡下草”与“城市草”,它们的生命状态各有不同,城市草尤其是在花圃中或是草坪中的草,经常要接受修剪,这无疑是一种戕害,城市的环境让草木无法像在乡村中野蛮生长。 除去自然物,也可以设置一个人从乡村走向城市,比如“城市农夫”,“城市蜘蛛人”等形象,通过人物的人生选择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主题。这就涉及到讲故事的能力问题。 如果你还不太擅长讲故事,那你应该有听过故事、读过故事的经验,如果我们读到了一个与“城市与乡村”主题相关的故事,并且能对这个故事加以改编,就有助于我们成功写作。主题讨论: o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对立面。----《新京报》 o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库泊 o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穆《乡村与城市》 我的主题: 他人主题: 交流之后,完善主题: 构思举例1. 乡村铁质

社会学:第9章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

教学目标:1、理解对社区的含义 2、掌握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特性 3、理解社区变迁及城市化 4、了解中国的城市化 教学重点:社区含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特性 教学难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教学内容: §9 乡村城市与社区变迁 §9.1 社区: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社会 引子: 学生从报道的那一天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区域-大学校园。大学校园通常能满足学生绝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因为它具备了5个基本要素:一定的区域——校园的地理范围;一定的人员——师生和其他服务人员;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学习生活设施;特定的文化——科研和教学模式以及社团活动;认同感——师生对本校的认同。社会学把这种区域成为“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家常常把它作为研究大社会的起点,实地调查也往往以社区为单位来进行。因此社区不仅是社会存在的试题也是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1、滕尼斯:作为亲密关系共同体的社区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从西方引入的,社区概念进入社会学,是来源于德社会家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人们是相互结合的共同体。什么样的共同体呢?是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网络的人们结合而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能够体戚与共,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社会群体。它区别与社会,社会是人们按分工和契约结合而成的,重理性而非感情的社会群体。 滕尼斯把这种共同体分为三种类型: ①由亲属关系组成的血缘共同体 ②由邻居关系组成的地缘共同体 ③由友谊而结成的精神共同体 2、我国社会学家的几种观点

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后,研究者大量使用社区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研究。在我国的研究中,对社区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社区概念非常广泛,有宏观社区、中观社区、微观社区。社区小到村落大到国家、民族,甚至世界社区。第二种观点将社区与行政社区等同起来,认为任何一个行政社区,小至村落,大至省、市、自治区,都可以作为社区。第三种观点将社区归结为经济区域,特别指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经济开发区和边远地区,少则一市几县,多则几省市。第四种观点将社区限定为一个以交易区为中心的范围,例如以小城市为中心的农村交易区——集镇。尽管我们对社区有不同的理解,但学者们大都认为社区包含下列几个基本要素: 3、社区的构成 (1)一定的人群 这是第一个基本要素,认识社区的主体。一个人也不能成为社区,必须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并通过各种关系组成各种群体,才构成社区。 (2)共同的地域空间 社区虽然仅仅从地域来界定,但一定的地域仍是社区存在的基本要素,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 (3)一定的生产和服务设施以及共同资源个共同利益 具备一定的生产和服务设施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需要,而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产生了共同的利益。 (4)共同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 社区成员由于共同利益,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彼此联系,并在这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比如说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这也是社区文化的基础。 因此,我们把社区界定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一是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二、社会区与社会 社区与社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群体,不过从社区的内涵看二者的区别是: 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机关复杂,但并不是强调共同,而社区内部关系同质性较多,十分强调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认同、共同的亚文化、社区意识等。 2、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结合,也就是社区中人们既有一定的组织空间网,也占有一定的地理活动区域。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当今世界全球化严重,经济加快转变,农村与城市的联系紧密,城市化和农村化受到重视。中国城市人口占49.68%,农村人口占50.32%。中国城市六百多座,国家计划到2020年改建或新建四百多座城市,每年转移农村人口到城市二亿多,而现在城市与农村相差甚大。 城市的消费商品比农村丰富、不安全。现在在农村的人都向往城市生活,渴望在城市有自己的居所,他们都厌倦了农村的生活,在购物时,没有足够商品选择,即使是有足够的钱也买不到自己想要或急需的商品,甚至在农村商店的商品都是城市淘汰后,再运到农村销售的。而且在城市正规的商店更没有欺诈性,受广大民众的监督,价钱合理。然而在农村缺少法律、治安的制约,所谓“天高皇帝远”,这样使得假冒的、过时的、不合价钱的商品都流到了农村。但我们也要明白,“人多事杂”,城市人口密度远大于农村人口密度。许多城市的违法商品“浑水摸鱼”,打着广告卖真货,卖的却是二流货。甚至有的商家丧尽天良,以危害老百姓的健康来赚取自己的利润。现在风行中国的是地沟油,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农民自己吃的都是自家炸的猪膏油或少数买的调和油。在城市有大量的小餐店,而农村却很少。如果谁去暗访城市的小餐店的话,可以发现许多的小餐店用的是地沟油,消费商品少了也导致农村的食品安全多了。现在国家对地沟油这事起了很大的重视,只要有谁发现有生产地沟油的生产商并且举报了,就可以得到十万元的奖金,可人是狡猾的,自今地沟油在中国市场还是一大销售产品。城市也有丰富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让消费者激情选择,可这些食品中有许多都是加工过的,比如说注水鸭、注水鸡、注水西瓜等等,这都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而在农村,即使要买的商品不丰富,有许多商品是假的,但农村的农民许多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制造食品,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食品安全问题,所以东西多并不代表安全,人们应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城市的交通比农村发达,而交通事故却频繁发生。现在世界发展迅速,交通工具成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城市有密集的公路、笔直的高铁路等,这使得城市人们的出行很方便,也使得城市联系紧密。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相反的是,农村的交通却是很困难,也导致农村人的出行十分困难,甚至导致一些农村与外界有很少的交流,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所谓“要致富先修路”是非常正确的。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让我们了解到他们身处交通多么不发达,经济多么落后的地方。这也让我们知道许多的人不管生活多么贫寒都要到城市去,有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为了摆脱无知的山沟生活。然而交通事故成了现在新闻界的焦点,比如今年以来上海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99起,死伤逾2000人;泉州朋山隧道和南安水头分别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在短短的7个小时内,6条生命因此离去等。这也表明越发达的城市交通事故越频繁。所以每个人重视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重视交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是科技发展的重心,农村是农业发展的重心。庞大的工厂是城市的标志,正是城市有众多的工厂,使得城市众多的人有工作,也使得城市的经济更加发达。为了满足城市众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只有提高科技发展。在城市有飞机,有轮船,有世界领先的快车,高楼大厦的设备追求自动化等先进科技是绝大部分农村没有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先”,现在国家政权安定了,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繁多的城市的粮食绝大部分却是来在农村,农民通过种粮食来维持生活,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中国城市人口占49.68%,农村人口占50.32%。 城市和农村是紧密联系起来的,虽然城市与农村相差很远,但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

