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动研究之类型及模式

行动研究之类型及模式

行动研究之类型及模式
行动研究之类型及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 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就本科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全面性导师制运作模式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已取得令人瞩目成绩,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成绩斐然。本文是在阐述本科导师制发展及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一般模式,最后则是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对本科导师制运行现状做出研究。 标签: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 1.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概念综述 (1)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导师制最初来源于英国教会学校,教育者的职责主要是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实施道德驯化与生活教导,教育者因此而成为被教育者生活与道德方面的导师,这一制度到了14世纪被英国的一些知名的大学引进。在19世纪,导师制成为一些国际型大学竞相采用的模式,而我国则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才开始引进导师制,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本科导师制指的就是在本科阶段所设置的,旨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为其职业规划作出正确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本科导师制职责的内涵主要是涉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师生协作关系的构建、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提升、职业规划的引导这五个方面。 2.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1)全程导师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从学生一进入高校就推行导师制,导师在思想道德、专业素质、科研水平、职业规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 (2)科研导师模式。科研导师模式主要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将会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一选择性存在的标准即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导师就是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具象化的科研指导。 (3)精尖导师模式。所谓的“精尖”,指的就是将培养精尖的学生作为导师关注的对象,在高校落实国家人才培养规划实践中,着力于抽取部分具有实力的学生作为精尖培养的对象,并将其交由学术界权威导师带领,从而实现该部分精尖学生的超常规发展。 (4)目标导师模式。这里的目标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即学生根据自己在职业规划、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来自主选择导师,从而使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处于相对宽松与自由的空间之中。 (5)阶段导师模式。这一导师模式是以高校为主导,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K币(0)个发表日期:2014年11月27日出处:网络整理【编辑录入:wzhqa】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点评: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3、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山东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把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低效的难题。

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是源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源于更新教师观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教学观是教师关于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基础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错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是源于我校四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 自2008年以来,我校在学习课改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兵教兵、一帮一策略、学生展示互动、学生自我管理与相互教育等逐渐形成我校的特色,并在一定范围内有了较大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建立伙伴式的师生、生生关系,才能采取伙伴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伙伴的共同成长。1、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堂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2、课堂上的多元互动和伙伴合作的质量是决定课堂效果的关键。3、学生不只是教育对象,而且是重要的课堂资源,学生之间的伙伴效应必须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我们决定以实施课题研究来带动教学实践,启动“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让每一位教师深刻的理解“伙伴课堂”的内涵,即“伙伴课堂”是以课堂参与者平等互信的亲密人际关系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基础;以小组多维合作,伙伴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为特征;把学生作为重要课堂资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把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作为目标的高效课堂,并自觉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2、构建伙伴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伙伴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通俗易懂、自然亲切地表达宣扬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 3、真正改变师生关系,教师成为负有引领职责的成年伙伴,彰显了学生自我教育与相互影响。建立了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达成小组

(完整版)教学模式的种类

教学模式的种类 由于教学实践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不同,教学实践的形式就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种类,国内外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一、从理论根源区分 乔以斯和韦尔依据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归纳出4种教学模式: 第一种是社会互动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模式的依据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 杜威和塞林的小组探索模式, 奥利弗和夏沃尔的法理学教学模式, 马歇尔和考科斯的相互探索模式等。 第二种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的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做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依据计算机、工人智能的运行规程确定教学的程序。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 施沃德的科学探索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皮亚杰和西格尔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等。 第三种是个人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的依据是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个人有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个别化教学。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 罗杰斯的无指导者教学模式, 格拉斯尔的教室集会教学模式等。 第四种是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的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把教学看做是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 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主要 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教学模式。 按照乔以斯和韦尔的分法, 在我国近年出现的一些依据不同思想或理论而建 立的教学模式有:依据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而建立的“结构一定向”教学模式,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建立的“学导式”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依据课程论和教学过程理论而建立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 依据认知心理学而建立的“四阶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等等。

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项目编号:2009SJGLX052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新建本科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主持人:胡卫民 项目成员:卢奎王生交原新凤郑新成王延 完成单位(盖章): 河南工程学院 成果科类:教育学 2010年6月13日 摘要 — 1 —

工程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与工程技术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有关。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工程系统日益显现出不断增强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体现出复杂性、多尺度性、不确定性、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这些特点要求工程教育必须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为解决社会问题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立足于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对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学习已有研究成果,比较和综合国内外改革实践结果,总结了指导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践改革的推行的先进的、成功的理念思想、方式方法和经验教训,特别对CDIO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思考。论文从分析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环境和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以及培养要求出发,构思了工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体两翼?教学实践模型的构想。文中论述了改革实施的主要过程,在改革推行中融入了CDIO的原则和精神,使改革体系渗透了其实质性特征和关键点,同时注重结合我国国情和工程教育的客观实际,遵循工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指导思想,针对现代工程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培养要求,突出其全面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在理顺教学培养过程的框架下,特别比较研究了现有典型的课程设臵体系,并针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课程设臵改革的建议。为了保证改革的推行成功,针对高校管理同步改革主要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提出的各项想法和建议,都以保证其在推行中的实践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考虑前提,虽然这些都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效果才能— 2 —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1.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教学模式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教学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便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2.简约性 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模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会用教学不同阶段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或者用流程图、框图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这些都能使复杂多样的教学

