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海洋形势论文: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国际海洋形势论文: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国际海洋形势论文: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国际海洋形势论文: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一种框架性的研究

作者:刘中民

【内容提要】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本文认为,在宏观战略层面,中国要把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在微观战略层面,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妥善解决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关键词】国际海洋形势海洋安全海洋战略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的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

海洋安全战略研究的任务主要在于为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的海洋生存空间提供战略思路。由于中国在海洋安全方面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源于中国海洋空间所处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因此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主要着眼于处理好中美、中日、中国与南海周边东盟国家的关系。在总体的战略层面,首先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冷战后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其次需要把中国的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并与国家大战略相适应、相配合。具体而言,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是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妥善处理与日本的领海纠纷,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是当前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当务之急;从战略全局出发,妥善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

一、深入认识当今国际海洋形势的深刻变革

1.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世界各海洋国家都在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重新制定或调整本国的海洋战略、政策和法律。在此过程中,美、俄、日等国家海洋政策的调整尤其引人注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海洋发展的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后,美国国会于2000年通过了《海洋法令》。2004年,美国出台新的海洋政策《21世纪海洋蓝图》,对海洋管理政策进行了彻底的评估,并为21世纪的美国海洋事业与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2004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行政命令,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美国《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建海洋强国已成为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京明确指出,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2000年3月,普京

以总统命令的形式颁布了《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基本政策》。随后,《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俄联邦海洋学说》等文件也纷纷出台。2001年7月,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全面阐述了俄罗斯的国家海洋政策实质、原则、内容及其实施手段。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于2001年提出了国家海洋政策的基本框架。在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海洋开发和宇宙开发被确立为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领域。2004年,日本发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要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5年,“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发布了《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其主要内容包括:树立海洋立国思想;制定日本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强化和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与协调机制;加强对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内的海洋“国土”的管理;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事务;加强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识宣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发布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政府性文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思想,使我国的海洋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洋强国的目标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针对中国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指出:“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各国都在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增强国际海洋竞争能力。中国的海洋事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发展海洋事业,迎接被誉为‘海洋时代’的21世纪,是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使命。”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并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和生效,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公约所确立的主要国际法制度包括领海与毗连区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制度、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通过制度、公海制度、群岛和群岛国制度、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海洋环境保护与保全制度、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转让制度、海洋争端解决制度等。这些新规定和新制度的确立,对于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积极影响包括:12海里领海制度突破了西方传统海洋大国坚持的窄领海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为各沿海国确立国家管辖区域提供了国际法律制度依据;国际海峡通行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确立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和制度;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创立有助于争端解决;沿海国、港口国污染管辖权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的污染专属管辖权。

但是,由于《公约》是世界各国主张折衷、妥协的产物,使得诸多矛盾与分歧在《公约》生效后依然存在,甚至某些矛盾还随着《公约》的生效而日趋尖锐,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公约》生效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首先,《公约》的生效导致国际海洋划界争端的加剧,其根源主要在于《公约》关于划界原则的规定过于笼统、含糊,导致各国对海洋划界原则的理解和适用产生巨大分歧。其次,

专属经济区内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增多,其根源主要在于《公约》的不完善,为少数海洋大国在他国的专属经济区进行军事侦察等活动提供了借口。最后,“剩余权利”问题的消极影响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公约》对许多问题未作明确规定,在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由围绕海洋和平利用以及海上反恐问题所引发的争议。

3.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加剧

大西洋和欧洲沿海海域的地缘战略争夺突出表现为美俄之间的争夺。近年来,美国一直积极推进北约东扩,从地缘战略层面来看,其战略目的主要在于全面挤压俄罗斯在大西洋的战略空间,将俄彻底挤出传统海洋势力范围,防范和遏制俄海军东山再起,进而全面控制大西洋。普京上台后,大西洋成为俄罗斯安全战略的重点。《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认为,俄只有在大西洋保持足够的海军实力,才能确保俄国家利益和安全。在太平洋和东亚海域,美、日的战略动向引人注目。美国的战略图谋主要包括:首先,维持在太平洋与东亚沿海区域的海权优势,通过发挥“离岸平衡手”作用主导亚太事务是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其次,推行战略东移,遏制中国海权发展是美国西太平洋战略的主要图谋。日本当前的战略动向突出表现为不断强化日美同盟关系中针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合作,推行大陆架延伸战略,不断扩大海上军事活动范围等。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印度等大国在印度洋的战略扩张尤为明显。当前,美国对印度洋地区的掌控能力明显增强,其安全战略日益凸显为从大西洋、太平洋两翼收拢,在印度洋合围,实现其世界海权与全球安全战略统合的目标。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明确提出了“东方海洋战略”的构想,强力推进“西挺东进”战略,力图掌控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广大地区。为此,印度加强了对印度洋及其周边海域的战略部署,通过“东进”战略积极谋求向太平洋进行渗透,并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战略核力量。

4.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

从传统安全的角度看,海洋领域的安全追求主要表现为对海洋主导权的追求,对世界海洋航路及其战略要塞的控制,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对世界贸易主导权的掌控,进而谋取在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的权势。但是,伴随战后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自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进入国际关系领域并对世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是一种特殊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从安全威胁的层次来看,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涉及国家、地区、全球等多个层次。当前,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首先,地震、海啸、台风、风暴潮、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无疑是最典型的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安全威胁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其次,海盗、海上恐怖势力泛滥,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国际公害。第三,部分濒海国家面临海平面上升侵吞国土的严峻威胁。第四,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危机不断加剧造成全球公害。

