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高三语文西城一模阅卷分析讲评

2018高三语文西城一模阅卷分析讲评

2018高三语文西城一模阅卷分析讲评
2018高三语文西城一模阅卷分析讲评

【问题】1、没有概括意识,只是陈述、罗列文中表述。(3分)

2、只罗列表述,筛选信息不全,不准。(0-2分)

3、有概括意识,概括与陈述逻辑不统一;概括不准确。(3-5分)

【示例】

1.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对于“学”,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达到“自觉”的境界,借鉴圣贤书的同时,不要依从于它们,以自我提升为学习的目的。②对于“时”,在人们一生中,一年中,一天中针对不同的时段进行最合适的学习。③对于“习”,不只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同时注重实践,从知识技能的操作性上进行解释。

(以材料为单位整合、概括,6分)

2.①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应广泛。②学习方式:从自身切近处入手,以获取对人生的认识,学习与读书不可等同,应“不倚诵读”。③学习时机:教育有阶段性(学习要把握年龄时机),还要把握季节时节,每天的学习也要适时。④“学”与“习”的关系,不仅要温习知识,还要加以练习并进行道理、社会实践。

(贯通三个材料的整合、概括,6分)

3.在学习中要对日常人事体验,从而达到“自觉”;要诵读圣贤书,但不只靠它来学,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目标是使自己进步,学无止境。重视教育的阶段性,根据不同时令调节学习内容,安排学习内容适时。重视对学生道德、社会实践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际和社会实践。

(单纯罗列,无整合、概括,3分)

【示例】

1.①孔子之学博大精深,即使是他的弟子也不能完全领悟,更何况宋儒之辈;②人们对“道”各有各的理解,作者虽不及颜、曾,但也不必认为自己都错;③想要博学就要审慎好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而古人往往不愿后人过度维护,反而希望自己的理论被充实;④《性理大全》颁布后,人们只学这些,有才能的人不愿深造,限制了思想;⑤作者随着读书越来

越多,后悔被古人所宥,认为应当自省。(5分)

2.孔子学问高深广博,学习之人俱有得失,不可说宋儒皆对,我虽不才,亦有所得;宋儒并不希望自己的学说被奉为法令,而是希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非存是;如今学者要么习常隶旧,要么浅尝辄止,这是不愿违背“法令”,而非治学的态度;作者自身经历可见不可为古人所宥。(5分)

默写: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终刚强兮不可凌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7.相同:内容

..要与故乡有关(1分);情感

..为急切,期盼,怀念,渴望皆可(1分)。

不同:

范词的情感(3分,写任意三点即可):

①“无恙否”表达了对故乡是否有变故的担忧/近乡情更怯;

②“故山更好”表达了对家乡或家乡山水景色的热爱之情;

③“算年来,识翁者少”表达了少人识的遗憾之情;

④“喜山林,踪迹在”表达对家乡山水依旧如故的慰藉、喜悦、欣慰;

⑤“归鬓任霜,醉红未老”表达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刘诗的情感1分:

通过“被云遮”“要认家”等句表达了对于找不到家(或到不了家)的担忧(忐忑、不安、紧张、沉重、压抑、感伤)之情。

(结合内容谈情感)

【问题】

1、审题意识不强:分析诗词内容不扣情感,或者情感表达不明确。

2、诗歌理解欠准确、深入:①对于诗人情感的理解不到位,不能整体理解诗歌。②理解诗人情感比较单一,往往抓住一点就不再深入理解,读诗歌较感性,忽视了情感的变化、情感的丰富性。

3、答题:①逻辑思路:回答相同点、不同点,随意性强,条理性差。②语言表达:措辞啰嗦,繁简不当。

【示例】

范词和刘诗都表达回归故乡,对家乡景物的思念之情。范词中“故山更好”、“喜山林”表达出对美景的喜爱,“识翁者少”写出了久别故乡,乡人们更已不识的苦寂,“醉红未老”则体现出作者因回乡欢乐,而淡去那年华老去的苦楚,总体上十分快乐。而刘诗中“盲风”、“被云遮”表达了这次回乡郁郁不得志、压抑的心情,“认家”则体现了漂泊已久的酸楚悲凉。(6分)

19.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

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20.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21.①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②刚猛傲然,斗志高昂。③沉稳而有智慧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

