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接本教案

专接本教案

专接本教案
专接本教案

哲学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世界观的获得并非在人们对整个世界都有所接触之后才实现的。那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任何时代的人所能接触到的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连贯起来,从而形成对整个世界诸多问题的根本看法,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一切事物是不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们的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怎样,等等,这就是世界观。因此可见,世界观的获得在于人们较好地运用了自身的智力、运用了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事物有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达到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形成世界观。一般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这样、那样的世界观。因此,宽泛地说,人人都有世界观(白痴、婴儿等除外)。

然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还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还不等于我们所说的哲学。世界观上升为哲学同人们形成世界观一样,须要进行抽象。同时,也正由于这种抽象作用,使哲学不再是对全部世界观,而是对一定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在阶级社会,一定的哲学总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般不仅仅指自然观,还包括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思维观。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和思维观密切相联,它们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它们的对象是不同的。世界观的对象整个世界,自然观的对象是自然界,历史观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人生观的对象是社会的一部分的人生,思维观的对象是人类的思维。其次,它们又紧密联系。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思维观,历史观又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组成部分,它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总会体现为一定的人生观。人们常常把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同一个意义上相提并论,正反映了三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哲学又是方法论

人们怎样去看世界,这是世界观;用这种根本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方法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概括地说,它们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各门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科学,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作为其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经验材料为基础,它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等于总和、总汇)另一方

面,哲学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或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或先有谁、后有谁的问题------根据对它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

(二)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或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哲学史上大多数的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坚持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第一方面最为重要。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哲诞生于19C40年代中期,这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

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创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已经成为必要和可能了,这是马哲产生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因。

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哲的产生就适应了历史的这种要求和无产阶级的斗争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从19世纪初期开始,自然科学已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自然科学相继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其中,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马哲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秀传统,主要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产生在哲学发展史上引起了革命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内容、对象和使命等方面。

(一)从内容上看,马哲是彻底、严整的科学体系,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三)从使命上看,马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马哲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实践性;一是阶级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今天我们探讨的马哲并非19世纪中叶的马哲,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哲也是发展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一)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同时代的

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马哲的产生;另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其内部包含许多观点不同、思想各异的流派。现代西方哲学是对19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两个分支:一是人本主义思潮;二是科学主义思潮。前者注重对人、人性的研究;后者注重对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1、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不同----马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学派林立,但从其主流来说,它们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②理论实质不同----马哲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而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思潮,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

2、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①现代西方哲学流派都不同程度地把斗争矛头指向马哲,对它进行歪曲、攻击。

②现代西方哲学对有些哲学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哲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应批判地加以吸取。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一)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一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

(二)科技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现代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哲的宇宙观。

2、现代科技革命的丰硕成果,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力地证明了马哲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现代系统科学丰富了马哲的普遍联系原理;电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充实了意识的原理,等等。

3、现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着马哲的进步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种哲学是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取决于它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而是取决于它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精神,当今时代,真正成为哲学主流的是马哲,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并推进了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马哲在中国的传播并非始于十月革命,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有人介绍马、恩的著作和马哲思想,然而,那些介绍既不系统,也缺乏准确性,使得人们还不好认识和掌握马哲的基本理论。

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真研究马主及其哲学,并使之成为中国一种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如何使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成为马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如何使马哲的世界性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结合起来。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最先提出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真正科学地规范了物质范畴的是马哲。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原初”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火”、“水”、“五行”等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原子=具体的物质结构

优点: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朴素性,以科学实证为基础。

局限: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混为一谈,因而经不起科学发展的检验。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①物质范畴指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捍卫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入手。

②物质范畴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物质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使唯物主义原则得以贯彻到底。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一)什么是运动------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一程度的概念

(二)世界的发展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1、凡物质都在运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否则会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

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都有物质主体。

(三)运动的绝对性质和相对形式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其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仍保持质的稳定性。

2、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不同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

③没有相对静止,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四)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对立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对立----表现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

2、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同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对立----表现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空间的含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返老还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二)时、空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是不存在的。