二、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冷战后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1.美国的太平洋战略对中国海洋战略空间的压力和挑战。第一,美日两国呈现出联手控制西太平洋的战略态势,对中国海上安全压力增大。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日安保条约》的修订明显折射出两国联手控制西太平洋、压制中国的战略企图。从我国的安全环境来看,美日同盟的加强对我解决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产生制约,同时也将使中国海权的战略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第二,美国的台湾政策尤其是对台出售军事武器和美台军事合作的不断升级,将极大增加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海权成本。美台军事关系的存在尤其是美国对台军售,构成了台湾当局“以武拒统”的重要后盾,纵容了台湾当局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和“亚太化”的企图。第三,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一改过去奉行的“中立”立场,转而采取“积极”介入的政策,不断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不仅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及争端解决的难度,同时也破坏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地区环境。

2.中日钓鱼岛和东海海洋划界争端加剧。第一,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日本不断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阻挠中国在钓鱼岛海域的科学考察,试图在钓鱼岛问题上与美国联手对付中国,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第二,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加剧。近年来,中日两国围绕东海的石油天然气开采问题纠纷不断,导致中日两国摩擦不断加剧,并和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一起成为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3.南海主权争端日趋复杂。当前,南海主权争端问题日趋复杂化,并使中国的南海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南沙群岛岛礁多数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占据;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权与资源争端时有发生,冷战结束后尤其是1995年以来,南海周边的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围绕南海主权和资源的争端频繁发生;南海周边国家不断扩充军备,并加强合作;菲律宾在南沙问题上异常活跃,不断叫嚣要把南沙问题提交国际法庭,以积极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

三、中国应尽早构建与国家大战略相适应的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发展是指人类通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海洋发展的历程,是人与海洋的关系从和谐到紧张,再到和谐的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个体、群体、区域社会、国家之间围绕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海洋权益的分割、分享,从竞争到合作、从冲突到共处、从无序到有序的反复协调适应的过程。海洋发展大战略的目标是解决人类围绕海洋进行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实现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上述认识,中国海洋发展的大战略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层次:

1.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的目标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战略层次。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海洋战略的战略目标应该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战略层面: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为根本目标;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战略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根本目标。

2.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是一个系统的战略体系。构建海洋发展大战略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指导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由此出发,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应该是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安全、海洋社会(文化)等子战略,并彼此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战略体系。海洋经济战略的功能在于通过海洋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于处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海洋矛盾,服务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总体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海洋管理战略的功能在于借助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法律战略的功能在于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服务于国际和国内海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功能在于寻求海洋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并协调科技与海洋发展之间的关系;海洋安全战略的功能在于应对海洋领域的传统军事安全威胁以及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洋社会(文化)战略的功能在于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海洋社会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建构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良性模式,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海洋发展大战略的各子战略之间应该是相互融通、渗透与互补的关系,并服务于海洋发展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3.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发展需求即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需求,此需求的满足既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强劲活力,同时更需要国际和国内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主权需求即保障领土、边界的不受侵犯,并最终全面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领土和权益争端的妥善解决;责任需求,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成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国家,塑造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国国家大战略要满足多重战略需求这一基本现实,要求中国海洋大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实现彼此需求的平衡和互补,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中国大战略多重战略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四、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

对于海权问题对中美关系尤其是未来走势的影响,近年来中美双方都存在着两种几乎对立的论调,其矛盾的焦点在于中美之间是否存在海权冲突以及彼此如何进行应对。因此,对于中美双方而言,时下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应该如何正确认知彼此的海权性质及其需求,并在主观上做出规避冲突的努力。但是,应该说在双方的舆论界和理论界,都有渲染和夸大中美海权矛盾与冲突的观点在流行,这

是中美双方都应该正视的问题。中国应理性应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并力求尽可能地规避与美国的海权冲突。

首先,要从中国国家大战略的多重需求角度冷静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并力求尽可能地规避与美国的海权冲突。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需求在于主权需求而非霸权需求,这就决定了中国海权发展的有限性,决定了中国大战略的构建不可能选择使自己成为一个全方位的远洋海权国家,中国海权发展的性质不会超出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捍卫海洋主权的需求。因此,中国海权的有限发展绝不是以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为归宿和目的,中国所面临的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多方向的多样性的安全压力决定了中国海权的有限性及其满足主权需求的性质。从现实而言,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根本无法建立美国式的全球海洋权力。

其次,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中国不可能发展全球性的海权,并对美国的全球海洋霸权构成威胁。中国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根据地缘政治规律,双重易受伤害性以及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的分散化,构成了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平衡,而要克服这一弱点,需要极高的外交技巧和谋略,需要高明的决策者选定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尽管中国目前在海洋方面面临一系列潜在的危机与压力,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需要在继续经营陆上战略的同时,对海上战略加以平衡甚至进行一定的倾斜,以应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几个棘手的问题,但陆地边界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安全战略中的重心所在。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在安全上的相互信任,规避或减少冲突。中美双方不仅需要正确认识彼此的海权性质及其发展,并力求规避冲突,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领域建立和加强海洋安全磋商机制,以减少相互之间因误解和误判而引发武装冲突或战争的危险,减少发生突然性冲突的可能。1997年,中美两国就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达成了协议。1998年,中美两国国防部长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定》,这是中美两国第一份在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在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框架下,两国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海上安全的具体规则与操作程序,并建立重大海上军事演习和其他主要海军活动的提前通报制度,从而使中美海上军事安全协定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从长远来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其内容也应该不断扩展至包括海洋非传统安全在内的所有领域,进而形成中美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机制。

第四,在中美关系的战略互动过程中,双方应加强对彼此战略关切的认识。在未来中美关系的战略互动过程中,就中国方面而言,不宜夸大和渲染中国海权与美国海权之间的矛盾,同时需要向美国表明中国的立场并力争获取美国的理解;在美国方面则应该对中国面临的海洋权益危机及其解决此类危机所需要的海权发展予以理解,进而使双方都能够在认识到彼此海权性质不同的基础上,在主观上规避双方的海权冲突。对此,美国尤其应该意识到,在台湾问题、钓鱼岛问

