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闫佳琪 咸阳民俗与《诗经》的呼应

闫佳琪 咸阳民俗与《诗经》的呼应

闫佳琪 咸阳民俗与《诗经》的呼应
闫佳琪 咸阳民俗与《诗经》的呼应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咸阳民俗与《诗经》的呼应学生姓名闫佳琪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4 级3 班

学号201484014103

指导教师王应龙

2016年12 月20日

咸阳民俗与《诗经》的呼应

摘要:民俗是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同的民俗负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诗经》与咸阳地域文化源流,具体表现为咸阳的发展历史和《诗经》中所体现的咸阳地域文化;《诗经》所反映的咸阳民俗文化,具体体现在咸阳当地的宗族矛盾、图腾崇拜和婚恋风俗中;咸阳民俗的精神风貌,具体表现为咸阳人的崇勇尚武、粗犷醇厚和吃面情结。

关键词:《诗经》“国风”民俗宗族图腾婚恋精神风貌

咸阳的发展历史对咸阳地域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咸阳地域文化风俗特色鲜明,古韵悠长。风俗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凝聚、规范和整合的作用,具有世代承袭的稳定性,是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结合《诗经》按地区汇集诗歌,俗中有歌,歌中有俗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咸阳地区的风土人情。

一、《诗经》与咸阳地域文化源流

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地域文化资源厚重。同样,《诗经》中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深层文化也超越时空,绵延不绝,随着时代层层积淀,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见证咸阳的发展历史的同时,也体现出咸阳的地域文化。

(一)简述咸阳的发展历史

从《诗经·秦风》《车邻》《驷》《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这些篇章中,可以大致地看出秦人发展的简史。在两千多年前,“西垂”是秦人先祖及秦人长期活动的地区,是秦人崛起的最初根据地。以后,秦人通过战争逐步向东突西进,占据了原西周王朝的王畿之地渭河平原、西戎活动的陇西和陕北地区、西南夷活动的成都平原,进而以崤山函谷和黄河为凭障,数度与晋、楚争雄,将触角伸向中原地区,最后一统天下。从西垂起,为配合政治、军事不断向东扩张的需要,秦人屡次迁都,先后为西垂、秦、汧、汧渭之会、平阳、雍、泾阳、栎阳、咸阳,然始终不出关中。

关中渭河盆地的富庶是秦人不断向东扩张并屡迁都城的根本原因。古人建都均十分重视地势物产的优越,秦人从最初的西垂直至最后的咸阳,无不选择土壤肥沃、水草丰厚,形势便利的地方作为都城。咸阳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秦人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也为秦国家实力的提高提供了足够的保障。由于咸阳地区物产富饶,所以当地人民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生活服务。

(二)《诗经》中所体现的咸阳地域文化

在《诗经》的时代,人们对于诗歌的认识和要求都还是自然性的生发,通过具象的严肃的写作来完成生命创作的冲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无意识地自然创作之下,显露古典诗歌的内涵意蕴。而这种内涵意蕴深刻地体现在咸阳人的衣、食、住、生产民俗上。

在《诗经》时代,服饰的的原料有限,主要有葛、麻以及动物的皮毛。如《诗

经·葛覃》中有“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说明当时葛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诗经·丘中有麻》中有“不绩其麻,其市婆娑”说明当时麻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除了葛和麻以外,还有动物的皮毛所制的衣物,如《诗经·羔裘》中“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说明了当时人们使用动物皮毛缝制衣裳。因为服饰体现着礼的含义,因此只有贵族才能穿动物皮毛和蚕丝做的衣物,平民依然穿的是葛和麻所制的粗糙御寒衣物。葛和麻主要以黑色为主,咸阳人传承了秦人的风俗,喜欢穿黑颜色的衣服,以表现当地人淳朴厚重的风格。

从《诗经》可以看出,当时的烹饪手段比较简单,主要以蒸为主,如《小雅·生民》中有“释之叟叟,烝之浮浮。”从中可看出,炒、爆、炸等技术没有出现,主要在水和火上打圈子。在咸阳把馒头叫做蒸馍,也正印证了咸阳人仍在意识形态继承着祖先的风俗。五谷为料,素食为主,是咸阳美食的主要内容,礼泉烙面、乾州四宝最能代表咸阳的美食。烙面则是烙熟了吃的,制作方法多少有点像摊煎饼。烙好后切条,浇了臊子吃。乾州四宝: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及“陕西名小吃”。

