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

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

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
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

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

摘要:伽达默尔有三种游戏理论。他关于一般游戏的学说可以概括为“自为”论:游戏是以自我表现为内在目的的自为活动。他关于理解“游戏”的学说可以概括为

“融合”论:理解“游戏”是主体意识间互相参与融合因而具有再创造性的循环往复

的精神交流活动。伽达默尔将艺术游戏看作理解“游戏”的典型。他关于艺术游戏的学说可以概括为“复合”论:艺术是感性与非感性相结合的复合意识的表现与接受活动,是复合性的理解“游戏”。伽达默尔的三个游戏概念之间以及相应的三种游戏理论的

普遍性或适用面之间构成一种由大到小逐

层包容的关系。

关键词:伽达默尔;游戏;理解游戏;艺术游戏;自为论;融合论;复合论

伽达默尔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少数哲学家之一,也是以谈论游戏着称的少数哲学家之一。由于伽达默尔的巨大声誉,

他的游戏理论的知名度特别大。但除了少数专业理论工作者之外,一般人乃至相当一部分人文学者对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都不甚

了了。为了便于人们了解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并在看清其实质与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正

确地对待它,本论文将对他的游戏学说作出尽可能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他

的游戏思想的总体面貌与内部关系。

伽达默尔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他是在他的解释学着作中谈论游戏并在阐述他的解释

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展开他的游戏观的。伽达默尔眼中的游戏是什么性质的活动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伽达默尔本人对于游戏的具体论述。

一、游戏的自为性、自我表现性与封闭性

目的论是看待生命活动性质的一种基本方

法论。对于生命体的游戏,伽达默尔也是从目的论入手去探讨它的性质的。他说:“儿童是自为地游戏,尽管他们进行表现活动”;“游戏是一种自行运动,它并不通过运动来谋求目的和目标,而是作为运动的运动”。1)(p140)在此,伽达默尔所说的“目的”

其实是指外在目的,而他所说的“自为”则显然是内在目的的另一种说法。可见:关于游戏,伽达默尔所持的是内在目的论的观点。在内在目的论的基础上,伽达默尔还进一步将游戏的内在目的或自为性理解为自我表现。他说:“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而自我表现乃是自然的普遍的存在状态(seinsaspekt)。”2)(pp139-140)在此,伽达默尔将游戏看作是事物按其本性表现

自身的活动。这种事物的自我表现活动自然是内在目的的。然而,人类的游戏有时会具有求避赢输与奖惩之类的外在目的,这种现象与伽达默尔的内在目的论的游戏观似乎

是不相符的。对此,伽达默尔解释说:“人类游戏的自我表现,尽管像我们说看到的那样,基于某种与游戏表面的目的相联系的行为之上,但游戏的‘意义’并不在于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宁可说,游戏任务的自我交付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的自我表现就这样导致游戏者仿佛是通过他游戏某物

即表现某物而达到他自己特有的自我表现。”3)(p139)在此,伽达默尔认为:人

类的某些游戏中存在外在目的的现象其实

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这种外在目的并非游戏的最终或真正目的,而是一种中间目的。相对于自我表现这一最终目的来说,这种中间目的实际上只是用来调动人的表现欲望

和能力从而使游戏得以更好地进行的一种

手段。可见:从目的论角度看待游戏的性质要从最终目的上去看,而不能从中间目的上去看;否则,我们就可能看不清游戏的性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目的可能会发生变化,由此,这种活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人的表现活动同样如此。伽达默尔说:“游戏并不为某人而表现,也就是说,它并不指向观众。……甚至那些在观众面前表现的体育活动一类的游戏,也不指向观众。的确,这些游戏由于要成为竞赛表现而面临着使自己

丧失作为竞赛游戏的真正游戏性质的危险”。4)(140)在此,伽达默尔指出:游戏是表现活动,但表现活动并不一定是游戏。因为:只有自为的也即内在目的的表现活动才是游戏,而外在目的的表现活动并不是游戏。由此,即使表现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并

