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The Yule Walker equations for the AR Coefficients

The Yule Walker equations for the AR Coefficients

The Yule Walker equations for the AR Coefficients
The Yule Walker equations for the AR Coefficients

专题07 方程与方程组的解法(解析版)

专题07 方程与方程组的解法 一、知识点精讲 一元一次方程 ⑴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⑶关于方程ax b =解的讨论 ①当0a ≠时,方程有唯一解b x a =; ②当0a =,0b ≠时,方程无解 ③当0a =,0b =时,方程有无数解;此时任一实数都是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 在一个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③整体消元法,。 二、典例精析 ①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 思想:降次 方法:换元、因式分解等 【典例1】解方程. (1)4213360x x -+= (2)63980x x -+= 【答案】见解析 【解析】 (1)4222 13360(4)(9)02 3.x x x x x x -+=?--=?=±=±或 (2)6333 980(1)(8)1 2.x x x x x x -+=?--?==或 【典例2】解方程.

(1)32+340x x x -= (2)3210x x -+= 【答案】见解析 【解析】 (1)322 +340(34)0(4)(1)04 1.x x x x x x x x x x x -=?+-=?+-?==-=或或 (2 )33221010(1)(1)1x x x x x x x x x x -+=?--+=?-+-?==或 ②方程组的解法 解方程组的思想:消元 解方程组的方法: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③整体消元法等。 【典例3】解方程组. 347(1)295978x z x y z x y z +=??++=??-+=? 3(2)45x y y z z x +=?? +=??+=? 【答案】见解析 【解析】 5 3471(1)29359782x x z x y z y x y z z =?+=???? ++=?=???? -+=??=-? 3(2)45x y y z z x +=??+=??+=?213x y z =?? ?=??=? 【典例4】解方程组22 210 4310x y x y x y --=??-++-=? 【答案】见解析 【解析】 22 2104310x y x y x y --=??-++-=?8115 1115x x y y ? = ?=?????=??= ?? 或 【典例5】解方程组.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1.语用学相关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解比例及解方程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解方程及解比例练习题 解比例: x:10=41:31 0.4:x=1.2:2 4.212=x 3 21:51=41:x 0.8:4=x:8 4 3 :x=3:12 1.25:0.25=x:1.6 92=x 8 x 36=3 54 x: 32=6: 2524 x 5.4=2 .26 45:x=18:26 2.8:4.2=x:9.6 101:x=81:4 1 2.8:4.2=x:9.6 x:24= 43:31 8:x=54:43 85:61=x: 12 1 0.6∶4=2.4∶x 6∶x =15∶13 0.612=1.5x 34∶12=x ∶45 1112∶45=2536∶x x ∶114=0.7∶1 2 10∶50=x ∶40 1.3∶x =5.2∶20 x ∶3.6=6∶18 13∶120=169∶ x 4.60.2=8x 38=x 64 解方程 X - 27 X=4 3 2X + 25 = 35 70%X + 20%X = 3.6 X ×53=20×41 25% + 10X = 54 X - 15%X = 68 X +83X =121 5X -3×215=75 32X ÷4 1 =12 6X +5 =13.4 834143=+X 3X=83 X ÷7 2 = 167 X +87X=43 4X -6×3 2 =2 125 ÷X=310 53 X = 7225 98 X = 61×5116 X ÷ 356=4526×2513 4x -3 ×9 = 29 21x + 6 1 x = 4

103X -21×32=4 204 1 =+x x 8)6.2(2=-x 6X +5 =13.4 25 X-13 X=3 10 4χ-6=38 5X= 1915 218X=154 X ÷54=2815 32X ÷41=12 53X=7225 98X=61×51 16 X ÷356=4526÷2513 X-0.25=41 4 X =30% 4+0.7X=102 32X+21X=42 X+4 1 X=105 X-83X=400 X-0.125X=8 X 36 = 4 3 X+37 X=18 X ×( 16 + 38 )=1312 x -0.375x=65 x ×3 2+2 1=4×8 3 X -7 3X =12 5 X -2.4×5=8 0.36×5- 34 x = 35 23 (x- 4.5) = 7 1 2 x- 25%x = 10 x- 0.8x = 16+6 20 x – 8.5= 1.5 x- 4 5 x -4= 21 X +25%X=90 X -37 X= 89 X - 27 X=43 2X + 25 = 35 70%X + 20%X = 3.6 X ×53 =20 ×41 25% + 10X = 54 X - 15%X = 68 X +83 X =121 5X -3×215=75 32X ÷41 =12 6X +5 =13.4 83 4143=+X 3X=83 X ÷72=167 X +87X=43 4X -6×3 2 =2 125 ÷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用学推荐书目

