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类学基本阅读书目问题

中国人类学基本阅读书目问题

中国人类学基本阅读书目问题
中国人类学基本阅读书目问题

中国人类学基本阅读书目问题

2007年4月27 日下午,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召集的“中国人类学阅读书目”圆桌会议在中协宾馆举行。会议由中心副主任王建民教授主持,参与讨论的学者有王铭铭(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罗红光(中国社会科学院)、Mary Scoggin(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朱晓阳(北京大学)、潘蛟(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梁永佳(中国政法大学)。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今天大家一起来开一个讨论会,讨论主题是人类学的硕士、博士学科点应该让学生读什么样的书目?我们邀请到各个高校的导师来合作进行研讨。各位导师平时对这个问题也都有考虑,在不同的机构也都有实践,我们今天特别邀请大家来做研讨。今天清华大学的两位老师,景军和张小军都在出差,郭于华下午有课,没办法过来。社科院民族所的翁乃群也早就约好了有别的国际项目在谈。除了这两个单位的老师没办法过来,其余的在京的单位都来了老师。我们通过网络收集了一些高校研究生教学时列的人类学阅读书目。这些推荐书目的程度参差不齐,仅作为参考,供大家讨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学专业应该怎么样去阅读。

王铭铭(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我先介绍一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对一系列会议的想法,这是我们的第二次圆桌会议。上次会议的议题是“关于人类学的公众形象”,我们觉得仅讨论这个还不够,因此决定再召集一次会议,讨论一些更具体的问题。

人类学这个学科跟国内其他学科不同,还没有建立一个共享的、有共识的“经典认识”。成为人类学家,要不要读过一批共同的书籍?对这个问题要不要有一个共同共识?这本身值得讨论,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不主张提出具体的结论,不主张提出一个具体的必读书单。我们仅仅是想讨论该读什么书。

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有三批必须要读的书,首先应该阅读西方人类学的原著,第二批该读的书是针对学生所研究的地区的中外著作,第三类是别的学科的有一般影响的作品,还有方志类的著作,人类学的田野志、民族志离不开地方性的描述,而中外的每个地方都有“志”的传统,因此有大量的地方性描述的文献需要阅读。

我们安排曾穷石等收集了一些简单的书目,主要是一些大学的原著选读的书目,这仅供参考,不要具体讨论书单。我们的本来目的只在于把问题谈开,不一定要制定出什么书单,即使有,也只不过来提供给大家参考。

在这次会议之后,我们中心接下来还会召集一次会议,主题是人类学该不该有一套共享的基本的概念。请大家参加。

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96年我主编的《人类学通论》按照章节,在脚注中给出了不同专题的参考书目,当时参照的体系是两本百科全书的分类体系,大体上按照人物、概念来区分,每一章节后边都有围绕这个主题的推荐书目。10年后,我重新编《人类学概论》,相比较10年前的《人类学通论》,学科已经有了发展,出现了新的阅读书目,我们也加入了这些新的书目。

我认为,讨论阅读书目是很有意义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阅读要求应该区别对待。本科生给予一个概论性的课程,类似于美国人类学的教科书,在书的后边,有个很详细的按英文字母排列的书目,引导阅读走向更细部,在引入细部的过程就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阅读的书目可能跟本科生的有些重复,但会更深入。研究生的阅读跟他的老师的研究的侧面有关系。比如我的研究有三个部分:汉人社会研究,人类学电影,公共卫生研究,我在给学生选汉人研究的书目的时候,除了选择人类学的,还要选择交叉学科的,比如历史学家和汉人社区相关的。到了研究生阶段,因材施教是个很重要的方法。

再有一个读书的情况是,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学科模糊性。比如最近这几年很多人都研究农民工进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都在研究,如果从学科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有的文章根本不能分辨是什么学科的。

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整体性”,在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经常作为名词解释,但是谁也没有细琢磨,就成为考试的原则了。比如在做公共卫生项目的时候,这个项目本来大家也不熟悉,那么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怎么结合进去新的课题呢?公共卫生涉及到人的身体,人性,文化以至跟生物人类学这个分支的相关性,这些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显然要用上。考虑到这些,读书的时候要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时代,整体性是鸟瞰式的,对一个海岛全息的,从功能主义的思想,一点不剩地每一个角度都研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还有另一个角度的整体性,人的生物性跟后天的文化个性的组合,是一个重要的整体性。人类解决自己的难题,从方法论上不只是科学主义的,应该还有人类学整体性的理念。在公共卫生的主题里面好多都可以使用这个理念。学生读书的时候就沿着这两个方面去读。

中国的人类学本科生应该读的书,不只是国外的著作,中国自己的人类学著作还得挑一点。到了研究生这一阶段,很多学生有不同的兴趣,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最多能占三个学科,比如有历史的,考古的,等等相关的学科背景出身的学生,这种学生的状态是相当好的,不要把他们原有的知识浪费了,他原有的知识又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因此老师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的知识背景,给他们提供一个指导。

Mary Scoggin(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副教授):

庄老师说的我非常赞同。人类学的教育可能要分一些做法,把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区分开来。本科是给学生培养兴趣的阶段,培养一些出色的学生,使他们有更好的前途。本科需要阅读课本,接触经典,训练动手能力。因为时间的关系,本科阶段的经典是读不了多少的。研究生也要区分不同的层次,有硕士毕业就参加工作的,有继续读博士的。后者的阅读就要偏向学术性了。就如刚才王铭铭教授说的,不同的国家的人类学著作要阅读,不同的分支也要读,但我并不赞成各个分支分得太清楚,人类学就是人类学,人类学最大的特点是它会“跳”。研究生在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中国基本功的传统就有效了,这是比较核心的。在研究生的头几年,得教他们读经典。本科生学会跑,研究生得学会走路了,慢一点,一步一步把握人类学的基本常识。这个阶段结束后,就不能细分分支学科,研究生成熟以后就得做课题,比如我本来是做媒体的,后来在北加州做印地安人的符号学,做他们的公路研究,我得把握所有的殖民地对的公路的概

念,这好像是在改行,但因为有了基本功,学起来也很快。所以研究生的后期,我们得学会跳。经典阅读,就集中在研究生的头三年。这样的阅读分工,是比较有效的。

潘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人类学专业有很多课程,各个课程的参考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人类学导论”这门课的参考书目,学生是应该看理论还是看中国研究?这样按照课程区分开来谈的话可能更好一些。我倒觉得阅读的难处不在于书多,而是在于怎么样给出一个最少的阅读书单,不同的课程给出不同的书单。书当然是读的越多越好,但是时间有限。我赞同庄老师说的,读书读到最后,做专题的时候,人类学根本不够,得跳到其他学科去,得学新的知识。当然也并不是说以前学的就没用,以前学的是基本素养,基本功。