22.看法一:①不会再向公鹿开枪。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

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作品的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如“沉着”“不

屈”,然后通过描写的方式来概括形象。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正面描写(肖像、动作等)

与侧面描写(狼的凶残)。

小说形象类解题思路: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人物言行,影响人物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把小说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情感)。

微写作

(1)有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有时也是如此。你认为下列

情节是“最好的安排”吗?请从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原著内容,自圆其

说,条理清楚。

①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药》)

②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迟到(《红楼梦》)

③精疲力尽的桑提亚哥回到岸上,睡着后又梦见狮子(《老人与海》)

9-10 结合情节,紧扣“最好的安排”分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一点分析透彻,能写出如果不这样安排怎样不好;就细节分析能看出是“真”读“深”读了作品)

7-8 符合题意,说理分析有亮点。

4-6 基本符合题意,夹叙夹议,对“最好的安排”中的“最好”分析欠缺。

0-3 表达缺失,只叙述情节不议论,或只空泛议论不关联情节。

【问题】

1.表达方式有误:将议论的语段写成了描写或抒情的语段,使用第二人称抒情。

2.理解偏差,严重脱离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如写凤姐迟到,是凤姐知道黛玉寄人篱下,故意

给黛玉一个下马威。

3.强加分析:说凤姐第一次闪亮登场就已经明显地预示出了她后来悲惨的结局。

4.人为拔高:把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相遇上升到人性伟大的层面,极尽渲染讴歌。

5.套路严重: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相遇,表述如作用题答法(让人怀疑是在背某阅读题答案),

虽无致命硬伤,却平庸不出彩。

6.高频选项未关注细微要求:写“老人”梦见狮子,未关注到是在“精疲力尽”时。

【示例】

①“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这个情节无疑是最好的安排。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

为人民而投身于革命,却不被他人理解,被杀害后华家还用他的鲜血以期治好儿子的病,这

本就有着无尽的悲剧意味。而坟场中华大妈与夏四奶奶相遇,并且不明真相地安慰夏四奶奶,

这极大地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矛盾性,进而放大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也巧妙地言说了文

章主旨——哀诉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人民的愚昧无知和冷漠自私。这个情节无疑是故

事结局最好的安排。(10分)

《药》中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的情节,体现了鲁迅精妙的结局安排与故事铺排

能力。一个是为儿子买人血馒头的广大麻木群众中的一员,一个是自己孩子为革命事业流血

牺牲前来祭奠的人。贯穿《药》的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于此处交织汇合,于巨大的讽刺意味

中表达了鲁迅对革命脱离群众而无果的沉重思考,对群众的愚昧麻木的痛心以及对革命者甚

至无意义的牺牲的悲叹。两者的相遇,于巨大的身份境遇的反差之中,突显了鲁迅精湛的情

节设置能力,深刻的民族忧患迸发于其中,可谓“最好的安排”。巧合之中寓以深沉的思索,

引发读者的思考。(10分)

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是“最好的安排”。内容上交代华小栓的死和两位母亲同

样即使面对死士也仍未醒悟的愚昧。以两人体现时代缩影,使叙事完整,情节丰满。结构上

使华、夏两家一明一暗的双线交织,通过坟场相遇,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暗喻“华夏”人民麻木愚昧的现状,反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讽喻当时中国黑暗社会现实。我认为这一情节安排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使小说完整且得到升华,并且作为结尾意味深长,引人回味,是“最好的安排”。(10分)

②若不是曹公特意安排王熙凤迟到的出场,又怎得让读《红楼梦》的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聪明绝顶,处事圆滑的“凤辣子”呢?贾府众多人物都来迎接林黛玉进门,唯有这个凤姐迟到却一点也没愧疚之意,嘴上好听的话像连珠炮,一下子就把黛玉和贾母夸到天上去了。搁旁人迟到早就羞愧难当,凤姐这样的出场安排暗示了她鹤立鸡群的爽朗泼辣性格,也为后来她成为“木石前盟”为数不多的人中的一员埋下伏笔。曹公心思安排之妙啊,真真的让人拍案叫好!(9分)