在《诗经》中有“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能很好地体现咸阳的民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咸阳人主要居住在地窑,就是地下窑洞,也叫“地坑窑”、“天井窑”、“地阴坑”,为窑洞式住房的一种样式,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凹在地下的村庄”、“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刻在大地上的符号”,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在《诗经·周颂·良耜》中“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可见生产习俗在当时的重要作用。咸阳相当一部分地区为山地沟壑丘陵,黄土深厚,劳动生产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生存,人们劳作不息,在繁重的生产条件下,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指导生产,经常运用歌谣等形式,增强生产中的娱乐气氛和节奏感。如秦代大兴水利,在泾阳泾河谷口修建郑国渠,灌田4万余顷。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歌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二、《诗经》所反映的咸阳文化民俗

民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称。民俗风情既是历史的凝结,又是文化的体现。古语云:“历世相沿为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咸阳民俗,绚丽多彩,驳杂神秘,鲜活古朴,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风情健康纯朴,刚而不烈,柔而不媚,着实有其独特的个性风范。具体而言,《诗经》反映了咸阳如下几个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宗族的矛盾干戈与冰释前嫌

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所谓“宗族”,是以某一男性为中心、由其直系男性后裔及其家庭依照一定伦理规则而组成的血缘群体。《尔雅》云:“父之党为宗族”。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代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因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凑玄孙,一家有吉。自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合聚之道,故谓之族。”

在族亲众多的情况下,难免发生冲突,但不论在族内有多大仇恨,用咸阳俗话说还是:“灰总是离火近”,方玉润认为良朋、妻孥未曾无助于己,然终不若兄弟之情深而相爱也,故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常棣》从正面论证了兄弟、宗族的强大对个人的帮助。“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属于生死主题。丧葬之礼在上古时代倍受重视,而操办丧礼的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宗亲;“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属于荣显主题。荣显最基本的是兼济兄弟以及宗亲,这也需借助兄弟、宗亲甚至政治联姻;“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属于困境主题。《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伋、寿争死之事,是患难而见兄弟情的典范;“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属于防御主题。内部即使有矛盾,外敌当前,就可同仇敌忾;“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属于繁衍主题。家族强大,弱小的女性和孩子才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上文的分析,从生死、荣显、困境、防御、繁衍看,需要依靠兄弟、宗族的力量,这就凸显了兄弟宗族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咸阳的彬县、永寿、旬邑一代仍保留着“坐夜”的风俗。宗族内凡是有大的矛盾与冲突,在大年三十晚上端着肉碟,集聚在族内德高望重的人家里,在祖宗族谱面前,边吃边聊,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一年的“五谷杂陈”,辅之

族内亲友的调和,从而化干戈为玉帛。至于平时的小摩擦小误会,每逢红白喜事,喊一声帮忙,两家人就又重归于好。

(二)图腾崇拜

要说图腾崇拜,就必须提到西关老龙,三原西关老龙又叫筒子龙,是一种民间龙舞艺术。龙舞起源相传早在黄帝时期,有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里面出现过人扮演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它作为炎黄子孙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龙舞广泛在中国流传。蛟龙或展翼高飞,或昂首长吟,或腾云驾雾,变幻莫测,多姿多彩,充分体现了龙的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特征,更加彰显出龙的至贵至尊,施展出中华民族的巨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弘扬了一种纵横红天,浩然字内的民族大气,这是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图腾,来自印第安语“totem”,原义为“亲属”、“标记”,图腾最初被视为氏族或部落的祖先,后来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逐渐被神化为氏族和部落的保护神,因此图腾崇拜可以说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图腾,一般的说法是夏以龙蛇为图腾,商以玄鸟为图腾,周则以熊虎为图腾。《小雅·斯干》说“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梦蛇生女,因为虺蛇为穴居动物,身体柔软,是女性阴柔的象征。意思是通过占梦,如果是熊,则是男子,如果是蛇,就是女子。梦熊生男,因为熊罴作为猛兽,是男子阳刚威武的象征。

咸阳是秦人的故乡,“秦”由“玄鸟殒卵““双手供奉”和”禾苗”三部分组成。它是“燕子殒卵”与嘉禾的复合图腾,秦人的祖先是有蟜氏之女华,她吞燕卵生伯益,伯益为秦人男性祖先。其女性祖先为有蟜氏之女华。如《邶风·简兮》描写了一位舞师表演祭祀舞蹈—万舞的场面“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髻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舞者“左手执禽,右手秉翟。”左手拿着乐器,右手拿着山鸡的尾羽。山鸡在这里暗示着商族的图腾—玄鸟。因邶风的产生地为殷商故地,所以祭歌中还保留着商族古老的图腾崇拜遗存。

