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飞行原理教学大纲

飞行原理教学大纲

飞行原理教学大纲
飞行原理教学大纲

飞行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飞行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Flight

课程编码:学时:72 实践学时:3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飞行技术

一、教学目的

《飞行原理》是飞行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既有抽象的基础理论,又有指导飞行实践的具体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空气动力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飞机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基本操纵原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飞行性能与计划》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

学习完本大纲的容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解空气低速流动的基本规律和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特性;

2、充分认识飞机平衡、稳定性和操纵性的概念和规律;

3、领会飞机运动的基本规律,操纵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小型螺旋桨飞机的飞行性能的基础理论知识及飞行性能图表的使用方法;

5、了解起飞、着陆中的特殊问题和特殊飞行的特点;

6、了解高速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

三、课程结业标准

表明学生圆满完成本课程学习的标准为:在结业考试中成绩达到60分。

四、教学阶段及课时分配

(一)本阶段教学目的

1.了解本学科学习容和学习方法;

2.了解飞机和大气的一般知识;

3.理解机翼升力、阻力、螺旋桨拉力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增升装置(襟翼和缝翼);

4.掌握螺旋桨副作用对飞行的影响及其修正方法。

通过本阶段容学习,学生应掌握空气动力酌产生及其变化规律,为学习后面容奠定基础。

(二)分课计划

第一课飞机和大气的一般介绍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前言(什么是飞行原理;为什么要学习飞行原理;怎样学好飞行原理);

(2)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用;

(3)操纵飞机的基本方法;

(4)机翼的切面形和平面形;

(5)空气的粘性和压缩性;

(6)大气分层;

(7)国际标准大气。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描述机翼切面形状和平面形状的主要参数:厚弦比、相对弯度、最大厚度位置、

展弦比、尖削比、后掠角;

(2)掌握国际标准大气的规定和应用;

(3)了解空气的粘住和压缩性,操纵飞机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空气流动的描述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相对气流;

(2)迎角;

(3)流线谱。

2、本课教学要求

(1)了解相对气流的概念;

(2)理解相对气流速度和空气动力的关系;

(3)理解相对气流速度的方向及相对气流速度与地速和风速的关系;

(4)理解迎角的定义,能区分正、负和零迎角;

(5)掌握流线谱的规律。

第三课空气低速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升力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连续性定理;

(2)伯努利定理;

(3)升力;

(4)升力公式。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连续性定理的含义;

(2)理解伯努利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

(3)掌握伯努利定理的使用条件;

(4)理解升力产生的原理、升力的方向和位置;

(5)了解机翼压力分布规律;

(1)了解升力公式的表述和含义。

第四课阻力的产生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压差阻力的产生(原因,附面层气流分离);

(2)摩擦阻力的产生(原因,层流附面层摩擦阻力小);

(3)诱导阻力(概念,产生原因,洗流和下洗角);

(4)干扰阻力产生的原因。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低速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和分离点移动的规律;

(2)理解压差、摩擦、诱导、干扰阻力产生的原因;

(3)了解层流摩擦阻小的原因、洗流和下洗角沿翼展的分布。

第五课影响升力和阻力的因素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迎角对升力和阻力的影响(迎角概念,迎角对升力的影响及升力系数曲线,迎角对

阻力的影响及阻力系数曲线);

(2)飞行速度和空气密度对升力、阻力的影响;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升力和阻力随迎角、飞行速度和空气密度变化的规律;

(2)熟悉升力系数曲线和阻力系数曲线;

(3)了解机翼面积、形状和飞机表面质量对升力和阻力的影响。

第六课空气动力性能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升力和阻力公式(公式和应用);

(2)飞机的升阻比〈升阻比概念,升阻比随迎角的变化规律,升阻比曲线);

(3)飞机极曲线(极曲线的由来和用途)。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飞机极曲线的用途(会画会用);

(2)理解升力和阻力公式的物理意义;

(3)熟悉升阻比随迎角的变化规律。

第七课飞机的增升装置原理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前缘缝翼(大迎角下缝翼增升的原理,缝翼自动开原理);

