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一类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对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切实减少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时间:2015年9月1日-2016年2月28日。

三、监测对象: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超过24小时接受手术、在手术室缝合切口的患者,内窥镜手术者除外)。

四、监测指标:科室按照院感办设计的监测表格正确填写。(见附表)

五、及时诊断、上报院感病例: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及时上报。

六、监测方法

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妇科、乳腺科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1)妇科、乳腺科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及措施。

(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3)确保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及时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情况,当发现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督促主管医生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

③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立即督促科室采取相应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七、监测资料分析、反馈 :每月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进行一次分析,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监测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

室,采取针对措施,减少一类切口感染发生。

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2.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3.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

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100%

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

新密市妇幼保健院

2015.8.20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 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1类切口手术2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 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四条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五条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修订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基本信息为必填项。其他项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基本资料 1、年龄

(1)年龄>1岁的,记为多少岁,并在“岁”上打“√”。 (2)年龄在1月—1岁时,记录月数,并在“月”上打“√”。 (3)年龄在1天—1月时,记录天数,并在“天”上打“√”。 2、住院时间 填写入院日期和出院日期。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3、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4、科室 科室为接收患类似疾病的病人或接收类似治疗的病人的诊疗单位。将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病人归类,通过科室分类报表可以计算该科室的发病率。 二、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8、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9、危险因素评分:通过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ASA评分对危险因素进行评分。用于对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进行分类和评价。 1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三、手术感染资料

2017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7年1-6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根据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在我院开展了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共监测手术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对手术部位感染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表一)Ⅰ类手术切口按科室统计 2017 年1月- 2017年6月,外科11例,妇产科0例,口腔科0例,均无感染病例。 (表二)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表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级别统计分析 (表四)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分析

分析: 结果显示,医院各类切口44例次,Ⅰ类切口23例,Ⅱ类为21例,无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 00 %。 Ⅰ类切口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91%;全院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4.09%,(其中外科术前给药率为77.41%,妇产科均为剖宫产术,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给药率为1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方面,医生、麻醉、护士均已普遍接受规范、合理接受抗生素合理应用时机的理念,并能自觉执行,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进步。 另外,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面,对于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52.63%,非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47.37%。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偏长(超过3天以上的占到50%),不能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但与2016年同期比较,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的比例及使用天数均在下降,虽然达不到相关规范要求,但经过手术室条件的改善及对医务人员的反复培训。大家已逐步开始尝试尽量不使用或缩短使用抗生素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下一阶段,希望各相关科室医师继续规范操作,进一步提高对医院感染诊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 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

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颅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岳普湖县人民医院:院感办 2013年5月10日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 3.1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见附表) 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 5.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5.2.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2.3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5.3.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立即采取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签字确认。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 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

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睾丸鞘膜翻转术,会阴侧切术等。 3 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

手术切口监测调查表

医院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基本信息: 科别: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日期: 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麻醉方式:全麻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手术前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中: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后: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是否 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否 瘘管:是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好转无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基本信息为必填项目,其他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监测对象 1、外一科监测开腹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外二科监测手术为四肢骨折内固定;妇产科监测子宫切除术(包括次全切除)、卵巢手术;五官科监测白内障、眼内容物摘除术;监测内容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各种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2、监测时间为半年:从2017年7月1日-----2017年12月元月31日 二、住院时间 1、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2、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3、科室科室为接收患类似疾病的病人或接收类似治疗的病人的诊疗单位。将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病人归类,通过科室分类报表可以计算该科室的发病率。 三、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 性监测分析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 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2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 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 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一、一般情况 科室:床号: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诊断: 二、术前情况:术前外周WBC计数:术前体温:术前血糖: 三、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手术日期: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愈合等级:甲乙丙切口类型:Ⅰ清洁切口Ⅱ清洁污染切口Ⅲ污染切口Ⅳ感染切口 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副高中级初级 麻醉方式:全麻/非全麻植入物:有/无术中引流:有/无内镜:是/否(镜名称:)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术中失血: ml. 输血: ml.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手术前用药时机:麻醉开始时术前小时术前2-24小时 >24小时

2、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是 / 否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 3、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 否 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五、医院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 否 感染日期: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 / 否瘘管:是 / 否引流时间: 病原学送检:是 / 否 病原学送检情况:

免拆线拆线拆线日期: 切口愈合情况:甲乙丙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 无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发生感染时间:术后天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者:

