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南京大学毕业论文

(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福安市城区总体规划中的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2002年6月

目录

一、前言

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最近,工程院已将新中国的城市化列为科技发展的十大成就之一。今后,我国的各大城市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已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即“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走符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规划区范围内人口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笔者不试图

进行理论创新,而是对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的预测方法进行归纳和评价,并结合福建

省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实际,选择和修正适当的人口发展模型,考虑多种影响人口

发展的因素,预测2000-2020年福安市的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化水平。根据所学知

识,并通过实地调查踏勘,提出适合福安市发展情况的城市化途径。

二、理论与方法

(一)、人口预测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人口是反映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区域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

素之一,分析现状、制定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一个城市规划师,在面对

一项城市总体规划时,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在诸多问题中,重要的是如何科学、

准确地去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因为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

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

施的建设规模。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得不准,实际人口超出了预测人口较多,就

会造成今后城市用地紧张,基础设施不敷使用,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城

市拥挤,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同时,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超出实际人口较

多,又会造成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或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二是城市人口规模与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很大,在社会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

渡的今天,城市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城市人口规模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规划师在预测和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时,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现状,研究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性。三是城市人口规模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劳永逸、短期行为不符合其发展规律。当代的城市建设发展不能仅仅考虑自身这一代,还要考虑下一代乃至下几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规划师在预测、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时,充分考虑这一点。

(二)、城市化与衡量指标

城市化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主要含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也包含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表现为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人口转变;另一方面,城市质量的自身完善过程,包括城市居住环境、城市服务设施、城市交通体系等的完善。

1、城市化质量水平的衡量指标

过去的一些学者把城市化水平简单的认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复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也应该是有复杂的因素组成的综合指标。城市化有数量更要有质量,因此,有学者认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更能说明一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列出学者的姓名,文章及发表年,将这些文章放在参考文献中)从城市化构成的7个要素中选取9个指标来构成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1)城市人口比重;(2)适龄人口中学的入学率;(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城市第三

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6)城市用水普及率;(7)城市人均住房面积;(8)城市万人拥有的医生数;(9)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其中,

(1),(2)两项反映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3)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4)反映生产经

济构成;(5),(6)反映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7),(8)反映城市社会服务水平;(9)反映城市的环境质量。根据专家打分法给各个要素加权打分,即可算出城市化水平。

2、人口城市化水平

通过上述7个城市化要素计算城市化水平法,虽然可以从城市化质量角度来表现一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但是,在现实的城市规划中并不好操作。其一,以上7个要素,基本上都有专门的部分来论述:社会经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规划与环境保护等,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必要为了算城市化水平而把它们放在一块;其二,专家打分带有专家的主观因素太多,权限很难设定,得出的城市化水平未必准确;最后,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采用人口指标来表达城市化水平,如果一地区用以上综合指标来算城市化水平,就不能和周围城市或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横向的比较。因此,本文,采用“人口城市化水平”来代替城市化水平。

所谓“人口城市化水平”,就是用城镇人口占一地区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公式为:

U=Pu/P

其中,U为城市化水平,Pu为城镇人口,P为总人口。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36%左右,正处于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因此,用人口城市化水平表示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当然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城镇人口具有不同的定义,所算得城市化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3、非农业人口指标

在计划经济时代,用户籍人口来区分城乡人口,城镇人口就是非农业人口。但是在实际中,城镇人口并不等于非农业人口,

因为有的非农业人口住在农村,而有些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却是农

业户口。当然,那时从统计上看,非农业人口的数字和城镇人口

的数字差不多,故常用非农业人口代替城镇人口。随着改革开

放,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业活动,却没

有非农业户口,用非农业户口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就面临严峻的挑

战。也就是说,用非农业人口方法,即户籍口径,推算城市化水

平,数据完备、计算方便,但在如今情况下,误差大。

4、城镇人口指标

城镇人口是从地域上来划分的,既按常住地类型,将人口分为市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第一、二、四次人口普查中均采用这一口径。这一标准也不能很好地表示出城市人口,它没有包括在城市中流动的人口,以及可能把城市建设区外的农业人口包括进去。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采用建成区人口的概念。所谓“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把城镇的概念具体化,它打破了用行政隶属