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其目的发生了内在与外在的转换,那么,它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游戏与非游戏的转换。可见目的的内外在性质对活动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的决定性影响。受胡伊青加的影响,伽达默尔也谈论过游戏的封闭性。只是,他所说的封闭性实际上就是指自为性。这种自为性意义上的封闭性,对于个人游戏来说是好理解的;但对于参与者已分化为表现者与观赏者的“游戏”来说,则不怎么好理解。因为:这种“游戏”中的表现者可以说主要是为观赏者而表现的;由此,从表现者方面来看,他的表现行为是他为的而非自为的。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游戏的性质应该是相对于由表现者与

观赏者构成的交往共同体来说的,而不是相对于其中的某一方来说的。如他所说:这种游戏“是由游戏者和观赏者所组成的整

体”5)(p141);在这种游戏中,“通向观众的公在共同构成了游戏的封闭性。只有观众才实现了游戏作为游戏的东西”。6)

(p141)也就是说,相对于由表现者与观赏者共同构成的共同体来说,这种表现与观赏相

依互补的活动整体仍然是自为的或封闭的。在上述讨论中,我们发现:对于表现者与观赏者已经分化的表现活动,伽达默尔有时说表现若是“指向”也即为了观众就不是游戏,有时又说正是观众的参与才使得表现活动成为游戏。可见:伽达默尔关于这种游戏的两种说法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这种矛盾的起因是伽达默尔在不同的地方谈

论同一种游戏的时候发生了立场的转换——从个体的立场转换到了共同体的立场。在搞清楚这种立场的转换后,伽达默尔关于游戏的言论中所包含的上述矛盾也就可以

得到消除了。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指出:这种不加说明的立场的转换毕竟是容易让人

产生误解的,因而是应该避免的。

除了自为性意义上的封闭性外,伽达默尔也与胡伊青加一样谈论过游戏在时空特征尤

其是空间特征上的封闭性。他说:“预先规定游戏空间界限的规则和秩序,构成某种游戏的本质……。游戏活动的游戏空间是……一种特意为游戏活动所界定和保留的空间。人类游戏需要他们的游戏场所。游戏领域的

界定——正如胡伊青加正确地强调的,完全就像神圣区域的界定一样——把作为一种

封闭世界的游戏世界与没有过渡和中介的

目的世界对立起来”。7)(pp137-138)对于某些集体游戏,人类确实会特意安排在某些专用场所中进行。这些场所在用途上的专用性以及相关的空间结构上的特征使得这

些场所在人类的各种活动空间中显示出某

种独特性。这种场所的专用性意义上的封闭性会成为发生其中的活动一种标志。因而,游戏空间上的封闭性可以说是游戏本质上

的封闭性的一种象征。

二、游戏的轻松愉快性与严肃性

游戏通常都令人轻松愉快。关于游戏的这一性质,伽达默尔说:“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性……。游戏的轻松性在主观上是作为解脱而被感

受的,当然这种轻松性不是指实际上的缺乏紧张性,而只是现象学上的缺乏紧张感。游戏的秩序结构好像让游戏者专注于自身,并使他摆脱那种造成此在真正紧张感的主动

者的使命”。8)(pp134-135)他还说:“游

戏的真正本质在于使游戏的人脱离那种他

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所感到的紧张状态”。9)(p138)只要搞清楚伽达默尔在此所说的“目的”是指外在目的,我们就可以理解:伽达默尔实际上是在用目的的内外在性来

解释活动之所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原因——外在目的活动是被迫的,因而,主体的感受是严肃、紧张乃至痛苦;而游戏目的的内在性则使得游戏者不必受外在目的的强迫,因而感到自由、轻松和愉快。

由于游戏通常都令人轻松愉快,因而,游戏经常被人看成是不严肃的活动。然而,伽达默尔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说:“游戏活动与严肃东西有一种特有的本质关联。这不仅因为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具有‘目的’,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它是‘为了休息之故’而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甚而是神圣的严肃。但是,在游戏着的行为中,所有那些规定那个活动着和忧烦着的此在的目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

