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详细文言知识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详细文言知识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详细文言知识点)

精品文档

.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点 教师版

一、 通假字

1、 问知.。子曰;“知人。”通“智”

2、 举直错.

诸枉:通“措” 3、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智” 4、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通“智” 二、 词类活用

1、 举直.错诸枉.

: 形做名,正直的人,邪恶的人 2、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动,认为……有利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使动,使……立;使……通达 4、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形做动,远离

三、 特殊句式

1、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宾语前置) 2、 富哉言乎(谓语前置) 3、 选于众,举皋陶(状语后置) 4、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状语后置)

5、 仁以为己任(省略句)

6、 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四、 重点词语

1、克.己复.礼为仁:克制;恢复。

2、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

仁焉: 称许,赞许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从事,做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

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字

6、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

7、尧舜其犹病诸....

:大概;还;忧虑;兼词,之乎

8、己欲达.而达.

人:通达,得志;使动,使……通达、 9、樊迟未达.

:明白 10、我欲仁,斯.仁至矣:连词,那么 11、请事斯.

语矣:代词,这 12、士不可以不弘.

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3、死而后已.

:停止 1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连词,来;损害;牺牲自己;成就

1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贫困;安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

四、文本解读: (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 二)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 A、什么是仁? 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仁”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三)“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学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对下列关于“仁”学的句子作一解读,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爸爸、妈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清洁工,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舍长,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

高中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预测2015年高考作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一: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受了村民的欺负,耍笑,被逼着骂自己,心中郁闷此时小尼姑从身旁走过,他就过去调戏小尼姑,在小尼姑的哭声中,他似乎得到了满足, 材料二:在防控甲流的非常时期,某省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被认定为甲流疑似病例。按规定,该生应离校隔离观察,但其家长不愿让孩子停课,并声称:“我家孩子也是同学传染的。” 材料三:福建南平人郑民生,认为单位领导,同事和与其分手的女友都看不起他,就对社会产生不满,在2010年3月23日制造了9名小学生死亡,4人受伤的骇人听闻的南平惨案。 要求:1.三则材料综合分析 2.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3.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论脆弱的人性与国民的劣根 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阿Q 正传》中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激励国人自省,奋发图强。一个世纪过去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国民性”乃至人性并未得到彻底的匡正,一种扭曲的人性正在社会的某一个阴暗角落,滋生酶发-------这种脆弱的人性,正体现在恃强凌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人格,这就是人性的劣根。 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以别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一名普通的社会公民,因心中怨气无法排解而以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其实此种现象并非少见,尤其在近年来的中国,当有人将残杀的黑手伸向尚在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童时,他们做何感想,她们正将毒手渗入到这个社会最薄弱的群体组织内,将伤害转移到别人体内。同样,像“三鹿”这样的大企业,为了追求企业效益而将人民生命放在脑后,将社会道德的责任放置一边。这就是柏杨先生痛恨的国民的劣根性。 国民的劣根性就是人性良知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人们以“小我”为思考问题的中心,而丝毫不在意社会的“大我”,甚至将其设置为对立面。30年前,柏杨曾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批判,揭露了中国人心中的自私、虚妄,现在看来,这种弊病已是深入进中国人的骨髓中,难以消减。 而近年来内地发生的恶性事件暴露了人性阴暗面。从去年的杭州胡斌的“70码”,到如今的“我爸是李刚”,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们将二者联系起来,同样都是青年,本应为社会承担责任,却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出了对他人生命的极端蔑视,对自我生命的极其褒扬。 官本位、金本位的思想正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规模的泛滥着。其实,有如“官二代”和“富二代”不过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之下,人性扭曲的一个小小缩影,或者说是一种表现,并非是社会的主流。但是常此以往,还哪有空间盛下道德和良知?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感到拜金主义的思潮在涌动,真正的在支配着这个社会的不是道德与良知,而是被一种欲望挤压变形的人性的劣根与缺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尊敬的教员、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巧昨天上课的时候教员也有提到这句话,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谈一谈我对这句话的一点浅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诉子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两句话的具体含义。 前一句话是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它和咱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个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因果循环:你种下什么因,收获的就是什么果。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

