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AS法铜的不确定

AAS法铜的不确定

AAS法铜的不确定
AAS法铜的不确定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英文题目: Evaluation of the Uncertainty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n Ore by AAS

姓名: 张清艳

学号: 08051205

指导教师: 王志畅教授

专业: 应用化学

二零一二年六月

摘要

本文研究分析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铜的过程,并建立了其检测方法相应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在所建立的模型中对各个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误差来源分析,对于A类不确定度(即由测量的结果统计分布计算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与B类不确定度(即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概率分布估计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然后参照标准对各个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和扩展,最终进行该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本研究结果表明:AAS法测定矿石中铜的检测方法,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为:标准曲线拟合线性方程、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样品溶液的定容。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不确定度;铜含量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n the o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tection method is the appropriat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in Sources of error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analysis,for the Class A uncertainty(by measur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alculation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 B uncertainty(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is estima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probability based on experience or other information)to be assessed, and then refer to the standard component synthesis and extension of each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and ultimately the methods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Evaluat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AAS detection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n the ore,the main error sources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standard curve fitting a linear equation,the standard solution and sample solution constant volume.

Keywords: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Uncertainty; Copper

目录

1 绪论 (1)

1.1测量不确定度的历史、现状及重要意义 (2)

1.2评定不确定度测量的两种方法 (4)

1.2.1 自下而上法 (4)

1.2.2 自上而下法 (4)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基础与主要影响因素 (5)

2.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类型 (5)

2.1.1A类测量不确定度 (5)

2.1.2B类测量不确定度 (6)

2.1.3合成测量不确定度 (7)

2.1.4扩展测量不确定度 (7)

2.2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8)

2.2.1环境 (8)

2.2.2测量人员 (8)

2.2.3测量仪器的分辨力 (8)

2.2.4标准值不准 (8)

2.2.5重复性 (8)

3 AAS法测定矿石中铜的不确定度评定 (9)

3.1仪器设备 (9)

3.2所需玻璃器皿及其处理方法 (9)

3.3化学试剂以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9)

3.4工作条件的选择 (10)

3.4.1灯电流 (10)

3.4.2分析线 (11)

3.4.3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11)

3.5实验模型 (11)

4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12)

4.1各分量标准不确定度的量化 (13)

4.1.1标准溶液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 (13)

4.1.2试样称量引入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 (16)

4.1.3试液定容引入分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17)

4.1.4稀释过程引入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 (17)

4.1.5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分量 (18)

4.1.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19)

4.1.7扩展不确定度Uc[w(Cu)]的计算 (19)

4.1.8测定结果 (19)

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 绪论

因为误差的评定存在着局限和困难,近年来,在分析领域里,不确定度的测量评方法日益到得研究人员的重视。

不确定度的测量简称不确定度[1-2],它表示合理地赋予被测量[3]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的结果准确性相关的参数。它是表征测量结果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与传统的以往的分析对比,在国际上测量不确定度已经有着统一的评定、表示方法。由于它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各国间的科技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使得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内的不同实验室之间对实验得到的各种测量结果可以进行方便的对比,通过比较得到互相认可并达成共识,因而得到了国际上相关组织和各国[4]计量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交流和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统一测量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方法,使各国进行的测量及得到的结果可以进行相互比对,取得相互承认或共识,已经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计量部门的高度重视。显然我国要取得国际经济和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就必须在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出具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检测报告、鉴定报告以及撰写学术报告、技术规范、产品标准甚至签定合同、协议等文件时,其有关测量结果和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都应具有与国际一致的评定和表示方法。

在科学技术中进行着大量的测量工作,测量结果的质量如何,要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达。测量不确定度愈小、测量结果对真值愈接近,其质量愈高,其使用价值愈高;测量不确定度愈大,测量结果对真值愈偏离,其质量愈低、其使用价值愈低。

测量不确定度必须正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大,会因测量不能满足需要而需再投资,造成浪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小。会对产品质里造成危害,会对生产、国防造成危害。

分析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检测原理是建立起严格“量”的概念基础上的。因此,很好地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原理及其运用对每一个化学分析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化学定量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判定某些产品是否符合要求,某些材料是否符合特定规范。当使用分析结果作为依据的时候,必须对这些结果的质量有所了解。换句话说,这些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证明结果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测量不确定度。

本文对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Cu含量的不确定度测量方法拟定了评定方法及步骤。这不但对矿石中Cu含量结果测定提供可以进行比较的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不确定度各种来源的测定分析,比较找到了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对今后

实验进一步改进。也对其他分析尤其是仪器分析的不确定度测量的评定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1.1测量不确定度的历史、现状及重要意义

早在1963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Eisenhart在研究“校准仪器系统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估计”时提出了定量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意见。70年代,NBS在做研究分析和推广测量保证方法(MAP)时在测量定量的不确定度表示方面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不确定度”这个术语已经渐渐在测量领域内被研究人员广泛地应用,但不确定的表示方法不尽相同。在二十世纪CIPM(国际计量委员会)下设的CCEMRTI(国际电离辐射咨询委员会)的电子组对关于如何表达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几种不同建议,但未作出任何决议。同年CCEMRTI会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急切性并提出发表。CCEMRTI主席、美国NBS局长Ambler一致同意把这个问题列入国际计量局报告中,而他作为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 的成员向CIPM发起了解决国际统一的不确定度测量方法问题的提案。此后,CIPM要求国际计量局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国际计量局对这个间题制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调查问卷,发到30多个国家的计量实验室及多个组织求得意见。1979年底收到了二十多个国家各实验室的回复。第二年,国际计量局号召并建立了不确定度测量表述工作组,提了一份建议书,该建议书是在征求得各国意见的基础之上:INC--1(1980年)。该议建书向国际组织提出了不确定度测量的表述原则。对不确定度测量的评定表示方法达到国际的统一。在第七十届国际计量委员会上批准了该建议,批准之后还发布了一份建议书:CI-1981年。五年后(1986),CIPM 又一次提出采用上述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表示的统一方法,并发布了CIPM建议书:CI-1986年。国际计量局建议书推荐的方法是建立在以INC-1(1980年)的基础之上的。CIPM要求所有参加CIPM及其咨询委员会赞助下的国际比对及其他工作的参加考在给出结果时必须使用合成不确定度测量。

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国际计量委员会建议的不确定度测量表示方法已在世界各地众多计量机构和实验室中使用。如在使用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时不只在计量部门一样,不确定度测量应该也可以在一切测量分析结果的各个领域中使用。要使更好地促进CIPM提出的方法广泛地在国际上应用,198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要求ISO能在INC-1(1980年)建议书的基础上起草一份能被广泛使用的具有指导性文件。这个要求得七个国际上的组织的支持和号召,国际组织分别是为:BIPM、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分析化学联盟IFC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盟IUPAC、国际纯物理和应用物理联盟IUPAP、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因此,该工作组的成员是由OIML、ISO、IEC和BIPM四个组织同时提名的。1993年《测量测量不确定度表示导则》已经通过该7个组织的名义由ISO出版发行并在全世界推广并应

用。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在测量历史上相对较新,其应用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不管在任何领域的测量,若要提供完整准确的测量结果普遍利用了测量不确定度。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与评定的统一,是科技沟通和国际贸易交流的迫切要求,它可以让国与国进行的测量和结果进行互相对比,最后互相认可并达成共识。因而,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方法的统一和广泛应用的规则得到公认,各国计量部门和国际组织给予了重视。

