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习题资料

习题资料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什么理论?
答: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的理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内容如下:
(1)原始的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成长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2)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3)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等,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选择题
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C )。
A.庠 B.序 C.成均 D.校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C )。
A.生物界 B.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奴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的,因此,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地经历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夏、商的教育
1.夏代的教育
(1)夏朝的学校
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序者,射也”,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至于“校”,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
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①军事教练。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②宗教教育。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③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代的教育
……….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夏朝,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

会过渡,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奴隶社会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因此奴隶社会教育制度与奴隶社会的进程是一致的,形成于夏朝。
(2)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夏朝形成了最早的奴隶教育制度,相对于氏族社会教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促使教育发生着质的变化,掌握文字是奴隶主贵族中的文化人,借助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贵族的子弟。
②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C )。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
A.“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 B.“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
C.生产力发展 D.官学失守
3.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A )。
…………….
二、名词解释
1.庠序(华中师大2004研)
答: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庠相传起源于虞舜时代,一称“米廪”,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射的地方。《孟子》指出:……
三、简答题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如何理解其含义?(北师大2005研)
答:(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中的《子张》。
(2)这句话表明孔子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也就是指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这一思想实质上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
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3.1 复习笔记
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养士之风盛行
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盛行。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养士之风的盛行更促进了私学的发达和百家争鸣的展开。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在诸多学派中,思想学术地位最为重要者确为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则为儒、墨、法

、道诸家。
(1)儒家
……….
3.2 课后习题详解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中国进入了战国历史时期,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呈现出鼎盛的状态,无论在其规模、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状况
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
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
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 B )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 D.鲜明的阶级性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D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4.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 D )
…………….
二、名词解释
1.浩然之气(复旦大学2003研)
答:浩然之气是指盛大刚直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指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来说,“气”多指人的意念或情绪,是不同于理智的心理因素。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所生”,不待外求。后世理解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的精神境界,……
三、简答题
1.简述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东北师大2005研)
答:战国初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其中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表现出了鲜明的学派特色。
(1)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的自然科学教育思

想达到很高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①墨家教科书《墨经》通过朴素的数学名词的定义与界说,表达出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②《墨经》对力学和机械学规律的探索已相当深入,它对力的定义与现代力学定义有相通之处。③光学是墨子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一、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统一文字
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文字很不统一。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顺应客观需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
……….
4.2 课后习题详解
1.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汉朝文教政策是如何演变的?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概述汉朝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评价。
答:汉朝为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汉朝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在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汉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情况
①官学
a.中央官学:主要为太学,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太学。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东汉称谓“诸生”或“太学生”。其性质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使用御定统一的教材,即孔子删订的儒家经典——………
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D )。
A.南京市 B.北京市 C.洛阳市 D.成都市
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 )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

是在( A )。
…………….
二、名词解释
1.鸿都门学(北大2004研;南京大学2003研)
答:鸿都门学是东汉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建于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实际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太学,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达千人。专攻辞赋、小说、尺牍、字画,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学成后多授予刺史、太守、尚书、侍中等高级官职,……
三、简答题
1.“教,政之本也;狱之末也”表达董仲舒什么教育思想?(中山大学2004研)
答:“教,政之本也;狱之末也”是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论述,表达了他重视儒家学说,强调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
(1)“教,政之本也;狱之末也”。政教即德教,是软的一手;狱即刑罚,是硬的一手。两手软硬兼施,本末并用、缺一不可,但又非平均用力,而是德主刑辅,共同服务于政,充当政的工具。
(2)董仲舒强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他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他强调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
第5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一、魏晋的学校教育
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当时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儒学日渐衰微,而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后又加入佛的成分)的玄学,以及史学、书学、文学等,都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经学在这时虽处于中衰时代,但它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摒弃了注重章句训诂的学风,汇释众家经说,注重义理之学,吸收佛、玄思想,注经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一反汉朝繁琐支离以及阴阳五行化的经学,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
魏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开始加以重视。
……….
5.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

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
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我国律学设置始于( B )。
A.西晋 B.曹魏 C.东晋 D.北魏
2.“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A )。
A.宋 B.齐 C. 梁 D.陈
3.《颜氏家训》是由( A )写的。
…………….
二、名词解释
1.五经课试法(华中师大2004研)
答: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其规定:初入学者为“门人”,经两年学习,考试通过一经者为“弟子”,未通过者遣送回原地。弟子再学习两年,考试通过二经者补“文学掌故”,……
三、简答题
颜之推教育思想的特色。
答: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而展开,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家庭教育
①教育要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越早越好,不要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年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塑造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说早期教育效果最佳。
②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他强调教子要严,………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

