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艾默生电子设备强迫风冷热设计规范

电子设备的强迫风冷热设计规范 2004/05/01发布2004/05/01实施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修订信息表

目录 目录 (3) 前言 (5) 1目的 (6) 2 适用范围 (6) 3 关键术语 (6) 4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 (7) 5 规范内容 (8) 5.1 遵循的原则 (8) 5.2 产品热设计要求 (8) 5.2.1产品的热设计指标 (8) 5.2.2 元器件的热设计指标 (9) 5.3 系统的热设计 (9) 5.3.1 常见系统的风道结构 (9) 5.3.2 系统通风面积的计算 (16) 5.3.3 系统前门及防尘网对系统散热的影响 (16) 5.4 模块级的热设计 (16) 5.4.1 模块损耗的计算方法 (16) 5.4.2 机箱的热设计 (16) 5.4.2.1 机箱的选材 (16) 5.4.2.2 模块的通风面积 (17) 5.4.2.3 机箱的表面处理 (17) 5.5 单板级的热设计 (17) 5.5.1 选择功率器件时的热设计原则 (17) 5.5.2 元器件布局的热设计原则 (17) 5.5.3 元器件的安装 (18) 5.5.4 导热介质的选取原则 (19) 5.5.5 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19) 5.5.6 安装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22) 5.5.7 元器件结温的计算 (22) 5.6 散热器的选择与设计 (25) 5.6.1散热器需采用的强迫冷却方式的判别 (25) 5.6.2 强迫风冷散热器的设计要点 (25) 5.6.3 风冷散热器的辐射换热考虑 (27) 5.6.4 海拔高度对散热器的设计要求 (27) 5.6.5 散热器散热量计算的经验公式 (27) 5.6.6强化散热器散热效果的措施 (28) 5.7风扇的选择与安装的热设计原则 (28) 5.7.1多个风扇的安装位置 (28) 5.7.2风扇与最近障碍物间的距离要求 (28) 5.7.3消除风扇SWIRL影响的措施 (29) 5.7.4抽风条件下对风扇选型的限制 (29) 5.7.5降低风扇噪音的原则 (30)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强制性条文 第三章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一.3.0.6 1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 表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3 表 1表,可按照国家现行卫生标准中的容许浓度进行计算确定,并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2由于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的建筑污染部分比重一般要高于人员污染部分,按照现有人员新风量指标所确定的新风量没有体现建筑污染部分的差异,从而不能保证始终完全满足室内卫生要求;因此,综合考虑这两类建筑中的建筑污染与人员污染的影响,以换气次数的形式给出所需最小新风量。其中,居住建筑的换气次数参照ASHRAE Standard62.1确定,医院建筑的换气次数参照《日本医院设计和管理指南》HEAS-02确定。医院中洁净手术部相关规定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 第五章供暖 二.,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条文说明】集中供暖的建筑,供暖热负荷的正确计算对供暖设备选择、管道计算以及节能运行都起到关键作用,特设置此条,且与现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保持一致.在实际工程中,供暖系统有时是按照“分区域”来设置的,在一个供暖区域中可能存在多个房间,如果按照区域来计算,对于每个房间的热负荷仍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为了防止设计人员对“区域”的误解,这里强调的是对每一个房间进行计算而不是按照供暖区域来计算。 三.,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条文说明】对于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不应将其散热器同邻室连接,立管或支管应独立设置,以防散热器冻裂后影响邻室的供暖效果。 四. 【条文说明】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儿童、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安全健康,避免烫伤和碰伤。 五.,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条文说明】为减少供暖地面的热损失,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必须设置绝热层。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应设置绝热层;当地面荷载特别大时,与土壤接触的底层的绝热层有可能承载力不够,考虑到土壤热阻相对楼板较大,散热量较小,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为保证绝热效果,规定绝热层与土壤间设置防潮层。对于潮湿房间,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的地面面层下设置隔离层,以防止水渗入。 六.,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条文说明】塑料管材的力学特性与钢管等金属管材有较大区别。钢管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腐蚀速度,使用温度对其影响不大。而塑料管材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不同使用温度和压力对管材的累计破坏作用。在不同的工作压力下,热作用使管壁承受环应力的能力逐渐下降,

