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次函数符号问题》说课稿

《二次函数符号问题》说课稿

《二次函数符号问题》说课稿
《二次函数符号问题》说课稿

《二次函数符号问题》说课稿

顺昌县洋墩中学梁金发 2017.3.1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y=ax2+bx+c的符号问题》,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几乎一切二次函数的问题都离不开对系数的研究,换句话说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都要用到系数。对于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字母系数符号相关内容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习的效果。鉴于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本节课设计的是二次函数

y=ax2+bx+c符号问题的专题复习,讨论字母系数及含字母系数式子的符号问题,从综合应用知识的角度加强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字母系数关系的理解。

(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的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密切相联,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深入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二次函数 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判断各类二次函数符号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但是缺乏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再认知,本节课内容的复习既是旧知识的再现,又是知识内部联系规律新的生成,考虑到本节课要应用图像分析系数,要运用规律综合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的注重思路、方法、规律的总结,重视原理的建构和方法的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不同类型的二次函数符号问题。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本课采用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分层设计问题,问题导学、练评结合、总结归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在挖掘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认知模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 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 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 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 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 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 (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 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掌握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与敏感度。 我们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全是名篇佳作,是我们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材料。本课我们将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紧紧围绕本专题“观察与发现”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相较于低年级学习到的古诗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为之后高年级段学习作了铺垫。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题西林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游山西村》。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题西林壁》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教学的过程;第二教时,引导学生自学《游山西村》。 在《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词,会写4个生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诗中的哲学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出示课件并板书:题西林壁)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新版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

五 年 级 上 册 美 术 教 》 案 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该教材改变过去以技术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体系,着力真善美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等教学内容。 , (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 (二)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三)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 1.用绘画和制作表现看到和想象的事物。

3.学习浅显的色彩知识和一些简易图案的设计。 4.学习浅显常见美术字的写法。 — 5.学习浅显的彩墨画知识和技法。 6.学习简单的手工的基本方法。 难点: 1.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操作态度,进一步提高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力。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来的文化,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有一定的了解,及一些 正确执笔.运笔与运墨的方法。 4.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 1.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提高美术审美能力,体会审美情趣。 2.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认识美术工具,并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欣赏与评述能力。 三.主要教学措施 1.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使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4.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课外拓展方法 ( 1.积极拓展课后内容,如《安全标识》《民间木雕》《彩色的世界》……渗透 相关课外知识,增加文化内涵。 2.注重课前准备和课前知识的积累,在信息积累的过程中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进度表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1古诗两首 夜宿山寺 一、说教材 在《夜宿山寺》中,诗人李白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表达了他夜宿山寺的身临高处的感受。全诗仅20个字,但足以令读者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情。教学此诗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夜静、星朗、山高、楼危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此诗的教学目的是 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完整版)浙美版五年级知识点复习提纲

浙美版五年级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课传统门饰 1、丰富多样的门雕、使用美观的门钹、色彩艳丽的门神、威严庄重的门当等,被人们赋予 祈求家庭幸福、平安的期望。 2、门饰的雕刻,北方彩绘木雕较多,南方浮雕、镂空雕为主。 第三课适合纹样 1、_适合纹样是指将一种纹样适当的组织在某一特定的形状如_____三角形____,___方形______,__圆形_______,____菱形_____,多边形等,或在空间中具有装饰效果的纹样。 2、适合纹样的样式有_对称式_,均衡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 第四课装饰画 1、装饰画可分为印刷品装饰画、实物装饰画、手绘作品装饰画。 乐园之梦(装饰画)丁绍光 第五课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1、以下都有什么纹样?是怎样构成的?

动物纹样,局部对称直立对称的构成方式圆形放射的骨式,植物纹样,适合纹样中间——人物纹样、花、草纹样。主要由几何纹和花草 纹组成。周围连续花 草纹。 3、这个蓝底白花的图案中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寓意? 石榴多子多福喜鹊吉祥 将猫、蝶和牡丹组合在一起,称为“耄耋 富贵”,(mào dié)作为对长寿和富足的祝福)。 第九课飞天 1、飞天_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艺术形象,能歌善舞,全身充满香气,又称_香 音神__。 2、鉴赏 这一飞天双手弹奏着被称为凤首箜篌的故乐 器,身披的长巾舒卷飘逸,衣裙也随风飘动,整个画 面动静结合,充满抒情意味。 《三兔飞天藻井》是位于洞窟顶部的壁 画,结构严谨,纹样奇特,色彩华丽。最中 间的三只兔子,乍一看每只兔子都有两只耳 朵,但实际上总共只有三只耳朵。三只兔子 转动的方向,与四周飞天的动态人物运动方 向一致,使画面构成充满强烈的动感。 3、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和榆林石窟四个窟,其中莫高窟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说教材 《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 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找学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背景知识导入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找学生读一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新版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

新版浙美版五年级上册 美术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603567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五 年 级 上 册 美 术 教 案 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该教材改变过去以技术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体系,着力真善美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等教学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 (二)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三)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 1.用绘画和制作表现看到和想象的事物。 2.通过写生,认识一些透视现象。 3.学习浅显的色彩知识和一些简易图案的设计。 4.学习浅显常见美术字的写法。 5.学习浅显的彩墨画知识和技法。