题和南海问题上,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意志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国并非要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更没有将美国驱逐出亚太地区的企图和力量;美国还应该认识到,如果美国要凭借其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存在及其同盟体系阻遏中国对国家主权的追求,美国将冒与中国发生冲突的风险,同时美国也没有在台湾等局部问题上绝对胜出中国的把握。对于中国而言,也应该认可在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存在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中国没有力量挑战美国在亚太的海权存在;中国还应该认识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在客观上发挥着平衡该地区局势,维护太平洋海上通道安全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战略应对

第一,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急需成立由国家高层领导负责的跨部门的专门机构,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进行战略应对。鉴于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争端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中国亟待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处理尚显被动,仍处于对日激进行为进行局部应对的被动态势,缺乏对处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顶层战略的设计,缺乏对日方战略及其措施的系统研究和预判。因此,目前仅凭外交部相关部门进行局部应对已经无法适应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日益严峻的态势。笔者建议国家应该成立由外交、国防、海洋管理、安全等部门共同参与,广泛吸收各领域专家学者,建立由中央高层领导专门负责的机构,全面研究处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战略对策,并就日方可能采取的措施提供可供选择的预案。

第二,对钓鱼岛问题进行适度但不示弱的反应,中国可考虑发表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政府性文件,全面阐述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目前,日本在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中战略图谋和行为表现日趋激进,并不断挑起事端,对此,中国应在审慎研究的基础上,做出适度但不示弱的反应,尤其是在钓鱼岛问题上,亟待形成如何针对日方行为做出有针对性反应的战略思维。针对日本日趋激进且不断升级的行为,中国应该采取针对日方行为进行同步升级的适度反应,扭转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被动态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可考虑发表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政府性文件,全面阐述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

第三,加强对解决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法律研究。对于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目前中国掌握着较大的主动权,但应该做好日方可能将该问题提交国际法院的思想准备,全面加强对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的法律研究。在此过程中,有三个原则性的问题需要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首先,日方提出的等距离中间线原则有悖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平原则,中国对《中日渔业协定》的负面效应要高度重视。其次,要加强研究岛屿和岛礁在海洋划界中的不同作用,并搜集详实的科学数据。最后,中国不应主动将东海海洋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诉诸法律解决,但要对日方可能采取的法律解决进行充分的准备。

第四,继续进行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理性原则为指导的和平努力,探索和平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新途径。首先,在双方政府间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就东海能源问题保持沟通,进行合作谈判,使双方的争端保持在可控状态,

并探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具体途径。其次,充分发挥中日两国民间部门的积极性,较好地利用研究机构、学者的智慧,集思广益,并可成立一些民间团体或半官半民的机构,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研究探讨解决分歧的途径。第三,在海洋划界问题上采取“先易后难”、“先海后岛”的原则。中日双方应该首先解决东海海上划界问题,将钓鱼岛问题暂且搁置,而后再创造条件解决钓鱼岛问题。

六、妥善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在南海问题上,实现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而又不危害中国与东盟战略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构成了中国处理南海海洋权益争端的两难困境。因此,中国必须妥善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确立处理南海问题的新理念,探索处理南海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

1.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原则的南海问题的解决方式。任何解决南海问题的方案,都必须从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出发,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一直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性原则。尽管这一原则的全面实施直至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良好态势来看,从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稳定周边环境来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仍然是妥善处理南海争议的必然选择。

2.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探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途径,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由于中国与南海争端方国家争端的性质特殊,因此,只有保持与南海争端方国家的双边友好协商,才能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创造条件。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中国反对南海问题国际化,尤其反对本地区以外大国介入;不同意建立东盟为一方,中国为另一方的磋商南沙问题的专门机构。当前,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在南海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已经为推进“建立信任措施”创造了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菲律宾、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单方面挑起事端,谋求将南海问题纳入东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框架,破坏“信任措施”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印尼则一直在推动将“处理南海潜在冲突研讨会官方化”。因此,中国应该对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南海政策动向保持高度关注,尤其要注意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诉求,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双边沟通,以避免南海问题的国际化。

3.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以眼前局部利益的牺牲使南海问题没有上升为中国—东盟间的焦点,赢得了与东盟关系总体良性的发展。由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与东盟国家发展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加上东盟国家内部的矛盾因素,相关国家并没有真正形成联合对付中国的局面。由于东盟十国的一半成员国与中国存在岛礁归属或海洋划界争议,在事实上东盟已经无法置身于南海问题之外。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体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第二,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第三,通过东盟地

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以上情况表明,南海问题目前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东盟关注的一个地区安全问题,但是由于受到东盟成员国之间在南海存在争端,以及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迅速发展这一主流的影响,东盟尚难以形成一致的对中国明显不利的立场。因此,中国除继续深化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外,还要积极预防东盟形成一致的对中国明显不利的立场,尤其是要关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此问题上的动向。

4.客观认识区外力量向南海地区的渗透,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首先,在对外战略层面,中国要稳妥处理与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东盟等方面的关系,逐步增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发言权,以减弱外部势力的影响。中国应该以灵活务实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方的战略对话与合作,寻找共同利益的增长点,扩大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建立高层和各级战略对话机制,增信释疑。但中国必须防范美、日等大国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带来的后果,考虑到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南海形势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应对南海问题国际化的策略。其次,中国应力争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区域安全机制的建设。中国应在加强双边对话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对话机制,促进地区多边建立信任措施的发展,通过政府或非政府间的各种安全对话渠道增进各国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再次,中国要积极维护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原则,尤其要积极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维护的国际合作。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区外大国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一个借口就是为了维护南海航行安全。海峡沿岸三国在使用国合作义务问题上对中国的期待主要在于资金、技术、人员培训、基础建设等方面。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机制的具体方案,并逐步使中国成为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的重要一员。

