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一、正确修行的条件:1、修习止观的必要条件:(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2)呵五欲:呵色声香香触五欲。(3)弃五盖:应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盖。(4)五调:调正饮食,睡眠,身体的坐姿,呼吸的出入息和心态。(5)方便行:希望自己进入圣境,精进修持,念佛法僧三宝加持和正修禅定的尊贵,善巧智慧修禅定,一心分明决定修习止观。2、修禅定的前行法: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在进入初禅前相继出现八触和十功德。3、修习止观法门的身理基础:(1)双盘莲华坐,可获得五种利益:A、易得轻安境界,感觉身体很轻,很舒服,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均可以欢愉和轻易的完成。B、长坐也不紧张也不酸麻。C、内心宁静。D、人们对行者产生信心。E、易得佛菩萨的加持力。(2)在双盘前,先学单盘。(3)经常练习弯腰、后仰和转身、踢腿运动。增强身体的柔软性。(4)在修习止观前,除炎热的夏天外,最好要用毯子覆盖双腿和膝盖,保持腿部暖和,防止双腿受凉生风湿病。二、修持息道法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正行:1、息道法:注重呼吸,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观想吸进的是带有白光的佛菩萨加持过的真气,进入体内散

布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之中,呼出的是体内无明的污染之黑气。呼气后,有可长或短的间隙,身心清净,眼不见外色,耳不闻外声,呼吸细长绵软,无声无息,唯见真气遍布全身。只要清心,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1)数息法:只数呼,意守呼,呼后暂停(以数至36、72、108

表示时间)。也可只数吸。(2)随息法:意念随气进出观想。(3)止息法:呼后暂停。(4)观息法:内观真气遍布全身毛孔。又观无明的废气呼出体外。2、达到初禅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的区别:(1)欲界定:觉受清静和轻安。定力可较长,但仍有色身和心念存在。(2)粗住:有短时间的安静,不散乱,但心念较粗,有时会失去专心一致的专注力,导致心念不定。(3)细住:身心清静,思想渐趋集中。(4)未到地定:色身如虚空,内不见身,外不见物。但还有一些自然的障碍(无明烦恼还很多)。虽觉知无身、无心境界,但这不是证得空性。只算是虚空而已。对空观还未明白之故。3、进入初禅时的境界:(1)有地水火风转换的四种感觉:A、有地大转换的觉知:重、沉、坚、涩(粗)。B、有水大转换的觉知:凉、冷、软、滑。C、有火大转换的觉知:暖、热、猗、痒。D、有风大转换的觉知:动、掉(摇摆)、轻、浮。以上就是在初禅过程中十六触之相。(2)伴随有十功德之相的产生: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自在(解脱)、境界相应(内观见身

内有三十六物)。(3)身心清静的四个阶段:A、身心的宁静和轻安:感觉身体轻松、舒畅。B、心念上的轻安:心念轻易地与善法联系在一起,且不易被恶法征服,显得容易生起正见和舍弃邪恶之见。C、觉知头顶内有一股气流,感到轻快和舒适。开始有沉重感压迫感,好象头要暴裂,过后就感到轻松和舒畅。D、有一股轻灵的风气在全身流动,这是已达完全禅定(止)的特征。当达到D种境界时,即修观,此时五种神通马上要出现了。三、修行禅定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对治法:1、可能发生六种偏差:(这主要是主观因素形成的)(1)懈怠,(2)健忘,(3)昏沉(呆滞),(4)心境高昂的兴奋状态,(5)没有适时反应的怠慢,(6)过度的热诚。2、对治六种偏差的法门:(1)对治懈怠:A、要有信心(趋入圣道的信心)。B、护持趋向觉悟的愿望,领悟禅修的重要性。C、精进:定时、定量完成禅修。D、要舒适的持续修持,不用以苦行修习禅定。(2)对治健忘:常忆念教法,不使忘失。(3)对治昏沉:正确的觉知。要了知如果不好好修持,即会轮落生死海中,后果严重。(4)对治高昂时的兴奋:有了一点进步,不要骄傲,要谦虚谨慎。(5)对治怠慢:应视为是佛菩萨的加持所致。(6)对治狂热:舍弃好胜心,可获得宁静。3、分析在禅修过程中的几种极端情况:如昏睡、昏沉、散乱。(1)造成昏

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A、食物:吃得太多,造成体内血液大量流入胃中,脑血供应不足,引起昏睡。宜七八分饱即可。还要饭食后经行、散步。B、气候:因气压太低,闷热、下雨。尤其是下雨时易使人昏睡。应把门窗关闭,开一小绿灯或蓝灯,喝温凉的绿茶,醒脑提神。C、季节:春秋天,易感疲乏欲睡,宜喝温茶。D、光线:昏暗或太弱,宜开八瓦左右的小绿灯照明。E、眼睛:闭得太紧,宜视鼻端,眯成一细缝。或轻轻闭上。F、呼吸:只用左鼻孔呼吸,应用二鼻呼吸。(右鼻有阻须治疗)G、室内颜色:如室内黑色或其他暗灰深色则不宜。宜用(淡)棕色,淡绿色。H、衣着:太多太紧,应穿得宽松,不热不冷即可。I、个人心态:过分沉稳,放松精神,松开上下关节。(2)造成昏沉的原因和解决办法:A、身体虚弱:宜增强体育锻炼。B、过分劳累:应适当休息,放松身心,喝温绿茶。C、贪心重:应修布施,吃些亏处不计较。D、肥胖:应多喝茶减肥。加强锻炼。E、室内空气混浊:因二氧化碳过多,易使人昏沉欲睡。应立即开窗通风、换气。(3)造成心思散乱的原因和解决办法:A、食物:吃得太少,肚子饿。应七八分饱即可。吃的辣或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引起思想分散。宜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B、气候:太冷,太热。或烈日照射。宜保持温度在于20度左右。如烈日照射,可用棕色布遮光即可。

