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复习资料

请复习《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所开设过的实验并认真思考每个实验所附的思考题!!

一、实验室基本常识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P2-3)

分析化学实验室经常使用玻璃容器和瓷器,用不干净的容器进行实验时,往往由于污物和杂质的存在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所以容器应该保证干净。

洗涤容器的方法很多,应根据实验的要求,污物的性质和玷污的程度加以选择。

一般来说,附着在仪器上的污物有尘土和其他不溶性物质、可溶性物质、有机物质及油污等。针对这些情况,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用水刷洗:用自来水和毛刷刷洗容器上附着的尘土和水溶物。

②用去污粉(或洗涤剂)和毛刷刷洗容器上附着的油污和有机物质。若仍洗不干净,可用热碱液洗。容量仪器不能用去污粉和毛刷刷洗,以免磨损器壁,使体积发生变化。

③用还原剂洗去氧化剂如二氧化锰。

④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时,即使少量杂质也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这时可用洗液清洗容量仪器。洗液是重铬酸钾在浓硫酸中的饱和溶液。(5g粗重铬酸钾溶于10mL热水中,稍冷,在搅拌下慢慢加入100mL浓硫酸中就得到铬酸洗液,简称洗液)。

使用洗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使用洗液前最好先用水或去污粉将容器洗一下。

②使用洗液前应尽量把容器内的水去掉,以免将洗液稀释。

③洗液用后应倒入原瓶内,可重复使用。

④不要用洗液去洗涤具有还原性的污物(如某些有机物),这些物质能把洗液中的重铬酸钾还原为硫酸铬(洗液的颜色则由原来的深棕色变为绿色)。已变为绿色的洗液不能继续使用。

⑤洗液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会灼伤皮肤和破坏衣物。如果不慎将洗液洒在皮肤、衣物和实验桌上,应立即用水冲洗。

⑥因重铬酸钾严重污染环境,应尽量少用洗液。用上述方法洗涤后的容器还要用水洗去洗涤剂。并用蒸馏水再洗涤三次。

洗涤容器时应符合少量(每次用少量的洗涤剂)多次的原则。既节约,又提高了效率。已洗净的容器壁上,不应附着不溶物或油污。这样的器壁可以被水完全润湿。检查是否洗净时,将容器倒转过来,水即顺着器壁流下,器壁上只留下一层既薄又均匀的水膜,而不应有水珠。

(二)试剂及其取用方法(P3-5)

1.试剂的分类

根据化学试剂的纯度,按杂质含量的多少,国内将化学试剂分为四级:

一级试剂(优级纯试剂)通常用G.R表示。

二级试剂(分析纯试剂)通常用A.R表示。

三级试剂(化学纯)通常用C.P表示。

四级试剂(实验或工业试剂)通常用L.R表示。

生物试剂通常用B.R或C.R表示。

此外,根据特殊的工作目的,还有一些特殊的纯度标准。例如光谱纯、萤光纯、半导体纯等。取用时应按不同的实验要求选用不同规格的试剂。例如一般无机实验用三级或四级试剂即可,分析实验则需取用纯度较高的二级甚至一级试剂。

2.试剂的包装

固体试剂一般装在带胶木塞的广口瓶中,液体试剂则盛在细口瓶中(或滴瓶中),见光易分解的试剂(如硝酸银)应装在棕色瓶中,每一种试剂都贴有标签以表明试剂的名称、浓度、纯度。(实验室分装时,固体只标明试剂名称,液体还须注名明浓度)。

3.试剂的取用

固体粉末试剂可用洁净的牛角勺取用。液体试剂常用量筒量取。

为了达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取用试剂时应遵守以下规则,以保证试剂不受污染和不变质:

(1)试剂不能与手接触。

(2)要用洁净的药勺,量筒或滴管取用试剂,绝对不准用同一种工具同时连续取用多种试剂。取完一种试剂后,应将工具洗净(药勺要擦干)后,方可取用另一种试剂。

(3)试剂取用后一定要将瓶塞盖紧,不可放错瓶盖和滴管,绝不允许张冠李戴,用完后将瓶放回原处。

(4)已取出的试剂不能再放回原试剂瓶内。

(三)滴定分析

1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滴定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选择分析方法和实验条件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可以进行的化学反应虽然很多,但能作为滴定分析用的反应,一定得满足下列要求。

(1)反应必须定量地完成

化学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即反应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并且进行得相当完全(通常要求达到99.9%左右),不存在副反应。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定量计算。

(2)应必须迅速地完成

整个滴定过程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反应速度比较慢,可以用加热或加入催化剂等措施来加快反应速度。

(3)可用指示剂或仪器分析法确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

有的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靠滴定剂本生就可以确定。例如用KMnO4滴定还原剂时,过量一滴KMnO4溶液就会使无色溶液显出淡红色。但这样的反应是不多的,通常需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有时也利用溶液受电能或光能作用所产生的性质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

2 几种滴定分析方式

直接滴定法:所谓直接滴定法,是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的一种方法。凡是能同时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化学反应,都可以采用直接滴定法。直接滴定法是滴定分析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滴定方法。例如用HCl滴定NaOH,用K2Cr2O7滴定Fe2+等。

往往有些化学反应不能同时满足滴定分析的三点要求,这时可选用下列几种方法之一进行滴定。

返滴定法:当遇到下列几种情况下,不能用直接滴定法。

第一,当试液中被测物质与滴定剂的反应慢,如Al3+与EDTA的反应,被测物质有水解作用时。

第二、用滴定剂直接滴定固体试样时,反应不能立即完成。如HCl滴定固体CaCO3。

第三,某些反应没有合适的指示剂或被测物质对指示剂有封闭作用时,如在酸性溶液中用AgNO3滴定Cl–缺乏合适的指示剂。

对上述这些问题,通常都采用返滴定法。

返滴定法就是先准确地加入一定量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被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例如,对于上述Al3+的滴定,先加入已知过量的EDTA标准溶液,待Al3+与EDTA反应完成后,剩余的EDTA则利用标准Zn2+、Pb2+或Cu2+溶液返滴定;对于固体CaCO3的滴定,先加入已知过量的HCl标准溶液,待反应完成后,可用标准NaOH溶液返滴定剩余的HCl;对于酸性溶液中Cl–的滴定,可先加入已知过量的AgNO3标准溶液使Cl–沉淀完全后,再以三价铁盐作指示剂,用NH4SCN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的Ag+,出现[Fe(SCN)]2+淡红色即为终点。

置换滴定法:对于某些不能直接滴定的物质,也可以使它先与另一种物质起反应,置换出一定量能被滴定的物质来,然后再用适当的滴定剂进行滴定。这种滴定方法称为置换滴定法。例如硫代硫酸钠不能用来直接滴定重铬酸钾和其他强氧化剂,这是因为在酸性溶液中氧化剂可将S2O32–氧化为S4O62–或SO42–等混合物,没有一定的计量关系。但是,硫代硫酸钠却是一种很好的滴定碘的滴定剂。这样一来,如果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碘化钾,用重铬酸钾置换出一定量的碘,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碘,计量关系便非常好。实际工作中,就是用这种方法以重铬酸钾标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

间接滴定法:有些物质虽然不能与滴定剂直接进行化学反应,但可以通过别的化学反应间接测定。

例如高锰酸钾法测定钙就属于间接滴定法。由于Ca2+在溶液中没有可变价态,所以不能直接用氧化还原法滴定。但若先将Ca2+沉淀为CaC2O4,过滤洗涤后用H2SO4溶解,再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与Ca2+结合的C2O42–,便可间接测定钙的含量。

显然,由于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定法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滴定分析的应用范围。

(四)标准溶液(P6-10)

1 标准溶液浓度大小的选择

为了选择标准溶液浓度的大小,通常要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⑴滴定终点的敏锐程度;

⑵测量标准溶液体积的相对误差;

⑶分析试样的成分和性质;

⑷对分析准确的要求。

显而易见,若标准溶液较浓,则最后一滴标准溶液会使指示剂发生的变化信号更为明显,

因为它所含的作用物质较多。但标准溶液越浓,由1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就越大,这是因为估计滴定管读数时的视差几乎是常数(50.00mL滴定管的读数视差约为±0.02mL)。所以为了保证测量时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1%,所用标准溶液的体积一般不小于约20mL,而又不得超过50mL,否则会引起读数次数增多而增加视差机会。另一方面,在确定标准溶液浓度大小时,还需考虑一次滴定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要适中。关于标准溶液需要量的多少,不仅决定它本身的浓度,也与试样中待组分含量的多少

有关。待测定组分含量越低,若使用的标准溶液浓度又较高,则所需标准溶液的量就可能太少,从而使读数的准确度降低。同时还应考虑试样的性质,例如,测定天然水的碱度(其值很小)时,可用0.02mol/L的标准酸溶液直接滴定,但在测定石灰石中的碱度时,则需要0.2mol/L标准酸溶液(先将试样溶于已知准确体积的过量标准溶液中,待试样完全溶解后,再用碱标准溶液返滴过量的酸),否则会因酸太稀而试样溶解相当慢。纵上所述,在定量分析中常用的标准溶液浓度大多为0.05000mol/L~0.2000mol/L,而以0.1000mol/L溶液用得最多,在工业分析中,时常用到1.000mol/L标准溶液;微量定量分析中,则常采用0.0010 mol/L的标准溶液。

2 基准物质

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浓度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作为基准物质应符合下列要求:⑴物质的组成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符。若含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也应与化学式相符。如草酸H2C2O4·2H2O,硼砂Na2B4O7·10H2O等。

⑵试剂的纯度要足够高,一般要求其纯度应在99.9%以上,而杂质含量应少到不致于影响分析的准确度。

⑶试剂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很稳定。例如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和CO2,也不易被空气所氧化等。

⑷试剂最好有比较大的摩尔质量。这样一来,对相同摩尔数而言,称量时取量较多,而使称量相对误差减小。

⑸试剂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方程式定量进行而没有副反应。最常用的基准物质有以下几类:⑴用于酸碱反应:无水碳酸钠Na2CO3,硼砂Na2B4O7·10H2O,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恒沸点盐酸,苯甲酸H(C7H5O2),草酸H2C2O4·2H2O等。

