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城市经济学复习提纲

最新城市经济学复习提纲

最新城市经济学复习提纲
最新城市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经济学产生背景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是经济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区域经济学的分支。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是地理学范畴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3、城市的起源:防御说、分工说、地利说

4、城市的定义:(1)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市——商品交易的场所。

(2)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5、城市的特点:密集、高效、多元

6、城市的功能:基本功能(包括载体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特殊功能

7、城市的类型:(1)按功能分(综合性、工业、矿业、交通港口、风景旅游)

(2)按人口规模分(<50万,小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100万-300万,大城市;300万-1000万,特大城市;>1000万,巨大城市)

(3)按行政地位分:4级:省级(直辖市)、副省级、地级市、县级市

8、城市化:(见下章)

9、城市管理:4方面: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即人、财、物、环境。(请自行了解每方面管理的大致内容)

如:世界三大经济区?中国八大经济区?基尼系数?恩格儿系数?城乡规划包括的5内容?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1、城市化理论

提出:西班牙——赛达《城市化的理论问题》——1867年首次提出

定义: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包括3个内容:(1)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2)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3)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产生动力:农产品剩余、劳动力剩余

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了解各过程特点)

类型:(了解各类型基本特征)

(1)向心型——离心型(扩散)

(2)外延型——飞地型

(3)景观型——职能型(间接)

(4)积极型——消极型(假、过度)

(5)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测度指标:

(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

(2)复合指标法

2、集聚经济理论

提出:德国——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1909年提出

定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类: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

3、经济区位论(3个: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农业区位论

提出:19世纪德国冯杜能——《孤立国》(第一部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基本内容:

目的:立足单一经济主体,着眼于到城市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省。

模型:孤立国(P40图2-6)——农业区位向心圈——杜能环(圈)

结论:离城市中心越远,运费率越高,区位地租越小;

区位地租与到城市中心距离和运费率呈反向变动。

——工业区位论

提出: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

基本内容:

着眼于用区位因素分析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最省。

(1)区位因素有很多

(2)不同区位因素对不同行业影响不同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理想的工业区位:

1、充足的原料、动力

2、廉价的地租

3、质高价廉的劳动力

4、广阔的市场

5、政府政策优惠

五种指向型工业:

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

解释:武钢或宝钢的选址?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工厂选址?

——中心地带理论

提出:

(1)克里斯泰特德国城市地理学家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2)廖什德国经济学家1940年

基本内容:

(1)一个拥有不同市场空间的城市体系会自发出现和存在

(2)证明了六边形式的空间结构对单一产业来说是最优的

基本图形:见书

解释: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商业点布局及其特点?

第二章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1、城市经济增长

内涵:是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测度指标: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国民收入指标)、生产能力的增加(就业量指标)

增长方式:增加要素投入、提高要素生产率(即从粗放型经济增长2高2低变为集约型增长3高1低)

基础条件:(略)

限制因素:(略)

2、城市经济发展

内涵:除了收入提高外,还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GDP中随着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

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政府在制定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政策时应考虑的2个目标:

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公平化

政策方向:产业政策、要素投入及收益政策、公共环境政策

了解: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是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第四章城市规模分布

1、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1)城市首位律

(2)城市金字塔

(3)位序规模法则

(4)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2、首位城市: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3、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而城市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4、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5、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首位分布:作用力量少、人口少、面积小、城市历史短的国家。

常见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控制强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作用力量多、人口多、面积大、历史久、条件复杂的国家。

常见于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控制弱的国家

6、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略)

a)位序-规模分布

b)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c)改革开放以来,首位度指数回升

d)高位序城市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的多

第五章城市土地经济

1、土地分类:(不同标准)按功能:2大类、9中类、16小类;按开发程度:生地、毛地、熟地

2、土地特性:

自然属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

(3)质量的差异性(多样性)

(4)功能的永久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经济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

(2)用途的多样性

(3)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增值性

(5)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6)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7)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地租理论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极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4、我国城市土地制度

城市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村、城郊除法律规定外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

取得土地使用权方式:行政划拨、出让(土地一级市场)、转让(土地二级市场)出让方式:挂牌、招标、拍卖

转让方式:买卖、赠与、交换

土地使用权年限:70年——住宅用地;4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50年——工业、文、体、医、综合用地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三大经典理论(模型)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第六章城市问题

1、常见的城市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安全问题

可持续性城市发展

7、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之道

解释:城中村产生原因?现状?如何改造?