C、季节:夏冬季天气过热过寒。夏天宜降温,多喝凉绿茶,冬天保温,宜多喝热茶和热牛奶之类的饮料。D、光线:太强。宜用棕色布遮挡。E、颜色:不宜用橙、黄色,淡红色。宜用棕、绿色布。F、眼睛:张开太大,应眯成一线视鼻端。G、呼吸:只用右鼻孔呼吸。应用双鼻孔呼吸。用滴鼻净治疗。H、心态:太兴奋。应散步,眼望远方,观看地上花草树木。I、嗔心重:学会肚量大,心平则气和。J、身体状况:运动后应适当休息后,应擦洗身体。如用脑时间长,应散步、休息、放松。然后坐禅。K、太瘦:增加营养,多吃豆制品和油脂类食物。不宜多喝茶。应少喝茶。4、在禅修中,一般解决昏沉和散乱的办法是:(1)消除昏沉的办法:专注鼻端或脐轮(肚脐眼)或下丹田。脊柱垂直不歪。(2)消除散乱的办法:主观:应修无常观、不净观。修无我,去我执。客观:地方要安静,坐位要适中,坐垫要用棉麻类。光线要不弱不强。白天遮棕色窗帘。晚上开小绿灯,使室内不会过暗。空气要流通。静坐要闭门窗与不受外界的声光影响。5、当前修禅环境、地点的选取:(1)易得食物(离市场三四里远或交通方便)。(2)修行地点远离各种污染源,如学校、医院、工厂、机关、住宅区、娱乐场所等地。(3)环境优雅安静,为吉祥地:A、后有高山为依靠,B、傍有溪水过修行地,C、左右有山脉如扶手,D、

周围无怪石、怪树之类及突出指向修行处。如有类似情况,可筑高墙壁遮挡。(因凡有尖端的物件,都有或多或少放电现象,对修行人有十分的妨碍,会产生各种不利现象及身心疼痛现象!) E、修行人居处,出口宜向南,向东或向东南。屋前有平地。大路不能直对居处,应被河流环抱为宜。离开大桥,不使路桥轴线对准居处。F、应在选定修行地前,先祈请护法:祈请四天王、韦陀菩萨及天龙八部、当方土地善神等。如是保证修行时,不受外界干扰。为保障善神来护法,必须每天设置供养。不得吝惜。

震阳子内丹法诀明旨

震阳子内丹法诀明旨 总诀 回光返相调息入定观音是性菩萨是命 尔不观照彼不会动久久观照摄情归性 性命双修自然入圣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心如止水性似明镜二六时中抽暇清净 静观守中一阳发动河车运转任督脉通 采药归炉温养丹成功行圆满神化能灵 筑基炼己 诀曰: 灯内油干灯自灭 人身精尽人自亡 欲作不老长生客 接命添油养太和 一、炼性法:修道下手之初,先要炼性。切忌大怒、大欲、大醉。性格要柔和,宽宏大量,谦恭忍让,忠诚老实。要亲近有德的好人,疏远小人、坏人。 二、接命法(小炼形):在每日清晨四五点至六七点钟,面向东方太阳,多采新鲜空气,多吸入少呼出。多吸入者,乃是用鼻息吸氧气存入下丹田,即小腹。多存几秒钟,以接本身之元气,越接越充足。这名

叫小炼形,是接命添油的妙法。百日功灵,气充足,精神饱满。晚间早睡,清晨早起,锻炼身体,吸足气满,再打打太极拳都很好。 三、添油法:夫油者,精也。灯光,性也。以精合性,就是添油之法也。入手初修第一要保精,此为至要之道,但大都难以保守。或有人说:“精是后天渣滓之物,泄之又生保它何益?”岂知得此后天之精,使之不泄,此所以故先天也。故《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得水帘洞后先盗水晶宫武库之金,即金箍棒也。得此真宝,可以固后天也,使花果山(比之人身)水帘洞(比坎卦,外阴如水帘,比内肾宫)成为铜墙铁壁,称圣称王亦无不可也。《道德经》第九章中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之句,盖言后天精足,最易漏泄,如能保而炼之,久则精返化气,与神合为一体。故《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则一语道破,毫无余义矣。要知道最简易,除却保精养气凝神静观之外,别无可言矣。 四、三缘四正法:何为三缘四正法呢?三缘即上结天缘,中结人缘,下结地缘,即是要以天理良心,天良美德处世待人,为人民办事,为天下众生谋求幸福,上体天心,替天行道,用我们的至诚之心感格历代成道的祖师,以及天上一切诸神众神,并和他们的精神合为一体,就是上结天缘。中结人缘,就是和广大人民群众广积善缘,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广行方便,大积阴功。下结地缘,就是持斋茹素,戒杀放生,爱护地球上一切生灵万物,鳞潜羽翔,昆虫草木无故皆不可损伤,幽魂善鬼早得超生,超拔救苦。

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异同

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异同 1、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惠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本自具足,现现成成,离一切能诠所诠,无须外求,只有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去证得,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体即是,动念却乖。因此,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高唱“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初期的禅宗寺院甚至只有法堂,没有佛殿。一切只凭自己努力,绝不倚仗他山。故有“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之极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公案,“不用求真,唯须自见”是其思想特色,故称难行道。

2、净土宗的思想特色: 横超三界是各宗的共同目的,而手段却各有不同。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太重,五浊恶世诱惑力太大,稍一不慎即堕轮回,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脱者不多,大部分众生需要依靠他力即佛力的慈悲加被。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如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皆率众接引。后阿弥陀佛果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其“光明无量”,“黄金为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人民“寿命无量”,“皆是阿鞞跋致”。娑婆众生只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至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虽未断惑,亦可带业往生,与“诸大菩萨聚会一处”闻佛说法,永不退转,一生补处。即简便易行,又无重堕轮回之忧,摄机独广,故称易行道。 3、二家合论:合论二家异同,今分三点详述。 自力与他力 自力与他力是禅与净的根本区别,自力亦叫增上,他力称为他增上,只有自、他二力展转增上,乃至圆满,才能到达极果,缺一不可。禅宗并不否认他力,如皈依三宝便是依三宝的加持力;特别是受戒,定要三师、七证、自四羯磨等, 戒体才能成就。只是禅宗特重自力,净土特重他力而已。 禅净入门手段不同,禅宗以自力感应他力,难行能行,明心见性,开佛知见,自力增长,他力展转增长,自然万魔不侵、诸佛护持;净