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
6.2 课后习题详解
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用佛、道,或者说是三教并用,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则以儒为主。
(1)隋唐的文教政策
①重振儒术:隋唐都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②兼融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2)隋唐文教政策对教育的作用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C )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2.科举制度创立于( C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C )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
二、名词解释
1.六学二馆
答: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
三、简答题
1.韩愈的《师说》提出了哪些主要教育观点?(北师大2003研,大连理工大学2004研)
答: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提出以儒家的“道统”来对抗佛老的“法统”。韩愈提倡师道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为保卫儒家的道统而斗争,为了提倡师道,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其中对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1)在关于教师的任务的论述中,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

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
7.2 课后习题详解
1.北宋“三次兴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宋朝官学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但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于是,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1)北宋三次兴学的具体内容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宋朝官学制度的特点
宋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教育体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不仅在中央设立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而且在诸路设置提举学事司,它的设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②官学类型多样化。宋朝中央官学除设置儒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律学、医学、算学、书学之外,还创立武学和画学。在地方官学中,除儒学之外,也分别设置武学、医学和道学。在中央设立武学和画学,在州县建立武学与道学,这是唐朝官学中所没有的,它将自唐朝开始的突破儒学一统的格局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中国古代学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③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这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进步。
④学田制度的确立。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2.述评辽、金、元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答: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辽、金、元统治者都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为了培养本民族人才,金、元两朝还专门设立民族学校,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

系,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辽、金、元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
(1)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制………
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 B )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B )。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学田”制度是在( B )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B )。
…………….
二、名词解释
1.三舍法(北师大2004研)
答: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和学业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
三、论述题
1.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借鉴意义。
答: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在政治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
(1)书院的特色
①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活动和学术活动研究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②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来书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
③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第8章 明朝的教育
8.1 复习笔记
一、明朝的文教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实行这一政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8.2 课后习题详解
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明朝的文教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

亲身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从而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文教政策的具体表现
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积极创建中央学校的同时,明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要求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子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全国各府、州、县便纷纷设立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C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D )。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
二、名词解释
1.八股文(南京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
答: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其特点是: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不能丝毫阐发己意;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明初规定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五百字;《四书》义一道……
三、简答题
1.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华中师大2003研)
答: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的一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陆九渊一样,更重“尊德性”,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批判地吸收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王守仁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9.1 复习笔记
一、清朝的文教政策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9.2 课后习题详解
1.述评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
答:清朝统治者在率兵入关,定都北京后,经过40多年时间,平定了各地的反抗势力,统一了全中国。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措施。
(1)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2)文教政策的具体表现………
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创办“诂经精舍”的是( C )。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2.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 A )。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3.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 B )。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4.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代表人物是( A )。
…………….
二、名词解释
1.经世致用(南京大学2005研)
答:经世致用指学问有益于国事,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他们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是为了“游谈”。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
三、简答题
1.王夫之主张教师“必恒其教事”,他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复旦大学2002研)
答: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对理学教育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对“教者之事”,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

精心培育人才。
第10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0.1 复习笔记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1.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和早期“西学东渐”的中止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西学的输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西方国家的商务往来,以及伴随着商务往来的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虽然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不是中国社会从自身的文化教育发展出发的主动交流与引进,而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传教士宣传科技知识也仅是以其新异性来吸引中国的学者和皇帝,减少在中国传教的阻力,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渠道,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
但是清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禁教和闭关政策,阻止了“西学”的传入,把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拒绝了西学的影响,依然沿着传统的方向孤立地发展着。
2.封建教育的病态发展……….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禁和闭关政策对传统封建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答:从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被强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丧失其独立地位,逐步向半殖民地的社会演变,中国的教育主权也因此部分丧失。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
由于缺乏对外的文化教育交流,自身也不注意变革,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依然保持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甚至呈现病态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
①官学教育有名无实。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在这些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已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儒学寝衰,教师不举其职”。
②教育内容不切实用………
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部书的作者是( C )。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冯桂芬
2.“不拘一格降人才”是( A )提出来的。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冯桂芬
3.指出民生日用的知识都是世人应当学习研究的是( A )。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冯桂芬
…………….
二、名词解释
1.马礼逊学堂(华中师大2004研)
答:马礼逊学堂是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一所