5.将海南确立为我国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战略基地。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对于南海开发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意义。因此,国家应尽早确立海南在开发南海资源和维护南海权益中的战略地位,应把与南海开发目标相匹配的重大建设项目放在海南岛,并纳入国家的整体战略规划,使海南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具备国家开发南海战略基地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技术条件,把海南建设成为南海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基地和国家南部能源战略的储备基地。

东北亚地缘战略环境下中国海洋安全发展的对策研究

东北亚地缘战略环境下中国海洋安全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东北亚有广泛的地缘战略利益,激起了大国的觊觎,东北亚海洋安全的发展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北亚海洋安全具有深刻的复杂性、尖锐性、长期性与中国发展纠缠不休,中国亟需构建国家海洋安全对策,为国家海洋安全及国家安全大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东北亚;地缘战略;中国海洋安全;对策 1、东北亚海洋安全的发展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1是构建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的需要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雄踞北方的俄罗斯,日渐崛起的中国,不甘示弱的日本,再加上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把握。日俄北方四岛(千岛群岛),日韩竹岛(独岛),中日钓鱼岛之争,朝核危机,朝韩关系紧张,中韩苏岩礁、中朝都有岛屿纷争。中国面临的海上大国美国从小布什起“双重心”全球战略,在亚洲就是控制太平洋,依托美日安保条约,利用钓鱼岛,从而遏制中国,全面控制东北亚。美国与韩国搞军演,震慑中国。可以看出,东北亚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洋,东北亚海洋安全变化对中国军事海洋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1.2是拓展海洋生存发展空间的需要 中央确定了“陆海统筹”的战略方针,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但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海洋战略,东北亚地缘战略环境下海洋安全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的海洋生存空间向发展空间转变。传统意识中,我国一直把陆上威胁视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海上威胁正在进逼我国,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的海权问题;妥善处理与日本的岛屿纠纷;妥善处理与俄罗斯、朝鲜半岛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中国东北亚海洋安全的重要课题。把海洋意识全民化,把战略思维转化为战略行动,把海军建设成强大的具备海上作战能力、海上远程投送能力、战略威慑能力还需要中国海洋安全发展。 1.3是营造安全稳定周边环境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和经济的深化,海洋在我国安全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大。虽然近年来我国积极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睦邻友好与务实合作,以实力睦邻,感情睦邻,外交睦邻,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分歧,再加上美国参与其中,致使我国在东北亚海洋争端频频爆发。而且这些区域海洋争端相互交织,犬牙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深刻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如果防范不及时、处置不恰当,会严重损害我国的国家权益,会严重削弱我国的国际声望。目前东北亚海洋安全即意味着国家安全。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讲课教案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燕山国贸1102 学号 201117100075 姓名徐斐然 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是外交方面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陆地和海洋大国,周边环境复杂,中国与邻国的陆地和海上领土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仍悬而未决。但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中国的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积极参与各种形势的地区安全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中国,还有如何解决岛屿主权归属争端和海洋划界问题,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特别是海洋安全形势更是扑朔迷离,以美国为首的各种军事演习在我国周边海域呈现出“扎堆”现象,使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在东海,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万平方公里,日本与我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被扣留,中国版图上划得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无理要求,涉及1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尤其在2009年的一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似乎进入一个“多事之春”,中国领海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证安全甚至主权完整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难题 中日关系逐年好转,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又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并与日方达成“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关系的战略选择和共同努力方向的共识。中日东海争端却未因两国关系的改善而有丝毫缓解。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中国周边的形势相当复杂,目前来看我国基本上是稳定了我国的边境。近年来出现的东突组织事件、南海问题、萨德系统事件等反应出我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并对中国安全形势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当前中国安全安全形势局势 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挑战并且自觉迎接挑战。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1.邻国众多,强邻环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还多为军事强国。一个国家邻国多少和强弱对其安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邻国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多,强邻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就大。2.战略区位重要,大国利益交汇。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处东亚的中心位置。3.多样性突出,热点矛盾集中。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等聚集在我国周围。当今世界五大热点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几乎都在中国周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1是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美国遏制、敌视的对象。2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3.台湾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是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今年5月6日早晨,出现了台湾海巡队扣大陆渔船并且发出子弹导致两位渔民受伤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台独”问题依然严峻。4.我国海洋权益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面积22.8万千米,并且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使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与周边邻国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矛盾非常突出。南沙群岛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人称第二个波斯湾,并且它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而南海的周边国家却陆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5.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毗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与恐怖事件多发、恐怖势力聚集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邻,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恐怖势力遥相呼应,暴力化趋势日益增强。2008年的时候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还有2014年在我国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恐怖案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生命与安全的损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会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1.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的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的外交中仍然有充分的回旋空间。2.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因岛屿问题引发的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演变为大规模组装冲突的可能性却不大。3.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周边国家与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发挥国际作用的主