禅、禅学、禅文化

原始禅源于古代印度,早在远古时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后来释迦采用了其中精义,作为特定修持的法门。禅的梵文是Dhyana,中译为“禅那”,简称为“禅”。 鸠摩罗什意译你“思维修”玄奘法师意译为“静虑”。 “禅那”是诸种三昧(Samadhi)中的一种法门,它在“心一境性”的前提下,根据身心思惟的境行,又分为四个层次,简称为“四禅”。《大智度论》卷28中记载:“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外,诸种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可知原始禅的意义是和禅定、三昧分不开。后世禅宗但以禅命宗,在禅定的基础上赋予禅更灵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广的包融性。至于禅的再生、禅的超越则是始自中国唐代的六祖慧能。 禅不立字也不离文字;禅不是文字却也离不开文字的传颂。 老于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对而言,道又可道,名又可名。 禅正如孔于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育焉。”如诗一般,可以怨,可以兴,可以道,可以名;只要真修实证,横说竖说,众生说,尽在言中而不失其旨;如或不然,任你千般巧说,万种风情,终究是夏虫语冰,说食不饱。 虽说禅是教外别传,但却不别于佛法,如同宋代禅门传说,自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传不立文字教外别旨。尔后天下老和尚皆以本分事接人,不以教理文字,意解入微,名之曰道。苟有旨意,多为圆融宗教,不落言诠,直下要学人体取本地风光,一切现成;非于经教之外,别有佛法,不然则佛法有二。只缘学佛者多半内不知了明自心,外不能顿歇诸缘,徒然迷指为月,认沤为海,以文字义理而为究竞,故祖祖佛佛直示安心之道,俾能于诸经教文中,因指见月,得意忘言,不离文字,而体证如如。 故禅宗古德有言,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两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两种语。可说教外别传,入乎经教之中,又出乎经教之外;透过禅的实悟,可以更好的修证到觉行圆满的佛地,诚为真修实证的切要法门。 广义说来,禅是一切佛法心要,狭义而言,禅是别于经教,真修实证的次第方法。 《金刚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是禅的精髓所在。佛法不是戏论,要求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千百年来禅门能延续心灯,独唱祖庭,展示佛法慧命而不衰败,便足以说明禅是佛法精要和契机。 禅是一组诠解生命真谛的智慧,它湛精圆妙的体系,融贯了印度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且为中华文化放出空前的异彩,流风遍及,自唐宋元明清,乃至日本、韩国等国,都深受影响,历久不衰。禅宗真正走出印度佛学的系统。进一步涵化两国文化的精蕴,完成自己独特的风范,而开拓了深远流长的慧命,是在六祖慧能和他门下马祖道一的时代。 在中国,禅宗作为生命之学,虽和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之学,别帜互异,但却后来居上,兼融并蓄地包涵了各家的精旨。 在此之前,禅宗除了继承印度佛学传统的功用和行证而外,始终含持着般若和唯识交融的古朴而严谨的学风和情性,代代相传,由菩提达摩《楞伽》印心到东山法门的般若观心,一表无遗。继此以后,三玄论孟,苟墨学庸,互为交流,自传统的经典文化中突破;-股清新自在、充满生动机趣的泉源,从深厚的黄土地中。漾溢迸出,如春风细雨,滋润灌溉了大江南北和山泽野地。 所谓“拈花微笑”,“不立文字”等的宗旨,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生命思想的真谐和情趣,从此遍及到一花一叶,蠢动含灵;不需透过皓首穷经的义理辩解,不需经由钟鼎庙堂的祈福加持,人们就可亲切、直率地触及到真如自性跳动的脉博。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正是禅宗祖师带来趣向真如的宣示和超越自我的启蒙。“明心见性”已不再是那么遥远生疏的指标,这些都是中国禅宗特立独行的典范。这些属于整体生民的火炬,划过中国历史的长空,为当代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德业。 如前文所说,佛教产生以后,舍弃了苦行,继承了禅定,所谓小乘禅观的“四禅八定”,就是在古印度外道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佛教的传入,“禅定”也传到了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和注释,习禅之风遂在中国盛他来。

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 林崇安教授目次一、前言 二、寻找涅槃(苦的灭除) 方式(一):追逐世间欲乐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 方式(二):深入禅定,追求平静 方式(三):极端苦行 方式(四):中道之行 三、证悟的过程 (一)日落前降魔 (二)证得宿命通 (三)证得天眼通 (四)证得宿命通证得漏尽通 四、开示禅修的次第 (一)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四禅,生起三明及智慧,得俱解脱。 (二)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未至定之正定,生起智慧,得慧解脱。 五、结语 一、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从释尊的亲身体验所传出,因此有关释尊的禅修经验值得仔细研究。 本文将分析释尊的禅修过程,以及他对弟子们有关禅修的教导。关于释尊的一生,散见于南北传的经藏与律藏中,释尊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城净饭王的儿子,名为悉达多。十九岁娶妻耶输陀罗。二十九岁生子罗怙罗,同年出家,寻找灭苦之道。三十五岁成佛(约公元前五三一年),八十岁时入灭。上述依据《众圣点记》的记年,以下主要依据北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 以及南传《中部》的《萨遮迦大经》[2] 中的记载,并兼及相关的一些经典,来探讨释尊的禅修过程。 二、寻找涅槃(苦的灭除) 释尊寻找灭苦之道,先尝试当时印度的各种方法,最后自己才发现正确的中道之路,今分述如下。 方式(一):追逐世间欲乐 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 释尊在家时,以太子的身份享受宫内种种五欲之乐,但是老病死之苦仍然逃避不了,因此决定出家寻道。 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悉达多菩萨一出家后,就

