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包容性治理_生态公共治理变革新向度_林琼

包容性治理_生态公共治理变革新向度_林琼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

包容性治理:生态公共治理变革新向度

■林琼

包容性治理理念的提出,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之间一系列不协调问题的积极回应。当前我国政府单一主导的生态治理模式存在排斥与冲突等重重困境,包容性治理与生态公共治理具有内在契合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以包容心态对待多元思维,构建生态治理多元利益主体双向互动与合作共治网络,构建政府包容性绿色生态治理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词]包容性治理;生态公共治理;治理模式;公众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3)11-0190-04

林琼,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9)

当今,全球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危机”、“生态承载力极限”等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生态文明成为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文明形态。在人类社会文明大变革时代,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等排斥性要素为代价的理念已取得共识,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一种更好地适应生态环境的新治理方式,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包容性治理以其包容多元主体共享、参与的核心理念,与生态公共治理内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若结合生态治理领域中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发展趋势,将极大促进政府单一主导的生态治理模式变革。

一、包容性治理的缘起及其生态意蕴

包容性治理是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理念和治理(Governance)理论的高度契合。包容性增长理念与20世纪后20年关于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强调减除贫困,尊重公民权利,促进发展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和民众认同,其核心理念是参与和共享。包容性增长理念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此后经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广完善。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

2010年,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系统阐述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指出:“实现包容性发展,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从其本源上分析,包容性增长首先是针对经济领域而言,但由于自身包含着公平正义、机会均等、利益共享、广泛参与等极其丰富的内涵,实已渗入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因而,包容性增长理念不单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是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

190

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由各种人民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P23)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理论,已逐渐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3]。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挑战之下,它强调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多元治理主体的网络化体系构建,实现公共事务的善治(good governance)。治理理论提倡打破政府一元统治格局,充分挖掘公民社会的治理潜力,借助第三部门(以NGO为主体)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积极参与互动与合作,并承担相应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不可或缺的一项核心职能,从实践上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治理理念就已然渗透环保领域。以环保利益团体、公众参与为特征的生态政治运动盛行于英、美、法、德等国,正是大量非政府组织的积极行动,成就了这些国家生态治理令人瞩目的绩效。

将包容性增长理念融入生态公共治理过程之中,即为生态的包容性治理模式。李春成认为,“包容性治理是指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参与、影响治理主体结构和决策过程,公平分享政策结果、治理收益和社会资源,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能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公共治理”[4]。当前我国生态治理正面临重重排斥性困局:人类权益排斥自然权益、经济增长排斥环境保护、强势群体排斥弱势群体发展权、政府环境管理排斥公民环境权(包括环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等。[5]在此情势下,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生态治理模式应对乏力,引入市场、环保社会组织、社区和普通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的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治理模式,可以成为一个新思路。

二、当前政府生态治理的困境分析:排斥与冲突

全球生态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凸显,“积极国家”(“强政府-弱社会”模式)的主张长期主导着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很多人认为,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应当由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

—政府来垄断性地生产和经营。[6](P40)我国的生态公共治理就带有这种“强政府-弱社会”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在这种治理模式中,政府是生态公共治理的唯一合法主

体,其他行为主体处于被排斥状态,政府长期垄断环境资源和环境信息,使得治理成本增加,治理腐败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治理绩效低下。而且,随着政府对生态公共治理的深层次干预,其会不断侵害生态公共治理的社会性根基,造成生态公共治理社会力量的衰弱,使更多利益群体在生态公共治理中丧失话语权。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排斥”

百余年来,追求理性的科学主义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自由主义价值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度张扬,成为引致人与自然激烈矛盾的思想根源,世界各国普遍出现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的窘境。生态环境保护依赖于经济的节约、绿色、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飞速发展依赖于迅速的消耗,依赖于不断替代的新产品,并因此而拒绝使产品长寿,因为获益的欲望只有在不断的替代中得到暂时的满足。事物是为了消耗而被生产出来的,它们越快地被消耗尽,它们就越轻易地被替代”[7]。显然,这种利润驱动下产品更迭频繁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带来生态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且,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明显外部性效应的特殊公共资源,生态治理投资大、见效慢,成果和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相反有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暂时性的利益损失。因此,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冲突是政府决策的选择难题。