(2)后缘襟翼(襟翼的功用,增升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放襟翼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3)前缘襟翼介绍。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襟翼的功用,增升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放襟翼时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2)了解前缘襟翼和前缘缝翼增升原理。

第八课螺旋桨拉力产生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螺旋桨介绍;

(2)桨叶的运动;

(3)桨叶迎角的变化;

(4)螺旋桨总空气动力的产生原因,总空气动力方向的确定方法;

(5)螺旋桨拉力和旋转阻力产生的原因;

(6)螺旋桨拉力和旋转阻力公式。

2.本课教学要求

(1)熟悉桨叶的运动图形和桨叶迎角的变化规律;

(2)理解螺旋桨拉力和旋转阻力的产生;

(3)了解螺旋桨拉力和旋转阻力公式。

第九课螺旋桨拉力在飞行中的变化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拉力随飞行速度的变化(变化规律,螺旋桨可用拉力曲线);

(2)拉力随油门和转速的变化(变化规律,变距杆和油门杆的配合使用方法);

(3)拉力随飞行高度的变化;

(4)螺旋桨负拉力介绍(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和停车负拉力产生的原因);

(5)螺旋桨有效功率和效率介绍(概念,规律,曲线)。

2.本课教学要求

(1)熟悉螺旋桨可用拉力曲线和螺旋桨有效功率曲线随油门、飞行高度的变化;

(2)掌握拉力随飞行速度、高度、油门的变化规律;

(3)了解螺旋桨负拉力产生的原因。

第十课螺旋桨的副作用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螺旋桨滑流的扭转作用(扭转的原因,大小,对飞行的影响,修正方法);

(2)螺旋桨的反作用力矩(原因,大小,影响,修正方法);

(3)螺旋桨的进动(原因,大小,对飞行的影响,修正方法)。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螺旋桨滑流扭转作用、反作用力矩、螺旋桨进动对飞行的影响,掌握修正的方

法;

(2)了解"三种副作用"产生的原因。

第二阶段飞机的基本运动规律和操纵飞机飞行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22小时

(一)本阶段教学目的

1.理解作用于飞机上的力和力矩与飞行轨迹、飞行状态的关系;

2.掌握保持和改变飞行轨迹、飞行状态的基本操纵方法及原理。

通过本阶段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飞机的运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正确操纵飞机保持和改变飞行轨迹、飞行状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习和掌握飞行基本驾驶术打好理论基础。

(二)分课计划

第十一课飞机的平衡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飞机的重心和转动轴;

(2)飞机的俯仰、横侧,方向平衡(概念,条件,主要力矩);

(3)收放襟翼对俯仰平衡的影响;

(4)加减油门对飞机平衡的影响;

(5)收放起落架对俯仰平衡的影响。

2.本课教学要求

(1)熟悉收放襟翼和加减油门对飞行的影响,掌握保持平衡的方法;

(2)了解飞机重心和转动轴,平衡的概念和主要力矩;

(3)了解收放起落架对俯仰平衡的影响和保持平衡的方法。

第十二课飞机的稳定性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飞机的俯仰稳定性(稳定性的概念,稳定力矩和阻转力矩的产生,作用,大小,获得

俯仰稳定性的全过程,稳定性在飞行中的作用);

(2)飞机的方向稳定性(要点同前);

(3)飞机的横侧稳定性(要点同前);

(4)方向稳定性和横侧稳定性的关系(飘摆与螺旋线下降现象)。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飞机为什么会有稳定性(稳定力矩和阻转力矩的产生原因、作用、大小);

(2)了解飘摆和螺旋线下降现象。

第十三课影响飞机稳定性的因素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衡量飞机稳定性好坏的标准;

(2)重心前后变动对飞机俯仰稳定性的影响;

(3)速度变化对飞机稳定性的影响;

(4)大迎角飞行对飞机横侧稳定性的影响。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衡量稳定性好坏的标准;