胡海牙的天元丹法函授教材

陈撄宁天元丹法函授教材目录 (本函授教材是1996年由中华气功杂志社主办的陈撄宁仙学天元丹法函授班的教材) 目录: 一、近代仙学的开拓者陈撄宁(略) 二、仙学概述(略) 三、仙学基本要领与基础理论 (28) (一)、仙学基础1.丹道原理2.三元丹法3.人元丹法4.上药三品5.小药与大药6.内丹与外丹7.阳丹与阴丹8.产药与成丹9.黍米丹说10.小大周天11.小还与大还12.火候与止火13.玄关一窍14.专气致柔5.学仙毕业时间16.辟谷与成仙17.仙佛皆重清静心8.修仙必以德为辅19.筑基20.用功时间 (二)修炼秘要1.论性与命2.论初步存神3.论呼吸与胎息4.论真空炼形法5.论杂念6.论冲关7.睡功三昧8.先天一气与神仙9.炼虚合道超出三界10.胎从空定中来11.文火与武火 (三)修炼法要1.修道程序2.仙家顿法3.先天玄妙4.学仙简要5.开玄关6.初学守窍7.玄关发动一景8.调身调息9.调药与河车逆转10.天丹要诀11.活子时12.丹成温养13.长生口诀14.老年人多睡为妙15.防偏之法16.小周天任督感应17.功境例解18.生死流转之机 ……………………

一、修炼基础 1.丹道原理 《老子道德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即后世丹经所谓先天一气之说。 《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后世丹经所言阴阳的道理不能外此。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盖氤氲者,天气下交于地,地气上交于天,温和酝酿,欲雨未雨,将雷未雷,所谓“万里阴沉春气合’者是也,若雷雨既施,早非氤氲矣。 露乃地面之水因热化气,腾散于空中,至夜遇冷,遂附于最易散热之物体,而凝结成露。丹道亦同此理,可以神悟,难以言传。 以世俗严,男子偏于阳,女子偏于阴。以丹道言,男子外阳面内阴,女子内阴面外阳。总而言之,不管他们谁是阴谁是阳,都嫌其偏枯而不完全,此乃人类有身以来最大的缺憾,亦即生死流传唯一的动机。但后天阴阳虽分为二,而先天一气却是整个的,其本性实不欲分离。修道者贵在利用后天之阴阳,以返还先天一气,换言之,即是从偏枯不自然之变态上,逆行造化以求回复中和自然之本性而已。 《书经》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此十六个字将修行的道理已包括尽了。 《庄子.在宥篇》引广成子教黄帝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圆顿按: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已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2.三元丹法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 汉—晋时期(2B C-420) ?第一节佛教的初传 ?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 ?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 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 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 小乘佛教禅数学 3、支娄迦谶的译经: 大乘佛教般若经 4、道安的译经 5、鸠摩罗什的译经 第三节求法: ?1、朱士行 ?2、法显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 ?依附黄老 ?玄佛合流 ?依附儒家 ?依附政权 ?(2)贵族化的佛教 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 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 ?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 ?宋:417年灭后秦 ?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 ?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 ?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

二、平民化: ?平民化的标志: ?1、凿窟造像: ?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 ?石窟 2、疑伪经的出现 ?疑伪经的含义 ?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 ?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 ?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 ?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 ?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 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 ?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 ?优待僧侣,奖励义学 ?广建佛寺,盛造佛像 ?扶持翻译佛教典籍 ?著书立说 ?制定戒律

禅易功

禅易功 此功又称为“观音千手千眼济世神功”,此功修炼三个月后,即可通中脉(小周天),如果调制疾病,会意到气到,治病效果甚佳,在练功三年后,凡练功者摸过的,用过的物品,均可成为信息物,用于治病救人,有奇效, 练功前准备:忌饱食、酒、烟、穿宽大的衣服,盘坐。 练功时间:早晨05---06时:中午11—13时,晚17—18时,子夜23----01时(系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亦可不按这四个时辰,什么时间有空就什么时间练,每天练两次即可。 预备式:佛光普照 双盘、忘息、凝神、意守丹田,意念宇宙之气源源不断涌向全身,双手合十,目视鼻尖,进入忘我之境界。 第二式:宇宙洪荒 双手掌胸前抬起,十指相对,掌心向上,观想两手红色灵光。 第三式:地水火风 手掌移至脐前,十指相对,掌心向下,观想丹田红色灵光 第四式:天地玄黄 翻掌,掌心向下,掌指相对在胸前,观想胸前红色灵光 第五式;人杰地灵 向前推掌,掌心向外,拇指向下,观想全身沐浴在红光里 第六式:佛光普照(同预备式) 第七式:宇宙洪荒(同第二式) 第八式:天地交泰 双臂一字横肩,掌心相后,拇指向下,观想天地一片红光 第九式:阴阳合一 两掌在胸前相对,掌指斜对,掌心相对一寸,观想红光在全身涌动

第十式:地涌金莲 两手指在双气门穴遥对,手心向上,观想红光充满宇宙空间 第十一式:金光缭绕 两手掌立起在肩前,掌心向外,手指向上,观想红色和金色光芒在天地缭绕 第十二式:佛光普照 第十三式:宇宙洪荒 第十四式:妙法无穷 两臂伸直与肩平,两手掌立起,掌心向外,手指向上,观想宇宙精气红光涌入全身 第十五式:天生万物 两小臂抬起在胸前,双手掌呈30度角斜向上,掌心向下,手指向前,观想天地万物精气被你吸收 第十六式:龙虎升腾 双臂向前伸直,掌心向下,手指向前,观想红色光团环绕全身 第十七式:无上大法 手指45度角斜立在鼻前,掌指斜上,观想红色气团充满全身 第十八式:佛关普照 第十九式:宇宙洪荒 第二十式:宝莲开花 左右手掌在胸前上下相对,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掌心相距两寸,观想红色气团在全身内外缭绕,头顶有一朵红色莲花 第二十一式:空空色色 左手掌移至锁骨前,右手掌下移至脐前,观想莲花慢慢开放 第二十二式:色色空空

红砂吸魂掌(北少林圣禅门)