(三)婚恋民俗

民国中叶流传的一首《草料歌》及拜堂仪程就是咸阳婚礼活生生的写照:特

别是谢仪词最为生动:“吆车的,抬轿的,扶女的,扮相客的,知已的;看客的,收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铺席的,夹毡的,还有的人窝胡钻的;切菜的,揉面的,烧锅揽柴砸炭的;摘葱的,剥蒜的,剥蒜的,担水吆驴矶面的;扫地的,看院的,提茶的倒水抹案的;抱娃的,收蛋的,买烟灌酒上县的;还有停到门口立站的,扒到窗口偷看的;没有事情发干的,出来进去转游的;端盘的,拾馍的,专门招呼看坐的;还的吲下巴狗沿到粪堆害。”一并行礼,拜毕礼成。

接下来有入洞房、宴客、耍房、送饭、回门、贺礼等婚姻程序。在《诗经》时代,婚姻作为“礼之本”,是关系着家族传宗接代、财产传承的大事,随着婚姻形态日益规范,婚姻过程也日益复杂。当时的婚姻程序被称为“六礼”。在《仪礼·士昏礼》中有关于“六礼”的记载。具体而言包括纳采向女方提亲、问名问女方姓名和出生时间、纳吉问吉凶,下定礼、纳征送聘礼、请期定婚期、亲迎迎接新妇。《卫风·氓》就反映了“六礼之仪”诗中男子拿着布匹以“贸丝”之名来向女子求婚,体现了六礼中的“纳吉”和“纳征”。但女子没有答应男子的要求,提出把婚期改在秋天,这实际上是一种私下的“请期”。女子推迟婚期的原因是“子无良媒”,即未曾“纳采”,没有好的媒人来提亲而“尔卜尔益,体无咎言”则体现了问清女子的姓名年岁之后,经过占卜发现二人的婚姻很合适,这一过程就是六礼中的“问名”和“纳吉”。后来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则体现了六礼中的“亲迎”。可见“六礼之仪”在《诗经》时代就非常流行。从《卫风·氓》还可以看到“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如无良媒,即使相爱也不能成婚。在这种日益严格的、专制的礼制约束之下,追求爱情自由,冲破礼教束缚的行动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风诗之中。

在咸阳的彬县、永寿、淳化一带,娶个媳妇真是难!有的村子甚至把彩礼哄抬到十几万,这对于农村年收入不过万的农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以为可以享福,怎奈给儿子娶媳妇的压力又压弯了父母的腰。有顺口溜说:“养女就像建银行,养儿就像闹饥荒。”再加上咸阳人好面子,讲排场,因此嫁个闺女就像在做一笔大买卖,导致男女比例失调,淹没了年轻人之间的真情。究其根源,繁琐的婚礼程序变相发展是其罪魁祸首。

三、咸阳民俗的精神风貌

文学作品源自生活又反映着生活,咸阳人的人生百态和精神世界,反映在《诗

经》中,就形成了咸阳独特的精神风貌。咸阳民俗的精神风貌具体表现在崇勇尚武、粗犷淳厚、吃面情结中。民俗不但是民众智慧的体现,而且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一)崇勇尚武

俗语有:“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西北多黄土高坡,故其人重厚朴鲁,人性刚猛。南方多水,得江山之秀,明慧文巧,故人情宽缓和柔,多显清浅。在《吴子》中:“秦性强而地险,其政严,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武力用来防御敌人攻击,或攻击敌人。世界上任何时期,任何地方的人都具有这种能力,这是生物进化的必然,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秦人在与西戎的相互屠杀中造成了民族的伤亡和悲痛,与此同时,也激起了秦人更加强烈的民族仇恨。秦仲为被灭的犬丘大骆之族复仇死于战争,世父为秦仲复仇让出太子位并发誓不杀戎王决不入邑,悲痛和复仇已经成了整个秦人族群内心的主导情绪。从世父“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的语气,可以体会到秦人有仇必报,视死如归的豪气,而这在当时已成为秦人社会的一种精神。《秦风·无衣》即是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诗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诗歌中可以体会到,秦人的有仇必报、视死如归不是个体心理,而是群体心理,不仅逞匹夫之勇,更是同仇敌忾,这说明此一心理已经浸淫到秦人民族性格当中了。