⑵用于配位反应:硝酸铅Pb(NO3)2,氧化锌ZnO,碳酸钙CaCO3,硫酸镁MgSO4·7H2O 及各种纯金属如Cu,Zn,Cd,Al,Co,Ni等。

⑶用于氧化还原反应:重铬酸钾K2Cr2O7,溴酸钾KBrO3,碘酸钾KIO3,碘酸氢钾KH(IO3)2,草酸钠Na2C2O4,氧化砷(III)As2O3,硫酸铜CuSO4·5H2O和纯铁等。

⑷用于沉淀反应:银Ag,硝酸银AgNO3,氯化纳NaCl,氯化钾KCl,溴化钾(从溴酸钾制备的)等。以上这些反应的含量一般在99.9%以上,甚至可达99.99%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超纯物质和光谱纯试剂的纯度虽然很高,但这只说明其中金属杂质的含量很低而已,却并不表明它的主成分含量在99.9%以上。有时候因为其中含有不定组成的水分和气体杂质,以及试剂本身的组成不固定等原因,会使主成分的含量达不到99.9%,也就不能用作基准物质了。因此不得随意选择基准物质。

3标准溶液的配制

标准溶液是具有准确浓度的溶液,用于滴定待测试样。其配制方法有直接法和标定法两种。

⒈直接法

准确称取一定量基准物质,溶解后定量转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根据称取物质的质量和容量瓶的体积,计算出该溶液的准确浓度。

⒉标定法

有些物质不具备作为基准物质的条件,便不能直接用来配制标准溶液,这时可采用标定

法。将该物质先配成一种近似于所需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或已知准确浓度的另一份溶液)来标定它的准确浓度。例如HCl试剂易挥发,欲配制量浓度CHCl为0.1mol/L 的HCl标准溶液时,就不能直接配制,而是先将浓HCl配制成浓度大约为0.1mol/L的稀溶液,然后称取一定量的基准物质如硼砂对其进行标定,或者用已知准确浓度的NaOH标准溶液来进行标定,从而求出HCl溶液的准确浓度。

(五)实验室安全知识(P10-11)

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台秤的使用

台秤用于粗略的称重,能称准至0.1g。台秤带有刻度尺的横梁架在台秤座上,横梁左右两个盘子,横梁的中部上面有指针。根据指针在标尺摆动的情况,可看出台秤的平衡状态。称量前,要先测定台秤的零点(即未放称量物时,台秤的指针在标尺上指示的位置)。零点最好在标尺的中央附近,如果不是,可用调节螺丝调节。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添加10g以下的砝码时,可移动游码,当最后的停点(即称量物品时的平衡)与零点符合时(可偏差1小格以内),砝码的质量就是称量的质量。

称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称量物要放在纸片或表面皿上,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则要放在玻璃容器内称量;

⑵不能称热的东西;

⑶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刻度尺上的游码移至刻度“0”处。使台秤

各部分恢复原状;

⑷应经常保持台秤的整洁。

(二)分析天平(P19-29)

了解常用分析天平(半自动电光天平、全自动电光天平、电子天平等)的构造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规则。

称量方法

1 指定重量称量法(固定重量称量法)

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当需要用直接配制法配制指定浓度的标准溶液时,常常用指定重量称量法来称取基准物。此法只能用来称取不易吸湿的,且不与空气中各种组分发生作用的、性质稳定的粉末状物质。不适用于块状物质的称量。

2 递减(差减)称量法

即称取样品的量是由两次称量之差而求得的。这样称量的结果准确,但不便称取指定重量。操作方法如下:将适量试样装入称量瓶中,盖上瓶盖。用清洁的纸条叠成纸带套在称量瓶上,左手拿住纸带尾部把称量瓶放到天平左盘的正中位置,选用适当的砝码放在右盘上使之平衡,称出称量瓶加试样的准确重量为W1g,记下砝码的数值,左手仍用原纸带将称量瓶从天平盘上取下,拿到接受器的上方,右手用纸片包住瓶盖柄打开瓶盖,但瓶盖也不离开接受器上方将瓶身慢慢倾斜。用瓶盖轻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慢慢落入容器中。当倾出的试样接近所需要的质量时,一边继续用瓶盖敲瓶口,一边逐渐将瓶身竖直,使粘在瓶口的试样落入接受器或落回称量瓶中。然后盖好瓶盖,把称量瓶放回天平左盘,取出纸带,关好左边门准确称其质量为W2g。两次质量之差,就是试样的质量。

操作时应注意:

⑴若倒入试样量不够时,可重复上述操作;如倒入试样大大超过所需要数量,则只能

弃去重做。

⑵盛有试样的称量瓶除放在称盘上或用纸带拿在手中外,不得放在其他地方,以免沾污。

⑶套上或取出纸带时,不要碰着称量瓶口,纸带应放在清洁的地方。

⑷粘在瓶口上的试样尽量处理干净,以免粘到瓶盖上或丢失。

⑸要在接受容器的上方打开瓶盖或盖上瓶盖,以免可能粘附在瓶盖上的试样失落它

处。

递减称量法用于称取易吸水、易氧化或易与CO2反应的物质。此称量法比较简便、快速、准确,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用来称取待测样品和基准物,是最常用的一种称量法。

3 直接称量法(加法称量)

对某些在空气中没有吸湿性的试样或试剂,如金属、合金等,可以用直接称量法称样。即用牛角勺取试样放在已知质量的清洁而干燥的表面皿或硫酸纸上一次称取一定量的试样。然后将试样全部转移到接受容器中。

(三)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P29-37)

1 滴定管及其使用(P31-34)

要求:(1)掌握滴定管的类别及其异同点;掌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使用:试漏方法、酸式滴定管涂凡士林的方法、溶液的装入方法、滴定管的读数、滴定操作等。

2 容量瓶及其使用(P34-35)

要求:(1)掌握容量瓶的规格及其主要用途;(2)掌握容量瓶的捡漏方法、洗涤方法;(3)容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

容量瓶的洗涤方法:洗涤容量瓶时,先用自来水洗几次,倒出水后,内壁如不挂水珠,即可用蒸馏水洗好备用。否则就必须用洗液洗涤。先尽量倒去瓶内残留的水,再倒入适量洗液(250mL容量瓶,倒入10~20mL洗液已足够),倾斜转动容量瓶,使洗液布满内壁,同时将洗液慢慢倒回原瓶。然后用自来水充分洗涤容量瓶及瓶塞,每次洗涤应充分振荡,并尽量使残留的水流尽。最后用蒸馏水洗三次。应根据容量瓶的大小决定用水量,如250mL容量瓶,第一次约用30mL,第二、第三次约用20mL蒸馏水。

若用容量瓶稀释溶液,则用移液管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放入容量瓶后,稀释至标线,混匀。

配好的溶液如需保存,应转移至磨口试剂瓶中。试剂瓶要用此溶液润洗三次,以免将溶液稀释。不要将容量瓶当作试剂瓶使用。

容量瓶用毕后应立即用水冲洗干净。长期不用时,磨口处应洗净擦干,并用纸片将磨口隔开。

容量瓶不得在烘箱中烘烤,也不能用其他任何方法进行加热。

3 移液管和吸量管(P35-37)

移液管用来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在标明的温度下,先使溶液的弯月面下缘与移液管标线相切,再让溶液按一定方法自由流出,则流出的溶液的体积与管上所标明的体积相同。吸量管一般只用于量取小体积的溶液。其上带有分度,可以用来吸取不同体积的溶液。但用吸量吸取溶液的准确度不如移液管。上面所指的溶液均以水为溶剂,若为非水熔剂,则体积稍有不同。

⑴使用前,移液管和吸量管都应该洗净,使整个内壁和下部的外壁不挂水珠,为此,可先用自来水冲洗一次,再用铬酸洗液洗涤。以左手持洗耳球,将食指或拇指放在洗耳球的上方,右手手指拿住移液管或吸量管管茎标线以上的地方,将洗耳球紧接在移液管口上。管尖贴在吸水纸上,用洗耳球打气,吹去残留水。然后排除耳球中空气,将移液管插

入洗液瓶中,左手拇指或食指慢慢放松,洗液缓缓吸入移液管球部或吸量管约1/4处。移去洗耳球,再用右手食指按住管口,把管横过来,左手扶助管的下端,慢慢开启右手食指,一边转动移液管,一边使管口降低,让洗液布满全管。洗液从上口放回原瓶,然后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再用洗耳球吸取蒸馏水,将整个内壁洗三次,洗涤方法同前。但洗过的水应从下口放出。每次用水量:移液管以液面上升到球部或吸量管全长约1/5为度。也可用洗瓶从上口进行吹洗,最后用洗瓶吹洗管的下部外壁。

⑵移取溶液前,必须用吸水纸将尖端内外的水除去,然后用待吸溶液洗三次。方法是:将待吸溶液吸至球部(尽量勿使溶液流回,以免稀释溶液)。以后的操作,按铬酸洗液洗涤移液管的方法进行,但用过的溶液应从下口放出弃去。

⑶移取溶液时,将移液管直接插入待吸溶液液面下1~2cm深处,不要伸入太浅,以免液面下降后造成吸空;也不要伸入太深,以免移液管外壁附有过多的溶液。移液时将洗耳球紧接在移液管口上,并注意容器液面和移液管尖的位置,应使移液管随液面下降而下降,当液面上升至标线以上时,迅速移去洗耳球,并用右手食指按住管口,左手改拿盛待吸液的容器。将移液管向上提,使其离开液面,并将管的下部伸入溶液的部分沿待吸液容器内壁转两圈,以除去管外壁上的溶液。然后使容器倾斜成约45°,其内壁与移液管尖紧贴,移液管垂直,此时微微松动右手食指,使液面缓慢下降,直到视线平视时弯月面与标线相切时,立即按紧食指。左手改拿接受溶液的容器。将接受容器倾斜,使内壁紧贴移液管尖成45°倾斜。松开右手食指,使溶液自由地沿壁流下。待液面下降到管尖后,再等15秒钟取出移液管。注意,除非特别注明需要“吹”的以外,管尖最后留有的少量溶液不能吹入接受器中,因为在检定移液管体积时,就没有把这部分溶液算进去。

⑷用吸量管吸取溶液时,吸取溶液和调节液面至最上端标线的操作与移液管相同。放溶液时,用食指控制管口,使液面慢慢下降至与所需的刻度相切时按住管口,移去接受器。若吸量管的分度刻到管尖,管上标有“吹”字,并且需要从最上面的标线放至管尖时,则在溶液流到管尖后,立即从管口轻轻吹一下即可。还有一种吸量管,分度刻在离管尖尚差1~2cm处。使用这种吸量管时,应注意不要使液面降到刻度以下。在同一实验中应尽可能使用同一根吸量管的同一段,并且尽可能使用上面部分,而不用末端收缩部分。