红砂吸魂掌(北少林圣禅门) 红砂吸魂掌为北少林圣禅门九大绝技之一,全功分上、下两部。上部为筑基功,修1个月即可发放外气,修3个月中原地区可单衣过冬。笔者去年修练两个月因故停功但仍能以1件秋衣1件毛衣1件外套越冬,即使下雪也不觉冷。下部为上劲四式,在上部练百日后,每早修炼8天即可令树叶随掌而动。1年功成可开砖裂石,隔空布气制敌、毁物、活肤碎骨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功效。 上部---站桩筑基功:两脚左右分开,脚内侧略宽于肩,双足平直,脚尖稍内扣,双腿屈膝半蹲并稍内收,大腿尽量与地面保持水平,膝不冲出脚尖,上体正直。百会稍上领,下颏微收,百会与会阴同在一条直线上。口微闭,舌抵上腭,双目平视,直腰收胯,两脚用暗劲外撑身体,重心落在两足中线连点上,两手下垂放于两胯旁,两臂似直非直,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含。 呼吸:采用自然呼吸,熟练后采用逆腹式呼吸效果更好。 意念:吸气时想气从两掌心、两脚心源源不断的进入膻中穴及后面的一个空间(中丹田)。路线:两脚心至两腿中心至下丹田至中丹田;两掌心至两臂内侧至腋下至中丹田。两条路线同时吸。一呼一吸为一次,呼时意想中丹田。练足49次(可循序渐进每次加7次即从7次至14次直至能练满49次),接着变为两臂朝前平行伸直,手心朝前,指尖向上,意念同前练足49次;尔后,两臂左右平行伸出,成一字形,手心朝外(左右)指尖向上,意念同前练足49次;最后两臂向上直举,手掌托天,指尖向后,意念同前练足49次后收功。 收功:两手掌心贴肚脐,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士相反)意守丹田5分钟左右,顺时针揉摩36次,逆时针揉摩36次,拍打全身,散步。

下部---上劲四式:预备式同前加意守丹田5分钟。 第一式:指尖上翘,掌心向下,两臂内转,使两手手指尖在胯前相对。吸气时全身放松,双掌上提胸前(指尖仍相对),呼气时双掌用劲尽量下压,接着吸气放松全身。双掌上提胸前,呼气时双掌比上一次更用力下压,以后每次呼气均要加劲,吸气一定放松。开始可练7次,随着劲力的进展每天加一次,至49次止为宜。以下各式均如此循序渐进。 第二式:两手直臂向前成立掌状,掌心朝前,指尖向上。吸气时双掌收回胸前(掌心仍向前),呼气尽量用劲前推出至平直。每次吸气均放松,呼气用劲如第一次,之后劲一次比一次大。 第三式:两手立掌直臂向左右分开,掌心朝外,指尖朝上。呼气放松全身双掌缩回至双肩外旁,呼气时用劲尽量外推,要领同前。 第四式:两手托掌直臂向上伸直,掌心向上,指尖朝后,吸气时全身放松双掌至肩上。呼气时双掌用劲尽量向上托举,要领同前。 说明:以上四式吸气时一定要全身放松,配合动作意想吸气时从两掌心、两脚心入中丹田(路线同筑基功),呼气时意想中丹田气涌入下丹田,同时两掌用劲下压、前推、侧推或托举。每隔8天可试功1次,面对树叶、厚纸或纸团等1米左右,意念呼吸要领同前练功,呼气时意想推物体。 注意事项: 1、练筑基功百日方可练上劲四式,并应分时继续练筑基功。筑基功最佳练功时间为早上3-7点。 2、练功后30分钟内手不要接触冷水,最少也要隔15分钟。 3、百日内禁房事,遗精或房事后第二天不得练上劲四式,否则伤身后果自负。

书法常用四言禅语

书法常用四言禅语 书法常用四言禅语2013-09-02 14:07阅读:常用四言禅语 白云无心真如佛性 德厚福隆泽雨无偏 众德悉备悲智双运 天花圣语因缘和合 佛光护佑清虚静泰 圆觉伽蓝随缘是禅 龙天护佑平安吉祥 澄心清神觉悟人生 福泽千秋万德庄严 自在解脱佛缘如意 福寿康宁身心安顿 法门龙象禅机参道 现身说法品茶论禅 悟道无我文字般若 临济高风妙合天成 拈花含笑天从人愿 法缘天成敬天爱人 诸法无我见性成佛

顶礼膜拜顺天应人法喜充满禅净双修乐善好施法音远达禅定智慧竹雨谈经行住坐卧鹿苑参禅禅悦之味万事随缘第一义谛涅槃寂静护国安民普度众生心香妙供茶禅一昧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五蕴皆空礼敬诸佛六度齐修知恩报恩福慧绵延弘范三界随愿所成卓锡谈经一尘不染竹林清风智慧功德厚德载福庄严国土德为上善当头棒喝指点迷津悟道证果留惑润生游戏三昧莲花说法佛国莲香庄严宝相梵音海潮华雨禅心

三德俱圆觉引群伦长松皓月烟霞清净腹容三藏真如法界恒河沙数安身立命唯我独尊长乐永康知足常乐风清月明施仁布恩恒顺众生香云法座同沾甘露感应道交法轮常转普化有方佛日增辉福慧齐臻禅观静念成喜悦相韦编三绝悲运同体净业三福功不唐捐口碑载道德全福慧光明宝藏佛道禅心正法久住动静一如心气正和心师造化宗风永振心源清净妙造自然参禅悟真和风静穆悟尽心华一心三观悲愿金刚得大自在

法雨润生花开见佛 飞花落叶花好月圆 和气致祥唯吾知足 忍辱精进妙观静思 静观人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生崇尚道德 华藏世界静观自得 瑞彩祥云日进月步 皆大欢喜布德行惠 觉诸世间香风醉月 摩室悟禅法筵广开 盛德如愚神融笔畅 是寿者相翰逸神飞 祗园精舍慈悲加被 广大为怀常随佛学 长依菩提众妙和合 佛道崇虚宝炬扬辉 美意延年寿山福海 花枝春满自在吉祥 佛光普照梵宇庄严 弘法利生深妙圆融 福田广种常以法音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慧灯之光九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本文主要对各个时期的禅宗思想进行梳理,简要呈现出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禅宗;慧能;中国佛教 引言 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 - 5世纪的古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在两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长时间的传播与流布,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碰撞、融合,到唐代发生了在印度佛教基础上的创新,成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即是中国佛教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佛教的宗派。 佛教进入中土,就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土壤,在完全异质文化背景下生长的重大问题。而禅宗正是佛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在相撞激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融合,迸发出了智慧火花的结果。 开山祖师菩提达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嵩山少林寺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禅法,开了禅宗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对教理的思考,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行入不仅指修行,还包括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不但要符合佛教的戒律,还要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1] 二祖慧可是达摩禅法的直接继承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被各种烦恼覆盖而不能显现。即众生皆有如来藏,人的本心与佛无异,只要破除无明烦恼,人人都可成佛,反对执著文字,重视自悟。 四祖道信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在修持中要在般若理论的指导下,“守一”、“看心”。他也重视修禅,认为只有在禅定状态中才能体会身心为空,破除无明虚妄,显现自身具有的佛性。[2]