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迟到,这样的情节安排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是“最好的安排”。王熙凤的出场引出了对她人物形象的刻画。“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人还未见,先闻其声,这样的出场方式的安排将她泼辣、爽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其次,她的姗姗来迟的隆重登场,更体现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作为王夫人的内侄女,偌大贾府的总管家,她大权在握,又深受贾母宠爱,最后才出现引起读者对这个人物的重视,也恰合人物地位。所以王熙凤的迟到可以说是最好的安排。(8分)

③《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结尾处梦见狮子是“最好的安排”,因其合理、动情。合理在于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先后不分日夜地殊死搏斗,精疲力竭,理应睡去,如此安排使“硬汉”形象更为真实。而其“梦见狮子”更因动情而于结尾锦上添花:“狮子”代表一种昂扬、不服输、战斗到底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老人在卡萨布兰卡掰手腕时“手指渗出血”的时候,体现在当追捕大马林鱼时意识几近溃散,鱼也只成为“一个小黑点”,他却仍不放手时。这种精神贯穿老人一生,最终化为狮子在老人梦中多次出现,暗示其永不言败精神的延续,实在引人击掌叹服,鼓励人心。合理、动情,这边是“最好的安排”。(10分)

桑提亚哥在远海与大马林鱼搏斗一天一夜,终于胜利,却遭鲨鱼围攻,虽奋力战斗,最终仍只拖回了一架白骨。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岸上,小说以在马诺林的陪伴下,老人睡着“又梦见狮子”结束。狮子在小说中几次出现,象征的是勇气与力量。桑提亚哥年轻时是强悍的少年,他总会梦见狮子,小说以他又梦见狮子作为结尾,意在说明尽管历尽磨难,即使他被毁灭,他也要凭借勇气与力量“不被打败”,这种意志不朽,这便也是桑提亚哥“从未放弃过希望”的绝佳体现。海明威应用他的冰山理论,将老人归来后仍年轻、勇敢而坚韧的心境表达出来,是最好的安排。(9分)

(2)在特定情境下,人们会特别想向已经去世的亲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想法。阴阳两隔后,翠翠对妈妈、江姐对丈夫、孙少平对田晓霞会倾诉什么呢?请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向逝去的亲人倾诉的话。要求:体现人物所处的情境,符合作品内容,有感染力。

9-10 情境、抒情都具备,关联精彩,表述真诚优美流畅。 问题:

1、审题:不关注“情境”。

2、选择不佳,兴趣与能力不符。 7-8 情境、抒情都具备,关联合理,表述流畅。 4-6 情境、抒情都具备,表述一般。 0-3 情境、抒情,只有其一,或情境与作品无关。

【示例】

①妈妈,今天爷爷又去船总家了。我知道他要去为我争取幸福,可是爷爷走的时候脸色不好,他最近似乎总有心事,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从遥远的河面上为我送来温暖的歌了。爷爷的眉宇间总有抚不平的忧愁,就是那种每次提到您都能在他脸上浮现的忧愁。关于您的事情我从不敢多问,因为爷爷忽然黯淡的眼睛总让我心痛。您是爷爷心中永远的伤口。我小心翼翼害怕碰到它。可是我还是让爷爷伤心了,他望着我的眼睛里,我似乎看到了您的影子。我究竟怎么做才能让爷爷开心,让他的歌声再一次飘荡在河面上呢?(10分)

②亲爱的,请允许我这么叫你。其实那天我看到你的头被挂在城门之时,我一下怔住了。是你带我加入共产党,遇到困难是你永远帮我解决,你是我最后的依靠。他们总觉得我是一个刚强的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可是我也是女人啊!我也想倚在你的怀里度过余生。当时我甚

至想过轻生,但是你说过共产党是你唯一的信仰,你多么多么渴望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所以我想替你走下去,完成你那未完成的梦想。明天就是我被处死的日子了,很抱歉我没能替你见到新中国成立那一天。不过我们绣了一面五星红旗,我想带给你。明天,我们就能见面了,我相信我们会在革命的炮火中永生!(10分)