消失不见,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搀合……。作为游戏者,同时还意味着这种与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断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庞德唐诗英译中的错误在美国引发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50和60年代在美国、日本激起的热潮,易卜生在五四前后中国掀起的波澜,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评价只有“还以背景”,才能“还以公道”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力的表现。庞德曾为自己不“忠实”的翻译辩护道:“我的工作就是要把一个死人救活过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理解决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相反,理解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在理解者前见中照亮文本,在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中揭示作品的意义。好的翻译是“让一株植物有机地从种子中生长出来,这比那些准确地再现植物的蓓蕾,再把这些蓓蕾用胶水粘连起来的翻译要令人满意得多”。正因为如此,中国译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所译的《哈姆雷特》,与西方译者从Freud的心理分析角度所译的Hamlet各具创造力;而英国Routledge和KeganPaul 出版社出的Clement Egerton翻译的《金瓶梅》,读来更是一部创造了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产生的偏见观,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选择甚至定向的功能。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

维果茨基的幼儿游戏理论

[摘要]维果茨基是前苏联一位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他的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对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的关键特征、游戏的作用等。他的游戏理论为人们理解游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维果茨基是苏俄心理科学的奠基者之一,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涉足心理科学的众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受到全世界心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尽管他的游戏理论没有他的心理学思想那样丰富,但是,如果要研究儿童游戏理论,维果茨基的游戏思想是不能跳过的。 维果茨基在他的著作中仅仅用了12页来阐述幼儿游戏以及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维果茨基对于“发展”的看法以及对游戏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也激发了其他研究者的兴趣。维果茨基比较强调象征性游戏(representational play),而对感觉运动游戏(sensorimotor play)相对忽视,这与他把幼儿能使用符号(sign)作为幼儿步入高级认知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一致的。维果茨基对游戏这个主题的研究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受维果茨基关于游戏的论述的启发,这方面的研究却正在深入,有一些研究尽管并不是直接打算去验证他的观点,但是确实给他的游戏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维果茨基对幼儿游戏社会性本质的客观认识 19世纪中期之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人们开始了对游戏本质的理性探索。比如,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现神的本源。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都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幼儿游戏的动力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美同心理学家霍尔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同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20世纪初荷兰心理学家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幼儿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二 高文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纪世界心理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瑰宝。该理论主要涉及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这一形成于本世纪初的心理发展理论在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本文将扼要阐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一个简介。 一、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是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维果茨基,1956,p.7)。维果茨基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活动正是意识的客观表现。所以,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事实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由此,维果茨基明确区分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它是人所特有的。混淆“心理”与“意识”的本质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这会导致生物还原论的错误。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该原则的提出表明:1)维果茨基力求克服传统心理学最主要、最基本的弊病之一——将意识的理智方面与其激情-意志方面分离开来,而坚持将意识看作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意志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2)维果茨基努力纠正以孤立看待各种心理机能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视心理发展为个别心理机能变化的机能心理学的错误。他指出,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各种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各种心理机能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一切正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它们决定了意识的系统结构性。 维果茨基试图运用活动与心理、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解释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由此阐明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维果茨基,1991,p.82-83);他还指出动机在引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的规律宣称,在你打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是西方解释学现代发展的最大代表,不仅在于他创立了哲学解释学,更重 要的在于他将解释学理解为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随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创立,其思想迅速传播和应用于哲学、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评论 和宗教等人文社科领域,“‘解释学’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流行词’”①,形成了世界性的一种 新哲学形态和“显学”理论。那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来说,伽达默尔的 解释学实践哲学又具有什么样的建设性意义呢?作为一种对话的“本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对象”,它又会在交流的参与中向我们显明一种什么样的新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呢? 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解释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汤一介、黄俊杰教授 等为代表),二是中国的实践哲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张汝伦教授等为代表)。自从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展开了对西方解释学特别是对伽达默尔哲学研究以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着 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着力于将西方解释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对哲学、宗教、伦理学、 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着手探讨“创建中国解 释学”及重新认识中国实践哲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一、解释学与“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从有“史”走向有“学” 西方解释学历史悠久,可上溯古希腊与中世纪,有赫尔墨斯对神的旨意的解释与传达的 神话,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有奥古斯丁关于解释对于理解神之旨意的意义研 究以及对于解释问题零散研究的系统化等努力,特别是在西方有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对《圣经》解释的历史传统,1654年J·丹豪色最早采用“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用作书名。 不过,真正说来,解释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近100多年的事情。自从19世纪施莱尔 马赫、狄尔泰等人将解释学作为一般解释学、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之后,解释学才获得了 自身的特殊意义,解释本身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被加以研究而形成了丰富的解释学理论。随后海德格尔从其基本本体论出发,赋予了解释学以本体论性质,而伽达默尔则将这种具有 本体论性质的解释学上升为一门哲学解释学来研究。这就表明,从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史来看,“学”与“史”是分开的,有解释的“历史”不等于有解释的“学”(即解释理论)。因为“一种 ‘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对其研究的对象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即自觉地把它要研 究的对象作为‘对象’来研究,并能为社会普遍所接受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①。 同样,中国的“解释学问题”可谓由来已久,甚至比西方有更长的历史,但“迄今还没有一套 自觉地把‘解释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且与西方解释理论有所不同的理论体系”②,其根本原 因在于,尽管中国对本文意义的解释古已有之,也非常普遍,但始终没有将解释本身作为对象 来加以研究,没有形成关于解释的一套基本原理和理论。因此,可以说,虽然中国存在着十分 明确的解释实践活动,但却一直不曾有过独立的解释学理论,因而,作为一门理论学科,解释学 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在中国解释学问题上,可以说,有漫长的解释史却无一般的解释学。