JGJ24-8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试行日期:1986年7月1日 关于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为部标准的通知 (86)城设字第71号 为适应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需要,根据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安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JGJ24-86,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试行。试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编制说明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简称《规程》),是根据原国家建工总局(80)建工科字第385号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会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河南省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等14个单位组成《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共同编制而成的。 《规程》由总则、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围护结构隔热设计、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6章和7个附录组成。《规程》是在总结建国35年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科研和使用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并吸取国内外在建筑热工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建筑热工规范中的优点编制而成的。 《规程》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出发,强调提高建筑功能和使用质量,保证基本的热环境功能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为建筑热工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本《规程》是我国首次编制的有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性文件,和以往习惯使用的方法相比,对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其要求,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验算,窗户层数、面积及气密性,地面热工性能,隔热设计标准以及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附录部分提供了计算参数和方法,可以结合规程正文,对照使用。在使用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某些条文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直接函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 目录 主要符号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机房空调下送风设计方案

机房空调设计方案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2014年9月26日

1、系统设计依据 1.《电信机房空调维护规程》 2. 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3. G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4. GBJ19-87(2001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5.GB/T883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6.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 2、机房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应根据大楼的既有结构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既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又要满足所确定的需求,整个数据中心设计需要按国家A级设计规范进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运行。 中心机房属于大型重要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有严格的温、湿度要求,机房内按国标G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的规定配置空调设备: 级别项目 A级 夏季冬季 室内温度22±2?C 20±2?C 相对湿度45%~65% 温度变化率<5?C/h并不得结露 同时,主机房区的噪声声压级小于68分贝 主机房内要维持正压,与室外压差大于9.8帕 送风速度不小于3米/秒 在表态条件下,主机房内大于0.5微米的尘埃不大于18000粒/升为使机房能达到上述要求,应采用精密空调机组才能满足要求,

3、机房精密空调设计方案 3.1机房专用空调的性能指标: 1.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的电气性能应符合IEC标准 2.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220/380V +10% ~ -15%,频率:50HZ ± 2HZ 3.机房专用空调应能按要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具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等功能。 4.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适应环境: 温度:室内 -10℃~ +30℃ 室外 -30℃~ +45℃ 湿度:≤95%RH 5.机房专用空调运行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万小时。 3.2空调负荷的确定方法 机房主要热负荷的来源 ?设备负荷(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 ?机房照明负荷; ?建筑维护结构负荷; ?补充的新风负荷; ?人员的散热负荷等。 ?其他 以上各种热负荷可以归纳为二大类: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和机房环境热负荷(包括:机房照明负荷、建筑维护结构负荷、补充的新风负荷、人员的散热负荷等),计算机类设备负荷可以根据所有设备的耗电功率总和计算得到,而机房环境热负荷可按照每平方米100W的经验值测算得到。 3.3机房总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精确计算法(根据计算机类设备实际耗能功率+环境热负荷) Qt(总热负荷KW)=Q1(设备热负荷)+Q2(环境热负荷) Q1=UPS设计电功率×0.8 Q2=0.1KW/m2×面积 面积概算指标法(根据机房的类型按照面积概算)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标准号:GB 50019-2003 ◆发布日期:2003 年 ◆实施日期:2004 年4 月1 日 ◆发布单位:建设部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 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 -20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 注:( 1 )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 2 )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 -100m2 )时,轻工业可低至10 ℃;中作业可低至7 ℃,重作业可低至 5 ℃。 三、辅助建筑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25 ℃;更衣室23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 ℃;办公用室16 -18 ℃;食堂14 ℃;盥洗室、厕所12 ℃。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 2.1.2 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地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 /s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 (m3 · h )] 时,不宜大于0.3m /s ;当室内散热量天于或等于23W/m3 时,不宜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 2.1.4 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 2.1.4 ]确定。 夏季工作地点(℃)[表 2.1.4 ] 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 1 -2 ℃。 第 2.1.5 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 4.3.5 条至第 4.3.7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 2.1.6 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24 -28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 ;风速不应大于0.3m /s 。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 -0.5m /s, 当室内温度高于30 ℃时,可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二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第 2.2.1 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历年平均不保证 5 天的日平均温度。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文中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第 2.2.2 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第 2.2.3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第 2.2.4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 2.2.5 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1 天的日平均温度。

(完整版)建筑热工学习题(有答案)-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6. 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 n 、水泥膨胀珍珠岩 哪一组是正确的(B ) ?1、钢筋混凝土; (A) n 、v 、i 、w 、川 (B) v 、n 、 川、W 、I (C) i 、w 、川、n 、v (D) v 、n 、 W 、川、I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陈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 面积的导热量,称为( )。 1m 两表面的温差为 1 C 时,在一小时内通过 1m 2截 A. 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 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 )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C. 人体表面接受外来的太阳辐射 D.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 1. 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A . 0.28~3.0 (B) 0.38~ 0.76 2. 下列的叙述,() )微米。 (C) 0.5~1.0 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天空和云层的散射 (C)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3. 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 (C)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4. 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 (A)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 (C)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 5. 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 量传递称为( )。 (A)辐射 (B)对流 (D) 0.5~2.0 (B)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 (B)扩大绿化面积 (D)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是不正确的。 (B)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D)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C)导热 (D)传热 ;川、平板玻璃;W 、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V 、胶合板 A. 热量从砖墙的内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 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艾默生空调下送风设计方案