(2)熟悉重心位置变动对飞机俯仰稳定性的影响和大迎角下飞行横侧稳定性变差的原

因;

(3)了解速度变化对飞机稳定性的影响。

第十四课飞机的操纵性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飞机的俯仰操纵性(直线飞行中驾驶杆位置,升降舵偏角、迎角、速度的关系,驾驶

杆力,调整片的作用,飞机对操纵的反应快慢);

(2)飞机的方向操纵性(无滚转的直线侧滑中一个脚蹬位置对应一个侧滑角);

(3)飞机的横侧操纵性(无侧滑的滚转中一个压盘位置对应一个滚转角速度,要想得到

一定坡度的操纵原理);

(4)方向操纵性与横侧操纵性的关系。

2.本课教学要求

(1)熟悉直线飞行中一个驾驶杆前后位置对应一个迎角,一个压盘位置对应一个滚转

角速度,一个脚蹬位置对应一个侧滑角的规律;

(2)理解飞行中改变迎角、侧滑角、坡度的操纵原理,掌握调整片的使用方法;

(3)了解飞机对操纵的反应.盘舵"互才矢"作用。

第十五课影响飞机操纵性的因素 2小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重心前后移动对俯仰操纵性的影响(重心前、后极限位置);

(2)飞行速度对飞机操纵性的影响;

(3)迎角对飞机操纵性的影响;

(4)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关系。

2.本课教学要求

(1)理解规定飞机重心前后极限的道理和大迎角下横侧操纵性变差的原因;

(2)了解飞行速度对飞机操纵性的影响。

第十六课飞机的平飞分析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飞机平飞时的作用力及几个速度的概念;

(2)平飞拉力曲线和平飞功率曲线。

2.本课教学要求

(1)了解平飞所需拉力随着速度的变化规律;

(2)掌握表速和真速的含义,理解表速和真速之间的关系;

(3)了解剩余拉力和剩余功率的概念及剩余拉力和剩余功率随速度的变化。

第十七课飞机的平飞性能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飞机的平飞性能参数;

(2)平飞性能的变化;

(3)飞机平飞改变速度的原理。

2.本课教学要求

(1)了解平飞最大速度,平飞最小速度,最小功率速度,最小阻力速度和飞行包线的

含义;

(2)掌握平飞最小速度和平飞最大速度随着高度、重量、气温的变化规律;

(3)理解平飞速度围的划分,掌握在第一速度围进行速度变化的操纵方法。

第十八课巡航性能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平飞航时(小时燃油消耗量、影响航时的因素);

(2)平飞航程(公里燃油消耗量、影响航程的因素);

(3)巡航性能图表。

2.本课教学要求

(1)了解小时燃油消耗量的计算,了解法动机转速、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对航时的影

响,掌握飞行重量对航时的影响;

(2)了解公里燃油消耗量和小时燃油消耗量之间的关系,了解最佳巡航高度的概念;

(3)掌握久航速度和远航速度;

(4)掌握风对飞机航程的影响,以及在有风时如何增加航程的操纵;

(5)了解巡航性能图表。

第十九课上升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飞机上升的作用力;

(2)上升性能;

(3)飞机上升的操纵原理。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上升角和陡升速度,掌握快升速度;

(2)了解上升率和快升速度的影响因素及风对上升性能的影响;

(3)掌握上升时间和升限;

(4)掌握上升速度围的划分,了解第一速度围上升的操纵。

第二十课下降 2学时

1.本课教学容要点

(1)飞机下降时的作用力;

(2)下降性能;

(3)下降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操纵。

2.本课教学要求

(1)掌握零拉力时在最小阻力速度下飞机的下降角最小;

(2)了解飞行重量、气温、风等对下降性能的影响;

(3)掌握下降速度围的划分以及在第一速度围下降的操纵方法。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模拟电路》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应开设在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未开设)课程之后,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系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于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元器件(要求列出章节名)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 第四节场效应管 第五节晶闸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场效应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闸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重点掌握】:PN结特性及PN结方程;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难点】: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四节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第五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甲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 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重点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 【了解】:放大的概念。 【难点】: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第一节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第二节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清华大学编译原理第二版课后习答案