时、空的度量要通过物质的运动。一般来说,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的。如年、月、日;空间也以物质运动来度量。如光年。

2、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三)时空的客观性----时空观上的唯物主义

(四)时空观在现代的发展

1、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从物质世界的全体来说,时空是无限的;但从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来说,时空又是有限的。

2、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空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客观存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时空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改变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劳动改变了人和人的关系,促进了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改造了人本身,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意识的本质------它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2、意识的过程是条件反射的过程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

射包括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在它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后者是人所独有的,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2、意识是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的统一------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3、意识是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的统一------对于同一客观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个体意识之间有着差别,但差别产生的原因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的不同,这个根源是客观存在的。

(三)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主观而否认意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而否认意识主观性的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当作大脑“分泌物”)。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马哲在坚持物质决定性的基础上,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在这个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走向了两个极端。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活动的目的、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4、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最高表现)。

(三)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正确途径

1、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正确的估计;

2、意识的能动作用在实践中实现;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实质------思维模拟

(二)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

1、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不具备主观世界;而人类智能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拥有自己的主观世界。

同一件事,对于两台智能机具有相同的信息量;而对于两个人却大不相同。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

4、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物化-------人类智能在先,人工智能在后。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哲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多样性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马哲同二元论是根本对立的

(二)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马哲同唯心主义一元论是根本对立的

(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马哲同旧唯物主义有着区别

马哲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统一看作是机械的、呆板的统一。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一)它是学好马哲的重要环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大厦的基础,在马哲中占有首要地位。

(二)它是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前提;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上的集中统一,又要在方式、方法上灵活多样;

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因时因地制宜。

(三)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含义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点

(一)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联系只要正确,都应是客观的。(唯物主义,否则导致唯心主义)

(二)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

(四)联系的条件性------条件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联系,这其它事物往往就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可变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尚不具备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事物的发展积极创设条件;当事物处于自身发展中的不利条件时,要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当然条件的改变不是随意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三、联系观点和方法的实践意义

(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什么是新、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旧事物与之相反,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时间先后?形式是否新颖?是否完善?否。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为什么?------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①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旧事物内部存在矛盾且自身无法解决,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同时还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所以,它更能适应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向上发展的。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前进性+曲折性

二、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对立的焦点)。

(二)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特征)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三大基本(普遍)规律、五对基本范畴

(一)规律

1、含义: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普遍性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二)范畴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辩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四)是否承认矛盾是唯辩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辩的三个基本规律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趋势和

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基本规定

1、矛盾的含义

即辩证矛盾------指的是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范畴。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着的双方有两种基本关系----对立和统一;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其基本含义有二: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包含着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趋势。

首先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如好和坏;祸和福。

其次表现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最广泛的形式。它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中一切矛盾的具体斗争形式,是矛盾的一切具体斗争形式的共性。(无处不在)

斗争≠政治斗争≠战争,它们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否则,对矛盾的斗争性作了狭隘的理解。

B矛盾的斗争性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差异、对立到矛盾的解决这样几个阶段,有一个由隐到显的过程。(无时不有)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辩证的同一不是绝对同一,不是等同,而是以差别和对立作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辩证的差别和对立是事物内在的差别和对立,矛盾的斗争是在一个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形而上学绝对地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从而否认了矛盾,使自身同辩证法对立起来。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

唯辩承认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与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有原则的区别:第一,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唯辩坚持内因论,认为根本不存在物质以外的精神的第一推动。

就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③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方针的理论依据。

唯辩认为,矛盾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中的一方不仅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且矛盾一方的发展也要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B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如植物和动物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发展是一物转化为另一物,但这种转化不是任意的,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对立面之间同一性仅仅是转化的根据,仅仅提供了向自己的他物转化的可能性,而对立面的斗争,则是实现转化的决定性因素和条件。

②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B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它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者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但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均等的,其中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共性、一般)

①含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A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

B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个别)

①含义------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②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A分析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B分析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其次,要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再次,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C分析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首先,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如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民;