1.语用学研究 H030/32/1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4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2.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 F713.80/19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杨永和, 周冬华, 鲁娅辉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西文图书3.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H87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Huang, Y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9. 中文图书4.顾曰国语言学海外自选集: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研究 H319.3/14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顾曰国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中文图书5.新编语用学概论 H030/3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何自然,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中文图书6.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H059/16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侯国金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7.语用学的多维研究 H03/4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文图书8.Pragmatics :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H030/C971(C)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Cummings, Loui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文图书9.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 H313.3/1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彭庆华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0.语用学翻译研究 H059/12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1.语用学纵横 H030/20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 张新红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2.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H030/1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中文图书13.语用学 H03/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严辰松, 高航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文图书14.Pragmatic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语用学 : 理论及应用 / H030/J61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0 Jiang, Wangqi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西文图书15.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Y95 馆藏复本:11 可借复本:10 Yule, Georg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列方程与方程的解

第30讲列方程与方程的解 【知识要点】 ?列方程 知识点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1)方程是等式,但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不是方程,如:3+5=8,不是方程. (2)虽然含有未知数x(或其他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但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如:2x-7,这是代数式,但非等式,当然不是方程. 知识点2: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数叫做方程的元,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知识点3:方程是实际问题的简单的数学模型之一,由于数学模型比较抽象,暂不介绍它的定义,应用题的列方程的过程是简单的建模练习. ?方程的解 知识点1: 什么是方程的解? 如果未知数所取的某个值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换句话说,凡是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即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都称为方程的解. 知识点2: 方程解的检验:将解方程所得的解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所求解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 【典型例题】 ?列方程 例1: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参加的先生是女士的两倍,当走了6位先生并来了6为女士后,女士就是先生的两倍了,求原来有几位先生,几位女士? 例2:一艘侦查艇,它的速度为每小时30海里,奉命探察在舰队前进路线上45海里的海面,舰队的速度是每小时15海里,问过了多少小时这艘侦察舰才回到舰队? 例3:某台计算机进货价格为5000元,如果按商店的标价打八折卖出仍可获利800元,问其标价为多少元?

例4:甲班人数比乙班多10%,乙班人数为50人,试求甲班人数. 【巩固练习】 列方程 1、某校3年共购买计算机210台,去年购买的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比去年增加100%,试求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2、有一个两位数,它的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3,假使把这个数加上27,那么得出的两位数,和原来的数只有数字排列的不同,这是什么数? 3、三个连续的奇数之和为27,求中间数x的大小? 4、甲数比乙数多20%,如果甲数位120,那么乙数x满足的方程是什么? 5、甲数x比乙数少20%,如果乙数为100,那么x满足的方程是什么? 6、两种合金,第一种含金90%,含铜10%,第二种含金80%,含铜20%,现要得到含金82.5%的合金100千克,如果第一种合金取x千克,那么x满足的方程是什么?

方程和方程的解

《方程和方程的解》教学设计 昌邑市实验中学孙绍斗 【教学目标】 1 否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方程的解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 (1)什么叫等式?等式的两个性质是什么? (2)下列等式中x取什么数值时,等式能够成立? 1x-7=2. (i)4+x=7;(ii) 3 2 在小学学习方程时,学生们已知有关方程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同时板书课题:方程和它的解. 二、讲授新课 1 在等式4+x=7中,我们将字母x称为未知数,或者说是待定的数

例1 (投影)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5-2x=1;(2)y=4x-1; (3)x-2y=6; (4)2x 2+5x+8 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已知数应包括它的符号在内; 二是未知数的系数若是1,这个省写的1也可看作已知数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利用投影片打出来完成) 2 在方程4+x=7里,未知数x 的值是3时,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我们将3叫做方程4+x=7的解解呢? (此问题应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并板书) 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值叫方程的解 (此时,教师还应 指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 例2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比它的5 4大 16 5 ;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 分析:(1)“某数比它的5 4大 165”即是某数与它的54的差是16 5 ;(2) “某数比它的2倍小3”即为某数的2倍与它的差为3 (本题的解答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应注意书写格式) 在解答完本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出解答本类问题需应注意,此类问题的条件表面上是“谁比谁大(小)”,实际上是给出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在解题时,要特别留心