海洋安全存在的问题

海洋安全存在的问题 中国海洋安全存在三大问题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问题。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国海洋国土安全的形 势不容乐观。 海岛问题是根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个海岛的主权归属可以决定这个岛周围以 200 海里为半径的海域的主权和主权权益的归属。一个很小的岛礁,从法理上讲,可以主张 43 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因此,在海上划界中,海岛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划界基础,海岛是海洋上最重要的领 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也正因此,有些处于关键地理位置的岛屿往往引发争议,甚至在无人岛上发 展“地盘”试图实现“先占” ,或甚至将礁石说成岛屿。 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 ——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 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中韩黄海划界问题在这一带,中韩之间存在约 18 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 2、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及其涉及海域和大陆架的争议。 3、南沙群岛问题南海海域诸岛及其相关海域面临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国的侵占。 4、岛链封锁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两条岛链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韩黄海苏岩礁、中日东海钓鱼岛、中国与东盟的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使我国岛礁和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最近的东京都捐款购买钓鱼岛 事件,韩国重判我渔民事件,以及近来持续一个多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充分说明我国的海洋周边安全环境已经十分紧张。 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较高的技术。目前我国的海洋开发技术落后,一些部门的急功近利, 导致对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充分,造成资源与环 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入海 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等等影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 突出。 海上石油开采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资”的三高产业,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根本不可能。特别是“中海油”上市以后,其运作要受到资本市场的监控,公司必须规避“资金沉没”的风险,避免打“干井”。这也是我国开发海洋资源遇到的问题,而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海洋资源虎视眈眈,有没有技术去开采。这怎么会不引发其他国家来割占我国海岛。 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中国应当在中国南海海洋边界线内(即“九条断续线”内),派遣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进行巡逻,驱逐非法入侵的外国船只,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海洋利益不受侵犯。要趁现在美国和东盟在南中海的合作关系还处在初级阶段,相机采取断然措施夺回被周边小国占领的岛礁。解决南海问题不能拖延,越晚解决,中国就要付出越大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东海争端问题看似简单的双边冲突,其实非常吊诡,处理必须特别谨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是美国二战后为牵制中日故意埋下的祸根。现在中国的海上力量远远落后于日美,如果中国采取过激行为,美日必将联手在海上重创中国,中国海上崛起的梦想势必破灭。或许要等到海上力量足够强大时,才能相机采取断然措施。 海洋问题今年突显还有中国自身的原因:由于中国自身海上力量的薄弱,使外国势力能以非常少的代价就可以对中国造成很大的打击。希拉里的一句有关南中国海安全有关美国国家利益的话,就大大震动中国。美国的亲密盟友日本则利用掌控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抓捕在附近海域活动的中国渔民与之呼应。 中国是陆地大国,也是陆地强国,但就海洋而言,虽然是海洋大国,但却不是海洋强国。因此,我 们要增强自身实力。在我看来,增强自身实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国家内部建设 1、加强全民海洋国土意识当下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人脑海中树立自己的海洋国土观念,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尤其是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保卫祖国海洋权益的爱国情操。 2、加强我国海洋军事实力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近海防御”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海洋军力发展的需要,南海海域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划界争端和岛礁的主权归属争议;经济全球化以后,海上通道的开辟和航路的安全等都是“近海防御” 战略无法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近海防御”战略使得我国海军装备发 展过于迟缓,导致周遍国家一再挑战中国的战略底线。因此,要想在军事实力上得到提升,我认为一方 面我们应该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就是要制定符合当今国际海权观念的,长久的军事战略。

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问题

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问题 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国海洋国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但其中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在这一带,中韩之间存在约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及其涉及海域和大陆架的争议。 南沙群岛问题,南海海域诸岛及其相关海域面临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国的侵占。 岛链封锁,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两条岛链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韩黄海苏岩礁、中日东海钓鱼岛、中国与东盟的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使我国岛礁和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最近的东京都捐款购买钓鱼岛事件,韩国重判我渔民事件,以及近来持续一个多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充分说明我国的海洋周边安全环境已经十分紧张。 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停止对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日本更是牢牢盯着东海资源,并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总体而言,中国的海岛及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上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摘要:海洋曾经是人类的禁区,如今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海洋强则国家强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越来越能引起国人的注意和担心。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军事准备 前言 自从中国建国以来,美日,美韩,在我国东海举行了各种军演,这些形形色色的军演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质上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军演都是针对中国,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产物。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三大海域的紧张局势。如钓鱼岛时间的不断升级。东海问题和钓鱼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时刻考验中日领导人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相对于东海主要由中日两国的矛盾,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更是是错综复杂。最近几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的需要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越来越积极的插手南海争端。而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些因素都使的南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也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日趋紧张。 不管是美国航母进黄海,还是中日争端加剧,还是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安全。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海洋安全的担心和思考。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方面看,钓鱼岛、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什么要冒着侵犯中国主权和中国对抗的风险去侵占那些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呢?以下我从我国的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外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薄弱的海洋意识 中国历来是路上大国,重大陆轻海洋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看不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注意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长期薄弱。而薄弱的海洋意识又导致我国长期轻视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忽视海军的建设,使得国家的海防相当薄弱,海上力量投送能力也相当低。 二、综合国力不强 中国自古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历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战争,几乎消耗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财富。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上的失误又是我国失去20年的发展机会。而同时期的欧亚各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时期。这就使得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国家实力对比中处于下风,而薄弱的国力又不能支持昂贵的海军建设,这就进一步降低我国威慑周边国家保护我国海域的能力。 三、外交政策不当 长期以来,中国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面对海上的各种争端,我国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策,特别是在我国国力较弱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政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当南海各国无视中国利益,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对南海油气资源做出实际开发,并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情况下,我国还坚持这样的方针只能使南海问题更复杂,也使得以后解决南海问题的成本更大。 四、外国因素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奉行遏制中国的政策,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甚至西化、分化中国的目地。而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也有意引进西方国家的势力以抗衡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日益恶化。 而面对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各种恶化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我认为我国应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层面上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来突破我国面临的海上困境。 一.提高海洋意识,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 面对当前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至于如何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全面关注和深入报道东海和南海争端,引导国人对我国海战略的思考,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二是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宣传和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历史和现状,加深学生对我国海洋安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提高学生们的海洋意识;三、国家应整合和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有争议海域的维权执法力度,并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使我国在相关海域的执法有法可依;四是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全面的海洋资源开发计划,大力支持和保护国内企业对我国东海、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发保护我国渔民在相关海域的海洋产业。 二.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国内矛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向来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条件。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全面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藏富于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收入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三是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政治改革,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要强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立法,提高民族的向心力。 三.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面对我国周边国家不断侵犯我国主权,我国应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武止战。一是要加强军事思想研究,探讨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战法,使我军形成完整的、先进的军事思想;二是加快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武器的装备水平。三是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尤其要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的远洋作战能力、远程机动能力和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四.完善和调整外交政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面对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的趋向,我国应制定系统的处理办法,以外交为前导,以军事为后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易到难不断化解周边国家在南海、东海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各个击破。应避免周边各国形成同盟对抗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等无关国家插手南海问题。