机房空调设计方案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2014年9月26日 1、系统设计依据 1、《电信机房空调维护规程》 2、 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3、 G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4、 GBJ19-87(2001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5、GB/T883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6、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 2、机房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应根据大楼的既有结构与客观条件,因地制宜;既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又要满足所确定的需求,整个数据中心设计需要按国家A 级设计规范进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运行。 中心机房属于大型重要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有严格的温、湿度要求,机房内按国标GB50174 -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的规定配置空调设备: 级别 项目 A 级 夏季 冬季 室内温度 22±2?C 20±2?C 相对 湿度 45%~65% 温度变化率 <5?C/h 并不得结露 同时,主机房区的噪声声压级小于68分贝 主机房内要维持正压,与室外压差大于9、8帕

送风速度不小于3米/秒 在表态条件下,主机房内大于0、5微米的尘埃不大于18000粒/升 为使机房能达到上述要求,应采用精密空调机组才能满足要求, 3、机房精密空调设计方案 3、1机房专用空调的性能指标: 1、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的电气性能应符合IEC标准 2、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220/380V +10% ~ -15%,频率:50HZ ± 2HZ 3、机房专用空调应能按要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具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等功能。 4、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适应环境: 温度:室内 -10℃~ +30℃ 室外 -30℃~ +45℃ 湿度:≤95%RH 5、机房专用空调运行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万小时。 3、2空调负荷的确定方法 机房主要热负荷的来源 ?设备负荷(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 ?机房照明负荷; ?建筑维护结构负荷; ?补充的新风负荷; ?人员的散热负荷等。 ?其她 以上各种热负荷可以归纳为二大类: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与机房环境热负荷(包括:机房照明负荷、建筑维护结构负荷、补充的新风负荷、人员的散热负荷等),计算机类设备负荷可以根据所有设备的耗电功率总与计算得到,而机房环境热负荷可按照每平方米100W的经验值测算得到。 3、3机房总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精确计算法(根据计算机类设备实际耗能功率+环境热负荷) Qt(总热负荷KW)=Q1(设备热负荷)+Q2(环境热负荷)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3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3。0.6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3.0.6-1规定。 表3。0.6—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h·人)]建筑房间类型新风量 办公室 30 客房30 大堂、四季厅 10 5.2热负荷 5。2.1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5。3散热器供暖 5。3。5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5。3.10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5。4热水辐射供暖 5.4。3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5。4.6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5.5电加热供暖 5.5。1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供暖: 1供电政策支持;

2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3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 5.7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 5.7.3户式燃气炉应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平衡式强制排烟型。 5。9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5.9。5当供暖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设置补偿器. 5.10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5。10。1集中供暖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设置热量计量装置,并具备室温调控功能。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计量装置必须采用热量表。 6通风 6。1。6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 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 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 4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 5建筑物内设有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或 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 6有防疫的卫生要求时. 6。3机械通风 6.3.2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除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 2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用于排出密度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时,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一)热阻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 δ——材料层的厚度,m; 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R1+R2+……+Rn(1.2) 式中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 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1.3) 式中——平均热阻,㎡·K/W; 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 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 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 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 修正系数φ值附 表1.1 /λ1 注:(1)当围护结构由两种材料组成时,λ2应取较小值,λ1应取较大值,然后求得两者的比值。 (2)当围护结构由三种材料组成,或有两种厚度不同的空气间层时,φ值可按比值 /λ1确定。 (3)当围护结构中存在圆孔时,应先将圆孔折算成同面积的方孔,然后再按上述规定计算。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Ro=Ri+R+Re(1.4) 式中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 r——围护结构热阻,㎡·K/W。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附表1.2

【免费下载】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196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建筑热工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年1月 主要符号 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Aθi——内表面温度波幅 α——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B——地面吸热指数 b——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 c——比热容 D——热惰性指标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本规范共分11 章和10 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 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主要符号 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Aθi——内表面温度波幅 α——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B——地面吸热指数 b——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 c——比热容 D——热惰性指标 Ddi——采暖期度日数 F——传热面积 H——蒸汽渗透阻 I——太阳辐射照度 K——传热系数 Pe——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Pi——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R——热阻