修道与仙学的区别

“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 知常养生轩>研讨区>书简点评>丹道学习随笔杂录(大江东) 丹道学习随笔杂录(大江东) 一、“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 我曾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义尚先生在《气功》杂志上刊登了题名的《漫谈修道》:“人元金丹,实际是以术延命之最高的简易迅速法门,终是修道之功法内容。陈撄宁先生为了突出延命术,称之为“仙学”,以与修道相区分,未免欠妥!”(《气功》1992、7)。胡海牙先生则有《释“仙学”》(《气功》1993、8)予以回应:“仙学”就是仙道之学,而非狭义的修仙之术。仙道为一,不容分割,道为仙之体,仙为道之用,道不易闻,赖有仙而后知道之足贵;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后知仙之必成”,并认为张先生是在“曲解仙学”。张先生又有《再谈修道——兼答胡海牙<释“仙学”>》(《气功》1993、12)。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后又有很多人以此为题撰写文章讨论,刊载在《气功》1994、1995年等各期上。除张义尚先生和胡海牙先生各有所指外,其余的人都是隔靴搔痒! 我以为,张义尚先生“修道”与“学仙”的区分所指的是“法”上的问题,而胡海牙所指的“仙学”,则是“仙学”这门“学问”所包括的范畴,是“名”上的问题,看来是“所答非所问”。 陈撄宁先生弟子朱昌亚女士序《大道歌白话解》曰:“夫仙学与道学,其不同果安在乎?盖闻古今学仙者,必从炼丹下手,不足以成仙也。学道者则无炼丹之必要,只需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到先天之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而道可成矣。” 陈先生亲写《灵源大道歌读者须知·第六》曰:“况且修道比较炼丹,究竟有点分别,假使我们把他颠倒过来说修丹炼道,在旁人听来,未免要笑我们文理欠通,因此可以明白两者不同之点。修道的人果能够从后天神气返还到先天性命,就算是功德圆满,不必再去讨论什么铅汞问题。” 陈撄宁先生和张义尚先生都看到了“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 到底谁知道:“夫仙学与道学,其不同果安在乎?”也就是“修道”与“学仙”(炼丹)的区别所在? (2004/04/0109:17pm) 二、对“炼丹”和“修道”的一点认识 至于“铅、汞,真意”,是有他特指的,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代号,丹法不同,所指出的内涵也不同。铅是性质是重,重则下沉;汞的性质是轻,轻则上飞。如果符合这个性质,大抵就可以用“铅、汞”代号之。“真意”,不能和“铅、汞”一起提,因为是两个概念范畴的东西。好像大多数都是“身心意”在一起的。 丹道不是仅仅“心性”的修炼,“心性”的修炼,大抵可以叫做“修道”;“修仙”或“炼丹”,是需要物质的,就是促进长寿的物质。如果以“物质”而言,“铅、汞”就是能够促进长寿的物质。 地元丹法,就是直接运用物质中寻求这些促进长寿的物质。 人元丹法,就是在人体身中寻求这些促进长寿的物质,“铅、汞”可以说一些,汞是自己身中的物质精华,铅是身外彼家的物质精华,所以凡是修炼自己身中所有物质,都叫作“汞”,所谓七般物质。铅,凡是不是自己的物质则谓之“铅”。 如果这个“铅”,是得自虚空中的物质,就是所谓的“天元丹法”。“天元丹法”,也需要先凝练自己身内的物质,之后才能承受外来的物质,否则,纸做的身体是不行的,就象泥盆承水,可以吗?泥土经过烧结变成瓷、瓦,则可以承水了。 地元丹法,是物质化学,是制药工艺,服食所谓地元金丹,也不是纸做的身体可以承受的。可以看出,修仙,大抵是从修炼身体做起,求个铁打的身体,服食那外来的金丹。

16、17 认得不死人 方才人不死-金丹之道初探

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一)——金丹之道初探 曾庆余郑自良 人是天之骄子,万物之灵。按照生物进化论,人是由低灵(鱼、虫、动物、猿……)进化而来,当然还要逻辑地继续“进化”下去,成为“超人”;当代的超人公推严新为代表。 西方的科学家们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人的生命密码隐藏在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长长的分子链上,人的生命过程不过是人体生物钟“对分子链上的生命密码进行有序地阅读。)”科学家们最新的发现是;长长的DNA分子链上大部分区段都是“空白”的,未安排任何密码!科学家们真是惊喜过望,从而提出利用高科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把人体生命延长到400至700岁,从而培育出超世纪长寿命人;前苏联的科学家也提出过类似的计划。 严新过去在国内、尤其是近几年在美国,已多次利用气功手段实现了体生命密码的重组,从而被誉为“东方圣人”。 由此看来,无论从现代科技发展或古老的气功效应来看,人们是能够自主生命的,至少可以自我谱写长寿之歌。方法就是既古老又新颖不花钱的气功术。在这方面,古人早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道家的金丹大道堪称为“正宗”。传闻中广成子千二百岁,彭祖八百岁,老子百桀岁出关后不知其踪。张三丰说:始知自古以来冲举者十万余人,拔宅者八千余处。他本人在169岁给大明皇帝回了一封信,为躲避又要享荣华富又想长生不老的帝王的纠缠,从此隐遁不出;有人考证他活了208岁。近代李青去九十岁入川、1930年去世,寿高252岁。就现代而主。据笔者所知,“寿高千岁未为老,不将名字挂乾坤”的高功夫修炼家大有人在。无可讳言,从历代修炼名家来看,他们的“肉身成就”大多数都在七八十岁左右,一部分人大大越过了“天年”(120岁),也有少数人尚未活满花甲。差异如此之大,原因到底何在?依笔者的体验来看,内丹的“真”、“幻”恐系主要原因。丹真者寿高千岁,丹幻者命同凡夫。看来,在气功修炼中也还要过“打假”这一关。 炼功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志于探索大宇终极真理者,应按金丹大道程式修炼,方获究竟;仅炼得“人丹”者还应更上一层楼,“人中修取仙”。那么,在实际内炼过程中如何来鉴别内丹是道种还是幻胎呢?笔者根据古人的论述以及自身的一些体验,提出下列七种典型现象,供探索金丹大道的同仁们验证。 金丹之道的七种典型功象(摘要) 练功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按照古人的分类,内丹术有人元丹法、地元丹法和天元丹法。简称人丹、地丹、天丹。天丹即神丹,也称金丹、灵丹。天者丹中极品,神者妙用无方,金者坚固不朽,灵者变化无穷。 一、丹田炁动,药产神知 “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烈火煮空铛。”只有“阴极阳动”活子时到,玄关窍开,先天之先天真炁发动,冲关过隘,运转周天,神炁融溶,才是金丹家之药火,可望炼成金丹大药的药材。这一典型功象是:丹田炁动,泥丸风生,绛宫月明,痒生毫窍,身心乐融,肢体酥绵,阳物勃举,玄关现象,任督自开,炼精化炁,炁运周天。如未历经此等功境,药源不精,丹亦难真,必不能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二、六根震动,身心空灵