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分析

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周边海域一直处于纷争不断的状态,无论是岛屿主权纷争、海洋划界、海洋开发,还是渔业捕捞和生产方面的纷争接连不断,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而造成中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进入一个双边摩擦日益增多的“多发期”。 周边国家与我海洋利益争端不断 周边国家与我海洋利益争端不断,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在领海主权纠纷上进一步趋于复杂化。 1.黄海海域争端,我与韩国海上划界和岛礁主权上存在着争端。归我管辖的黄海海域面积约25 万平方公里,与韩国有7.3 万平方公里存在争议,特别是中韩在苏岩礁的争端上有热起来的苗头。中韩因捕鱼导致的摩擦,近年已愈演愈烈,韩国更加强了对中国渔船非法作业的打击力度。 2. 日本与我争夺东海权益日趋激烈在东海,归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 万平方公里,日本与中国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 万公里,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的主权矛盾明显上升,双边摩擦日益增多,围绕海洋油气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东海面积77 万平方公里,涉及中韩日三国。韩国根据自身利益主张不同原则,济洲岛以南要求自然延伸,向西又要求中间线原则;日本历来顽固主张所谓的中间线原则,并且以钓鱼岛作为基点,单方面在中间划了一条所谓的中间线,并开始对这条线采取实际控制;中国一直坚持自然延伸原则,主张在东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中心线,中日所谓的争议区达2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渤海湾。其中,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是影响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钓鱼岛作为领土问题之所以变得格外严重,就在于钓鱼岛不是一般的陆地疆界,而是东海中的岛屿,其归属将决定中日两国在拥有岛屿后而得到的相应的海洋权利。 3.南海呈现“六国七方”纷争的格局南中国海也称南海,其范围北起台湾,南至马来西亚和文莱,西起越南,东至菲律宾。这片350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归我管辖的有210 平方公里,但与多国存在划界交叉,周边一些国家先后发表声明,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肆意分割属我管辖的海域。产生这些矛盾的源起是因为南中国海是一块海蕴藏丰富能源、也是航运要道的“风水宝地”,无论地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针对南海这块“风水宝地”,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沙群岛拥有领土主权。目前,南沙群岛除我国控制的7个岛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 南沙诸岛中的最大的岛) 外,共有44 个岛礁被其它国家所侵占。目前,我国南海已经形成“六国七方”军事占领的武装割据格局,而且这种分割和控制还有蔓延的趋势。 美军调整驻亚太的军事部署 目前,美国在63 个国家建有737个军事基地,这些基地结成了一张严密的军事网,把整个世界牢牢地掌控在手上。在这些海外军事基地中,亚太地区的基地群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最重要的军事部署。随着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美军对其驻亚太基地群进行了重大调整:

浅析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及海警部队的对策(形式与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及海警部队的对策摘要我国的海上安全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迫切要求公安边防海警部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对策,不断加 强自身建设,提高海洋管控能力和法制建设水平,达到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目的。 关键词海上安全形势公安边防海洋管控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各国 对海洋的争夺加剧,加之海上犯罪活动有增无减,海上安全形势 日益严峻。我国的海上安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影响海上安全的 因素主要有:与海上邻国的岛屿和海域争端,来自海上方向的军 事威胁以及亟待整治的海上治安环境。公安边防海警部队是海 上安全的“守护神”,当前的海上安全形势,对海警部队建设将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严峻安全形势,成为公安边防海警 部队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 一是海洋权益受周边邻国的侵扰和蚕食。由于历史和现实 的复杂原因,历史上一些明确归属我国的岛礁被海上邻国侵占, 有些国家在海上制造事端妄图分割我有效海域:在东海,钓鱼列 岛等 8个岛屿,总面积约 6.34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归我国所有, 日本却以各种借口占为己有。特别是我国在东海开发出石油资

源后,日本不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陆架延伸的有关规定,与我争夺石油资源日趋激烈,并提出以两国海域中间划界,分割我 大陆架部分领土,还经常派出舰艇、飞机对我靠近此海域作业的 渔船进行驱赶,对我海洋科学考察船进行跟踪、监视、骚扰;在南海,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严重蚕食,距我国陆地较远的南沙群岛部 分岛礁,条件较好的大部分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这些国家在南海海域大肆开采石油,进入我国海域纵深,掠夺我国海 洋资源,侵害我国海洋权益。并对我国在此作业的渔船民进行驱赶、抓捕和扣押。 二是海上方向面临的战略态势异常严峻。我国海域被岛链 环绕。而一直对我国实施军事封锁、包围的美国,在位于岛链上 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建有自己的军事基地,通过这些军事基地,使我国大洋出海口被封堵,欲突破近海防御的难度显著 增大,未来实施开放性走向大洋战略困难重重,我国的海洋战略 前景堪忧。 三是当前海上治安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 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之相应的海上运输、贸易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与此同时,海上也必然产生了一系列的治安问题,主要有:海上刑事犯罪活动日益增多、海上偷渡活动形势依然严峻、海上走私活动从未停止、以及海盗、恐怖分子对我公海航行船舶进