Ro——传热阻 Ro.min——最小传热阻 Ro.E——经济传热阻 Re——外表面换热阻 Ri——内表面换热阻 S——材料蓄热系数 te——室外计算温度 ti——室内计算温度 td——露点温度 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tsa——室外综合温度 [Δt]——室内空气与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Ye——外表面蓄热系数 Yi——内表面蓄热系数 Z——采暖期天数 αe——外表面换热系数 αi——内表面换热系数 θ——表面温度,内部温度

θ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 μ——材料蒸汽渗透系数 νo——衰减倍数 ν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 ξ0——延迟时间 ξ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ρ0——材料干密度 φ——空气相对湿度 ω——材料湿度或含水率 [Δω]——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λ——材料导热系数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 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 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 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 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 20片

细柱型 25片 长翼型 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 GB 50176-2016 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围护结构隔热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9.建筑遮阳设计。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细分了保温、隔热设计要求;3.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1.0.3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热工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2.1.2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e

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2.1.3 热桥 thermal bridge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2.1.4 围护结构单元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柱等节点共同组成。 2.1.5 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流量。 2.1.6 蓄热系数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当某一足够厚度的匀质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 2.1.7 热阻 thermal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2.1.8 传热阻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加上两侧空气边界层作为一个整体的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2.1.9 传热系数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月1日起实施自2017年4 GB 50176-2016.热工计算基本参数.术语和符号;3.总 则;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2.围护结构隔热设计;.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 9.建筑遮阳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细分了保温、隔.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热设计要求;3 .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 则1 总 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0.1 1 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2 .0.1 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3 .0.1 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语1 术 2.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建筑热工.1 .21室内外热湿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building envelope 2 围护结构.21.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thermal bridge 热桥..13 2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单元.4 2.1柱等节点共同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 组成。 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thermal conductivity,5 2.1.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 流量。 --- --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_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GB50176-93)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围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 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第3.4.9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 第3.4.10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部分窗扇应能开启。当有频繁开启的外门时,应设置门斗或空气幕等防渗透措施。 第3.4.11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J19规定的要求。

艾默生热设计要求规范

共两部分: 1. 电子设备的自然冷却热设计规范 2. 电子设备的强迫风冷热设计规范 电子设备的自然冷却热设计规范 2004/05/01发布2004/05/01实施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修订信息表

目录 目录 (3) 前言 (5) 1目的 (6) 2 适用范围 (6) 3 关键术语 (6) 4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 (7) 5 规范内容 (7) 5.1 遵循的原则 (7) 5.2 产品热设计要求 (8) 5.2.1产品的热设计指标 (8) 5.2.2 元器件的热设计指标 (8) 5.3 系统的热设计 (9) 5.3.1 常见系统的风道结构 (9) 5.3.2 系统通风面积的计算 (10) 5.3.3 户外设备(机柜)的热设计 (11) 5.3.3.1 太阳辐射对户外设备(系统)的影响 (11) 5.3.3.2 户外柜的传热计算 (12) 5.3.4 系统前门及防尘网对系统散热的影响 (15) 5.4 模块级的热设计 (15) 5.4.1 模块损耗的计算方法 (15) 5.4.2 机箱的热设计 (15) 5.4.2.1 机箱的选材 (15) 5.4.2.2 模块的散热量的计算 (15) 5.4.2.3 机箱辐射换热的考虑 (16) 5.4.2.4 机箱的表面处理 (16) 5.5 单板级的热设计 (17) 5.5.1 选择功率器件时的热设计原则 (17) 5.5.2 元器件布局的热设计原则 (17) 5.5.3 元器件的安装 (18) 5.5.4 导热介质的选取原则 (19) 5.5.5 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20) 5.5.6 安装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21) 5.5.7 元器件结温的计算 (22) 5.6 散热器的选择与设计 (22) 5.6.1散热器需采用的自然冷却方式的判别 (22) 5.6.2 自然冷却散热器的设计要点 (23) 5.6.3 自然冷却散热器的辐射换热考虑 (24) 5.6.4 海拔高度对散热器的设计要求 (24) 5.6.5 散热器散热量计算的经验公式 (24) 5.6.6强化自然冷却散热效果的措施 (25) 6 产品的热测试 (25) 6.1 进行产品热测试的目的 (25)

【最新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最新版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第3。2.5条外墙、屋顶、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等围护结构,应进行保温验算,其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6条当有散热器、管道、壁龛等嵌入外墙时,该处外墙的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阳光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