(二)政府纵横向间的利益冲突

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结构,在生态治理中,政府间由于各自利益考虑的不同,就有着不同的行为选择。以大气、海洋、山脉、森林、江河为基本载体的生态环境具有不言而喻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政府难以通过技术性手段和排他性策略杜绝自身生态公共治理所产生的正外部效益的“外溢”,也无法杜绝其他区域生态污染的负外部效应的“流入”,这就必然需要生态公共治理政府纵横向间的合作。而在现实中,政府往往囿于自身局部利益,过于注重个体理性行为,导致生态公共治理出现“集体行动的困境”,纵向上表现为生态环境政策制定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讨价还价”、政策执行上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横向上表现为漠视生态环境价值的客观存在,盲目追求本辖区GDP数据的显性增长,对生态治理或是采取“不作为”态度,或是寄希望于“搭便车”,不想付出治理成本,却坐享治理绩效,其结果必然是生态公共治理失灵。

(三)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不畅通

包容性治理:生态公共治理变革新向度

191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

生态公共治理的实现,依赖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对生态事务的包容性治理,体现参与、共享、合作、民主、包容、透明和责任的基本诉求,以实现生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公众作为生态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其参与生态公共治理的意愿最为强烈,但由于环境信息资源获取困难、参与制度化机制缺失和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公众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不畅通,生态公共利益长期受到压制而无法得到解决。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公众找不到化解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人们只有寻求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领域突发性群体事件不断涌现。

三、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生态公共治理变革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这是我国政府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新战略部署。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蕴含包容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也造成了发展不平衡的窘况,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及群体差距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生态破坏、污染严重。换言之,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不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但是,发展应当“使个人的福利持续地得到改进,并使所有人都得到好处。如果不正当的特权、贫富悬殊和社会不正义继续存在下去,那么就其基本目的来说,发展就是失败的”。[8](P96)因此,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他们之间不仅是互相兼容的,而且大体上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图1)。当经济增长主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时,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就产生了矛盾,所以包容性治理的目标就是确保经济

与社会、环境可持续性互相兼容。

(二)有助于提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

基本的环境质量也是一种公共产品,生态治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提供生态公共服务的能力。“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它办不到这一点,因为这样的工作超过了人力之所及。当它要独立创造那么多发条并使它们发动的时候,其结果不是很不完美,就是徒劳无益地消耗自己的精力。”[9](P100)随着社会环境的高度复杂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态治理也应从单一政府主体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制定生态环境政策时要考虑不同的利益主体,并且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公共利益为政策目标,注重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进一步下放职权,使得从事生态公共治理的权力主体、权力层次、权力实施手段更加多元化,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与政府开展有效互动和合作,提高政府生态治理的能力。

(三)包容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式治理

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步完善、社会自组织的兴起、网络状社会结构的形成,多元化社会已基本显现,公共治理亦随之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模式,过去的“管制型政府”转变为现在的“服务型政府”。在生态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应更多地运用服务而不是管制来获取公众对政府生态公共治理政策的支持,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发挥其整合生态公共利益、表达公众生态要求的功能,鼓励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到生态公共治理的过程中来。生态公共治理强调包容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政府管好自己该管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自己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问题回归社会,走一条放权让利的道路,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理分工的生态包容性治理新模式。

四、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的生态公共治理创新策略

生态治理的公共属性已毋庸置疑,引入包容性治理新理念,创新生态公共治理策略,有机整合多元治理力量,以利于克服政府单一主导治理生态过程中的排斥与冲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效能互补和协同治理优势,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以包容心态对待多元思维