(二)粗犷醇厚

“陕西八大怪”集中体现了咸阳人粗犷淳厚的性格特征,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盖、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简洁明快地勾勒出咸阳人鲜活的生活场景,特别是对于“大”的追求,表现出咸阳人粗犷豪迈的性情,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突出了咸阳人古风淳朴,崇尚简约的情怀。端起大老碗,圪蹴在大门口,再来一瓣大蒜,对于关中的男人来说就是:“吃饱咧,喝涨咧,咱跟皇上一样咧。”在咸阳这片“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土窝”,简单而醇厚的土地上,人们爱的

大胆,也恨的大胆。

所谓“爱的大胆',是指风诗表现出青年男女大胆地追求爱情自由,大胆地突破礼制的束缚。当时的男女可以直抒相思之苦,如《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两性关系相当大胆,如《郑风·溱洧》描写的“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所谓所谓“恨的大胆”,是指有些风诗能够充分地暴露诗人的感情,大胆地控诉,辛辣地讽刺。在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中,有弃妇,有征人,有下层百姓,他们都从心底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告。如《邶风·谷风》中的女子用鱼梁渔网代指夫妇之情,用“毋逝我梁,毋发我荀”的比喻告诫负心之人,不要抱有复合的幻想。而《郑风·褰裳》中的弃妇,则用果断而决绝的口吻表现了与负心人的恩断义绝“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又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从“不死何为”到“不死何俟”感情层层递进,直到讽刺的高潮—“胡不遄死”这种大胆而辛辣的嘲讽,比起公认的讽刺性极强的《魏风·硕鼠》来,犹有过之。

三、吃面情结

常听得人说:陕西人爱吃面,这话原是不错的。不少陕西人在一起聊天,彼此问起对饭食的嗜好,多半会自称“面派”。不少陕西人外出,若是三天吃不上面,就觉得不舒服,若是外出十天半月,回到家里的第一餐必定是面,而且会連吃几碗,不尽兴不肯罢休。不过,仅仅说陕西人爱吃面是不够的,陕西人爱吃的是陕西面,是制作精美的面。对于面,陕西人是爱吃而且会吃:爱,表明对面有很深的感情,能够体会面的魅力并且善于从食面中得到美的享受;会,表明对面有很深的理解,懂得怎样制作并且有能力制作出不同凡响的面食来。

咸阳的面就光一个“面”字,就可以变出许多花样,随便说说,就能列举出几十种来。譬如:可以不冠地名的油泼面,棍棍面,棋花面,浆水面,翡翠面,龙须面,木樨面,菠菜面,彪彪面,刀削面,酸汤面,蛋黄面,过水面,麻食面,烩面片;应当冠以地名的韩城大刀面,永寿长寿面,汉中梆梆面,安康窝窝面,礼泉羊肉合面,乾州酸汤挂面,潼关一窝丝扯面,三原疙瘩面、等等。这些名称或突出其特别的原材料,或表明其与众不同的形状,或强调其引人入胜的味道,各有讲究,各具特色。光是听听这些名称,就足够引人浮想联翩,垂涎三尺。

实际面条之起源,大约早于魏,是由汤饼发展而成的。东汉刘熙《释名》“饼”

中已提及“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早时民俗,只有伏日吃面之说。北齐宋懔《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至于生日吃面之俗,似始于《唐书·王皇后》:“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位阿忠把衣服脱下来换斗面,为的是做生日汤饼,为什么一定要吃生日汤饼呢?因为古时生男孩称“弄璋之喜”(璋:宝玉,《诗经·小雅斯干》:“凡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唐时,就有要举行汤饼宴贺弄璋之喜之俗。刘禹锡有诗《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为什么唐时就要当“汤饼客”,必食汤饼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就认为“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命’面也。”面条,当时已成了祝福新生男儿长命百岁的象征,这种世俗一直沿袭下来,咸阳人人过生日就必吃面条了。

总的来说,如陈春保、高金生在《地域文化的渊明之光》中指出的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变数的过程,先民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即开启了地域文化的大门。对中华民族而言,《诗经》是这个古老的大门之中射出的渊明之光,虽然幽渺深远,然而真实地闪耀着光芒。正因为这种真实的存在才使得《诗经》的地域民俗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民俗就是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文化、根源性的文化,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并通过人为载体,进行着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在咸阳这片沃土上,《诗经》的民俗被传承与创新,《诗经》对咸阳民俗发出殷切的呼唤,咸阳人的心中仍澎湃着先民的声音,那是咸阳人的根。

[参考文献]

[1] 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 北京:中华书局, 1991.第195--197页、第139页.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80页--183页.

