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也谈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的关系--兼与郑振峰先生商榷

也谈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的关系--兼与郑振峰先生商榷

第6卷第2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6N O.2

2005年4月J OURNAL O F BE I HUA UN I VERS I TY (S Ocial S ciences )A p !!!!!!!!!!!!!!!!!!!!!!!!!!!!!!!!!!!!!!!!!!!!!!!!!!!!!!!!!r .2005

也谈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的关系

———兼与郑振峰先生商榷

司玉英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S9)

摘要:本文旨在澄清汉字性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包括词文字和语素文字。古代汉字是词文字,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把表意文字理解为“以形表意”的文字是一种误解,认为汉字中的“字”与拉丁文字中的“字母”不可比的观点是错误的。文字的性质取决于文字系统中的单个符号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表意文字;词文字;语素文字;表音文字

中图分类号:H 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5)02-0031-04

收稿日期:2005-02-12

作者简介:司玉英:(1960—)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关于汉字的性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讨论,分歧一直很大。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几种观点统一起来的趋势,认为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同一关

系,而是包含关系。[1](P 14S )表意文字是记录语言单位的意义的文字,分为词文字和语素文字,古

代汉字是词文字,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再讨论了。近读郑振峰的《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一文(以下简称郑文),觉得这种正确的认识远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在三者的关系上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因此,有必要对形成误区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三者关系的正确认识。

讨论

郑文对20世纪汉字性质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有几点值得商榷。第一,郑文认为汉字是以形表意的表意文字,不是词文字或语素文字。“索绪尔关于表意体系的论述,是建立在对汉字了解认识模糊的基础之上的。认为汉字是表达概念的,和概念对应而不表语言,这容易使人造成汉字的功能不表语音的误解,这一概念实际上隐含了西方

学者对汉字认识的片面性。”[2](P 62!67)第二,郑文认为,“根据汉字的功能,根据汉字所记录的语

言单位来判定汉字的性质,不可能准确、全面地揭示出汉字的一般特征,显示出汉字和其他文字

体系的本质区别。”[2](P 62!67)而“应该通过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即构形原则,从整个文字系

?

13?

统发展演变的规律角度判定汉字的性质。”[2](P62!67)第三,郑文认为,汉字是词文字从理论上讲不通,因为“认为汉字是词文字,是拿汉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字母进行对比,而这种对比显然是不对等的,用几万个汉字去对比26个字母,势必会得出错误的结论”。[2](P62!67)笔者对这几点均有不同的看法。

关于第一点,笔者认为是对索绪尔的误解。

索绪尔是最早明确阐释表意文字含义的语言学家。他说,“表意文字的一个符号只表示一个词,这个符号与词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代表整个词,因此也就间接代表了这个词所表达的观念。”[3](P50!51)笔者理解,索绪尔的这段话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表意文字的一个字记录一个词,也就表示了这个词的意义;第二,因为字是记录词的,不同的词就由不同的字来记录,而不管这个词的发音如何。所以,“与词的声音无关”。第一层含义说明字首先与语言(词)对应,然后表达语言(词)的意义,没有“和概念对应而不表语言”的意思;第二层含义说明字直接与词发生关系,而不直接与词的声音发生关系,也没有不表语音的意思。这正是对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本质特征的全面认识,而不是片面认识。

中外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实际上一直是不同的。从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就偏重于形体的示意功能。例如,洪秀芳在认同“汉字的各个字体代表语言中的各个词语”的同时,特别指出“许多字可以从形体的本身显示一些意义”。[4](P48)这种现象可能与两千多年来传统汉字学的释字方式有关。《说文解字》中“某字从某从某,因得某意”的释字体例,很容易使人觉得字的意义是字的形体表现出来的,汉字是以形表意的。

由此引发到对待表意文字与词文字的关系上,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态度其实也是不同的。布龙菲尔德是最早提出词文字概念的人,但他的本意并不是要把表意文字和词文字对立起来,只是认为表意文字很容易引起误会。他说:“用一个符号代表口语里的每个词,这样的文字体系就是所谓表意文字(i deo g ra p1ic w riti n g),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5](P360)因为在英语中“表意字”(i deo g ra p1)这个词有i deo和g ra p1两个语素,i deo有思想、观念的意思,g ra p1是书写、图画的意思,所以,人们很容易从字面意思推断出表意文字就是表示思想或观念的文字,把字看成是代表实际世界特征的东西,而忽略了字和语言单位的关系。因此,既然表意文字是表示语言单位的意义的文字,既然汉字是表示语言单位词的意义的文字,就不如直接叫词文字。这样,术语的使用更严谨,意义更明确。