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 语用学和语言教学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词汇和语法问题,而是语言使用问题,其根源又在于学生缺少英语思维习惯和能力。语用对比法中的英语思维方式的对比、语篇分析和词块学习是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用对比英语教学英语思维模式语篇分析词块学习英语思维能力 1.语用学和外语教学 要了解语用学与外语教学之间存在的自然的内在的联系,首先应该简要回顾一下它产生的背景。美国语言学家Lado(1957)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跨文化语用对比的最初构想。到了70年代,语言学家们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逐步认识到,对比分析不能只考虑语言本身的问题,更要考虑语言使用的问题,比如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外语)在词语的语体使用、概念的表达方式以及形式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有什么相似和相异之处。Sajavaara(1981)指出对比分析不仅与语言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交际方式相关。Riley(1981)就如何开展语用对比提出了几种方法。其中一种就是比较两种语言在具有代表性的交往中所产生的话语结构。 2.英语学习中存在的语用问题 我们在此结合一些语言实例,来分析当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例:A:Thank you for taking me home. B:Never mind. 由于误用英语的正确表达法,致使所用英语不合乎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按汉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B送A回家,A表示感谢。可B在回答时却用了“Never mind.”,他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英语应是“It’s my pleasure ”“It doesn’t matter”“It’s nothing”等。B显然是用错了表达式,导致语言—语用的失误。其实,“Never mind.”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不予介意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话。 中国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时常犯与以上各例类似的错误。如在别人不慎踩了自已的脚,用“I’m terribly sorry”等来表示歉意的时候,便想当然地用“It doesn’t matter”来代替“That’sall right” ;在请求别人帮忙时,常常用“I have something to ask you for help”或“Bother you to do…?”等按汉语的语义和结构组织出来的英语,而不习惯用“Could you do me a favour?” “Do you mind …?”等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所以,英语学习中最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词汇

五年级的数学教案:方程的解与解方程.doc

五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 P57 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 250 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 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 x 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 x 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 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 250-100=150。 (3)把250 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 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 的值等于150,将 150 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刚才, x=150 就是方程 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 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 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 X=3 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 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 x=3 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 是不是方程 5x=15 的解。

语用学与语言教学

语用学与语言教学 ——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 能力的培养 摘要: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成为第一国际交流用语,在我国,英语教学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全面普及。然而,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依然表示自己仍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教育界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视。因此,高职院校也加大了英语口语能力的加强。但现在的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只是片面强调和教授语言和语法知识的问题。而口语交际中形形色色的语用失误所导致的交流不畅甚至是交际失败,更多的是由于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不足引起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客观的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口语教学;语用失误;文化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globalization, English becam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language, in our country, the English teaching applied in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chool, college education,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popularization stage. However, years of English studying, many students still said he is still in a dumb English stage, the education of the oral English ability to train and improve seriously.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increased their oral English ability. Key words: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 mistake; culture; 任一种语言都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从而直接影响了口语交际活动进行的顺利性和有效性。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各种各样的语用失误中,彼此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一点在口语交际中也有明显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商业合作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于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口语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人们往往更重视口语交际中的一些外在特点,比如语言的流利程度,语音语调的标准与否,而忽略了文化因素引起的语用失误造成的交际失败。 一、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语言能力定义为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内在化的(internalized)语言知识,或称内存语法。外语教学中一般认为,语言能力是指语音,语法,词汇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理解和造出正确句子和话语的能力。但是对交际能力的解释却不尽相同。目前影响最大的模式之一是卡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的模式。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语言能力,指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utterance)和句子意义所需的语音,语法,句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体系:(二)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s)能力,指语言使用的规则,即

10方程和方程的解

方程和方程的解 一、情景引入 小丽2月份的零花钱花掉了25.4元,还剩下60元,那么小丽二月份有多少零花钱? 分析一 列式可得25.4+60=85.4. 分析二 设小丽二月份有x 元零花钱. x-25.4=60. 二、学习新课 1.概念辨析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在方程中,所含的未知数又称为元. 练习1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为什么. 列方程:为了求得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式,就是列方程. 2.例题分析 例题 1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 厘米,周长为36厘米; (2) 25 减去数x 的一半是56. 22(1)2; (2)0; (3)-1+2=1;3 4(4)32; (5)3507x x x x x x +-=+=--+=