幼儿游戏理论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理论》 试卷 ______级_____县(市、区)______ 层次专业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五分。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坚持游戏的( )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 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 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届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龟色,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 A.单独游戏 D.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 A.社会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一概念被称为( )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基本活动的形式是() 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 C.游戏 D.作业 10、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A.符合艺术要求 B、安全卫生C.具有新颖性 D.具有教育性11、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是()A.确定游戏目标 B.选择游戏内容C.确定指导方式 D.考虑材料投放 12、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尘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 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这种游戏指导的方 式称为( )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13、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游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这种游戏称之为( ) A.本体性游戏 B.过程性游戏c.结果性游戏 D.工具性游戏14、相关研究表明,使用精美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更多地促使儿童()A.模仿 B.记忆 C.思考 D.创造 15、猜动物的叫声(2岁前)属于婴儿游戏中的() A.活动性游戏 B.智力游戏 C.感官游戏 D.发展语言的游戏16、有规则游戏的最大特点是()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使之

超出了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 一、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 精神科学的循环结构①在诠释学里很早就形成了一种解释的循环结构,这种结构在诠释学里被称之为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古代修辞学早就认识到整体与部分所谓诠释学循环,即要理解语句,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语词,而要理解语词,又必须先理解语句。宗教改革派路德和他的追随者曾把这种从古代修辞学里所得知的观点应用于理解过程,并把它发展成为文本解释的一般原则,即文本的一切个别细节都应当从上下文关系以及整体所目向的统一意义,即从scopus(整体结构)上加以理解;反之,整体结构的统一意义又必须从一切个别细节去理解。当把这一原则用于对《圣经》的理解时,他们反驳罗马教会独断论对《圣经》的解释,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乃是对《圣经》理解和解释的唯一正确原则:一方面对《圣经》的整体理解指导着对个别细节的解释,另一方面,《圣经》这一整体也只有通过对个别细节的理解才能获得。从这里,新教改革派提出《圣经》是自身解释自身的所谓《圣经》自解原则(Schriftprinzip)。 对于古代修辞学这种整体与个别的诠释学循环,伽达默尔在他的《论理解的循环》(1959)一文中写到:“我们必须从个别

