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较为狭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可以表现出对时空,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而且这类事件一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一定意义上,大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10.全媒体: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

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11.媒介环境: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

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由此,媒介向大众构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的客观现实的环境。

12.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

舆论的地方。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13.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

数的平方成正比。当一项技术已建立必要的用户规模,它的价值将会呈爆炸性增长。这条定律进而衍生为某项商业产品的价值随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定律。

14.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有学者认为传媒接近权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15.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

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16.新媒体定义及其特点: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交互性与即时性:双向传播让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大多是一对一、点对多的单向传播。新媒体是多点对多点的双向互动式传播。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限制,极大地压缩了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形成了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得新媒体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信息。第二,开放性与共享性。开放性:技术的开放性:开放的媒体的物理条件(APPS、SNS);介质的开放性:媒介融合成为趋势,“边缘类媒体”扩充着媒介生态群;内容的开放性:内容在云端、内容在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源最本质的区别。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消耗掉的物质资源和能源已经转化为其它形式,所以,物质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但是,信息与物质、能源不一样,信息是可以共享;第三,多媒体(Multimedia)与超文本: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个性化与社群化:第四,新媒体满足了“个性化、分众化”的媒体消费。网络电视利用网络强大的双向交互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让使用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个性化节目单。受众进一步分化,流向不同的媒体。新媒体环境塑造了区别于传统的新型在线社群。在线社群是一群人藉由电子媒体的相互沟通所形成的一种新兴社会现象。

17.新媒体从以下方面改变了媒介生态:打破传统媒体霸权;报纸的发行量、广播的收听率、电视收视率的下降;经营收入变化;阅读习惯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18.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

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原因: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19.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主要特点有,多媒体融合: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一对一和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张相对复杂的传播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借助移动通信网,手机短信、手机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群发给每一个用户。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个体间联络,还可以进行群体间联络,用户既是受众,又是内容生产者。通过手机报这种媒体形式,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人们的评论,人们阅读后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效果强大。手机是“带着体温的媒体”,具有私密、随身的特点,并且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信赖程度较高。

20.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媒体的碎片化:媒体的碎片化特征将继续加剧,大众品牌影响力的下降和大众媒体接触的减少是大众市场“碎片化”的两大特征,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碎片化遇到挑战,互联网等新媒体将在碎片化加剧的背景下迎来发展机遇,新媒体的唯一出路是“专业、精细、特色”路线;

第二,媒体的融合趋势加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将会加速融合,报纸开设网络版,以及报纸杂志与网站合作开设线上发行平台,以及广播的网络化、电视的网络化都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新一轮并购大潮出现:

第三,新媒体之间将出现新的一轮并购大潮,并购是为了增加对受众的覆盖,有着较广覆盖的新媒体将会收购那些资源和渠道过于单一的媒体,甚至互联网和户外媒体、互联网也可能并购平面和传统媒体,这股并购大潮是在经济逐渐回暖后会开始;

第四,新媒体将从资源扩张到价值扩张:一个媒体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干扰,因此互联网的硬广告将可能进一步净化,户外新媒体将会在创意上进一步提升,或者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向消费者提供信息,逐步去留住消费者分散和几乎疲劳的注意力;

第五,新媒体将从资源扩张到价值扩张:如今,新的户外渠道媒体已“掘地三尺”,电梯,卖场、高校、KTV、宾馆、铁路、公交、出租车、医院、药店、候机楼、银行,甚至厕所都被一块块液晶屏占领,一时间,只要是户外媒体,似乎处处都有成为“金矿”可能。新媒体必须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以及介入企业的系统营销问题,才能得到广告主的信任;

21.媒介环境中的三种不同现实。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的文件情景。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现实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于传播者而言,媒介现实是传播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反映了传播者的主观现实。另一方面,对于受众而言,传播中经过符号化的媒介现实,大都是他们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世界的他人经验,是相对于受众主体的客观现实)

22.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23.数字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产生原因: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