⑸移液管和吸量管用完后应放在移液管架上。如短时间内不再用它吸取同一溶液时,应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清洗,然后放在移液管架上。

(四)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P37-42)

1 沉淀

应根据沉淀性质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

晶形沉淀

①在热溶液中进行沉淀,必要时将溶液稀释。

②操作时,左手拿滴管加沉淀剂溶液。滴管口应接近液面,勿使溶液溅出。滴加速度要慢,接近沉淀完全时可以稍快。与此同时,右手持搅棒充分搅拌,但需注意不要碰到烧杯的壁或底。

③应检查沉淀是否完全。方法是:静置,待沉淀下沉后,于上层清液液面加少量沉淀剂,观察是否出现浑浊。

④沉淀完全后,盖上表面皿,放置过夜或在水浴上加热一小时左右,使沉淀陈化。

非晶形沉淀

沉淀时宜用较浓的沉淀剂溶液,加沉淀剂和搅拌速度都可快些,沉淀完全后要用热蒸馏水稀释,不必放置陈化。

2 过滤和洗涤

(1)滤纸的种类(定量滤纸、定性滤纸)

定量滤纸规格:快速(白带)、中速(蓝带)、慢速(红带)

定性滤纸规格:快速(白带)、中速(蓝带)、慢速(红带)

(2)滤纸的选择A滤纸的致密程度要与沉淀的性质相适应。胶状沉淀应选用质松孔大的滤纸,晶形沉

淀应选用致密孔小的滤纸。沉淀越细,所选用的滤纸就越致密。

B滤纸的大小要与沉淀的多少相适应,过滤后,漏斗中的沉淀一般不要超过滤纸圆锥高度的1/3,最多不得超过1/2。

(3)漏斗的选择

A 漏斗的大小与滤纸的大小相适应,滤纸的上缘应低于漏斗上沿0.5~1cm。

B 应选用锥体角度为60°、颈口倾斜角度为45°的长颈漏斗。颈长一般为15~20cm,颈的内径不要太粗,以3~5mm左右为宜。

(4)过滤和洗涤

A 采用“倾注法”过滤,就是先将上层清液倾入漏斗中,使沉淀尽可能留在烧杯内。操作步骤为:左手拿起烧杯置于漏斗上方,右手轻轻地从烧杯中取出搅拌棒并紧帖烧杯嘴,垂直竖立于滤纸三层部分的上方,尽可能地接近滤纸,但绝不能接触滤纸,慢慢将烧杯倾斜,尽量不要搅起沉淀,把上层清液沿玻璃棒倾入漏斗中(图5-3)。倾入漏斗的溶液,最多到滤纸边缘下5~6mm的地方。当暂停倾注溶液时,将烧杯沿玻璃棒慢慢向上提起一点,同时扶正烧杯,等玻璃棒上的溶液流完后,将玻璃棒放回原烧杯中,切勿放在烧杯嘴处。在整个过滤过程中,玻璃棒不是放在原烧杯中,就是竖立在漏斗上方,以免试液损失,漏斗颈的下端不能接触滤液。溶液的倾注操作必须在漏斗的正上方进行。不要等漏斗内液体流尽就应继续倾注。

B 过滤开始后,随时观察滤液是否澄清,若滤液不澄清,则必须另换一洁净的烧杯承接滤液,用原漏斗将滤液进行第二次过滤,若滤液仍不澄清,则应更换滤纸重新过滤(在此过程中保持沉淀及滤液不损失)。第一次所用的滤纸应保留,待洗。

C 当清液倾注完毕,即可进行初步洗涤,每次加入10~20mL洗涤液冲洗杯壁,充分搅拌后,把烧杯放在桌上,待沉淀下沉后再倾注。如此重复洗涤数次。每次待滤纸内洗涤液流尽后再倾注下一次洗涤液。如果所用的洗涤总量相同,那么每次用量较小,多洗几次要比每次用量较多,少洗几次的效果要好。

D 初步洗涤几次后,再进行沉淀的转移。向盛有沉淀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洗涤液,搅起沉淀,立即将沉淀与洗涤液沿玻璃棒倾入漏斗中,如此反复几次,尽可能地将沉淀都转移到滤纸上。

E 如沉淀未转移完全,特别是杯壁上沾着的沉淀,要用左手把烧杯拿在漏斗的上方,烧杯嘴向着漏斗,拇指在烧杯嘴的下方,同时右手把玻璃棒从烧杯中取出横放在烧杯口上,使玻璃棒的下端伸出从烧杯嘴约2~3cm,此时用左手食指按住玻棒的较高地方,倾斜烧杯使玻棒下端指向滤纸三层一边,用洗瓶吹洗整个烧杯内壁,使洗涤液和沉淀沿玻棒流入漏斗中,若还有少量沉淀牢牢地粘在烧杯壁上,吹洗不下来,可用撕下的滤纸角擦净玻棒和烧杯的内壁,将擦过的滤纸角放在漏斗里的沉淀上。也可用沉淀帚(图5-5)擦净烧杯的内壁,再用洗瓶吹洗沉淀帚和杯壁,再用洗瓶吹洗沉淀和杯壁,并在明亮处仔细检查烧杯内壁、玻璃棒、沉淀帚、表面皿是否干净。

F 沉淀全部转移后,继续用洗涤液洗涤沉淀和滤纸。洗涤时,水流从滤纸上缘开始往下作螺旋形移动,将沉淀冲洗到滤纸的底部,用少量洗涤液反复多次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烧杯、沉淀及滤纸3~4次。

用一洁净的小试管(表面皿也可以)承接少量漏斗中流出的洗涤液,用检测试剂检验沉淀是否洗干净。

3 滤纸的炭化和灰化

待滤纸及沉淀干燥后,将煤气灯逐渐移至坩埚底部,稍稍加大火焰,使滤纸炭化。注意火力不能突然加大,如温度升高太快,滤纸会生成整块的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其完全烧完。如遇滤纸着火,可用坩埚盖盖住,使坩埚内火焰熄灭(切不可用嘴吹灭),同时移去煤气灯。火熄灭后,将坩埚盖移至原位,继续加热至全部炭化。炭化后加大火焰,使滤纸灰化。滤纸灰化后应该不再呈黑色。为了使坩埚壁上的炭完全灰化,应该随时用坩埚钳夹住坩埚转动,但注意每次只能转一极小的角度,以免转动过剧时,沉淀飞扬。

4 沉淀的灼烧

⑴灰化后,将坩埚移入马弗炉中,盖上坩埚盖(稍留有缝隙),在与空坩埚相同的条件下(定温定时)灼烧至恒重。若用煤气灯灼烧,则将坩埚直立于泥三角上,盖严坩埚盖,在氧化焰上灼烧至恒重。切勿使还原焰接触坩埚底部,因还原焰温度低,且与氧化焰温度相差较大,以至坩埚受热不均匀而容易损坏。

⑵灼烧时将炉温升至指定温度后应保温一段时间(通常,第一次灼烧45分钟左右,第二次灼烧20分钟左右)。灼烧后,切断电源,打开炉门,将坩埚移至炉口,待红热稍退,将坩埚从炉中取出①,放在洁净的泥三角或洁净的耐火瓷板上,在空气中冷却至红热退去,再将坩埚移入干燥器中(开启1~2次干燥器盖)冷却30~60分钟,待坩埚的温度与天平温度相同时再进行称量。再灼烧、冷却、称量,直至恒重为止。注意每次冷却条件和时间应一致。称重前,应对坩埚与沉淀总重量有所了解,力求迅速称量。重复时可先放好砝码。

从炉内取出热坩埚时,坩埚钳应预热,且注意不要触及炉壁。

实验内容

一、分析天平的使用及称量练习

(一)基本操作:分析天平称量

(二)思考题

1 加减砝码、圈码和称量物时,为什么必须关闭天平?

答:天平的灵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玛瑙刀口的质量。若刀口不锋利或缺损,将会影响称量的灵敏度,因此,在加减砝码、取放物体时,必须关闭天平,使玛瑙刀和刀承分开,以保护玛瑙刀口。

2 分析天平的灵敏度越高,是否称量的准确度就越高?

答:分析天平的灵敏度越高,并非称量的准确度就越高。因为太灵敏,则达到平衡较为困难,不便于称量。

3 递减称量法称量过程中能否用小勺取样,为什么?

答:递减称量法称量过程中不能用小勺取样,因为称量物有部分要沾在小勺上,影响称量的准确度。

4 在称量过程中,从投影屏上观察到标线已移至100分度的右边,此时说明左盘重还是右盘重?

答:在称量过程中,从投影屏上观察到标线已移至100分度的右边,此时说明左盘重。

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一)基本操作:溶液的配制、滴定操作

(二)实验注意问题:

1 用HCl标准溶液标定NaOH溶液时,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滴定操作时哪种溶液置于锥形瓶中?HCl标准溶液应如何移取?

2 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时,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

(三)思考题

1 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 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 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 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 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三、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一)基本操作

1.碱式滴定管的使用

a.包括使用前的准备:试漏、清洗

b.标准溶液的装入:润洗、标准液的装入、排气泡、调节液面、记录初读数。

c.滴定管的读数:

2.滴定操作

左的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其余三指夹住出口管。用拇指与食指的指尖捏挤玻璃珠周围右侧的乳胶管,溶液即可流出。

半滴的滴法

(二)实验注意问题

1 配制250mL 0.10mol·L-1 NaOH溶液,应称取NaOH多少克?用台称还是用分析天平称取?为什么?

2 分别以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二水草酸为基准物标定0.10mol·L-1 NaOH溶液时,实验原理如何?选用何种指示剂?为什么?颜色变化如何?