梁永佳(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我们政法大学的人类学研究生刚刚才招生,进来的学生我们打算只按照一个方向培养,只走一条路,因为时间有限,老师的能力也有限,这样才能比较专一。

我经常在想,人类学的学生,不同的学校,甚至是不同的国家的学生见了面,凭什么说我们是人类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共同的知识?我觉得有三块是从人类学研究生阶段就得培养的东西。

第一块是社会理论。社会人类学是真正的社会学,而不是现在的社会学。它还是有社会理论基础的,经典的东西。作为一个人类学的硕士毕业生必须应该知道的,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的三个脉络,这三个脉络缺一不可,都多多少少要了解一些。另外是中国自己的社会理论。民国时期有一批人对中国的未来和走向进行过思考,这批人的书是必读的。

第二块是中国人类学史上的经典文献。这也要分两部分,一是刚刚去世的老先生,如费孝通先生、林耀华先生等的著作。另外就是在座的老师的著作。这样做能够给学生一些学科史的感觉。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人类学的根本所在。

第三块是民族志,这就是王建民教授刚才说的人类学的“手艺”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经典的民族志,但是同学不知道这些民族志干什么用。他们也许会说,那么远的部落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觉得不仅是看那些民族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怎么将自己调查出来的东西写成文本,或者拍成电影。我自己培养学生很重视这一块。我和赵丙祥商量好了,要开一门民族志的课,就是要把经典民族志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这些民族志虽然跟中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就是要教学生看它们是怎么写成的,怎么样制作出来的;它们可能是一些人类学的模版。我觉得以上这三块,可能是最需要的,而且是一个研究生培养出来后他应该具备的知识,否则的话即使一些题目再吸引人,自己的手艺都还没有,这样就会使你弄不清楚自己跟别的学科到底有什么区别。

还有两个问题,我也想顺便提一下,就是教材和区域作品。因为我们的研究生大多是学别的专业出来,改学人类学的,那么他应该读一些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不应是老师指导用的,而应该是自己去读的,属于自学的部分,能给他一个总体的感觉。现在的问题是每个点都有自己的教材,如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之类的,最近这些年是越出越多了,可能是跟中国这个学科的建设方针有关系,要求每个博士点要自己写一个教材。但是我觉得这没有太多的意义。教材有几本好的就够了。比方说庄孔绍老师的《人类学通论》,

王铭铭老师的《人类学是什么?》,我觉得大家读这些就够了,不要每个人都写一本教材,那有点浪费时间。最经典的教材我们把它突显出来就可以了;大家就看这样一些书,就可以掌握一些比较基本的全面的知识。

第二个问题,就是区域作品,包括分支学科。比如说,我是做民间宗教的,或者将来要做公共卫生。不管你做什么问题,这是老师指导下的问题,未必是必读的东西。还有区域作品,你可能是研究西南的,他可能是研究西北的,那其他人可能是研究海外的,每个人的研究题目不一样,你自己要读的区域作品是不一样的。这些东西,我想是他在学习研究中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在学习最基本的知识、打基础的时候要读的东西。因此,我觉得最基础的还是三块:社会理论、中国人类学史的核心文献以及民族志经典。这三块是人类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三种知识。

王建民:

刚才听了三位的讨论,有很多点可以提出来思考。其实不光是书目的问题,也包括人类学专业在硕士阶段应该有哪些主干课程。也许有了课程以后,我们才好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刚才梁永佳也提到了课程设置。庄老师以前在民大的时候,有导师组以后就在琢磨,得开哪些课。我想各个学校各个点都有一些经验。这不仅是关于文献阅读,还跟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文献是服务于我们的这个体系的。还是请庄老师说说,人大现在人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开些什么课?为什么开这些课?您对此有什么想法?

庄孔韶:

我们人民大学人类学专业现在的人比较少,开的课不大实用。你们民大的老师比较多,有本科生又有硕士生,选取你们学校这块为蓝本讨论比较合适。别的学校也许只有几个人,它将来最大的发展可能,就是你们这种状态;有一个比较全的状态的学校,在这个基础上来讨论这个事情。多年前我们一直在说课程设置的事情,但是什么叫合理,什么叫不合理,这还是需要继续讨论。

王建民:

我们现在硕士点的建设,基本上有4门必修课。这4门课,我们基本上是这么做的:学生一进校的时候,先是学“人类学通论”或者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即通论这块;然后是“人类学名著选读”,这是第一个学期给硕士生开的两门课。第二个学期,一门是“人类学研究方法”,一门是“当代人类学研究理论”。可能“人类学名著选读”读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经典,以国外为主,辅助一些国内的经典著作。一次课读那么一两本,每周一次,这4门必修课都是每周3节、共54个课时的。这样第一学年读完以后,从第二学年开始,就可以让学生上选修课了。因为有的学生的田野调查会安排得早一点。选修课的时候,基本上是每个老师根据专业方向,开一到两门课。就是看每个老师自己的兴趣。比如,潘蛟可能是“族群理论”,潘守永可能是“文化遗产”或者“博物馆”,而我可能是“艺术人类学”,学校现在规定这种课是36课时。我们原来商量的是,这些课是作为方向的必修课,专业的选修课,在你的这个研究方向上,你必须修你导师的一到两门课,同时这些课也是打开给你同专业的其他方向的学生选修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加。现在实践的情况是,每个老师,他主讲哪门课,都会有一个书单。我自己在做的时候,就有一个矛盾,这个书单得要多大?有的时候,列上40、50本,学生根本读不了。比如你告诉学生说艺术人类学这几十