目前,我国所推行的《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1和《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中,对测量的结果不确定度评定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确定度测量的方法和评定,历经20多年的讨论、研究、发展已日渐成熟,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开始广泛采用,国际间的实验数据对比和量值对比,更加要求提供高置信水准约定或包含因子的对测量的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我国很多ISO9000系列认证质量的单位和机构,通过ISO/IEC认证的实验室,以及合资、独资的企业,也对检测/结果的校准给出非常细致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要求。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许多标准实验室和计量机构也都制定了相应措施,例如西欧校准协作组织、欧洲计量组织等。1995年美国国家标准实验室大会上有不少公司企业介绍了采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的经验[5]。

测量是国内外贸易、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以至日常生活中各领域不可或缺的工作。确定被测量的值或获取测量结果以达到测量的目的。对测量结果的质量,通常可能直接影响企业和国家的利益。通过测量结果或由测量结果得出的结论,甚至可能成为决策和执法的重要依据。所以,当测对量结果进行报告时,必须说明测量结果的定量结果,从而准确知道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征也即测量不确定度,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测量结果的可用性。所以,测量结果必须附有测量不确定度说明才是完整并有意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不确定度测量评定与表示方法的统一,是科技领域间的交流和国际贸易间的沟通的紧急要求,这种方法使得国际间进行的测量和其所得到的测量结果进行互相对比,而得到互相承认、认可最后达成一致。所以,统一不确定度的测量表示方法以及评定方法最后加以推广公认的规则使其应用实际生活,得到了国际各组织的广泛重视[6]。

自GB/T 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7]发布以来,在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评审中,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掌握已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测量不确定度即表示被赋予测量之值的分散性,是与测量结果相关的参数[8-9],是评定测量结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0]。在一个完整的测量不确定程序中,产生测量

不确定度的原因有许多,包括测量过程的所有因素。测量系统的含义不仅仅是测量仪器,测量设备的范畴,而是表示用来对被测量值赋值的仪器、测量人员、环境、测量操作程序设备以及软件等要素的综合,是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10-12]。因此,一切测量结果都具有不确定度。一份完整的检测报告应包括对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13]。这次实验通过不确定度的测量过程,以AAS法测定矿石中铜为例,对该实验过程中可能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因素了分析和评定,得到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1.2 评定不确定度测量的两种方法

1.2.1 自下而上法

该法考虑分析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然后进行合并,给出总的u的值。该法在某些情况下很容易忽略一些误差来源,而得到一个不很确切的不确定度值,而且要考虑所有的误差来源,如:操作者的偏差、仪器偏差、试剂的纯度、容量仪器受温度的影响等,只能根据操作者的经验或仪器的说明书获得。

同时某些误差的来源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要以合成的方法予以合并。

1.2.2 自上而下法

即使用一些实验室的已经很成熟的分析方案的结果来估计测定的总不确定度,而并不需要去识别每一个误差的单独来源。这种方案实际上被广泛使用在科学研究上它直接提供了不确定度的来源。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基础与主要影响因素

2.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类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类型有四种:①A 类测量不确定度、②B 类测量不确定度、③合成测量不确定度、④扩展测量不确定度。四类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基础分述如下。

2.1.1 A 类测量不确定度

对模型()12,,...,n Y f X X X =,由12,,...,n X X X 的最佳值12,,...,n x x x 得Y 的最佳值。()12,,...,n Y f x x x =,当输入量X 的最佳值x 的标推测量不确定度()u x 由观测列统计分析评定时,()u x M(J)称为A 类评定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A 类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方法有:

① 贝塞尔法

对i X 作i n 几次等精度独立测量(测量次数n 与i 有关,记为

i n )得测量列12,,...,i i in x x x ,则最佳值为平均值1i ik k x x n =∑,单次测量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ik ik u x s x ==21()1ik i k x x n --∑,平均值标准测量不确定度()()()ik i i i s x u x s x n == =21()(1)ik i k x x n n --∑。

②最大残差法

测量列及最佳值同①,单次测量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ik ik u x s x ==max ni ik i c x x ?-?平均值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ik i i i s x u x s x n ==,自由

度n 与系数ni c 见表2-1。

表2-1:自由度n 与系数

ni c 关系表

n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ni

c 1.77 1.02 0.83 0.74 0.68 0.64 0.61 0.59 0.57 0.51 0.48

③极差法

单次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1

()()(max min) ik ik ik ik

n

u x s x x x

d

==-

平均值标标准不确定度

1

()()()

i i ik

i

u x s x s x

n

==

它们的自由度i

υ及系数

n

d见表

2-2:

表2-2:极差法用值

n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n

d 1.13 1.69 2.06 2.33 2.53 2.70 2.85 2.97 3.08 3.47 3.73

()s

σ

σ

0.76 0.52 0.43 0.37 0.34 0.31 0.29 0.27 0.26 0.22 0.20

υ0.9 1.8 2.7 3.6 4.5 5.3 6.0 6.8 7.5 10.5 13.1 2.1.2 B类测量不确定度

非统计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

u x

M(f)称为B类评定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按X可能变化的信息,可以进行B类评定。这些信息如:(1)以前的测量数据;(2)有关材料及仪器特点性能的经验;(3)制造说明书;(4)校准或其他证书提供的数据;

(5)取自手册的赋子参考数据的测量不确定度。

B类评定是一项可从实际中学会的评定,只要做得好,它和A类评定一样可靠。

B类也可按其分布考虑,此时由极限值?除以因子k,得u=?/k 。

对均匀分布u=?/3

对反正弦分布(度盘偏心影响等) u =?/2

对三角分布(两独立同均匀分布和差) u =?/6

对二点分布(不定常差等) u=?

对投影分布(偏向影响,修正期望?/3后) u =3?/10[2]

2.1.3 合成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结果包含若干测量不确定度分量,按其数值评定方法分为:A 类:123,,...,,...s s s ;B

类:123,,...,,...u u u ,则合成测量不确定度:2

22cov(,)

c i j k l k l u s u σσ<=++∑∑∑,式中cov(,)k l σσ为任两分量,k l σσ间协方差, 合

成法2

2c i j u s u =+∑∑,当各分量完全正相关时,

kl ρ=1,得线性和法c i j u s u =+∑∑,上述,,i j c

s u u 都是标准测量不确定度[11] 。 2.1.4 扩展测量不确定度

扩展测量不确定度U=k c u :

其中包含因子 k =2(正态分布,置信概率p =0.9545)

k =3(正态分布,置信概率P =0.9973)

k =

()p t v (t 分布,置信概率p) 其中()p t v 为置信概率p 下()t v 分布临界值,当各分量独立时,合成测量不确定度自由

度υ计算式为4

44c j i i j u v u s v v =+∑∑

其中i v 为i s 自由度,j u j v 为自由度[12]。

2.2 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环境

对测量环境条件认识不足,或测量环境条件的不完善测量,使得测量环境因素与要求的标准状态不一致,引起测量仪器仪表的量值变化、机构失灵、相互位置改变,从而带来测量不确定度。环境因家的空间梯度和随间变化的不确切知识或不完善测量,更易带来测量的。测量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体压力(由空气的扰动)、振动(大地微震、其他外部条件或测量人引起的振动)、灯照(导致视觉差别)、速度、电、磁场、工作野外时的风效应以及光线的直射。

2.2.2 测量人员

测量人员生理上的最小分辨率,器官感觉的生理变化,反应敏捷迅速等引起测量不确定度。比如对仪器模拟读数时的人员份量;对准标志读数时对准之始终偏左或偏右、偏上或偏下;记录某一信号时,测量人员的滞后或超前。

2.2.3 测量仪器的分辨力

2.2.4 标准值不准

测量仪器基准标准的量值、标准物质的量值不准确,从而使测量结果带来测量不确定度。

2.2.5 重复性

在看来同一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的变化。输入量12,,...,N X X X 还可归类为:

(1)其值与不确定度由当前直接测得的量。它们的值与不确定度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基于经验的估计,并可包含仪器读数值正量,以及周围温度、大气压、温度影响的修正量。