关系划分市镇人口的传统做法。更具体地说,市镇人口应该是指城镇集中连片部分和它周围能够享受城镇各种生活的人口,享受城镇各种生活主要是指享受市内电话、市内交通、闭路电视、城市自来水供应等等。

第五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按下列方法进行划分,更加准确地反映市镇人口的实际情况。首先,关于市人口。市人口=县级市、区所辖街道办事处人口+不设街道办事处的县级市、区政府所在地镇的居委会人口+其它人口。其它人口包括县级市、区所辖街办周围能够享受城市各种生活的人口,不设街办的县级市、区政府所在地镇周围能够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口。其次,关于镇人口。镇人口=设街道办事处的县级市、区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不设街道办事处的县级市、区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的居委会人口+县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其它人口。其它人口包括上述镇的居委会附近能够享受城镇各种生活的人口。上述“区”是指地级市所辖区。

第五次人口普查使城镇人口更加针对于城市建城区,其城市化水平更有实际意义,对于指导城市规划更加有利。

(三)人口预测模型

预测人口可以通过建立人口资料数据库,根据适当的人口模型,选用合理的计算机软件,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修正预测结果,见下图:

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影响严重。较小范围的区域里机械变动较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情况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变化而人们的生育观念、各年龄段的死亡

率也发生变化。所以这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生态容量法是根据城市土地容量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确定城市最大容量。相关因子法,主要根据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关系而通过GDP来确定规划年限的人口规模。下面针对这些限制性因素,介绍简单而有效的7种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1、趋势化分析法

趋势化分析法,就是根据一地区历年人口数据(一般15年以上),通过建立人口与年份函数对应关系,即根据若干个观测(xi,yi),i=1~n,建立Y与x之间函数关系,并用相应的函数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数的方法。(其中Y计算值,y,x为实际值,以下同。)

(1)、一元线性回归法

直线回归法,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基本保持不变,即各时期人口发展速度较一致,近似直线状延伸时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这里将时间(年份)作为自变量,人口数量做为应变量,确定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型Y=a+bx,控制时间来预测人口数量。式中Y为人口数,x为时间变量(通常为年份数),a,b称为回归系数,它们可以通过专用统计软件确定的,如SPSS等。

(2)、指数函数法

人口发展过程线并不都是近似于直线状;有些地区的人口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人口发展有规律:前一段时期内发展较慢,越往后发展速度越快。比如很多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就属于此类,这种情况下应选用指数函数模型Y=a exp(b x)。式中a=lnY-bx,b=〔Σ(xi·lnYi)-(Σlnxi)·(ΣlnYi)/n〕/〔Σx2i-(ΣXi)2/n〕

(3)、函数法

人口发展过程线前段时期的斜率较大,往后斜率逐渐减小时选用幂函数Y=a x b来预测效果为较好。系数a、b分别为:a=lnY-b·lnx,b=〔Σ(lnxi·lnyi)-(Σlnxi)·(Σlnyi)/n〕/〔Σlnx2i-(Σxi)2/n〕

2、城市生态容量法

生物学家提出生物群落中,个体的增长不是无限的,一般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达到饱和、衰退的过程。根据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要求、土地利用的容量以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规划年限内此地区人口容量U。采用Logistic模型:

Y=1/(1/U+a(b x))

3、相关因子分析法

(1)、多元回归模型法

人类社会系统是人口和其它多种要素组成,同时与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着。因此可以根据人口与其它多种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预测出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模型为Y=b0+b1x1+b2x2+…+bnxn,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偏回归系数b0、b1、b2…bn。

(2)、灰色系统GM(1,1)法

设X(0)={x(0)(i),i=1,2,…,N}为非负单调原始序列,将一个序列建成具有微分、差分和近似指数律兼容的模型,称为灰色建模,并将所建模型记为GM,预测灰色量发展变化态势常用模型为1阶1个变量的灰色模型,即GM(1,1)模型。一般在人口数据没有明显的函数关系或者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可以用灰色系统GM(1,1)来进行预测,模型为X(k+1)=〔X(1)-U/A〕·e(-Ak)+U/A。