《编译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第 4 题 对下列错误信息,请指出可能是编译的哪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报告的。 (1) else 没有匹配的if (2)数组下标越界 (3)使用的函数没有定义 (4)在数中出现非数字字符 答案: (1)语法分析 (2)语义分析 (3)语法分析 (4)词法分析 《编译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第1 题 文法G=({A,B,S},{a,b,c},P,S)其中P 为: S→Ac|aB A→ab B→bc 写出L(G[S])的全部元素。 答案: L(G[S])={abc} 第2 题 文法G[N]为: N→D|ND D→0|1|2|3|4|5|6|7|8|9 G[N]的语言是什么? 答案: G[N]的语言是V+。V={0,1,2,3,4,5,6,7,8,9} N=>ND=>NDD.... =>NDDDD...D=>D......D 或者:允许0 开头的非负整数? 第3题 为只包含数字、加号和减号的表达式,例如9-2+5,3-1,7等构造一个文法。 答案: G[S]: S->S+D|S-D|D D->0|1|2|3|4|5|6|7|8|9 第4 题 已知文法G[Z]: Z→aZb|ab 写出L(G[Z])的全部元素。 答案: Z=>aZb=>aaZbb=>aaa..Z...bbb=> aaa..ab...bbb L(G[Z])={anbn|n>=1}

第5 题 写一文法,使其语言是偶正整数的集合。要求: (1) 允许0 打头; (2)不允许0 打头。 答案: (1)允许0 开头的偶正整数集合的文法 E→NT|D T→NT|D N→D|1|3|5|7|9 D→0|2|4|6|8 (2)不允许0 开头的偶正整数集合的文法 E→NT|D T→FT|G N→D|1|3|5|7|9 D→2|4|6|8 F→N|0 G→D|0 第6 题 已知文法G: <表达式>::=<项>|<表达式>+<项> <项>::=<因子>|<项>*<因子> <因子>::=(<表达式>)|i 试给出下述表达式的推导及语法树。 (5)i+(i+i) (6)i+i*i 答案: <表达式> <表达式> + <项> <因子> <表达式> <表达式> + <项> <因子> i <项> <因子> i <项> <因子> i ( ) (5) <表达式> =><表达式>+<项> =><表达式>+<因子> =><表达式>+(<表达式>)

室内装饰设计原理及制图教学大纲

《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 图 课程编 号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esign 适用专业装潢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必选课最后修改时 间 2016年09月 16日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图是装潢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它是提高学生设计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认识到,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图是研究国内外设计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掌握室内设计相关设计与制图能力。 通过了解掌握室内设计的性质、定义、概念、研究范畴中西方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室内设计方式与方法,结合室内设计常用设计软件CAD的使用,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简单的室内设计。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修养平台,增强其对设计的抽象认识为其专业课上的实践及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从事艺术设计实践创作奠定基础,并掌握一定实现设计的软件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框架结构及参考课时 教学内容课时建 议 教学 方法建 议72学 时 第一章室内设计概论讲述、演

1.1 室内设计的历史与现状 1.2 室内设计师的必备修养 1.3 小结 1.4 实训:临摹室内设计效果图 示第二章室内设计的过程与学习方法 2.1 室内设计的方法与过程2.2 室内设计的学习方法2.3 小结讲述、演 示 第三章室内设计的历史 3.1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特征及演化3.1.1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特征3.1.2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演化3.2 西方室内设计的演化及主要特征3.2.1 古代 3.2.2 欧洲中世纪 3.2.3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3.2.4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3.2.5 19世纪时期 3.2.6 近现代时期 3.3 小结 3.4 实训:风格空间的设计讲述、演示、实践 第四章室内设计的设计原则讲述、演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分: 二、实验总学时:8 三、应开实验个数:4 必开实验个数: 4 选开实验个数: 四、适用专业:物理学 五、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实际操作及实验报告评分 六、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 七、实验教材或自编指导书:自编指导书 实验一:叠加原理实验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加深对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的理解;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测量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DGX-1实验装置。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二: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掌握测量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六)实验内容:测定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电路的外特性、入端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定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恒流源、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万用表、可调电阻箱、电位器、戴维南定理实验电路板。26套(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三:一阶动态电路的研究 学时:2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研究一阶电路方波响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学习自拟实验方案,正确选择 元器件、确定实验参数;学习用示波器测定电路时间常数的方法;掌握微分电路与积 分电路的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设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分别分析和研究对应的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相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电路实验板。 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四: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会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的方法;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等效参数;测量电感、电容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自藕调压器、镇流器、电容器、白炽灯。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清华大学版编译原理答案