麻衣相==秘籍口诀

麻衣相==秘籍口诀 转载自仙女 一、发: 1、头发稀软黑如绵,少年家中有粮钱,性情品质多高尚,聪明得志父母全。 2、头发粗硬密又多,个性急燥话不多,父母不全少年苦,一生劳碌受折磨。 3、头发高上天庭平,父母必定有才能,自己聪明早得志,个性温和万事成。 4、青头皮发生富贵,黄头皮发穷又忙,额上有旋多辛苦,脑后多旋富贵人。 5、头发连眉缺爹娘,鬓毛不长少钱粮,苦是额窄低不平,此人一生穷又忙。 二、头相: 1、头有四角必富贵,园头顶高富寿长,顶低顶缺多薄命,就怕无寿白来忙。 2、仰头露面怕遭凶,低头走路万事空,摇头身摆无好命,缩头手舞一生穷。 3、额高宽平福禄人,脑后连山晚运成,最怕额缺无好命,尖头瘦腰一世贫。 4、额宽五寸高三寸,少年必定有功名,只怕地阁尖削短,先富后贫可怜人。 5、天庭中正宽又平,青少之年富贵来,只怕日月偏斜损,就是富贵也多灾。 6、额高平满光无纹,此人富贵又聪明,若是耳鼻长又厚,一生富禄财神临。 7、额纹深多必劳心,没有额纹无子孙;纹多却又多性燥,纹少子女贵如金。 8、额生七痣大贵人,额边生痣克双亲,额中生痣无官运,也防父母无感情。 9、额起青黑招祸行,不损家人必损财,若是两样都不现,自己当防灾祸临。 10 额起黄光或紫红,此人好运事必成,若是求财就到手,要是求官官必临。 三、眉毛: 1、眉毛青黑疏又长,兄弟姐妹个个强;若是枯黄浓又乱,姊妹必定多灾祸。 2、眉不遮肉八字硬,兄弟姐妹无好命,一怕贫穷二怕死,有了也是可怜人。 3、眉交浓厚乱纷纷,兄弟姐妹不同心,十个就有九个坏,也许个把好命在。 4、眉连印堂寿不长,从小就会克爹娘,兄弟不和六亲断,小气多心婚姻乱。 5、眉毛遮眼眼又凹,一生命运不可靠,劳碌奔波防官非,到头好比一阵烟。 6、眉浓反生个性强,此人灾难从天降,姊妹早死多磨难,克婚损子受遭殃。 7、眉清目秀田宅广,一到中年有福享;眉毛短促兄弟少,就算有了命不好。 8、眉毛下垂老实人,初月眉毛有才能,交乱眉毛心事重,就是大才也小用。 9、眉内生痣看大小,大的没有小的好,小的聪明又得志,大的姊妹死的早。[眉内、眉边生痣,自己或娣妹防水灾或水死] 10、眉毛一横又贴肉,兄弟一个必单独,若是女人生此相,命无兄弟定孤独。 11、眉毛距离眼角高,兄弟个把不糟糕,若是女人生此眉,兄弟一个早年抛。 12、眉毛大扫帚,娣妹有八九,中帚有五六,小帚三四有。 13、眉到眼角根根起,兄弟五六定合理,两边眉毛都吊角,兄弟姐妹有一桌。 14、眉细疏长且又青,一生富贵姐妹亲,更有高寿财源广,兄弟姐妹是精英。 15、眉内波纹眉打勾,兄弟姐妹死前头,从小爹娘防早去,前面发财后面丢。 16、眉毛上扬志气高,此人参军是英豪,从事文学是才子,骄傲自满最糟糕。 17、扬眉扬眼上进强,行行事业比人强,其他部位生得好,必在朝中作栋梁。

[职业资格类试卷]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1.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 1 除了藏族外,藏传佛教还在( )中传播。[2015年河北真题] (A)蒙古族 (B)傣族 (C)回族 (D)彝族 2 “斋醮”是道教中祈告神灵消灾赐福的仪式,俗称( )。[2012年河北真题] (A)作法事 (B)作道场 (C)画符 (D)念咒 3 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供奉的菩萨名称,依次为( )。 (A)普贤、文殊、观音、地藏菩萨 (B)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 (C)文殊、观音、普贤、地藏菩萨

(D)地藏、普贤、观音、文殊菩萨 4 道教供奉的尊神中,执掌四时气候的是( )。(A)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 (B)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 (C)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 (D)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 5 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是( )。 (A)韦驮 (B)密执金刚 (C)济公 (D)关羽 6 汉地佛教寺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从前到后有( )。(A)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B)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 (C)天王殿、藏经楼、大雄宝殿 (D)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

7 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双脚并立站在莲花台上,右手曲肘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叫( )。 (A)定印 (B)无畏印 (C)与愿印 (D)触地印 8 唐代扬州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日本生活了10年,按照中国的营造方式在奈良建( )。 (A)招提寺 (B)东大寺 (C)兴福寺 (D)法隆寺 9 下列关于基督教说法错误的是( )。 (A)基督教创立于公元2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 (B)基督教在历史发展中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而形成三大教派 (C)基督教的教义指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和末日审判说