(3)、系统动力学法

系统动力学法是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系统或过程的计算机模型,并通过这一模型的运行过程来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因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法预测人口时必须明确预测的目的,了解系统,划定系统边界,列出组成要素。再按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用DYNAMO语言编写出系统状态、速率、辅助方程。并通过运行得出由多项指标组合而成的预测值后根据需要与可能从中选择最优的预测值与相应的实施方案。该方法一般用于长期预测。

2、预测方法的分析研究

上述7种预测方法具有用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未来不同时期的人口和可以在电子计算机上完成,计算速度快的优点。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范围。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指数函数、幂函数、多元回归模型时必须对其进行R2检验,R2值大于临界值方可使用。除此之外,方程式只表现在样本资料范围内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对于内插预测是有效的,而在外推预测中必须审视其动向,如果动向适合模型外推,那么预测结果也是可靠的。

城市容量逻辑斯蒂法,利用城市生态学、群落发展的观点,在一定时期内能较好地拟合人口的发展。但城市容量比较难确定,而且此模型不是任何时期都能准确预测,因此,阶段适用性值得注意。

灰色系统GM(1,1)法克服了最小二乘法对资料的随机波动完全处于盲目被动局势,预测资料不全或资料的波动太大不平稳的发展趋势效果较好。

系统动力学法是研究系统的动态行为和评价系统采用各种不同策略所产生的行动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预测人口长期趋势、确定人口政策的定性结合定量的最先进的模拟实验技术,但也有缺点和困难之处。首先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和求证的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还需要占用大量的计算机工作时间。其次,建模人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模型的质量和结果。由于人们往往对系统的基本结构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建模过程中对系统的结构作一些简单化的假设。再次是很难验证预测结果的真实性。因为建模者的主导思想和诸多变量都影响着预测结果,而这些影响因素的正确性经过实践才得到验证。

3、本文采用的模型

经过以上分析,结合福安市具体实际以及收集资料齐全状况,在此,笔者采用趋势化分析的指数模型、城市容量逻辑斯蒂模型以及相关因子分析的非农业人口-GDP模型来预测福安市的非农业人口,而总人口主要采用计生做的人口增长率来预测规划20年内的总人口。

三、研究区概况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部,隶属宁德市,福安市是宁德市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南距福州196km,北离温州214km,地处浙闽两省交界和天然良港三都澳的中点。福安市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以及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十分宝贵,素有“六山三水一分田”之说。市域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辖7乡11镇,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达人/平方公里,为我国山区人口稠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为亿元,占宁德地区%,在宁德市9个县级市中排第一位。三次产业结构2000年为26:44:30,二次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尤其电机电器、拆船修造船等产业部门约占全市GDP的57%,2000年约70%的机电产品出口北美、西欧和非洲。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远远低于国家、福建省城市的平均水平。

福安市2000年总人口万人(采用公安局数据),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占%,人口密度334人/平方公里。福安市总人口占闽东地区(宁德市)%,居第一位。据1990~2000年人口统计资料,福安市域人口十年净增69419人,年均递增率%。根据福安市建设委员会的村镇建设统计年报及统计年鉴可计算出,福安市城镇人口为万人口。据此,福安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来看,福安市总人口为为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这两者之间有%的差距,是由不同的人口统计口径产生的,但是都处于人口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略高于全国而低于福建省的城市化水平(表),从总人口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比公安局的数据少了万人,说明福安市人口是向外流出的。福安市人口分布见表 (表1)。

表1 福安市人口分布表

注:以上数据来自福安市公安局2000年统计公报。

表2 城市化水平一览表注:以上数据来自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

四、总人口预测

(一)计生委“十五”人口规划

长期以来,福安市域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1990-2000年福安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随着计划生育的加强,在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人口将继续维持低增长状态。福安市计生委根据1990年至2000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控制目标,做出了“十五”人口规划(表3)。结合福安市1990-2000年人口变动四项指标(表4),考虑机械增长,确定2000-2005年期间人口增长率为10‰,到2005年总人口为万人;2005- 2010年期间人口增长率为8‰,到2010年总人口为万人;2005- 2010年期间人口增长率为6‰,到2020年总人口为万人。

表3 福安市计生“十五”人口规划一览表

注:以上数据来自福安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五”人口控制规划

表4 福安市1990-2000年人口四项变动情况表

注:以上数据来自福安市统计年鉴

表5 福安市总人口预测

(二)人口发展趋势化模型预测

利用1985-2000年福安市总人口数据作为历史数据(表6),采用SPSS软件和人口模型进行回归预测。

A:线形模型:

Y=+×X

相关系数R=

B:指数模型:

Y=×10-11××X

相关系数R=

C:逻辑斯蒂模型:

Y=1/(1/70+×1055×

相关系数R=

上述公式中:Y为总人口,X为预测年份。得出如下结果:

表6 福安市总人口预测结果(单位:万人)(三)总人口发展预测根据以上预测,结合计生委的人口规划以及福安市的具体情况,总人口发展预测结果为:到2005年总人口为万人;到2010年总人口为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为万人。

附:SPSS运算结果:

MODEL: MOD_3.

Dependent variable.. 总人口 Method.. LINEAR

Listwise Deletion of Missing Data

Multiple R .99604

R Square .99209

Adjusted R Square .99152

Standard Error .34960

Analysis of Variance:

DF Sum of Squares Mean Square

Regression 1

Residuals 14 .12222

F = Signif F = .0000

--------------------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 Variable B SE B Beta T Sig T

年份 .794443 .018960 .996037 .0000 (Constant) .0000

_

Dependent variable.. 总人口 Method.. EXPONENT Listwise Deletion of Missing Data

Multiple R .99468

R Square .98939

Adjusted R Square .98864

Standard Error .00746

Analysis of Variance:

DF Sum of Squares Mean Square

Regression 1 .07271599 .07271599

Residuals 14 .00077952 .00005568

F = Signif F = .0000

--------------------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 Variable B SE B Beta T Sig T

年份 .014624 .000405 .994683 .0000

_

Dependent variable.. 总人口 Method.. LGSTIC Listwise Deletion of Missing Data

Multiple R .99657

R Square .99316

Adjusted R Square .99267

Standard Error .02760

Analysis of Variance:

DF Sum of Squares Mean Square

Regression 1

Residuals 14 .0106619 .0007616

F = Signif F = .0000

--------------------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

Variable B SE B Beta T Sig T

年份 .934762 .001399 .369142 .0000

MODEL: MOD_5.

Independent: 年份

Upper

Dependent Mth Rsq . F Sigf bound b0 b1

总人口 LIN .992 14 .000 .7944

总人口 EXP .989 14 .000 .0146

总人口 LGS .993 14 .000 +55 .9348

表7 福安市历年人口表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100 % % % % % 200 % % % % % 300 % % % % % 400 % % % % % 600 % % % % % 800 % % % % % 1000 % % % % % 1200 % % % % % 1500 % % % % %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规模(万人)数量全要素生产率% 人均GDP元人均财支元财支/GDP% 财支/财收0-5 23 86 1280 138 5-20 249 82 1472 117 20-50 113 93 2563 244 50-100 28 107 3645 308 100-200 21 114 3657 320 >200 9 151 4888 576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和,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八十年代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1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jection of China population after 1980 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99级王彦 摘要 以LESLIE矩阵构建人口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8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数学模型,并用人口普查的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所含假设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可推算82年至98年的逐年的以岁为单位的年龄构成。通过调整模型中有关参数及输入的条件,定量地分析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两胎”这一政策将在未来15年内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所建模型有很好的移植性,理论上来讲可推测很长一段时期内任一年的年龄结构,并可通过调整参量定量分析一部分人口政策及社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可供有关研究及政策制定部门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LESLIE Matrix as the dynamic function, we built up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hina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adoption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 few assumptions are made and justified by the Census Data. With this model, we could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yearly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a population from 80 to 98. By modifying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input, we further alculate the population age distribution in 2015 with and without adoption of “a spouse can have two children if the two parties of the spouse are both th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y”. This model could be used , through adapting its parameters , to calculate and projec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under some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的规划都必须考虑人口这一重要因素。而人口普查只能为我们提供某几个时间点的横截面数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其他时 1“政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No 10025523)