在风起云涌、波诡云谲的变革时代,思想和文化日

经济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性

环境可持续性

断裂图1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包容

192

益多元、多样、多变,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的不同价值观念产生激烈碰撞和交锋,以包容心态对待多元思维,在“存异”中“求同”,整合多方面代表与利益群体的意见,在对话中协调彼此立场,在交流中化解双方矛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面对异质思维,不能采取粗暴打压的态度和方式处理,也不能轻视或者无作为地对待,而应以立场正确的包容心态来对待和处理问题,尊重差异、承认多元,积极引导,加强沟通,从而减轻排斥与对抗,化解问题与矛盾。这不仅关系到政府治理的成效,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如果说21世纪经济需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即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绩效增长与公平正义相统一的话,生态公共治理也应该秉承包容性的态度,对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进行包容、借鉴和吸纳,对社会各主体进行尊重和联合,这样方可实现生态公共治理的善治状态,实现生态公共治理效能的包容性增长。

(二)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双向互动与合作共治网络

生态环境向人类提供空间、资源和生态服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生态圈内,活跃着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个人以及其他组织等主体。生态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与各类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生态公共治理中,政府是主要的组织者和行动者,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就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包容政府、企业、环保社会组织和公众为多元治理主体,构建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双向互动与合作共治网络,使得不同利益主体能够基于不同的激励方式参与到生态治理中去。

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种多元合作治理模式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合作机制。政府主导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应该承担起生态公共治理的制度供给者、实施者、监督者角色,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市场运作认为在生态公共治理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融资方法,使合作参与者在成本利益的考量基础上决定是否参与其中;社会协同看到了政府与市场双向失灵的可能,作为生态环境利益的直接相关者的个人或社会组织介入生态公共治理,对企业的生态破坏行为进行直接监督,或向政府提出生态诉求,进行间接监督,更可以通过多元利益合作组织平台,将零星的个体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多方治理力量,有效防治生态破坏行为。

(三)构建政府包容性绿色生态治理绩效评估体系

以往单一的GDP指标政绩考核体系和“政治锦标赛”下官员的晋升博弈,引导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生态公共治理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更是举步维艰。为此,用较为科学的生态公共治理绿色GDP核算制度替代GDP核算制度,设计出一套新的生态包容性治理绩效评估体系,是协调政府纵横向间利益,有效推进生态公共治理成效的重点。绿色GDP以提高全社会福利为目标,反映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后得出的计算结果。在绿色GDP核算制度的引导下,逐渐把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公共治理问责机制和生态利益补偿机制,促使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时从“零和博弈”向“竞合博弈”转变,加强彼此合作,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N].人民日报,2010-09-17.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3]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4]李春成.包容性治理:善治的一个重要向度[J].领导科学,2011,(19).

[5]曾正滋.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理念及其与生态公共治理的内在契合[J].甘肃理论学刊,2012,(4).

[6]肖建华,赵运林,傅晓华.走向多中心合作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张兴成.现代性、技术统治与生态政治[J].书屋,2003,(10).

[9]联合国新闻处.联合国手册:第八版增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责任编辑:陈保林】