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24.媒介融合特征:第一,技术化与全能化。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的和直接的诱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依托于不同媒介的文化形态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与全能性。它不仅体现着大众文化的精神,也兼容并包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第二,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媒介融合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模式与传播模式。融合媒介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媒介联合经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Multiple-journalism)产生了。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约化生产方面,不仅表现在传媒组织的合作,还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全民写作。第三,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内容从物理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从媒介载体上看,可以分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25.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公共领域的构成: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础上私人的“独立”与“理性”也就失去了意义;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独特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在新媒体中,传统媒体的“点对面”被ICQ、BBS、博客等“点对点”、“多对多”的新传播形式所取代,它使每个人既有“听”的机会,也有“说”的条件。而且,ICQ、BBS、博客等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平等和互动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理性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26.新媒体的媒介力量

(1)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影响传统媒体的发行:阻碍发行增长;影响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分流传统媒体广告。新媒体内容来源具有高价值、观点性等特点,新媒体的价值逐渐获得企业主认可,广告主逐渐消减传统媒体的营销费用,将其投向新媒体,随着新媒体营销价值的提高,还将继续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2)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内容依然为王,传播途径更为丰富。数字技术革命下,专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深度调查、冷静的评论等,也是无可替代的;新旧媒体:竞合,而非对峙。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双赢。新媒体不可能一枝独秀,未来媒体竞争将是新旧势力的整合,而非单纯的对峙。对传统媒体传播介质解构的同时,为专业新闻机构提供了凤凰涅磐式建构平台。极大降低运营成本。

(3)新媒体与社会变革: 积极影响:①新媒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实体,新媒体经济迅猛发展;②推动了社会进步,让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③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推进民主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开放意识的重要因素。④世界进一步变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成为了一个“世界村”(global village),重回部落时代。

(4)消极影响:①垃圾信息过多,不良信息泛滥;②知识产权问题,各种盗版。

③“信息鸿沟”进一步拉大,“信息孤岛“现象进一步加剧。

27.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

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即人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在新媒体语境之下,对麦克卢汉的某些理论进行新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28.合实际分析微博、微信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冲击和影响。

传播大师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微博的到来,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冲击与调整:

第一,议程是设置由媒体到民众的转变。所谓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微博的出现实现了议程设置的权利从传媒到受众的转变。微博打破了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微博打破了媒体对议程设置的强大掌控力,议程设置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从媒体手中交到了普通公民的手中;其次,微博成为传统媒介的信源,影响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

第二,意见领袖理论发生了变化。所谓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媒介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传统的意见领袖多为社会精英所保持,话语结构单一,难以让普通受众产生亲近感和共鸣。而微博的意见领袖则有很强的草根性,代表了民间的声音。

第三,被大大弱化的“把关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微博时代的来临大大弱化了“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微博时代的信息不需经过“把关人”的层层审核,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微博的这种传播形态印证了尼格尔庞帝的预言:“网络传播引发的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沙皇退位,个人抬头的后信息时代。微博时代的到来,宣告了我们打破了旧时代的信息垄断,进入了个人信息抬头的新时代。

29.媒介企图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请从信息环境与真实环境差异的角度分析之。(1)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2)传统社会,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处于重合状态。大众传播系统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3)李普曼,美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在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4)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5)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30.观点讨论:

给出观点是:①网络媒体会取代传统媒体。②网络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更多的是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合。

(1)网络媒体又称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①新媒体(网络媒体)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到2010年,预计绝对数字将达到全球第一(当然相对数字还是小)。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存在的关系。近年来,受网络冲击最大的是电视。当然,电视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不全受网络影响。我这儿有5月10日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电视了,20%少看杂志了,9%少听广播了,11%少看报纸了。电视观众的减少量最多。但是,我认为任何媒体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网络媒体会替代传统媒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者能和平共处,现在也会是这样。以前电视刚出现后,有人预言它会替代广播,事实是和平共处。各种媒体有它的优势,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报纸不要任何电子设备就能阅读;广播,可以边干其他事边接收。受众在选择媒体上不存在排他性、应有多种选择。以后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新媒体还可以刺激传统媒体的发展,相互融合,出现网络广播、网上视频等。

