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前言:

三年级一节科学课中的偶然事件:一女生课上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去喝水行吗?”教师好奇的目光使她不由感慨地说:“今天我妈准把卖盐的打死了,就那鸡蛋炒西红柿齁咸,要再多放点儿盐,就变成鸡蛋西红柿炒盐了。”满脸的稚气引来了哄堂大笑。教师突发奇想,联想到三年级科学课中的有关溶解的内容,想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就笑着追问:“你觉得如果你妈再多放盐就真的能变成炒盐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大家兴趣俱增,热情高涨,意见不一。经过梳理,大致出现了两种意见:其一是不管怎么往鸡蛋西红柿里放盐都不会出现炒盐的现象;反之则不然。面对分歧与争执,老师萌生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在需要中去探索此问题的想法,将三年级科学课中一个仅有一句话一幅图的课后小活动为主题,设计了本次探究活动。旨在让孩子的问题在他们的探究中得到解决,并能从中培养他们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也确实使学生自主地深入到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探究获得了对身边生活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整节课里围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展开活动,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全过程,旨在让他们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中激励学生产生小组合作的强烈愿望,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理解科学的实质与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说服力、诱惑力和震撼力,品味科学探究之美。

Ⅰ、教学设计

概念说明:

主要概念:

在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在一定的温度下,一杯水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食盐,初步感知一杯水是不能无限制的溶解食盐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体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猜测与假设—设计方案—

探究验证—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再次猜想”等合作探究过程,知道一杯水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一)科学概念

1.这节课为学生介绍以下概念: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杯水里所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有限度的。(以下所提到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均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当时的室温),一定量的水里所能溶解的食盐。)

2.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知道食盐能够在水中溶解,但不知道一杯水里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食盐。

层次2: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初步感知到一杯水是不能够无限制地溶解食盐的。

层次3: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活动方案,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较好的理解在一定的温度下一杯水是不能够无制地溶解食盐的。

层次4:学生能够理解在一定的温度下,一杯水是不能够无限地溶解食盐的,并能用此来解决“鸡蛋西红柿炒盐”是否存在这一实际问题。

(二)科学探究

1.本节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以下探究能力的机会;

(1)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活动方案的设计能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探究能力

层次1:学生不能自己设计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活动方案,也不能准确的进行实验操作;

层次2:学生不能设计一杯里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活动方案,能借鉴别人的活动方案,进行操作并观察到其中的实验现象;

层次3:学生能自己设计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活动方案,并能较好的进行实验操作,并能进行表达、分析、归纳,且形成科学的解释。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熏陶与感染的渗透点:

在实验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过程中,致力于学生的“五心培育”,即:培养孩子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并加以关注的专心;在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细心;反复验证,直至实验成功的耐心;探究问题逐步延伸、深入,争取更多发现和成功的恒心;以及对人、事、物高度责任心。以收到“德育无痕”、“德育润心”的效果。

二、实施条件:

学生实验所用的材料:水,烧杯,取两克食盐的标准小勺,大勺、搅拌棒、食盐;称食盐所用的天平;实验记录表;用来进行展示交流用的实物投影。

三、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Ⅱ、教学过程与实施

第一步:创设情境,大胆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将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谁知道我用勺子搅拌之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猜想实验现象:食盐会溶解了。

教师(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勺食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勺食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验证猜想:食盐又溶解了

(教师继续往里放盐)如果我不停地往里面放食盐,不停地搅拌,食盐会无限地溶解下去吗?

多次猜想出现两种现象:生1:会;生2:不会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既复习了溶解这一概念,为本课探究活动做铺垫,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做中学中讲到,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并制定出实验计划

谈话:你们的猜想是正确呢?怎么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呢?

学生回答:做实验验证。

教师灵活运用都想证明自己猜想“是正确的”这一心理,激发学生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打算怎么验证呢?

学生1:先放入一勺盐,搅拌后,等全部溶解后再放入第二勺盐,就这样一直放下去,看它是不是无限的溶解的。

学生2:先取点清水,放入一勺食盐后搅拌,等全部溶解后依次放入第二勺盐,第三勺……看它是不是否有限的溶解。

教师:同学们各自有了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到前面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一会儿你们就可以亲自动手验证你们的猜想。看一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揭题,板书: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提问:实验之前我们先想一想,在动手验证时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的呢?

生谈注意事项:

生1:水不能洒了。

生2:盐也不能洒了。

生3:用勺子取盐要公平。

教师:怎样做才算公平?

生4:用天平称一称一勺食盐有多重。

生5:用尺子刮平。

(“做中学”中提到,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探索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这样学生会在不断实验探究中得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有个小问题想请教大家:如果加入到第7勺食盐时怎么搅拌都不溶解了,那应算溶解了几少勺食盐?若加入到第17勺食盐时怎么搅拌都不能再溶解了,那应算溶解了多少勺食盐?现在你们应该知道怎样计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了吧?