包容性治理:生态公共治理变革新向度

193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前言:中国管理哲学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看法,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写出对中国管理哲学理论部分的思考,又利用“球迷”对足球的深刻认识,添加了足球中反应管理哲学的例子,从而对中国管理哲学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管理哲学,中庸,足球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伴随着中国式管理的提出和应用,中国管理哲学也被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探讨起来。 首先是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即对管理本质的理解,管理学源自西方,西方人比较崇尚科学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侧重于如何管别人。而中国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诸子百家也对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的科学。这一点上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本质不同,也是中西方管理哲学对象的本质不同所在,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以修身为起点的管理学。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人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针对人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安人”,否则,管理的结果将是无效和失败。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两次足球队“将帅失和”的实例中可见一斑。在针对人的管理中,管理者“安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就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为人要正,正人先正己”。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迟尚斌带着自己的弟弟去深圳队,多梅内克把戈武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样带上“有色眼镜”看球员,必然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抗议的拳头。 其次是中国管理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西方崇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刚性管理,日本喜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中国人自古喜欢中庸之道,不爱走极端,因此中国的管理哲学也一样,除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结合的刚性管理之外,也包涵了很多柔性管理的因素在里面。正如中国管理哲学在强调“修身”的自我管理的同时,也不忽视对“治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探讨。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管理手段: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如此看来中国的管理包涵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特点,并将其揉碎提炼,结合中国长久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这种管理哲学相对西方与日本来讲相对中庸一些,也正是因为中庸导致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用心,又不能太出格。实际管理中,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凡事既不能不用力又不能用力过猛。例如:英格兰足球队球星众多,实力不可谓不强,可是近年来每次征战世界杯都铩羽而归,杰拉德、鲁尼们一到国家队就发挥不出在俱乐部的水平,对此很多球迷认为“他们在俱乐部踢不好球会没饭吃,在国家队踢不好球又有什么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_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_ 一、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 说到底是对管理的本质的理解。从中西方对管理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确定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 在西方管理学界,管理的本质的最具权威的定义要数法约尔了。他在1916 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由于这一定义的不完全性,他之后的管理学家在其基础上,采取管理职能叠加的方法,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它。如赫伯特。 A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穆尼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孔茨认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韦里克肯定“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而小詹姆斯? H?唐纳利则肯定“管理就是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过程。”西方理论界对管理虽有各种界说,但是“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的说法,则为多数人所赞同。从这一界定中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在他们看来,管理学只是如何管理别人,而忽视如何有效地管好自己,这就势必会在管理场中造成管理主体的“缺位”。 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对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从本质上来看,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克己复礼”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这一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对管理本质的不同理解。所以,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把管理的本质规定是一门大写的“人学”。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对管理的本质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