《编译原理》课后习题 第1 章引论 第1 题解释下列术语: (1)编译程序:如果源语言为高级语言,目标语言为某台计算机上的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则此翻译程序称为编译程序。 (2)源程序:源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 (3)目标程序:目标语言书写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 (4)编译程序的前端:它由这样一些阶段组成:这些阶段的工作主要依赖于源语言而与目标机无关。通常前端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这些阶 段,某些优化工作也可在前端做,也包括与前端每个阶段相关的出错处理工作和符 号表管理等工作。 (5)后端:指那些依赖于目标机而一般不依赖源语言,只与中间代码有关的那些阶段,即目标代码生成,以及相关出错处理和符号表操作。 (6)遍:是对源程序或其等价的中间语言程序从头到尾扫视并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 第2 题 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并画出编译程 序的总体结构图。 答案: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包含8 个组成部分,它们是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中间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表格管理程序和错误处理程序。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简述如下。 词法分析程序:输人源程序,拼单词、检查单词和分析单词,输出单词的机内表达形式。语法分析程序:检查源程序中存在的形式语法错误,输出错误处理信息。 语义分析程序:进行语义检查和分析语义信息,并把分析的结果保存到各类语义信息表中。 中间代码生成程序:按照语义规则,将语法分析程序分析出的语法单位转换成一定形式 的中间语言代码,如三元式或四元式。 中间代码优化程序:为了产生高质量的目标代码,对中间代码进行等价变换处理。 目标代码生成程序: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程序转换成目标代码程序。 表格管理程序:负责建立、填写和查找等一系列表格工作。表格的作用是记录源程序的 各类信息和编译各阶段的进展情况,编译的每个阶段所需信息多数都从表格中读取,产生的中间结果都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可以说整个编译过程就是造表、查表的工作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表格管理程序”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独立的表格管理模块,而是指编译程序具有的表格管理功能。 错误处理程序:处理和校正源程序中存在的词法、语法和语义错误。当编译程序发现源 程序中的错误时,错误处理程序负责报告出错的位置和错误性质等信息,同时对发现的错误进行适当的校正(修复),目的是使编译程序能够继续向下进行分析和处理。 第3 题何谓翻译程序、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它们三者之间有何种关系? 答案:翻译程序是指将用某种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程序的程序,如编译程序和汇编程序等。 编译程序是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加工)成与之等价的另一种用低级语言编 写的目标程序的翻译程序。 解释程序是解释、执行高级语言源程序的程序。解释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 源程序功能的实现完全由解释程序承担和完成,即每读出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的第一个单词,则依据这个单词把控制转移到实现这条语句功能的程序部分,该部分负责完成这条语句的功

室内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设计素描 (08)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素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素描的基本概念、特点,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观察客观物象的结构、形态、明暗、质感等因素,学习透视、构图等造型艺术规律,研究和揭示视觉表达客观物象内部的力、场、空间、结构、功能图形以及审美文化内涵等潜在规律,并将其应用在创意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中,为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动手实践; 2、系统性原则,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3、因材施教原则,发现特点,因人而易,不同画面,分别对待; 4、多媒体教学进行讲解、图例分析和教师示范的直观性教学方法; 5、分阶段进行小结,结合具体画面的欣赏、分析、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128学时8学分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设计素描概述 ⑴设计素描的概念及其特点 ⑵设计素描的目的和任务 2、形体结构分析(认识与观察方法) 3、透视规律及其应用 4、明暗研究(明暗变化及其规律) 5、质感表达与纹理研究 ⑴不同物体质感纹理的归纳表现 ⑵相应空间环境的主题性创意表达与设计 6、立体形态变化分析 ⑴立体成型分析研究; ⑵立体成型过程的飘移、削减及叠加原理。 7、精微细致表达 ⑴刻画表达:收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型物体、深入研究观察其精细构造并放大表现; ⑵非常态构想:利用其形态特点和构造特点进行创意应用表达(草图构想)。