中国海洋安全

中国海洋安全问题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海权问题。 我国有2万多公里海岸线,7千多个岛屿,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于这样一个地理形态的大国,拥有强大的海权本应是必然的选择。由于近代中国对世界发展大趋势反应迟钝,与国家政治变革同步的军事转型迟迟不能完成。所以“重陆轻海”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和各种因素,始终没有把发展海洋经济,建成海洋强国放到战略地位上来。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近一半存在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情况较普遍。我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我国的8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人们许多启示。海洋利益关系着国家的荣辱。没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兴衰未来的民族。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其大国、强国的地位。因此顺着国家战略的指向,拥有强大的海权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那么我们应如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呢?? 国家海上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最重要的工具。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延伸。但是,海洋权益永远需要有力量来捍卫,这个力量就是国家的海上力量。 (一)加快完善海洋立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对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管理等投入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仅限于对内的使用管理方面,而缺少针对维护我海洋权益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通过立法昭示天下,宣布我国的海岛数量、分布、名称,规制开发利用权益等,维护我国领海权益。 (二)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 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顺,海上执法队伍分散,难以对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综合管理。目前,国务院涉海部门虽多,但职能交叉,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尽管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局”三定”方案规定国家海洋局的职责中包括”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但目前仍未实现对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实施全面有效的综合管理。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国家的海洋法规和海洋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层次和手段来维护领海权益。如多批次派出渔政船、海监船、甚至军舰来加强对南海、东海的护鱼、护油、护岛的活动。 (三)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上力量保障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海洋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汉说:“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性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必须要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保障。 中国的海上力量同我们这个濒海大国的地位相比,有很大差距。爱因斯坦的话应该对“现在我们的世界最缺乏的是善意和力量的结合”。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大国,我们有所启示:

中国海洋战略研究

中国海洋战略 摘要: 海权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史上所有的强国几乎都是临海国。海路航线的畅通对临海国家在世界的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交流及安全维护具有陆路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我国海洋冲突集中爆发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邓小平时代的“共同开发”思想为近代中国高速发展营造了至关重要的和平国际环境。而面对现今海权被侵蚀以及“共同开发”原则被践踏的现实前,中央有必要改口不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坚持邓小平思想下,用“慎战而不惧战”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的海权,来维护国家的权利并且保护国家的利益。 关键词: 历史成就,闭关锁国,海权,共同开发,慎战而不惧战 一,近代中国被侵略起源于海上 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会惊奇而痛苦地发现,百余年里中国先后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八十余次,入侵战舰一千八百余艘,入侵兵力将近五十万。 那为什么近代的入侵者主要是来自海上呢?中国在古代史上不也是海洋大国吗?如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等,不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吗?那为什么到近代,中国的海疆防御就如此不堪一击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把中国历史上的海洋观念、海上力量、海洋经济,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作一比较研究。诚然,中国古代确曾有过造船业、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十分发达的黄金时代,但回顾世界历史的进程,古代的西方,包括中亚、西亚的许多国家,他们的海上力量,也均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古希腊的海上交通发展甚早,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其海外贸易量在当时的世界上即已名列前茅;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帝国兴盛时,东西方的海上贸易几乎被其垄断,其时罗马商人东来贸易的终点,即今越南南部的交趾;中国盛唐时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几乎控制了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印度洋的海陆通道。 伴随着西方殖民者数百年不断的彼此厮杀和疯狂掠夺,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西方的海权观念不断强化,即“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统治世界”;二是他们的战船和火炮技术不断改进,因此海上的军事实力日渐增强。如果说,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汪洋大海还是人类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但到十六世纪以后,东西海路大开,原来的海洋天堑也就逐步变为了入侵者的通道。 有海无军有海无防 而反观中国,至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时期,朝野上下的海权意识、海洋经济观念仍十分薄弱。明清两朝所推行的中外朝贡贸易,其政治色彩远大于经济利益,就以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为例,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以求得德被四海、万方来朝,所以郑和出使所携带的是大量的金银、钱币、瓷器、丝绸等礼品,沿途分送各国,换回的则是奇珍异宝,珍禽异兽及各种香料等,以供皇室享受。清代,中国的海权观念依然淡薄,如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中英虎门条约》中规定,英国军舰有进泊中国通商口岸之权。这一不平等条款,并不是像《中英南京条约》那样,是在英军的炮口下签订的,而是不谙国际法的晚清政府,用本属于自己的领海主权,拿来与英国使臣商量,结果被英人骗取了在华通商口岸的驻军权(其他各国援引最惠国待遇,亦同样享受之),以致后来中国所有的沿江、沿海通商口岸,都成为无法设防的城市。这一严重侵夺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款,直到1943年,才与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一起,被彻底废除。 从社会结构方面看,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一个:以土地为命脉的农本经济、以儒家为独尊的传统文化、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体制、以宗族宗法为特色的基层社会。这几种因素整合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农抑商、重文轻武、社稷为重的观念十分突出;整个官僚政治体制完全是治内的,缺乏一个对外制约、对外联络、对外开发的系统结构;整个社会缺乏走向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动力。此外,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长期征战,也造成中原统治集团的目光狭隘,“历代备边,多在西北”的战略格局,而这对西方列强来说,中国万里海疆等于是有海无军,有海无防。

中国海洋国土安全形势

捍卫主权,坚守碧蓝 ——中国周边地区形势之海洋形势简析摘要:目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陆稳海动、陆缓海急”的状态,其中东部南部海域一带局势紧张,动荡频繁。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 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 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 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关键词:周边形势海洋国土划分争议主权 一、中国海洋国土观念 1、海洋国土概况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 2、海洋国土观念 1996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1] 二、中国海洋形势 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