3 分别以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二水草酸为基准物标定0.10mol·L-1 NaOH溶液时,应称取的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二水草酸的质量如何计算?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

答:(1)滴定反应为:2NaOH + H2C2O4?2H2O = Na2C2O4 + 4H2O

n(H 2C 2O 4?2H 2O):n(NaOH )=1:2

故 m(H 2C 2O 4?2H 2O)=O H O C H M NaOH CV 22422)(2

1?? 滴定所消耗的NaOH 溶液体积应控制为20-25mL ,所以:

当V=20 mL 时,m(H 2C 2O 4?2H 2O)=

7.126020.010.02

1???=0.13g 当V=25 mL 时,m(H 2C 2O 4?2H 2O)=7.126025.010.021???=0.15g 称取基准物H 2C 2O 4?2H 2O 的质量范围为0.13-0.15g 。

(2) KHP + NaOH = KNaP + H 2O

依 m=(CV)NaOH ·M KHP V=20-25mL

所以,当V=20mL 时, m=0.10×20×10-3×204.2=0.41g

当V=25mL 时,m=0.10×25×10-3×204.2=0.51g

4 如何计算NaOH 浓度?

5 能否采用已知准确浓度的HCl 标准溶液标定NaOH 浓度?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滴定操作时哪种溶液置于锥形瓶中?HCl 标准溶液应如何移取?

(三)思考题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 2CO 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 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可根据待标溶液的浓度计算得到。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 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 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 ,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 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 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答: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 标准溶液标定HCl 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 滴定HCl ,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 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用NaOH 标准溶液标定HCl 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 滴定HCl ,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 2,而形成Na 2CO 3,使NaOH 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 2CO 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 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 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一)基本操作:

1 称量

2 滴定

(二)实验注意问题

1 实验中称取424)(SO NH 试样质量为0.13-0.16g ,是如何确定的?

答:由反应原理可知:-+++?+??OH H H N CH NH SO NH 43)(4)(24624424

g m mL V g m mL V mL V L mol C M CV m CV M m n n OH SO NH SO NH OH OH OH SO NH 16.015.132102510.0212513.015.132102010.021202520,10.0)(212:1)(:)(2:1:331)(42)4(42)4(424=????===????==-=?=?===∴----

---

时:当时:当即

2 含氮量的计算公式为%10010)(3???=-S

N NaOH N m M CV ω,是如何推导得到 的?

答:由反应原理可知:-+++?+??OH H H N CH NH N 43)(444624

N OH N OH N OH N M CV m CV M m n n ?===∴--

-

)(1:1)(:)(1:1:即 故 %10010)(3???=-S

N NaOH N m M CV ω (三)思考题

1.铵盐中氮的测定为何不采用NaOH 直接滴定法?

答:因NH 4+的K a =5.6×10-10,酸性太弱,其Ck a <10-8,所以不能用NaOH 直接滴定。

2. 为什么中和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作指示剂;而中和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则以甲基红作指示剂?

答: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 可完全将甲酸中和,若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NaOH 滴定,指示剂变为红色时,溶液的pH 值为4.4,而甲酸不能完全中和。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若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 溶液滴定至粉红色时,铵盐就有少部分被滴定,使测定结果偏高。

3. NH 4HCO 3中含氮量的测定,能否用甲醛法?

答:NH 4HCO 3中含氮量的测定不能用甲醛法,因用NaOH 溶液滴定时,HCO 3-中的H +同时被滴定,所以不能用甲醛法测定。

五、HCl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一)基本操作

1酸式滴定管的使用:

a.包括使用前的准备:试漏、清洗

b.标准溶液的装入:润洗、标准液的装入、排气泡、调节液面、记录初读数。

c.滴定管的读数:

2 滴定操作

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旋塞,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手指略微弯曲,轻轻向内扣住旋塞,转动旋塞时要注意勿使手心顶着旋塞,以防旋塞松动,造成溶液渗漏。

半滴的滴法

(二)实验注意问题

1 配制500mL 0.10mol ·L -1HCl 溶液,应量取市售浓HCl 多少mL ?用量筒还是用吸量管量取?为什么?

2 分别以硼砂、无水碳酸钠为基准物标定0.10mol ·L -1HCl 溶液时,实验原理如何?选用何种指示剂?为什么?颜色变化如何?

3 分别以硼砂、无水碳酸钠为基准物标定0.10mol ·L -1 HCl 溶液时,应称取的硼砂、无水碳酸钠的质量如何计算?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 之间。

(1) 滴定反应为:2HCl + Na 2CO 3 = 2NaCl + H 2O + CO 2↑

n(Na 2CO 3):n(HCl )=1:2

故 m(Na 2CO 3)=3

2)(21CO Na HCl M CV ? 滴定所消耗的HCl 溶液体积应控制为20-25mL ,所以:

当V=20 mL 时,m(Na 2CO 3)=99.105020.010.02

1???=0.11g 当V=25 mL 时,m(Na 2CO 3)=

99.105025.010.021???=0.13g 称取基准物Na 2CO 3的质量范围为0.13-0.15g 。

(2) Na 2B 4O 7·10H 2O + 2HCl = 4H 3BO 3 + 2NaCl + 5H 2O

n(Na 2B 4O 7·10H 2O ):n(HCl )=1:2

故 m(Na 2B 4O 7·10H 2O )=O H O B Na HCl M CV 2

74210)(21?? 滴定所消耗的HCl 溶液体积应控制为20-25mL ,所以:

当V=20 mL 时,m(Na 2B 4O 7·10H 2O )=4.381020.010.02

1???=0.39g 当V=25 mL 时,m(Na 2B 4O 7·10H 2O )=

4.38102

5.010.021???=0.47g 称取基准物Na 2B 4O 7·10H 2O 的质量范围为0.39-0.47g 。

4 如何计算HCl 浓度?

5 能否采用已知准确浓度的NaOH 标准溶液标定HCl 浓度?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滴定操作时哪种溶液置于锥形瓶中?NaOH 标准溶液应如何移取?

六、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

(一)基本操作

1 移液管的使用:①洗涤 ②润洗 ③移取 ④放液

2 滴定操作

(二)思考题

1.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组成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答:测混合碱试液,可选用酚酞和甲基橙两种指示剂。以HCl 标准溶液连续滴定。滴定的方法原理可图解如下:

2.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判断下列五种情况下,混合碱的组成?

(1) V 1=0 V 2>0(2)V 1>0 V 2=0(3)V 1>V 2(4)V 1

① V 1=0 V 2>0时,组成为:HCO 3-

② V 1>0 V 2=0时,组成为:OH -

③ V 1>V 2时,组成为:CO 32-+ OH -

④ V 1

⑤ V 1=V 2时,组成为: CO 32-

(三)注意事项

1.当混合碱为NaOH 和32CO Na 组成时,酚酞指示剂用量可适当多加几d ,否则常因滴定不完全而使NaOH 的测定结果偏低。

2.第一计量点的颜色变化为红一微红色,不应有2CO 的损失,造成2CO 损失的操作是滴定速度过快,溶液中HCl 局部过量,引起O H CO NaCl NaHCO HCl 223++=+的反应。因此滴定速度宜适中,摇动要均匀。

3.第二计量点时颜色变化为黄色——橙色。滴定过程中摇动要剧烈,使2CO 逸出避免形成碳酸饱和溶液,使终点提前。

七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一)基本操作

1 容量瓶的使用(见P34-35):

(1) 容量瓶的准备:试漏、洗涤

(2) 容量瓶的使用:

①用固体物质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②用容量瓶稀释溶液,则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于容量瓶中,加

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2 滴定操作

(二)思考题:

1.络合滴定中为什么加入缓冲溶液?

答:各种金属离子与滴定剂生成络合物时都应有允许最低pH 值,否则就不能被准确滴。而且还可能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导致终点误差变大,甚至不能准确滴定。因此酸度对络合滴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予以控制。

2. 用Na 2CO 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 浓度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大?为什么?如何控制?

答:用Na 2CO 3为基准物质,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 浓度时,因为钙指示剂与Ca 2+在pH=12~13之间能形成酒红色络合物,而自身呈纯蓝色,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纯蓝色,所以用NaOH 控制溶液的pH 为12~13。

3.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 2+标定EDTA 浓度的实验中,溶液的pH 为多少? 解: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 2+标定EDTA 浓度的实验中,溶液的pH 为5-6。

4.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那些不同点?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如下不同点:

(1)络合滴定反应速度较慢,故滴定速度不宜太快;

(2)络合滴定法干扰大(在络合滴定中M 有络合效应和水解效应,EDTA

有酸效应和共存离子效应),滴定时应注意消除各种干扰;

(3)络合滴定通常在一定的酸度下进行,故滴定时应严格控制溶液的酸度。

八 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一)基本操作

1 移液管的使用:①洗涤 ②润洗 ③移取 ④放液

2 滴定

(二)注意事项:

因水样中的钙、镁含量不高、滴定时,反应速度较慢,故滴定速度要慢。

(三)思考题:

1.什么叫水的总硬度?怎样计算水的总硬度?

答:水中Ca 2+、Mg 2+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计算水的总硬度的公式为: 1000)(??水

V M cV CaO EDTA (mg·L -1) 100)(??水

V M cV CaO EDTA ( o ) 2.为什么滴定Ca 2+、Mg 2+总量时要控制pH≈10,而滴定Ca 2+分量时要控制pH 为12~13?若pH>13时测Ca 2+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因为滴定Ca 2+、Mg 2+总量时要用铬黑T 作指示剂,铬黑T 在pH 为8~11之间为蓝色,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为紫红色,终点时溶液为蓝色。所以溶液的pH 值要控制为10。测定Ca 2+时,要将溶液的pH 控制至12~13,主要是让Mg 2+完全生成Mg(OH)2沉

淀。以保证准确测定Ca 2+的含量。在pH 为12~13间钙指示剂与Ca 2+形成酒红色配合物,指示剂本身呈纯蓝色,当滴至终点时溶液为纯蓝色。但pH>13时,指示剂本身为酒红色,而无法确定终点。

3.如果只有铬黑T 指示剂,能否测定Ca 2+的含量?如何测定?

答:如果只有铬黑T 指示剂,首先用NaOH 调pH>12,使Mg 2+生成沉淀与Ca 2+分离,分离Mg 2+后的溶液用HCl 调pH=10,在加入氨性缓冲溶液。以铬黑T 为指示剂,用Mg —EDTA 标准溶液滴定Ca 2+的含量。

九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一)基本操作

1 移液管的使用:①洗涤 ②润洗 ③移取 ④放液

2 滴定

(二)思考题

1.按本实验操作,滴定Bi 3+的起始酸度是否超过滴定Bi 3+的最高酸度?滴定至Bi 3+的终点时,溶液中酸度为多少?此时在加入10mL200g·L -1六亚四基四胺后,溶液pH 约为多少?