(2)其值与不确定度由外部来源引入测量的量。如已校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由手册所得参考数据的量[10]。

3 AAS法测定矿石中铜的不确定度评定

实验内容

引用标准:GB/T. 14506. 12-93

3.1仪器设备

仪器:UNICAM 929 AA spectrometer

基本原理:原子吸收是指呈气态的原子对由同类原子辐射出的特征谱线所具有的吸收现象。当辐射投射到原子蒸汽上时,如果辐射波长相应的能量等于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时,则会引起原子对辐射的吸收,产生吸收光谱。由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3.2 所需玻璃器皿及其处理方法

玻璃器皿:容量瓶、聚四氟乙烯烧杯、玻璃棒、移液管。

玻璃器皿先用10%硝酸浸泡1夜,再用铬酸洗液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净。

铬酸洗液的配置:称取20g的K2Cr2O7,溶于40mL水中,将浓H2SO4 360mL 徐徐加K2Cr2O7溶液中,边倒边用玻璃棒搅拌(在电热板上更利于溶解),并注意不要溅出,混合均匀,冷却后,装入洗液瓶备用。

3.3 化学试剂以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1)浓盐酸38% (AR,ρ为1.18 g/mL)

(2)浓硝酸68% (AR,ρ为1.385 g/mL)

(3)氢氟酸47%(AR,ρ为1.14 g/mL)

(4)高氯酸≥70.0~72.0 (AR,ρ为1.66 g/mL)

(5)盐酸(1+1)

(6)硝酸(1+1)

(7)重铬酸钾(CR)

(8)铜标储备准液(1 mg/mL)配制标准系列溶液

吸取1 mg/mL的铜标准储备液5 mL于100 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0,2,5,10,15 mL上面配制的铜溶液于5个50 mL的容量瓶中,加入5 mL盐酸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9)样品溶液的制备(采用国家标准)

准确称取质量0.11~0.15 g的样品置于聚四氟乙烯烧杯中,用蒸馏水润湿,加3mL浓盐酸,盖上表面皿,置于电热板上加热分解,煮沸5分钟,取下稍冷,加入1 mL浓硝酸,继续加热至剧烈反应停止,稍冷,用蒸馏水吹洗表面皿并移去,加入1 - 2 mL氢氟酸(用塑料滴管),1 mL高氯酸于电热板上加热蒸发至高氯酸刚开始冒白烟,可以关掉加热板一分钟,稍冷却后又打开加热板继续加热,如此反复一面聚四氟乙烯烧杯烧穿。最后烧杯里面开始结晶时,取下冷却,用蒸馏水冲洗杯壁,继续加热至高氯酸白烟冒尽,取下冷却,沿杯壁加入5 mL 硝酸(1+1),加热使盐类溶解,冷却至室温,用蒸馏水移入250 mL 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定容,摇匀。

3.4 工作条件的选择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对于提高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灯电流、分析线、乙炔流量、火焰高度等条件的选择。

3.4.1 灯电流

原子吸收分析要求光源能发射强而锐的共振线,空心阴极灯的发射特性依赖于灯电流,为得到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度,就要选择合适的灯电流。

从灵敏度角度考虑,灯电流宜选用小些。但是灯电流太小,元素灯放电不稳。当使用较低的灯电流时,为了保证必要的信号输出,则须增加负高压,这样引起噪声增加,使谱线的信噪比降低,读数稳定度降低,测定精密度变差。从稳定度角度考率,灯电流宜用大些。灯电流大,阴极放光稳定,谱线强度高,达到必要的信号输出所需要的负高压较低,因此提高了信噪比,使读数稳定度提高和改善测定精密度。对于常量和高含量元素分析,灯电流宜大些,可提高测定的精密度。因此,灵敏度和稳定度,对灯电流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故在选择灯电流时应兼顾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微量元素分析,应在保证读数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一些的灯电流,以获得足够高

的灵敏度。对于高含量元素分析,在保证有足够灵敏度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大一点的灯电流以获得足够高的精密度。从维护灯和使用寿命角度考虑,对于高熔点、低溅射的金属,如铁、钴、镍、铬等,灯电流允许用的大些;对于低熔点,高溅射的金属如锌、铅等,灯电流宜用小些。对于低熔点,低溅射的金属,如锡,若需增加光强度,允许灯电流稍大些。

3.4.2 分析线

一般选用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经综合考虑本次实验铜的分析线为324.8nm 。

3.4.3 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在火焰的不同部位原子分布不同,在测定时,根据不同元素选择最佳燃助比和最佳火焰高度,可以保证光速通过最高原子浓度区域,获得高的灵敏度。

综上分析得到铜的测量条件为表3-1:

表3-1 测量条件

波长/nm 灯电流/mA 火焰高度/cm 空气压力/MPa

乙炔流量/L·min -1

燃烧器高度/mm 328.4 6 5 0.25 1.0 10.0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空气-乙炔火焰法,在328.4 nm 波长处测量铜的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从工作曲线查得相应铜的浓度。

3.5 实验模型

10010

600???=-m V C w 式中:w :待测样品中铜组分的含量,% ;

0C : 提取液中铜组分的含量,u g/mL ;

0V : 提取液的体积,mL ;

m : 待测样品的称样量,g 。

ρ

温度标准溶液

拟合曲线

v m 重复性校准

w

图3-1 因果图

4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化学分析不确定度测量来源于很多方面,这在许多文献中都有介绍[13-15]。从以上数学模型以及其因果图,可看出影响矿石中铜含量不确定度测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知其来源:

(1) 试验浓度测定带来的不确定度。

(2) 配制标准溶液时所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测量。而由标准溶液带来的不确定度测量主要是由标准物质的称量、标准物质的纯度、定容的体积以及移取的体积。

(3) 由标准线性通过拟合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测量。而使用线性拟合的前提是假定横坐标量的不确定度远小于纵坐标量的不确定度。以往经常以标准溶液级差中的横坐标为被测量元素含量,纵坐标为浓度进行线性拟合,所以被测量物质的溶液的质量浓度只与溶液浓度的不确定度相关。

(4) 天平带来的不确定度测量分量。因为所称量的物质都是根据常规条件即在空气中称量,因而空气的浮力修正可以不予作分析考虑。校准天平带来的不确定度的来源有两个可能:较准函数的线性与灵敏度。例如称量时是用同一台天平进行并且称量的范围不大,此时由灵敏度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可以不加考虑。由计量证书标明天平的线性分量,其分量不确定度必须要两次计算,一次计算空盘,另一次计算称量。

(5) 容量瓶、单标线吸量管引入、分度吸量管的不确定度各分量测量。容量瓶的吸液量所带来的两个可能的不确定度来源:校准,实际容量的吸液量对标准容量的吸液量误差带来的不确定度;温度,偏差通过校准温度和使用温度带来的不确定度。

(6) 重复性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测量。通常各类实验都至少包含了称量操作的重复性、定容(移取)体积的重复性和仪器测定的重复性。

4.1 各分量标准不确定度的量化

4.1.1 标准溶液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

铜的标准工作曲线

以空白的二次蒸馏水和0 ;2 ;5 ;10;15 μg/m l 在选定仪器工作条件下,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建立标准工作曲线(表4-1与图4-1)。

表4-1 铜的标准工作曲线图

浓度(μg/mL )

0 2 5 10 15 吸光度A

0 0.063 0.158 0.298 0.452 y = 0.0299x + 0.0028R 2 = 0.9996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0.50246810121416

浓度ug/ml 吸光度A 系列1线性 (系列1)

图4-1 铜的标准曲线图

1w 的不确定度测量可能来自两个方面:①由上诉标准曲线可以求得1w 时带来的不确定度。②配制5种质量浓度成一定梯度的标准溶液时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对1w 不确定度的影响。