8、可持续性发展

概念: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内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如何做好招商工作

艾雷特青海事业部

说到招商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谈判的人就是帮助客户进行合理投资建议,让对方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所以来说,我们是在帮助我们的客户推荐更好的赚钱通路和渠道,当然我们也不是圣人,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会一味的求别人办事,因为这本身就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不必委曲求全,那样的合作最终会把企业带向深渊,走向末路。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利益,有更长远的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更何况对于一个高效的、回报良好的投资,他的投资回报与我们的工资相比,常常是沧海和一粟的关系。招商人员开展工作前,首先应了解自己所在的市场以经营什么商品为主,什么为辅?客户门店经营档次如何?是高档,中高档,还是中档?在经营品牌的分布上有什么特色或与其他婴童连锁、大卖场相区别的地方?一般引进商品的价格线和商品线有什么标准?等等。做好相关工作。就要以以下的标准和计划执行自己品牌的招商工作:

1.了解经营定位规划和招商工作计划

市场前景的分析。把本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和机遇,介绍给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507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4 0202Z1 ★城市经济 学 (2 02城市经济发 展战略刘治彦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01经 济学原理③3124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二、导师介绍 魏后凯: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地质矿产 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北京市、广东省、宁波市 等决策咨询委员。 二级学科专业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区域政策、城镇 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规划等。负责主持了70多项国家重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公开出版独合著学术专著12部, 主编学术专著20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 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99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所领导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人员。 宋迎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大

住房与城市经济学—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

第二讲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案例:吴江与苏州合并 2012年9月1日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合并位于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从9月6日起,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吴江市将正式撤县,以“吴江区”的身份整体并入苏州市中心城区。 此次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接壤,此举将有利于加强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能力,理顺苏州古城保护和太湖整体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还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而拥有部分太湖水面和岸线的吴江撤市设区,将使得吴江区既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又获得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并有利于理顺太湖整体保护开发体制机制。 吴江经济实力: 数据显示,2006年末吴江地区总产值为640亿元,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亿元,4年之间增长了56.2%。2011年,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增长,达到1192.28亿元。 据了解,苏州下辖五县市均是全国十强县,苏州市中心城市首位度偏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调整前苏州城区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均占该市比不足四成,而调整后各项指标占比都将过半。 事实上,在苏州吴江未合并之前,两地之间就有较大的往来,苏州与吴江几乎连片发展, 2010年,吴江市成立了一个西邻太湖的“滨湖新城”。这个新城位于吴江北部,与苏州的吴中区接壤,规划打造“滨湖生态乐居名城”。而一线之隔的苏州吴中区也几乎同时抛出了以现代化商务办公集聚区为主的“滨湖新城”规划,且与吴江的“滨湖新城”相连,从地图上看,二者实则为一个整体。 可见两地在合并之前均已为合并做准备,苏州和吴江重组经济地理一是可以通过区划调整降低交易成本和政府管理的相对成本,增强苏州作为整体的竞争力;二是便于苏州整体的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可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活条件。 对合并的思考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 事实上,中心城市做大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多地都有所尝试。就在去年,安徽省原巢湖市拆分,大部分并入合肥市,合肥借由此举成为皖北经济带的有力支持,同时达到抗衡南京经济圈的功能。 从整个世界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相对固定,他们之间很少因为有行政壁垒要破除而合并来合并去,更多的是通过区域合作、竞争的方式来推动发展。 不过,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同时也在全球竞争中显示出绝对优势地位。比如美国东海岸大都市区,以及西海岸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大都市区,还有英国的伦敦大都市区、法国的巴黎大都市区、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区等等,这样的大都市区,可以调配和利用很多资源,其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流动速度非常频繁,基础设施更好,经济活跃程度更高,文化更多元更丰富,从而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仍处在外延扩张式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省区或城市,更多是依赖和寻求支配更多空间资源和经济资源,例如土地资源及其所附着的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土地资源尤其受到中国各地方政府重视。许多地方希望突破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希望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扩大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资源。与此同时,还希望通过调整扩大行政区划,增强自身经济地位,从而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从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来看,长三角尽管在全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但仍难以突破由行政区划和利益分配造成的行政壁垒,这也是大城市不断出现以相互抗衡的重要原因。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着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C.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二)