本书都很重要,其中还包括一些个案性的研究,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即便对那些很有兴趣、读书很踏实的硕士生来说,他也根本读不了那么多。一门课顶多就能读10本书左右,那就算很好的学生了。我们现在授课都是seminar的方式,提前指定哪个学生读哪个星期的书,结果他就只读他那个星期需要看的那一本书,就是说列出10本书,其实他只看了1本,其他两三本最多简单地翻一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其他的老师有没有一些经验或者想法?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我觉得跟咱们的体制有关系,一个方面是因为咱们的学生太多了,各个老师给研究生开的课,被强行规定成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一个课可能会有二十多个人,我们自己的学生可能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所以你没法照顾到自己的学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来咱们教学培养方案里面有最低限度的阅读书目,实际上同学根本没有时间看,因为他本身没有多少时间看书,本科生读书就更差。我统计了一下,他们最少的一个学期,是上17门课。17门课实际上在学校的时间只有3个月。17门课上三个月,考试课程占了8门或9门,每个课都要写作业,最后他能给你从网上下载一个文章已经不错了。有的干脆就连标点符号都是错的,下载的繁体字改都不改就交给你。这种学校读出来的本科,我觉得基本是废的。一个班里最多有在5个念书的好学生。其他的也许在别的方面,比如赚钱做买卖做得很好,但不是读书读得好的好学生。再者,现在教学方面,学校的权力似乎越来越大了,老师们的意见越来越弱,这就成为它管理上的一个弊端。老师成为填表格的,成为教学环节的一颗小螺丝,怎么给放到这儿放到那儿,这已经是教学当中一个很大的弊端。像研究生阶段,每个学期每个老师给学生指导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如果你按照教学方案(计算工作量),就会发现学生没法带了,8个小时我怎么指导他啊?我连他的基本情况都没弄清楚呢。实际上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在两年内他要出去做田野的,那他在学校的时间里必须密切和老师接触,特别是在开题前后。

王建民:

按照学校管理的工作量来计算,对硕士生来说,三年是16个小时,博士生三年是24个小时。新生算你一半学时,一年只有4个小时。二年级算你8个小时,三年级又只有4个小时。当然它也有另外一个计算办法,就是指导论文另外给你计算十几个小时。

王铭铭:

那你们每周都指导学生,有office time,这些都不算工作量?

王建民:

都不算,都是自愿的,业余的。

潘守永:

其实老师付出的远远不止是8个小时。比如学生写了一个文章,你帮他看,觉得可能还有点意思,就会告诉他怎么改,这样反复多少次,不是用这个时间可以计算的。学校不是按照实际,而是按照学生的数量,给你定好每个学生多少时间,让你往里面填空。

王建民:

我觉得另一方面读书的情况可能是这样,就像刚才潘守永说的,有我们自己的学生,也有其他老师的学生来听课,如果为了提高效率,想要给自己学生上一回,给其他学生上一回,但是那不实际,你更受不了。所以可能有另外一个问题是,其他的学生是一个标准,而读你这个专业、你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又是另外一个标准。你自己方向的学生,你有没有可能会要求他读那10本书?比如,艺术人类学定了10本书,那你是否会要求这个方向的学生要把它们都看完?

王铭铭:

现在有个关键的矛盾是,老师之间共同点比较少。比如,你的艺术人类学让学生看的书,别的老师不一定会认同。现在存在把博士生当本科生培养的倾向,学校缺乏共同的读书风气。一些老师拼命在让学生读书,但有的老师反对这些老师指定学生读的书。一个本来是国际通行的人类学书目,多数老师没读过,这个比较严重。刚才王建民教授和潘守永教授都谈到了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在条件的约束下,我们这个学科很难办。学生要修的学分太多,而院系一般没有共同的阅读和研究方式,更谈不上共同的授课方式,这就导致学生可能上过10门课,结果只有一门课是读过10本书的,其他课都只读一本教材。学生的积累明显不足。

潘守永: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中心可以复制一些书。我们可以找一些不太容易找到的书,做10本复制放在阅览室,谁都不能拿走,只能在那里看,而且不对专业以外的人开放,这样就避免版权的问题。因为有些转专业的人,包括一些博士生在内,想看一些书,但是找书很不容易;图书馆书也不是很多,他们就会到老师那里借,东借一个西借一个,我们老师经常会发现,自己买了书就不知道在谁手里了,已经被借了好几圈了。所以还不如我们中心就做10本放在那儿,谁都只能在那里读,你拿了最多一个礼拜必须还回来。

王铭铭:

那咱们可以做一个10本书的书目,然后把它们都装订起来。

王建民:

对,每门课可以做一个10本书的书目。把它们放到图书馆,每个人包括老师借都不许超过3天。

潘守永:

对,每个人借的时候,老师给你取出来,然后把一个条子放在架子上。这种办法我们可以借鉴。

王建民:

老师借不可以超过3天,学生读就更加有限,干脆只能在那儿读,不许带走。

王铭铭:

我们可以做几个精装版,做一个硬封面,然后写上reserved。

潘蛟:

我倒是比较好奇,像你们北大,博士生的课程和硕士生的课程是分开的吗?

王铭铭:

遗憾的是,二者不分。北大是1996年开始想到要申请人类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而且是同时申请,大概1998年就申请下来了。我们的培养计划基本上是按英国的而不是美国的方式来设计的,内容上有理论的课“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这是基础。有两门“原著选读”,一门是我们政府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原著选读”,这个是学校文科都必须要有的;第二个是“西方人类学原著选读”。也就是说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方法,第二个层次是原著选读。第三个层次,我们开的是几个分支领域的专门的课。比如最主要就是亲属制度、宗教人类学、政治、法律人类学等。我们也设计了经济人类学,但是到现在为止已经没人教了。我们一向都有宗教人类学、法律人类学,而且现在还有人教。剩下的好像都是比较偏门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置新课,即可以在培养方案里面申请。这种申请一般都会出现在比较小的领域里面。

Mary Scoggin:

那你们还是比较灵活的。我在北大也教过语言人类学,但是那是临时申请的。其他谁来都可以这样吗?

王铭铭:

实际比较难。你和金光亿老师的课起初都不算教务处正式批准的课,至少我知道,金光亿老师就面临过审批问题。不过,如果是在职的老师,那么,就比较容易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拓展新课。北大人类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关于他的田野工作和实习课。我们的规定是硕士生要有3个月,博士生

要有6个月的时间田野经验。经费不是由专业来出,而是由导师的课题来出。这样,学生可以配合导师做一些事。

北大也不是完全不存在问题,实际困难还是有的。我们人少,开的课也少,这样,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就要听社会学的课,而社会学开的课有的与人类学相关,有的并非如此。我们现在最关键的难题在于,北大人类学跟民族大学相比,特别不重视对中国传统的学科史的阅读。民族大学这方面做得很好,它有学科史研究的传统。

潘守永:

民族大学还有一个问题是,它现在把老师的基本工作量定在216个课时上,这是一个很坏的规定。因为它对待你研究者和教公共英语、教马列主义的老师是一样的,都按照216个课时来算。其实100多个课时就可以了。

梁永佳:

我们正教授是108个课时,副教授是144个(课时)。我觉得200多个超过太多了。

潘守永:

对,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如果老师没有上够216个课时,你的岗贴是拿不到的。我们把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都放在同一个水平上,都是216课时来卡着。而那些“双肩挑”的行政人员则可以免一半。这些人员一般是指处级领导,实际上就是给他们自己定的一个方便。这些规则不是由教授来制定的,而是由行政人员来制定的。再说,学生为什么没有时间看书?它一个学期给你安排十几门课,最多的时候是22门课,考试会考到11门或12门,这样学生是不可能有时间看书的。