(1)通过拟合标准曲线所产生的不确定度测量

由表4中的数据,以铜标准溶液浓度(X )对光谱强度(Y )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0.0299X+0.0028,R 2=0.9996

按实验方法对试验溶液测定9次,由拟合曲线求1w 时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

)(拟合c u :

∑=--++=n i i R

c w w w w n q a

S u 1

220)()(11)(拟合 (2) 式中:a —工作曲线斜率

q —测试w 的次数 n —测试标准级差溶液的次数

a =0.0299,q=9(对样品进行9次测量 ) ,

n = 20 (对每个标准系列溶液测定 4次,共计 4 × 5 =20次 )。

其中,[]2

)(21-+-=

∑=n aw b Y S n i i i R ;

n w w n i i ∑==1

= 0.1992;

21)(w w -=(0.191-0.1992)2 = 0.00006724

∑=-n i i

w w 12)(= 0.0004632

将以上数据代入(3)式中:

=)(拟合c u 0004632

.000006724.020*******.001126.0++= 0.208。 (2)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

要确定系列标准溶液配制时对w 0不确定度的影响,首先必须求出各标准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此处,以1.00 mg/mL 的铜标准溶液为例,阐述其不确定度的大小。

配制1.00 mg/mL 标准溶液引入的不确定度u (Cu )

(1)称量化学纯铜质量m 0的不确定度的 u c (m 0)计算。

称样量产生的不确定度来源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 称样量的波动性。通过以往统计,在 10g 以内,我们使用的天平称量的波动性有0.053 mg 的标准偏差。②校正天平所带来的不确定度。在置信概率为 95%时,根据检定天平证书上提供的不确定度是 ±0.1 mg ,转换成标准偏差是 0.1/1.96 = 0.052mg 。由以上两项的合成,可以测量称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是:

()o c m u =22052.0053.0+=0.074 mg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0004625.0160

074.0==o o c m m u (2)配制铜贮备标准液体积

O V 的不确定度)(O c V u 的计算。 已知O V =100 mL ,即用100 mL 容量瓶的制备。

配制金属铜贮备标准液体积 O V 的不确定度来有 3个方面的原因:①校准:厂商给出

的 100 mL 容量瓶 (A 级)在 20℃ 时体积为)10.000.100(± mL ,按照均匀分布模型换算成标准偏差为610.0=0.041 mL 。②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线时的波动性。以同条件进行10次测定统计,100 mL 容量瓶由波动性带来的标准偏差是0.030mL 。③使用容量瓶时因为温度以及校准温度偏差产生的不确定度来源。假设校正温度与实验室的温度差 ± 5℃,若已知2.1×10-4/℃是该溶液的膨胀系数,则在置信概率95%时容量瓶配制标准溶液变动范围的标准偏差是:

mL 054 . 096.1)101.25100(4=???-

由上三项合成结果,得到 100 mL 容量瓶标准不确定度计算结果为以下:

)(0V u c =222054.0030.0041.0++=0.074

以相对不确定度计标准不确定度是:

00074.0100074.0)(00==V V u c

由两项不确定合成得到,配制铜的储备液的标准不确定度计算结果是:

u (Cu )=2200074.00.0004625+=0.00084

(3) 标准溶液稀释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计算

不确定度分量 c u 的计算

已知1V =50 mL 。对于50 mL 的容量瓶,其不确定度由以下 3个方面的来源: ①由厂商给出的100 mL 容量瓶的不确定度为±0.05 mL ,根据均匀分布图转换成标准偏差是0.05 /1.732 = 0.029 mL 。②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线时的波动性。以10次进行测定记录,标准偏差为 0.060 mL 即50 mL 容量瓶的变动性。③在使用容量瓶时由于校正时温度差异与温度带来的不确定度。若校正温度与实验室的温度差 ± 5 ℃,并且已经知

道4

101.2-?/℃为该溶液的膨胀系数,则在置信概率为95%时波动的标准偏差为:

96.150

5101.24???-= 0.054 mL 。 由上三项合成结果,得到 50 mL 的容量瓶标准不确定度计算结果:

)(1V u c =222054.006.0029.0++ = 0.086 mL

因而不确定度以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计为:

11)(V V u c =50086

.0=0.00172

由上三项合成计算得到,标准溶液引入的不确定度u (Cu )为:

u (Cu )=2200172.000084.0+=0.0020

分量不确定度)(1w u c 为:

)(1w u c =22002.00203.0+=0.0205

其相对合成不确定度为:

11)(w w u c =0891.00205

.0=0.23008

4.1.2 试样称量引入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

若实验称量 m = 0 .1148 g 。样品称量的不确定度有2个可能的来源: ①称量时的波动性。通过统计,在 10 g 以内,称量时天平的波动性带来标准偏差是0.053 mg 。②校正天平带来的不确定度。在置信概率为95%时,按检定天平证书所提供的不确定度是± 0.1 mg ,转换为标准偏差是 0 .1/1 .96 = 0.052 mg 。

由上两项合成得到结果,标准不确定度在称量时结果为:

)(m u c =22052.0053.0+=0.074 mg

以相对不确定度计标准不确定度是:

)(m u c /m=0.074/114.8=0.000644

无氧铜生产工艺流程

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 4.1工艺技术方案 本项目采用的原材料为含铜量99%的电解铜,选用目前国内先进的蓄热式熔化炉和中频炉,用上引法连铸工艺方法生产氧的含量不大于0.02%,杂质总含量不大于0.05%,含铜量99.5%以上无氧铜杆。 4.2工艺流程简述 1、生产准备 本项目使用的电解铜在江西省内购买。

图4-1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图 2、上引法连铸工艺流程 本项目采用上引法连铸工艺生产无氧铜杆。上引法连铸铜杆

的基本特点是“无氧”,即氧含量在10ppm以下。 上引法与连铸连轧和浸涂法相比,其特点是: 1)由于拉扎工艺和铸造工艺不是连续的,拉扎是在常温下进行的,不需要气体保护,钢材也不会被氧化。因此设备投资小,厂房布置也灵活。 2)单机产量变化范围大,年产量可以从几百吨到几万吨,可供不同规模的厂家选用不同型号的上引机组。此外,由于连铸机是多头的,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改变铸造规格(铸杆直径),来改变单位时间的产量,因此其产量可视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和产品的需求情况来确定,便于组织生产、节约能源。 3)只需更换结晶器和改变石墨模的形状,即可生产铜管、铜排等异型铜材,并可在同一机器上上产不同规格、品种的铜材,灵活机动,这是上引法的中最大特点。 上引法连铸工艺流程:原料通过加料机加入融化炉进行熔化、氧化、扒渣处理后,熔融的铜液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还原脱氧并达到一定的温度后,通过有CO气体保护的流槽经过渡腔(铜液在此进一步还原脱氧、清除渣质),进而平稳的流入中频炉保温静置,铜液的温度由热电偶测量,温度值由仪表显示,温度控制在1150℃±10℃。连铸机固定于中频保温炉的上方,连铸机铜液在结晶器中快速结晶连续不断地生产出铜杆,最后经双头挠杆机等辅助设备装盘成产品。 ⑴加料:原料一般用加料机加入,炉头多加、炉尾少加。加

十二铜表法制定

十二铜表法制定 制定背景 和其它早期国家一样,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即一种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制度原则。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它便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后的古代又往往会导致法律规范的不精确。这样,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平民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 元老院被迫于公元前454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于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于罗马广场。次年,又制定法律二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惜的是铜表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时被毁。 结构与内容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 《十二铜表法》的原文早已丢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他处死,或卖至第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 其特点为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十二表法》的某些规定虽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历史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第一部可以按律量刑的法,是古罗马固有习惯法的汇编,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许多世纪以来,《十二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 意义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于贵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法律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但