中国学者接受词文字的概念,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汉字,尤其是现代汉字的意义都能从字形上得到解释,有很多字已经变成记号字了。可见,词文字是作为表意文字的对立面提出的。把表意文字理解为“以形表意”的文字来源于某些汉字的形体与意义之间存在的理据性。这是对表意文字的一种误解。要澄清这种误解,必须认识到:第一,理据性不是文字必备的属性;第二,“以形表意”不是汉字的特性,而是所有文字的共性。

我们承认某些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理据性,但这是汉字的一个特点,而不是本质。这个特点是由汉字记录语言的词和语素的本质决定的。这种理据性对人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但是,这种提示作用是非常有限的,[6](P10)只有在掌握了大量汉字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认识到这种理据的存在,而且,不同时期的汉字提供的理据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这种理据的理解和利用情况也是不同的。从甲骨文到楷书,从繁体的楷书到简化的楷书,形体与意义之间的理据性越来越少,但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有些人从来不知道某个字在构形上与它所记录的词义有什么关系,也没有影响他正确地使用这个字。根本的原因在于汉字记录了我们熟悉的语言,大家共同理解的是汉字背后的语言单位的意义。这说明,所谓的理据性并不是汉字必备的属性。

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上看,所有的文字都是“以形表意”的。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存?

?

23

在的方式是口语,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系统,存在的方式是形体。任何一种文字都是靠它们的形体把听觉符号变成视觉符号的,都可以理解为是以形表意的。因为,就整体而言,一种文字不可能只记录口语的形式,而不同时记录形式所负载的内容;也不可能只记录口语的内容,而不同时记录内容所依附的形式。几万个汉字可以把汉语口语转换成书面语,26个拉丁字母也同样可以把英语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掌握了汉语和汉字系统的人,可以“见形知义”地读懂用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掌握了英语和它的文字系统的人,也同样可以“见形知义”地读懂用拉丁字母记录的英语文献。所以,就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整体而言,任何文字都是以形表意的,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

关于第二点,笔者认为是本末倒置了。

首先,记录语言的方式不等于构形原则,构形原则也不等于构形方式。郑文把这三者的关系搞混了。构形原则应该取决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构形方式是在构形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的具体方法。表音文字“根据语言的语音来构造文字形体”,表意文字“根据语言的意义来构造文字形体”,这是构形原则,而郑文分析的却是构形方式,而且,只分析了汉字的构形方式,没有分析表音文字的构形方式。那么,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如何通过构形方式进行区分呢?

其次,记录语言的方式一定要具体到语言单位,才能体现出不同性质的文字的本质特征。不能说表意文字就是“根据语言的意义来构造字形的文字体系”,而不具体到哪一级语言单位的意义,也不能说表音文字就是“根据语言的语音来构造文字形体的文字体系”,而不具体到哪一级语音单位。因为语言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都有意义,都是“语言的意义”,如果不具体到某一级语言单位上,表意文字为哪一级“语言的意义”构造的字形呢?音素、音节、音节组合都是“语言的语音”,如果不具体到某一级语音单位,构造的字形与谁对应呢?所以,文字的性质取决于文字体系中单个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表音文字的单个符号对应的语言单位是音素或音节,表意文字的单个符号对应的语言单位是词或语素。这是由创制文字时人们对语言的切分方式决定的。表音文字分为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表意文字分为词文字和语素文字,是由切分尺码的大小决定的。[7](P I9)

表音文字从形式入手来记录语言,它的构形原则就是考虑符号与语音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考虑语音所代表的意义。根据这个原则,人们为每一个音素(实际是音位)或音节创制符号。表意文字从内容入手来记录语言,它的构形原则是考虑符号与语言中意义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考虑这个意义单位的语音形式。根据这个原则,人们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词或语素创制符号。创制表音文字的难点不是字形的设计,而是分析出语言中的语音单位———音素或音节,所以,最早产生的文字都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文字。[8](P255)音素和音节的数量是有限的,设计字形比较容易,构形方式就比较简单。创制表意文字的难点不是切分语言单位,而是字形的设计,因为语言中词的数量远远多于音素和音节的数量,而且,处于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消亡的状态,所以,表意文字的字形设计比较困难,构形方式复杂多样,而且,必须不断地造新字、淘汰旧字以适应词汇发展的需要。

字的数量越多,需要的区别特征也越多,字形就越复杂,学习记忆就越困难。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建立字的形体与词的意义之间的某种联系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许慎总结出的“六书”就是古人用来建立这种联系的方法。郑文分析的构形方式三个阶段的变化,是为了不断完善这种联系而产生的,但不管方法如何变化,原则只有一个,就是为词造字,字词对应。

关于第三点,笔者认为是必须认真纠正的错误认识。

这种认识在中国的语言学界不是个别现象,非常普遍,对我们认清汉字的本质起了非常强大的阻碍作用。表音文字中的“字母”和表意文字中的“字”是对等的文字单位,这是普通文字学确定文字类型的基础和前提。汉字有几万个,是由汉字记录语言中的词和语素的性质决定的,拉

?

