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逢锦聚课后简答题精简版

政治经济学逢锦聚课后简答题精简版


第十四章 :1.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3.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4.试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第十五章:1.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如何实行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依据是什么?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

第十六章: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2、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3、谈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和认识。

第十七章: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结合中国实际,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4、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5、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

第十八章:
1、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2、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3、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原理,分析1997-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第十九章:
1、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2、为什么要实现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4、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
5、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状况及超常经济波动的原因。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意义是什么?
8、为什么要实行自主创新?

第二十章:
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是什么?
2、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如何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一章:
1、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2、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

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4、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就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充满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依然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要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多,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种种形式的武力进攻和和平渗透。这种态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④、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阶级代替另一种剥削阶级,尚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


###2、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一、对本质要求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为:
①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基础。
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是那个,不断满足全体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③ (新增)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体之一,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

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发展为代价。

二、经济制度的理解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发展和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论和观点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
1)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不断发展并最终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2)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他们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3)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决定。
4)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3、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①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发生并成功,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违反,原因如下:
a、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择偶按此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的严重阻碍。
b、从国际条件来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计划,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使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成功。
c、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这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4、试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情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有差异,所以,自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②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
③ 要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胜利,必须坚持前人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和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态度,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大胆进行探索,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但是从它的长期发展过程来说,它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不成熟、不完善,根据不同的国情,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依然是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二、简答题
###1、如何实行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讲求效率,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讲求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2)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

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界定和制约个人收入分配,是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和效率的保证。
① 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及其客观调节机制,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的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都置于同一规范和调节机制之下,受客观的市场分配规律的制约,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② 要建立、完善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由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定形成的价格机制,使价格真正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客观的指示器;
③ 要通过企业改革,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以防止由于企业行为的扭曲而导致价格和分配的混乱和不公。
3)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程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具体措施有:
① 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② 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③ 加强法制建设。
4)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① 定义
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那个阶段。

② 依据
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依据如下:
首先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等历史事实决定了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生产力的落后仍然是主要的矛盾。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生产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化程度低等,由这些情况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只能是处于初级的、不发达的阶段。
其次,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从生产关系看,经过长时期努力,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够高和多层次、不平衡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还必须允许和鼓励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展,允许某些非劳动要素

参与分配过程。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经占社会统治地位,但还存在一些缺陷,有时还相当严重。

③ 理论意义和和实践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党制度路线、经济纲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一.① 主要矛盾
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长期受“三座大山”压榨的贫苦的中国人民,在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后,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从旧中国继承过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造成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经济,社会物质财富非常贫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两方面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主要社会矛盾必然更加突出,另外,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 根本任务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把握社会生产劳动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因为:
①、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②、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③、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总之,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是我国现阶段的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

济制度及其依据是什么?###
① 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②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已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等。

3)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
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③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2、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① 现代市场体系的定义
现代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
② 方法
a、发展和完善

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物质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基本场合,可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b、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c、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科学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日益突出,是促进科研与生产接合的纽带。
d、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能够迅速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布局。
e、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f、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促进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行业的整合。


###3、谈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和认识。###

从1978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
① 关于改革性质和方向问题。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② 关于改革的目标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③ 关于改革的道路、方式问题。成功地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在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妥善地处理了几个重要关系:a、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的关系。b、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推进的关系。c、关于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在改革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改革方法论”,它告诉我们:①坚持正确的改革目标,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渐进式改革的核心;②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③改革启动必须敢于打破旧的平衡,必须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④改革要从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促进发展,不要搞“一刀切”、“一哄而起”;⑤改革是群众的事,不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⑥改革是破立结合,不立不破,改革必须着眼于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⑦改革是做前人未做的事业,要勇

于实践、大胆探索,对了的就要坚持,错了的就要改正;⑧观念转换是改革的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不停顿的过程;⑨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不做抽象的无谓的争论。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二、简答题

###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的经营主体和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
2)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这是核心特征。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3)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的约束。
4)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


###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产权不清,因而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该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自主经营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
3)权、责、利不明,在市场经济中,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有权有责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

均主义。
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代替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3、结合中国实际,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根本途径是通过制度创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1)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权益主体能否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能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
① 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② 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③ 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
④ 有效的激励机制;
⑤ 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4 我国目前转轨时期制度创新的途径:###

① 基本制度创新,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
1) 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
2) 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3) 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
4)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
② 借鉴国际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大胆探索。


###4、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体措施如下:
1)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①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

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③ 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③ 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
3)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5)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6)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7)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5、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
① 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互相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
② 由于改革国家的文化传统、法制体系、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过程的差异、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在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大致上分为下面三种类型:一是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
a、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
产权结构特点是:①产权结构分散化。②在法人持有的股份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③在金融机构持股中,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比重为主。
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全是按照当代股份制企业理念而设计,尤其是美国,属于正统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其它各国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公司一般不设监事会,而是由董事会去履行监督职责。
b、日本模式
相比较而言,在亚洲模式的代表——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控制企业股权的主要是法人、金融机构和公司。银行

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
日本的产权结构模式可称为内部控制模式。产权结构特点是:①产权结构法人化。②在法人持股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其中又以银行持股为主。③一般实业公司之间互相持股现象比较突出。
在日本,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的约束力量主要来自公司外部的两个方面:一是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二是银行的监督。
股票市场的波动对经理层造成的压力相对弱化。
c、德国模式
大陆模式主要以德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为代表。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子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也可称为共同主导型模式,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双重委员会制度,即有监察委员会和管理理事会。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特点:①股权集中程度比较高,银行参与公司治理。②以“监事会”之名行使董事会职能,以“董事会”之名行使经理人员职能。③职工参与决定制。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二、简答题