(3)对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格局有突破发展作用。传统的新闻媒体在政策信息传播中一直秉承着单项传播的格局,始终处在一个单向传播平台上,即“我说你听”,使受众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惯式,并不利于社会的民主和谐发展。尤其是当传统新闻媒体传播有误信息时,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新闻博客带来的传播方式正在冲击着以传统新闻媒体为代表的单向政策传播体系,共享传播正在成为分散于小众中的政策解读方式。新闻博客对新闻传播格局的改变引发了新闻业务、新闻观念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介运行的逻辑。

(4)因此,网络媒体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但更多的是交流与融合。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与“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与成长的一代,她们在电视画面与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她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就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她们就是孤立的,封闭的。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她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就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就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就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与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数字化:最显著特征○交互性:本质特征○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信息传播○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的主要特征:○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与新媒体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的概念:是相对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的主要特征:○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网站与没有绝对的界限○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网络报纸/杂志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字电视 2.媒介环境 3.公民新闻 4.网络暴力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何为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请简述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请以优酷网(或其他视频网站亦可)为例,详细阐述其盈利模式。 2.何为手机报,请以某手机报为例,详细阐述手机报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2.媒介环境: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由此,媒介向大众构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的客观现实的环境。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二、简答题 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作简要阐述。 2.数字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技术说:技术视角出发,参考这本书《新媒体:传播、技术、研究》 行为说:新媒体引发的传播行为和实践角度:用户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传播 组织说:我们可以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精神内核 三合一: 我们给予的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1.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技术,时单一媒体转化成为全媒体。 2.实践层面:新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积极的行动者。 3.社会组织层面: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自上而下传播模式,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网状结构。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整合为包容一切的传播平台 2.多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全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报纸时代更多是文字图片的感受。 3.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传统的由专业机构一对多的传播,而网络是互动式传播。 4.网络化:每个用户和个体都是网络中的节点。每个人都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中。 5.个人化:意味着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爱好,进行私人定制。雅虎、谷歌等定制服务,微信、微博的订阅号。每个人的诉求日渐突出。 新媒体的形式:四个维度探讨新媒体进入新空间 1.虚拟空间:举例:second life社区,选择自己参与其中的形象,中国的三维网游等都是以虚拟身份参与其中。 2.镜像世界: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也在重建我们的现实世界。谷歌推出的地图,二维地图进化到三维地图,逼真的三维地图让人更方便。多维世界,思想世界都在其中。以镜像世界进行虚拟体验。 3.生活记录:每天的分享记录。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人信息的记录仪器(智能穿戴设备),手环等。 4.增强现实:华西都市报中国最早引入增强现实技术。谷歌眼镜,实时交互。加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新媒体的内容: 1.新闻:融合新闻 2.娱乐:互动的表现。玩家与玩家,人机互动也越来越高频,运动游戏等。 3.社交:用户生产内容,得益于社交媒体,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UGC。传统时代多由专业机构。 4.服务:除了获取信息,渗透在其他方面。余额宝等都是由新媒体公司创造。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 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 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 10 周2016.2.29—— 2016.5.5 评分标准:≧ 80 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 20 条 2.章节测验 40%,5 单选, 5 判断,允许 1 次 3.家庭作业 20%,共有 2 次,互评≧ 6 个 4.期末考试 30%,15 个单选 15 个判断,只允许尝试 1 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 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 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 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 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 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 .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 .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

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 >,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 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 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 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1.2 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 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 b .第二阶段:文字 c.造纸 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 -木头 -古登堡1455 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 f.摄影: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 1895 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 1936年伦敦开播,年) i.广播: 1920 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 在 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新媒体概论复习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 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 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2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78 公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131 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 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137 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 治过程中的互动。123 网络暴力是指网名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264 数字电视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受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41 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32 媒介融合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83 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23 摩尔定律:指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81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84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270 二、简述: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型: 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15--17 主要类型:互联网新媒体 手机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19 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哪些:1.技术与市场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 3. 4. 5. 6. 7. 8. 第二节 9.超文本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二章 第一节 1. 2. 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 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 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 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 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 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 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 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 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 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 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一节 1.接近权 者巴隆。 2. ① ② ③ 3. 4. 第二节 第三节 5. 6. 7.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 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 多媒体与超文本 个性化与社群化 3、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构成媒介环境的主体主要有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现实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于传播者而言,媒介现实是传播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反映了传播者的主观现实。另一方面,对于受众而言,传播中经过符号化的媒介现实,大都是他们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世界的他人经验,是 相对于受众主体的客观现实。 4、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①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②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③经营收入变化④受众结构变化 ⑤阅读习惯变化(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⑥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5、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 ②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 韦路