_十二铜表法_罗马法的起点

●世界古代著名法典讲座 《十二铜表法》 —— —罗马法的起点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招静 约1500年前,罗马人以其独特的经验与惊人的智慧,成就了一部“罗马法”①;1500年以来,这部“罗马法”“作为‘商品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对人类法律发展进程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体系宏大,法理精微,令后人叹为观止。”[1](p.1)这种经受了“约1500年”时间洗礼和“世界性”空间穿越的双重积淀,赋予了罗马法以无穷的力量。令人惊异的是,这部富于伟力的罗马法,却同距今更远、约2500年前的《十二铜表法》血脉相连;无论是就前者作为一部法律本身成长与发达的悠远历史而言,还是以其所承载的法理与文化精神的传世谱系而论,后者都成为其当之无愧的起点;正如罗马作家李维(Titus Livius,59BC-17AD)所说,《十二铜表法》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2](p.125)。抚今追昔,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当之无愧的起点”、“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以及作为“伟大建构的源泉”[1](p.1)的《十二铜表法》究竟为何物呢? 一、《十二铜表法》的命名、“真伪”及缘起 以《十二铜表法》的名称观之,我们不难明白:所谓“十二铜表法”,简言之就是指“刻在十二块板子(表)上的法律。”[1](p.1)据李维称,该板子是铜制的,因此这部法典又被人叫做《十二铜表法》。但从后世学者的考证来看,用来刻写这些法律的“板子”或“表”(tabula)其实是“古罗马当时书写或铭刻用的木板,金属板和象牙板等,而且根据后期的《学说汇纂》中所记载,此十二铜表法是象牙做的,所以实际应称为《十二表法》。”[1](p.1)笔者认为,称其为《十二表法》(Leges duodecim tabularum,后称duodecim tabulae[3](p.41))是比较恰切的,但同时将之断定为“象牙做的”,则显得有失考虑,因为单凭一个《学说汇纂》还不能有力地证明该法的物质载体,况且还有学者对“象牙做的”一说也存有疑问,比如中国学者周就认为“这些板子是铜的?木质的?象牙的?还是大理石的?至今仍是个疑问”。[3](p.41)不过,抛却具体载体问题上的纠结,我们倒可以看出该法律的一个明显性征—— —“表法”。“表法”二字的描述形象生动,向人们展现了该法律的古朴气息,即用“表”或曰“板子”铭刻法律这一情形。同时,它还道出了目前学术界对该法律物质载体究竟是“铜”是“木板”还是“象牙”这一问题尚无定论的事实。容易想见,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使用无争议的“表法”一词显然要比使用具有风险的“铜表法”一语更为准确和明智;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笔者所见相关研究者的著述大多将其称为《十二表法》,②少有再称《十二铜表法》的。③不过,由于学界约定俗成,称其为《十二铜表法》也并不会引起多大歧义。 至于在研究过程中兴起的有关《十二铜表法》是真是伪的争论,目前学术界已有结果:主张《十二铜表法》为真实存在的“吉拉尔之说”,终被1903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历史学会和世界学术界所确认。[3](p.49)展开“真伪”之争的双方代表主要是持怀疑论的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Glor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帕伊士(Ettore Pais,1865-1939)和法国法学家朗贝尔(Edouard Lambert)与持真实存在论的法国罗马法专家吉拉尔(P.F.Girard,1852-1926)。帕伊士认为,《十二表法》是古罗马法学家甫拉维乌斯(Cnaeus Flavius)所辑的习惯法汇编,甫拉维乌斯曾于公元前304年发表《甫拉维亚努姆法》(Jus Flavianum),其中诉讼法和《十二表法》所规定的审判程序,完全相符,因此,《十二表法》并非公元前五世纪的产物。[3](p.48)朗贝尔则说道,罗马法的许多所谓古代著作,多系后人所杜撰,《十二表法》就是其中之一,该法是公元前198年执政官派图斯(Sextus

第20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第20章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20-1】将下列百分透光度值换算为吸光度: (1)1% (2)10% (3)50% (4)75% (5)99% 解:A=2-lg T% (1)A=2-lg 1 = 2.000 (2)A=2-lg 10 = 1.000 (3)A=2-lg 50 = 0.301 (4)A=2-lg 75 = 0.125 (5)A=2-lg 99 = 0.0044 【20-2】将下列吸光度值换算为百分透光度: (1)0.01 (2)0.10 (3)0.50 (4)1.00 解:lgT%=2-A (1)lgT1%=2-0.01 = 1.99 T1%=97.7 % (2)lgT2%=2-0.10 = 1.90 T2%=79.4 % (3)lgT3%=2-0.50 = 1.50 T3%=31.6 % (4)lgT4% =2-1.00 =1.00 T4%=10.0 % 【20-3】有一有色溶液,用1.0 cm 吸收池在527 nm 处测得其透光度T = 60%,如果浓度加倍,则(1)T值为多少? (2)A 值为多少? (3)用5.0 cm 吸收池时,要获得T = 60%,则溶液的浓度为原来浓度的多少倍? 解:A=-lg T =εbc -lg 0.60 = 0.222 浓度增倍时: (1)lg T =-0.444 T= 36 % (2)A=-lg T = 0.444 (3)1.0cm时:c1 = 0.222 5.0cm时:c2 = 0.222 c2/c1= 1.0 /5.0 = 0.2倍 【20-4】有两种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当液层厚度相同时,在527nm处透光度T分别为(1)65.0%,(2)41.8%。求它们的吸光度A各为多少?若已知溶液(1)的浓度为6.51×10-4mol·L-1,求出溶液(2)的浓度为多少? 解:(1)A=εbc =-lgT=-lg 0.650 = 0.187 (2)A=-lg 0.418 = 0.379 (3)当c1= 6.51×10-4 mol ? L-1时,

2013年天津高考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

高考历史综合复习——世界歷史專題複習(古代,近代,现代) 一本节知识点: 1 希腊民主(三个重要人物,民主的性质和本质),罗马法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影响。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例;民主法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应对民主法制持怎样的态度? 2民主与科学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与之相呼应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表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解放在社会变革当中的作用 3 社会变革分为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形式在各个国家的表现 4 中西文化发展进程,中西方的相互影响。 二世界历年高考分数比例以及题型分析(世界史比例): 10年选择题20分,材料分析题28分; 11年选择题16分,材料分析题27分左右 12年选择题20分,材料分析题18分(最后一个大题) 10年材料分析题话题:法制(世界与中国古今对比,是近三年综合性最强的一个话题,内容涉及到了古代中国,世界,近代中国和世界以及当代中国法制);世界和平(要注意中国对外政策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11年材料分析题话题:民主(希腊的民主,钱乘旦英国史里工人阶级为争取民主的斗争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民主建设),经济的扩张(全球化的进行和存在),封建专制(秦始皇和康熙帝的区别和对比) 12年材料分析题话题:加大了对天津地方史的考察,选择题中没有出现,但是在材料分析题当中以整个大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话题——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文化发展的考察(先秦时期的代表,西汉的发展,唐朝文化的发展,得出文化需怎样发展的结论——PS.这个题并没有最优的考察效果);天津地方史(19分)近代天津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13年历史考察话题预测(世界史部分) 1 动乱的国际社会使和平问题仍旧具有很大的考察动向(需要注意世界几次大的战争及带来的危害再加上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对外政策的变化,二者对比是很好的考察点)(当代史部分) 2 对文化和文明的考察,链接知识点——希腊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铂钴标准比色法检测水中色度