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黄祖辉 [摘要]城市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两者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的统一体。本文指出了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互动共进以及实施两大战略互动共进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以农民身份的“三分离”为前提、以农民权益的“四可以”为原则,户籍制度改革要以土地制度、社保制度、产权制度、住房制度改革的“四配套”为突破。 [关键词]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 互动共进 户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11)—06—0003(03) [作者]黄祖辉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27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两大重要战略 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以及转型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到了从工业化推动发展转向城市化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是人口与产业的空间集聚过程,而且也是广大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过程。换句话讲,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应该是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进城农民市民化的“三位一体”的过程。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性和资源要素配置、收入分配中的偏差,尽管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城乡关系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呈不断扩大的态势,我国“三农”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在当前中国,也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可以说,城市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两者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缺一不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把握好这两大战略,将这两大战略有机结合、有效结合起来,而不是将这两大战略相互替代、相互割裂,甚至于相互对立起来。 二、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包容的统一体 事实上,我国的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一个相互包容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性。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准确内涵。对我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关系的准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的重要考量。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应包含村庄空间布局的变化过程,而且也包含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放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框架中进行,必须以城市化来引领、来推进,必须与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有效结合。 就城市化而言,既然城市化体现的是人口与产业的集聚过程,那么城市化就不应仅仅指大城市的 专家视点 农村经济 2011年第6期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比较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比较 1、乡村生活有很多好处 2、城市生活也有很多好处 3、两种生活都有弊端 Country life and city lif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en we talk about the city life, we will surely think of skyscrapers (tall buildings), busy streets, flourishing businesses and a great many advanced pieces of equipments. What about the country life? The first feeling coming into our minds is peace and quiet. In the countryside , people live a quiet life. They have less noise and pollution than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ity.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ich is better? The answer is not certain.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ountry want to be city people. In their thoughts, city is full of chance and adventure. Today many country youth leave their hometown for big cities in search of a lot of money and good job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more and more pollution is coming out in cities. Citizens have to put up with noise, harmful smoke and dirt. The air is not clean enough for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downtown areas. The majority of citizens are tired of overcrowded traffic and polluted environments. But in the country, the condit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t is pleasant to live with green mountains, clear springs and grand plains. Blue sky, green trees, red sunsets and golden crops. Wow! What a lovely picture! So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citizens are eager to escape from the city. In the old days,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But now some countries look like modern cities, while some cities are as beautiful as the countryside. If we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while we are developing industry, the city can als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untryside. And we shouldn't forget to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If so, we, the city people or country people, will enjoy both modem and peaceful liv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