?

3

3

丁文字有个字母,是由拉丁文字记录语言中的音素的性质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彭泽润在《普通文字学中的“字”及有关理论问题》(《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年第期)一文中早有论述,笔者在《关于“字母”和“字”》(《语言》年第卷)一文中也曾专门讨论过。此不赘述。

结语

全面正确地认识汉字的本质,恐怕还需要相当一段时日。但是,如果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能够首先跳出表意文字“以形表意”的误区,建立“字”与“字母”对等的观念,正确认识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之间的关系,相信会对人们正确认识汉字、正确认识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本质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大大加快转变的进程。

以上问题就教于大方之家,兼与郑振峰先生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彭泽润,李葆嘉语言文字原理[]长沙:岳麓书社,

[]郑振峰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洪秀芳关于中国文字的本质问题[]教与学,,()

[]文武关于汉字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语文建设,8 ,()

[]曹先擢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A]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8

[8]依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8

【责任编辑李开拓责任校对李丽】

Tal ki n g about relation of ideo g ra p hic w riti n g bet w een

w ord w riti n g and M or p he m e w riti n g

———C onsultation w it h M r.zhen g zhen-fen g

S i yu-y i n g

(L iterat ure C olle g e o f C a P ital N or m al unio ersit y,B ei j in g100089,C hina)

Abstract:T his p a p er ai m s to clear u p som e m isunderstandi n g s about t he nat ure o f c hi nese-w riti n g s y ste m c hi nese-w riti n g s y ste mis i deo g ra p hic A nd i deo g ra p hic w riti n g s y ste mconsists o f w ord w rit-i n g and m or p he m e w riti n g A nd ancient c hi nese w riti n g s y ste m w as w ord-w riti n g,m odern c hi nese w riti n g is m or p he m ic lt is w ron g to t hi nk t hat t he sha p e o f a s y m bo l can ex p ress m eani n g or conce p t w it hout relati n g to t he lan g ua g e i n i deo g ra p hic w riti n g,so t he character i n c hi nese-w riti n g s y ste m and t he letter i n l ati n-w riti n g s y ste mcannot be com p ared T he nat ure o f w riti n g s y ste mis deci ded b y t he corres p ondi n g relation bet w een t he s y m bo l i n w riti n g and t he unit i n lan g ua g e

K e y words:ldeo g ra p hic w riti n g;W ord w riti n g;or p he m e w riti n g;Phonetic w riti n g ?

?

也谈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的关系--兼与郑振峰

先生商榷

作者:司玉英, SI Yu-ying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6(2)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8条)

1.彭泽润;李葆嘉语言文字原理 1995

2.郑振峰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2001

4.布龙菲尔德语言论 1997

5.洪秀芳关于中国文字的本质问题 1936(03)

6.文武关于汉字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 1987(02)

7.曹先擢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 1987

8.依斯特林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198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黄伯荣.戚晓杰.HUANG Bo-rong.QI Xiao-jie为什么还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兼评汉字是意音文字、语素文字[期刊论文]-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

2.郑振峰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3)

3.陈蒲清论世界文字发展轨迹与汉字[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4)

4.卢士樵对文字定义的再认识[期刊论文]-世纪桥2008(18)

5.张景信息时代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期刊论文]-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6.刘精盛.LIU Jing-sheng论汉字构形的优势和表意文字说的片面性[期刊论文]-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

7.张如关于汉字性质的思考[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6)

8.陈国质汉字价值观的历史嬗变[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4)

9.梁宗华汪德迈视野中的"新汉文化圈"[期刊论文]-理论学刊2005(11)

10.赵海红.张天明.ZHAO Hai-hong.ZHANG Tian-ming胡适保存汉字论[期刊论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

引证文献(4条)

1.郑振峰.李冬鸽再论汉字的性质[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2.李胜华"表意文字说"的理解误区[期刊论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12)

3.郑振峰.李冬鸽再论汉字的性质[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4.李运富.张素凤汉字性质综论[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6009319.html,/Periodical_bhdxxb-shkxb200502007.asp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