答:按本实验操作,滴定Bi 3+的起始酸度没有超过滴定Bi 3+的最高酸度。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pH≈1。加入10mL200g·L -1六亚四基四胺后,溶液的pH=5~6。

2.能否取等量混合试液两份,一份控制pH≈1.0滴定Bi 3+,另一份控制pH 为5~6滴定Bi 3+、Pb 2+总量?为什么?

答:不能在pH 为5~6时滴定Bi 3+、Pb 2+总量,因为当溶液的pH 为5~6时,Bi 3+水解,不能准确滴定。

3.滴定Pb 2+时要调节溶液pH 为5~6,为什么加入六亚四基四胺而不加入醋酸钠? 答:在选择缓冲溶液时,不仅要考虑它的缓冲范围或缓冲容量,还要注意可能引起的副反应。再滴定Pb 2+时,若用NaAc 调酸度时,Ac -能与Pb 2+形成络合物,影响Pb 2+的准确滴定,所以用六亚四基四胺调酸度。

十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一)基本操作

1 溶液的配制

2 称量

3 滴定

(二)注意问题:

①加热温度不能太高,若超过90℃,易引起422O C H 分解:

O H CO CO O C H 22422+↑+↑=

②4KMnO 颜色较深,读数时应以液面的上沿最高线为准;

③开始时滴定速度要慢,一定要等前一滴4KMnO 的红色完全褪去再滴入下一滴。若滴定速度过快,部分4KMnO 将来不及与422O C Na 反应而在热的酸性溶液中分解:

O H O MnO H MnO 222423444+↑+=++-

④终点判断: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三)思考题

1.配制KMnO 4标准溶液时,为什么要将KMnO 4溶液煮沸一定时间并放置数天?配好的KMnO 4溶液为什么要过滤后才能保存?过滤时是否可以用滤纸?

答:因KMnO 4试剂中常含有少量MnO 2和其它杂质,蒸馏水中常含有微量还原性物质它们能慢慢地使KMnO 4还原为MnO(OH)2沉淀。另外因MnO 2或MnO(OH)2又能进一步促进KMnO 4溶液分解。因此,配制KMnO 4标准溶液时,要将KMnO 4溶液煮沸一定时间并放置数天,让还原性物质完全反应后并用微孔玻璃漏斗过滤,滤取MnO 2和MnO(OH)2沉淀后保存棕色瓶中。

2.配制好的KMnO 4溶液为什么要盛放在棕色瓶中保护?如果没有棕色瓶怎么办?

答:因Mn 2+和MnO 2的存在能使KMnO 4分解,见光分解更快。所以.配制好的KMnO 4溶液要盛放在棕色瓶中保存。如果没有棕色瓶,应放在避光处保存。

3.在滴定时,KMnO 4溶液为什么要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答:因KMnO 4溶液具有氧化性,能使碱式滴定管下端橡皮管氧化,所以滴定时,KMnO 4溶液要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4.用Na 2C 2O 4标定KMnO 4时候,为什么必须在H 2SO 4介质中进行?酸度过高或过低有何影响?可以用HNO 3或HCl 调节酸度吗?为什么要加热到70~80℃?溶液温度过高或过低有何影响?

答:因若用HCl 调酸度时,Cl -具有还原性,能与KMnO 4作用。若用HNO 3调酸度时,HNO 3具有氧化性。所以只能在H 2SO 4介质中进行。滴定必须在强酸性溶液中进行,若酸度过低KMnO 4与被滴定物作用生成褐色的MnO(OH)2沉淀,反应不能按一定的计量关系进行。在室温下,KMnO 4与Na 2C 2O 4之间的反应速度慢,故须将溶液加热到70~80℃,但温度不能超过90℃,否则Na 2C 2O 4分解。

5.标定KMnO 4溶液时,为什么第一滴KMnO 4加入后溶液的红色褪去很慢,而以后红色褪去越来越快?

答:因与KMnO 4Na 2C 2O 4的反应速度较慢,第一滴KMnO 4加入,由于溶液中没有Mn 2+,反应速度慢,红色褪去很慢,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中Mn 2+的浓度不断增大,由于Mn 2+的催化作用,反应速度越来越快,红色褪去也就越来越快。

6.盛放KMnO 4溶液的烧杯或锥形瓶等容器放置较久后,其壁上常有棕色沉淀物,是什么?此棕色沉淀物用通常方法不容易洗净,应怎样洗涤才能除去此沉淀?

答:棕色沉淀物为MnO 2和MnO(OH)2,此沉淀物可以用酸性草酸和盐酸羟胺洗涤液洗涤。

十一 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一)基本操作

1 溶液的配制

2 移液管的使用

3 滴定

(二)实验注意问题

①只能用42SO H 来控制酸度,不能用3HNO 或HCl 控制酸度。因3HNO 具有氧化

性,-

Cl 会与-4MnO 反应。 ②不能通过加热来加速反应。因22O H 易分解。

③+2Mn 对滴定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滴定开始时反应缓慢,随着+2Mn 的生成而加速。

(三)思考题

1.用高锰酸钾法测定H 2O 2时,能否用HNO 3或HCl 来控制酸度?

答:用高锰酸钾法测定H 2O 2时,不能用HCl 或HNO 3来控制酸度,因-

Cl 会与-4MnO 反应,HNO 3具有氧化性。 2.用高锰酸钾法测定H 2O 2时,为何不能通过加热来加速反应?

答:因H 2O 2在加热时易分解,所以用高锰酸钾法测定H 2O 2时,不能通过加热来加速反应。

十二 软锰矿中MnO 2含量的测定

(一) 基本操作

1 称量

2 滴定

(二)实验注意问题

1 如果不知软锰矿中MnO 2的大概含量,应首先作初步测定;

2 Na 2C 2O 4的加入量应适当多过量一些,以加速矿样的溶解并保证溶解完全;

3 在室温下,MnO 2与Na 2C 2O 4之间的反应速度缓慢,故需将溶液加热。但温度不能太高,若超过90℃,易引起H 2C 2O 4分解。

(三)思考题

1.为什么MnO 2不能用KMnO 4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答:因MnO 2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所以不能用KMnO 4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2.用高锰酸钾法测定软锰矿中的MnO 2的含量时,应注意控制哪些实验条件?如控制不好,将会引起什么后果?

答:应以H 2SO 4控制溶液酸度,酸度不能过低,否则KMnO 4生成MnO(OH)2沉淀。溶液的温度应控制在70~80℃,若超过90℃易引起Na 2C 2O 4分解。

十三 72232O C K TiCl SnCl r --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无汞法)

(一)基本操作

1 称量

2 溶液的配制

3 滴定

(二)实验注意问题

1 用SnCl 2还原Fe 3+时,溶液温度不能太低,否则反应速度慢,黄色褪去不易观察,易使SnCl 2过量。

2 用3TiCl 还原Fe 3+时,溶液温度也不能太低,否则反应速度慢,易使3TiCl 过量。

3 由于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也要消耗一定量的722O Cr K ,故不能多加。

(三)思考题

1.在预处理时为什么SnCl 2溶液要趁热逐滴加入?

答:用SnCl 2还原Fe 3+时,溶液的温度不能太低,否则反应速度慢,黄色褪去不易观察,易使SnCl 2过量。

2.在预还原Fe(Ⅲ)至Fe(Ⅱ)时,为什么要用SnCl 2和TiCl 3两种还原剂?只使用其中一种有什么缺点?

答:定量还原Fe(Ⅲ)时,不能单独用SnCl 2。因SnCl 2不能还原W(Ⅵ)至W(Ⅴ),无法指示预还原终点,因此无法准确控制其用量,而过量的SnCl 2又没有适当的无汞法消除,但也不能单独用TiCl 3还原Fe(Ⅲ),因在溶液中如果引入较多的钛盐,当用水稀释时,大量Ti(Ⅳ)易水解生成沉淀,影响测定。故只能采用SnCl 2-TiCl 3联合预还原法。

3.在滴定前加入H 3PO 4的作用是什么?加入H 3PO 4后为什么立即滴定?

答:因随着滴定的进行,Fe(Ⅲ)的浓度越来越大,FeCl -4的黄色不利于终点的观察,加入H 3PO 3可使Fe 3+生成无色的Fe(HPO 4)-2络离子而消除。同时由于Fe(HPO 4)-2的生成,降低了Fe 3+/Fe 2+电对的电位,使化学计量点附近的电位突跃增大,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的变色点落入突跃范围之内,提高了滴定的准确度。

在H 3PO 4溶液中铁电对的电极电位降低,Fe 2+更易被氧化,故不应放置而应立即滴定。

十四 I 2和322O S Na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一)基本操作

1 溶液的配制

2 移液管的使用

3 滴定

(二)实验注意问题

(1)-272O Cr 与-

I 的反应速度较慢,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可控制溶液酸度为0.2~0.4mol 1-?l

,同时加入过量KI 后在暗处放置5min (避光,防止-

I 被空气中的氧氧化); (2)滴定前将溶液稀释以降低酸度,①以防止322O S Na 在滴定过程中遇强酸而分解,S 2O 32-

+ 2H + = S ↓ + H 2SO 3;②降低[Cr 3+],有利于终点观察; ③淀粉指示剂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而不能加入得过早。否则将有较多的2I 与淀粉指示剂结合,而这部分2I 在终点时解离较慢,造成终点拖后;

④滴定结束后溶液放置后会变蓝,若5-10min 内变蓝,是由于空气氧化所致。若很快变蓝,说明722O Cr K 与KI 作用不完全,溶液稀释过早。此时,表明实验失败,应重做!

(三)思考题:

1.如何配制和保存I 2溶液?配制I 2溶液时为什么要滴加KI ?

答:因I 2微溶于水而易溶于KI 溶液中,在稀的KI 溶液中溶解也很慢,故配制时先将I 2溶解在较浓KI 的溶液中,最后稀释到所需浓度。保存于棕色瓶中。

2.如何配制和保存Na 2S 2O 3溶液?

答:水中的CO 2、细菌和光照都能使其分解,水中的氧也能将其氧化。故配制Na 2S 2O 3溶液时,先将蒸馏水煮沸,以除去水中的CO 2和O 2,并杀死细菌;冷却后加入少量Na 2CO 3使溶液呈弱碱性以抑制Na 2S 2O 3的分解和细菌的生长。保存于棕色瓶中。

3.用K 2Cr 2O 7作基准物质标定Na 2S 2O 3溶液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KI 和HCl 溶液?为什么要放置一定时间后才能加水稀释?为什么在滴定前还要加水稀释?