色度 (铂钴标准比色法) 方法原理 用氯铂酸钾与氯化钴配成标准系列,与水样进行目视比色。 如水样浑浊,则放置澄清,也可用离心法或用孔径为0.45滤膜过滤以去掉悬 浮物。但不能用滤纸过滤,因滤纸可吸附部分溶解于水的颜色。 仪器 50ML具塞闭塞管,其刻线高度应一致。 试剂 铂钴标准溶液:称取1.246g氯铂酸钾K2PCL6(相当于500铂)及1.000六水合氯化钴(相当于250mg钴),溶于水中,加100ml浓盐酸,用水定容至1000ml。 此溶液色度为500度,保存在密塞玻璃瓶中,暗处存放。 步骤 标准色列的配置: 向50mL比色管中加入0mL、0.5mL、1.00mL、1.50mL、2.00mL、2.50mL、3.00mL、3.50mL、4.00mL、4.50mL、5.00mL、6.00mL及7.000mL铂钴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标线,混匀。各管的色度依次为5、10、15、20、25、30、35、40、45、50、60和70度。密封保存。 水样的测定: 1、分取50.0ML澄清透明水样于比色管中,如水样色度较大,可酌情少取水样,用水稀释至50.0ML。 2、将水样与标准色列进行目视比较。观测时,可将比色管至于白瓷板或白板上,使光线从关底部向上透过液柱,目光自管口垂直向下观察。记下与水样色度相同的铂钴标准色列的色度。 计算 色度=A×50/V 式中: A------稀释后水样相当于铂钴标准比色法的色度 V------水样得体积(ML) 注意事项 可用重铬酸钾代替氯铂酸钾配置标准色列。方法是:称取0.0437g重铬酸钾 和1.000g七水合硫酸钴(CoSo4.7H2O)溶于少量水中,加入0.50ml硫酸,用水稀释至500ml。此溶液的色度为500度。不宜久存, 如果样品中有泥土或其它分散很散狠细的悬浮物,虽经处理而得不到透明水 样时,则只测“表面颜色”。

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A. 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________ B. 具有民本思想 C. 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 强调忠君思想 2. 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 (小腿)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 (手指)之大几如股 (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材料中贾谊 A. 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B. 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 C. 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 D. 运用儒、法两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3. 《宋史? 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 (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 B. 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 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 4.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5. 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 “华亭相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徐光启文集》载: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材料反映当时 A. 官商勾结现象严重______________ B. 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 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 D. 士大夫经商致富 6. 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 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 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 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 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7. 1978 年— 1989 年,停办十年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A. 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 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 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 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8. 《十二铜表法》确认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的原则。同时规定,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凡遗嘱有效时,就不适用法定继承。这种规定 A. 不尊重个人意愿 B. 表明罗马法中私法规范需要完善 C. 允许财产留给无血缘关系的人 D. 被后世欧美各国继续沿用 9. 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这表明“他们” A. 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B. 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C. 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

考点二罗马法高考题含解析答案

考点二:罗马法 l.(2012课标全国,34,3分)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 解析:B 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原告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邻居砍伐了他的葡萄树,但由于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没有严格使用法律术语最终导致败诉,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审判程序"的特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 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解析:C 木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法律。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罗马法的标志及实质的准确理解和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体现的原则有无罪推定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至上的原则,A、B、D三项分别体现了上述三项原则。C项显然不符合罗马法的原则,故错误,符合题意。 3.(2012安徽文综,19,4分)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解析:D 本题考查对古罗马法律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题干情境,迁移古罗马法律的特点进行理解判断。题干意思是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如果被揭穿在审讯案件中接受贿赂,会被处以死刑。这

废铜生产电解铜粉工艺流程

电解法制取的铜粉纯度高、物理规格好、活性高,广泛应用于电碳制品、摩擦材料、含油轴承和粉末冶金零件等方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电解法制取铜粉的方法,前苏联于1934年即已研究成功。我国起步较晚,到1970年才兴建了第一条电解铜粉的生产线。目前,我国生产规模超过lO00t/a的厂家主要有重冶集团、北京有研粉末、天津瑞尔普以及上海901。江铜集团新材料公司(以下简称新材料公司)于2002年开发了电解铜粉产品,现每年的产量为200t。2电解法制粉工艺流程电解法制取铜粉的经典流程是:铜原料一熔铸—电解一铜粉一洗涤--干燥---筛分一成品。 电解出来的铜粉经洗涤后,进入还原炉,在氢气氛下进行干燥、还原处理,再经筛分得到产品。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生产电解铜粉的新工艺,其流程如下:阳极、阴极、电解液一电解一铜粉一洗涤—离心甩干—筛分一成品。 新工艺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阳极不需要进行熔铸处理,简化了操作;其二,由于新工艺省略了熔铸工序,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电解铜粉的生产成本,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阳极:采用废铜作为阳极,随着电解的进行而被溶解。阴极:电解铜粉生产用的阴极可以采用铅合金板,可以生产出松比低于1.Og/cm。的电解铜粉。 电解法制取金属铜粉: 1铜离子浓度电解实验证实:只有金属离子的浓度迅速降低到一定值时,才能析出松散的粉末。在能析出粉末的浓度范围内,铜离子浓度越低,粉末颗粒愈细。电流效率随着铜离子浓度增大而提高,松装密度也随着铜离子浓度增大而增高。 2酸度提高酸度有利于氢的析出,得到松散的粉末沉积物,但酸浓度太高,会导致钝化,影响电流效率。酸度的影响较复杂,要针对不同的电解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3电流密度据资料介绍采用铜离子浓度为13L的电解液时,要得到粉末,则电流密度至少在1000A/m以上。电流密度愈高,在阴极上单位时间内放电的离子数目愈多,金属离子的沉积速度远大于晶粒长大的速度,从而形成的晶核数也愈多,故粉末愈细。 4电解液温度提高电解液温度,扩散速度增加,晶粒长大速度也增大,所以粉末变粗。高温作业可提高电流效率和降低槽电压,但温度高于60',酸雾蒸发量增大,作业环境恶化。 5刷粉周期刷粉时间延长时,松装密度增大,粉末变粗。因为长时间不刷粉,阴极表面积增大,相对降低了电流密度。通常,粉末是用刷子机械刷下来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硫酸十二烷基钠自动从阴极上除粉。 6添加剂在电解液中添加胶体材料,例如,骨胶或葡萄糖可生成细粉状沉积物。这可能是由于胶体阻碍在阴极上析出氢所致。电解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铜,可增强粉末颗粒的枝晶特征;同时由于氯化物离子的极化效应,细粉的获得率增高。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内容提要: 作为东西方古代最重要的法典,《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对各自所属的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而《十二铜表法》更是被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李维称为“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①本文试把《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同异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东西方法律不同特点的了解,借鉴外国法律,挖掘我国法律的“本土资源”。 关键词: 法经十二铜表法中华法系罗马法系 一、产生的时代及各自的地位 作为古代国家的重要法典,历史巧合的让《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在同一个时代产生,并且赋予了它们相同的历史使命,即开两大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并为两大法系的法学体系打下基础 从产生的时代来看,《法经》与《十二铜表法》都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法经》是李悝为魏文侯师时编纂的,从李悝的生卒年月(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395年)可以推定《法经》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而《十二铜表法》,作为古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于公元前450年制定完毕,在公元前449年公布的。 两者的地位也十分的近似,它们分别被认为是中华法系及罗马法系的起源和基础。《法经》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内容思想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在李悝之后,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对《法经》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此后的《魏律》、《晋律》乃至《唐律疏议》虽然篇目增加,体例更加规范,但是始终是在由《法经》奠定了的基础上发展,可以说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十二铜表法》作为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被认为是罗马法系法律制度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立法的基础。自《十二铜表法》始,罗马开始不断地编纂成文法典,以适应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及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直至公元6世纪《国法大全》的问世,使罗马法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二、产生的背景、渊源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虽处于同一时代,但由于两者所处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也在背景、渊源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首先,是经济基础不同。《法经》产生于战国初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可以认定《法经》及《法经》所代表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新兴的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其内容是受封建的自然经济关系所制约的。而《十二铜表法》则截然相反,古代罗马国家建立在