浅谈时代发展与管理及管理学的科学性

浅谈时代发展与管理及管理学的科学性 摘要百年管理科学化进程构建了庞大的管理科学体系,管理科学知识不断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学科的科学性。论述了管理与管理学现实属性和最终属性,以及管理学面临的挑战等观点。 关键词管理管理学科学属性艺术属性 20世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世纪,在短短的100年里,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如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等。20世纪的管理学思想活跃、流派众多,为后来构筑管理科学知识体系打了夯实基础,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孕育与发展了管理与管理学科学性的思想,也为管理与管理学发展的奠定了最初的方向—管理科学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都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1“和平崛起”呼唤管理与管理学的科学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期间,记载着中国人的酸甜苦辣,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责任与使命。从对“黄祸论”、“崛起论”、“威胁论”、“崩溃论”等各种评论中“韬光养晦”转变,到200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向外界明确提出了让全世界人为之一震的中国将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代表我国治国理论和对外政策的重大战略思维形成,这对于国人也提出了更多希望与要求。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需要积极支撑这一重大理论。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哪里有人类活动,哪里就需要管理。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于科学管理及管理学科学化方面要求更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到后来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管理和协调一批受封建思想和近代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压迫而具有“大杂烩思想”的老百姓(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等),需要多么丰富与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社会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已明显提高,这对于管理与管理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国家要和平崛起,国家要发展强大,没有科学管理思维的引导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要适应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艺术的微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有创意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有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积累方面潜在的“指挥棒”。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丰富,成功和失败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人们越来越尊重客观规律,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并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系统性市场更加规范,政治、商业、文化数据以及与之对应的逻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拍脑袋决策、赌徒思维”必定失败,这样,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管理学科也相应更加科学化。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等),使得优质的、科学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工作者所占的比率也相应越来越大,国家和平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需要创新的管理理论,它离我国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管理与管理学的两大现实属性—社会性、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管理学这个已经发展了百年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也赋予了管理学新时代意义,特殊的社会需求,也给管理学络上了深深的社会印记。30年前的中国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时至今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部署新一轮改革,并由农村发轫,而且将在粮食问题、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多方面有所突破,引发人们对于“土地管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这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生活中最大的喜事。初看起来,这是农业问题,但从深层次去审视,这就是一个管理学逐步运用到实践中的问题。俗语称:“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向全国推广。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几十年的发展,却暴露了一系列与土地有关的种种管理问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问题受到更多人的质疑,人们在想: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如此丰厚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呢?长期以来,人们将焦点更多放在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分配上,却忽略了土地问题中的软件问题—土地管理科学化问题。而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却给这片广阔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新的科学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 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有关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管理学是哲学的衍生物”,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人们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形成、推衍的背后,其实是其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表象化。中国式管理的魂魄,就是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精髓所在。因哲学是各学科之首,对各学科的发展引领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并且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管理与哲学的渊源深厚,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就绕不过哲学思维和理念。有关中国哲学问题诸多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从哲学大家那里寻求答案。管理学也是一种学术,应该现有学之说,后有术之理。一如西学,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也是西方主流文化包括管理学的滥觞。而中国的哲学应该是始于先秦。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述》一书中提出:“历代学术纯为我国所创者,实止先秦学而。”由此看来,先秦诸子百家学之说算是中国最早哲学的“丛林理论”,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的滥觞。由此,我们可以对“中魂”给予概念方面内涵的界定,核心理念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表现,中国现实的管理哲学则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时代化。 中国式管理更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讲哲学是管理学的衍生物,那么很难回避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时就是推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理念。他的核心思想胡适后来做了形象的解释,“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这就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在管理之初制定计划往往是根据现实的观测,收集整理现存的材料,再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才做出来的。而西方人可能更多的是先假设一个管理目标,经过一段管理过程之后再考察实际结果与假设目标的预测值差异,为下一次制定管理目标提供参考——中魂其实就是在管理活动开始之前的唯物主义情结,而西魂可能就是唯心主义情结问题。这是魂的核心,也是管理哲学的分水岭,或许其下才是中西方方法论方面的区别。 