其次,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再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以“融合”的形式产生新的矛盾统一体,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

①关系------对立统一。

A二者是对立的。

B二者又是统一的。

首先,二者相互联结。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表现;个性离不开共性,它总是受共性的统摄和制约。

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意义

A共性和个性及其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B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C它是坚持马主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

①含义------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表现出来------同一种质可以表现为许多属性,但是它们之间有根本的和非根本的区分,一种事物丧失了某些属性,或者没有表现出某些属性,并不影响某物仍为某物,然而,如果丧失了根本属性,它就丧失了自己的质,不成其为这个事物了。而根本属性的确定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实践的需要进行的。

如杯子:喝水的用具;从美学的角度。如人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思维性,其中根本属性是根据实际来确定的。生理学、医学、人种学看重自然性;社会科学和马哲看重社会性;思维科学如心理学、逻辑学看重思维性。

③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④掌握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A理论上,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B实践上,正确区分不同质的事物,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才会制定正确的政策,才会采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量:

①含义------它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②掌握量的规定性的意义

A理论上,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而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定量分析)则是对事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精确化。

B实践上,国家和个人。

3、度:

①含义------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度和关节点、临界点不同。

②掌握度的规定性的意义

A理论上:认识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实践上:掌握度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把事情办得恰到好处,防止过或不及。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形式、阶段)(对立)

①量变------事物的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原有度的突

破。

③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①辩证统一的基本内容: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B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

②反对割裂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片面性错误------理论上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以及政治生活中的冒险主义和改良主义。

③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A要充分认识量变的积极意义,当条件不具备时,要进行扎实的准备工作,积蓄力量,反对冒险主义。

B当条件具备时,应敢于革命,促成事物质变,要有改变落后的革新精神,反对自甘落后的作风。

总之,要把敢于革命和善于革命结合起来,把远大的革命理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2、质量互变的复杂性

①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从引起质变的角度分为:a数量的增减;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B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A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B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在质变时不管它进展得多么迅速,从飞跃到飞跃结束,总需要一个时间的持续和空间上的扩展过程,这就是质变中量的积累过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

1、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①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义

有人把肯定方面称为事物内部的保守因素;把否定方面称为事物内部积极、革命的因素。

②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A二者是对立的

B二者又是统一的

a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即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辩证否定的特点

A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B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A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形而上学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④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这一规律要求我们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形而上学片面性错误。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2、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①否定形式的特殊性------不同性质的事物有不同的否定形式。如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不同。

②曲折发展的特殊性

A前进中的“回复”或“复归”------它们本身体现了前进性、上升性,它是事物自我发展、完善的道路和形式。

B前进中的“倒退”或“逆转”------它们本身并不是上升、前进的运动,而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

如植物被风吹折,虫子被人踩死,健康的人意外夭折,社会发展中旧势力的暂时复辟,等。

第四章认识和实践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一、马主认识论的产生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扬弃

(一)马主认识论与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可知论(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坚持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二)马主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哲学史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一条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贯彻“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柏拉图的“回忆说”、陆九渊的“致知不假外求”。)

(三)马主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区别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原则,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它的根本缺陷有二:第一,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第二,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二、马主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马主认识论的特点

1、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客体的含义、特点及形式

①认识主体------是具有社会本质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他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思维性和实践性。

他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②认识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它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它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2、认识主、客体的关系

①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基本的关系)。

②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③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第二节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王阳明------“知行合一”。(主观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实践=日常生活实践

(一)实践的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

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3、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此外还有: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一个个人来讲,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恩“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实践创造出必要的条件(经验材料、认识手段、认识工具等),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一)感认和理认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认:

①含义------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片面的、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②特点------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直接性。

③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理认:

①含义------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认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全面的、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②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③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二)感认和理认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1、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差别。

2、二者又是统一的

①理认依赖于感认(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②感认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认。(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是由认识的任务决定的。

③感认和理认是相互渗透的。

A感性中有理性。感认要用概念等理认的形式来表达,并在理认的参与下进行。

B理性中有感性。理认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以感性形式的语言来表达。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三)感认向理认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1、深入实践,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础)

2、对感性材料进行辩证的思考。

(四)感认和理认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错误,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二、由认识到实践(从理认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一)从理认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加重要的飞跃

为什么要实现此次飞跃?