王建民:

也有另外的问题,就是教辅设施不够。学生要是不上课的时候,你让他到图书馆借书,图书馆都没有那么多可读的书。

朱晓阳(北京大学副教授):

那就是来“听书”的。

王建民:

对啊,那我们上课就变成说书的了。我们读完了以后说给学生听。

罗红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今年要招一个经济人类学博士,但是没有人报。没有人报的原因有很多,我估计是这个大学本科和硕士这边不成系统,没有这个基础,所以没有人报。我们的知识本身可能就不是一个系统,就是游击队。我非常赞同Mary的观点,本科时候的公共课程可以尽量地让它系统化,选一些哲学社会科学里面的经典,比如韦伯、涂尔干、马克思之类的。实际上现在的人类学跟韦伯贴得比较近。只是人类学更早的时候,没有多样性,只有一个进化论,所以所有老师都可以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现在人类学本身包容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老师确实有各自的特色。我觉得这也体现了它的公共性。可能有两个部分要关注,一个是在本科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可能本来上公共课,只读文史哲,他对人类学这方面的书可能没读过,但是我们也需要引导他们一下。另一个是硕士阶段,我觉得也要阅读相当一部分公共性、系统性的东西;到了博士,估计大部分学生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地去读自己专业化的部分了。我觉得可以在知识上做这么一个大致的划分。我觉得我们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复述别人的学说还行,但是不会思想,这也可能是老师造成的。你让他讲福柯,他可以讲,但是讲完了,你问他自己怎么想,他说不出来了。我做《社会学研究》主编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指标就是看引文。有的文章当你把它的引文都删掉后,就会发现他其实什么也没说——这种文章当然也有很漂亮的。我不是说反对读书,但是我觉得不能读了半天,你最后什么也没有。应该教学生如何思想,这个是很重要的。说书那个阶段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师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本书,但是在公共课上还是要原汁原味地讲这本书。而到了博士阶段就不一定了,学生对这些书会有批判的,而且是很严肃的批判,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地学会思想了。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要有一个知识的系统,二是要划分一下这些知识会比较好些。在咱们这个书目里边,像韦伯、涂尔干、马克思,这些书都没有,我觉得是一个缺失,实际上这才是基础,后来才有衍生出来的社会学、人类学等百花齐放。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从硕士开始的读法,我认为不能采用放羊式。本科生是捏着学生读,到了研究生还是需要跟紧点,到了博士生可以让他自由,因为他自己会独立思想了。在研究生阶段,我提倡用seminar的形式,大家都到seminar上去,就读一本书,而且是不是能跨单位(来组织)?咱们现有的单位都是一种壁垒。就因为你们中心比较活跃,所以我们才来了,但是有的单位他不,他认为涉及到他自己的利益。我觉得如果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参与的seminar,挺好的。

王铭铭:

按我的看法,北京所有的人类学家加起来,就够一个强大的、有国际水平的人类学系。

潘蛟:

Arthur Wolf就曾有这个观点:中国的人类学家加起来能组一个不错的系。

朱晓阳:

实际上整个中国人类学里头本来就缺乏本科的这个教育,只有很少的学校如民大、中大有本科。所以硕士生上来就是一个五马六道,实际上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路径学出来的,有民大、中大的那种正宗地学了几年

出来的,也有从别的地方来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比较起英国、澳大利亚等,我们在学校层次上少这么一个可以过渡性或者变通性的环节。比如你如果是在英国系统中,从本科上来的,要做master research,那就可以开不同的课程了。实际上在这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师傅带徒弟的手工活。那么这些是对于有基础的,悟性很高的人来说的。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他们没有经历这种工厂化的本科教育,没有上好多课程,只是对学科有一点了解,而且又没有悟性的话,那么硕士阶段还是要有一部分人做master course work的这一部分。我们现在等于把by course和by research两部分人都塞在一起,有一些学生就觉得很难受,他需要这种坐堂式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育,而有一些学生他需要的是大规模的产品生产式的,实际上我们没有这个环节,而且我们又没有办法变通。在其他的国家,导师有一定的权力,他如果觉得哪位学生好,那个学生已经上了足够多的课,有了基础,他就可以决定让学生继续做何种研究。

王铭铭:

英国的情况是这样,如果你本科读了人类学,那硕士就不需要读,可以跳过直接读博士。而如果你读了考古,你要读人类学博士,你就必须读人类学硕士。

朱晓阳:

是啊,这是一样的,我课程做的是社会学,本来想着去做人类学博士研究,但是人家说,你一点人类学的课程都没做过,所以你还是需要再做人类学硕士。这个是系里头说了算,导师可以说了算,但是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规矩。所以,体制上我们如果有这个权力,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Mary Scoggin:

与美国比较,从大的环境来说,我觉得国内很容易忽略本科。当然本科的感觉是要捏着读书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用。中国在这个阶段传统的东西——我也不知道这样说妥当与否——诸如钱钟书,他做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很传统的人类学,这是很自然的;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灌输一些诸如此类的观念,介绍这些看法,然后引起思考和讨论。这种引用(引介)还是比较好的。这样,人类学就如同从草根发芽,长起来。

潘蛟:

罗红光说的还是有道理。我们如果开个课程,就叫“社会理论”,把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都讲讲。这门课要开,因为一讲人类学理论,学生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还是不好讲。我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对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他都熟悉;对资本再生产这些,他也熟悉,你要把他扳过来很不容易。所以我们不管叫什么人类学,都应该有这么一个课程,叫“社会理论”,这就是一个共识。

梁永佳:

其他的社会学理论,不管是哪个分支学科,实际上都是从这儿来的。

王铭铭:

上个学期民大博士课程“当代人类学理论”,与我们中心的讲座结合,效果不错。今后我们可以用半个学期的时间请专家来讲这些经典社会理论的东西,或者就干脆把这门课改名为“社会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社会理论思想。

潘蛟:

可以把北京地区有名的社会理论家都请过来为学生们讲讲。

梁永佳:

很多学科的人对人类学的误解都与此有关,他们都觉得人类学只是做个案、做田野研究的,而不做理论研究工作。如果人类学自己也这样无所作为的话,我们将失去一个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平台。所以,社会理论课对于我们特别重要。

王铭铭:

我也有相同的感觉。如果开了这门课我们可以分社会学家来讲,比如马克思设三讲,请专家来授课。

潘守永:

我觉得阅读书目还是有必要编一个,因为我发现许多学生都是在瞎看书,这样还不如不看书。

王建民:

我从自己带学生的经验中也有这样的感受。比如一个学生做少数民族区域研究,他会找来一大堆相关书籍看,但是结果你会发现原来给他讲过的人类学理论的东西早被他看没了,脑子里只留下一些关于民族概念实质化的东西。

梁永佳:

从王老师讲的这个案例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区域研究或是分支学科研究的作品。

潘蛟:

对,这也是个问题。比如硕士论文写作,学生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时候,实际上他会变成这个领域的一个小专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人类学以外的研究。比如一个学生对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历史感兴趣,对这个问题研究就要涉及到对代议制的理解,这是人类学训练中没有给他的知识,聪明的学生可能会找到路径去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未必能做到。

梁永佳: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给学生打了社会理论的基础以后,一些学生很容易写出直接要和韦伯、马克思或是涂尔干对话的论文,这个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该读不该引的,它们只能融于你写作的背景下,不能成为你论述的对象,而你的讨论对象应该是你要研究的那个区域或是分支学科中的问题。

王铭铭:

这就是说学生还没有把学养和自己的专业研究区分开来,一直都认为读一本书就要用一本书,否则就浪费了。话说回来,尽管我们不主张“统一读书”,但还是可以先讨论一个大概。比如,能否有一个人类学十本必读书的书目?

潘蛟:

我想《努尔人》应该算一本吧,还有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莫斯的《论馈赠》、《原始分类》都行,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些都是比较扎实的东西。

潘守永:

列维-斯特劳斯的读哪一本?

罗红光:

好像还是应该读kinship那本。

王铭铭:

这本书还没有译出来,他的东西现在就除了这本以外其它都有中译本了。

潘蛟:

列维-斯特劳斯的东西中有几篇文章是很不错的,可以读这些。

王铭铭:

他最好的文章是《嫉妒的制陶女》,就读这篇吧。我觉得迪蒙《等级人》也不错,这样就有六本了。我们先考虑有中文版的作品吧。再加一本《缅甸高原的政治制度》,它和《等级人》台湾都已经出了中文版。接下来关于Geertz,是读《文化的解释》还是《尼加拉》?我看后者比较具体,可能更好一些。《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我觉得也不错,是不是也考虑一下?

潘蛟:

萨林斯的东西也应该列进去。

王铭铭:

我建议萨林斯的选《历史之岛》就好了。

梁永佳:

可以把《原始分类》去掉,因为它里面的东西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重叠。

罗红光:

书目看来比较偏田野。

王铭铭:

偏现代派的,不要后现代的东西了,因为它没有了学科色彩。

罗红光:

我觉得这些书为学生打基础挺好的。

王铭铭:

我觉得为了让学生有个完整的研究概念,所以暂时先不考虑纯理论作品,而上面列的书不仅是具体研究,同时也是理论作品,这样应该更好一些。

Mary:

Victor Tuner呢?

王铭铭:

对,有中文本了,是庄孔韶老师编的,就选《仪式过程》吧?不过,加上这本,就有十一本了,不如把《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先去掉,而我又觉得《努尔人》有些“太腻”,干脆把它换成《阿赞德人的巫技、神谕和魔术》这本吧。

罗红光:

这里有结构主义的东西了吗?

王铭铭:

就是那本《嫉妒的制陶女》。本来还有一本《野性的思维》。

罗红光:

不,不,《野性的思维》这本书有点太野了,有点后现代的感觉了。

梁永佳:

读《野性的思维》不如先读《图腾制度》。

关于区域研究和分支研究的阅读书目还应该另找时间来谈谈。

王建民:

好的,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只是一个基本的民族志阅读书目,实际上还没有包括分支学科和中国的研究,等下次我们再找时间来一起讨论吧。

附:人类学专业建议基本阅读书目: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礼物》(马歇尔·莫斯)

《阿赞德人的巫技、神谕和魔术》(埃文斯-普理查德)《嫉妒的制陶女》(列维-斯特劳斯)

《等级人》(路易·杜蒙)

《缅甸高原的政治制度》(爱德蒙·利奇)

《仪式过程》(维克多·特纳)

《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历史之岛》(马歇尔·萨林斯)

(曾穷石、杨清媚、伍婷婷录音整理)

【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清单

女性文学:陈染:《私人生活》林白:《回廊之椅》徐小斌:《双鱼星座》 港澳台文学:白先勇:《台北人》《纽约客》金庸:《金庸全集》 11、冯至:《我是一条小河》、《蛇》: Z! |/ V" d; k( B! j( }' U 12、闻一多:《死水》、《发现》、《口供》, G, ?3 ^( o/ P 14、李金发:《弃妇》 24、柔石:《二月》 J* G, ]$ k# M N2 ]$ j0 W 26、张天翼:《包氏父子》. p; d; a9 h2 q7 q/ n 27、艾芜:《山峡中》! A8 j: R- `1 y) x9 r& S- M8 G 28、萧红:《呼兰河传》4 k3 K4 s) m1 O7 f4 r! f/ Z" p( E 29、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a- n% x3 ?: E' u! W 30、施蛰存:《梅雨之夕》7 O/ A# l5 N3 a( _ 31、戴望舒:《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 32、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尺八》 33、何其芳:《预言》 34、臧克家:《难民》、《老马》) C9 K7 f2 A# L) F' a9 v' x; T 35、鲁迅:《灯下漫笔》、《纪念刘和珍君》、《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铸剑》、《采薇》 36、林语堂:《我的戒烟》! x: K; ?1 |/ t4 |/ R: @, p; ? 37、何其芳:《雨前》、《哀歌》 t+ U- j! K% @2 L. I: Q& L- Q& w 38、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39、丰子恺:《渐》7 o7 e, P1 b o; d3 s 40、夏衍:《包身工》 42、夏衍:《上海屋檐下》 44、张天翼:《华威先生》 5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太阳》3 W( a9 52、田间:《给战斗者》- A2 g) M' f4 _7 E 53、穆旦:《诗八首》 54、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55、梁实秋:《雅舍小品》(选)3 g+ Z1 y' V" B0 ]3 D3 Q( u, a. ~ 56、阳翰笙:《天国春秋》& o0 M' j# G+ q: i( E 57、夏衍:《芳草天涯》 58、陈白尘:《升官图》 59、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8 B* @& z/ m9 j* k7 P 当代文学: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1956:百花时代》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原名《革命·历史·小说》)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曹文轩《二十世纪文学现象研究》和《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补充:《小说门》、《第二世界》) 孟繁华《共和国文学五十年