8、形态联想 观察了解自然界物体的形态和构造特点,进行联想和改造,把异象画面和现实的形态串联组合,使画面显现奇思妙想并又在创意的情理之中。 ⑴不同物质属性的转换; ⑵不合理空间的创造; ⑶形态寓意延伸表达。 9、解构与重构 ⑴观察了解自然界物体的形态和构造特点进行剖析(原形收集结构分析); ⑵把自然界物体的剖析结构结果或元素进行概括和重新组合产生一个全新的形态(解构重组); ⑶立体构造; ⑷平面意象。 建议学时分配: 1、理论讲述、结合示范作品分析,12课时; 2、作业练习、辅导,112课时; 3、观摹小结,分析讨论时间,4课时; 4、期末总结评分时间另外安排。 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1、课程讲述及作品分析部分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2、作业辅导过程全部在专业教室完成; 3、学生课前根据课程要求准备绘画工具材料等; 4、作业练习内容和要求。 内容: 1、形体构造研究 A、石膏几何体静物组合1张4开纸8课时 B、不同形态的静物组合1张4开纸8课时 2、明暗研究 A、不同明度质感的静物组合1张4开纸16课时 B、相应空间环境的主题性创意表达与设计1张2开纸20 课时 (背景部分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对静物的不同理解,进行物象的相应空间构成组合及明暗设计的创意应用表达)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最新编译原理(清华大学 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N=>D=> {0,1,2,3,4,5,6,7,8,9} N=>ND=>NDD L={a |a(0|1|3..|9)n且 n>=1} (0|1|3..|9)n且 n>=1 {ab,} a n b n n>=1 第6题. (1) <表达式> => <项> => <因子> => i (2) <表达式> => <项> => <因子> => (<表达式>) => (<项>) => (<因子>)=>(i) (3) <表达式> => <项> => <项>*<因子> => <因子>*<因子> =i*i (4) <表达式> => <表达式> + <项> => <项>+<项> => <项>*<因子>+<项> => <因子>*<因子>+<项> => <因子>*<因子>+<因子> = i*i+i (5) <表达式> => <表达式>+<项>=><项>+<项> => <因子>+<项>=i+<项> => i+<因子> => i+(<表达式>) => i+(<表达式>+<项>) => i+(<因子>+<因子>) => i+(i+i) (6) <表达式> => <表达式>+<项> => <项>+<项> => <因子>+<项> => i+<项> => i+<项>*<因子> => i+<因子>*<因子> = i+i*i 第7题

第9题 语法树 s s s* s s+a a a 推导: S=>SS*=>SS+S*=>aa+a* 11. 推导:E=>E+T=>E+T*F 语法树: E +T * 短语: T*F E+T*F 直接短语: T*F 句柄: T*F 12.

短语: 直接短语: 句柄: 13.(1)最左推导:S => ABS => aBS =>aSBBS => aBBS => abBS => abbS => abbAa => abbaa 最右推导:S => ABS => ABAa => ABaa => ASBBaa => ASBbaa => ASbbaa => Abbaa => a1b1b2a2a3 (2) 文法:S → ABS S → Aa S →ε A → a B → b (3) 短语:a1 , b1 , b2, a2 , , bb , aa , abbaa, 直接短语: a1 , b1 , b2, a2 , , 句柄:a1 14 (1) S → AB A → aAb | ε B → aBb | ε (2) S → 1S0 S → A A → 0A1 |ε 第四章 1. 1. 构造下列正规式相应的DFA (1)1(0|1)*101 NFA (2) 1(1010*|1(010)*1)*0 NFA