理认本身的要求。

实践本身的要求。

(二)理认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1、回到实践中去的理认应当尽可能是相对正确的。

2、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必须为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为什么

要从主、客体两方面找原因

1、从客体来看,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有个过程。

2、从主体来看,人的认识要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阶级立场、观点、方法,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及生理素质、实践范围、社会科技发展程度等。

(二)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的意义

1、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认识的任务是获得正确的理认,正确的理认体现了主与客、理和实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实践---认识---再实践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第四节真理

一、客观真理

(一)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

2、标准的客观性

3、在真理客观性问题上的争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如“有用即真理。”(实用主义)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一)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二)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1、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而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2、二者又是统一的

①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A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绝对之中有相对。任何绝对真理都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

3、反对割裂两种统一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形而上学片面性错误。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它指导我们树立对马主的科学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为什么

1、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相符合、相一致。

2、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坚持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坚持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检验认识是个过程。

3、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第五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二)两条针锋相对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思想路线。

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个整体,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②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二)党的思想路线全面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①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认识世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从事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是去探求。

1、它体现着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

2、它体现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它体现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四)实事求是是马主的精髓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一节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或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第一性,谁第二性的问题)

(一)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的最后避难所

(一)马主以前的历史观

1、唯心主义者的历史观

2、旧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

它们都是唯心史观。

(二)马主以前的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1、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找出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

2、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第二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

(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于是否有自觉意识的参与。

在自然界中,客观规律自发地起作用;但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又是统一的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劳动

劳动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别开来

劳动又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联系起来

①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②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一切社会形式中的劳动共有的性质,即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过程不仅具有抽象的一般性质,而且还具有特定的社会形式。一方面,人类的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展开和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一)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三)劳动是一切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社会发展)

第三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含义: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社会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二)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它们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它们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

3、它们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它们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它们通过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

③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大小必然受到社会因素(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地理环境和人口的利用程度越来越大,地理环境和人口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4、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含义: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具体样式或形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方式。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2、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它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4、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基本结构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它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文化结构)。

社会形态的更替则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

第一节社会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含义

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

(二)经济结构的要素(内容)

1、生产力

①含义------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生产力的构成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a劳动者---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

b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同时还包括生产中所必需的、而又不属于劳动对象的一切物的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或叫测量器。

c劳动对象---包括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和以前的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

C渗透性因素:主要指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生产力,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但可以向物质形态的、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转化,转化的实现在于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去。具体来讲:

a生产工具的革新离不开科技。

b劳动对象的改造离不开科技。

c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的增长,体力、智力的强化,离不开科技。

d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离不开科技。

科技对生产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D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③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

2、生产关系

①含义------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它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关系。

③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它表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这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④生产关系的类型

A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B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每一种类型之下都包含一些具体形式。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含义------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制度,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设施)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制度)。

(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1、国家的起源------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国家的特征------①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②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氏族组织的武装力量是“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它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其中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

3、国家的职能------①对内职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国家的主要职能);②对外职能---防御外来的侵略,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4、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①国家的类型------是由国体决定的。所谓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专升本《计算机系统结构》讲课教案

专升本《计算机系统 结构》

[试题分类]:专升本《计算机系统结构》_08040250 [题型]:单选 [分数]:2 1.在由多个通道组成的I/O系统中,I/O的最大流量是() A.各通道实际流量之和 B.各通道最大流量之和 C.各通道最大流量的最大值 D.各通道实际流量的最大值 答案:B 2.由同一厂家生产的、系统结构相同的,但组成和实现不同的所有计算机,称为() A.系统机 B.系列机 C.扩展机 D.兼容机 答案:B 3.同构型多处理机和异构型多处理机所采用的提高并行性的技术途径分别是() A.资源重复、时间重叠 B.资源重复、资源共享 C.资源共享、资源重复 D.资源共享、时间重叠 答案:A 4.与线性流水线最大吞吐率有关的是() A.最慢的那一段的执行时间 B.最后功能段的执行时间 C.各个功能段的执行时间 D.最快的那一段的执行时间 答案:A