禅修需调五事

禅修需调五事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明一法师发布时间:2011-12-23 16:26:17繁體版 禅修需调五事:第一,调饮食;第二,调睡眠;第三,调心;第四,调身;第五,调呼吸。 第一,调饮食。在我们初学打坐的时候,尽量吃得清淡一些,少量多餐。我们寺院里打禅七的时候,总要准备点心、茶水,就是不让你吃得太多,因为吃得太多,容易昏沉,也容易使你妄想多(也叫掉举)。因为初期打坐就是调伏两种状态,一个是昏沉状态,一个是掉举状态。我们通常一打坐的时候,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掉举(打妄想),在那里胡思乱想。如果这两种状态基本上没有问题的话,你打坐就上路了。饮食清淡些、少一些,能够使您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做到身体的意识最清明的状态,避免昏沉。吃得清淡一些,少一些,也就是七分饱或者是随饥随食,如果是太饿,饿得发慌,那么肯定是妄想纷飞。如果吃得太多很容易发困。调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状态,一般的就是清淡不要吃辛辣,这是调饮食的重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基本方式,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处理就行了。 第二,调睡眠。睡眠好是让我们能够在坐上最清醒,昏沉最少,妄想最少,使你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调睡眠。睡眠不足上座发困,这是必然的,谁都会这样。有的时候,睡眠太多也反而发困。所以睡眠也是不能多也不能少。有些用功的人,总觉得我要少睡觉多用功,这样以来,你一上座就发困,与其这样,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睡个痛快,然后再上座。所以调睡眠也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 第三,调心。调心就很难讲了,因为整个佛教就是教你如何安心,如何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你如何安心。安心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这几分钟时间肯定是讲不出来的,那么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调心就只是给大家说一下如何在我们打坐的时候,以什么的心态来禅修,这是佛教里面的禅修和其他气功、其他的宗教里的打坐所不共的,因为修定,也就是修四禅八定的法门不是佛教独有的,是所有的修身养性所共用的方式。那么佛教与其他的打坐的这些其他教派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唯一的不同就是在于心态,是修定去到的方向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会说那个打坐会走火入魔?那么这就是心态的问题,一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打坐。

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

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 刘利 在传统炼养文化中,仙学以其严谨不乱的次第,真实不虚的效验,神化不测的成就,犹如杲日当空,光芒万丈,自古及今,一直吸引着无数先哲为之奋斗不已。 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入,愈来愈多的热爱修养之士开始研读丹经,寻求真谛。但丹经难读,是普遍的感受。“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六七;近世丹经,十隐二三。”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试看上古之《龙虎经》、《金碧经》等书,满纸的龙虎铅汞,使人目不暇接,不知所云。其后如《悟真篇》、《金丹大要集》、《中和集》、《玄肤论》等书,虽然于修持要领略有披露,但仍语焉不详。至于有清一代,道家人才辈出,如刘悟元(刘一明)、朱元阳(朱元育)、闵小艮(闵一得)、李涵虚(李西月)、黄元吉、董德宁、柳华阳、魏则之等等。他们的著述大多明白晓畅,大露玄机。因而笔者以为学者应先从清代丹经入手,深入研摩,久而有得,再溯源直上,以读中古、上古丹经,则一通百通,这是纵向的;同时,清代丹经往往圆融三教,出此入彼,互为诠释。因而学者可在此同时兼读儒释二家修养书籍,加以比较,庶几可以明白道之全体。这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于清代丹经,笔者推黄元吉、闵小艮二真人之作最为精当明了。此二者都秉承最上一乘圆顿丹法,虽以清修为主,又不辟他法,说理透彻,内景描绘,详细生动,洵为难得。黄氏代表作《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早已引起学者注意,风行世上,今且不述。而闵真人之作,却少有人作系统阐述,故而向广大学友介绍闵氏著作,此为本文缘起之一。 缘起之二,是为与台湾佛教大德南怀瑾先生作一商榷。南先生曾评论说:“至若闵一得(小良)《古隐楼丛书》,则驳杂无归,离道尚远。”(见《禅海蠡测》中“禅宗与丹道、道教之经籍”一文。文中“小良”为“小艮”之误,“《古隐楼丛书》”应为《古书隐楼丛书》)。笔者以为此语略嫌武断。因闵真人一生著述极丰,南先生虽博学,未必都能一一仔细看完。比如先生素来服膺刘悟元真人的《修真辩难》,《禅海蠡测》评曰:“持论笃实,足为丹道式范。”而《修真辩难》虽精当的注本,即为闵氏的《修真辩难前后参证》。书中对于道体之指示、修证之指导、行愿之开示,多与禅门古德作风相近。且说理平实明了,于刘氏原作多有发挥之处,相信先生读后,会有亲切之感。再如其晚年的力作《还源篇阐微》,更是横扫法相,独标真诠,诚为传统炼养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圆融之作。更为重要的是,闵真人秉龙门北派心传,最早明确提出“太上心宗”这一概念,把丹道从常人眼中有修有证的事相法门提升到了不落窠臼、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邱处机祖师尝谓:“吾宗门贵在见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大要以息心凝神为初机,以明性见空为实地,以忘识化障为作用。回视龙虎铅汞皆法相,不可拘执也。若拘执法相,便为外道。”(见《历代真仙体道通鉴》)闵真人此举,可谓大畅宗风,使道家正统法脉炳然显赫,与禅宗曹溪一脉相互辉映,争艳斗奇,洵为不朽之伟业。近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提出“最上一乘仙学顿法”之概念,实际上是受了闵氏“太上心宗”提法之影响。而南先生所说的“驳杂无归”云云,当指闵真人详述有为养生小术的著作,如《养生十三则阐微》、《太虚集录》等等。此殆对初机说法,卑无甚高论而已。就像禅宗祖师“慈悲心盛,故作落草之谈”,良为苦口婆心,未容轻议。 最后,这也是促使疏懒的笔者不得不率尔操觚、冒昧为文的主要原因。现今社会上有人打着“西天竺龙门心宗”的旗号,向人兜售一套荒谬见解,埋没绝学,愚弄学者。本来笔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