幼儿游戏理论必打资料

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理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五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坚持游戏的( )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 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 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届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龟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 A.单独游戏 D.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 A.社会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一概念被称为( )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基本活动的形式是() 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 C.游戏 D.作业 10、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 A.符合艺术要求 B、安全卫生 C.具有新颖性 D.具有教育性 11、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是() A.确定游戏目标 B.选择游戏内容 C.确定指导方式 D.考虑材料投放 12、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尘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 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这种游戏指导的方 式称为( )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3、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游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

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

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 一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当代解释美学代表人物。1900年生于德国马堡,1922年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并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来到弗莱堡大学,见到在那里任教的胡塞尔,对现象学发生浓厚兴趣。1937年开始任教于马堡大学,1938年转到莱比锡大学任教,1946-1947年曾任莱比锡大学校长。1949年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同年又去海德堡大学任教。从1949年至去世前一直为海德堡大学教授。曾主持过久负盛名的德国《哲学评论》杂志工作。伽氏一生著述甚丰,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两个领域,其哲学解释学就在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960年出版《真理与方法》一书,此书为其代表作,构思最长,影响最大,曾多次再版,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发行。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诞生,并成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经典著作,也奠定了伽达默尔作为现代哲学解释学大师与著名哲学家的地位。本书正如其副标题所说"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即着重于揭示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现象的一系列特征。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即从艺术、历史和语言三个部分,阐明理解的基本特征。特别是第一部分"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着力对艺术经验的本体论进行分析,揭示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并展开了"理解"现象一般特征的分析。本书的书名《真理与方法》准确地说,应是《真理或方法》,也就是在真理和方法之间加以选择。实际上,伽氏反对把真理与方法划等号,而是试图凭借解释学本体论深入探讨真理问题,第一部分就是着重探讨"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关于方法与真理的关系,伽氏说道:"因而本书所关注的是,在经验所及的一切地方和经验寻求其自身证明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越科学方法论作用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1)可见,本书的主旨就是超越启蒙主义以来理性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而去探寻真理的经验。关于艺术问题,他又说道:"为了拒斥受科学的真理窒息的美学理论而保护我们由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对真理的经验,本书的探讨就开始于一种对审美意识的批判。"(2)他又一次对理性主义真理观影响下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意识给予了明确的批判。同时表明,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由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对真理的经验"。 伽达默尔写作《真理与方法》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十分明确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正是"二战"之后,人类又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一方面社会取得了进步,另方面人类的生存危机却愈加深重。因此,伽氏所面临的首先是物质进步与精神危机的矛盾。他说:"当科学发展成全面的技术统治,从而开始了'忘却存在'的'世界黑暗时期',即开始了尼采预料到的虚无主义之时,难道人们就可以目送傍晚夕阳的最后余辉--而不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吗?"(3)在这里,伽达默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物质与精神矛盾的图景。一方面,科技全面发展,但科技统治却使人类"忘却存在"而进入"世界黑暗时期"。面对这样的矛盾,应该怎么办呢?是像尼采那样因"上帝已死",而目送傍晚夕阳最后的余辉呢?还是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呢?显然,伽氏是取后者的态度,试图以现代解释学理论去克服当代物质进步与精神危机的矛盾,通过改变人的生存状态而去迎接最初的晨曦。伽氏所面临的另一问题就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所谓人文学科在德语文献中称作"精神科学"。在传统的理论中、包括德国弗莱堡学派的理论中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对立的。在德国,精神科学这个概念最早由狄尔泰提出。以后,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W·文德尔班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又进一步对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作了区分。弗莱堡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凯尔特及其它理论家也都作了不同的阐述。但都立足于两者的对立。当然,在实际生活中,科技拜物教的进一步泛滥,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涵义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扬弃了心理学界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它标志着儿童一些官能的成熟;而最近发展区则意味着那些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官能还未成熟。维果茨基还由此提出了“教学最佳期”这一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该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对儿童而言,最近发展区会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拥有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亦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为此,维果茨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 ①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②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③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使我们勾画出儿童最近的未来以及儿童动态发展的全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施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学影响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因此,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成为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伽达默尔理论作业