(“做中学”中讲到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老师以一个平等身份自然介入,适时补充要求延伸教学活动,正好体现了老师的引导和教师的教。)制定好实验方案后学生便急切的想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1、记录实验中有什么新的发现;2、真实地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及时填写在黑板的记录表中;3、做好实验汇报的准备。

组织各组进行实验分工,检查实验材料。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有分工与合作的意识,也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教师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谈一谈将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几个学生自己的验证方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的学生谈到放

一勺食盐进行搅拌,等食盐全部溶解之后再放第二勺食盐,就这样一直放下去,看它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有的学生谈到还要确定好取水量的多少等相关问题,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正确做法及的验证方法,并提出要想更准确的验证自己的猜想需制定出来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验证想法,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实验时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不是说教师一点也不管,总得来说实验方法的设计指导应是全程的,就是说实验前预选方案要指导,实验中改进方案也要及时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方法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制定实验计划

第三步,全班讨论交流实验计划

通过交流小组之间的实验计划,学生会考虑到在溶解食盐中取水多少的问题、怎样放盐的问题、为了数值精确选取勺子大小的问题等。让他们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经验、认识水平的不足,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做中学”理论提倡学生亲历探究自然的奥秘,在提问、设想交流的过程中,提倡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活动,带着问题离开。这恰恰是“做中学”成功的地方——引发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第四步: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主动验证,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搅拌

2、指导学生公平放盐

3、指导学生正确记录

4指导学生认真科学地观察实验现象

……

(“做中学”科学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方法向学生开放,让每个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边实验,边观察实验现象,边作记录的能力)。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自己的实验发现。培养学生学会善于发现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并能真实准确地将其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实验力求每一勺食盐的准确

学生在实验中追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的小组取一勺食盐就用尺子把勺中的食盐刮平,保证每一次都取同样多的食盐。还有的小组把自己取得一勺食盐数量还放到了天平中去称,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一勺食盐的准确重量,力求每次取食盐量更具有准确。由此可以看出,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做中学”中提到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去做,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正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观察更仔细了,实验中才出现了那么多精彩的画面。)

第五步: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并得出结论

谈话:我们实验亲自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你们的验证结果是怎样的?在其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谈到在实验中的发现有:

1、盐越多,溶解就越慢,水越浑浊。

2、我们组的这杯水水位升高了。

3、盐增多,水变白了。

4、盐越多,就越难搅拌。

5、出现了小泡泡。

6、水有点浑——有一点浑——有一点点浑——水不浑了。

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新发现

为了便于学生更准确的交流,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到前边逐个交流实验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学生的发现更加的真实、有意义。当孩子做实验时,有的小组实验过程细心到位,实验结论较为精确,他们准确的记录了随着食盐的不断增加水位也在不断上升,并用尺子量出上升的准确数值,可以看出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也有的小组由于急于求成,一次就倒进两勺盐甚至更多,致使实验结果误差很大。在汇报时孩子们自己也发现了“为什么相同的水溶解的食盐却有那么大出入”这一问题。为了让学生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培养其科学的研究意识,我又及时让他们再做一次实验加以验证,并提示:你们可以调换勺子的大小进行再次验证。在孩子们急于分出一个谁是谁非的心理驱动下,孩子们再次实验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同时又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了诸多导致实验结论误差太大的原因,如放盐太快,没等溶解就急于再放;动作太大,水洒了……这样让学生通过不断反复的实验验证,最终较为科学满意的结论。

(当实验结果出现分歧时,不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学生们的观点,把一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

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无论学生取水量是多是少、所用的勺子是达是小,他们都得出了自己真实的实验结果:一杯水溶解的食盐量是有限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必须要尊重事实,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推翻自己,使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奋进都可能会经历到的。

第六步:问题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

追忆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大家还记得上节课张佳星同学的一句话引起的哄堂大笑吗?她说‘妈妈打死卖盐的了,那鸡蛋炒西红柿咸的要再多放点盐,就会变成鸡蛋西红柿炒盐了’。通过今天的研究,大家再说说,你觉得如果她妈妈再多放些盐就真的会能变成炒盐吗?学生通过探究

知道了食盐在菜中的溶解量是有限的,所以如果她妈妈放的盐足够多就真的会变成炒盐了。

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使学生回到前一节课堂中提到的“鸡蛋西红柿炒盐了”的实际问题中来,真正让孩子的问题在自己的手中得到了解决,并能从中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能力。本节课的安排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的活动中去,通过探究获得到了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同时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解决了会不会出现“鸡蛋西红柿炒盐”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亲历研究,了解到了一杯水里溶解的食盐量是有限的。

("做中学"中提到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要探究源于生活。)

第六步:课后延伸,活动延伸。

教师结合实验巡视获取的信息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教师:刚才有一位同学问我:如果是一杯热水,溶解的食盐还会是这么多吗?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想怎么看?

学生再次猜想:

生1:无限溶解。

生2:比凉水溶解的更多。

生3:比凉水多出几倍。

教师:这次又是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想知道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做实验验证!

教师:对,这时最唯一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

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不足四十分钟,但教师并没有受时空的限制,而是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这样的一杯热水也和凉水溶解的食盐一样多吗?”这一新信息作为导火索,再次引发学生进行猜想,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更是我们新的科学探究的延续与开始。

(“做中学”中提到,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并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