由此可以总结出中魂,就是“格物至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权重大一些,同时在方法论层面更多的是对当下存在的事物严格考证。以此得出结论。或许不及西方唯心主义假设来的超前,预见性、前瞻性的权重要小一些。或许这就是中国在金融领域难有巴菲特、索罗斯的主要原因,在管理学理论方面也难有西方超前的创新思想提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把管理作为哲学的衍生物,当然也包括管理世界观和管理的方法论。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哲学方法论的主要体现。管理这个词就已经把管理活动的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古代管理哲学中的用人艺术探讨 摘要:管理要以人为本,正确合理地任用人才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在考察相关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将古代用人艺术归纳总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和容人四方面,并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指出这种古老的用人艺术在新时 代的管理实践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 《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因此,人在管理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 基础之上。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 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 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 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 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 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管理哲学角度理解,就是指管理者应该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当有宽容的精神,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宽厚待人。汉末魏晋时的曹操 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诸葛亮分人才为上宾、中宾、下宾三类,并提出七条知人之道”而在与魏、蜀三分天下的吴国,其统治者孙权也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用人之道,努力做到求”、用”、信”、容”。 尽管在不同时代中,不同学派提出的关于用人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大同小异。总结几千年 来中华民族管理哲学中的用人智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容人四个方面。 1知人的艺术 知人就是要识别人才,了解人才的长处和不足。这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论语》有言: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 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可以说,知人是任用人才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对人才认识不足或认 识得不正确,会直接导致用人的错误和失败,从而影响到整个管理行为。因此,正确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要正确地认识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总的说来不外乎是德才兼顾、大处着眼和因公废私这三个原则。 一般而言,人可以分为四类: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除了最后一类人之外,前三类人都有可取之处,用人时当然以第一类即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理想。然而,德才兼备的人才相对而言并不多,在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考虑到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这两类人,根据所掌握的人才的资料,衡德量才,视具体情况任用。因此,所谓德 才兼顾并非指强求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而是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需要,在德与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约束手段,使所用之人既可以胜任工作,又不至于胡作非为。这就需要有成熟良好的监察、考核和赏罚制度,促使人才不断进步。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或多或少总会有缺点,因此知人必须从大处着眼。看待任何人或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长处,千万不可抓住小节吹毛求疵。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有缺点,也必会有优点。若只看他人的缺点不看其优点,往往很容易会错失了人才;而若将注意力放在发掘他人长处上,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打个比方,千里马虽然食量大于普通马匹,但其日行千里的超常能力也是普通马匹难以比拟的,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立足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儒家文化的发展( ) A.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第一篇总论 1 总则 1.0.1 为使本省露天开采矿山(以下简称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达到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1.0.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本省露采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也适用于在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0.3 露采矿山治理工程类型可按治理后的功能分为生态恢复型、景观型、土地利用等经济型和综合兼顾型等。 1.0.4 治理工程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治理项目的安排应在各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的基础上,遵循“二边一区优先”的原则,即优先考虑对城市周边、主要交通干线和两侧可视范围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内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露采矿山进行治理。 2 治理工程必须将废弃矿山边坡的稳定性、水土保持和减少尾矿污染及地貌景观恢复作为首要任务,不应产生新的危及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隐患。 3 治理工程应以不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最终目标。 4 治理工程必须与恢复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相结合。 5 治理工程应通过调查评估、方案论证、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基本程序,并根据废弃矿山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治理措施,使治理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和调。 1.0.5 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技术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本省现行的有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编写单位: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浙江地勘矿业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环复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浙江大学 主编:柳若龙、辜彬 编写:吕新前、张学来、袁航、徐礼根、裘志坚、程青、吴晓东、寒烟、蒋干良 2 术语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制订《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目的在于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广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二)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国土资源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09~2015年)》(国土资发[2010]44号]; 《广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广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广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十二五”规划》; 《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百色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矿山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