英汉对比翻译2014.5.14 关于伽达默尔阐释学和翻译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伽达默尔生平简介及其哲学阐释学的起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其中的三大理论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并理论联系实际,将阐释学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就误读存在的合理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作用和名著重译对文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阐释学、理解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 一、引言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在此之前,伽达默尔坚信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运动会给德国哲学界带来新的希望。来到弗莱堡以后,他不同意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观点,更多地倾心于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晚年的思想,他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所显露出的解释学危机看作一个“谜”,他没有在这个谜前止步,而是仅仅回避了海德格尔哲学归宿的形而上学问题,沿着海德格尔反心理学和反方法论的哲学方向,进一步推进了本体论解释学,并建立起自己的哲学解释学体系。解释学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说明哲学解释学研究的是本体论问题。哲学解释学关涉到一个远为根本的问题,即关于真理的问题。传统认识论将真理看作是那种以命题形式出现的判断与对象的符合。伽达默尔追随海德格尔,坚决抛弃异化真理观,确信真理就是存在的敞亮,即展露自身并随之揭示他者的澄明过程。质言之,真理就是去蔽,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本真阐明。因此,伽达默尔标举真理论,而反对狄尔泰的方法论。在《真理与方法》书中,从自己的真理观出发,伽达默尔强调艺术、历史,语言中的真理的经验,进而将解释学分成三个领域,即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展开了他著名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等等解释学原则和观点。 二、阐释学概述 阐释学(Hermeneutics)即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术语。Hermeneutics 这个词的词根Hermes(赫尔墨斯)本是上帝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他的宣言显然不是单纯的报道,而是解释上帝的指令,并且将上帝的指令解释成人间的语言,使凡人得以理解。阐释学的功绩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18世纪的施莱尔马赫把解释活动总结、归纳上升为一种一般的理论,使解释学转变为一种普遍适用于一切文本解释的普遍方法论。19世纪的狄尔泰试图把解释学当作使精神科学获得科学地位的一般方法。20世纪的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使解释学从一种方法论上升为一种本体论。伽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 1章:问题与方法 以往的研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同一或联合的关系,即它们是指同一个问题,只是两个名词而已,认为思维是“言语减去声音”;二是分离或隔离的关系,即它们之间没有联系。为了出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种分析的方法,第一是把复杂的心理整体分解为许多种元素,各种元素不具备整体的特性,如把水分解为氢和氧。第二是“单位分析法”,如把水分解我分子,不失去水的特性,把语言分解为词义。“由于词义即是思维又是语言,我们在其中发现了我们正在寻找的言语思维单位”。语言不是只有其声,还包含情感方面的意义,一个词具有概括的功能,只有理解了词的意义才能说掌握住这个词,简单的一个发音太简单了(对教学具有启示意义)。言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际和社交,它具有社会性。 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证明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在质而非在量的方面,儿童不是小大人。同时他认为皮亚杰的不足是受到“二元性”的影响,存在危机,“所谓的危机来自科学的事实材料与其方法论和理论前提之间的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一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间的争论课题。”(第10页)皮亚杰只阐释了科学的事实,有意回避哲学的问题(而维果茨基也认为他这种有意回避的态度,也是一种哲学方法)。哲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回避这个问题容易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维果茨基是唯物主义者。

维果茨基详细介绍了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皮亚杰“把一切逻辑特征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第12页)自我中心主义介于“我向思考”和“定向思考”(围绕着一定的目标)“我向思考被看作是思维的原始的、最早的形式;逻辑出现得相对晚一些;而自我中心主义是介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发生环节。”学前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较为突出,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常会自言自语地说话以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困难越大情况越是突出,这种阻碍可以让儿童知觉到所进行的活动,而到7、8岁后自我中心语言就消退了。但维果茨基认为,实则是原先大声的自我言语内化,变成了沉默的内部语言,即学会了思考,而不用发出声音。即使成人有时候也会存在自我中心的语言。我们常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做题时会发出声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但常常会干扰其他人的学习,一味地禁止不是好办法,保持正确的心态,需要引导他们内化自己的自我中心语言。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