答:为了确保K 2Cr 2O 7反应完全,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为0.2-0.4moL·l -1HCl 溶液,并加入过量KI 。K 2Cr 2O 7与KI 的反应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进行得比较完全,故需放置5min 后在加水稀释,降低酸度,以防止Na 2S 2O 3在滴定过程中遇强酸而分解。

4.标定I 2溶液时,既可以用Na 2S 2O 3滴定I 2溶液,也可以用I 2滴定Na 2S 2O 3溶液,且都采用淀粉指示剂。但在两种情况下加入淀粉指示剂的时间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如果用Na 2S 2O 3滴定I 2溶液,因淀粉吸附I 2,所以应滴定至溶液呈前黄色时再加入淀粉指示剂。如果用I 2滴定Na 2S 2O 3溶液时,应提前加入淀粉,否则易滴过量。

十五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

(一)基本操作

1 称量

2 滴定

(二)实验注意问题:

(1)酸度控制为pH3~4。

酸度过低:会降低反应速度,同时+2Cu

部分水解(pH8.0时开始水解)。酸度过高:①-I 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2I (+2Cu

有催化作用),使结果偏高;②S 2O 32-发生分解,

S 2O 32- + 2H + = S ↓ + H 2SO 3 不含铁时:用42SO H 或HAC 调节酸度。不能用HCl 调节酸度,因HCl 易与Cu 2+形成-

24CuCl 络离子,不利于滴定反应;

含有铁时:用24HF NH 控制溶液的酸度为pH3~4,同时可使共存的+3Fe 转化为

-36FeF ,以消除铁对+2Cu 的干扰。 (2)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不能过早加入。否则将有较多的2I 与淀粉指示剂结合,而这部分2I 在终点时解离较慢,造成终点拖后。

(3)防止CuI 吸附2I 。临近终点前加入SCN NH 4使沉淀表面形成一层CuSCN ,并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参考书汇总

公 管理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师 大学公 管理学院考研参考书汇总 企业管理: 管理学 , 蒂芬·P·罗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董克用,叶向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时用 薪酬管理 ,舒晓兵 张清华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行政管理 公 管理学 ,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论 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 度 ,张立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次印 中外行政 度比较 ,张立荣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次印 管理思想史 ,刘筱红主编,湖 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西方行政学说史 ,丁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社会医学与卫生 业管理 公 管理学 ,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论 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 度 ,张立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次印 中外行政 度比较 ,张立荣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次印 卫生经济学 , 美 舍曼?富 德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版) 卫生 业管理 ,李鲁,郭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公 管理学 ,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论 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 度 ,张立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次印 中外行政 度比较 ,张立荣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次印 编教育管理学 第2版 ,吴志宏等主编,华东师 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保障 公 管理学 ,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论 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 度 ,张立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次印 中外行政 度比较 ,张立荣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次印 社会保障理论 ,李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社会保险 第 版 ,邓大松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6 出版 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 的视角 ,米什拉著 郑秉文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9 出版 土地资源管理 公 管理学 ,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论 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 度 ,张立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次印 中外行政 度比较 ,张立荣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次印 土地资源管理学 ,王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如需以上科目的书,请咨询学长1165088890!

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技能考核题

部分实验技能考核试题 实验技能考核 姓名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要求:用动态法测定未知纯液体在不同温度(6个以上)下的饱和蒸汽压;并求出在该温度区间液体的平均摩尔气化热及下的沸点。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要注明数据处理所用的方法或公式) (1)温度(6个以上)及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2)用作图法求出该温度区间液体的平均摩尔气化热 (3)从图上求出下的沸点。 评分:实验原理(10%)方法步骤(30%)操作规范(30%)数据处理(15%)实验结果(15%) 实验技能考核 姓名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要求:利用旋光仪测定室温下蔗糖转化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催化剂HCl的浓度为3M)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要注明数据处理所用的方法或公式) (1) (2)用作图法求出室温下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k (3)求出该条件下反应的半衰期。 评分:实验原理(10%)方法步骤(30%)操作规范(30%)数据处理(15%)实验结果(15%) 实验技能考核 姓名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要求: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酸催化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依据初速率法确定反应速率对酸、丙酮、碘的反应级数。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要注明数据处理所用的方法或公式) (1)用作图法求出室温下各不同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2)求出反应速率对酸、丙酮、碘的反应级数。 评分:实验原理(10%)方法步骤(30%)操作规范(30%)数据处理(15%)实验结果(15%)

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化学)上册A卷

一、命名及写结构式:(共8分,每一小题1分) 1CH CHCHO2CH 2 CHCH2OCHC(CH3)2 3 COOH OH OH4CH3COOCH CH2 5. 2-甲基-4-硝基苯磺酸 6. (E)-4-己烯-2-醇 7. (2R,3S)-2,3-丁二醇8. 肉桂酸 二、完成反应式:(共30分,每一小题2分) 1. (CH3)3CCHOH CH3 HBr 2. H H OH HO HIO4 3. Cl 3 CH3 H 4.OH 稀HNO3 5. CH3CH3 C2H5O C2H5OH 6. C6H5COCH3+ NH2NHCONH2 H+ 7. CH3CH2CH2COCl + AlCl3 8.CH2COOC2H5 CH2COOC2H5 C2H5ONa 9.COOH Br2 P 10.O COOC2 H5

11. CH 2 CH 2CH 2COOH CH 2CH 2COOH 12. CHO +(CH 3CH 2CO)2O 3213. COCH 2CH 3 CH 2CHO +HCN OH - 14. CH 3OOC COOCH 3+2HOCH 2CH 2OH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英文代号填入括号中(共16分,每一小题2分) 1. 分子式为C 5H 8O 在270nm 附近有吸收峰的结构为[ ] A. CH 2CHCH 2COCH 3 B. CH 3CH CHCOCH 3 C. CH 3CH CHCH 2CHO D. CH 2CHCH 2CH 2CHO 2. 预计化合物 CH 3CH CH 2O 的核磁共振信号有[ ] 个 A. 4 B. 3 C. 2 D. 1 3. 下列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顺序是[ ] ① OH - ② C 6H 5O - ③ C 2H 5O - ④ CH 3COO - A. 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 ②>③>①>④ 4. 能使醛酮中C O 还原成CH 2的还原剂是[ ]A. LiAlH 4 B. Na-C 2H 5OH C. Na-NH 3 D. Zn-Hg/HCl 5.下列化合物发生消除反应的难易次序是[ ] 1C CH 3CH 3OH 2 CH 2CH 2OH 3 CHCH 3OH CH 2CHOH CH 34 A. 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 ③>④>①>② 6. 下列化合物与HCN 加成的反应活性从强到弱的次序是[ ] 1 CH 3COCH 3 2 C 6H 5COCH 3 3CH 3CHO 4ClCH 2CHO A. 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②>①>③ 7.下列化合物进行醇解反应的活性次序是[ ] 1CH 3COCl 2 CH 3COOC 2H 53(CH 3CO)2O 4 CH 3CONH 2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②>① D. ②>①>④>③ 8.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COOH B.HO COOH C. O 2N COOH D.O 2N COOH 四、回答问题:(共8分,每一小题4分) 1、 下面两个化合物的水解速率哪一个快?为什么?

生物化学真题08-11

2008-2012生物化学 2008年五、单项选择题:22—36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2.阐明三羧酸循环的科学家是 A.J.D.Warson B.H.A.Krebs C.L. C.Pauling D.J.B.Sumner 23.DNA单链中连接脱氧核苷酸的化学键是 A.氢键 B.离子键 C.3′,5′- 磷酸二酯键 D.2′,5′- 磷酸二酯键 24.由36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典型α螺旋,其螺旋长度是 A.54 nnl B.36 nm C.34 nm D.15 nm 25.5′-末端通常具有帽子结构的RNA分子是 A.原核生物mRNA B.原核生物rRNA C.真核生物mRNA D.真核生物rRNA 26.由磷脂类化合物降解产生的信号转导分子是 A.cAMP B.cGMP C.IMP D.IP3 27.氨甲酰磷酸可以用来合成 A.尿酸 B.嘧啶核苷酸 C.嘌呤核苷酸 D.胆固醇 28.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是 A. 四氢叶酸 B.泛酸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29.大肠杆菌中催化DNA新链延长的主要酶是 A.DNA连接酶 B.DNA聚合酶I C.DNA聚合酶Ⅱ D.DNA聚合酶Ⅲ 30.大肠杆菌DNA分子经过连续两代的半保留复制,第2代中来自亲代的DNA 含量与总DNA含量的比值是 A.1/2 B.1/4 C.1/8 D.1/16 31.原核生物DNA转录时,识别启动子的因子是 A.IF-1 B.RF-l C.σ因子 D.ρ因子 32.糖酵解途径中.催化己糖裂解产生3-磷酸甘油醛的酶是 A.磷酸果糖激酶 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醛缩酶 D.烯醇化酶 33.下列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中,属于调节酶的是 A.延胡索酸酶 B.琥珀酰CoA合成酶 C.苹果酸脱氢酶 D.柠檬酸合酶 34.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 A.50S B.60S C.70S D.80S 35.下列酶中,参与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是 A. L-谷氨酸脱氢酶 B.L-氨基酸氧化酶 C.谷氨酰胺酶 D.D-氨基酸氧化酶 36.呼吸链中可阻断电子由Cytb传递到Cytc1的抑制剂是 A.抗霉素A B.安密妥 C. 一氧化碳 D.氰化物 六、简答题:37~39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7.简述ATP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 38.简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39.以丙二酸抑制琥珀酸脱氢酶为例,说明酶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七、实验题:40小题,10分。 40.从动植物细胞匀浆中提取基因组DNA时,常用EDTA、氯仿-异戊醇混合液和95%乙醇试剂。请根据蛋白质和核酸的理化性质回答: (1)该实验中这些试剂各起什么作用?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回流冷凝法测定溶液沸点的方法。 2. 绘制异乙醇-乙酸乙酯双液系的沸点—组成图,确定其恒沸组成及恒沸温度。 3. 了解阿贝折射仪的构造原理,掌握阿贝折射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两种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两组分体系称为双液系。根据两组分间溶解度的不同,可分为完全互溶、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三种情况。两种挥发性液体混合形成完全互溶体系时,如果该两组分的蒸气压不同,则混合物的组成与平衡时气相的组成不同。当压力保持一定,混合物沸点与两组分的相对含量有关。 对于二组分体系,常常保持一个变量为常量,而得到立体图形的平面截面图。这种平 面图可以有三种:p-x 图,T-x 图,T-p 图。常用的是前两种。在平面图上,f *=3-φ ,f * max =2,同时共存的相数φmax =3。 单组分的液体在一定外压下,它的沸点是一定值,把两种完全互溶的挥发性液体(组分A 和B )互相混合后,在某一定温度下,平衡共存的气液两相的组成,通常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在恒压下将溶液蒸馏,测定馏出物(气相)和蒸馏液(液相)的折射率,就能找出平衡时气液两相的成分,并绘出沸点—组成(T —x )图线,在常温下,两种液态物质以任意比例相互溶解所组成的体系称之为完全互溶双液系。完全互溶双液系在恒定压力下的沸点—组成图可分为三类: (1)一般偏差:混合物的沸点介于两种纯组分之间,如甲苯-苯体系,如图1(a)所示。 (2)最大负偏差:混合物存在着最高沸点,如盐酸-水体系,如图1 (b)所示。 (3)最大正偏差:混合物存在着最低沸点,如正丙醇—水体系,如图1(c)所示。 t A t A t A t B t B t B t / o C t / o C t / o C x B x B x B A B A A B B (a) (b) (c) x ' x '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 资格申请表 申请人姓名 工作单位 (盖公章) 现从事的 学科专业 申请课程 类别及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部)制 年月