实践经验理论化,又有利于形成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操作框架,从而便于教师理解、运用,也易于交流、传播。 3.指向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过程的万能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教学模式,只存在一定情况下能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文科教学;操练式教学模式利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却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4.整体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理论上的忽视或教学过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5.更新性 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便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它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其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理论之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教学模式有哪些类别-课程模式有哪些

教学模式有哪些类别 教学模式从不同的基点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例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 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它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皮亚杰);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加涅);概念获得模式(布鲁纳)。 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 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 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如前苏联戈盖巴维利等一批学者创立的合作教育学。 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把教育看作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 它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并驾驭自己的环境,来提高目标行为质量和减少不适应的行为。 如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智力行为多阶段形成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加里培林)

在国内,教学模式的分类也有多种。有人按师生活动的不同强度把教学模式依次分为注 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和放羊式等五类。第一类教师活动强度最大,学生最小,依 次递减(递增)至第五类则表现为教师活动强度最小,学生最大。 有人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把教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通过 教师呈现教材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第二类是 略倾向于建构 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第三类是 指导性教学模式”,它是 折衷于前 两者之间的产物”,它在前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扬长避短,使前两者的优点相得益彰。 再如, 有人从教学活动特征可将模式分成以下五类: 指导一 受”模式;自学一甫导”模式;探 索一 现”模式;情趣一 冶”模式;示范一 仿”模式; 用分类的方法来考察教学模式,实际上有割裂各种相关理论和模式并勉强予以界定等缺 陷,但它毕竟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模式的特点, 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现有的教 学模式。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纵向去追寻它的来龙去脉, 从横向去进行相 互间的比较分析和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邱才训) 替代性教学模式”,即学生 生成性教学模式”,其教学策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

行动研究方法概述

行动研究方法概述 >一、行动研究方法简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什么是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位一体。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 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4、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5、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二)课题的研究内容;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理论之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什么叫行动研究

什么叫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操作范式。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 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为一体。 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第三点:怎样开展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程序。1、做好划,定好方向; 2、加强实施,进行反思; 3、总结提高,改善行动。其中重点是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环节,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怎样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学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个教育事业以及生活环境。二、行动研究的类别。有三点:移植、教历和案例。三、行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科研兴课。要解决课堂教学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里不在一一罗列。四、新动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一共有6个方面的关系:1、行动和研究的关系; 2、理论导向和行动实践的关系; 3、课题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 4、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 5、体会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关系; 6、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以能为本,以勤为先,以研为导,以创为先。”十六字是行动研究纲领。 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一、行动研究法的起源 “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考尔(John 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那时,在一般科研工作者看来,“行动”与“研究”是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究活动,两者并不相干。而考尔、勒温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中发现: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仅凭个人兴趣搞科研,仅仅是为“出书”作研究,那么其研究工作就不足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实际工作者如果不研究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光有一腔“热情”,那么他们就无法作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提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即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

教学目标、知识类型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类 ——知识领域 一、记忆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反映。具体到生物教学领域来说,记忆就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的各种生命现象在头脑中产生反映的过程。 也就是说,是指对各种事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发展变化过程的回忆;对学科中的普遍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回忆;对研究学科问题的各种方法的回忆;对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回忆。 1、再认 是指对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再次呈现到自己面前时,能够正确地辨别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认。 2、再现 是指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没有呈现在自己面前时,能够在头脑中正确地回忆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现。 二、理解 是指学生对各种关于学科语言或文字的信息中所表达的含义的把握;对其中所表达的外显行为的内在体验;并且能将其中所表达的含义正确传递出来的行为。(即能够在心理和行为上反应相关生物学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理解。 1、转化 是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 2、解释 是指对学习内容的说明或总括,即个体能在头脑中对交流材料重新排列、重新整理或用新的形式进行描述。 3、推断 是指根据对已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从已知的知识中经过推理推测出新的知识。 三、运用 是指学生能在某些特定的或具体的情景中,(学生对于从没有见过的客观现象或问题,能够采用不曾使用过的方式、方法)使用所学过的各种学科知识,解释客观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在个人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与某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行为。 “运用”的标志是:在没有说明为解决的模式的情况下,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于相应的情境中,对产生现象的原因做出解释,或者使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就是使所学过的知识达到了“迁移”水平。 1、解释与学科相关的现象 是指用所学过的知识(形态结构、功能、关系、概念、原理规律等),经过推

行动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一、行动研究法概述(一)行动研究概念介绍 1、教育学家的定义 库尔勒·勒温: 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凯米斯: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2、综合定义一: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3、综合定义二: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概念注释 *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 * 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 *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 * 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为行动研究增添了新质。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1.行动研究的类型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具体表现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