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新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毅然告别了新婚妻子,率领数万群众,夜以继日地治水。在这个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最终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业。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将水引至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已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和白圭这两个人的治水方法来看,大禹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点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还请教员和同学们批评指正,完毕!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三都民族中学备课人:夏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 2、整理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思路:“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从而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论语》里的仁爱之道,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里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你别看这个字就四画,单立人一个二,所以叫做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 下面,我们通过《论语》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学生听读,标准字音,听清断句。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和学生一起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

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范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 * 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六、教学过程 1.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 * 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 (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 (整体感知文本)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诵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怎样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诵读、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性格,我们总喜欢坚守甚至张扬自己的个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三、诵读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再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0分钟)

3、目标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皋陶(gāo yáo)弘(hóng)毅枉(wǎ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问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②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④知者利仁“知”通“智” (3)解释下列名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天下归.仁赞许 ②为仁由.己靠 ③请问其目.条目、详情 ④回虽不敏.资质愚钝 ⑤请事.斯语矣实行 ⑥尧舜其犹病.诸担忧 ⑦能近取譬.比方 .. ⑧士不可以不弘毅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⑨死而后已.停止 ⑩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⑤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 四、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有哪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suǒbùyù;wùshīyúrén [释义] 欲:欲望;意愿;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语出] 《论语·卫灵公》:“子责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音] 施;不能读作“sī”。 [用法] 多用于劝戒之语。一般作主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英译]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tobe done to yoursel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

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内容:(共五则)第一课时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 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 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 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 2、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 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多媒体授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小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欣赏修身名言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耶稣 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穆罕默德 人应当到处漫游,自己想得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怎样对待万物。 ----苏特拉克里 以上修身名言在中华民族早已有这样的思想。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我们就一起跟随孔子及弟子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自主合作疏通课文 ?两边:选段 2 4 6 8 ?中间:选段 1 3 57 9 ?小杨老师:巡回指导,解疑释惑 ?合作方式:先自主,后合作,四人合作。 ?内容任务:通译选段,一人发言,一人梳理文言知识。 ?时间安排:10分钟 说明:一方面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感知课文;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打破教师包办的僵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二、小组代表发言,一人通译选段,一人梳理文言词汇 说明:小组合作,回答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所谓“仁”者,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多媒体呈现的问题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说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编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参考 1229 074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课型:多媒体授课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七、教学过程 1.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 例)(整体感知文本)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议论文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议论文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 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

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距离二战将近六十年的今天,大部分国家都在寻求和平,寻求安心的发展,可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却在不断的惹起纷端,稍微触犯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便不断的以强权欺压,与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道而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精华所在,无论是生活中为人,还是国际中处理事务,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共9个小节,就几句话,也没有几个文字,所以今天的课尽可能轻松。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预习了吗?生:预习了。 课文中都有谁?生:有孔子、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他们什么关系?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孔丘老师的学生都爱问问题。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学生生怕将来忘了,就把老师的话记下来,这叫语录体。说白了就是孔子老师上课时同学

们做的课堂笔记。稍微整理了一下,就成了这旷世经典。要不咱们同学们凑一块儿也整理整理,也弄一本书出来,就叫《论语2》。玩笑归玩笑,不过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几点来,一是课堂笔记很重要。二一个这不是同一堂课的笔记。三、学生们问的是同一个话题,关于“仁”的话题。四、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二、 为什么大家都赶着趟儿地问仁呢?当然,也并不是说弟子们不问别的问题,只是说大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都问了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都知道,那就是他们的老师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后人说:儒学即仁学,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认为,仁很重要。请看孔老师的教诲:幻灯一(第9则) 1、师读,然后请学生试译。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呢,可以做有利于仁的事。 2、串讲:前两句是说的就是不具备仁的精神的人。约,就是困,贫困的意思。孔子认为,不仁者穷了不行,富了也不行。孔子还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时或是困厄之中就会胡作非为了。富了也不行,为富不仁。仁者则会安仁,我们要注意,仁者特点在一个“安”字。安仁是安于仁,强调其静。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两者有什么不同?仁是体,智是用;仁主静,智主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前者像山,后者像水,这是两者的不同。仁者都很安分,穷也好,富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20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20篇) 己所不欲勿施人作文第1篇: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人。”这是一句世人皆知,浅显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对这句话我是百分百的同意,可是己之所欲就能够滥施人了吗?当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别人的事情都要研究别人的观点和感受。 有人说,普希金说了,“走自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自我是最重要的,只要自我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对自我有利即可。我想,这种思想未免有点太自私了,对自我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上司接纳了员工的意见,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自我听了朋友的劝告,能够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弯路。任何情景都是如此,你研究到了别人,别人也想到了你。何必要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呢?这样的人随后只能是众叛亲离,沽名钓誉! 当初,楚王想攻打宋国,鲁班的云梯都给他造好了,可最终为什么没有打成?这要感激两个人。一是出使楚国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当初是用心研究过墨子的话的,否则他也不会放弃这次攻宋的机会。可见,楚王是一个己所不欲,亦不施人的人。假若楚王当时不管墨子,现将