MPA 课程任课教师岗位资格的基本要求及具体条件 1.基本要求 所有申请 MPA 课程任课教师资格者,都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身体健康。 2.具体条件 (1)申请 MPA 核心课程任课教师资格的具体条件为:①具有正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②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近五年内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 部,或发表一 类权威期刊论文 1 篇,或发表二类权威期刊论文 3 篇,或发表重点核心期刊论文 6 篇,或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获得省、部级奖励(一等奖前 3 位、二等奖前 2 位、三等奖第 1 位);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近五年内三次系统讲授与申请任课课程相同或直接相关的内容,且教学效果优良;④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近五年内三次参加政府或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或咨询活动。 (2)申请 MPA 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任课教师资格的具体条件为:①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职务,且已取得博士学位;②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五年内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编著或第一主编教材)2 部,或发表二类权威期刊论文 2 篇,或发表重点核心期刊论文 4 篇,或获得省、部级奖励(一等奖前 4 位、二等奖前 3 位、三等奖前 2 位);③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近五年内两次系统讲授与申请任课课程相同或直接相关的内容,且教学效果优良;④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近五年内两次参加政府或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或咨询活动。 (3)申请 MPA 选修课程任课教师资格的具体条件为:①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职务,且已取得博士学位;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近五年内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编著或第一主编教材)1 部,或发表二类权威期刊论文 1 篇,或发表重点核心期刊论文 2 篇,或获得省、部级奖励(一等奖前 5 位、二等奖前 4 位、三等奖前 3 位);③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近五年内一次系统讲授与申请任课课程相同或直接相关的内容,且教学效果优良;④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近五年内一次参加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或咨询活动。 —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选聘办法(试行)》

华中师范大学理科权威期刊(30种)

华中师范大学理科权威期刊(30种) 综合类:中国科学 数学类: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 物理类:物理学报、中国物理 化学类:化学学报、应用化学 地理类:地理学报、中国土地科学 生物类:动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遗传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 医学类:中华医学杂志、病毒学报、生理学报、心理学报 农业类:植物保护学报 材料类:材料研究学报 电子通讯类:自动化学报、通信学报、电子学报 计算技术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 资源与环境类:自然资源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生态学报、测绘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理科重点期刊 (18类153种) 1.综合类(4)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中国科学基金 2.数学类(8) 数学学报(中英)、数学年刊AB、应用数学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 数学物理学报(中英)、生物数学学报、计算数学学报(中英)、数学进展3.物理类(11) 物理学报(中英)、光学学报、天体物理学报、固体物理学研究与进展、 物理学进展、计算物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生物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快报(英)、理论物理通讯(英)、量子光学学报 4.化学化工类(18) 分析化学、化学通报、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环境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农药、化学试剂、中国化学快报、分析试验室、化学工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波谱学、 中国化学(英) 5.地理学学科(7) 地理学报(中英)、地理科学(中英)、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山地学报 6.环境类(10) 自然资源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海洋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研究 7.生物类(20) 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遗传学报、植物分类学报、生物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水生生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动物分类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化学)上册B卷

一. 命名及写结构式(8分,每小题1分) CH 2OCH 2CH 3 2OCH 2CH 3 3. O 2N CH 2CH 2CHOOH CH 3 4.1. C O CH 2CH 2CH 3 2. OH NO 2 2 5. 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醛) 6. R-2-羟基丁醛 7. 顺-1,2-二甲基环戊醇 8. 四氢呋喃 二. 完成反应式(共30分,每小题2分) OH O 2N + BrCH 2CH 3 OH _ 1. 2. O CH 2 CH CH 3+ HBr 3. Cl CH 3 H CH 3 C 2H 5O _ 4. HO + Br 2(H 2O) 3 5. CH 3CH 3 CH 3 OH OH H HIO 4 C C 6. HCHO + CH 3CHO 浓 7. C O OC 2H 5+CH 3CH 2COOC 2H 5 C H ONa

(CH 3)2CHCH 2COOH SOCl 2 NH3 (1)(2)8.I 2+NaOH 9. C O C O O +2C 4H 9OH + 10. CH 2 CH 2COOH 2CH 2COOH 11. CHO + (CH 3CO)2O CH COONa 12. O CH 3 +NH 2OH H + 13. C CH 3 H 3C C CH 3 CH 3 H 2SO 4 14. O OC 2H 5 (1) 2C 2H 5MgBr (2) H 3O + 三.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英文代号填入括号中(共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是( ) O O CH 3O ①②③ A . ①>②>③ B. 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2.预计化合物CH 3CH 2CONH 2核磁共振信号有( )个 A.4 B.3 C.2 D.1 3.下列化合物中发生消除反应活性最大的是( ) A.CH 3CH 2CH(CH 3)OH B.CH 3CH 2CH 2CH 2OH C.(CH 3)2CHCH 2OH D.(CH 3)3COH 4.下列化合物不能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 A.CH 3COCH 3 B.C 6H 5COCH 3 C.C 6H 5COCH 2CH 3 D.CH 3CHOHCH 2CH 3 O +Ph 3P=CHCH CHCH 3反应属于( ) 5. A. Wittig B.perkin C.Cannizzaro D.clemmenson 6.下列化合物中水解反应速度最慢的是( ) A. CH 2=CHCH 2CH 2Cl B.CH 3CH 2CH=CHCl C.CH 3CH=CHCH 2Cl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 凝固点的测定测定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多种。凝固点降低法成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f T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 *f T 下降,其降低值f f T T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f T ?=m K f 式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质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B W (g)和溶剂A W (g ),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 m 为 3A B B B 10W M W m ?= mol/kg 式中,B M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则3A f B f B 10W T W K M ??= g/mol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f K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f T ?,即可计

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三者联系与区别

一、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三者联系与区别 欧洲化学生物学的一个专门刊名为ChemBioChem刊物,这部刊物在我所阅读的文献中被反复提及,我查到该文献的两位主编分别是Jean-Marie Lehn教授和Alan R. Fersht教授,他们在诠释刊物的宗旨[1]时指出:ChemBioChem意指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其使命是涵盖从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多肽蛋白质到DNA/RNA,从组合化学、组合生物学到信号传导,从催化抗体到蛋白质折叠,从生物信息学和结构生物学到药物设计,这一范围宽广而欣欣向荣的学科领域。既然化学生物学涵盖面这么广泛,它到底和其它学科之间怎么区分呢? 想到拿这个题目出来介绍是因为这是我在第一节课课堂讨论中的内容,我们小组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关于对化学生物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化学生物学的分析手段以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比如药物开发和寻找药物靶点。当时课堂上对于题目中三者展开过热烈讨论,作为新兴学科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的是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学科,它如何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分别出来,这也是我自己最开始产生过矛盾的问题,这里我结合所查阅的文献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1.1 生物化学(Biological Chemistry)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化学现象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生物学分支学科[1]。根据一些生物化学的书我归纳了一下,其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的鉴定,对

新陈代谢与代谢调节控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测定,以及研究酶催化,生物膜和生物力学,激素与维生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化学对其他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领域。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摘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5661632.html,/view/253496.htm) 1.2 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 化学生物学是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或通过干扰/调节正常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功能[1]。曾看到过一篇关于介绍化学生物学的奠基人Schreiber的文章,他曾经指出:“化学生物学是对分子生物学的有力补充,分子生物学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来改变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功能;而化学生物学是采用化学的手段,如运用小分子或人工设计合成的分子作为配体来直接改变生物分子的功能[2]。” 化学生物学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它融合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是一个有活力、有应用前景的新学科。它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3]:1化学遗传学—采用小分子活性化合物作为探针,探索和调控细胞过程 (1)基因表达的小分子调控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细胞大纲解析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1.了解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其内容要点和意义 *细胞的发现 (1)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发现细胞,研制了能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 (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与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学说的创立 (1)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2)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强调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它们靠分裂繁殖。人们通常称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和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细胞学说的内容要点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分裂)产生,并且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 细胞学说是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等的基础,并且细胞学说的建立为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后人们才逐步开始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因此细胞学说的建立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了细胞的概念,同时孕育了细胞学的产生;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先于进化论20年,是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基石) 1.2.了解细胞学经典发展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分裂和细胞器的发现,细胞学的建立 *原生质理论的提出 原生质:指构成细胞的全部生活物质,呈复杂的胶体系统(普金耶和冯.莫尔命名) 1861年由舒尔策提出原生质理论,认为组陈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各种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分化出质与核。 1880年,Hanstein提出“原生质体”概念,因此细胞的概念进一步演绎成具有生命活性的一小团原生质。 *细胞分裂和细胞器的发现 1841年R.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 W.Flemming在动物细胞中,E.Strasburger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并证实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平均分配 E.vanBeneden(1883年)和Strasburger(1886年)分别在动物与植物细胞中发现减数分裂 1883年vanBeneden和T.Boveri发现中心体,1894年R.Altmann发现线粒体,1898年C.Golgi 发现了高尔基体 *细胞学的建立 细胞学是在光学显微镜时代形成和发展的,侧重于细胞整体水平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的研究1953年J.Watson和F.Crick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提出遗传中心法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细胞生物学这一学科最后得以形成并确立。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代码709)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代码709)考研真题及详解 华中师范大学 二O一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院系、招生专业: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专业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709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组织 答:公共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上,则是指国家机关组织。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2个方面: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2.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它是能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3.国家行政制度 答:国家行政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有效地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其管理职能而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权限、领导体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准则。行政制度的核心是各级各类行政机关职能的确定与划分。行政制度的载体是各级各类行政机构。 4.零基预算模式 答:零基预算模式又称零底预算,其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简称零基预算,是指对任何一个预算期,任何一种费用项目的开支,都不是从原有的基础出发,即根本不考虑基期的费用开支水平,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零开始考虑各费用项目的必要性,确定预算收支,编制预算。 5.“财务管理新方案” 答:财务管理新方案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英国的具体实践。它是英国20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管理改革的总蓝图,其目的是使各部门、各层次的负责人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测定产出与绩效的标准和方法;了解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自己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方面所负有的责任;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技能训练和专家咨询等。 二、简答 1.服务型政府的5个E系统权变模型 答:组织是一个整体的、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界线的社会技术系统,它由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5个主要分系统构成;与此同时,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处于与其环境超系统持续性相互作用之中,并达到一种“稳定