5.下列选项中,结构不对称的静态网络是() A.立方体网络 B.线性阵列 C.全连接网络 D.环网 答案:B 6.从计算机系统中处理数据的并行性看,并行性等级从低到高分为() A.位串字串、位并字串、位串字并、全并行 B.位并字串、全并行、位串字串、位串字并 C.全并行、位并字串、位串字串、位串字并 D.位串字串、位串字并、位并字串、全并行 答案:A 7.并行处理机上执行并行算法的效率与并行处理机上()有重要关系。 A.指令的并行 B.数据的分布 C.存储器的结构 D.互连网络 答案:B 8.在超标量流水线中,不采用的调度方法是() A.乱序发射顺序完成 B.顺序发射顺序完成 C.顺序发射乱序完成 D.乱序发射乱序完成 答案:A 9.最早的冯·诺依曼(vonNeumann)结构计算机是以()为中心的。 A.I/O设备 B.存储器 C.控制器 D.运算器 答案:D 10.替换算法要解决的问题是()

教学案例,反思,故事

一年级上册音乐《过新年》教学案例 李自香 教学内容:教科书《过新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的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2、通过多媒体的片段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关民族风俗活 动。 3、学习秧歌舞感受到音乐的情绪。 4、在创作中培养学生与他们合作的成功体验。 5、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文化。 课前准备: :⑴道具:窗花、门联、红灯笼、绸带、“福”字 ⑵多媒题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过新年》欢快、活泼的气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 化生活的情感。

2、学习秧歌舞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难点:创编秧歌舞的动作 教学过程: 复习歌曲《过新年》 学生在“过年啦”的欢呼声中,兴高采列地跟随着教师拍打铃鼓的节奏进音乐室。 X X | X X | XX XX | X 0|| 过新年啦快来唱唱歌(师边拍铃鼓边唱《过新年》的歌,直到学生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导入——感受——激趣 1、音乐室的布置 把桌椅围成五个圆圈似花形状。(圆圈为学生的桌椅,三角形是老师的) 每张桌上放着:窗花、灯笼、自制烟花、门联、红绸带等以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过新年的物品。 2、了解中国新年的相关风俗学生观看课件《多彩的中国年》的音乐片段。 体验到不同地区过新年的民族风俗。其中有: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

贴窗花、挂灯笼、贴门联、放烟花、闹龙灯、狮子舞绣球、拜年祝福语等。

3、汇报资料,展示风采 请部分同学把自己收集到跟新年有关的资料展示出来,并简单地介绍各地方在过新年时不同的民俗活动。 师: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让老师很感动。老师也想送一幅门联给大家。 上联:鞭炮声声锣鼓响;下联:唱歌跳舞多欢畅; 横批:过新年 师: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布置过年的房间吧! 4、师播放《过新年》的音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把过新年的物品布置教室。 二、欣赏——发现——模仿 1、欣赏课件《扭秧歌》的片段 设疑: 师:在观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很热闹的场面啊!