Ⅰ类切口手术种类

Ⅰ类切口手术种类 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术、冠脉造影+PTCA+支架置入术、起搏器置入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眼科: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眼球裂伤缝合+前房成形术、双眼下睑内翻倒睫矫正术、双眼双重睑成形术、虹膜根切术、眼睑裂伤清创缝合术、玻璃体切除+复杂视网膜脱离修复术、面部软组织清创缝合、双眼角膜异物取出术、前方穿刺+硅油取出、左眼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右眼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左眼外直肌后退术、左眼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右眼球裂伤清创缝合术+角膜移植术+前房成形术+玻璃体切除术+虹膜根部离断修复术、左眼结膜良性肿物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左眼前房穿刺+前房成形+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入术、左眼下泪小管断裂吻合+眼睑皮肤裂伤清创缝合术、左眼角膜深层异物剔除+羊膜移植术、左眼角膜移植+眼前段再造+球结膜放射状切开减压+色素膜肿物切除术、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眼前段再造+瞳孔再造+前房穿刺+前房成形+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术 普外科:乳腺纤维瘤切除术、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甲状腺瘤切除术、精索鞘膜切除术、斜疝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双侧腹股沟直疝疝环填充式无 张力修补术、左侧腘窝囊肿切除术、乳房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乳房包块切除术、睾丸鞘膜翻转术、甲状腺次全切术、腹腔镜胆囊切除 术 骨科: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趾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髌骨骨折下极切除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左跟骨骨牵引术、右侧三踝骨折内固定取出术 神经内科:全脑血管造影术、全脑血管造影术+动脉溶栓术 胸外科: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胸腔闭式引流术、动脉化疗药物栓塞术、椎间盘臭氧消融术、椎间盘抽样注射术、甲状腺次全切术、双侧副乳切除术、 动脉药物灌注溶通术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 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见附表) 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 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 口感染的发生。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手术切口分类新版

手术切口分类: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

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院切口感染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制定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和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胆囊切除、疝修补术、骨科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手术类别与医院感染率:I类手术436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II类手术252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各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外科手术429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骨科II 类手术232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

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2014.4.2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分类标准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13==0.00 1.1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1.2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1.3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0.81%,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

==1/123==0.81% 1.4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13.16%,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0.20% 1.5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0.00%,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0.00% 1.6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6.67%,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6.67% 1.7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16.67%,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6==16.67% 2各科室分析 2.1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忠义7例,朱忠3例。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00%。 2.4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10.0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16.67%(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

手术切口类型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类别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 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 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 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 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 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一、分类标准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 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 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 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 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 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2015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院感科对2015年1月-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本院普外科2015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II类手术切口感染。

2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Ⅰ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表1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性别男88 3 3.4 女89 3 3.37 手术时间≥120min 46 4 8.7 <120min 121 2 1.65 年龄≤60 129 4 3.1 >60 38 2 5.26 手术性质 急诊手术28 1 3.57 择期手术139 5 3.6 手术类型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甲状腺手术34 1 2.94 腹外疝手术34 1 2.94 乳腺手术23 2 8.7 大隐静脉手术32 0 0 阑尾炎手术18 0 0 胆系及其他手术26 2 7.7 2 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手术名称: _______________ 手术日期: ___________ 手术类型:急症/择期 手术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甲 乙 丙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一、 一般情况 科室 ______ 床号: ______ 姓名 ________ 性别:男 女 年龄—(岁月天) 住院号 _________ 入院日期: __________ 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术前情况:术前外周 WB (计数 ________ 术前体温: ________ 术前血糖 ________ 三、 手术情况 切口类型:1清洁切口 U 清洁污染切口 川污染切口 W 感染切口 手术医生: ____________ 手术医生职称: 副高 中级 初级 麻醉方式: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有/无 术中引流:有/无 内镜:是/否 (镜名称: ) 危险因素评分(ASA 评分): 术中失血: ml. 1分2 输血: 分3 分 ml. 4分5分 四、 抗困药物使用情况 1、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天 手术前用药时机:麻醉开始时 术前0.5-2小时 术前2-24小时>24小时 2、 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3、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 五、医院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 否 感染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切口愈合情况:甲 乙丙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 感染部位: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发生感染时间: 术后 ______ 天

卫生部一类切口手术名称

按照手术部位抽样的具体手术名称(Ⅰ类切口) ——摘自《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督导检查手册》 来自ICD-9,包括单侧与双侧手术,非腔镜手术与腔镜下微创手术: 1.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 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 2.乳腺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乳房次全切除术、乳房改良根治术、乳房根 治性切除术、乳房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乳房病损切除术、乳头切除术、乳腺腺叶切除术、乳房象限切除术、乳房缩小成形术、皮下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术 3.腹股沟疝手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 修补术、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直疝-斜疝修补术 4.关节镜检查手术:膝、髋、肩关节镜检查手术 5.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颈动脉体瘤摘除术、颈部神经鞘瘤摘除术、 6.颅骨肿物切除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线形颅骨切除术、条带状颅骨切除术 7.白内障手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针吸术、晶状体囊内摘除术、膜性白内障剪除 术、晶状体单纯抽吸囊外摘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经后路白内障切割吸出术、白内障切割吸出术、经颞侧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发性白内障切开术 8.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瓣修补术、瓣成形术、瓣切开扩张术、心脏乳头肌修补术、主 动脉瓣膜下环切除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补片修补术、大血管转位矫正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切开术、心肌切开术、心内膜切开术、心室切开术、心房切开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肌桥切断术、心脏动脉瘤切除术、心脏动脉瘤修补术、心肌部分切除术、心脏病损切除术、心室病损切除术、心室异常肌束切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9.开颅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脑膜瘤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颅内 血肿引流术、颅内血管成形术、开颅探查术、脑切开术、脑叶切开术、脑神经束切断术、脑胼胝体切开术、脑白质切开术、杏仁核海马切开术、丘脑切开术、苍白球切开术、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