各国城市化进程

各国城市化进程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 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数学建模 人口模型 人口预测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文着重于讨论两个问题:1、从目前中国人口现状出发,对于中国未来人口数量进行预测。2、针对深圳市讨论单独二胎政策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问题1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针对中国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提出了 Logistic 、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建模预测。 首先,本文建立了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在最简单的假设下,依照中国人口的历 史数据,运用线形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拟合, 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 得出在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32 亿。在此模型中,由于并没有考虑人口的年龄、 出生人数男女比例等因素,只是粗略的进行了预测,所以只对中短期人口做了预测,理 论上很好,实用性不强,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 为了减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这些随机事件对预测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 GM(1,1) 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同时还用 2002 至 2013 年的 人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的精度较高,适合中长期的预测, 得出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22 亿。与阻滞增长模型相同,本模型也没有考虑年龄 一类的因素,只是做出了人口总数的预测,没有进一步深入。 对于问题2针对深圳市人口结构中非户籍人口比重大,流动人口多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了灰色GM(1,1)模型,通过matlab 对深圳市自2001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其人口变化近似呈线性增长,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9,我们就此认定其为线性相关并给出线性方程。同理,针对其非户籍人口,我们进行matlab 拟合发现,其为非线性相关,并得出相关函数。并做出了拟合函数 0.0419775(1)17255.816531.2t X t e ?+=?-。 对于新政策的实施,我们做出了两个假设。在假设只有出生率改变的情况,人口呈现一次函数线性增加。并拟合出一次函数0.032735617965.017372.5t Y e ?=?-;在假设人口增长率增长20%时,做出了预测如果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到202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数将会到达1137.98千万人。 关键词:GM(1,1)灰色模型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 线性拟合 非线性拟合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XX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XX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研究 (调查报告)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防城港市东兴谢宗耀 ) 一、摘要(介绍论文研究主题,300——500字) 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工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科学地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决定着当代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开放2 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XX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36%,XX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超过51%。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农村城市化存在着工业化程度不高、土地利润率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确定正确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思路,完善配套的农村改革措施和政策,建立系统的城市化保障措施,建立融资机制,构筑多元的城市融资渠道。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接着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问题对策建议

英文(含摘要、关键词) 引言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志。当前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如何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的战略,从农村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城市化就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之路。同时城市化战略也是中国保持长期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所以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必须进行的,没有农村城市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永远提不高,农村的广大市场也启动不了,扩大内需政策成为一句没有基石的口号。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是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是要不要进行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现在依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阻止农民进入城市,可以说制度问题是农村城市化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光有制度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就业机会的农民进入城市而且失去了土地,那么这种情况下,农民不愿意进城的。因而城市化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才能吸引农民进城,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如何选择几条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是极其关键的,也是本文力求解决的主要内容。

人口数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基于Leslie矩阵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探讨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人口问题也是我国的根本 问题,可是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却出现老龄化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针对近几年的人口数据做出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特别是自从200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一定的降低,为了考虑其以后的人口发展情况,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一定的预测,并评价其合理性。 从种群的方面出发,在种群的Leslie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整个中国的年龄按阶段分成20组,通过Leslie矩阵建立起他们的相关关系,我们以最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控制5年内总生育率的倍数来控制每个夫妇所生孩子的个数,通过多次迭代求解,最终可得到:若我国严格采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每个夫妇仅生一个孩子,则50年后我国的人口将为5亿左右,可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严重。 为了提出新的政策,我们通过改变其倍数关系来改变其人口的结构,我们发现当生育率为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左右,也即每个夫妇大约生2个孩子时,从人口数量来看,50年后我国的人数将在10亿左右;而从人口的结构来看,男女比例也接近于1,老少比也比较合适。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关于放宽二胎政策的时间,我们通过探索两个不同总和生育率的相关人口变化情况下,发现在2015年对计划生育进行改变,其改变的内容为:在控制人口数量为10亿情况下,在最近50年里,可以对二胎政策给予一定的放宽。 在模型的检验中,在现行总和生育率与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时,我们通过增大或减小其值时,其效果都不是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就是往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的方向发展,所以,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浙江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杨丙良(通信工程) 高勇(数学与应用数学) 杨丽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2/3/20

浙江省人口增长预测模型 简述: 本文对浙江省人口增长趋势进行了研究,建立人口增长模型。选用了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阻滞增长模型,非线性插值,灰度模型。得到预测结果如下: 考虑到老龄化以及性别比例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通过灰色序列,得到了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模型,预测未来长时间内的人口增长情况,并且进一步通过图形解释,说明了人口增长的大致趋势。 但是由于浙江省统计年鉴中数据不全面,无法找到详尽的数据资料,造成了对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城乡差异等因素的无法考虑在内,鉴于此因素,本文对长期人口预测不做说明。