解(1)方程是436x = (3) 方程是 例题2 一个数与它的一半的和是 ,求这个数. 分析 设这个数为x,那么它的一半是 2x ,两数的和为2x x +,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 324 x x +=. 例题3 某水果店有苹果与香蕉共152千克,其中苹果的重量是香蕉重量的3倍,求该水果店的苹果与香蕉各有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 练习2 1.列方程: (1)x 的 25 与6的和为2; (2)x 的相反数减去5的差为5; 25652 x -=34

(3)y的3次方与x的和为0; (4)x、y的积减去13所的差的一半为2 3 . 2.在下列问题中引入未知数,列出方程: (1)某数的两倍与-9的和等于15,求这个数. (2)长方形的宽是长的1 3 ,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 (3)小明用10元钱买了15本练习本,找回了1元钱,求每本练习本的价格. 1、新课导入 1)等式:用“=”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如1+2=3,2x+3=37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37, y+2=3

方程_同解方程与同解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 ①已知数:未知数,已知项未知项。 ②元:方程的未知数。 ③次数:方程中各项未知数指数和的最大值。 ④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⑤方程的解:一般地说,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简称为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的根: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 ⑥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2、同解方程的概念: 在两个方程中,如果第一个方程的解都是第二个方程的解,并且第二个方程的解也都是第一个方程的解,我们就说这两个方程的解相同,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3、方程的同解原理: ①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的方程和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②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方程求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难点 方程同解原理的应用及方程的变形。 【讲一讲】 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 ①3x +5 ②x =3 ③5x >-1 ④3+2=5 ⑤3≠4x ⑥210x x - = 分析及解答:方程有②与⑥ ①不是等式 ③是不等式 ④无未知数 ⑤是不等式 例2:判断下列各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1) 23515(6,4)x x x x -=-== (2)211110(2,,1)222 y y y y y --+==-== 分析:判断是否为方程的解,只需用方程的解的定义,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到方程左,右两边,计算,若使左右相等,则未知数的值就是原方程的解。 解(1)把x =6代入原方程 把x =4代入原方程 左边232639x =-=?-= 左边232435x =-=?-= 右边515561515x =-=?-= 右边51554155x =-=?-=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x =6不是原方程的解 ∴x =4是原方程的解。 (2)把y =-2代入原方程, 左边2211111(2)(2)121102222 y y =--+=-?--?-+=-++= 右边=0 ∵左边=右边 ∴y =-2是原方程的解

方程与函数的区别

方程与函数的区别?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函数:如果对于一个变量(比如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变量(比如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y叫做x的函数。 函数式:用解析法(公式法)表示函数的式子叫函数式。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解析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联系:函数式和方程式都是由代数式组成的.没有代数式,就没有函数和方程.方程只是函数解析式在某一特定函数值的解。方程表示特定的因变量的自变量解。如5x+6=7这是方程;y=5x+6这是解析式。 区别: 1.概念不一样. 2.代数式不用等号连接. 3.函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函数)随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4.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未知数(变量)的个数不固定.未知数之间不存在自变和因变的关系. 方程重在说明几个未知数之间的在数字间的关 系;方程可以通过求解得到未知数的大小;方 程可以通过初等变换改变等号左右两边的方程。方程的解是固定的,但函数无固定解值解。式;函数只可以化简,但不可以对函数进行初等变换。 5. 函数和方程本质区别就是:方程中未知数x是一个常量(虽然方程可能有多个解),函数中x是变量,因此y也是变量,并且是由于x的变化而变化。 6.函数:重在说明某几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特定的自变量的值就可以决定因变量的值;就像平面解析几何里圆就是方程、区别在于函数就看他们的值是否一一对应。就像圆的方程(x-a)^2+(y-b)^2=r^2就是方程,它们的值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不是函数是方程的一种,函数强调的是一一对应,及1个X值(自变量)只能有一个Y值(应变量)与之对应比如:y=x+1 它是函数,y^2=x 它不是函数,但它是方程。 7.函数和方程是数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一元函数y = f(x)用一个解析式表示并且不需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时,这个函数式就可以看作一个二元方程;反之,能够由方程F(x, y) = 0确定的函数关系称为隐函数([4], p.9)。但是函数与方程是有差别的。 8. 首先,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的,一个X值只有一个相应的Y值与之对应,而曲线方程则不然,比如一个椭圆方程中,对于一个X值有两个Y值与之对应.像这样的曲线方程就不能成为一个函数的表达式. 其次,函数表达式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曲线方程则借用点的集和的方式来将一个曲线以代数的形式表现出来,实质上一个曲线的表达。 二者关系可以通过例子来看:x^2+x-1=0相当于函数y=x^2+x-1函数值y=0,解方程问题就转化为函数的自变量x定义域中取什么值时y=0?有点像求反函数。自然x^2+x-1=1 变成x^2+x-1=y也未尝不可,解方程转化为函数的自变量x定义域中取那个值时y=1?实际上上了大学学了高等数学就知道都可以,数学是工具为人所用,怎么简单就怎么来。但是刚开始学习函数,函数是有自己的规律法则的。所以x^2+x-1=1要把他转换成函数形式就要把1 移到左边即x^2+x-2=y,相当于规定都求y=0时的x,这个规定也是约定俗成的,数学中方程标准都是形式都是右边为零。 方式应该是{(x,y)|曲线方程} 按照定义,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一个映射。方程F(x, y)