福建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校专升本统一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的考试范围和基本内容,限于本“考试大纲”规定的28篇精读课文,但泛读课文可用作阅读理解的例题材料。具体考试内容包括: 1、语言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现代文不考语言知识; 2、文体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所涉及的古代文体分类及其主要形式特征。现代文不考文体知识; 3、作家作品知识:考核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古代与现代作家作品基本知识; 4、课文阅读分析:考核精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或主旨、主题、主要感情倾向)、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语言修辞等。要求既能从整体上领会掌握课文,又能结合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分析论述。 5、文字表达:考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不限文体,但诗歌除外。 二、28篇精读课文的考核要求 (一)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要点: 1、把握并归纳课文的主旨(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曲赋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理解其思想认识意义; 2、领会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艺术表现手法,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小说中的叙事方法、景物和人物描写方法,诗文作品的情景交融、比兴象征等抒情方法,要求能联系课文有关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3、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精彩词句,对其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给出简要说明; 4、识记并理解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反语、用典、借代、暗示、层递、设问、反诘等,并能具体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28篇精读课文具体考核要点: 1、《庄子·养生主(节选)》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7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17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7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17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8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8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8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 信赖、尊重和鼓励学生 一位教师,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光靠自己仅有的热情,是不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信赖、鼓励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一位教师,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光靠自己仅有的热情,是源源不够的。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信赖、鼓励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事例。 2010年9月,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第十小学工作,当时的我心里充满了激动,觉得这是实现个人梦想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那年我接手了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当时在这个班上课有几个让我头疼的孩子,每每进教室,这几个学生总在教室嘻哈打闹迟迟回不到自己的座位,由于这几个人弄得教室一片嘈杂声。上课的时候不但不认真听讲还找其他学生讲话或搞小动作,导致我每节课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以为凭借我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风趣激励的谈吐,能够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于这几个不听话的学生每堂课后我都会弄倒办公室进行教育:批评、背书、写检讨、活动筋骨、找班主任等,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没有多大改变。原本笑脸的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有句话说得很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于是,我从细节入手,我发现班上纪律不好主要是那几个爱随意讲话、搞小动作的同学在捣鬼,有一个叫不白伟的同学(他也属于那种爱随意讲话,或搞小动作的那种)在班上特别具有号召力,于是我决定从他入手,为了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和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每次上课在做题时,我会走到他身边,他不会做时我会给予他提示,有时在他又想开小差的时候,用眼神提示他或走到他桌旁轻叩他的桌子,有时我也会提一些简单的他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让他回答,让他找到一点自信和成就感等。记得有一次讲到“路线问题”,他回答了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的回答也作出肯定并表扬了他,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我观察到他快速而又细微变化的眼神:高兴?感激?总之非常复杂,据同学们说,老师以前很少提问他,就因为他调皮捣蛋。后来我发现他渐渐地对地理产生了兴趣,

2020成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知识点(一)(最新)

1、学习目标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 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 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 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 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 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 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 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

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 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 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专升本插班生《c语言程序设计》试卷讲课教案

2011专升本插班生《C语言程序设计》 试卷

韩山师范学院2011年专升本插班生考试试题教育技术学专业 C语言程序设计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C程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2.C语言源程序文件的后缀是________。 3.标识符的第一个字符必须是_______或________。 4.表达式10%3的结果是_________。 5.当打开的文件被成功关闭后,函数fclose()返回。6.在每个C语句和数据定义的最后必须有一个____________。 7.若有定义:double A[3][5];则A数组中行下标的下限为 _____________,列下标的上限为_____________。 8.若x=2,y=3,则 x|y<<2的结果是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算法是指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采取的正确且有限的步骤,下面不属于算法的5个特性的是( )。 A.高效性 B.有穷性 C.有零个输入或多个输入 D.确定性2.C语言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是()。 A.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B.递归结构、循环结构、转移结构 C.嵌套结构、递归结构、顺序结构 D.循环结构、转移结构、顺序结构 3.有下面的程序段 char a[3],b[]=“China”; a=b; printf(“%s”,a); A.运行后将输出China B.运行后将输出Ch C.运行后将输出Chi D.编译出错 4.若变量均已正确定义并赋值,以下合法的C语言赋值语句是()。 A.x=n%2.5 B.x=y==5 C.x+n=i D.x=5=4+1 5.若执行以下程序时从键盘上输入9,则输出结果是()。