6.学习简单的手工的基本方法。 难点: 1.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操作态度,进一步提高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力。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来的文化,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有一定的了解,及一些 正确执笔.运笔与运墨的方法。 4.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提高美术审美能力,体会审美情趣。 2.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认识美术工具,并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欣赏与评述能力。 三.主要教学措施 1.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使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4.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课外拓展方法 1.积极拓展课后内容,如《安全标识》《民间木雕》《彩色的世界》……渗 透相关课外知识,增加文化内涵。 2.注重课前准备和课前知识的积累,在信息积累的过程中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进度表

物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密度公式

2016秋浙美版美术五上第13课西湖十景word教案

西湖十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西湖十景的山水之美,了解西湖十景的文化内涵 2、学会用写意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方法,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3、培养关注、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墨色的浓淡、虚实表现西湖山水近景、远景、中景的关系 2、难点:能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国画工具、西湖十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工具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1)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请学生用一组形容词说说西湖十景,导入课题《西湖十景》 (2)课件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联想苏轼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提升西湖十景的人文内涵 2、探究 (1)欣赏晴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韵味。说说:这样的山、水、天给你怎样的感受? (2)欣赏水墨作品《夕照》,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与雷锋夕照实景照片对比,感受西湖之美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3)欣赏童中焘《三潭印月》,思考:画面中的三潭印月有何特点?画家又是如何表现山、水、天交融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从如何凸显意境、国画用笔、墨色变化等角度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 (4)教师示范,用墨色的浓淡相融和用清水渲染墨色边缘的技法表现西湖山色和水色交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水分与画面效果的关系,用淡墨表现远山和其他景色

(5)同龄人作品欣赏,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画面突出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作品采用了哪些用笔、用墨方法?对你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 3、创作 (1)学习建议: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十景之一,用水墨晕染的技法表现印象中的西湖山水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4、评价 举办以“西湖印象“为主题的作品赏评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画,并说说推荐理由 5、拓展 引导学生搜集、赏析表现西湖十景的国画作品 第二课时 1、导入: (1)画家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西湖水色交融的意境,回顾水墨表现技法(2)温故知新,说说西湖十景留给你的印象和水墨西湖带给你的印象 2、探究 (1)欣赏曲院风荷景点,思考:画面中的荷花、树木、水面、游船能用上节课学习的渲染的方法来表现吗? (2)学生欣赏作品,结合课件探究作品中细节的用笔用墨手法 (3)学生实践探究,尝试表现波光粼粼的湖面 (4)结合学生探究作品,教师示范用精细笔墨表现细节部分,引导学生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叠加相互交融表现荷叶和树 (5)引导学生欣赏林风眠的作品《西湖》,提醒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图、意境,引导学生学生从近景、远景、中景的用笔用墨上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 (6)同龄人作品欣赏,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提问:作品重点刻画了什么?表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什么韵味? 3、创作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 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 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 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 (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的房屋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那影视拍摄中如果也使用这样的材料,就会把人

密度说课稿

密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常德市安乡县城北中学的邹艳群,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本次说课我将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的计算和应用。我决定用两课时来安排我的教学:第一课时安排前两个段标,现仅我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说课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 也具备了一定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 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会查密度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领会比值定义这一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和密度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的概念。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问题发现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3分钟) 先让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影片片段,提问“房屋倒塌,演员受伤了吗?”“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设计墙砖?”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新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西湖十景》教学设计

13西湖十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西湖十景的山水之美,了解西湖十景的文化内涵 2、学会用写意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方法,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3、培养关注、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墨色的浓淡、虚实表现西湖山水近景、远景、中景的关系 2、难点:能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国画工具、西湖十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工具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1)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请学生用一组形容词说说西湖十景,导入课题《西湖 十景》 (2)课件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联想苏轼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提升西湖 十景的人文内涵 2、探究 (1)欣赏晴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韵味。说说: 这样的山、水、天给你怎样的感受? (2)欣赏水墨作品《夕照》,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与雷锋夕照实景照片对比,感 受西湖之美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3)欣赏童中焘《三潭印月》,思考:画面中的三潭印月有何特点?画家又是 如何表现山、水、天交融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从如何凸显意境、国画用笔、墨色变化等角度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 (4)教师示范,用墨色的浓淡相融和用清水渲染墨色边缘的技法表现西湖山色 和水色交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水分与画面效果的关系,用淡墨表现远山和其他景色(5)同龄人作品欣赏,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画面突出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作品采用了哪些用笔、用墨方法?对你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 3、创作 (1)学习建议: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十景之一,用水墨晕染的技法表现印象中 的西湖山水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4、评价 举办以“西湖印象“为主题的作品赏评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画,并说说推荐理由 5、拓展 引导学生搜集、赏析表现西湖十景的国画作品 第二课时 1、导入: (1)画家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西湖水色交融的意境,回顾水墨表现技 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