国家周边安全形势

浅论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翻开一幅世界地图,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历经五千年的文明教化如今依然散发着蓬勃生机。新中国建国六十余载,其间遭遇坎坷艰辛,但都坦然度过,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收获了宝贵经验。自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如今已实施三十余年,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足以令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已经开始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之旅。随着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的结束,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我国也怀着满腔的热情迈入二十一世纪,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开始有了愈加清晰的轮廓。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近三十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三十年间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众所周知,自70 年代对越反击战后,我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无明显对外战争,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而一国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着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的实现。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回顾历史,冷战结束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我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总体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而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由于我国邻国最多,因此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 形热点线” ,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 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 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无疑,这些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除或者处理,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下面我就中国周围安全形势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性介绍: 一,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 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 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 的最终实现。特别是去年“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关系一度吃紧,美日等国都借天安号事件谋算自己的把戏,向中国施压,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韩三国军事联盟关系,之后美日韩

浅谈中国海洋安全问题

浅谈中国海洋安全问题 摘要: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诸多难题,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各国愈加重视海洋权益的发展,海洋角逐也日渐升温。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大国,成为海洋大国是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的海洋崛起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文章通过中国周边的海洋争端浅谈中国的海洋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洋、海洋权益、安全、争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早在明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也来自海上??”。孙中山也曾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权是各国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海洋大国是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必然选择,然而中国的海权正面临着重重的挑战,可谓危机重重。据中华网12月13日讯,中国社科院专家发布的新一期《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中指出的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的五大基本特征中,就有海上问题矛盾激化这一点。下面谈一下中国周边海域的争端: 一、黄海 在黄海海域,主要的管辖争议包括中国与朝鲜、韩国之间的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定问题。国际上关于海洋划界的基本原则是比较模糊的,主要有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和等距离原则。而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往往会依据不同的原则,并由此而产生了领海纠纷。 例如:我国1998年6月公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我国采用的是自然延伸划界,但韩国主张按中间线原则划界。这样,中韩双方便产生了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实际上,韩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黄海上位于中国的一边主张中间线原则,而在东海上位于日本一边又主张采用自然延伸原则。中朝之间也存在由于领海基线确定不同而产生的300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 由于黄海地理位置过于敏感{不仅毗邻中国经济发达的山东和江苏两省,同时也是京、津等重要城市的海上门户,同时业已成为东北亚海上物流中心},加上丰富的海底资源,不管是局中国还是第三方大国,均想分一杯羹。在争议区和中方海域上较明显的活动有:1991年5月至8月间,韩国在没有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连续在中方黄海水域进行石油钻探活动,遭到强烈抗议;1994年美国航母“小鹰号”在黄海跟在我核潜艇;2004年7月,韩国还联合日本,在中国东海中方一侧的大陆架进行石油钻探,也遭到中国的抗议;2010年,黄海地区又发生“天安”舰事件,并由此引发地区局势紧张,美韩借此机会企图在黄海举行军事演习,遭到中国的强烈抗议后暂时作罢。 二、东海钓鱼岛 2.1在东海方面,主要存在着中日的能源开发问题,主要是油气开采。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不到400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

我国海洋安全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特别是海洋安全形势更是扑朔迷离,以美国为首的各种军事演习在我国周边海域呈现出“扎堆”现象,使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周边海域军演“扎堆”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可谓乱象丛生,尤其是我国周边海域军演可以用“扎堆”来形容。首先是今年3月8日~ 18日,美韩举行代号为“关键决心”的联合军演。这是美韩针对朝鲜的每年例行海上联合军演,旨在提高美韩联军的应对能力,在非常时期进行有效的防御。其间,美韩两国还举行了“秃鹫”陆上联合军演。紧接着,由美国主导的14国“环太平洋联合军演”于6月23日又在夏威夷启动,意图“防范东亚地区某大国阻拦海上通道”,矛头直指哪个国家,大家一想就知道。6月29日,俄罗斯又在俄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举行“东方-2010”战略战役演习,演习中俄三大舰队的旗舰悉数登场,俄远程战略轰炸机由东向西横跨俄罗斯东西全境,其针对性也不言自明。之后,“因故”一再推迟的美韩借“天安”舰事件举行的联合军演也于7月25至28日在韩国西海(即日本海)举行,并有美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参演。8月9日,美国等国在蒙古国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2010”的多国联合军演。8月11日,美越又在我南海海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8月24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开始在富士山下的静冈县御殿场市东富士演习场举行2010年综合火力演习。在我国周边出现如此高密度的军事演习,主要是美国在我周边的战略布势。 黄海因美韩军演而乱象丛生 3月26日晚9时许,韩国海军1200吨级的“天安”号巡逻舰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白翎岛和大青岛之间巡逻期间,船尾突然发生剧烈爆炸并被炸出一个大洞,导致该舰当即迅速沉没,舰上104人落水,58人获救,46人遇难。韩国断定天安舰是被“朝鲜军方进行的鱼雷攻击”击沉。针对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7月2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防长罗伯特·盖茨对韩国进行了访问。美韩防长在会谈后,于20日下午公布了美韩演习在日本海展开,“华盛顿”号航母和“猛禽”战机参演。从7月25日至28日,美韩在日本海海域举行历时3天名称为“不屈意志”的大规模联合海上军演。这是自1976年以来,美韩军队进行的最大规模军演。两国的8000多名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士兵参加本次演习。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和亚洲最大的登陆舰独岛舰等20多艘舰艇和潜水舰也投入演习。美韩联合军演过后,韩国从8月5日起,又在西海(即黄海)单独举行了陆海空海上机动演习,并于当地时间8月9日下午结束。 与此同时,美国3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集中现身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分别停泊在日本的横须贺、菲律宾的苏比克基地和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3个美海军基地,对中国沿海正面形成包围之势。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太平洋舰队“少有的一次武力炫耀”。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部署是针对中国的。 之后,美国以在我南海挑起事端,挑动东盟与我在南海有利益冲突的国家一致对我。紧接着,美军“华盛顿”号航母在参加完美韩在日本海联合军演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越南,于8月上旬对越南进行访问并举行了联合军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