《百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三)技术依据: 《省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5]119号文附件);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2009年); 《百色年鉴》(2011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 三、规划适用范围 本规划是广西省百色市近期与中远期依法保护和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要依据,是市辖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适用于2011—2020年本市行政区内的生产、在建、扩建、新建、闭坑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四、规划期与规划基准年 规划基期为2010年。 规划期2011~2020年,分为两个阶段: 近期规划为2011~2015年; 中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 第二章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百色市位于广西省南部,五岭山脉北麓。东与广西省衡阳市的常宁,郴州市的临武、嘉禾、桂阳相连;南与广东省清远市的连州、广西省贺州市、桂林市的富川交界;西与广西省桂林市的恭城、灌阳、全州接壤;北与衡阳市的祁东,邵阳市的邵阳、新宁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最长距离245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4公里,土地总面积22441.43km2,占广西省总面积的10.59%。全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面积11044.53 km2,占49.45%;丘陵3242.00 km2,占14.45%;盆地3979.13 km2,占17.81%;平原3191.13 km2,占14.29%。

请谈谈学习管理学的收获

请谈谈学习管理学得收获 经过一学期得对管理学得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一个企业少不了管理,一个好得管者能让一个企业变得更加强大.俗话说:“一个不想当将军得兵不就是一个好兵”.谁都想成功,但就是每个人得成功目标就是不同得,都有千差万别得成功目标。要相当好一位管理者就应该从身边得事,身边得人坐起.要让您得部下瞧到您就感觉到您身上有一种霸气,一种让她们心甘情愿为您做事。当然,这就是在工作时,平时应该与睦相处,要让人感觉到您与蔼可亲。其实我觉得一位好得管理者就应该从一些细节出发关注部下得内心所想,所要……其实她们想要得并不多,往往一些细节最让人感动,这些人往往就是您最卖命得人。一个管理者就学要这样得人,一个企业也最需要这样得人。 历史上得著名军事学家吴起就就是一个成功管理者。当然,她有些不择手段得行为在里面,因为她处于得时代,那就是没有法律与正常社会秩序年代,就是丛林法则横行得年代。吴起就是卫国人,喜欢兵法,爱好军事,曾经拜曾子为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与治国理论。她在鲁国国王手下做事,齐国人进攻鲁国,鲁国想要起用吴起为统兵将军,率军队抵抗齐国得入侵.但就是先前吴起娶得妻子就是齐国人,鲁国就怀疑吴起得立场,怕起用吴起为将军后,吴起因妻子得关系心向齐国,暗中帮齐国打败鲁国。吴起无奈之下,只好杀了妻子,用这种形式来取信于鲁国,来与齐国划清界线。鲁国信任了吴起,让吴起当了鲁军军队得领导,率军跟齐国对着干。吴起不负重托,把强大得齐国打得如落花流水一般。

鲁国有些人对吴起帮其打败齐国,并不卖账,反而向鲁国国王进谗言,讲吴起得坏话, 加上国王不果断。吴起也感受到君主对自己得不信任,想要跳槽.她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投奔麾下打工。于就是魏文侯委任吴起为将军,攻打秦国,拿下五个城池。吴起作为军队统帅,与士卒最下层得士兵们吃得就是一样得,穿得就是一样得,睡觉时不设席子,行军时不骑马不坐轿子,亲自背军粮与后勤军事物资,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一个士兵有病疽,吴起亲自为这士兵吸吮疽肿,想要使士兵快点好起来。这士兵得母亲听说此事后,痛哭起来.有人就说,“您儿子不过就是个士兵,而吴将军亲自为其吮吸疽,您哭什么?“士兵得母亲回答说:“往年吴起吸儿子父亲得疽,其父杀敌就奋勇当先,奋不顾身而死于敌人之手。 现在吴起又为儿子吮疽,我不知儿子会怎么样死,所以在此痛哭。” 从吴起为下层士兵吮吸疽一事,可以瞧出吴起很会治军,所以士兵甘心情愿为其去死。那怕就是赴汤蹈火,在死不辞。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吴起逃跑到楚国,为楚国国王打工。 楚悼王听说吴起很有才干,以总理得职位授予吴起。她严明法令,精兵简政,废除了较疏远得公族,把节省下得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得就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稗阖得游说。她为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与蔡国,击退了韩国、赵国、魏国得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诸侯国们都害怕与忧患楚国得强大。楚国得贵族们都想谋害吴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二(19 )李志传指导教师:邓小莲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而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 化体系。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方案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 技术与治理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方案 前言 自然生态破坏是我国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因矿山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特别是露天开采,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污染环境,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采矿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导致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存。采矿,尤其是露天开采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和破坏森林植被与自然景观,有的矿山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地质遗址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基础工程设施保护区及城镇周边等,严重影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重要的基础工程设施的保护和城镇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善。某些采矿业如对建筑石料、石灰石、水泥配料和砖瓦用粘土等矿山资源的大量开采,与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矿山固体废料的不合理遗弃堆放,导致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的矿山废碴,随雨水冲刷,造成污染转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些不当的采矿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破坏、良田毁坏、水土流失、侵占土地、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等,严重影响重要基础设施及其它资源的保护等,也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特别是在城镇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干道(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主航道等)两侧可视范围内,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影响观瞻,制约了资源效益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我们称之谓生态平衡。但是,就人类来说,如果因人为因素,人的生活环境遭到污染,或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管理学论文)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该门选修课的学习,本人对管理学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经过一番的归纳整理,本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活动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类社会活动,是人类为追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管理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人类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凶险的内外势力和克服自身的弱点,为了维护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群聚现象。 对管理学的定义有很多,如:“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孔茨。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对管理的定义不同,就是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罗宾斯的《管理学》第11版认为“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而在之前的第9版中则认为“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而且似乎差别很大,难以进行辨识。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定义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是一样的,即在定义中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组织、目标、人、活动、协调这样一些与人类群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组,也就是管理工作应包括的基本活动内容。 管理学发展与理论 对历史的研究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今管理实践的起源,以及认识到什么是有效的和什么是无效的。从金字塔的建造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实践的早期实例。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这本著作中提出来劳动分工的好处。另一历史事件是工业革命,它使得工厂里制造产品比家庭里生产更加经济。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运用科学的原则来研究体力劳动,以及寻找一种最佳方法来从事这些活动。吉尔布雷斯夫妇的最主要贡献是找出有效率的手部和躯体动作以及设计合适的工具和设备以及使工作绩效最优化。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而今天的许多管理概念都源于这些原则。韦伯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官僚行政组织,而今天的许多大型组织仍然具有这种组织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贡献了观点和理念,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而且受到相应的管理。霍桑研究显著地影响了管理界对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所持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人们在进行管理时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行为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的组织是如何被管理的。当前许多关于动机、领导、群体行为和开发,以及其他一些行为事项的理论都可以追溯到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和从霍桑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定量的方法涉及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运用管理活动。今天的管理者在计划和控制工作任务时(例如配置资源、改进质量、编制工作进度或确定最优库存水平),尤其是制定决策时,会运用定量方法。全面质量管理——一种致力于持续改进及对顾客需求和期望做出快速应对的管理哲学,也运用定量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和法制管理体系。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国有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试点工程??? 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十五"期间选择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镇北堡矿区及灵武东山矿区等五个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附表10,附图5),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矿区减灾防灾工作。