一问题重述 背景: 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浙江省新时期内的发展受到人口增长的极大影响,人口增长预测的研究是国家(地区)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于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社会战略目标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人口增长对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 浙江省是人口大省、地域小省(资源小省),虽然从“资源小省、经济小省(国家投入小省)、工业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但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浙江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浙江省人口增长做出合理分析和预测显得十分的重要。近年来浙江省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浙江省人口的增长。 问题: 收集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并根据数据资料内容,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建立浙江省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浙江省人口增长做出预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口增长做出短期,中期,长期的预测。以及分析老龄化特点等问题。 二问题假设 1、假设所研究问题处在封闭系统中,不考虑外来人口影响。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各国城市化进程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2002-2006 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对我国2010-2011年城镇化率的预测

对我国2010-2011年城镇化率的预测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现如今,城市化已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我国的城镇化率也在逐年增长。本文通过简单讲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主要根据1990-2009年的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数据,运用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预测了2010-2011年我国的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最后分析了推动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逐年增加的原因。 关键字:城市化指数平滑法城镇人口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 我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 年的28 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 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 年的8 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79个百分点,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985~2000 的15 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51 个百分点。进入21 世纪,国家通过户籍改革,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等,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46.59%,9年间提高了8.97个百分点。 二、根据1990-2009年的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数据,预测2010-2011年的城市化率 1、用指数平滑预测法(二次指数平滑)预测2010-2011年的城市化率 年份 数 值 全国人口比 重 Yt % St(1) St(2) a b Y' % 相对 误差 1990 1 26.41 26.41 26.41 26.41 0.00 1991 2 26.94 26.46 26.42 26.51 0.01 26.41 1.97% 1992 3 27.46 26.56 26.43 26.70 0.01 26.52 3.42% 1993 4 27.99 26.71 26.46 26.95 0.03 26.74 4.47% 1994 5 28.51 26.89 26.50 27.27 0.04 27.06 5.07% 1995 6 29.04 27.10 26.56 27.64 0.06 27.49 5.35% 1996 7 30.48 27.44 26.65 28.23 0.09 28.00 8.13% 1997 8 31.91 27.89 26.77 29.00 0.12 28.85 9.61% 1998 9 33.35 28.43 26.94 29.93 0.17 29.99 10.07% 1999 10 34.78 29.07 27.15 30.98 0.21 31.42 9.66% 2000 11 36.22 29.78 27.41 32.15 0.26 33.11 8.58% 2001 12 37.66 30.57 27.73 33.41 0.32 35.05 6.94% 2002 13 39.09 31.42 28.10 34.75 0.37 37.20 4.84% 2003 14 40.53 32.33 28.52 36.14 0.42 39.55 2.43% 2004 15 41.76 33.28 29.00 37.55 0.48 42.07 0.75% 2005 16 42.99 34.25 29.52 38.97 0.52 44.68 3.94% 2006 17 43.9 35.21 30.09 40.33 0.57 47.37 7.91% 2007 18 44.94 36.19 30.70 41.67 0.61 50.01 11.27% 2008 19 45.68 37.13 31.34 42.92 0.64 52.64 15.23 %

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化研究的基本测度之一,等价的测度是城乡人口比。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文章采用1949~2009年的中国年度数据,建立了一个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07~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用SAS软件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的所有预测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1%。而且,用该模型预测未来5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从对2010年的预测结果47.07%来看,预测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城市化水平47.50%基本一致。 关键词:城市化;时间序列模型;SAS;预测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化自然而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正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三农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使农民通过向城市转移并最终实现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往城镇这又将对城镇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如就业吸纳环境承载贫困问题等产生巨大的冲击盲目地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路线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又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科学预测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确定合意的城市化水平准确把握城市化水平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从而方便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乡发展最终顺利完成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1947-2009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通过SAS软件绘制的中国城市化水平序列时序图:

2、对序列做初步识别,输入如下程序: proc arima data=a; identify var=x nlag=6; run; 结果如下: 3、提交程序,观察样本自相关系数,可看出有缓慢下降趋势,结合我们观察的 图形,我们知道要对序列做差分运算,作一阶差分,输入如下程序: identify var=x(1) nlag=8; run; 得到结果:

人口预测论文

人口增长预测 数学实验 指导教师:何仁斌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1班 姓名:郑惋月 学号:20096545

人口增长预测 摘要: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作出较准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 本文主要介绍了两个最基本的人口模型,即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和阻滞增长模型,并利用美国1790年至1980年人口统计数据,对模型做出检验,最后用它预测2010年美国人口。 模型一:建立了指数增长模型,根据规律建立模型公式——年增长率r不变。我们要验证该模型是否适用。取题目中给出的数据1790年至1900年的,数据拟合用MATLAB软件计算的增长率r以及初始人口数。讲以上两参数带入公式,算的人口数量,将之与实际人口数相比较画出对比图形,发现比较相符。又取1790至2000年的数据,重复刚才步骤。发现算出数据前半部分相符,但后半部分明显增加的比实际数据快。所以,Malthus人口模型只适用于短期,并不适用于长期的人口预测。因为人口在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资源和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使增长率下降。 模型二:建立了阻滞增长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利用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根据公式做出人口的时间变化率与人口容量的关系图,以及人口与时间的关系图。选择1860年至1990年的数据(去掉个别异常数据),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增长率和人口容量。根据得到的数据带入公式的到计算的人口数量与实际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这个模型的吻合度相当好,由于阻滞增长人口模型。可以据此模型有效的预测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如2020的美国人口增长。依次内推也可以利用此模型来预测世界人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人口增长。 模型三: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 最后,分别对三模型进行优缺点评价与改进。 关键字:人口预测; matlab软件;人口指数增长模型;阻滞增长模型

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工作 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既然提到了城市化水平,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何为城市化。高中地理书中对于城市化的描述有两句话,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二·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化的过程有几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一般认为有以下三点: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二·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纵然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工业离不开市场,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我却也有我自己的看法: 城市化水平指标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外的其他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第三产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第三产业可以快速的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放眼望去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或国家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必定较高,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必定较低。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指标之二——城乡差距缩小。城乡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医疗保障差距和交通条件差距等。城市化的本质并不是要处处建高楼,也并不是要一昧的扩大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密度,这只是非常低级的城市化甚至可以说是伪城市化。真正的城市化是要使全体享受现代化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所以城乡的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可使城乡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步。所以在我看来,城乡差距的缩小是城市化水平的第二个重要指标。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上) 摘要:根据对中国城镇化情况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本文发现,从总体上讲,中国城镇化水平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或非农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城镇化目前的速度基本合适,不慢也不太快。通过定性分析和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估计中国城镇化还将保持较快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率仍将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在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城镇化前景 一、引言 中国城镇化的状况到目前为止,水平是高还是低,速度是快还是慢,是滞后还是超前,变动的趋势将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一直存在意见分歧、激烈争论。对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和速度,理论界大致上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城镇化率年增长1.4%,速度太快,城镇化率已达60%,太高;二是认为速度1%以内,基本适合,城镇化率45%左右,也不高;三是认为城镇化率仍然偏低,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超过1%并不过快,应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也有三种不同的估计。我们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合理分析和比较准确地

判断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有效推进城镇化,特别是在国家已经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今后若干年的主要任务之一的情况下,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中国城镇化的实际情况作深入实证分析。城镇化现状不仅包括水平、速度,而且涉及城镇化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属于的类型、具有的特征、地区差异、健康状态、城镇的数量、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城市集中与分散,是否形成城市群、带、网)等多方面的情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分析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中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和发展趋势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三次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Urbanization”一词一般译为“城市化”,主要用于说明国外的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由于“Urban”包含有城市(city)和镇(town),世界上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比较小,有的甚至没有镇的建制,“Urbanization”往往仅指人口向“city”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故称“城市化”;中国设有镇的建制,人口规模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人口不仅向“city”集聚,而且向“town”转移,这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一个特点。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外国的城市化或者一般而言的城市化不同,必须注重发展小城镇,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别,有学者(辜胜阻,1999)把中国的“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中国的城市化称之为城镇化,而且被官方采纳,国家的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