(完整版)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如何以故事为载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仅就文章细节和某些事实向学生提问,即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直接的或命令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必要的;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无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牛津英语教材的故事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意识的素材,从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堂课的课题"Alittle,greenman"是一则故事,主要句型为动词过去式的结构。重点是故事的阅读理解,难点是动词过去式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以交际法为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运用多媒体声、色、形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交际的空间,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案例实录 1、利用话题,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一开始,我就问学生What'syourfavouritething?这个话题学生比较熟悉,贴近他们的生活,纷纷举手发言。 S1:Myfavouritethingisdoll. S2:Ilikefootballbest. 随后,我让学生猜猜:What'smyfavouritething?学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很想知道我的最爱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想表现出自己非常了解我,于是他们的思考热情和发言欲望得以初步激发。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S1:Yourfavouritethingismoney.(你最喜欢钱。) (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S2:Yourfavouritethingisus.(你最喜欢我们。) (我点头说:Yes,Iloveyou.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用真诚的眼光望着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这些书本上永远找不到的回答非常符合实际,表明学生的确了解我。这一话题的引出,通过教师的问,学生的答、猜,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又为师生间创造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语言交际性的特征。 在引出了spaceship,本故事中一个重要因素后,我又以spaceship为话题,提出以下问题: What'stheanothernamefor'spaceship'? S1:UFO. (原本我并没有百分百的肯定会有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可事实证明学生的知识面真广,教师不应该小看他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立即翘起大拇指予以表扬,其他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 随后我又问学生:

教育教学案例 (1)--中小学学校教育篇

问题: 请问各位老师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崽今年读一年级,每天回家都会告诉我说他班有一同学打他,前段时间我有跟他班主任说过这事,可班主任当时当着我崽的面就问是不是同学跟他玩,推了他一下让我崽认为是打了他,她总往这方面去引导我崽认同她的这种说法。可都过去二三个星期了,我崽现在回来还跟我说他同学打他,请问我是该去跟她班主任说呢,还是该去找那个同学的家长?谢谢! 回答:孩子是未来,我们血脉的延续,自家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当下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因为懦弱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立足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闺女语宝儿前几天从幼儿园回来,说有个小朋友(男孩儿)用手故意打了她脸一下,我问她还手没有,她说没有还手。我说那你别跟我说,以后在外面受了欺负,记住要还手,打不打和打不赢是两回事儿。打输了回来,我向你检讨,是爸爸我授艺不精,咱以后继续练;打赢了回来我给你庆功,别干那告状打小报告的事儿,闺女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反正特认真地对我说好! 这是前几天在论坛上很火的一则帖子,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纷纷跟帖点赞,这无疑代表了当下一类家长的观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孩子要培养狼性和血性,在受欺负的时候以暴制暴,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因为一个懦弱,忍气吞声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立足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好斗的孩子赢得了现在,但赢得了未来吗?以暴制暴就像是用一个错误来回击另一个错误,环环相报只能错上加错。当我们一面希望孩子善良宽容,一面又教他们以暴制暴,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今天的自卫回击,谁能保证不会变成明天的暴力相向?善良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我们应该对暴力说“不”。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时候犯了错,都舍不得打一下,如今竟然在外被别人欺负,那心里真是十万个不是滋味。面对孩子们的小江湖,家长是该教

专升本英语复习资料(含答案)电子教案

专升本英语复习资料 I.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1.Tom was disappointed that most of the guests ______ when he ______at the party. A. had left, arrived B. left, had arrived C. had left, had arrived D. left, arrived 2.Sir Denis, who is 78, has made it known that much of his collection ______ to the nation. A. has left B. is to leave C. leaves D. is to be left 3.The work ______ by the time you get here. A. will have been done B. is done C. had been done D. would have done 4.It ______ for a week and the streets were flooded. A. has rained B. was rained C. had been raining D. should have rained 5.Sorry, but we cannot go to San Diego. Our cousins ____ to see us next Sunday. A. come B. are coming C. have come D. came 6.The bus is late and Julie is cold. She ____ for the bus for 10 minutes. A. waits B. waited C. has been waiting D. has waited