室内设计基础 教学大纲

《室内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室内设计基础编写人:胡发仲 课程代码:101220010 编写时间:2006年4月 周学时:16学时总学时:64学时 开课系:美术系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教材:室内设计原理陆震纬来增祥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阳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室内外设计资料集薛健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室内设计经典集张绮曼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室内设计基础陈易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室内设计形式语言尼跃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室内设计王远平黄建军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一、课程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1、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以及热爱本专业的情感。 2、掌握室内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树立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意识。 3、锻炼提高设计表达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环境艺术设计师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基本要求 由于《室内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为避免专业理论学习的枯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必须运用大量的设计案例、同期学生作业等教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幻灯、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设计调研,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理论讲授与设计实践。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为:20——22学时 第一章室内设计概论 第一节室内设计概念 第二节中外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及学科特点 第三节室内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市场现状 第二章室内设计的内容 第一节空间的限定和组织 第二节界面与构造 第三节光色设计 第四节家具与陈设 第五节绿化 第三章室内设计的原则 第一节功能性原则 第二节审美性原则 第三节科学性原则 第四章室内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第一节设计前期准备(了解任务书、现场调研、分析整理资料) 第二节设计基本过程(概念构思、初步方案、扩大设计、施工图制作、设计文件装帧) 第三节后期完善(现场交底、设计监理、工程验收、后期维护) 第二部分设计表达与课堂作业部分为:40——42学时 作业设计:根据所提供的平面图,室内净高3米,墙体可不考虑承重,给、排水管道位置见图,开窗位置自定,针对限定居住对象进行设计:单身族;双人公寓;青年夫妇两口之家;三人公寓;三口之家(青年夫妇及一小孩);两位老人等,也可自定其他对象。 作业要求: (1.任选三种居住对象,设计3个布局草案,要求布局合理,功能组织有序,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电路原理》(爱迪生班)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甲)Ⅰ》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范承志、孙盾;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与简介负责人:范承志 课程号:101C0040 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原理 课程名称(英文):Electric Circuit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必修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面向对象:电气学院“爱迪生实验班”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程特色简介: 《电路原理(甲)Ⅰ》是电气信息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静态、稳态、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全面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电路谐振、互感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线性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过渡过程的经典解法。 爱迪生实验班教学采用独立开课方式,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变化,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思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仿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通过考试、论文报告、课程设计等手段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理论部分与实验结合,通过综合实验把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

根据“爱迪生实验班”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小)学期 每周4学时,共8周。打*部分为选讲内容。 (一) 电路概述……………………………………………………………… (5学时) 1.电路模型及电路元件 2. 参考方向概念, 基尔霍夫定律 (二)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 ……………………………(14.5学时) 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2. 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 网孔电流法 3. 节点电压法, 改进节点电压法 4. *割集电压法 5. 叠加定理、线性定理 7. 戴维南与诺顿定理 6. 替代定理 8. 特勒根定理, 互易定理 (三) 正弦交流电路…………………..……………………………………(10.5学时) 1. 正弦交流电量的基本概念 2. 正弦交流电量的相量表示 3.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图》教学大纲

《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图是装潢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它是提高学生设计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认识到,室内装饰设计原理与制图是研究国内外设计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掌握室内设计相关设计与制图能力。 通过了解掌握室内设计的性质、定义、概念、研究范畴中西方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室内设计方式与方法,结合室内设计常用设计软件CAD的使用,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简单的室内设计。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修养平台,增强其对设计的抽象认识为其专业课上的实践及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从事艺术设计实践创作奠定基础,并掌握一定实现设计的软件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框架结构及参考课时

2、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可以合理的选择3dsmax,ps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室内设计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室内设计概论,包括室内设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室内设计师需要必备的修养与素质,让学生对室内设计行业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今后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内容 ●室内设计的历史与现状 ●室内设计师的必备修养