###1、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1)投资规模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划分投资类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
① 从投资补偿的时间和形式分,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前者又可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以及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等;
② 从资金来源分,可分为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
③ 从管理形式分,可分为计划内投资和计划外投资;
④ 从投资主体分,可分为国家投资和各微观经济主体投资;
⑤ 从时间跨度分,可分为年度投资和在建投资。
2)投资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有:
①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② 消费率与积累率 在国民生产总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率与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消费率提高,投资规模减小;
③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
④ 投资效益的高低 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投资效益的提高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具有促进作用;
⑤ 经济体制

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中央高度集权下,企业完全不承担投资风险,并且国家下达给企业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以及企业领导人的主要晋升依据,是看产值的增长,因此企业有强烈的投资冲动,从而导致投资规模的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投资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


###2、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① 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② 微观方面的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 宏观层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
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①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引发通货膨胀。
②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被称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3、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原理,分析1997-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1997年以前的长时期内,我国社会总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有人将其称之为“短缺经济”。但从1997年依赖,社会总供求失衡表现出与以往几乎完全相反的情况,即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我国1997年下半年以后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看,主要原因既有长期积累的原因,也有短期特殊原因。
a、 属于长期积累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① 结构问题。长期重复建设和盲目引进,导致部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结构失调,并由此造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部分产品积压和市场不景气。
② 管理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③ 分配问题。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落后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个人消费分配中又有不合理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一部分集中了比较多的收入,投资人权不足。另一部分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实际购买力的增加。
④ 物价水平问题。由于多次发生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实际上处于较高的位置上。1997年遇到东亚金融危机特殊的国际环境和需求不足的特殊国内环境,物价持续下降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b、 属于短期特殊原因:
① 东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出口需求下降。
② 从1993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波动处于收缩期,1997年后国民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增长波动低谷。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必然有所下降。这样的经济波动状态与东亚金融危机重合在一起,是导致我国需求不足和物价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③ 某些改革措施的阶段性效应。1997年前后,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些重大措施。从短期来看,体制转换需要时间并需付出成本,所有这些都会时市场需求减少。
④ 某些宏观措施的惯性作用。针对1992-1993年出现的经济过热情况,自1993年下半年我国实行以紧缩为取向的宏观政策是必要的,但由于惯性作用,1997年又突然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我国的宏观政策尽管作了比较适合的调整,但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未能转变到正常状态,相反却出现了持续几年的需求不足。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简答题
###1、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1)经济增长的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① 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②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③ 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⑴ 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⑵ 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⑶ 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
⑷ 制度或体制。
⑸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上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因此,应当通过实现各个因素的互相协调,彼此配合来促进经济增长。

###2、为什么要实现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
2)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类型: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两种增长方式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单纯的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只能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是:
① 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② 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③ 设备利用率低,工业流程落后;
④ 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② 发展科技。解放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解决科技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是形成独立的高科技产业群,另一方面是以高新技术成果对广大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③ 大力发展教育。 在体制上解决好教育投资收益的归属和投资者长期行为问题必须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投资的有效配置;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④ 创新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各产业间能协调发展,并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内部综合生产率水平、技术结构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
2)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优化升级。
3)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


①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②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③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④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
⑤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

中国二元经济的现代化,关键是要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一方面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第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四,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第六、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第七、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我国城镇化道路:
1)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现代部门集中在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城市化方向一致。
3)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情况则不同,我国城市劳动力剩余相当严重,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再大量流向城市,必然同城市本身的劳动力剩余产生尖锐矛盾,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4)我国改变二元经济

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
①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
②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大。
③ 要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④ 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5、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
①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就可能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告诉经济发展的情况。后代人不但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孤立的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停止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经济发展能富民强国,并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持。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稳步高速发展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着眼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走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3)、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③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


###6、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状况及超常经济波动的原因。###
1)经济波动、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的含义:
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大都由一个经济扩张期和接下来的收缩期构成,并用“峰顶”和“谷底”分别表示两个阶段的转折点。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

超常经济波动。正常经济波动指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了一定范围,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这样的经济波动称为超常经济波动。
2)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济超常波动的状况:
从1953-2000年的4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超常波动有10次,改革前有5次,改革后有5次。
改革前的经济波动与改革后的经济波动有明显不同。改革前,经济波动的特点是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扩张周期短,属于古典型波动。改革后的经济波动的总体态势是,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也比较小,扩张周期延长,属于增长型波动。
3)中国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① 投资率的变动;一般来说,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是正相关的关系。
② 消费需求的变动;
③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④ 资源共给;
⑤ 技术变化的状况;
⑥ 经济体制的变动;
⑦ 心理预期的变化。
4) 中国经济波动的特殊原因:
①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是传统计划体制与生产力状况的不适应性,缺乏有效调节经济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如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
②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之所以会转变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经济超常波动的因素逐渐减弱。但是在体制转型阶段,一方面,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的消除有一个过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那些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如心理预期的变化、消费需求动机的改变等也开始影响我国的经济运行。所以我国的经济波动仍然存在,只是波动形式发生了积极变化。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意义是什么?###
① 定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 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持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③ 意义
a、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
b、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c、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转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d、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8、为什么要实行自主创新?###
① 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安装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键也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而获得。
②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a.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b.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d.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必须看到,没有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依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二、简答题

###1、我国对外

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是什么?###


(1)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有:
①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③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④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①、由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延伸,会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繁荣,②、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③、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用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对外经济关系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是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①、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②、正常的国际市场价格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并围绕国际价值这个中心随国际市场供求情况上下波动,时涨时落。③、社会主义国际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股票、货币市场和它的资产价值。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的流入和流出、外汇市场的波动对一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过子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抵御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 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保证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注意以下:
1、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
2、深化外汇体制改革。
3、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
4、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外开放中,我国要十分主义维护国际经济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1、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2、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
3、建立国家经济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