比色法

运用“HSB模型”测定烤瓷牙色彩的探讨 章加宇丁加根曾永红 [摘要]目的依据孟塞尔(Munsell)HVC颜色系统,运用Adobe Photoshop6.0软件的“HSB模型”,借助于计算机、数码相机探讨一种科学、量化、精确、快速的方法,以弥补肉眼比色不足的缺陷。方法对450例烤瓷冠用数码相机采集被比色牙与标准比色板色片的图片,通过Photoshop6。0软件局部拾色分析,运用“HSB模型”滑杆显示不同色片及被比色牙的H、S、B数值。结合Nickerson 色差公式,应用Office 2000 excel软件,制定快速运算、自动生成总色差表格,从中选取最小总差植的比色色片的色阶,作为被比色牙的色彩。结果随机选取临床色差极小,不易为肉眼所识别的烤瓷冠450颗,运用“HSB模型”比色,439颗色质良好,与邻牙协调;8颗色质稍偏差,细看能区别出修复体;3颗与邻牙有较大差别。结论:依据孟塞尔HVC颜色系统,运用“HSB模型”,借助数码相机,计算机并结合相关软件,对不同颜色进行测定,分析,制表显示总色差值、比色。该方法科学、量化,比色快速、方便。所需材料易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HSB-模型;HVC颜色系统;烤瓷牙比色;计算机;色差值 随着口腔修复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烤瓷冠、桥已成为牙体、牙列缺损的主要固定修复方式。烤瓷牙的色彩是烤瓷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色也就成为修复医生临床操作的重要步骤。由于比色方法,比色环境及比色操作者的个体差异,常规肉眼比色往往造成有些瓷色不很满意,尤其是遇到色阶差别不很明显的自然牙(以下称被比色牙),比色者更是很难识别。过去厂家曾研制推广出比色仪,由于取色头范围的局限性,而且价格昂贵,临床用于比色的单位相对较少。近年来,我科依据Mussel HVC颜色系统(这个表色系统于1905年由美国人Mussel发明,它使用色相环和色票表现物体的色相、亮度、饱和度三要素,反映了物体颜色的心理规律,可分别代表颜色的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的色知觉特

西方文化史论述题

试论罗马法 定义法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高的法律行为规范,即在一定范围内为维护所有者利益而对个人行为规定 限度的强制性规范。罗马法,广义上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民法。 历程罗马法发源于罗马城邦。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从统一意大利,垄断地中海,到建立地跨欧、 非、亚三洲的奴隶制帝国,罗马法也由狭隘的城邦习惯法、市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最后形成为第一个具有世界性质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形成以后经过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时期几个阶段。罗马法产生后,随着罗马国家历史的延续,适应罗马政治、经济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元老院设置了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了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表法》。该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对罗马社会早期的习惯法作了初步总结,并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合法权益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于是逐渐形成万民法。罗马共和时代后期,法学研究活动开始兴起,有力地推动着罗马法的发展。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皇帝查士丁尼亲自主持编纂了由《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和《查士丁尼新律》组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成熟、完备的阶段。这部法典完整地和系统地保留了罗马法的精华,对于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恩格斯称其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 罗马法律文化遗产 1)罗马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提出法律就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体制。相互制约,正是西方政治智慧之所在。(尽管当时并不完善)2)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人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b《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3)罗马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律师制度4)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它是构成现代大陆法系的重要基础。 罗马法与在近现代的影响 1.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原则、衡平观念等,也非常适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专制黑暗的封建法制、克服诸侯割据和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法制的重要武器 2. 为近代世界各国立法提供了范本。 ? 如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还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是以罗马法中的理论为基础。罗马法对近现代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立法也有一定影响。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民法、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原则

外观色泽的检测方法(铂-钴比色法)

外观色泽的检测方法(铂-钴比色法) 一.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液体外观的色泽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比色管 磨口无色比色管100毫升、50毫升 比色箱及比色架 见附图 氯化钴 分析纯 氯铂酸钾 分析纯 盐酸 分析纯 三.测定步骤: 1.三种500号铂-钴比色标准原液的配制: (1).黄色:准确称取1.2450克氯铂酸钾和1.0000克氯化钴(精确到 0.0002g)溶于100毫升盐酸中,注入1000毫升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到 刻度. 此溶液即为500号色度标准比色原液(Ⅰ). (2).黄中带绿:准确称取1.5000克氯铂酸钾和0.3000克氯化钴(精确到 0.0002g)溶于100 毫升盐酸中, 注入1000 毫升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稀 释到刻度, 此溶液即为500号色度标准比色原液(Ⅱ). (3).黄中带红:准确称取0.8000克氯铂酸钾和2.000克氯化钴(精确到 0.0002g),溶于100 毫升盐酸中,注入 1000 毫升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 稀释到刻度, 此溶液即为500号色度标准比色液(Ⅲ). (4).取不同量的500号色度标准比色原液,用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 100毫升,即可制得任意号数的色度标准液.稀释的N号铂-钴比色液,应 储藏于具有磨口塞的比色管中, 比色后比色液应置于暗处储藏,有效期 为一个月。 500号原液应储存于棕色容量瓶中,置于暗处保存,有效期为6个 月. 2.测定: 将试样均匀混合后,注入试管中,用肉眼观察,应是透明油状液体, 无混浊现象,无明显机械杂质,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比色测定。取二支颜 色相同,高度相等的比色管,一支注入100毫升或50毫升试样,另一支注