第二讲市场和政府,政府的作用 第三章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很行,为什么还需要政府? 回顾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两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是因为市场规则可以激发人的动力,利用人追求自私 的本性,通过互相交易来利他,这样,每个人都有劳动和交换的动力,每个人的境遇都会通过竞争、交易而改善。 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原理六、七中的“通常”和“有时”二个短语可圈可点, 这就是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同意的大市场、小政府,能由市场解决的交给市场,这是绝大多数的情况;实在不行了才交给政府,这是少数的情况。反过来就不能成立了。然而,何为“通 常”、何为“有时”,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情况,而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中有所变化, 这是因为,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局限条件不同,这些条件有时导致政府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 有时导致市场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 3.1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斯蒂格利茨认为,人们对市场的不满主要在三个方面:忽视经济学的规律,收入再分 配问题和私人市场名副其实的失灵1。我们分别来讨论这三种情况。 3.1.1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和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 首先,忽视经济学规律的人会对市场有很多抱怨,房价为什么那么高?交通为什么总 是拥堵?学了经济学,我们知道,很多人们不满意的结果是由于稀缺带来的,经济学家把很多情况并不看作是市场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生活中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些事情能不能变得更好?也许;这些事情能不能够完全解决?可能做不到。 把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所有涉及的人的境况都不因此而恶化,这样的变化叫做 帕累托改进。这是依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命名的。很明显,经济学家所要追求的更好的那条路是帕累托改进,而做出帕 累托改进是非常难的。因为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一个政策或者做法如果不能改变资源稀缺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P129-137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经济学第3章

第三章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 重点: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及其渊源、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 变化、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城市空间规模与城市蔓延、城市土地制度与空间 规划、城市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 难点: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 前言 (一)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1.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城市空 间分析的基础),基于土地是城市中最核心的资源。 2.理论渊源——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 年,《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说明围绕着一个中心城市,农业生产的分布呈现同心圆 的状况,由内向外生产的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递减,表现为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由内向外有规律的空间分布。 (2)集约度递减的原因在于存在两种替代关系:一是交通成本与地租的替代关系,距离中心城市越远,交通运输的成本越高,导致生产者能够支付的地租越低。二是随 着地租的下降,生产者又会用土地来替代资本和劳动,从而导致了生产集约度的下降。 (二)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继承表现在其理论采用了杜能的单中心模型,即讨论 围绕着一个给定的中心,经济活动如何分布;而作用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机制又 沿用了杜能提出的两种替代关系。 2.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发展 (1)研究生产用地的同时着重研究了居住用地的空间选择和区位决定 (2)在居住用地的分析中又讨论了住户的居住面积在空间中的变化

第一节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 (一)土地市场的竞标租金 1.竞标租金厂商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标价格,它与土地的区位(单中心城市)相关,在生产成本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越高,厂商能够支付的土地租金就越低,“竞标租金”越低。 2.基本分析 (1)假设城市的中心是商品市场(单中心模型),所有的厂商都要把产品运到市中心去销售。那么在距市中心越远的区位上,运输成本越高,竞标租金就越低,表现为一条下行的线,其斜率由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所决定。 (2)城市中有众多的厂商,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不同的,他们的生产成本不同,运输成本也不同,对同一区位的土地的竞标租金就也不同。表现为多条不同的竞标租金线。图中的A、B、C、D 代表四个不同的厂商,各自有一条竞标租金线。根据“价高者得”的原则,每一块的土地都分配给出价最高的厂商来使用,A 厂商得到O - d1 的土地,B厂商得到d1-d2 的土地,C 厂商得到d2- d3 的土地,D 厂商得到d3- d4 的土地。市场中的实际地租随距离而变 化的曲线,就是各厂商竞标租金的外缘线,称为市场租金梯度线,即地价曲线,从 城市中心向外呈下降的趋势。 (二)住房市场的竞标租金 1.在城市中的每一个区位上,住房都被出租给出价最高的住户来居住。 2.住户的出价与其收入、消费偏好和通勤成本有关。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三)