[4]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100页.

[5] 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4页.

[6]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7] 方玉润.《诗经原始》[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8] 朱光潜.《诗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古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古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 木鸢” 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饮菊花酒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菊花酒一般用菊花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菊花泡酒饮,称为“露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灯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诗经中的九大爱情诗

诗经 --九首动人的爱情诗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於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於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摡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优秀文化散文:民风民俗

优秀文化散文:民风民俗 读书是学习,读书是充实,读书是体味文化,与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有优秀文化散文,欢迎参阅。 优秀文化散文:民风民俗“温州迎灯三月三,湗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也想要来当个拉拉队呢!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

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 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优秀文化散文:文人家风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子孙珍惜时光,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报告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 异同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析《诗经》、《楚辞》中爱情诗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事实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对《诗经》和《楚辞》研读得不是很仔细。近日为了写出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一遍,还是粗略的很,姑且就浮浅地分析一下这二者中爱情诗的异同吧。 首先来讲一讲不同之处。我认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诗有三大不同。分析如下: 第一,《诗经》爱情诗的题材比较丰富,而《楚辞》爱情是的题材则比较单一。举例来说吧,《诗经》有描写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如《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叔于田》;有描写男女相会的,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有写青年男女之间思念之苦的,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还有描写被礼教束缚的充满痛苦的爱情,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而《楚辞》中的爱情题材大致是两种:除了“河伯”的爱情有过短暂的携手同游外,其它爱情中相恋的人或神总是“爱而不见”——他们总是在思念、在等待,却仿佛永远隔着一湾迷惘的水域。因此,它的主题相对《诗经》来说比较单一。 第二,《诗经》里的爱情表现得比较具体,而《楚辞》里的爱情则表现得比较抽象。这么说吧,《诗经》里的爱情诗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如《关雎》写的是一个有修养的青年思念他倾慕的美丽而贤淑的女子,《将仲子》写的是一个姑娘婉言劝阻她的心上人逾越她家的墙……它们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再来反观《楚辞》中的爱情诗歌:由于它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楚地的瑰丽神奇的山川云岭,因此它的意境显得那么迷离惝恍、摇荡神秘。于是,《楚辞》里的爱情诗让人觉得飘忽,让人觉得惆怅,让人觉得爱得仿佛像梦一样的不真实,但爱情的痛楚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诗经和楚辞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恢宏广大不足,楚辞则渐多宏篇巨制,呈现出崭新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就句式而言,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首先在文体上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模拟之作的出现和对其它文体尤其是汉赋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伟大人格,同情人民、憎恨奸徒的鲜明态度,一直影响、激励着各个时代的进步文人。 楚辞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而楚辞丰富的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以及华美繁丽的辞藻对后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完整word版)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作者姓名:许蓉蓉 专业编码: 所属地市:长治市 目录 提要1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2 (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2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4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5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6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6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7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8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8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9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9 (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10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11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11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13

参考文献14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思想内容修辞手法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人,不能不读诗经。《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诗经》作品中一朵灿烂的鲜花,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爱情诗篇的基础。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开辟中国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令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如一部爱情电视剧的重现。在《诗经》的305篇诗作中,有五十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思念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画。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诗经 王风 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与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与竞争意识。 4、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多媒体播放《黍离》歌曲导入 二、板书课题 (一)《诗经》简介: 《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风多就是各地民歌;雅就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就是铺陈直叙;比就就是比喻;兴就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

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就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与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诗经》就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二)写作背景:《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与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就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三)成语“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就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瞧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悲伤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故成语“黍离之悲”的意思就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四)学习课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正音 (2)把握基调,正确朗读 请几位同学自愿朗读诗歌,并由其她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与不当的语调。同学自主朗读,感觉,揣摩,把不懂的地方标示出来,留待讲解后解决。 2、指导简单翻译诗歌 参照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 ①彼:那个地方。黍: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称黍子,去皮后叫大黄米,性粘,

《诗经》里最动人的十一首爱情诗,令人如痴如醉

一直以来,中国的民歌就很动听,读了《诗经》更能体会民歌的妙趣横生,《诗经》中的爱情更是令人神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於嗟阔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於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於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摡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采葛

描写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1000字作文

描写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1000字作文 导读: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

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姓氏及名字

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导读:【篇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篇二:《方图》】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篇三:《草虫图》】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篇四:《鹊图》】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篇五:《麇图》】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篇六:《雎鸠图》】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中的爱情诗六篇】 1.《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 王风 黍离复习课程