目录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8) 1.1 什么是新媒体 (8) 1.1.1新媒体的定义 (8) 1.1.2 新媒体的特征 (9) 1.1.3 新媒体的形式 (9) 1.1.4 新媒体的内容 (10) 1.2 新媒体的历史 (10) 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0) 1.2.2计算机时代 (10) 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1) 1.2.4 Web2.0 (11) 1.2.5 Web3.0 (12)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2) 2.1技术决定论 (12) 2.1.1.媒介偏向论: (12) 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3) 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3) 2.2 社会决定论 (14) 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4) 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5) 2.2.3 油门-刹车模式 (15)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5) 2.3.1诞生期 (16) 2.3.2成熟期 (16)

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8) 3.1 社会学习论 (18) 3.1.1 社会学习过程 (18) 3.1.2 社会榜样概念 (18) 3.1.3 自我效能理论 (18) 3.2 创新扩散论 (19) 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19) 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19) 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19) 3.3 技术接受论 (20) 3.3.1 理性行为理论 (20) 3.3.2 技术接受模型 (20) 3.3.3 权衡需求理论 (21) 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1) 4.1 新媒体伦理 (21) 4.1.1 网民伦理 (21) 4.1.2 行业伦理 (23) 4.2 新媒体法制 (25) 4.2.1 知识产权 (25) 4.2.2 网络色情 (25) 4.2.3 个人隐私 (26) 4.3 其他控制手段 (27) 4.3.1 市场控制 (27) 4.3.2 技术控制 (27)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技术说:技术视角出发,参考这本书《新媒体:传播、技术、研究》 行为说:新媒体引发的传播行为和实践角度:用户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传播组织说:我们可以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精神内核 我们给予的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 播系统。 1?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技术,时单一媒体转化成为全媒体。2?实践层面:新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积极的行动者。 3?社会组织层面: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自上而下传播模式,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网状结构。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整合为包容一切的传播平台 2?多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全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报纸时代更多是文字图片的感受。 3?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传统的由专业机构一对多的传播,而网络是互动式传播。 4?网络化:每个用户和个体都是网络中的节点。每个人都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中。 5?个人化:意味着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爱好,进行私人定制。雅虎、谷歌等定制服务,微信、 微博的订阅号。每个人的诉求日渐突出。 新媒体的形式:四个维度探讨新媒体进入新空间 1?虚拟空间:举例:seco nd life社区,选择自己参与其中的形象,中国的三维网游等都是以虚拟身份参与其中。 2?镜像世界: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也在重建我们的现实世界。谷歌推出的地图,二维地图进化到三维地图,逼真的三维地图让人更方便。多维世界,思想世界都在其中。以镜像世界进行虚拟体验。 3. 生活记录:每天的分享记录。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人信息的记录仪器(智能穿戴设备)手环等。 4. 增强现实:华西都市报中国最早引入增强现实技术。谷歌眼镜,实时交互。加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新媒体的内容: 1. 新闻:融合新闻 2. 娱乐:互动的表现。玩家与玩家,人机互动也越来越高频,运动游戏等。 3. 社交:用户生产内容,得益于社交媒体,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UGC。传统时代多由专业机构。 4. 服务:除了获取信息,渗透在其他方面。余额宝等都是由新媒体公司创造。 新媒体的历史 前新媒体时代: 语言、文字(新石器时代)象形+拼音文字、纸张(东汉蔡伦整合劳动人民技术的基础上)、进入印刷时代(北宋毕昇发明印刷术)、德国古登堡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机械旋钮装置)、 摄影技术(1839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巴黎的寺院街的摄影图)、电报技术(意大利马可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他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