第三讲 城市财政 第四章城市财政 政府的钱从哪来、用到哪去? 城市财政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具体执行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职能。是对上一章的具体描述和安排。 4.1 地方政府的运行 4.1.1 地方政府的职能 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80)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政府职能: 1、稳定性。政府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 2、收入再分配。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方法,重新分配收入和财富。 3、资源配置。政府制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决策。当政府决定生产某一特定产品时,它必须决定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当政府向私人部门提供补贴或者征税时,将影响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决定。 这些政府职能是由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但侧重有所不同。国家政府主要负有制定稳定政策的责任,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只有在国家水平上才更加有效。在收入再分配领域,国家主要负责区域之间的支付转移和再分配,缓解由于地理差别带来的不平衡;城市主要负责城市内部的支付转移和再分配,而政府税收则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享。在资源配置领域,除了一些国家重大的设施是由国家政府主导配置之外,在城市中的大部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因为地方政府对提供当地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有效率。 无论中外,城市的公共产品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以美国为例,大多数服务——警察保护、学校、道路、消防、图书馆、公园——主要是由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这部分支付占美国公共部门支出的40%。在许多领域,州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在增长,少数领域(比如教育)联邦政府的资助也在增加。例如,虽然现在州和地方政府仍然负责小学和中学教育,联邦政府仍然提供6%的资金。在中国,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城市中的道路、地铁、自来水、公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大部分的公共产品都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铁路、高铁、电力网络、区域防洪、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等由国家政府负责提供。也有一些项目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担的,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其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全额负担,在经济比较困难的西部地区,主要由国家政府全额承担,另外的一些地区则由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

第八章城市土地经济 8.4 土地的特性 8.4.1 土地的自然特性 1)不可移动性 土地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不可移动。因此只能就地利用,是买者进行选择,然后状态独有,优劣之分,所以出现了级差地租。 2)原始性 供给的相对有限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有限性和独占性。 3)不可毁灭性 作为空间位置是永存的,但狭义上,作为耕地是“可毁灭的”。 4)独特性 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土地,不能实现完全替代。 8.4.2 土地的人文特性 1)用途多样性 因而出现了利用的竞争、优选问题,拥有者趋向于最高收益的用途。土地利用选择的一般顺序是:商业、办公、居住、工业、耕地、牧场、森林、不毛荒地。 2)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 环境、交通、市场距离等可变,并经常处于变化中; 经济学家奥尔森:最优的区位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区位”生产者根据市场公共产品“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3)合并和分割的可能性 作为实体,地球表面的土地都是联结在一起的。不过,从农田开始,土地就被划分成一块一块供不同的农民耕作,因此也就有了土地权益的分割。在城市中更是这样,土地的产权不仅可以在平面上进行分割,还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分割;不仅可以在空间上分割,还可以在时间上分割。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土地产权既包括完整的产权,即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也可以仅指使用权。按照张五常和科斯的论证,仅使用权私有,仍然是资源所有权的清晰界定,两权的分离对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所有人没有任何影响。使用权所有人的在土地上的合法权利受到土地法明确保护,土地法第十三条规定:“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1” 土地的产权作为权益可以合并或分割,可以买卖、互换、赠与、继承、征用、调整、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30,142,144,146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教学内容