《诗经·王风·黍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4.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多媒体播放《黍离》歌曲导入 二、板书课题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

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诗经》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二)写作背景:《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三)成语“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悲伤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故成语“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四)学习课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正音 (2)把握基调,正确朗读 请几位同学自愿朗读诗歌,并由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和不当的语调。同学自主朗读,感觉,揣摩,把不懂的地方标示出来,留待讲解后解决。 2.指导简单翻译诗歌 参照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 ①彼:那个地方。黍: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称黍子,去皮后叫大黄米,

诗经-传统文化教育

诗经 成书过程 名称由来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一、有相关知识的题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 1.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 2.抒情方式 3.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景情关系: 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常考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夸大夸张、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词 其他艺术手法: 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章法结构: ①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③层次脉络。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注意写景与抒情内容的安排。 答题模板 答案表述模式 特点+说明+作用

二、有答题模式的题型 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1.字词品鉴 答题格式:词义+手法+描述+作用 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指出该词所用艺术手法。 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第四步,指出作用: (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2.句子作用 答题格式: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 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②反映了什么时代、社会特征;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④渲染什么气氛; ⑤抒发什么感情;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内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秦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

《诗经·关雎》解读

文献信息检索作业 ——《诗经·关雎》解读一、注释方法 汉代:采用“传”和“笺”的注释方法。 唐代:《毛诗正义》采用“正义”的注释方法。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宋代:《诗集传》采用“传”的注释方法。朱熹《诗集传》,以自作解说为主,兼采他人之说,是对传这种注释形式的发展。 《四书章句集注》采用“集解”的注释方法。集解,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清代:《诗经原始》主要采用“疏”的注解方法,在对原文进行考据的基础上也注重兼释前人的注释。侧面采用“章句”的注释方法,但主要侧重于辨明章句结构(对单句分章来分析结构),而非全篇逐字解释,而是分句进行总结。 《诗三家义集疏》采用“集疏”的注释方法。对于字词的考证,参考了众多古典著作,如《文选》、《释文》、《广雅》、《说文解字》等,同时引用其他许多学者的观点,归纳出大量例证来解释说明,此外还结合方言的含义来作参考。由对字词的解释阐发出来许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对于字词含义的考证,会结合比较不同学者、不同著作,最后整合归纳,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一)联系 1.汉代与宋代都有采用“传”的注释方法,同时宋代的“传”是在汉代的基础增加兼采他人之说的形式。 2.唐代的《毛诗正义》和清代的《诗经原始》和《诗三家义集疏》都有采用“疏”的注释方法。但是,《诗经原始》和《诗三家义集疏》的“集释”方法更

加精确,对于注释的考据更为合理。 (二)区别 1.汉代在使用“传”的注释方法之外,也采用“笺”的注释方法。从而对于原著中隐略不详的部分加以申发,或者记下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作为自己的阅读心得。 而宋代并没有使用“笺”的注释方法。 2.唐代和清代的注释方法都属于“疏”,但是在表现形式各有侧重点。唐代《毛诗正义》采用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诗经原始》的注释大多只是为了“扬弃”,主要的注释是名物考证。依靠原始文献本身的注释来进行合理推论。《诗三家义集疏》的集释部分引用的例证更加充分。 二、注释重心 他将自己对具体经义和语境的理解与前人视野和自己视野融合,以追本溯源、以经解经与解喻三种方法为主,注重音、义方面的解释。 《诗集传》的注释重心在:①句子的比兴;②用反切法注音;③字、句的解释;④自己的评述;⑤表达的思想等。 《诗经原始》强调逐字句对于“比兴”手法运用,同时受到清代对于义训诂和名物考据的影响关注名物考据,由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侧面推测诗歌描绘的主体。文中也表达自身的思想,但是在[眉评][附录]部分也大篇幅记叙他人的思想观点。 “君子”与“淑女”在先秦时代里,是具有重大道德意义的称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逑”为匹配之意,即为结合。在道德意义上,地位相当的淑女与君子通过婚姻结合,以此来反应诗人心中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在古代君主不仅是国家权力的最高者,同时也是天下人的道德楷模。虽然关雎篇中的淑女与君子并未明确指出是君主与后妃,但他们作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其婚配情况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对诗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转载过去,本知识来源于网络,笔者只是拿来 给大家分享,希望不要在此对本文发表评论】《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 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 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 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 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 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中 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 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 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 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 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 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 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 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 •;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 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 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 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