适合幼儿的读物书目

NO.1 婴儿故事推荐——小熊宝宝绘本(适合年龄1-3岁) 当当网评:★★★★★推荐星数:★★★★★ 第一辑书目:《你好》《拉粑粑》《午饭》《睡觉》《大声回答“哎”》《尿床了》《洗澡》《刷牙》《我会穿短裤啦》《收起来》《排好队一个接一个》《谁哭了》《散步》《好朋友》《过生日》第二辑书目:《起数 1.2.3》《迷宫游戏》《跟着妈妈一起 A.B.C》《现在几点了?》《去商店》《车.船.飞行器》《大.小》《红.蓝.黄》《圆形·三角形·四边形》《身体的名称》 点评: 目前给婴儿期的小宝宝看的读物大多是认物图卡,因为太复杂的故事小宝宝理解会有一定难度,那么有适合婴儿期的小宝宝看的故事书吗?就是这套由日本著名画家佐佐木洋子编著的《小熊宝宝绘本》啦!第一辑一共15本,题材选用小宝宝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事情,如洗澡、睡觉、刷牙等,很薄的小本本,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生动,且多呈叠句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儿歌的感觉。通过简单句子的反复,让小宝宝加深印象。比如:《谁哭了》这本书,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谁哭了?谁哭了?小老鼠哭了!小老鼠摔倒了。小老鼠不哭了,不是小宝宝了,小老鼠真棒!”第二部分:“谁哭了?谁哭了?小白兔哭了!冰激凌掉地上了。小白兔不哭了,不是小宝宝了,小白兔真棒!”后面的部分以此类推。多么简单的情节,多么简单的语言,然而却是多么生动!这是真正适合小婴儿理解的书!书中好多经典句式在宝宝生活中都能用得到,比如“不哭了,不是小宝宝了!”“收起来,收起来,玩具收起来!”“尿床了,尿床了,谁尿的?”“泡泡,泡泡”…… 相比之下,第二辑要显得稍微逊色一些,第二辑比较侧重认知,主要教宝宝认物,认颜色,认形状等等,缺少故事情节,和一般国内的认知书比较接近了,不过因为有了第一辑的基础,宝宝对第二辑接受的也还不错,所以买第一辑时也可以考虑看要不要把第二辑也顺便带上。 NO.2 心灵成长故事推荐——小兔汤姆系列(适合年龄2-5岁) 当当网评:★★★★★推荐星数:★★★★★ 第一辑书目:《汤姆上幼儿园》《汤姆去海滩》《汤姆挨罚》《汤姆的小妹妹》《汤姆住院》《汤姆走丢了》 第二辑书目:《汤姆的生日》《汤姆搬家》《汤姆去农场》《汤姆恋爱了》《汤姆的噩梦》《汤姆尿床了》《汤姆和伤心的鲁鲁》《汤姆最好的朋友》《汤姆无聊的时候》《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第三辑书目:《汤姆骑自行车》《汤姆变形记》《汤姆躲猫猫》《汤姆的圣诞节》《汤姆在游泳池》 点评: 如果您的宝宝处于这个年龄段,强烈建议您购买一套小兔汤姆系列故事书。这个系列已经出了三辑,还出了礼盒套装,个人感觉最经典的是第一辑,第二三辑也相当不错。有能力的话,一定要买一整套给孩子! 这是我给宝宝买的第一套书,从宝宝2岁到现在,已经记不清给她读过多少次了,直到现在,她还会经常要听汤姆的故事。从书目中可以看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小事,故事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口吻叙述,很简单的语言,但是却相当真实、生动。真的佩服作者,能把孩子的心情刻画得那样淋漓尽致。

人类学入门书目

个初步的人类学书目(入门部分·一) 转引自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5596081.html,/www/bbs/ 编者按:以下是中国的(中文的)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基本入门读物。其他专业的学生或者社会上对人类学民族学感兴趣的朋友,想轮廓性地了解人类学民族学(基本理论、学科框架、研究方法、概要历史),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读物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以中国大陆作者所著和来源于中国材料方面的出版物为主,略选少量外国的及港台的。(加 * 号的为推荐) 概论部分: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梁钊韬等编著《中国民族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美)基辛(Keesing,M.R.) 著;北晨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美)墨非(Murbhy,Robert F.) 著,王卓君、吕辿基译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理论与方法: 夏建中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 著;夏建中译 《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田野调查概论: 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 学科史: 王建民等著《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 林耀华、庄孔韶著“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六期。 (美)顾定国(Gregory Eliyu 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 《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散论(或文集):

儿童图书阅读推荐100本

儿童图书阅读推荐100本(0-12岁) 本书目按0-3岁、4-6岁、7-9岁、10-12岁四个年龄阶段划分,每段推荐25本(基础书目10本,选读书目15本),这100本书主要参考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和推广阅读的公益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组织评选的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2012版)、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2011版)、2013年中国童书榜、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接力出版社推荐书单以及全国小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书单等。 阅读年龄(0-3岁) ——基础部分(10本) 《波波去购物》(“小鼠波波“系列) 【英】露西·卡曾斯(著),启鸣(译)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大象杂技团》(“乐悠悠图画书”系列)【中】金波(文),钱继伟、大青(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好饿的毛毛虫》 【美】艾瑞·卡尔(著),郑明进(译) 明天出版社 《可爱动物操》 【中】方素珍(文),郝洛玟(图) 河北教育出版社 《米菲住院》(“米菲绘本系列”) 【荷兰】迪克·布鲁纳(著),阿甲(审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米米爱模仿》(“米米系列”) 【中】周逸芬(文),陈致元(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鼠小弟的小背心》(“可爱的鼠小弟“系列)【日】中江嘉男(文),上野纪子(图),赵静、文纪子(译) 南海出版公司《我要拉baba》(“噼里啪啦系列“)【日】佐佐木洋子(编/绘),张慧荣(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小玻在哪里》(“小玻翻翻书系列”)【英】艾力克·希尔(著),彭懿(译) 接力出版社 《中国童谣》(“会说话的·点读识字读本”系列) 【中】金波(文),江键文(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选读部分(15本) 《爱米丽》(“爱米丽系列”) 【法】多米提勒·德·普桑斯(著),孙敏(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蹦》 【日】松冈达英(著),蒲蒲兰(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藏猫猫》(“婴儿游戏绘本”) 【日】木村裕一(著),崔维燕(译) 接力出版社 《打预防针,我不怕》(“可爱的身体”系列)【日】小林雅子(文),冈边理香(图),猿渡静子(译) 南海出版公司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日】五味太郎(著),上谊文化(译) 明天出版社 《乔比洗澡》(“乔比洗澡书”) 【法】提埃里·顾旦(著),荣信文化(编译)