其除掉,然后再去打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双方损失惨重,对楚王也是不利的。 还有两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鹊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为高超的医术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个以他而来的成语“讳疾忌医”在民间流名百世。蔡桓公为什么会死?原因就是他自我想着自我没病,而不让医术高明的扁鹊来给她治疗,最终病入骨髓,一命呜呼了。 过分的独断主义带了乐如此严重的后果,以至把命都丢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人”。吾云:“己之所欲,听人,关人,人亦思尔乎!” 己所不欲勿施人作文第2篇: 己所不欲,勿施人!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我们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人。他、它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人。”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啊。自我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 今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内涵。 3、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生活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之后会如何”)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前段时间在网络爆红的“龅牙哥”和“茫然弟”为例,他们是普通的大学生,但却因为网友无意的调侃“被出名”“被自杀”,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困扰。问学生: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愿意让同学把你滑稽的照片放到网上吗?换位思考后,你会不假思索去调侃甚至是嘲笑别人吗?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题释题: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基本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第四课选文中孔子关于仁的看法有哪几点,而我们又该如何做到仁。 (二)朗读选文,标记重点字词,理解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前面我们已经给时间给大家充分预习,并给每组同学安排了不同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先大声自由朗读选文,理一下思绪,待会我们请每组的代表给我们展示自学成果,明确任务:翻译、指出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标志的重点字词,并提出你们觉得理解有障碍的字词)(3-5分钟) (我们先一起来朗读选文一,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代表为我们翻译一下选文一,学生推荐,鼓励自主) 1、第一组翻译选文1(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并且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一选文中,孔子回答了这上面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问题,分别是哪些句子?) (1)教师补充重点字词,提醒学生标注,板书书上没有解释的字词(克、复、归、目、不敏、事、斯:这;判断句“克己复礼为仁”)(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怎么做,做了会怎么样) 2、集体朗读选文2、4,第二组翻译选文2、4 (1)教师补充(使:使唤;邦,家,定语后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大概)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做“恕”) 3、集体朗读选文5,第三组翻译选文5 (1)教师补充(博:广泛;济:救助;其;犹:尚且;病;诸;立、达:使动用法;譬:比方)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演讲稿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演讲稿 篇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下午的自习时间,刚刚开会结束的我匆匆赶往教室。“老师,李乘风把颜丙庥的数学课本扔到楼下了!”一走进教室,值日班长张天骄同学就跑过来对我说。“李乘风为什么要把别人的书扔下去?”“李乘风和颜丙庥说话,颜丙庥在做作业,不想和他说话。结果李乘风就把颜丙庥的书扔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听着值日班长的汇报,我已经弄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李乘风,十一班名人也。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上午作业下午交,天天上学常迟到。老师上课他睡觉,自习时间他打闹。可应该怎么办呢?稍作思考,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乘风,是你把同桌的书扔的?”我走到李乘风的座位前,轻轻地说。“老师,我不小心扔的”。这个孩子倒没有撒谎。我于是拍了拍他壮实的肩膀,“那你就去捡上来。”我的话刚说完,他就快速地往楼下跑去。李乘风,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做什么事情从不想后果,常做错事常后悔,常后悔而又不改正。“颜丙庥,他给你扔了几次书?”我转过头去,严肃地问道。“老师,有三四次吧!我做作业,他特别烦人地乱说话。”颜丙庥抬起了头,满脸堆满了委屈。唉!谁愿意和这样的孩子同桌呢?这次一定要好好地惩罚一下他。“老师,我把书捡回来了。”李乘风气喘吁吁地说着。“乘风,速度