2014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游戏具有主动性、虚构性、愉悦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3、苏联的游戏理论强调社会性,它以儿童参与游戏的程度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将游戏分为三类。 4、幼儿园活动室内常设的游戏活动区域有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益智活动区等。 5、良好游戏环境的特征:开放性、适宜性、参与性。 6.广义的游戏环境指游戏活动得以实施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 7、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一方面取决于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是否适宜,另一方面取决于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长短、节目内容是否健康。 8、在游戏时间安排上,小班、中班前期应该多安排象征游戏,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中班后期、大班可增加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的时间。 9、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平行介入、合作介入和指导性介入。 10、游戏评价是幼教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条件、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创设户外游戏场地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地质地貌多样化;第二,设备、材料多样,注重搭配;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布;第四,保持环境的自然性。 2、如何进行规则游戏的指导? 答:(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 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3、怎样指导角色游戏? 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1)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准备;2)对角色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3)对角色游戏进行评议。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知识点: 1,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习,成人的游戏是为了放松压力,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 2,学前儿童的游戏分类 3,分类游戏的游戏规则和游戏作用有哪些。如建构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戏选择不同 5,幼儿园常进行的游戏有哪些 6,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例如幼儿不参与合作游戏或者打扰别人游戏时等。。。。7,图文搭配,各类游戏的图片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要充分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点,寻找合适的游戏对其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游戏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幼儿完成一定的智力活动任务为目的的一种规则游戏 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和服装

把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文艺作品的角色,创造性的进行表演的游戏 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不自定主题,编造情节、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戏环境,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玩具 结构游戏: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和材料进行建筑造型的游戏 体育游戏 儿童游戏的六种类型 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童似乎不在游戏,碰上有吸引力的玩具才玩一玩 第二种是单独游戏。儿童独自一人摆弄玩具,并不关心他人的行为。 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儿童绝大部分时问在观看其他儿童游戏,并常常向游戏者提出问题或者建议。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 第四种是平行游戏。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但很少交谈,常常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第五种是联台游戏。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有交谈,有时还会相互借玩具。但不会围绕同一个目标分工或组织游戏。 第六种是合作游戏。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一、生平与著作 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在《自述》中,伽达默尔承认,正是在这个讨论班上的学习,使自己"首次实际地进入了解释学的普遍领域",他本人也深深地被海德格尔的思想所吸引,他说,"他做得极为出色,以致在我们看来他几乎成了一个复活的亚里士多德,他通过自己观点的力量和自身原始概念构成的独创性而吸引了所有的人。"(《真理与方法》P777) 在此之前,伽达默尔同其他很多青年学者一样,坚信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运动会给德国哲学界带来新的希望。来到弗莱堡以后,伽达默尔也见到了在此任教的胡塞尔,对现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伽达默尔很快感到,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是破除旧的形而上学而成为一门彻底严密的科学,但又最终回到了先验的基础,仍然蒙有德国唯心主义的阴影。伽达默尔赞同胡塞尔让对象直接呈现在人的意识中,通过内心体验去研究对象在人的意识是直接呈现的经验的思想,但不同意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观点。因此,伽达默尔更多地倾心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出版之前,海德格尔在课堂上向伽达默尔这些青年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对此在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时间性,彻底破除了旧的形而上学,一举改变了时代的哲学意识。可想而知当时伽达默尔受到的影响和震动是多大,晚年伽达默尔回忆这段经验时说:"当时我们期待着一种全新的哲学方向,这种哲学方向尤其是与现象学这充满魅力的词连在一起的,但是胡塞尔......仍停留在具有新康德主义印记的先

维果茨基

浅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 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摘要】维果茨基是苏俄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如支架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等层出不穷,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Abstract]Viggo, is an early a prominent Russian psychologist, the founder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school. He proposed the theory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pointed out that the two level of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 Think teaching should walk in front of development, to guide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the new education idea and pattern such as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mode,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and the dynamic evaluation of learning ability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produced a hug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ouble gives u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关键词】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教学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苏俄心理科学的主要奠基者,文化历史学说的的创始人,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运用莫过于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本学期对于外国教育史基本理念的学习加之笔者的专业方向,本文试图就这一理论及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一些探讨以期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内涵 (一)“最近发展区”的涵义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称潜在发展区,“儿童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1 1. 确立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之为“现有发展水平”指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意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上还不能独立完成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事,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真实的、现有的发展水平指向已经成熟的机能,是发展的结1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浅析林晓希