第二章室内设计的过程与学习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设计的室内设计的过程,以及学习室内设计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室内设计。 二、课程内容 ●室内设计的方法与过程 ●室内设计的学习方法 第三章设计源流之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中国设计的源流,了解各门类设计作品及其特点。 二、课程内容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 (二)中国古代家具设计。 (三)中国古代陶瓷设计。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2009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 课程编号:07073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 授课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简介 《电路》是电类专业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并具备实验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电类课程作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1、电路元件、电路模型与基本定律 1.1 了解集中参数电路与实际电路模型的概念。 1.2 电路中的基本变量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3 电路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 1.4 功率、KCL、KVL。 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理解电压、电流的方向及参考方向、受控源、功率的计算。

◆了解集总参数电路的概念。 2、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等效的基本概念、电阻的串并联计算。 2.2 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2.3 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及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含受控源单口网络等效电阻的 计算。 ◆理解电阻的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3、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3.1 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3.2 KCL独立方程数。 3.3 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电路的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求解方法。 ◆理解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了解网孔法与回路法的关系。 4、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4.1 关联矩阵。 4.2 基本回路矩阵。 4.3 基本割集矩阵。 4.4 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 4.5 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基本要求 ◆掌握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的概念。 ◆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了解割集电压法。 5、电路基本定理

编译原理课后习题答案-清华大学-第二版

第1章引论 第1题 解释下列术语: (1)编译程序 (2)源程序 (3)目标程序 (4)编译程序的前端 (5)后端 (6)遍 答案: (1) 编译程序:如果源语言为高级语言,目标语言为某台计算机上的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则此翻译程序称为编译程序。 (2) 源程序:源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 (3) 目标程序:目标语言书写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 (4) 编译程序的前端:它由这样一些阶段组成:这些阶段的工作主要依赖于源语言而与目标机无关。通常前端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这些阶 段,某些优化工作也可在前端做,也包括与前端每个阶段相关的出错处理工作和符 号表管理等工作。 (5) 后端:指那些依赖于目标机而一般不依赖源语言,只与中间代码有关的那些阶段,即目标代码生成,以及相关出错处理和符号表操作。 (6) 遍:是对源程序或其等价的中间语言程序从头到尾扫视并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 第2题 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并画出编译程序的总体结构图。 答案: 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包含8个组成部分,它们是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中间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表格管理程序和错误处理程序。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简述如下。 词法分析程序:输人源程序,拼单词、检查单词和分析单词,输出单词的机内表达形式。 语法分析程序:检查源程序中存在的形式语法错误,输出错误处理信息。 语义分析程序:进行语义检查和分析语义信息,并把分析的结果保存到各类语义信息表中。

目标代码生成程序: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程序转换成目标代码程序。 表格管理程序:负责建立、填写和查找等一系列表格工作。表格的作用是记录源程序的各类信息和编译各阶段的进展情况,编译的每个阶段所需信息多数都从表格中读取,产生的中间结果都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可以说整个编译过程就是造表、查表的工作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表格管理程序”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独立的表格管理模块,而是指编译程序具有的表格管理功能。 错误处理程序:处理和校正源程序中存在的词法、语法和语义错误。当编译程序发现源程序中的错误时,错误处理程序负责报告出错的位置和错误性质等信息,同时对发现的错误进行适当的校正(修复),目的是使编译程序能够继续向下进行分析和处理。 注意:如果问编译程序有哪些主要构成成分,只要回答六部分就可以。如果搞不清楚,就回答八部分。 第3题 何谓翻译程序、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它们三者之间有何种关系? 答案: 翻译程序是指将用某种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程序的程序,如编译程序和汇编程序等。 编译程序是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加工)成与之等价的另一种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目标程序的翻译程序。 解释程序是解释、执行高级语言源程序的程序。解释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源程序功能的实现完全由解释程序承担和完成,即每读出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的第一个单词,则依据这个单词把控制转移到实现这条语句功能的程序部分,该部分负责完成这条语句的功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