还挺快!很可惜,你的书也不小心被你的同桌扔下去了。”我漫不经心地说道。李乘风把嘴张得很大,随即扭过头向楼下跑去。一个体重二百三十多斤的同学,在短短时间内,就从一楼到三楼跑了两个回合,也应该是一次强度不小的锻炼吧。 这一事件没有就到此结束,我紧接着召开了一次班会。首先由李乘风同学谈了谈个人的认识与感受,让他去切实地体会一下这个捡书的过程。然后由其他同学针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我们不希望别人给自己制造麻烦,那就不要给别人制造麻烦。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二:初二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很需要这样的胸襟,但我们谁能做到这点,谁能无私的为人民服务而从不抱怨呢?也许有这样的人,但中国这13亿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记得政治课上老师曾说过: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人与人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关系愈来愈远,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 —20 学年第学期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平时作业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为不能将自己所厌恶的东西施加到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道出了人与人相处过程中要懂得相互体谅,将心比心。想一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假如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会怎么办?自己是否会难堪?是否会不愿意?再想一想,假如我把自己讨厌的东西施加到别人身上了,又设想一下,假如那个人是我自己,那又会怎么样了?这正是此话的核心所在。 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宣扬的仁爱。因为仁爱,所以会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体会自己过去所承受痛苦的难堪,进而会产生恻隐之心,不但不希望别人如此,更不会将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 这是儒家的先进思想,一句千百年前的话渗透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尽管话中的“人”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但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反观当今社会,真是有太多太多的人缺乏只一句话的熏陶了。例如网络上盛行的“人肉搜索”,每当有些人做了些什么不好的大事,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各地网民“义愤填膺”,积极联合响应,对其进行人肉搜索,一旦搜索成功,就将当事人的身份,职业,姓名,样貌,住址乃至于一连串的人生经历全部公布网络。最后当事人遭到不间断的电话骚扰,网民抵制等等,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但是,相信每一位参与到“人肉搜索”的网民都不愿意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人肉的对象,不想自己遭到别人的辱骂骚扰。可是,他们却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快马加鞭地人肉人家的时候,却不能够将心比心地去考虑人家的感受。 不止这个,还有其他很多反面例子,当然,这不能说明我们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只是,我们确实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实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实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实录,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师:上节课孔子在谈到人的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提到“鸟兽不可与同群”,同学们还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同声)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 师:对了。人是社会性的,不能够离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我们理应为社会做贡献。 可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欲望,有自己的性格。鉴于这种矛盾,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相处融洽,和谐共存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今天的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寻找答案。 师:翻开课本第四课,我们齐读一遍课文。(师生齐读,字准、音正) 教师利用活动黑板明确本节课三个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师:下面把课堂交给同学们,开始今天的展示 (一)“霸王花组”展示人:(走上讲台)我们组给大家展示的问题是合作探究一‘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中有几个人阐述对仁的看法?' 展示人:有四个弟子向孔子问‘仁'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文中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分别是孔子和曾子。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和补充? 学生1:(起立)你展示太简单了。孔子对四个弟子是怎么回答的? 展示人:答案分别在课文的1、2、3、4 则。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为仁;爱人、知人为仁;恕就是仁,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生2:我给大家补充一下,爱人的含义。它是古今异义的,古义指关爱他人,与今义的指称丈夫或妻子的爱人不同 学生3:(起立)为什么孔子回答四个弟子同样的“什么是仁”的问题,答案都不一样啊?(展示人面有难色,同学们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学生4:(起立)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孔子回答弟子的问题经常是这样的,他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给予不同的指导,所以答案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5:啊,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孔子因材施教。 (同学们掌声) 师:同学们都能认真看书积极思考,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难能可贵。因材施教的推论不无道理。 师:我们知道《论语》本身就是语录体,每篇文字都都可看作是是孔子教学的课堂实录。下面咱们让同学们模仿孔子和弟子的对话,演示两千年前的课堂如何? 学生6:(很快的起立)我来演xx。 学生7:我来演学生。 师:你们俩演哪一段?演个短点的吧第 4 则,尽量脱稿。 学生7:老师,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 学生6:一个字啊,让我想想啊(假装捋胡须,停顿)。那就是“恕”吧,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学们掌声) 师:好的,学生谦逊、恭敬,老师睿智。请点评小组为展示组的展示点评点评人1:展示板书工整给40 分;讲解刚开始有点紧张,能做到脱稿展示,语言流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