Vol.9No.5 2012年5月 第9卷第5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12伽达默尔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当代德国继胡塞尔、海德格尔之后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1960年发表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中阐述了其哲学解释学的主要思想,真正将理解明确的作为哲学本体来看待,建立起一种新的解释学理论。解释学至此由一门古老的技艺性的学问和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转变形成了系统的哲学解释学并且建构了一种新意义上的哲学本体论———理解本体论。 一、伽达默尔理解本体论简要概述 伽达默尔的理解本体论认为理解和解释本身就是人存在的方式,是人的根本属性。“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这就是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1] 人在理解关系中生存,它不是指理解者对存在的绝对把握,而是相反,它是指:凡是在某种东西能被我们所产生并因而被我们所把握的地方,存在就没被经验到,而只有在产生的东西仅仅能够被理解的地方,存在才被经验到。理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根本交往方式,理解不再是仅限于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一切认识都是理解过程,人的生活经验具有无法摆脱的理解和解释性质。理解也绝非一种针对一个所给予“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那个被理解的东西的存在。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现象本来就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理解本文和解释本文属于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伽达默尔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研究理解的意义问题。他所研究的不仅是科学及其经验方式的问题而是人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题。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在探究理解怎样得以可能?这是一个先于主体性的一切理解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即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理解本身就是本体,就是一种存在。存在这一哲学范畴的历史悠久,从古希腊传承至今,整个哲学史的发展都可以以此作为一个维度来贯穿,哲学史从探索存在开始,以追问存在为动力向前发展。 二、伽达默尔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梳理的重要性随着哲学史一起发展的存在的范畴逐渐失去了希腊哲学赋予的涵义之时,人们更多的去追寻存在于人之外的、绝对孤立性的实体存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伽达默尔认识到了人与现实生活脱节了,他将本体问题与人的生存经验和人最根本的理解经验联系起来。因此,伽达默尔的理解本体论是存在与人的活动之中的、非实体性的并充满着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的学说。在《哲学解释学》一书中,伽达默尔明确指出哲学解释学的任务与其说是方法论的,毋宁说是本体论的。效果历史意识虽然称其为意识,但更多的意义是存在。就目前学术界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研究来看,相关论著虽已有不少,但从本体论意义,特别是以存在为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论著仍不多见,虽然也有部分论文对这方面有所涉及,但往往也只是在宏观上来研究的,专门探讨解释如何把握存在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本体论形态出发,进而对其理论框架进行整理,由此强调了在当今科学理性方法统治下的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哲学不能放弃这样的主张,即它不仅要认识,而且还要获得某种实践效果。”[2] 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阐释了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分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对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人类的存在方式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世界和理解自我,在更高层面上反思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预想了人类世界的未来。这些都体现出了本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可见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探讨解释与存在的关系对更深入的研究伽达默尔哲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三、伽达默尔理解本体论的理论框架 从理论根据上说明理解的本体意义,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要解决的首要核心问题。可以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从根本上要说明、要建构的就是这样一种理解本体论,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浅析 林晓希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 摘 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未停止过研究本体论的进程。从古代本体论实体的存在,到近代认识 论转向的存在,再从现代哲学语言转向中的存在到解释学理解中的存在,相应的本体论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由传统的实体本体论发展为精神本体论。伽达默尔从哲学本体意义上来讨论人类的理解经验,从人的基本经验出发,通过回答“理解何以可能”建构起了理解本体论。哲学解释学并不是一种精神科学方法论,也不是一种为了避免误解的艺术,而是首要的或者根本上说是一种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要探究的是我们世界经验总体的关系,证实理解是存在的基本特性。从理解这一赋予存在新意义的本体论层面,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进行简要梳理,便于具体分析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理解;存在;本体论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