西方文化史期末复习经典论述题

1、西方文化的内涵 1)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要地表述为:第一,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历史学、建筑、艺术、法律和政治制度在内的希腊罗马文化;第二,以虔诚信仰为核心的犹太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第三,给欧洲社会带来风俗习惯和民主传统的日耳曼文化;第四,伴随着商业交往、宗教热情和殖民冒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所以,在东方人的观念中,西方充满着浪漫与理性、热情与虔诚、冒险与智慧。 西方文化通过不同文化的“杂交”和相互否定而产生出新的文化性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和自我超越。 2)当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目的理性或技术理性)为中心的现代工业文明相随,但逐渐暴露出重理轻文的偏颇、快餐文化的消极、拜金文化的媚俗。 2、阐述地理特征与希腊精神塑造间的关系 城邦林立的松散状态培养了自由独立民主的精神,同时,容易导致内战。 临海的地理位置,培养了海洋民族的冒险精神,同时,为反抗权威准备了随着得以出逃的出海口。 3、为什么基督教从非法的地下组织迅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1)罗马帝国后期,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交通便利,使用希腊方言更容易沟通感情2)罗马文化活力逐渐衰退这就为新的宗教的思想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3)基督教是多种思想和精神因素相结合的混合物。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根本特点(这是他的内在吸引力) 4、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1)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源地,又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心脏地区。从文化渊源上,这里保留了古罗马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他们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古代罗马人的后裔。 2)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贸易很发达,这就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3)作为资本主义的最早诞生地,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4)新兴资产阶级包括经济上成功的实业家、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过去的新要求,用手中的钱丰富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追求。城市生活还造就了新兴市民阶层,他们思想活跃,自由化倾向严重,是中世纪敢于冲破旧秩序束缚的那群人。 5、19世纪后半页欧洲为何会掀起现实主义思潮该思潮的文艺主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质财富与经济萧条并存,西方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缓慢进行的社会改革与速度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人们的社会心态交织着乐观与悲观,希望和绝望的矛盾。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也逐渐暴露出其虚假造作幻想化及过于重视个人情感的弊端,人们开始感觉到必需要回归到“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真实”的问题思考上去。“理性王国”幻影消失使得“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其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现实主义思潮由此诞生。 文艺主张为1)、以真实的细节表现生活2)、以下层人民及劳动人民的题材作为创作素材3)、科学的对生活进行反思 6、简述古希腊瓶画风格的演变 1)、希腊花瓶最早的风格被称位“几何式”,这种风格的瓶绘主要依赖于直线和诸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这些基本图案的重复。 2)、公元前8世纪末开始,动物形象作为一种更受喜爱的装饰出现在希腊花瓶上,并迅速取代了原来的几何图案。因为有些动物是来自东方异域的野兽,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东方风格时期 3)、一个世纪后,动物图案开始让位于以黑色造型技法绘制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这样称呼,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作为东西方古代最重要的法典,《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对各自所属的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而《十二铜表法》更是被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李维称为“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就《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同异进行系统地分析比较,对于我们了解东西方法律的不同特点,借鉴外国法律,挖掘我国法律的“本土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有裨益。 一 1.《法经》的形成、结构及基本内容 根据现有文献,最早提到《法经》的史料是由《晋书•;刑法志》记录下来的三国时期陈群、刘劭等人撰写的《魏律•;序》,其中有这样的话“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晋书•;刑法志》对《法经》有更加确切的说明:“是时(指魏明帝制定魏新律之前)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随后《唐律疏议》中也有比较详细的叙述:“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六篇。”《唐六典》注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至明末,董说在其编著的《七国考》的《魏刑法》一篇中,引用了东汉桓谭《新论》中关于《法经》的一段论述,对《法经》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自此之后,战国时代魏文侯师李悝著《法经》,便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但是,对于《法经》是否存在及有关《法经》材料的真伪,始终有学者有疑义,认为李悝著《法经》,战国时代的法家著作及《史记》、《汉书》中都未提及,而且董说在《七国考》中所引的桓谭《新论》在南宋时就已散佚。因此怀疑《法经》是后人的伪作。对此,我国的一些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系统的论证了《法经》的真实存在。其中何勤华教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流传下来的文献史料,只要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其是伪造的,一般都应认可其真实性。对《法经》亦应如此。”()笔者对此持赞同观点。 由于古代典籍对《法经》大多数是转述式或概括式的只言片语,因此今人已无法得窥《法经》的全貌。不过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还是能了解《法经》的大体结构和基本内容的。从董说的引文来看,《法经》分为“正律”、“杂律”和“具律”三部分。其中“正律”又含“盗”、“贼”、“囚”、“捕”四篇。()由

论述古希腊

论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成就。 答:古希腊文化成就: 一、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 古希腊文学和艺术具有丰富多彩、雄大活泼的特征,具有人类社会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特征。 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以及古希腊悲剧都体现了古代希腊人的智慧,对后世全世界的文学都产生了影响,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希腊文化中汲取养分。 二、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1、天文学——古希腊人的辉煌成就 古希腊天文学是近代天文学的直接渊源。希腊在天文学上成绩巨大,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它的理论性最强,体系也最为完整、科学,方法上也达到了古代的高峰,它的影响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2 、希腊数学——古代世界逻辑思维发展的高峰 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以及阿基米德在古希腊时期所作出的数学贡献是后世人们最重要的财富。希腊数学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的思维逻辑,为各种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奠定了基础。 3、希腊物理学——近代物理学方法的先驱 毕达哥拉斯学派、物质不灭论以及原子论是古希腊时期物理学上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进步。 三、古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本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著名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正式在古希腊时期诞生的。古希腊哲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开端。 四.希腊文化的超越性 古希腊城邦文明既属于古代世界,又属于现代世界。说它属于古代世界,因为它继古老的东方文明之后而居上,在公元前一千纪放射出了熠熠的历史光辉,希腊文明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与顶峰;说它属于现代世界,因为由它所奠立并被学界所称的“希腊精神”,已经超越了时空,在西方乃至世界被发扬光大,成为烛照后世与难以泯灭的历史遗产。 古罗马文化成就 (1)法学 古代罗马的法学十分发达,公元前450年,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制定了习惯法的汇编《十二铜表法》。到共和国末期,《十二铜表法》逐渐被新的原则所取代。公元1世纪时法学家们开始著书立说,当时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盛行。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初出现了五位著名的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根据前述基础,编成了集罗马法大成的《国法大全》。

【史料及解析】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及其他

(十一)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及其他 在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人制定的最早的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律制度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此之后,罗马的法律开始写在了“白纸黑字”上,哦,准确地说是刻在了十二块铜板上。因为那个时期罗马尚没有纸张,所以不会有真正的白纸黑字。但是白纸黑字的意义却是具备的,那就是法律就在哪里摆着,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到,这样就改变了过去贵族对法律解释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成文法的作用很多,其中这个作用很重要。众目睽睽之下,规矩大家都得遵守,不因为哪个人而改变,这就是法律的尊严。 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罗马的法律和古代其他国家的法律并没有多少区别,多是习惯法。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手中,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条文,解释也就很随意,这样的习惯法律只是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难怪会引发平民阶层的不满和斗争。最后斗争的结果是双方的妥协,所有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条文刻在铜板上,有什么纠纷就依照条文规定审判,这样的法律体现了现代法律的一种平等精神,也体现了法律的本质。实际上,法律是什么?这个概念可以有多种的解释,简单地说,法律就是在社会里人们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既包括遵守这个规则的奖励,也包括破坏这些规则应该得到的惩罚,还包括法律实施的程序。只是如何确定,谁来确定,具体的条文维护谁的利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体现,这就是法律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阶级性会越来越淡薄,法律的公平正义越来越突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是社会的进步。而罗马从有成文法开始,平等公正这些普适性特点就开始表现出来,只是适用范围很小。就罗马的铜表法来说,只是涉及保护罗马城的公民,单就这一点来说,十二铜表法无疑属于罗马公民法。但是教材在表述完十二铜表法之后,突兀一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这样的论述很容易使人凭空产生疑窦,罗马公民法与十二铜表法的关系是什么?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吗?本来一个十分清楚的问题因为教材的表述反而模糊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施教的老师都容易犯这样“你不说我还可能明白,你越说我却更糊涂了”的错误。纠正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尽量简单,给学生一个清楚的知识结构。在我们肯定十二铜表法就是公民法之后,这个知识结构基本上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说,《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这一课的核心词是民主的话,那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也应该是两个字:法律或者法制。正如抓住“民主”就可以解决希腊古代政治的所有问题一样,抓住“法律”“法制”也就抓住了解决本课的钥匙。正如可以在介绍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关键三个人物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的基础上讨论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特点评价一样,《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也可以在介绍罗马法的演变基础上讨论罗马法的特点、作用与影响。这里的关键在于介绍罗马法演变的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将历程弄清楚。在罗马,法律的演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概括: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这个题目实际上涵概了罗马的法律演变整个历程而不是一个阶段。人类社会早期的法律都应是习惯法,后来形成了成文法。单从字面理解,早期习惯法之后罗马的所有法令都属于成文法,既包括十二铜表法等公民法,也包括3世纪之后的万民法和6世纪的《民法大全》;这样的概括很显然侧重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所有国家法律发展的一般表现形式,并不能完成揭示出罗马法的演变特点,但这样的概括也可以避免教材叙述所造成的混乱,给学生以正确的知识。至于更准确地揭示罗马法律演变的原因与特点,需要将罗马的成文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就需要第二种概括。 二、从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诞生开始,罗马法律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查士丁尼组织的《民法大全》三个重要环节。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主要由于从共和国到帝国演变统治者所面临的新形势变化,这样的形势转变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在法律上进行调整以适应这样的变化。而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主要意义是罗马法系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