教会学校,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1839年,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属小学程度。1842年,……
三、论述题
论述清末科举制的特征及其弊端。(北大2004研,中山大学2006研)
答: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的选士制度,它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末,已经日益腐败,失去其应有的功能,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
(1)清末科举制的特征
①科举考试的步骤更加繁琐,清代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科举之前尚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考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11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1.1 复习笔记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教育仍然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在传统教育主体中萌生了近代新教育的萌芽。
一、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1.洋务学堂概览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第一类,“方言”(外国语)学堂:除京师同文馆(1862)外,还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4)、新疆俄文馆(1887)、台湾西学馆(1888)、珲春俄文书院(1889)、湖北自强学堂(1893)等。
第二类,“武备”(军事)学堂:……….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要介绍洋务学堂的发展概况,并评析其特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评价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作用。
答:洋务运动时期,主要的留学活动主要有两个,一是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二是1875年初开始的留欧学习。两次留学教育的历史作用非常重大,主要表现在:
(1)幼童留美的历史作用
幼童留美活动因新旧不同观念的管理人员的争执,还有国内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做出了全数撤回留美学生的决定,幼童留美计划宣告夭折。尽管留学生未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但这些回国留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不错的,据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的统计,第一批留美学生中,后来担任总理、外长及各级军

政官员占53%………
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1880年创办的( A )是我国最早的军事学校。
A.天津水师学堂 B.天津武备学堂 C.旅顺口鱼雷学堂 D.江南水师学堂
2.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 D )。
A.1890年 B.1990年 C.1900年 D.1862年
3.洋务留学教育中共派遣留欧学生6批计约130名,其中绝大多数来自( D )。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水师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福建船政学堂
…………….
二、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华中师大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东北师大2006研)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
三、简答题
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复旦大学2002研)
答: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熟谙外国语译员的新式学堂,它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京师同文馆是为了培养外国语译员而设立的专修外国语的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866年增设算学馆,这标志着同文馆开始变为综合性学校。此外,京师同文馆还增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目,相互衔接。
(2)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规定馆中功课以洋文、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以后课程有所增加,儒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致贯穿始终。
(3)学校的课程计划中注重外国语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
第12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2.1 复习笔记

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他们都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他们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全面学习西学
早期改良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

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2)改革科举制度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
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
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早期改良派
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A )。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1905年清政府设立( B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A.教育部 B.学部
C.国子监 D.大学部
3.从制度上首次确立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是( B )。
A.新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4.癸卯学制是以( A )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二、名词解释
1.癸卯学制(北师大2005研;北大2004)
答: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二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和荣庆、张之洞拟定。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癸卯学制从纵的方面可分三段七级,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全部学习时间共25~26年。其中,小学教育9年……
三、简答题
1.清末所创设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例举。(华中师大2004研)
答:清末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洋务教育、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新教育制度的确立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开办了不同类型级别的新式学堂。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

洋务派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中遍设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
①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如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它逐渐从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②军事学堂………
第13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3.1 复习笔记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答:1912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规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套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
(1)学制的基本内容
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一级);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2)学制的性质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

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3)学制的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其明显特点是:
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B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D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3.南京国民政府曾使用“大学院”和“大学区”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由( D )提出来的。
A.黄炎培 B.陈鹤琴
C.陶行知 D.蔡元培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独立议》(华中师大2003研)
答:《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②“大学的事务……
三、简答题
1.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什么?它与清朝末年的教育宗旨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进步?(北师大2003研)
答:(1)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在新教育宗旨中:①道德教育就是德育………
第14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14.1 复习笔记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

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
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2.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新文化运动促使教育观念发生哪些变化?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过哪些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意义何在?
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1)教育思潮和改革运动类型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主要包括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2)教育改革和思潮的内容和特点
①平民教育思潮
基本内容: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站在“庶民”的立场,为广大“劳工阶级”争取教育权力,要求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应该与破除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并认为,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教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特点: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②工读

主义教育思潮
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A )。
A.三三分段 B.四年一贯制
C.五年一贯制 D.六年一贯制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D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二、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壬戌学制”(华中师大2003、2004研)
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为区别于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亦称“新学制”。新学制以下列七条标准为依据: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
三、简答题
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一次启蒙运动,它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学校改用白话文教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平民的、写实的、通俗的新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起着深刻的变革。出现了大量采用白话文的优秀新文学作品,为学校提供了国语教材和课外读物。白话文教材的普遍使用,对普及教育、普及文化科学知识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抨击男尊女卑,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开放女禁,男女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不但要求兴办女学,还主张男女同学……
第15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5.1 复习笔记

一、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
1.“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并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党化教育”的概念由此推衍而出。1926年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提出“党化教育”口号。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也提出要实行“党化教育”,同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

”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由于国民党所提倡的“党化教育”目的在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出台后立即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国民党内部对“党化教育”的解释也存在分歧,后以“三民主义教育”代之。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
(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
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试评述杨贤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
答:杨贤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并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中国化,适应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1)杨贤江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形态的领域一样,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虽不能与其他更为根本性的上层建筑诸成分并列,却又成为上层建筑中的一种间接成分,而属于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和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两者之间并无冲突。因此,教育具有双重属性。
(2)杨贤江还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在原始社会,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的发生就只依据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次,私有制度的产生,导致教育“变质”,成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其三,未来社会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