老彭,你一定正看着我吧,你一定看到我幸福的笑容与手中上下翻飞的针线了吧。这是我们的五星红旗,与毛主席手中一样的红旗啊!我多希望你也能摸摸这属于我们国家,代表我们国家的旗帜啊!但你也看看环绕在我身边的这些年轻的笑脸,她们的上空今后将有五星红旗在飘扬!我想念你,我想与你分享如今我胸膛中充斥着的巨大喜悦,我想与你一同畅想我们的国家——中国将来的模样。但我的战斗不能就此停止,我还要用我的眼去见证五星红旗在这片土地上飘扬!(8分)

③亲爱的晓霞,执笔欲写却迟迟难以下笔,曾经那些《参考消息》中的英雄伟绩还历历在目,今日你便成了这英雄本身。我以你为豪,但悲痛万分。我感谢你,我的视野因你而开阔,我的心灵越过低矮的农舍,向宇宙飞驰。我要感谢你救我于泥泞,为我与红梅那段前尘往事给予我精神的鼓励。我要表白你,我是那么热切地爱慕你,我对你的情感早已多于友谊或是爱情。如今我们竟阴阳相隔,我无法与你共论国事,共读伟大的文字,但我会带着如你一般的勇气毅力独自走下去!念你。(10分)

晓霞,你知道吗?今天是两年之约的那天。我看到了那山坡依然翠绿,那棵树依旧挺拔。而你,却欣赏不到了。其实,我一直不相信你会死。你是那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你勇敢而睿智,灵动而活泼,在你跃入急流中的那一刻,我知道,你的善良勇敢不允许你看着一个孩子这样无辜地离开世界。但我却心疼,你总是细心的想到身边人而却经常不顾自己的安危。我知道,你定不想看见我消沉,所以我答应你,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我曾幻想无数次执子之手,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但现在,我不会忘记你,我会把对你的思念刻入心底,珍视每一个当下。晓霞,再见了。(9分)

(3)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⑤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9-10 论语解读准确,与话题搭建合理,论述充分、严谨、有逻辑,表述精彩。

7-8 论语解读准确,论述话题合理,议论有层次,解读或议论有亮点。

4-6 论语解读基本准确,结合论语议论话题,基本合理,没有层次,缺乏逻辑。

0-3 观点不清,论语、话题只有其一,或论语解读错误。

【问题】1、《论语》阅读不够,理解不准。

2、选择不佳,能力误判。

【示例】

①选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说话谨慎小心而行动勤勉敏捷。首先,我认为即使人人都有话语权,所言的内容也应加以思索。而“讷于言”正是规范话语的保障。唯此,才不会出现网络上“互喷”,或是当事人受到舆论迫害的乱象。此外,我认为在拥有话语权之后,所言之事应有相应的行动加以匹配。而“敏于事”旨在提醒督促我们这一点。这样所言之物才非“大话、空话”,才有意义。因此,我选择③来提醒人们,“话语权”也是有条件的,也应为此付出行动。(9分)

②对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我所持有的观点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也就是说对于无论好恶的各种信息,我们都不可不察。在这个想说就说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我认为如果以无脑接收,跟随大众,人云亦云,而不加以自己的思考,那我们的思维将趋于平庸,甚至误入歧途。能够独立思考,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性质,不能摒弃它。只有明察好恶,才能让我们于一方净土中追求生命的高度。反之,我们将被各类信息迷惑,丧失我们宝贵的思想。(9分)

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意为一个花言巧语娴于辞令的人鲜少是仁德的。在如今人人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这句话仍给我们以启示。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语言表达为越来越多巧言令色的人提供了机会,于是我们发现网络上悦耳动听或是看上去十分聪明的言论层出不穷,读时虽觉畅快,之后却觉空虚亦或消极。这就是因其背后缺乏“仁”的支持,巧言令色的背后可能是极复杂的利益驱动,甚至是可怕的凶恶动机。而那些粗砺朴拙的言论却实为仁德善良的载体。孔子的话为如今身处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的我们提供了一剂令人头脑保持清新的绝佳药方。(9分)

④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我想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要在言语上木讷迟钝而在行动上敏捷迅速。“人人都有话语权”无疑有它的好处,即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这也导致一批人成了“键盘侠”,每日在互联网上指责别人,自己又无任何实际行动。在现在,我们缺乏的不是“新闻发言人”,而是真正做实事的人。希望以后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不是事后的谩骂,而是遇到事情时的挺身而出,人人都以“行”而非“言”发声,讷于言而敏于行。(8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