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面试问题预测

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 面试问题预测 育明教育大印老师 2019年9月15日 【学长解析】北大人大清华北师大北航南开中山武大复旦等全国280多个公共管理硕士MPA 招生院校复试面试问题越来越趋向于考察热点问题,尤其是政策热点问题,比如产业政策争论、垃圾分类、放管服改革等,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一些热点方面的参考书;此外,北大、人大、南开、中山、武大、西安交大、复旦等名校还时常考察社会研究方法问题。结合以上分析,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面试参考书如下所示: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目录 一、2019-2020年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面试真题及考研复试面试参考书笔记 二、2020-2021年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面试常见问题及热点总结 三、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习技巧 四、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笔记答题模板(类似考研英语模板奥~) 具体内容 一、2019-2020年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面试真题及考研复试面试参考书笔记

组织变革的过程: (1)对危机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2)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 (3)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 (4)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内在化”。 组织变革的趋势: (1)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典型的理论是“学习型组织论”。 “学习型组织”论认为新的组织所依赖的技术以知识为基础,它设计是用来处理知识和信息的,组织成员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识别和解决新的问题。 (2)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 “无缝隙组织”论认为传统的科层结构导致组织变成一个庞大、僵化又四分五裂的怪物,这是组织适应性与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以无缝隙组织来取代之。 无缝隙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工作上不存在条块分割,没有推诿扯皮,组织任务主要由具有多种技能的团队完成 ②组织成员的角色明确性与清晰度低,没有严格的内部分工 ③提供非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高度的顾客导向性 ④有较高的时间敏感度,注重结果和反馈,对工作的评价建立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 (3)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 政府再造论的十条标准: 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把掌舵职能(制定政策和规划)和划桨的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区分开来,使用许多方法(合同、代金券、不住、税收激励等)来完成目标,选择其中最能满足效率、效能、平等、责任和灵活性的需求方式。 ②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把服务控制权从官僚手中夺过来,放到社区手中,通过对社区进行拨款和授权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使之产生更多的承诺,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减少其依附性。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材料 凝固点地测定测定

华 南 师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 学 号 专 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多种。凝固点降低法成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f T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 *f T 下降,其降低值f f T T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f T ?=m K f

式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质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B W (g)和溶剂A W (g ),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 m 为 3A B B B 10W M W m ?= mol/kg 式中,B M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则3A f B f B 10W T W K M ??= g/mol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f K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f T ?,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量B M 。 通常测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本实验采用后者。其基本原理是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纯溶剂步冷曲线:纯溶剂逐步冷却时,体系温度随时间均匀下降,到某一温度时有固体析出,由于结晶放出的凝固热抵消了体系降温时传递给环境的热量,因而保持固液两相平衡,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在步冷曲线上呈现出一个平台;当全部凝固后,温度又开始下降。从理论上来讲,对于纯溶剂,只要固液两相平衡共存,同时体系温度均匀,那么每次测定的凝固点值应该不变。但实际上由于过冷现象存在,往往每次测定值会有起伏。当过冷现象存在时,纯溶剂的步冷曲线如图1-1(1)所示。即先过冷后足够量的晶体产生时,

生化名词解释

华中师范大学生化真题名词解释(1998--2010) 刘旭东、朱梦琪 2010年真题 1、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元件组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作用,形成种类不多、 有规则、稳定的二级结构组合或二级结构串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使两条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恢复双螺旋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 3、Ribozyme: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RNA 4、分子杂交:不同来源或不同种类生物分子间相互特异识别而发生的结合。如核酸(DNA、 RNA)之间、蛋白质分子之间、核酸与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自组装单分子膜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5、酶原激活:酶原经专一的蛋白酶解断开某个肽键,有时并除去部分肽链才转变成有活性 的酶,这个过程称为~ 6、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7、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中的传递,伴随有ADP 磷酸化成ATP的作用 8、衰竭子:又称弱化子,当操纵子被阻遏,RNA合成被终止时,起终止转录信号作用的 那一段核苷酸序列 9、Promoter:启动子,在DNA分子中,RNA聚合酶能够识别、结合并导致转录起始的序列 10、snRNA:细胞内有小核RNA,它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的主要成分, 参与mRNA前体的加工过程 2009年真题 1、结构域: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球体构象,彼此分开,以 松散的肽链相连,此球状构象称为~ 2、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测定,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 蛋白的方法 3、肽单位:组成肽键的4个原子(C、H、O、N)和相邻的α-碳原子,6个原子组成的基团 称为~ 4、化学渗透学说:用于解释氧化磷酸化的机制,:①线粒体内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 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内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 转移系统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膜间隙),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的电化学势差,质子返回基质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 5、Intron:内含子,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6、乳糖操纵子:大肠杆菌中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机制。包括调控元件P(启动子)和O(操纵 基因),以及结构基因lacZ(编码半乳糖苷酶)、lacY(编码通透酶)和lacA(编码硫代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在没有诱导物时,调节基因lacI 编码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O 结合后抑制结构基因转录;乳糖的存在可与lac阻遏蛋白结合诱导结构基因转录,以代谢乳糖。 7、siRNA:是一种小RNA分子(21-25核苷酸),由Dicer(RNAase Ⅲ家族中对双链RNA具 有特异性的酶)加工而成。SiRNA是siRISC的主要成员,激发与之互补的目标mRNA的沉默。

华中师大有机考试大纲

华中师大有机化学考试大纲(新) 《有机化学实验》,曾昭琼主编,1-87页(不考具体实验步骤) ●重点: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有机反应理论及典型反应的反应历程;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谱学知识;各类有机物重要的合成方法,合成子与逆合成分析法;立体化学及典型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变的方法和规律。 ● 难点: 烷烃、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各类有机反应历程及其立体化学;复杂分子对映异构的判断,几种构型表示法之间的转换;各类有机物重要的合成方法;波谱分析。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复习无机化学中关于分子轨道理论的知识,掌握共价健理论简介(重点); (3)掌握诱导效应(重点)。 第二章脂肪烃* (1)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及命名; (2)结构、构型、构象的区别,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的区别,平面式、投影式、透视式的相互转化(重点); (3)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物理性质; (4)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化学性质,掌握与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相关的化学反应,适当的练习可巩固所学的知识(重点); (5)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重点); (6)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重点); (7)共轭效应的初步介绍(重点); (8)烯烃、炔烃的制备(重点)。 第三章脂环烃 (1)脂环烃的分类、异构及命名; (2)小环的张力及理论解释,环烷烃的结构(重点); (3)脂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重点); (4)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重点)。 第四章芳烃 (1)苯的结构; (2)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3)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亲电取代、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重点);

多源流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 作者简介:柳发根(1973—),男,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陈秀珍(1974—),女,管理学硕士,怀化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摘要: 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政策议程设置的缺陷:政策制定者带着有色眼镜筛选政策问题,导致了部分政策不能落地生根,损害了服务型政府宗旨。多源流理论肯定了政策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政策企业家在冲开政策之窗和推动问题被提上了政策议程的贡献。多源流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为了使多源流理论成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锐器,仍需重视公众利益的表达渠道和发挥智库的作用。 关键词:多源流理论,服务型政府,政策议程设立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2-0020-06 多源流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柳发根1,2, 陈秀珍3(1.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3.怀化学院公共管理系,湖南怀化418000) 一、政策议程设立维度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困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服务型政府完全不同于传统政府,它不是控制导向而是服务导向,不是效率导向而是公正导向,把工具效用与价值观照有机结合,包含着合作和信任整合机制,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行政程序的灵活性与合理性相统一,行政自由裁量权受道德制约,前瞻性地提供公共服务。[1](p11-13) 具体到政策制定的前阶段———议程设立领域,服务型政府要求其回归公共权力本质,充分考虑公民需求,尊重公民权利,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及时、有效、高质量地回应公众需求,让反应公民权益的社会问题不断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然而,当前我国的政策制定模式,还受我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思维模式的羁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诸多困境。 王绍光将我国政治决策过程中的议程设立概 括为以下模式: [2](p140-143) (1)关门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设置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者是决策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有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2)动员模式。在这一模式里,决策者提出议程,然后争取公众的支持。也就是说,先有政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3)内参模式。在这一模式里,议程不是由决策者提出,而是由接近权力核心的智囊提出的。(4)借力模式。社会精英提出议程,公布于众并借助于公众舆论的压力使决策者接受其政策建议。(5)上书模式。通过给决策者写信,提出政策建议并通过决策者进行政策议程的方式。(6)外压模式。这是一种通过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的模式。政策建议一般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人提出,然后通过公众舆论的力量,使决策者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王绍光指出,关门模式和动员模式逐渐式微,内参模式成为常态,上书模式和借力模式时有所闻,外压模式频繁出现。这表明政策议程 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