城市经济学 1.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分化成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前者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包括城市与国民经济以及城市辐射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后者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城市内部所特有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 学科性质:城市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同时也是一门属于中观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内容。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2.城市特征及分类(人口标准)。 特征:密集型-物质与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经济上的非农性-城市的经济特性 分类:根据行政级别可分为四类: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 根据人口规模分为:(1)户籍人口:特大城市(100万人口)、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2)常住人口:2型小城市(小于20万)、1型小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2型大城市(100-300万)、1型大城市(300-500万)、特大城市(500-1000万)、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 3.如何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解释城市的形成。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当商品流通要求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即应运而生。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商人便在交通运输的特惠地点聚集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致早期城市的产生。 规模经济: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经济力量。比较利益仅为社会分工和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规模经济的存在则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在存在规模经济时,生产必须在一定规模上进行,才可得以降低生产成本。 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集聚,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其产生的原因:空间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利益、信息传

城市经济学—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摘要】经济外部性和生产创新性要求城市产业空间集聚,柔性生产方式促使产业集聚更加小型化和灵活化,产业集聚区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引入产业集聚区这一概念,阐述了睢阳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关键词】产业集聚区睢阳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按照各自经济区位的要求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过程,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产业的空间性和聚集性[1]。 不同时期的产业空间布局与集聚形态带来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是由CBD、开敞空间、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用地等多个特点清晰明确的功能区组成。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服务经济的主导和产业分工的细化要求更小、更具创造力的“产业集聚区”取代城市功能区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新的地理现象是新时期城市要素的重新组合、区位选择和集聚,必将带来城市布局调整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2]。 产业集聚区是指相互关联的产业或企业根据自身区位选择集聚在城市空间特定区位的产业组织地理实体,是产业发展的新型空间载体。产业集聚区从产业角度上,可以划分为制造业集聚区和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是城市功能区适应全球生产方式柔性化和产业组织小型化的需求而进行的演化,将对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睢阳区产业集聚区分为南区和北区,总规划面积约26平方千米。南区位于商丘市区南部,距睢阳区城区3公里,北起连霍高速向南延伸2.5公里,东起105国道,西至商周公路,大致呈长方型分布。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涉及睢阳区宋城街道办事处、阎集镇、路河乡三个街道、乡、镇。北区具体范围:105国道以东,华商大道(南三环路)以南,商永公路以北,东至宋城街道办事处行政辖区边界与商丘国际华商产业园结合,规划总占地约3.23km2。 从功能上来看,睢阳区产业集聚区划分为纺织产业园、机械加工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化工产业园、木材加工产业园、建材产业园、民营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9个功能分区。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和生态化工。北区比邻城市中心,定位于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区,是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为主导的产业新区;南区定位于承接产业转移和过渡的集聚区,以纺织、化工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区。 睢阳区产业聚集区规划期限为15年(2006年-2020年),分三阶段建设:第一阶段,完成前期准备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2006年-2008年);第二阶段,完成起步区建设(2009年-2010年);第三阶段,工业集聚区全面建成,并产生预期效益(2010年-2020年)。

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浅谈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市的经济是整个城市各方面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城乡的发展为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则支持着城乡的各方面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学科。它与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姐妹学科一起,都是城市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分工,又有所交叉,其研究领域互相渗透,其研究成果也可以互相借鉴。 城乡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该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按照编制城乡规划的节段又可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可以说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在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基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组合。 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乡规划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土地资源分配及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城乡规划进行统筹安排与解决。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化有一系列理论不如其动力机制为:农业发展史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石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等。 城乡规划将遵循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研究理论进行相关的统筹规划,达到城乡发展符合经济规律,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发展。 二基于经济中心与中心城市问题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式就是中心辐射式发展,城市群中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辐射周围的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中由经济中心地区向周围辐射发展。 在城市经济学中经济中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是工业生产中心 2 商品流通中心 3 交通运输中心 4金融中心 5 信息中心 6 科学技术中心 7 文化教育中心 而城乡规划基于经济中心与城市中心的作用于性质来进行城乡规划的统筹规划。要在格局,交通,建筑等多方面体现经济中心的作用,便于它

浅谈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论文

城市经济学 课程论文

浅谈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摘要: 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而发达国家也在将城市的建设进行优化,使城市也更发达更现代化。不管是城市化阶段,还是使城市的更发达的阶段,城市的进一步规划都离不开城市经济学。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简介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1.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做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它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