(完整word)教育部推荐初中生课外必读书目

一、教育部推荐 1.《论语》 2.《三国演义》(罗贯中) 3.《红楼梦》(曹雪芹) 4.《呐喊》(鲁迅) 5.《女神》(郭沫若) 6.《子夜》(茅盾) 7.《家》(巴金) 8.《雷雨》(曹禺) 9.《围城》(钱钟书) 10.《谈美书简》(朱光潜) 1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1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13.《歌德谈话录》(艾克曼) 14.《巴黎圣母院》(雨果) 15.《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1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17.《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1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 19.《老人与海》(海明威) 2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二、初中学生课外必读推荐书目(教育部) 1.《西游记》吴承恩 2.《水浒》施耐庵 3.《朝花夕拾》鲁迅 4.《骆驼祥子》老舍 5.《繁星?春水》冰心 6.《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童年》(俄)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三、大陆语文老师推荐(选读) 名家名作: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暄琐话》;宗白华《美学散步》;朱自清《经典常谈》;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梁实秋《雅舍小品》;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曹禺《雷雨》;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顾城《顾城的诗》;舒婷《舒婷的诗》;食指《食指的诗》;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周作人《雨天的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柏杨《丑陋的

中国人》;傅雷《傅雷家书》;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郁达夫《郁达夫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散文》;巴金《随想录》;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董桥《旧时月色》;张炜《古船》《九月寓言》;王蒙《王蒙散文选》;余华《活着》;苏童《苏童文集》;老舍《茶馆》;杨绛《我们仨》;阿来《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周涛《周涛散文选》等等。 以上所列,大多为现当代中国文坛的名家名作,文体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评论等诸多领域,值得一看。 经典名著: 《老子》《庄子》《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杜甫诗选》《苏轼词选》《西厢记》《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等 名优报刊: 《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海燕-都市美文》《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思维与智慧》《文学自由谈》《经典美文》《咬文嚼字》《演讲与口才》《名作欣赏》《读书文摘》《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等等。 温馨提示:以上书目仅是参考,适当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人类学经典必读书目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1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11 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18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29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39 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47 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53 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61 The Gift by Marcel 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70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 79

学前教育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学前教育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经典着作: 1.柏拉图着,郭斌和,赵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美]夸美纽斯着,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英]约翰·洛克着,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瑞士]裴斯泰洛齐着,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着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陶行知着.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 6. 6.[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美]约翰·杜威着,赵祥麟等译.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美]约翰·杜威着,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法]卢梭着,李平沤译. 爱弥儿(上、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0.[德]福禄贝尔着,孙祖复译. 人的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着,任代文译. 蒙台梭利幼儿科学教育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着,马荣根译. 童年的秘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意]亚米契斯着,夏丏尊译.爱的教育[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14.陈鹤琴. 家庭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心理[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6.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7.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幼稚教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日]黑柳彻子着.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儿童在我眼中 19.刘晓东着.儿童精神哲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熊秉真着.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M]. 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0. 21.陈映芳着.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2.[美]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编着,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现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及部分电子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进行选择、阅读,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可反馈至(邮箱),我们将不断改进。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符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书籍便于查找。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2 014年5月1日 电子书: 1、《邓小平时代》 2、《叔本华美学随笔》 3、《技术、医学与伦理学》 4、《疾病改变历史》 5、《科学革命史》 6、《老子的智慧》 7、《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

8、《教育哲学》 9、《自然科学的哲学》 10、《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11、《常识》 12、《道德情操论》 13、《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14、《如何阅读一本书》 15、《温家宝2012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16、《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艺术与逻辑》 17、《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18、《创造性破坏》 19、《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20、《大学精神档案》 21、《人与国家》 22、《人与世界》

23、《人与自我》 24、《与世界伟人谈心》 25、《中国哲学简史》 26、《佛教常识答问》 27、《改变世界的100大医学发现》 28、《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9、《勾勒姆医生》 30、《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31、《活出意义来》 32、《急诊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33、《剑桥插图医学史》 34、《健康是什么?》 35、《大学之理念》 36、《敬畏生命》 37、《旧制度与大革命》

小学阶段必读经典书单(7-9岁、10-12岁两个年龄段)

小学阶段必读经典书单 本书目按7-9岁、10-12岁2个年龄阶段划分,每段推荐25本(基础书目10本,选读书目15本),主要参考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和推广阅读的公益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组织评选的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2012版)、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2011版)、2013年中国童书榜、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接力出版社推荐书单以及全国小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书单等。 需要说明的是,阅读极具个体差异特色,有的孩子5岁,但阅读却从2岁开始,已然是“老”读者了。有的孩子7岁了,但却可能是零起点阅读者。对于相同年龄的孩子来说,因其心理年龄、阅读能力的不同,“阅读年龄”也并不同,因此,本书单仅供家长们参考。 阅读年龄:7-9岁——基础部分(10本) 《安徒生童话选》【丹麦】安徒生(著),禹田(改编)同心出版社 《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尔兰】麦克布雷尼(著),婕朗(绘),梅子涵(译)明天出版社 《稻草人》【中】叶圣陶(著)河北少儿出版社 《丁丁历险记》【比利时】埃尔热(编绘),王炳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汉声数学绘本》(第一辑)【美】明德尔·西托默等(著),理查德·库法里等(绘),汉声杂志(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南宋】王应麟(著),郝光明(译注),【南北朝】周兴嗣(著),罗容海(译注),【清】李毓秀(著),王军丽(译注)文化艺术出版社 《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日】后藤道夫(著),施雯黛、王蕴洁(译)南海出版社《三毛流浪记》【中】张乐平(著)译林出版社 《小飞侠彼得·潘》【英】詹姆斯?巴里(著),傅东起(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中国台湾】汉声杂志社(编)江苏美术出版社 ——选读部分(15本) 《“我的自然科学课”系列》【日】三枝博幸等(著),李奕、祁焱(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中国人必读的书籍1、《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2、《生活在宋朝》 作者:吴钩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如果你以为只有今天才有“黄金周”,如果你以为只有今日才有“元宵联欢晚会”,如果你以为只有当下才有“快餐外送”,如果你以为只有唐朝的女性才敢露“事业线”,如果您以为只有日本才会有香艳的“女相扑”,如果你以为只有现代中国才有职业的消防队,如果你以为现代西方国家才有引咎辞职制度,如果你以为现代社会才有“国家赔偿”…… 那么我想说,你“以为”的都是你自以为的。 因为这些事物与制度,宋朝社会早都已经有了。如果你不相