微分方程及其解的定义

微分方程 什么是微分方程它是怎样产生的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300多年前,由牛顿(Newton,1642-1727)和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所创立的微积分学,是人类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而微积分的产生和发展,又与求解微分方程问题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微积分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因来自于人们探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需求.一般地,运动规律很难全靠实验观测认识清楚,因为人们不太可能观察到运动的全过程.然而,运动物体(变量)与它的瞬时变化率(导数)之间,通常在运动过程中按照某种己知定律存在着联系,我们容易捕捉到这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其结果往往形成一个微分方程.一旦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其运动规律将一目了然.下面的例子,将会使你看到微分方程是表达自然规律的一种最为自然的数学语言. 例1 物体下落问题 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时间t=0时,在距地面高度为H处以初始速度v(0) = v0垂直地面下落,求此物体下落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解如图1-1建立坐标系,设为t时刻物体的位置坐标.于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为 加速度为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下落的任一时刻所受到的外力有重力mg和空气阻力,当速度不太大时,空气阻力可取为与速度成正比.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力=质量×加速度) 可以列出方程 (·= ) 其中k >0为阻尼系数,g是重力加速度. 式就是一个微分方程,这里t是自变量,x是未知函数,是未知函数对t导数.现在,我们还不会求解方程,但是,如果考虑k=0的情形,即自由落体运动,此时方程可化为 将上式对t积分两次得 其中和是两个独立的任意常数,它是方程的解. 一般说来,微分方程就是联系自变量、未知函数以及未知函数的某些导数之间的关系式.如果其中的未知函数只与一个自变量有关,则称为常微分方程;如果未知函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函数,并且在方程中出现偏导数,则称为偏微分方程.本书所介绍的都是常微分方程,有时就简称微分方程或方程.

(完整版)初中数学方程及方程的解知识点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ax=b(a≠0). 不定方程:一个代数方程,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时,叫做不定方程,不定方程一般有无穷多解。 代数方程: 代数方程通常指整式方程。有时也泛指方程两边都是代数式的情形,因而也包括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 等式: 用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性质:两边同加同减一个数或等式仍为等式; 两边同乘同除一个数或等式(除数不能是0)仍为等式。 方程的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矛盾方程:一个方程,如果不存在使其左边与右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样的方程叫矛盾方程. 知识点2: 二元一次方程 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相同的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1)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①把方程组里的任何一个未知数化成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②把这个代数式代入另一个方程里,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然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起,就是原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①把一个方程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 ②把所得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然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起,就是原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

初中数学方程及方程的解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 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ax=b(a≠0). 不定方程:一个代数方程,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时,叫做不定方程,不定方程一般有无穷多解。 代数方程: 代数方程通常指整式方程。有时也泛指方程两边都是代数式的情形,因而也包括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 等式: 用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性质:两边同加同减一个数或等式仍为等式; 两边同乘同除一个数或等式(除数不能是0)仍为等式。 方程的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矛盾方程:一个方程,如果不存在使其左边与右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样的方程叫矛盾方程. 知识点2: 二元一次方程 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相同的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1)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①把方程组里的任何一个未知数化成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②把这个代数式代入另一个方程里,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然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起,就是原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①把一个方程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 ②把所得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然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写在一起,就是原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