管理哲学主要内容及哲学故事

一.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1.学习内容: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的哲学思考,是从哲学层面来思考管理问题。管理哲学以管理活动中的一般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研究对象。 管理哲学由三部分组成:管理本质,管理意义,管理规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即管理规律。管理哲学主要内容包括对管理哲学含义的理解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人、组织、环境构成的管理系统进行再认识;通过中外管理哲学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理解中国的管理与国外管理的不同;探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研究管理哲学等。 2.学习收获: 通过这门课程,笔者逐渐培养起管理思维意识,对中国管理哲学精髓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回顾现代管理的发展轨迹,西方管理危机频现,中国未来的管理不仅应该去西方管理之糟粕取之精华,更应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哲学代码。 中国古典哲学基础是简单管理。简单管理的思想在中国古来有之,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基础。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管理精义,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最高境界:“稀言自然”,“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更是对简单管理的生动描述。 如何在实际管理中运用中国哲学简单管理思想呢?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即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准确找到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战略的眼光去感知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致力于培育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聚焦核心,抓企业成功关键。 其次,善于化繁为简,集约高效,即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系统思维,快捷行动,有执行力;在错综复杂的企业内外矛盾之中驾驭矛盾,把握度;集中配置资源,整合资源,提高组织整体运行速度与效率。 然后,应该学会遵从“自然法则大于人为法则”的处事原则,组织的运行基于“客户价值驱动”而不是“权力驱动”,在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变革与创新,不断跨越成功的陷阱,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重视沟通信任,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在企业内部建立信任与沟通机制,建立知识共享系统,减少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融合,协同有效。 3.希望继续学习: 通过管理哲学课程学,笔者已经基本掌握管理哲学思考方法,为了能使自己够站在更高的哲学高度审视“管理的丛林”,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管理哲学内容。如哲学高度与管理效率的联系,人本管理的哲学问题,管理哲学的基本矛盾分析,如何判断哪些哲学适用于当今中国企业管理等问题。 二.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讲义?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课堂?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考核? 1.管理哲学讲义设计 讲义由案例,哲学名言,哲学故事为主。相关视频,图片,音乐资源为辅生动形象具体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管理,培养管理思维能力。 讲义内容应该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同时结合现实中国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现状和环境不断变化给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特别加强对危机管理和不确定行管理的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