(小学教育)2019年五年级教学案例:案例三故事

2019年五年级教学案例:案例三故事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故事大意,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 2.能流利朗读故事。 3.能通过图片、举例以及上下文,理解文本中出现的重点短语。 4.能尝试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 能准确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资源: 词卡录音课件学生活动纸 教学过程: Pre-reading 1.教师播放The more we get together这首英文歌,并带领学生简单学唱。 2.教师可提些问题,与学生自由交流。 T: Who is your favourite friend in your class? What is he/she like? What do you often do with your favourite friend? Do you often go camping with your favourite friend? What do you do at camp? 设计意图:一首关于朋友的歌曲会放松学生的心情,尽快带着学生进入话题的学习。师生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复现了本单元的主要句型和相关词汇,对露营话题的谈论,引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相关活动短语的表达为学生理解故事做了语言上的准备。 While-reading 1.观察主题图,阅读故事起因 ⑴教师呈现故事的第一幅主题图,并提问:They are going camping.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Where are they?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人物和发生的地点等

基本信息。 ⑵阅读故事起因,理解核心词汇 ①教师出示第一幅主题图的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camp,理解故事的起因。T: Please read it silentl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Where are they?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camp的含义,并学习其发音。T: If you go camping, you should take you big bag thermos tend and some food. You should go outside and find a beautiful field. At night, you can eat outside and sleep in the tend. 教师通过提问: Do you like camping? 激活学生对camp的相关背景知识,为更好的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②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根据外貌的描写,找出故事的主人公Phil。 T: Please read the first passage and find: Who am I? Am I a boy or a girl? 设计意图:故事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构成的,学生在阅读第一幅主题图的文本后,了解了故事的基本人物、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抓住故事的核心camp 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其发音和含义,在和学生谈论是否喜爱露营的交流中加深对其理解。 2. 学生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⑴教师提问:Do you think they are happy at the camp? What do they do? 设计意图:边读边猜测能调动阅读者的兴趣,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在露营时是否快乐,以及所做的活动,在反馈学生猜测内容时,教师将学生说到的动词写在黑板上,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梳理故事大意做好铺垫。 ⑵教师布置阅读任务1:学生默读故事,将文本中人物所做的活动填写在活动纸上。 ⑶同桌互相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有目的的阅读更能激起阅读者的兴趣,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默读文本,初读故事了解大意,在填写人物所做的活动中,检测了每个学生对故事主要事件的理解,在自主阅读、同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地理解故事内容。 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印证猜测。教师根据之前学生猜测情况的板书提问: Do they…? What else do they do? 明确故事中不同人物所做的主要活动。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为了帮助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仅供各位老师们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20例)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 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臵,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专升本必背古诗文(打印版)教案资料

专升本必背古诗文(打 印版)

重点十三篇背诵古文 氓 《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出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育教学故事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故事案例分析 教育学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学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成长。概括我的体会是: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而细致的,又是极具创意和挑战的。用真心换真情是班主任工作的精髓所在。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狭隘的爱。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的爱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如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碰巧经过时,不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而是帮他捡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个班主任是容易亲近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包容的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不是圣人,学生也不是圣人,班主任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面对学生反复犯错误的情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痛快固然痛快,但未必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稳定情绪,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思考,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自我改进,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适当的放手,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远比不信任学生,大包大揽,不留一丝空隙,效果要好;对学生教育目标的确定,不能主观臆断的采取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的感情。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赏识的爱。注重赏识教育,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 《氓》(重点诗词) 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平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平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匪:非;贸;买。 2、体无咎言。咎:不吉利。 3、自我徂尔。徂:到。嫁给。 4、女也不爽。爽:差错。 5、士也罔极。极:准则。 6、秋以为期。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1)向女子求婚;(2)女子盼迎娶;(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学习要点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 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 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婚后,则“至于暴矣”。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四、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铺陈事实,直抒胸臆。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 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遗弃的痛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 “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 重点段落简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段的大意: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后的悔恨心情以及对婚姻的看法;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札记 【案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的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事例展开分析。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在看到孩子们满身是灰的时候,教师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