信,请翻开这部《生活在宋朝》。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这些“死”了的历史冷知识。作者想重新讲述宋代中国的三百年繁华,重新发现中国的文明传统,破除人们对宋朝的成见与偏见,再现一个“活”着的时代。本书关注的每一个故事与话题,都发生在800年前的宋朝,却又拨动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的和弦,足以让你产生穿越时代的代入感。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3、《陶瓷之路》 作者:刘良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4、《你是人间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汉语言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读书目 现代文学部分 作品类: 鲁迅,建议通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小说类:《狂人日记》、《孔乙已》、《在酒楼上》、《示众》、《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死火》、《影的告别》、《蜡叶》、《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野草〉英文译本序》、《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友邦惊诧”论》、《二丑艺术》、《捣鬼心传》、《奇怪》、《病后杂谈》、《阿金》、《铸剑》、《采薇》; 杂文类:《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古都的秋》、《钓台的春昼》;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心:《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庐隐:《海滨故人》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台静农:《拜堂》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王统照《沉思》、《山雨》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十二月十九日》(废名) 胡适:《蝴蝶》、《一颗星儿》(建议通读《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 郭沫若:《凤凰涅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半十里松原》、《天狗》、《太阳礼赞》;《瓶·第十六首:春莺曲》、《瓶·第三十七首》、《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的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建议通读《女神》)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建议通读诗歌集《死水》、《红烛》)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山居闲话》 朱湘:《采莲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建议通读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俞平伯:《清河访》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梁遇春:《观火》 田汉:《获虎之夜》 丁西林:《压迫》、《一只马蜂》 茅盾:《蚀》、《子夜》、《春蚕》 老舍:《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巴金:《家》、《寒夜》、《春天里的秋天》 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沙汀:《代理县长》、《在其香居茶馆里》、《随军散记》 艾芜:《山峡中》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李劼人:《死水微澜》 萧乾:《雨夕》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别丢掉》 施蛰存:《春阳》 张恨水:《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 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 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 还参考外借资料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 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 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 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 1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阅读书目 短篇小说: 《正月》孙犁、《登记》赵树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玛拉沁夫、《晌午》秦兆阳、《粮秣主任》丁玲、《老水牛爷爷》峻青、《堰河边》沙丁、《喜鹊登枝》浩然、《雨》艾芜、《改选》李国文、《达吉和他的父亲》高樱、《来访者》方纪、《我的第一个上级》马峰、《英雄的乐章》刘真、《静静的产院》茹志娟、《惠嫂》王宗元、《乡下奇人》欧阳山、《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长长的流水》刘真、《小仆人》叶君健、《路考》张天明、《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弦上的梦》宗璞、《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满月儿》贾平凹、《最宝贵的》王蒙、《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娟、《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悠悠寸草心》王蒙、《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话说陶然亭》邓友梅、《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雕花烟斗》冯骥才、《我是谁》宗璞、《夏》张抗抗、《丹凤眼》陈建功、《小贩世家》陆文夫、《两望茅草地》韩少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灵与肉》张贤亮、《月食》李国文、《西线轶事》徐怀中、《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大淖记事》汪曾祺、《头像》林斤澜、《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寻访“画儿韩”》邓友梅、《女大学生宿舍》喻杉、《三角梅》王中才、《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老霜的苦闷》矫健、《围墙》陆文夫、《阵痛》邓刚、《沙灶遗风》李杭育、《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最后一个渔佬儿》李杭育、《危楼记事》李国文、《白色鸟》何立伟、《找乐》陈建功、《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塔铺》刘震云、《十八岁出远门》余华、《迷舟》格非、《红粉》苏童、《花季》林丹、《树杈见的月亮》韩东、《饥饿的口袋》陈染、《赵一曼女士》阿成、《离爱远点》徐坤、《是谁在深夜说话》毕飞宇、《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镇长之死》陈世旭、《心比身先死》池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徐怀中 中篇小说: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黄金海岸》秦牧、《铁木前传》孙犁、《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辛俊地》管桦、《沙桂英》唐克新、《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蒲柳人家》刘绍棠、《在同一地平线上》张辛欣、《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射天狼》朱苏进、《黑骏马》张承志、《今夜有暴风雨》梁晓声、《迷人的海》邓刚、《美食家》陆文夫、《祖母绿》张洁、《燕赵悲歌》蒋子龙、《绿化树》张贤亮、《小鲍庄》王安忆、《爸爸爸》韩少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灵旗》乔良、《烦恼人生》池莉、《追月偻》叶兆言、《风景》方方、《子弹穿过苹果》林白、《一地鸡毛》刘震云、《绝非偶然》张欣、《过把瘾就死》王塑、《活着》余华、《享福》陆文夫、《向上的台阶》周大新、《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分享艰难》刘醒龙、《大厂》谈歌、《工作人》张抗抗、《褐色鸟群》格非、《年月日》阎连科、《永远有多远》铁凝、《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恒 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三里湾》赵树理、《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上海的早晨》周而复、《青春之歌》杨沫、《烈火金刚》刘流、《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三家巷》欧阳山、《创业史》柳青、《红岩》罗文斌&杨益言、《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艳阳天》浩然、《金光大道》浩然、《李自成》姚雪垠、《东方》巍巍、《青春万岁》王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将军吟》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芙蓉镇》古华、《黄河东流去》李准、《沉重的翅膀》张洁、《钟鼓楼》刘心武、《白门楼》刘斯奋、《平凡的世界》路遥、《少年天子》凌力、《第二个太阳》刘白羽、《浮躁》贾平凹、《穆斯林的葬礼》霍达、《浴血罗宵》肖克、《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活动变人形》王蒙、《上下都很平坦》马原、《洗澡》杨绛、《玫瑰门》铁凝、《敌人》格非、《泥日》陆天明、

教育人类学必读书目(教育人类学博导滕星教授推荐)

教育人类学必读书目(教育人类学博导滕星教授推荐)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滕星,马茜.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16章)》,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冯增俊选编.教育人类学[M].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001. 邹进.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新世纪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李政涛.教育人类学引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徐莉,孙杰远.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詹栋梁.教育人类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詹栋粱.教育人类学理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周德祯.教育人类学——文化观点[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2001. 吴天泰等.教育人类学[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刘玉玲.教育人类学[M]. 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2006. 王连生.教育人类学——理论与应用[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德]武尔夫.张志坤译, 教育人类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奥]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美]Phil Francis Carspecken.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M].郑同僚,审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瑞典]胡森.教育大百科全书(2)(张斌贤译)[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俄]康·德·乌申斯基著,张佩珍、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瑞典]T. 胡森,(德)T. N. 波斯尔斯韦特主编,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第2卷)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俄)乌申斯基(К.Д.Ушинский)著.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 (上、下) [M]. 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袁同凯.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